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3300000014

第14章 名学的建立(1)

继后期墨家的《墨辩》建立中国古代的辩学之后,战国晚期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又以他的《正名》篇为标志建立了中国古代的名学体系。名学也好,辩学也罢,其内容绝不是势同水火,而是水乳交融,互为源泉,互为补充,难分彼此,因此,以《墨辩》及《正名》篇为标志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的建立至此应当说是水到渠成了。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又称荀卿,亦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先秦时最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博学善辩,年轻时,据记载15岁就到齐国的都城,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游学。至齐襄王时,进行讲学并曾“三为祭酒”(学宫领袖),影响很大,享有很高的声望。后离开齐国到楚国,做过楚国兰陵的地方官。曾应聘去过秦国,到过赵国。在赵孝成王(名丹)面前与临武君议兵。晚年居兰陵,从事著述。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韩非是他的学生。传世有《荀子》一书。

《荀子》亦名《孙卿子》或《荀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33篇。汉朝刘向所作《孙卿新书叙录》共32篇。现存《荀子》一书32篇,是汉朝刘向、唐朝杨惊编定的。《荀子》一书大部分篇章是荀子自作,有些篇章是他的学生对其言行的记载。

《荀子》32篇中,《正名》、《解蔽》、《非相》、《非十二子》、《儒效》等篇较集中地反映了荀子的逻辑思想,特别是《正名》可说是中国古代的概念论。在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荀子唯物主义地解释了名实关系,对于名的实质及作用、正名的目的、名的客观基础、制名的原则及方法、名的种类、名的谬误均有论述。《正名》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名学的建立,与后期墨家的《墨辩》六篇共同昭示中国古代名辩学的建立。此外,《荀子》一书中的名辩理论贡献还有:明确地提出了名、辞、辩说三种思维形式的定义性说明,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辞及辩说也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如深刻地揭示了推类的本质,推类是“以类度类”,“类不悖,虽久同理”。进行辩说,必定有所遵循,确立标准,然后才能区分是非,争辩才会有结果。正所谓“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辩讼不决”。如此等等。

本章将主要介绍荀子关于名的理论的梗概。

一、名的实质与作用

名除了名称、名号、称谓等含义外,在先秦已明确她具有了概念的含义。因之,名是对客观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墨子·小取》中有“以名举实”。老子说“名者,实之宾”。《公孙龙子·名实论》中有“名,实谓也”。这些论述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名的实质,并且显然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从现代逻辑学的观点来看,其不足之处是明显的,总要征引其他论述,始能予以说明。

荀子作为先秦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对名的本质及作用是如何看的呢?较之前人有何进步呢?

首先,荀子关于名的理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是明确地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的。荀子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人生来具有官能,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而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类能够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现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荀子反对有所谓“生而知之”的圣人,人的知识和才能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

前一“谓之能”的“能”指人的本能,第二个“谓之能”的“能”指人的才能。葡子这段话意为,虽然人作为主体,具有“所以知”、“所以能”的官能,但只有当人的认识能力与客观事物相接触,使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事物,这才叫做“智”即知识;只有当主体的能力适应于客观活动,这才是才能。仅有“所以知”、“所以能”之具,还不等于有知识与才能。现实的知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现实的才能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在认识的主体(人的大脑)与认识的客体(客观对象)“有所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当然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可见,荀子认为,知识、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

尤为可贵的是荀子还对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作了考察、论述。他指出“形具而神生”,精神依赖于形体而存在。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所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耳、目、鼻、口、身体其各有接触外界的作用而不能互相调换,这些感觉器官称为“天官”。心能思维,统治着五官,故称为“天君”。当时,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人认为心作为器官是用来思考的,“心之官则思”。这里我们应将荀子的所谓“心”理解为大脑。因为大脑才是人思考的器官。

在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上,荀子正确地指出了名的本质:

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

意为:名是概括许多(同类)事物的(思维形式)。

或说:名是约要地指称许多实物的。荀子关于名的定义,从本质上揭示了名的实质:名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这当然使得名具有概念的含义。概念所具有的间接性、抽象性、普遍性在这个定义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

名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其作用显然是十分重要的。荀子从两方面为我们指明了名的作用。其一,“名定而实辨”,这是从名实关系讲的名的指实作用:辨同异。其二,从思维结构上讲,“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

累而成文,名之丽也。”这里讲的是名与辞的关系。听到一个名称就知道其所指的具体对象,这是“名”的指称作用。积累、联缀语词所表达的概念而成文句,这是概念的配合。指称与配合两方面都很得当,这就可以说懂得该语词所表达的概念。

二、正名的目的

关于正名的目的,荀子不是从正面论述正名如何如何重要,而是从反面提出问题,如果名不正,其结果会如何,进而再说明正名的目的,即“所为有名”是为了“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荀子用十二个字极其形象传神地描述了名不正的情况:

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

意为名不正,不同事物反映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不同概念向别人交流,不同事物的名与其实混乱地纠缠在一起。其结果必然是,“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贵贱明、尊卑清、治乱定,这是讲的地主阶级的封建等级制度。名实纠缠,混乱不清,贵贱不明,甚或贵者不贵、贱者不贱,尊卑颠倒,这无疑会危及封建等级制度赖以存在的封建统治秩序。这是从政治方面讲的名不正的危害。

同异别,是非清。名各有其指称对象,作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作用才能得以正常发挥。这样,社会的人才能协同动作,共同生产,社会生活才有可能正常进行,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由名实混乱造成的同异不别,是非不清,势必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人们表达思想就必定会有互相不了解的困难,就不能使自己的意志付诸实践而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从事的各项事业必然陷于困境,归于失败。

荀子从反面讲了名实混乱、名不正造成的危害后,又从正面强调了正名的作用。

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

所以聪明的人就分别地制定各种名称来指称各种事物。

政治方面,用来指明贵与贱;一般方面,用来辨别事物同和异。贵贱分明了,同异区别了,这样,表达思想就没有互相不了解的困难,所从事的事业就不会陷于困境而归于失败。这就是所以要制定名的原因。

什么原因使名有同有异呢?凭的是天生的各种器官(“缘天官”)。凡是同类同情的,人们的天生的器官对事物的感觉(反映)也就相同。所以,只要把某个名所指称的事物加以形容比方,说得大体像,对方就能懂得你说的是什么。这就是人们所以约定事物的共同名称以便相互交际的原因。荀子的上述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同是一类,有同样情态。人类的感官对客观事物属性反映也相同。人接触外物,就能凭感官掌握干差万别的客观对象的状态,异中有同,人可以运用理性思维加以比较,把类似的东西放在一起,以一个名(概念)去模拟、反映它,共同约定一个名称(语词)来表达,这样就可以交流思想了。

同类推荐
  • 音乐史学探求录(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音乐史学探求录(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以新的史料与视角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新音乐运动、左翼音乐、抗战音乐、秧歌运动,萧友梅、黄自、黎锦晖等老音乐家,田汉、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的业绩,《国歌》、《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哀乐》等的创作与演出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新的解读。作者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在书中贯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努力发挥音乐史学研究的正能量。
  • 乐迷闲话

    乐迷闲话

    《乐迷闲话》是辛丰年的第一本音乐随笔著作,对于许多乐迷来说,本书既是古典音乐的启蒙书籍也是与辛先生的邂逅伊始。在此之后,辛丰年这个名字成为一代古典乐迷心中的集体记忆。辛丰年从一个普通乐迷的视角出发,以“槛外人”身份漫谈音乐文化,涵盖从乐器、乐人到乐史的方方面面。这些 生动悠闲的文字蕴含了一位半生跋涉乐海的“老乐迷”对音乐渊博精深的理解与赤诚之心。
  •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汤显祖与明代戏剧》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代戏剧发展、明传奇代表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
  • 从生活到艺术

    从生活到艺术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美术发展的概况,谈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规律。期待艺术家以十年磨一剑的心态,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真正能够传至久远的好作品。我的主要标题是谈“从生活到艺术”。大家知道关于生活我们已经有约定俗成的理解,但是对于艺术的理解可以有无数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像我们一些哲人说的:“艺术是第二自然,艺术是艺术家所做的白日梦”等等。
  •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首先要把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作为本书的前提加以研究。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影、话剧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就三者的共性而言,作为艺术品,它们的艺术形态必须是完整的;就其特殊性而言,电视连续剧的形态与电影、话剧的形态有着质的区别。什么是电视剧的形态?“形态”一词,《辞海》解释为:“形状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事物的表现形式”。
热门推荐
  • 银发打工者(下)

    银发打工者(下)

    东莞有着成千上万家民营企业,当地人管企业主概称老板。三正集团的老板是莫浩棠。他参过军,曾任过桂林陆军学院的教官。复员后,他回到东莞,在桥头镇作过党委书记。从1995年起,他创办了三正集团。老崔的打工第一站大朗文化站是政府机构,原单位江西珠湖制药厂是国营企业,现在来到的是一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有着不同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模式,必须要重新学习和适应。
  • 丁大宝的艳事生涯

    丁大宝的艳事生涯

    丁大宝对村长老婆吴桃花很有好感,老婆贾平平口无遮拦的玩笑更是激起了丁大宝的心思。丁大宝勾引上了吴桃花,村长丁东明察觉后要求吴桃花一起给丁大宝下了套子,事情捅开到全村,丁大宝被扣上强奸未遂的帽子,为给吴桃花治精神病闹得倾家荡产。吴桃花却是不愿再被丁东明摆布,挑明自己真看上了丁大宝,狡猾过头的村长在打击中疯掉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的大学生活是宫斗剧吧

    我的大学生活是宫斗剧吧

    你见识过男人比女人还会使性子玩心眼的吗?你碰到过完全没有辨别是非黑白能力的人吗?哎,我可都是第一次见啊!还有莫名的破坏我和男友的关系,喂喂,拜托我好像没有得罪你吧!就不能和和美美过完大学吗?我只是想做一个低调安静的普通学生啊!要不要搞得跟宫斗一样你死我活勾心斗角硝烟弥漫啊。。。---我是文艺的分割线---这个城市如此寂寞,终究,我们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
  • 男孩60分女孩100分

    男孩60分女孩100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将影响到孩子的—生。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天生是不同的,他们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也不同。基于此观点,本书提出“男孩60分,女孩100分”的理念,意在告诉家长朋友们,在对男孩、女孩的教养上,应以不同方法来对待,以更好地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 史前地球: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祖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史前地球: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祖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探究了灵长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进化以及行为。第一部分简洁但全面地探究了进化思想史,以及灵长类动物和人类进化的基本原理和机制。第二部分讲述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即狐猴、猴类、猿类和人类的起源、进化以及分类。第三部分将重点放在早期古人类和非洲猿类的分离。
  • 沉凰

    沉凰

    有烛阴大佬加持的宁姒无数次在死亡边缘试探。来啊,本姑奶奶杀不死,来互相伤害啊!〔玄幻文〕
  • 乖,女孩

    乖,女孩

    他,若是风,那一定是世间顶顶温柔的一抹春风,有意无意间吹进我的心里,便一直不再出去,时时徘徊,一深一浅,一痕一道,亲手刻下了他的名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纣王

    重生纣王

    因为名叫王宙,所以就穿越成了纣王???没有自带系统,没有自带功法,穿越前不是武林高手,也不是国家特工,更不是来自未来的大科学家,一个普通穿越者,如何才能改变自焚于鹿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