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0900000002

第2章 前言(2)

在王阳明看来,“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就人而言,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因而具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天下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首先就体现在“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通过将外在的规范化约为内心的道德意识与判断力,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在王阳明的理解中,道德行为并不仰赖外在的规训与惩戒,而是源于内在的道德意志,并且,当且仅当人的善心发动之时的为善行为才具有价值,否则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在心与物的关系上,王阳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点,即“意之所在便是物”。此处所谓“意”,指的是心体活动的自然呈现,与心体的纯然天理不同。“意”具有特定的指向,即特定的物,因此是人赋予万事万物意义、为外部世界立法的活动。此外,在王阳明的解读中,心作为“知觉灵明”不仅能够知觉、确立万物,还有主宰天地、鬼神的作用,“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通过高扬人的主体性,确立了人在天地之间的灵长地位。

(二)知行合一

知行关系是《传习录》的一个重要主题,这既有程朱理学的影响,也是阳明心学的必然展开。程颐曾提出:“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而在朱熹看来,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虽然程朱也认可知行交养互发,但终究以知为先,将知行分作两节功夫。

王阳明对此持极力反对的态度。从“心即理”的内在逻辑展开而言,既然外物之理均在内心,那么行的准则与道理也并不在心外,只要知得真切,行也潜在地蕴含于其中。因此,王阳明认为知行关系是两者的辩证统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必然以人的认识作为指导,而人的任何认识都必然依赖于将认识付诸实践后才能得到验证。因此,“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将一切的认知活动与实践结合起来,正是教人勿要枯守义理,而要于洒扫应对、乃至修齐治平的具体实践中发见真知。正如王阳明尝举之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色自然会喜欢,并非将见的活动与喜欢的感情分开来,闻到恶臭自然会厌恶,并非先闻到恶臭再有厌恶的感情。恶的知觉活动与厌恶的行为并不分离。因此,在个人修养的问题上,王阳明强调:功夫即本体,将知视作为本体,那么行的功夫也自然蕴含于其中,两者相即不离。

(三)致良知

王阳明曾言及:“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的思想可以在儒家以往的文献中找到十分切近的来源:一则是《孟子》提出的“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另一则是《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致知”二字。朱子将“致知”理解为在事事物物上探求物理,而王阳明则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此处所谓“致”不再是朱子所谓的探求、考索之义,而是将“致”字解读为通达(即“至”)与推行的含义,所谓“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

在天泉证道时,王阳明所提出的“四句教”更是将致知的功夫与正心、诚意、格物贯通起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认为心体无善无恶,正心的功夫即是要维持心体的中正平和,不受任何善恶之念的干扰;认为意念有善有恶,那么诚意的功夫就是要切实地去扩充善念、遏制恶念;将格物理解为为善去恶,即是将自身为善去恶的意念扩而充之,作用于物。在此意义上,正心即是诚意,诚意即是致知,致知即是格物。四者并无决然的区分,而仅仅是条目的不同。在《大学问》中,王阳明将这一思想阐发得更为清楚明白:“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

三、《传习录》的成书

《传习录》是辑录王阳明与其门弟子及友人之间的对话、书信而成,集中体现了王阳明本人的思想,是研究阳明思想的重要文献。然而,《传习录》的成书实则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阳明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顺道回故乡省亲。王阳明的弟子与妹夫徐爱与先生同舟归越,途中论《大学》宗旨,徐爱记录下了这些谈话,这是《传习录》上卷前十四条。此外,徐爱还写了一篇序言,一篇引言和一篇跋。正德十三年(1518年),徐爱不幸逝世。门人薛侃得徐爱所录,加上陆澄与自己所录文字,凡条,以《传习录》为名刊刻于江西赣州,即今本《传习录上》。

嘉靖三年(1524年),门人南大吉以《传习录》为上卷,辑王阳明九篇《论学书》为下卷,命弟逢吉校对刊刻于浙江绍兴,以原名《传习录》出版。九篇《论学书》分别是:《答徐成之》(两篇)《答顾东桥书》《启问道通书》《答陆原静》(两篇)《答欧阳崇一书》《答罗整庵少宰书》《答聂文蔚书》,并附《示弟立志说》和《训蒙大意》。卷首有南大吉所作之序。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王阳明逝世后28年,钱德洪整理先师学说,重编《传习录》,对南大吉所录又有调整,将《答徐成之》(两篇)移入《外集》,又增《答聂文蔚》第二书,并增《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今本卷中所附《教约》的增录以及《示弟立志说》的删去并未提及;将《论学书》改为语录问答体。即今本《传习录中》。

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逝世,钱德洪与王畿奔丧至广信(今浙江上饶),讣告同门,用时约三年收录遗言,合自己平日所录文字,欲与文录并刻,未遂。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曾才汉得钱德洪手书,再加上其他地方所采集的若干条,名为《遗言》,刻行于湖北江陵。钱德洪读后,觉得采录不精,又删去重复条目,只保留了三分之一,名曰《传习续录》,于宁国(今安徽宁国)之水西精舍刻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钱德洪到湖北蕲春游学,沈思畏恳请其增刻。钱德洪又采集逸稿,删去《文录》中已有的文字,这才成了如今的《传习录下》。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钱德洪合并上中下三卷交付黄梅县尹张君增刻。四月才于蕲之崇正书院作序,说明成书的始末。隆庆六年(1572年),提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约钱德洪附录王阳明之《朱子晚年定论》于语录之后。于是《传习录下卷》又有钱德洪附录定论的引言、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以及袁庆麟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所写之跋。至此才成今日所见的《传习录》。

本书以隆庆六年谢廷杰所刻之《王文成公全书》(上海图书馆藏)为底本,结构与内容均保留原貌,唯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将原书的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标注序号以助检索。原本中的争议之处一律存疑,我们在结合著名哲学家、阳明心学研究专家陈荣捷先生、邓艾民先生等学者近几十年来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后,统一在注释中说明。

由于编者学力不逮,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纰漏,伏望读者批评指正。

张靖杰

2015年5月于华东师范大学

同类推荐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 中信国学大典·黄帝内经

    中信国学大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存《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
  • 庄子

    庄子

    《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馀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子》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谟、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还是字句方面,都更为精纯。由于他吸收和借鉴了向秀及当时各家之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颇富改造性的独特诠释,故为历代所推崇,逐渐成为定本,流传至今。
  • 黄帝内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黄帝内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黄帝内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 中庸大全集

    中庸大全集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朱熹曾如此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修身立业、为人处世、齐家治国,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的作用多么巨大。可是,这部治国经典,对于早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现代人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
热门推荐
  • 梦剑异谈

    梦剑异谈

    上古仙遗、尘封往事,一切似梦还真随风去。繁华落尽,沧海桑田,唯有情义永恒,这是一个情与义的故事。
  • 无名赞歌

    无名赞歌

    历史铭记伟人,但伟人却不是历史的全部。无穷的平行宇宙中,通过量子纠缠觉醒的卑微者,究竟是享受这一世的和平,还是不甘于寂寞成就非凡之事,亦或者隐藏于幕后操纵这似是而非的新世界……
  • 冷静啊二哈

    冷静啊二哈

    灵力复苏,一只暴脾气的外星贱狗,带着一个不靠谱的破产富二代,在爱和正义的路上,越走越远,差点走丢的故事......
  • 惊世情劫

    惊世情劫

    【推荐新书《鬼才妖妃:极品邪王宠上瘾》】第一世他是帝君羲华,她是神女瑶光,她是他的义妹!第二世他是神君宁泽,她是公主鸾舞,她是他的徒弟!第三世他是君王流光,她是将军明月,她是他的仇敌!三世情缘,爱而不得,一颗能聚拢魂魄起死回生的珠子,一段寻找重生之路的旅程。揭开了那段埋藏了七万年的惊天秘密……
  • 花园里的机器人

    花园里的机器人

    本·钱伯斯是一个学业半途而废,三十多岁却仍待业在家,一事无成的人,与身为律师、性格好强的妻子艾米矛盾重重。一天,自家的花园里出现了一个脏兮兮的小机器人。这个小机器人的出现,成为了本与艾米分居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此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机器人知道,这是本重新开始人生的契机,同时也是小机器人“唐”开始新生活的时刻。本与唐踏上了寻找其创造者的旅行,从旧金山到帕劳,笑料与艰辛并存:小机器人喝柴油居然喝醉了;本独自出去喝酒竟险些弄丢了唐;两人从垃圾通道机智逃生……而旅途结束,本和唐,又将何去何从?黛博拉构造了这个奇妙、温暖的笔下世界,将本与唐的旅途在读者面前精心展开,一切都交由读者自己去体悟、感受,相信无论是谁,最后都会收获满满的欢喜与快乐。
  • 至尊神石

    至尊神石

    一块奇异的石头,一个不朽的传奇!千百年的布局,谁能笑到最后!在光明与黑暗之中的挣扎,叶言武究竟会如何选择?
  • 仙路剑修

    仙路剑修

    脱下袈裟笑问佛祖:“你说皈依我佛,她变会菩提下生。为何我已敲钟数夏,菩提下却无她!为何你宁可渡千百万家,却不渡她。既然佛不渡她,那今天起世间便再无佛”话毕后山炸裂一把魔剑破空而出,一剑劈开佛像…………
  • 洛基的游戏

    洛基的游戏

    蒋祝因遭遇车祸事故而变成植物人,在沉迷的黑暗意境中,他看到一个光边黑影:我是恶作剧之神~洛基!是来拯救你,也为娱乐我,只要你能通关我所设计的游戏,我以神的名义承诺,让你康复醒来,回到人世......
  • 锦绣风华之第一农家女

    锦绣风华之第一农家女

    前世她是铁血手腕的帝国集团总裁,却被心爱之人设计,魂归天国。再次睁眼,眼前的三间茅草屋,一对小瘦猴。就算是她定力再强悍,在他们喊出那声“娘”的时候,还是让她差点没跳起来。前世活到28还是清白如兰,一个穿越就让她勉强算是B的身材,孕育出一对儿女?当然,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她丫的居然是未婚生子,这在现代都遭人白眼的事情,那个天杀的能告诉她,这个身体的原主,是不是太牛叉了,居然没有被浸猪笼。只是,当这对瘦的皮包骨的小包子在她跟前,肿着两对眼泡忍者泪花跑前跑后,就算是她再不想面对现实,也无法坐视不理。既然让她再次重生,她势必要左手挥舞锄头,右手执笔算盘,带着一对可爱的包子,发家致富。购田地,建豪宅,买下人,顾长工,一切都再朝着让她满意的方向前进,而那些眼红嫉妒之辈,完全都是她业余之时的消遣,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个道理她明白,却没想到那鞋子会湿的这么快,面对那个如同妖孽般,表面谦谦公子,风华无双,实则腹黑狡诈,怎么坑死她怎么来,还让她有火没处发。~~~~~~~~~~~~~~~新文推荐:【媚卿之妖娆嫡妃】苍龙大陆风起云涌,豪杰辈出,多年的征战,让四大王朝满目疮痍,她的到来到底是带来毁灭还是希望。将军府内,暗潮涌动,亲爹不疼亲娘早死,懦弱的云蜜就成了继母的眼中钉。表面温良,内里歹毒的继母。娇蛮跋扈,专门以欺凌她为乐趣的继妹。整日吃斋念佛却眼神诡异的老太太。一切的一切,都在考验着她无上的定力。斗继母,斗继妹,斗祖母,斗渣爹。风生水起的人生,将在这架空的朝代继续上演。据说,某位王爷好像是楠竹。巡视旱灾月旬刚刚回府的某爷一进门就看到一妩媚生姿的绝色女子,衣衫半解,肌肤似雪,若隐若现。“爷,蜜儿好想你。”娇美的声音如同上等的媚药,蛊惑着男人的理智。爷的眸子顿时眯起来,不过却壮似不在意的直奔书房。“本王有折子要处理,爱妃先回房休息吧。”妖女美眸一眯,闪身拦住他,俏鼻凑上去,全身360度无死角的嗅了嗅。“对本王妃没兴趣?外面的女人把你喂饱了?”爷的脸色当场就冷了,强有力的手臂一把拦住妻子的纤腰,运足轻功直奔两人的寝室。抬脚踹门关门,动作一气喝成。一整夜,前后左右,某爷将妖女翻来覆去的修理了一顿。“你说爷到底是饿还是饱?”他冷声道。妖女双颊酡红,看着爷的表情如梦似幻,差点让一身冷气的某爷破功。
  • 预言

    预言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