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0000000020

第20章 行走在死亡与希望之间(6)

身处漩涡中心的耶路撒冷,风声鹤唳,我目睹了太多的血光,接连不断的突发新闻,几乎每小时都有从国内打来的紧急连线电话。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厌倦。两年战争边缘的生活,我除了恐惧,有的只是对无尽硝烟的悲伤。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出门,似乎都成了一种历险,谁能保证“肉弹”没在我楼下游荡;喝水,总有一点心慌,谁又能保证水中没被注人了毒药?类似的新闻我自己本人就曾不止一次报道过。

凤凰卫视的胡一虎、萨文在每次连线之后,总要再三叮嘱:注意安全,安全第一。

我总是一笑:“习惯了,如果真发生了什么事,也是没办法的。”

非常时刻,没有人能预料接下来发生什么,也没有人敢打包票不发生什么。谁又能说,我所住的楼房下明天不会被武装分子突然安装上炸弹,我下次就一定还能与电视台连线呢?

4月18日,兰提西被杀第二天。我打电话给摄影记者高学余,问他想不想一块儿去拉姆安拉。

我得知,以色列军队已全面包围了该城,大批军队就集结在外,就等沙龙最后的命令:突入城内,对阿拉法特下手。

老高是一位五十余岁的老同志,干活却有拼命三郎的架势。

2003年,新华社摄影部评其为优秀摄影报道记者。

一拍即合,我们迅速从耶路撒冷赶往拉姆安拉。路上,老高还对我的新闻热情感慨万千:“我是老同志了,单身出去习惯了,你们还年轻,像这种太危险的事情,我还是觉得不通知你们为好。”

出耶路撒冷,我们的“陆地巡洋舰”越野车疾驶五分钟。连片的石头房子远去,道路变得极颠簸。前面就是卡兰迪亚检查站,进入拉姆安拉最大的关卡。

检查站被认为是以色列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因为一旦这里松开口子,肉弹将能顺利潜入以色列城市,以色列将永无安宁之日。

巴勒斯坦人进不了以色列,那处于最前线的以色列士兵,就成了武装分子最可能攻击的对象。就在这个卡兰迪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听到爆炸声音!几分钟前还活蹦乱跳的年轻士兵,有可能几分钟后成为另一个世界的魂灵。

如果从“白区”进入“解放区”——从以色列进入巴控区,以色列士兵基本不会管。但危险却不小。就在我行前,以色列军方特地给我发来一封E-mail。上面写道:情报显示,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计划向记者下手,有可能对他们采取绑架行动。请你们自己注意安全,后果自负。

穿过“生死线”,进入拉姆安拉,我的心却不由一紧!

远处传来激烈的枪声,随后是从前面飞速甩来的大石头,打在被坦克碾碎的路面上,灰尘弥漫,飞沙走石,几块石头差点砸到我们的越野车上。

果不其然,冲突就在眼前。

作为普通人,我总是惧怕现场大恐怖;但作为记者,我总有身处现场的兴奋。

我们迅速下车,掏出相机抓拍冲突的场面,老高赶忙穿上黑色防弹背心。

弯腰、低头、疾跑,七拐八绕,我们冲到一个居高临下的路口,借助周围有利地形,我们可清晰看到冲突的整个场面。

子弹呼啸着从身边飞过。近在身边的,是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车和士兵,仿佛根本就没看到我们这些记者和照相机,仍全神贯注地不断向远处发射催泪弹和子弹。

我抬头朝远处看,二十来米处,可见瘦削的巴勒斯坦青年,躲在一片破旧汽车后面,朝这儿扔着石头。

你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用力甩石头时探出的身子,暴露在以色列的枪口下,在以色列士兵开枪的一刹那,迅速伏下身来,子弹打在汽车上“哐啷”作响。让人为他们捏一把汗。

这就是冲突双方的悬殊:一边是穿着圆领衫甚至是光着膀子的青年;一边是着钢盔、穿防弹衣、持枪械的以色列军人。一边是盲目扔出的石块,对训练有素的以色列士兵构不成太多威胁;另一边却是荷枪实弹,足以让巴勒斯坦人挨中一下子命丧黄泉。

个别血气方刚半大不小的巴勒斯坦孩子,根本不顾以色列的枪弹,冲着记者们傻乐,不时作出“V”字胜利姿势。对于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来说,探险、登山、蹦极,是他们喜爱的“极限运动”。那在巴勒斯坦,最好最便宜的“极限运动”,就是冲突现场,就是怎样在枪林弹雨中与以色列士兵搏击。

在疯狂的情绪中,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我们正躲在一辆汽车后面拍照时,“哐”的一声响,一块两个拳头大小的石头,将我们面前的汽车玻璃砸得粉碎。我旁边一位敬业拍照的同行躲闪不及,右肩膀被击中,他“哎哟”一声,鲜血登时溢了出来……由于这辆白色小汽车“代过”,只有两块小石头打到了我裤管和膝盖上,疼痛感经过神经管传到全身。我赶忙卷起裤腿,一块皮被擦破,殷红的血已渗了出来。我咬了咬牙,跺一下脚,还好,虽然钻心的疼痛,但还能继续行走,没有伤到骨头。

静下心来看,这种低烈度的冲突,可能算是世界上最奇特的较量了。

比如,有时候,巴勒斯坦青年和以色列军队会有默契地停下来,互相对骂,然后再干上一阵,然后又歇息一下。这就是巴以冲突,低烈度,频繁,每天都有死伤。

我曾问一位以色列军官:“日常来说,什么时间冲突最多。”

他想了片刻回答:“下午,因为这时巴勒斯坦学生刚放学,他们需要活动一下。”

也许,:有时双方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就像你难以想象巴勒斯坦人为什么老是喜欢对坦克扔石头;也许,有时记者的出现反而是一种错误,激起了双方亢奋的情绪,成了冲突的催化剂。

(八)

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这里最缺乏的,也许仅仅就是和平。

巴以冲突头三年,以色列境内发生的上百起自杀性爆炸,半数以上发生在这里。由于居住在市中心,更由于与总理沙龙住得实在是太过靠近,我闲时的散步,就总成了在各个爆炸地点的游走。

2004年,当新来的新华社同事刘立伟、高路到耶路撒冷时,我跟他们开玩笑,我带他们来个耶路撒冷爆炸一日游。因为每次爆炸,我都前往现场采访,那些血肉模糊的地方,让人终身难忘。

最终,我食言了。我不想继续生活于这种紧张、痛苦的过去。

也让安息者安息,不要让我匆匆的脚步打扰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平静的心灵。

但一个人散步时,惨景总是不由自主地涌进我脑海。比如,从我住所往南步行三分钟,就是沙龙的官邸,旁边一个位于三条道路交叉处的“时光”咖啡馆,2002年3月发生爆炸,11人丧生,近60人受伤。

就在这次爆炸中,我的邻居EfrathTranne失去了她最要好的朋友。一天夜晚,不小心谈起这件事,刚才还欢笑的她,突然泪流满面:“仅仅几分钟后,我就永远失去了她……”

2004年1月,就在“时光”咖啡馆附近,距沙龙官邸更近的一个地方,一辆公共汽车又爆炸了,又是十多人身亡。中国劳工陈能鹰死里逃生,一只眼睛被摘除,身上多处重伤。我永远无法忘记当时在家中听到这声沉闷爆炸时的紧张,以及此后与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陈庄去医院探望正在抢救陈能鹰时心情的沉重。

一位从国内来的记者朋友,听过我对他介绍关于爆炸地的情况后由衷感叹:在耶路撒冷,你可能错过很多地方,但往往错不掉的就是爆炸现场。因为太多了!

从我住所向北步行10分钟,就是耶城最繁华的市中心。因为人口的密集,店铺的云集,这里也成为自杀式爆炸者最经常光顾的场所。曾在随意散步间,不止一位以色列人指着明亮的商店玻璃对我说:“当时,这家店的玻璃上,都是溅上的血肉……”

我试着长时间地凝视着玻璃,很明亮,看不到一丝痕迹,店铺里的姑娘,依然保持着灿烂的笑容,热情地向你推销着商品。

一位以色列老太太对我说,每次发生自杀性爆炸,她都接到许多在国外的家人、朋友打来的电话,询问她的近况;而她则也是不停顿的给别人打电话,询问他们的安全。

她说,以前刚有爆炸时,她还看电视了解情况的发展,现在只要一知道有爆炸消息,她就关了电视。因为她害怕再看到这种让人寝食难安的惨相!

我是作为一个记者主动申请到耶路撒冷的。对于一个年轻人,能到新闻多发地,这是莫大的荣幸。但有时,我真希望自己不要做这个记者,不去爆炸现场,有违记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去爆炸现场,则意味着本来严重失眠的我即使数遍澳大利亚所有的绵羊,仍是睁眼躺在床上。

我不愿接受良心的谴责,我必须对得起记者这个职业。于是,我总是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爆炸现场,采访目击者、伤者,目睹死者的残肢碎片。我总有一种震撼和恐惧,总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一一明天一觉醒来,梦魇就此消失。

但噩梦却总是那样真实——有时真实得让你后怕,因为它往往就发生在你身边,发生在你经常逗留之地。

2004年2月,又一辆满载乘客的公共汽车发生爆炸。我在新华社发的一篇特写中写道:“路口的红绿灯仍在定时闪烁,一辆爆炸后变形的公共汽车却再也无法挪动。浑身是血的乘客哭喊着从汽车上挤下来,大风将肢体残骸刮得到处都是,现场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血腥味……”

“爆炸发生在距我住处约300米远处,听到爆炸声后我迅速赶往现场:在散发着黑烟的公共汽车旁,刚刚赶到的耶路撒冷警方负责人正在大声指挥着抢救工作,数十辆警车和救护车风驰电掣拉着警笛从远处驶来……由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踩着碎成珠状的玻璃残渣靠近公共汽车,地上一片血肉模糊,恶心之感让人几乎难以遏制。”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环球》杂志向我约稿时,我还向他们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很真实。

2003年的一个夜晚,我正和一位以色列朋友在家闲谈。突然,警笛由远而近又渐远,凄厉、急促,最后延绵成一片:一年来的经验告诉我,如此的警笛,肯定是一种不祥之兆。

匆忙和朋友告别,然后揣起相机、采访本、记者证,噔噔噔跑下楼,我即朝警车急驶方向快步走去。大街上许多地段都已封锁,背着长枪的警察来回奔走,呵斥着人群。焦急中竟然拦不到一辆空驶的出租车,无奈之下,我一路小跑赶到了两公里外的自杀性爆炸现场。

这是很熟悉的地点:两侧高楼耸立,中间是双向六车道马路,旁边还有正在施工的工地。在这个市中心,耶城市政当局正准备建造该城首条轻轨。路边一侧的海报上,流线型的轻轨火车格外明丽。

此刻心中总有一股凉气。爆炸前几天,我还和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陈庄来到距现场十米远处耶城露天市场,购买了一些日常用品。

我们总隐约认为,当时巴以和谈在即,会有些爆炸,但似乎不会再发生在这个地方。

用言语很难形容这种惨相。可以说,没有一种死亡比这种死亡更加惨烈,没有一种现场比这种现场更让人感到恐怖。如果不是出于记者职业的需要,我希望永远不要见到这种惨相。

这种惨相,就像一部纪录电影,长久储存在你脑海——让你震撼、彷徨、惊惧,却又挥之不去。电影镜头中,鲜血淋漓、残骸散落,碎成珠状的玻璃洒落一地,混杂其间的片状的衣物、包裹……公共汽车前半部已基本炸飞,车前顶不规则地高高扬起,好像是诉说,又好像是在抗议。

急救车辆不断驶来,伤员在忙乱中被疏散抬开。我看到一个伤员躺在担架上,面色苍白,显然已昏迷过去。淤血从担架上滴落下来。旁边是别人的啜泣、呼喊,许多人嗓音已嘶哑。让人感到格外难受。

有目击者告诉我,自杀JI生爆炸者打扮成衣着齐整的正统犹太教徒,在靠近站台时才拉响了裹在身上的炸弹。许多自杀性爆炸,在袭击者上车时即发生;而这次这么“晚”,显然袭击者在寻找杀伤力最强的“最佳机会”。

爆炸的威力,即使从周边地区就可以看出。旁边大厦的许多玻璃都被震碎。我走过距现场约15米的一家超市,这里的门框连同玻璃都倒在了地上。超市的女服务员站在门口,脸色苍白。

全副武装的警察在周围警戒,拉网搜索着附近每一个可疑地点和每一个可疑者。伤亡人员运走后,脚着黑色鞋套的清理人员在现场来回检查着,捡拾起任何一块可疑的物体:衣物、食品、铁块,还有淋漓的肉体残块……

一位女救援人员说,这种场面她经历太多了、也麻木了,但她每次都祈祷希望这是她今生最后一次工作。

现场散发着浓重的血腥味。时间越长,恶心感越严重。回头看自己的鞋子,总隐约发现一些血迹。旁边一位女记者说,她再也忍受不下去了,随即转身匆匆离开。

打电话给分社,告诉他们我的情况。但拨了有数十次,却一次都没有接通。因为周围都是打电话的人群,手机频率都已被占满。

坚持着在现场拍照、采访,当最终离开时,总有一种要呕吐的感觉。打车回分社,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回来。司机长久无语,最后在下车时,他说我身上有一股浓重的尸体味道。我还不相信,看着他悲伤而又回避的眼神,我把手心伸到鼻前,确实如此……离开现场时,我看到又有一个受伤女孩被送出来。她浑身战栗,坐在担架上嘤嘤哭泣,手臂上全是血。救援人员把她紧紧围住,不让摄影记者拍照。我本打算上去采访她几句,问她当时的情况。

作为记者,你总需要最现场的采访。

我走到了她旁边,她仍在哭泣,我只能掉过头去,我实在不想再去触动一个女孩的人生痛苦。我努力地笑了一下。祝她平安吧!

(九)

一位以色列朋友曾对我说:这里不产生喜剧,有的从来就是悲剧。

同类推荐
  • 回望点滴

    回望点滴

    读想读的书,听想听的课,学想学的知识,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我希望学习、修身、养性,我希望心安理得、快乐自得、问心无愧。
  • 龟裂土

    龟裂土

    夜色早已浓稠,一支四十来骑的队伍,沿着河流方向,悄然行进在菲留扎谷地。这条凉幽幽的山谷——蜿蜒于波斯与土库曼人肆意驰骋的广阔平原间,四面为科佩特山脉环绕,山峦起伏,依稀连绵,森严地守卫在峡谷两侧。这条千年沧桑的伊朗古道,无尽的岁月中,见证了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这里,人们的心灵,有过欢腾和喜悦,有过悲伤和流泪,也有过死亡和别离。长夜漫漫,已深入越发漆黑的后半夜,一线绵长的马队旁,有十四个身影,拖着步子蹒跚而行,一根绳索将他们前后相连。内中,有九名年轻女子和一个年纪尚小的女孩。那女孩倒没用绳子拴着,疲惫不堪地落在队伍后面。
  • 北方的相思

    北方的相思

    与“下半身”写作不同,与晦涩、冷冽不同,女诗人桑小燕这本诗集充满情意——对万物有情,对亲人有情,对岁月有情,对一切生命有情……这一切温暖、深情,充盈着满满的爱。《北方的相思》一书,作者选择了近年来诗歌创作中的精华作品,以细腻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心旷神怡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忠善的理解和追求。诗集分五辑,共195首诗歌。诗歌内容丰富,上天入地,表外里内,动物植物,山川河流,老人孩子,男人女人,思想情感,物质精神,几乎无所不包,饱含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作者简介桑小燕,山西黎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

    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

    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用近乎白描的手法,通过对全国六七个省份的考察和调研,讲述了五十多个空巢老人的故事,意在引起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现象的思考和关注,也可以作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的参考。
  • 蓝蝴蝶

    蓝蝴蝶

    本书是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集,收入作者所写电影剧本六部。作者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历史与现实,地域与风情。有现今繁华都市的复杂爱情,也有早期电影名人的曲折人生。有江南古镇破落子弟的欲望,也有岭南民国侨乡演绎的奇情。有坚守人生准则的草原画家,也有决意复仇的徽州弱女。蓝蝴蝶飘忽着儒林幽魂,红碉楼隐现出人性之谜。作者写作技巧娴熟,剧本内蕴丰厚,渗透着诗性的特质。同时文学性强,具有可读性,亦可作为电影小说欣赏,非常适合各种层次读者的案头阅读。
热门推荐
  • 恶魔女友系统

    恶魔女友系统

    有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努力去做一个好人,也可以选择去做一个歹人。你可以尝试去做一个神,也可以一事无成。但至少到最后你还拥有这个系统。
  • 极品霉妃:冲喜穿越之红杏要出墙

    极品霉妃:冲喜穿越之红杏要出墙

    男友结婚了,新娘不是她,不但如此,还倒霉的被新娘的花球砸中意外穿越到了一个待嫁新娘的身上。什么?冲喜?还是男人给女人冲喜……OMG,那啥?她没听错吧?好吧,冲就冲,去去身上的霉气也好,只是为嘛要给她一个风流成性,夜不归宿的相公?靠,是可忍,孰不可忍?本姑娘不干了!啥?问她要干嘛,哼,当然是学做红杏出墙去……
  • 某高中生的奇妙物语

    某高中生的奇妙物语

    蒙比小伙突然降临重点高中,自信的他居然会在新高中紧张到抖腿?纳尼?初中的女神居然会和我一个高中?还是在我的隔壁班?这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身为萌新小白的他,在这所高中会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故事?暖男戏精VS天然呆自然萌的妹妹属性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半生征途

    半生征途

    人们惊恐地看着这场神灵的战斗,仅仅几个人,就把地球搞得支离破碎,宛如末日。。。。。
  • 超神学院之不死之王

    超神学院之不死之王

    一觉醒来,李凡就来到了超神学院的世界,死而后生的他获得了亡者的力量。与此同时,外界的危险悄然而至,他亡者的力量注定他不能出现在阳光下,那就只能当个大隐隐于市的boss了
  • 异界是怎样玩坏的

    异界是怎样玩坏的

    一款火遍全球的游戏,竟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玩家将以友方的身份,参与异界人类抵挡魔族入侵的存亡战争!然而当集体开挂的地球人降临之后,一部本该是悲壮惨烈的抗战血泪史,怎么就变成了搞笑滑稽的套路发展史?身怀回收系统的张行,带你领略思维方式奇特的地球人所独有的风骚!
  • 剑星启示录
  • 轻诋

    轻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沉心十年: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

    沉心十年: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

    继《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畅销30万册后,沈嘉柯推出全新散文励志随笔集《沉心十年: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沈嘉柯作为80后代表性作家和心理咨询师,用他丰富的职业经验和温暖治愈的文字,继续为一代年轻人答疑解惑,告诉年轻人要懂得规划,懂得爱,懂得自己,让心灵得到成长,青春不再迷茫。十年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沉心十年,不急躁,静下心,只要努力,你终会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懂得规划,懂得爱,懂得自己。让心灵得到成长,青春不再迷茫。以十年为界,沉下心来,让自己强大。去做喜欢的事,去过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