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4400000044

第44章 文学之外的文学理论向度(8)

文学理论向度的泛化首先表现为研究对象的扩大。“从最初的诗、画、音到缪斯九神各有所司,从传统艺术种类到电影、电视、广告、行为艺术等新兴艺术种类,文化从最初的、狭窄的特定艺术种类,扩张到人类所有的精神领域和意识领域,甚至是单纯的欲望领域。”研究对象的转移、延伸及其内涵外延的扩大,成为文学理论向度泛化的重要原因。美国理论家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认为,对文化研究来说,文学不再是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文学只是多种文化象征或产品的一种,不仅要与电影、录像、电视、广告、杂志等一起进行研究,而且还要与人种史学者在各种文化中所调查了解的那些日常生活的种种习惯一起进行研究。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变得无限丰富,研究范围变得广大无边,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

韦勒克指出:“今天的文学研究首先需要认识到明确自己的内容和重点的必要性。”所谓文学研究的“内容和重点”,其实是韦勒克针对文化研究所造成的研究对象的转移和扩大而言的,正因为许多文学研究者越过了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而是瞩目于无所不包的文化,才从根本上扩大了文学研究的范围,导致了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的泛化。

其次,文化研究没有固定的研究方法,是造成向度泛化的原因之一。

研究对象的特点直接决定着研究方法的选择。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不管在什么理论领域都是如此,有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就要求用相应的研究方法。

长时间以来,文学研究一直被划分为两极:要么热情地忠实于这种或那种理论方法,要么就像另一些人那样,认为诗的思维与理论思维的任何联系都是亵渎神明,玷污圣坛。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冲突不是此处要谈论的话题,但只要承认理论的存在,就应该肯定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过程的意义。如前所述,前苏联文艺理论家波斯彼洛夫在《文艺学的科学性》一文中曾经提出:不论哪一个知识领域都存在着衡量研究工作科学性的客观标准,其中最根本的标准是:某学科所采用的原则和方法越是在极大范围内符合该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越是紧密地依据该学科对象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本质和特点,那么该学科的研究就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从这一观点出发对文化研究进行考察,不但它的研究对象是广泛无边的,而且其“方法的选择是实践性、策略性的,更是自我反思与语境取向的”。文化研究标榜研究方法的实践性、策略性,正是因为这些方法不是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而采取的措施,也就谈不上符合研究对象的本质,其非科学性也就显而易见了。对此,韦勒克的意见是:许多文学理论研究者“其实并非真正对文学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公共舆论史、旅行报告、民族性格的看法等等——简单说,他们的兴趣在于一般文化史。他们从根本上扩大了文学研究范围,使它几乎等同于整个人类史”。我们应该像韦勒克所主张的那样,把文学作为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和产物的一个学科来研究,否则,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来就不会取得任何进步。

再次,文化研究的价值取向是造成研究对象转移及理论向度泛化的主体动因。

文化研究的价值取向是很复杂的,但研究者的一个基本立场在于,他们认为社会是不平等地建立的,不同的个体并不是生来就享有同样的教育、财富、健康等资源,因此,他们主张文化研究的伦理取向与价值立场应该坚决地站在被压迫的边缘群体一边,揭示了公共知识分子因为沉湎于专业研究而放弃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批判责任,从而成为一些缺乏公共责任的专业人士,并且认为这种“专业态度”和被“权力”、“权威”同化或雇佣的实质,就是政治与文化的合谋。这样的价值取向,是造成研究对象转移及理论向度泛化的主体动因。

在我国,与西方的文化研究有类似的情况: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几个发难者原先基本上都是从事文学研究的,他们把自己与自己的历史割裂开来,不愿再单纯固守于文学时空纺他们文学的丝线了,尽管他们纺得很棒。他们开始进到一个更大的文化的时空投入新的劳作。尽管他们对自己的选择究竟会带来什么结果尚无法确切触知,甚至心绪也一直未摆脱犹疑和彷徨,但他们还是在这个新的场域开始了自己的垦殖。

这样一来,研究者们越来越倾向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参与,使自己从事的文学研究带上了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并以此与以往把自己闷在书斋中做关于文学、文化的学术研究划开了界限。

正如有些学者标榜的那样,他们从事文化研究的最初动因是反抗,因此选择的最基本的学术立场是批判,他们想借助话语武器从当下的文化现实对生命的挤压、围困中挣脱出来,呼唤美和诗意的复归,他们对诸如“批判的知识分子不应当安于大学为他们设置的角色,他们应当在大学中发展出具有大学之外的影响力与冲击力的反学科实践,作为文化批判的一种形式,文化研究应当形构一种对抗性的公共领域”等之类的理论见解比较认同,但因产生于西方的理论思维及其行动口号对我国来说未必适用,因此在他们实现自己理论价值的过程中生出了许多尴尬,因为没有固定的话语园地,有时不得不采取一种“游牧式的话语”,这样的理论定位、这样的价值取向、这样的话语方式、这样的以“持不同‘政见’者的向度来研究文学”的理论姿态等,是造成文学理论向度泛化的主观原因。

2.文学的图像化生存导致文学理论话语方式的改变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文学的视听化现象给予了关注,并进行了研究。也正因为文学存在方式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才使文学理论向度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当代,因受电子传媒及声、光、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学被视听化了,即文学已从单纯的方块字和纸质书本变成了包括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在内的视觉文本。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文学领域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本体革命”,文学理论的话语方式也不得不随之改变。

电影电视是视听艺术的主要代表。比起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学来说,中国电影艺术只有百年历程,电视艺术的历史更短,只不过刚刚半个世纪。影视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它们对文学却带来了强烈而持久的影响。影视是在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影视不但没有对文学造成冲击,而且某种程度上还是在文学的帮助下向前推进的,占据荧屏主导形态的是文学,对此,很多导演、主创人员及制作人员都发表过类似的见解。老一辈导演张俊祥强调:归结起来说,导演的任务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电影手段把作品的文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可见当时的电影是依赖于文学的。不仅如此,电影是在文学的影响下向前推进的,此时的文艺理论,包括影视评论与研究模式,总体上看都没有脱离文学理论话语。郑雪来从另一角度阐述了文学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对电影来说,改编是重要来源之一,文学家参加电影工作更是不可少,目前,不少作家不敢‘触电’的状况必须改变。”从电影创作的角度指出改编的重要性,并强调文学家要“触电”,这实际上是从创作主体的视角说明了文学对于视听艺术的基础作用。从古代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的地位始终是相当高的,到20世纪90年代才发生了变化。

影像对文学的真正冲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影、电视开始普及。1988年,中国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为1.43亿台,影视剧开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据报道:在我国,观众平均每天3个小时的收视时间中,收看电视剧的时间差不多占了1/3,居各类电视节目之首。在全国2000多个电视频道中,90%以上的频道都有电视剧播出,而且电视剧的播出时间量占所有节目播出时间量的比重超过了1/4。与此相应,作家“触电”、文人“下海”,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文学的商品化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尽管有一些文学理论家对此表示担忧、疑惑甚至抗议,并通过回忆当年文学的辉煌、唐诗宋词汉文章的荣耀及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热闹景象等呼吁文学“魂兮归来”,但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还是敌不过影像的强力,不得不承认文本形态的文学作品在影视的冲击下早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风光了,文学理论话语方式的转变也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事实。于是,他们长吁短叹,著书立说,甚至从电视荧屏上播放的节目中寻找昔日文学的影子,当他们发现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的谋篇布局、结构特点、语言风格之中体现出了较强的文学性时,纷纷进行评论,并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对该片进行详细分析:整个节目分25回,每回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又按时空顺序连成一体,结构类似于章回体小说;其基本的表现元素是文学而不是画面,摄影、剪辑、声音、美工等都围绕着“更好地体现文学构思”进行工作,因此显出了很强的文学色彩。他们在评述时甚至大段大段地引用片子中的解说词,认为那些慷慨激昂的解说词使整个纪录片宛如一首壮美的长诗——“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你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美啊,这也是长江!”在对此进行总结时,他们深有感触地总结道:《话说长江》的成功表明,无论电影还是电视,都必须依托于文学才能出精品。他们的学术立场令人敬佩不已,可问题在于,随着影像文化绝对霸权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分化与文学理论形态的改变已成事实。

理论的提倡只是一方面的问题,实际上,随着影视传播手段的丰富、接受环境的变化及人们对接受设备的占有,电影和电视成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媒介,影像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生活环境。

凡是没有进入电视的真实世界、凡是没有成为电视指摄物的认同原则、凡是没有经由电视出力的现象与人事,在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了边缘,电视是“绝对卓越”的权力关系的科技器物。

这一说法虽然有失偏执,却也可以解释我国学术界悄然发生的改变:部分学者开始随着电视这一大众媒介“造星”手段的丰富、方便与快捷而跃上荧屏,几乎是一夜之间就从书斋里飞出来,而成为“学术明星”的。易中天自从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解三国后,不但成了名人,而且成了富人,他的《品三国》一书仅五周之内印数就已达到85万册,创造了当年中国畅销书之最。影像时代的学术研究搭上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的快车,飞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一方面为广大普通民众了解经典、认识经典提供了一个平台;另一方面,学术的泡沫化、反常化也随之而起,甚至出现了某知名教授在讲座时遭到人身攻击、某知名教授在讲座时把“公车上书”当成了一本书、某知名教授在讲座时数十名保安在现场维持秩序等“怪现象”。至于学术研究到底应该怎么样、文学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避免消亡等问题,虽然仍有许多学者忧心忡忡,但这种担忧也只能在学术圈内相互影响了。就这样,研究者们的学术立场悄然发生了变化,文学的图像化生存终于导致文学理论话语及向度的改变。

同类推荐
  • 红都拾遗

    红都拾遗

    本书是作者对文博(文物与博物馆)和苏区史的研究,从大量公开发表的作品中挑选出60余篇,内容丰富,涉域宽广。全书多篇文稿较为详细记述了瑞金革命纪念馆机构开格、更名和改扩建,以及瑞金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与林徽茵的一段传奇姻缘,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为人所深思。而志摩有关爱情的诗早已超越了文字的局限,你一种有灵性的尤物,历经生活的洗礼,蜕变为一首永恒的歌谣,世代相传。他的歌谣有一点迷幻,有一点彻悟,有一点执著,还有一点不可知的气息。他的歌谣让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润,让我们无望的生活变得生动,也让我们沉睡的心灵从此苏醒。
  • 圣彼得堡:行走

    圣彼得堡:行走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两年来的优秀散文作品。作品得到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与转载,是80后作者中实力派的散文作者。文风大气,沉着,厚重,质朴,铿锵有力,充分的展示了作者的才华,缜密的思考,成熟的文字,激情的探索,是这个散文集的主要特点。
  • 徐志摩文集(第三册)

    徐志摩文集(第三册)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青年诗人徐志摩那电光火石般短促的一生,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方面对他生活创作影响最为深远。其一是他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其二是与两位才女——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感情经历。《徐志摩文集》是他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收藏本。从书中体会徐志摩在爱情的浮沉中所经历的种种心境,回味早逝青年诗人的传奇一生。
  • 大雅村言

    大雅村言

    本书共收录散文作品45篇。包括:“皇帝与作家”、“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的感觉误区”、“胡椒八百石”、“嘴巴的功能”等。
热门推荐
  • HISTORY OF FLORENCE

    HISTORY OF FLORE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疆行

    西疆行

    时震爆发,虫洞笼罩。幸存的人类在浩劫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神奇力量。一个被希望种子唤醒的少年,担负起重振荣耀的使命,只为证明存在的价值,用他有限的生命书写史诗般的篇章……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直播之荒野挑战

    直播之荒野挑战

    我曾行走在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冰冷山脊上;也曾穿越在死亡沙漠:撒啦哈大沙漠的无人区中;我曾从万米的高空,极限跳伞定点进入燕子洞;也曾潜入百米深的百慕大三角深海,与海底鲨鱼搏斗!我叫陈旭,华夏人,世界最牛逼的荒野主播,你们可以叫我旭爷,现在,我正在美洲,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中进行直播,大家可以看到,我浑身上下,只穿了一条短裤,是的,连鞋也没穿,这一次,我要挑战不带任何物品,在雨林极限生存六十天!书友群:469520768VIP书友群:583853692(进群需验证全订阅)
  • 蚯蚓

    蚯蚓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空间之锦绣小农女

    空间之锦绣小农女

    沈青燕,身患顽疾,一无所长,意外坠楼。再次睁眼,发现自己浑身是伤的躺在破旧的草亭里,身边还有一个奄奄一息的母亲和一个乖巧早熟的妹妹。同样的穿越,别人都有爹疼娘爱,可她却一来就遇到了被亲爹除族,亲母新丧,极品亲戚欺压。不过好在,她有穿越必备的空间在手,哪怕身边有再多的极品也不怕,养个小妹那是小菜地碟。学学厨艺,给大酒楼做个帮工,研究味精,养刁古代人的舌头,靠山吃山,山里可有不少宝贝,买块土地,耕田种地来致富。渣爹认亲,冷言冷语关上门,极品上门,拳打脚踢赶出门,可是这个麻烦的男人怎么会事?当初怎么想到那么冷冽的人居然是个腹黑的主,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的亲妹骗到他的阵营,于是她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规划好的路,一步步地往“歪”里走。“走上这条路你后悔吗?”男人问。“后悔,怎么不后悔了,最后悔的是当初没见死不就。”她咬牙切齿地说。“晚了!”男人酷酷地吐出两个字,一把将女子搂进怀里……
  • 沐之尘

    沐之尘

    女主性格活泼开朗,机敏爽快。她不是一个单纯的人,遵循父母之命嫁到男主家却没想到男主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妹。男主心思沉稳,表面是一个精明温和的商人,内心却和南方汉子一样儒雅温和。待人接物处处彰显大方。他们的感情线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产生变化,最初的友情到后来的爱情,都不随他们左右。
  • 芨芨草也有年轮(中篇小说)

    芨芨草也有年轮(中篇小说)

    平静的乡村因工作组的进入,一切都贴上了政治标签,在揭发批判中石老忠也在劫难逃。直到那场风波连同那个年代结束后,石老忠成了唯一的殉难者。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一刘家堡是工作团团部所在地。邵文杰从团部大院高门槛上跨出来以后,压抑了好一阵子的兴奋之情欣喜之情豪壮之情,才开始释放出来。他的步伐轻快,带着点军人姿态,甚至边走边哼起时下流行的一首歌——
  • 快穿系统之心愿实现

    快穿系统之心愿实现

    她一个不小心把自己弄死了,她也不想回到自已原来的世界,然后她就一直攻略男神,来完成别人的心愿,却发现自己攻略的男神就是主神大佬,从头到尾就是某人的追妻陷阱。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