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500000089

第89章 幼儿园

影片档案

出品:湖北电视台

年代:`2004年

片长:69分钟

导演:张以庆

导演简介

张以庆,1954年生于北京,当过工人、教师,现任湖北电视台纪录片导演、高级记者、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主要作品有:《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起程,将远行》(1995),《导演》(1996),《舟舟的世界》(1997)在1998年至2000年先后获瑞士南北国际电视节特别提名奖,布达佩斯国际电视节提名奖,并入围法国FIPA、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国上海国际电视节总决赛,《英和白》(1999)被译成英、法、德、荷兰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参加世界文化研讨大会,《幼儿园》(2001)。

内容简介

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记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张以庆语)

该片曾获2004年第10届上海国际电视节“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其评语是:“《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同年,影片又获得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其评语是: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影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影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影片分析

一、客观记录与主观表达

有人说,张以庆的纪录片不是拍出来的,而是剪出来的。看过张以庆作品的人或许可以发现:他在客观记录现实生活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影片《幼儿园》亦如此。

张以庆从2001年5月开始筹拍《幼儿园》,经过14个月后完成前期拍摄工作。在这14个月当中,张以庆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孩子们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第一顿饭”、“第一个午觉”、“第一堂课”、“第一个晚上”等生活场景,以及从小班的入园到大班的毕业这样一个经历了秋、冬、春、夏四季轮回的日子。孩子们的稚气、可爱、“世故”、“老成”,毫无掩饰地展现在镜头前。

在“拍摄之前,我一直还是认为童年是美好的。”于“是,我就带着一个非常良好的愿望,想带着所有成年人重新上一次‘幼儿园’,去净化一次、美好一次、纯粹一次。但观察了3、4个月后,我就傻了眼,没有办法,原先的想法全部被推翻了。”(张以庆语)可是,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张以庆发现“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的世界,他们已经不是哪个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了,他们被公共媒体影响并渗透,还有商业化的东西,外来文化的东西都影响着孩子。”比如,在采访孩子们时问:“你怎么长这么高的?”他的回答会比较概念化:“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又问:“你长大以后要干什么?”小孩子答:“要当科学家”;问:“当科学家是干吗的呢?”小孩子答:“打日本人!”其实他恨的只是一个概念,他都没见过日本人。

张以庆认为:比“发现”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开掘。“我拍的时候没有这种刻意的表达,但是剪的时候有”,当“我找到一个表现载体的时候,我会尽量去承载一些理性的东西,社会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展示生活的表象。”正如影片第一个画面所表达的:或“许是我们自己,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二、结构特点

《幼儿园》在叙事结构上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另一条是同期声采访孩子们。两条线索在影片中担当的叙事任务不同:前一条线再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如“第一顿饭”时,小女孩泼了一身饭菜;“第一个午觉”时,孩子们的吵闹;“第一堂课”时,孩子们乖巧的动作与表情,以及现实中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后一条线对孩子们的采访,不仅在记录“过程”中起到了间隔、停顿的作用,而且也是揭示孩子们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段,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中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比如,孩子们对“爱”的理解就是“我把你抱着”;他们一边嚷着“开飞机,扔炸弹,炸死美国王八蛋”,一边又喝着可口可乐、参观可口可乐生产线;有的孩子见都没见过日本人,却“恨得流鼻血”;还有他们对交警、做生意、“非典”、人口超生、中国足球等问题的态度,简直是句句语出惊人。

而且,在采访这条线索上,张以庆对色彩也有意识地进行了处理。每次插入的采访片断都是泛黄的、单一的色彩,与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也是张以庆对童年生活的印象由原先“童年是美好的”、“幼儿园是快乐的”,到后来“发现孩子们面对的这个社会跟成人是一模一样的社会”的一种寓意和表达。

三、视听语言特点

全片室内镜头较多,主要是一些中、近景和特写镜头,生动地反映了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和情绪变化,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对于孩子们来说相对封闭的、狭小的生活空间。相对而言,室外镜头较少,而且室外镜头都做了虚焦处理。其中一个外景是透过虚焦的前景“铁丝网”,隐约可以看到后景中孩子们在玩耍,这种“朦胧的”、“理想化”的表现,正是导演某种寓意的传达。

在影像的运动上,全片固定画面较多,摄影机很少运动。如果运动也只是一些镜头内部运动,如变焦、虚焦等,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过渡比较平稳,节奏相对舒缓。另外,该片多数镜头采用了低机位拍摄,选取了儿童的视角,保持与儿童的平等交流,缩短了镜头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影片整体用光和色彩上比较明亮、鲜艳,表现出童年的温暖与美好;“在房间里,我们是可以控制的,几乎在一个区域的机位里面,都是侧逆光,特别好。”而且,该片大部分镜头多用侧逆光,突出了画面的造型功能。

在声音的运用上,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完全由同期声构成。现场声中有上课、吵闹,甚至打呼噜、喝汤的声音,很生活化,也很生动。同期声采访的对象是相对固定的,“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但孩子们的回答却有些出乎意料。

应该注意的是:即使是孩子,他们也同样有隐私,不应过分触及,而应尊重,如:

画外音问:“你和哪个女孩子最好?”

孩子回答:“不能说,保密……”

画外音问:“最好的不能说,那说说和你第二好的。”

孩子回答:“不能说就是不能说……”

这样穷追不舍地问孩子,难道不是对他们个人隐私的一种打探吗?不是对他们独立人格的一种不尊重吗?

(王更新)

参考资料

《<幼儿园>:一种审视的方式——纪录片编导张以庆访谈》,刘洁,《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3期。

同类推荐
  •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

    历史戏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讲述了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征伐过程中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发生的种种故事,杰出的剧作家萧伯纳在《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里塑造了鲜明复杂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妙语连珠的对话,以寄托萧伯纳的政治理想,讽刺当时欧洲帝国主义蔓延全球的动荡现实。《卖花女》里,伊莉莎应允了语音学家息金斯的实验,摇身一变,如出名门。萧伯纳借《卖花女》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卖花女》在1912年出版发行之后,立即获得成功,于1956年改编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于1964年改编为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并获得八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杨宪益译本充分还原了萧伯纳犀利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表现力极强。
  • 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

    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

    中国戏曲的唱腔动人,身段曼妙;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类型多样……这一切,都使中国戏曲成为回味无穷的艺术瑰宝,它纵横古今,让世界为之倾倒。本书就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剧种,各个流派的代表剧作、人物,以及它们的时代特征和戏曲特点。同时,还概述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域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让大家看到,中国戏曲一直都没有远离中国人的生活。
  • 孩子,这才是音乐

    孩子,这才是音乐

    本书从演奏家儿时与音乐之间的不解之缘落笔,展开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成长故事,为广大热爱音乐的读者朋友们开启了一个纯然美妙的音乐艺术世界。字字句句,婉如一泓清曲,静心明理,带你找到音乐的源头。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剖析音乐学习的本质,以及音乐与心灵成长的关系,从自己三十余载的音乐学习,演奏教学,艺术创作与传播的成长经历中与读者朋友们分享学习音乐的方法、经验与乐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音乐生命之路,成就生命的艺术之美。
  • 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是从作者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的32篇论文汇集而成的个人文集,它涵盖了五个方面的论题,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艺术理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学语言之思、艺术语言论析、艺术理论家评述。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教学所用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大师及其名作,深入浅出地讲解其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书中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外,还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问,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热门推荐
  • 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

    卡耐基训练中国公司负责人黑幼龙说过:“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人,没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更令人向往。”
  • 花灵殇

    花灵殇

    她是黄泉路旁指引花,本该绝情绝爱,却一见神将误终身。他为爱盗取观音圣水,却遭背弃,被打入轮回变为凡间太子。她为了寻他,来到人间,他却总是不懂她,将她伤了又伤,最后她们……
  • 基督的最后诱惑

    基督的最后诱惑

    《基督的最后诱惑》,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基督一生中的每一刻都是一场争战,一项胜利。他征服了凡人的七情六欲,不断将肉体转化为精神,并向上攀升。抵达他的顶峰时,他登上了十字架。但即使到了那里,他的争战仍然没有结束。诱惑——最后的诱惑——在十字架上等着他……每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
  • 重生之女学霸

    重生之女学霸

    出车祸之后醒过来的安向柔意外的发现自己居然坐在久违的初中教室中,震惊之余,安向柔接受了自己重生回初一的事实。既然上天让我重新活过,这一世那些爱我护我的人将不会再离开,那些妒我伤我的人再无任何机会。
  • 不负遇见沈嘉树

    不负遇见沈嘉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一句很喜欢的诗。
  •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该结束了,就在今天。”矿工辛孟贵留恋地看了一眼井口的阳光,回过头,决绝地向井下走去。这将是他最后一次下井,而且,再也不会上来了。走在巷道里,他再一次设计着自己的结局:工作面出现哑炮——他去排险——炮响了,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以他的技术,做到这一点很容易,以这家煤矿的管理,不会有人能看出破绽。只有这样,煤矿才会赔钱,弟弟辛孟林才会有一笔钱去上大学,父亲才会有一笔钱看病,母亲才会有一笔钱养老。弟弟很聪明,应该去上大学,而不是像他这样在井下挖煤。
  • 隋唐:盛极而衰的黄金时代

    隋唐:盛极而衰的黄金时代

    隋唐时期,中华大地再次迎来大一统。这一次,与其说是武力征服万邦,不如说是文明宣威各族。唐帝国以恢宏、自信的气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盛世:诗歌的繁兴、歌舞的风行、书画的臻盛、文明的多样……然而,盛极而衰,唐帝国被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之祸推入覆灭的深渊,一个充满反叛、杀戮、饥荒、瘟疫、欺骗、背叛的五代季世来临。在这三个多世纪里,无上光荣与血雨腥风交错, “英雄”的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偶然性”交融,成就了这一繁华而复杂的时代。隋文帝文治武功,统一南北;唐太宗励精图治,君临万邦;唐玄宗英武明决,开创盛世;周世宗神武雄略,奠定大宋基础。在统一与分裂的两极之间,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开国元勋,李光弼、郭子仪等中兴大将,安禄山、史思明、黄巢、朱温等乱世之雄,他们在雄心霸业、机变权谋的挟裹下,演绎出一段段有血有肉、令人神往的故事,讲述着千年梦萦、神韵悠扬的英雄历史。
  • 我哪懂什么坚持,全靠死撑

    我哪懂什么坚持,全靠死撑

    我哪懂什么坚持,全靠死撑!这是我们强烈的生活感受,这感受中有执拗的过去,有热烈的今天,有摇摆的未来。我们对生活充满期待,而又总是伴随着小小的纠结、迷茫和挣扎。谁的生活没有呛鼻的酸辣?谁的生活少得了匆匆的笑与泪?生活给我们以最初的自觉,我们在生活里种下希望。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收获的喜悦,可我们总得为明天留下点深刻,比如拼搏的汗水,以及挫折的痛。生活,并不是遥远的梦。在生活里坚持的人,一定是最美的。
  • 重生之庶女为妃

    重生之庶女为妃

    她是侯府二小姐,堂堂太子妃,却被至爱之人亲手毒死,一朝重生,她誓要血债血偿!他是皇帝三子,风度翩翩,和她曾是前世敌人,这一世却意外邂逅。他说:“苏梓辛,无论你是谁,这辈子你都别想逃出我的手掌心。”她满脸苦涩,她虽然喜欢他,可终究他不是她的命定……
  • 贺少追妻

    贺少追妻

    “诺诺,你不能跟他走。”一个熟悉得声音传来。林诗诺感觉到一阵熟悉的气息,紧接着是林浩伟温暖的怀抱。他紧紧的抱住她,只有这样他才不会失去她。“诺诺,我不要跟你退婚,只要我没同意,你还是我的未婚妻。”“我不管你是因为什么菜跟我退婚的,只要你解释,不管你说什么我都愿意相信你。”林浩伟的话让林诗诺无法解释,被他这样一抱,好像他们又回到了从前,身上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