登陆注册
3333300000002

第2章 序言

众所周知,所谓逻辑学(此指传统逻辑,又叫普通逻辑,形式逻辑)是以思维的形式及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源头在古希腊,发端阶段代表人物有芝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至亚里士多德才使之成为一独立学科。亚氏的《工具论》是该学科的奠基之作。后经斯多葛学派等的继承与发展,使古典演绎逻辑渐趋完善。从16世纪至19世纪英国人培根、洛克、穆勒(弥尔)倡言归纳,使逻辑学内容除演绎外,更趋全面。可见,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国外传人的。

其学科名称“逻辑”一词是外来语,像无线电、坦克、咖啡等词—样是夕卜文翻译过来的。

第—个将逻辑这门科学介绍给中国人的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学者李之藻(1565—1630)。他于明崇祯二年(1629)与人合作将一本原文是拉丁文的葡萄牙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会士的逻辑讲义译成中文。书原名直译是《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此处辩证法系指纯抽象的推理方法即形式逻辑。中文取名《名理探》。李之藻把拉丁文逻辑一词Logica音译为“络日伽”,意译为“名理”。

时光流逝,两个多世纪过去,到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英国来华传教士艾约瑟(1823~1905)将英国人耶芳斯(1835~1882)写的一本英文逻辑书《逻辑初级读本》译成中文,取名《辩学启蒙》。他把英文Logi(逻辑)译为“辩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著名学者王国维(1877~1927)译了耶芳斯另外一本逻辑教科书,原名直译是《逻辑基础教程》,中文则译为《辩学》。同样是把英文Logic译为“辩学”。

清末民初,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1854-1921)将Logic译为“名学”。他先后于1902年、1908年两年翻译了两本英文逻辑书。一本是英国人穆勒(今译弥尔)写的《逻辑体系:演绎与归纳》,译成中文的书名是《穆勒名学》。另一本是耶芳斯的《逻辑初级读本》(与艾约瑟译的《辩学启蒙》依据的是同一本书),严复译成中文书名是《名学浅说》。值得注意的是,严复除了将Logic意译为“名学”外,在译作所加的按语里第一次将Logic音译为“逻辑”两个汉字。

严复虽然第一个将英文Logic音译为“逻辑”两个汉字,但并未提倡、推广、使用。

刻意提倡以音译“逻辑”

两个汉字作为学科名称的人,是学贯中西的章士钊先生(1881~1973)。辛亥革命前后,他先后发表了《论翻译名义》、《论译名》、《论逻辑》等论文多篇,与不同意见者展开论战,力排众议,力主取音译“逻辑”二字作为学科名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始有人用“逻辑”作为著作名称。此后,逻辑一词才在我国较为广泛地使用起来,逐渐取代名学、辩学、名理学等译名成为学科名称。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前辈先贤引进逻辑之初把Iogic译为名理学、名学、辩学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他们认为名理学、名学、辩学这些名称可以指称代表逻辑这一学科呢?

这是由于我国古代就有着丰富的逻辑思想。在先秦即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即产生了以《墨经》和《荀子·正名》为突出代表的粗具体系的逻辑学说——名辩学,并达到了我国古典逻辑的高峰。

章士钊说:“逻辑之名,起于欧洲,而逻辑之理,存乎天壤。”那么,作为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存于中华大地的逻辑之理是什么样子呢?中国古代把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一类学问即逻辑之理用什么名称去称谓呢?研究中国逻辑之理的人算什么家、什么派呢?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古代“这些关于命名立辞的方法论学说与西方古希腊所谓逻辑约略相当。……在中国则称为‘名辩之学”一。我国古代把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论辩术一类的学问称为“名学”、“辩学”或“名辩之学”,其研究者称为“辩者”、“辩士”或“辩察之士”。“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汉朝人始称这类人为“名家”。

我们有什么证据或理由说名学、辩学或名辩之学指称的就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呢?孔子在我国最早提出了“正名”理论;公孙龙著有《名实论》;墨子教育弟子有“谈辩”一科;荀子有《正名》篇;墨子之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派而“俱诵墨经”。《墨经》又称《墨辩》。西晋鲁胜作《墨辩注》,其序言说:

“墨子作辩经以立名本。”以上理论或著作无不与名、辩有关。近人严复在其译著《名学浅说》中指出:“夫名学为术,吾国秦前,必已有之。”可惜的是严复之言似嫌笼统。但其言之凿凿,必有所据。是否受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孙诒让(1848~1908)致梁启超一封信中的观点影响不得而知。该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特别值得一提:“尝谓《墨经》揭举精理,引而不发,为周名家言之宗,窃疑其必有微言大义,如欧士亚里大得勒(亚里士多德)之演绎法,培根之归纳法,及佛氏之因明论者。”孙诒让认为《墨经》是先秦名学的代表,其中一定有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培根的归纳逻辑及古印度因明学相类似的内容。严复以名学指称逻辑,而中国古代秦朝建立之前必有名学,不言而喻,中国古代就有逻辑,当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说。比严复更加明确地称中国古代逻辑为名学的人是胡适(1891~1962),他在留学美国期间的博士论文,英文题目直译为《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他自己译成中文则是《先秦名学史》。这是我国第一本中国逻辑史断代史专著。此后,郭湛波著有《先秦辩学史》,于193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研究的内容是名学,评述的是辩者。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名辩学指称的就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学。

古代人为什么给搞逻辑的人起个辩者、辩士、察士这样的称呼呢?首先看“士”字。汉许慎《说文解字》:

从一从十。孔子日:“推十合一为士。”

“士”字构成与十、一有关。“推十合一”是什么含义?为什么能“推十合一”的人就称为士呢?清朝人黄生有一个解释:“《说文》引孔子‘推十合一为士’,言能综万理于一源也。”士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善于分析与综合。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推十”是否由一般到个别,而“合一”却相反,是从个别到一般呢?如此,则前者即“推十”是演绎法,而后者则是归纳法。“推十合一”

四字简洁表达了人类思维进程中两个不同的方向。当然,这是一种推测,真正成立,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清朝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

凡能事其事者称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传》日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意为能成就某项事业,胜任某项工作的人就称为士。

学识渊博,古往今来的事都懂,能判别事物的正确(然)与错误(不)的人就称为士。可见,能称为士的人,不是一般的人。

再看辩、察。辩、察指人的大脑特有的属性或功能:

思维。《墨子·经上》说:

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

能听,是耳朵的功能,依据听到的声音而了解讲话人的思想,这是通过大脑的思维作用达到的。讲话,是嘴的功能,根据所说的话而使得人的思想得以显现,这是通过大脑的思维作用达到的。古人认为“心”是人思考的器官:“心之官则思。”心的辩、察作用即人的大脑的思维作用。

这样看来,辩士、辩者、察士就是搞思维的形式与规律的研究的人。这些人当然是搞逻辑学研究了,当然并不仅仅限于逻辑研究。到了汉朝,才统称先秦这些辩士、察士为名家。《汉书·艺文志》正式列名家一派。

同类推荐
  •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把意为“美的”中的“美”当成美是什么问题的“美”这一学术问题,根据自己总结的“神经元群理论”解决了在美学中一直争论不休的对动物来说是否有“美”与“美感”问题,并且驳斥了罗素的“自然界是无色无光无声无味的”这一被人们当成真理的理论。作者取得的这些理论成果,对解决美是什么问题或理解美是什么问题的答案来说,十分重要。本书也说明了,作者给出的美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即“美”的定义,与事实符合。
  • 大家小书:旧戏新谈

    大家小书:旧戏新谈

    作品系散文家、著名报人黄裳先生有关京剧的文章结集。作品综论“旧戏”得失,并以24出京剧为例,分析其渊源、结构、表演等。作品明白晓畅,活泼生动,随手写来,都成妙谛。作者黄裳,原名容鼎昌,满洲镶红旗。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
  • 前海剧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前海剧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学术文库》是系统总结我国艺术学理论前沿发展的大型出版项目,共200卷。文库的研究内容包括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红学、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学等,几乎涵盖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门类,学者们或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各门类艺术史论作了新的揭示与概括,或着眼现实,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将学术性与资料性很好地结合,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发展,极具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批首推47卷。
  •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在对其作历史性的挖掘梳理与整体性的研究推进,第一次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三代海派书画名家的经济形态作了具体的量化分析,考证其市场运作与商业推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三代海派书画家的从艺方式进行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考察,对海派书画领袖及名家亦作了独到而具体的研究,探幽抉微,新意迭出。
  • 国际艺术品贸易

    国际艺术品贸易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深化加速了艺术品的跨国流通,艺术品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艺术品市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欧美等国掀起的艺术品投资潮,促进了对艺术品贸易中法律问题的研究。本书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的方法,绕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艺术品贸易中的法律问题,诸如进出口的法律规制、所有权问题、艺术品评估鉴定中的法律问题及国际艺术品贸易中的法律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一个国际艺术品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框架。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史前兽纪

    史前兽纪

    重生为蛇,闯入充满怪兽的“乐园”,这里人性不存、文明不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在《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中柯维将“第3选择”进行了多领域的解读,无论是政治家、企业家、各级学校和医院组织的管理者、职场人士、所有步入婚姻的人以及青少年,都能从本书中获益。无论在职场、战场、会议室还是厨房,都同样适用。
  • 世子的江湖妻

    世子的江湖妻

    她本是现代中黑白通吃的大小姐,一朝穿越,成为一国公主却不愿让人知道身份,在江湖之中做她的“绝尘魔女”。他是一朝世子,是那闻名天下的“五大公子”之首的观夜公子,受尽万民推崇。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人却在十年前的“文相篡权”事件中相识相知,在互不知对方身份时交换了信物,在小镇上分别。十年分离,让原本互有好感的两人在感情的路上跌宕。他一路追随,她却不敢回应,直到一次危机,她敢于面对他对她的心意。可由于种种原因,一路的磨难,不知她和他能否走到最后......“听说了么?这凌世子的墨思院中来了一位天仙美人!据说这凌世子曾为了那位天仙美人,驳了当今皇上的诏令!这凌世子为了那天仙美人的一句无聊,那是又搭秋千又陪她踏青、放风筝的!”“不会吧!这凌世子平日里看着最为出尘,却不想还是一颗入世之心!”
  • 王牌特工之帝后轻狂

    王牌特工之帝后轻狂

    安本是顶尖特工,却因执行任务而死亡。重生在异世大陆,却成了世人皆知的丑女废物,被家族弃之如履。谁又能料到,金麟岂是池中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四小姐很神秘

    四小姐很神秘

    某日,一位记者发布了一个大西瓜,话题主角当晚就被人堵了。“我是一个凤凰男,只会吃你的软饭?”“不,你是我的金主爸爸,是我吃你的软饭”“我是你包养的小白脸?只空有一张好看的脸?”“你是我的未婚夫,绝对不是小白脸。”“那什么时候转正?”“您什么时候想转正随时可以转正。”
  • 不死冥皇

    不死冥皇

    剑一鸣是神州大陆,中古之后唯一一个将修为修炼到神灵境界的旷世天才,曾凭借一己之力统一了整个神州大陆,但是就在他称帝登基的那天,却被他的王后暗害,两百年后当他再次苏醒复活之后,却发现他的王后已经取代了,原本应该属于他的一次,成为了神州大陆独一无二的女皇。剑一鸣的心中燃起了无边的仇恨与怒火,势要将属于他的一切重新夺回来,然后向他的王后讨还公道。
  • 大神不神:落跑萌弟是女神

    大神不神:落跑萌弟是女神

    【全息】“兄弟,不好意思,我们杀错人了!”莫名躺尸的蓝归尘:嗯,没什么,还能忍……灵魂跑尸的蓝归尘:嗯?哪个天杀的,把我尸体挪哪儿去了!*阎罗刺客陆惊云:咦,面熟,收个弟弟慢慢观察,自己认下的小弟,哭着也要带飞!*男号玩不下去的蓝归尘:哥,我换女号避避风头,您竟然同意了?与我何干陆惊云:听不懂人话?*光明正大,蓝归尘和小姐姐玩在一起。陆惊云不开心,弟弟竟然勾搭小姐姐占人便宜?管住!直到某天。高冷男神陆惊云:喵喵?弟弟竟然是个有胸的!*当然是选择骗回家,宠她!(排雷:我文笔不好,时而严肃时而脱缰,大纲就是用来跑偏的,这书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作者一个一个不开心,陆惊云就掉马甲了)
  • 我能治愈万物

    我能治愈万物

    吸收元珠获得治愈术和神秘任务,从此成为医疗系觉醒者的扛把子,游走无数空间门,吊打一切异次元生物。我的治愈术可以无限升级治愈万物,跟我组队,看我无限群奶,起死回生。我有神秘任务完成后奖励丰富,走,一起去异次元,装备一路打一路爆。隐匿在无数变态生物中,我淡定如斯,抬手施展治愈术,能治愈万物。
  • 西游之悟净传

    西游之悟净传

    一盏碎琉璃,两世缘此身!某公司部门经理沙亮奉老总之命于拍卖会竞拍一个人形琉璃盏,不料变故突生。琉璃碎、血月当空,再醒来已是天庭卷帘大将。恰逢猴子闹天空,不慎下琉璃再碎。一朝贬下凡,流沙河中暂栖身;平静既难得,那就争出个道果来!待到一路逆行,流沙河妖,佛门金身罗汉,琉璃菩萨,东方琉璃光王佛,天庭东极青帝,大罗金仙,凡此种种俱是我相,这是段缘起琉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