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100000030

第30章 重写中国电影史与华语电影的视角(2)

尽管由于历史和视野的原因,“华语电影”还不是一个自明的、完备的学术概念,而是一个极具政治性的非政治性概念,一个需要从各种不同的批评视角进行严格审查的意识形态建构。但“华语电影”概念必将而且已经给中国电影研究的学术生态带来巨大影响。不管是支持、反对,还是客观地研究,围绕“华语电影”概念所展开的论述,都有一个共同的关注,那就是对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电影给予整体性的正式命名的渴望,以及维护“中国电影”完整性、同一性、独立性的焦虑。细心的研究者一眼就能看出对两岸三地电影进行统一命名的愿望及其所处的困境: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都可以追溯到1949年以前的上海电影传统。但是由于英国殖民、国共内战等历史因素的影响,两岸三地尤其是海峡两岸隔绝了半个多世纪,三地电影也因为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传统的“中国电影”概念,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个海内外华人电影研究者都接受的关于三地电影的共同命名还没有出现;无论是“中文电影”还是“华语电影”,都是一个从语言、文化出发的理念,它们有意识地规避三地社会的政治歧见,重新划定中国电影的文化疆界,对中国电影的主体性建构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电影应该以同一种语言和身份与世界对话。

在笔者看来,“华语电影”概念的重要价值,并非仅仅只是为两岸三地、以及其它华人社会拍摄的华文电影找到一个方便的命名那么简单。“华语电影”与文学研究中的“新国学”概念,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相同的学术立场与文化抱负。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电影类型,不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尽管内涵方法论的元素),不是一个学术研究的指导方向,也不是一个新的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的旗帜和口号,而是有关“中国电影”的学术观念。它是在“中国电影”这个学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中国电影”为了适应变化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环境而做出的自我调整和全新定义。我们现在所做的,是要在思想、文化、学术等方面建立一种健全的发展格局和秩序,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统都“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即每一个思想、文化、学术派别都得到应有的评价,既不肆意夸大,也不着意贬抑,在一个整体中实现并获得自己的价值。简言之,“华语电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含有内在的现实批判性的概念,它与“中国电影大历史”的书写密切相关。[3]

对于中国电影“大历史”的书写,我们不仅可以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宏观角度切入,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追溯中国电影的“起源、传统及其变迁”等具体方式着手。因为:包含大陆、香港和台湾在内的中国电影,都可溯源于一个多世纪前的上海电影;正是上海电影(有形的人材队伍和无形的文化传统)的分化与变迁,才造就如今大陆、香港、台湾三足鼎立的格局;分化后的上海电影(另一种意义上的两岸三地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独立发展,已经形成新的品质与风格,但仍可清晰感受到其中老上海电影传统的影子。

“1945-1949,电影工作者四散,或南下,或北上,或东渡,一股力量分做三股;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三股力量几乎不约而同地异军突起,在世界影坛上奏出一曲中国电影的壮丽交响曲,三地电影的合流也在这时开始。”但是,“与此相应的,是三地各自所写的电影史,也可以说是偏颇不全或以偏概全,缺乏完整的‘中国电影’史学观念。虽然近几十年来,三地也各自出版过一些包括三地电影发展内容的电影史著作,但就其客观性和完整性来考量,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的史著。中国电影史研究这种长期隔绝、停滞不前的状况,不仅与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地位不相称,而且严重影响了三地电影研究的学术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地电影业的进一步交流、相融与整合。”[4]从外部来看,西方人编撰的世界电影著作,往往将两岸三地电影置于一种并列、甚至割裂格局中。例如,在杰拉尔德.马斯特主编的《世界电影简史》里,“中国电影”和“港台电影”分别作为两个小节,与“日本电影”并列放在所谓的“东方电影”的条目下[5];在最新出版的《牛津世界电影史》中,有四个章节提到中国电影,标题分别是“1949年之前的中国电影”、“革命后的中国电影”、“香港通俗电影”和“台湾新电影”。“1949年之前的中国电影”(China before 1949)被单独放在第二部分的“民族电影”(National Cinemas)条目之下;而后三者(China After the Revolution,Popular Cinema in Hong Kong,Taiwanese New Cinema)则再次被并列置于“世界电影”(Cinemas of The World)框架之下。[6]这种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电影史,对中国电影的重视程度历来就不够,更遑论以“中国电影”的统一视角来论述三地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内部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与安排。这种状况对三地电影的交流、融合与进步是不利的,也与三地电影同出一源、血脉相通,政治、经济、文化逐渐重新走向一体的历史现实不相符合。针对这种局面,一味地指责西方电影史家的“愚昧”和“偏见”是徒劳的,只有中国人自己能够撰写一部融会三地电影发展情况的中国电影通史,欧美电影史家对于中国电影整体格局的“误识”才会逐渐得到改正,“盲点”才会消失。李行说得好,“两岸和平统一,那是政治家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在国家统一之前,让我们的电影史先统一起来!”如果能将原本同出一源的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融汇起来,三流归源,那么《定军山》、《偷烧鸭》、《谁之过》则可同为第一,《难夫难妻》、《庄子试妻》亦可“同日而语”,相映成趣。于内于外,功莫大焉。

在“统一”中国电影史这个问题上,“华语电影”和“中国电影”的立场与使命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完全可以暂时搁置概念内涵方面的细微分歧,以“大中国”甚至“大中华”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电影”的历史和现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在历史研究中,这种具体的工作往往被称为“独创性的工作”(original work),也就是一些基础性的、原初性的研究,旨在“发现或核实某些事实以及某些先前未能确认的事实”。同时,不能贬低从新史实出发的、带有明显个人思想特征的历史阐释。因为,历史并不是一件件孤立的事实,而是编织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之中。一方面,某种统治着特定社会中特定时代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事件发生;另一方面,社会制度还会影响到生逢其时的历史学家们的见解和观念。电影作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媒介现象,它所呈现的文化内容,无时不刻不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决定了电影的下层结构,决定电影依此发展的基础,以及可能繁衍出的潜力;而政治则决定了电影的整体结构。电影一方面反映出人类的通则经验,显示其社会政治的一面;另一面,也联系了个人经验,显示出心理政治的一面。”[7]甚至同一种电影传统,遭遇到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也将衍生出不同的美学风格与样貌。

对于“中国电影大历史”的书写而言,“溯本求源”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但是,中国电影百年的大历史,叙述的分歧并不源于历史的起点,而是源于历史中期发生的分化与断裂。中国电影曾经因“上海电影”而独树一帜,是否有所谓的“上海传统”存在?独树一帜的“上海电影”分化为大陆、香港和台湾三足鼎立的格局,上海电影传统又产生了怎样的分化、断裂与新变?1949年前后,老上海电影人或南下香港,或东渡台湾,或留居上海,或“分配”和“调用”到全国各地,一股力量分成了三股甚至多股,他们的生活与创作覆盖大陆、香港、台湾三个社会空间,跨越中华民国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两个时代。面对殖民资本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三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电影人的个体命运和上海电影传统的整体变迁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微妙关系?上海电影文化与香港和台湾本土的电影文化之间具有哪些竞争与合作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上海电影”与“中国新电影”的诞生之间,具有哪些传承关系?[8]上海电影传统是否可以成为两岸三地电影再次合流的基础?这些都是“中国电影大历史”书写时,必须回答的问题。

最近,华语电影已经在国际上迅速起飞。以“华语电影”为题的研究也与日俱增,成为国际电影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很好地检讨华语电影概念,用力去写一部华语电影史。华语电影史既是华语电影研究的起点,也是华语电影研究的归宿。

(原载《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注释:

[1]陈犀禾,刘宇清:《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研究趋势的几点思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第6-10页。

[3]关于“华语电影”概念的思考,笔者受到王富仁先生、钱理群先生的启发颇多。关于他们的思想,可以参见王富仁:《新国学论纲》,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3期;《“新国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3期。钱理群:《我看“新国学”》,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3期。

[4]程季华、李行、吴思远:《中国电影图史.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5]Gerald Mast,The Movies:a Short Story,A Simon&Schuster Company,1996.

[6]Geoffrey Nowell-Smith Edited,The Oxford History of Word Cinem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7]卢非易:《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远流出版公司,1998年12月16日,初版一刷,第23页。

[8]笔者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约而同地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的三地新电影称为“中国新电影”,主要代表即大陆第五代电影、香港新浪潮和台湾新电影。

同类推荐
  • 东欧现代名著导读

    东欧现代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主要根据语文新课标指定的中小学生阅读书目,在参考和借鉴许多译本优点的基础上,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内容概述和欣赏与评析等全面性指导阅读,可谓是高度浓缩,既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又便于我们全面而轻松地阅读把握。
  • 课外体育活动指南(有趣的课外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指南(有趣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指南》从不同角度入手,介绍了体育健身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体育健身常识、锻炼项目选择、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量的掌握等,还有一些急救常识和防护措施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给青少年以一定的指导。作者谢芾把课堂里学到的知识与课外从事的各项活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以提升所学知识的印象。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代书院(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代书院(阅读中华国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拦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王培编著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代书院》便是此丛书中译本。
  • 骆驼祥子·二马(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骆驼祥子·二马(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用户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来自乡间,为生活来到城市,最后选中拉洋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
  • 唐·吉诃德(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唐·吉诃德(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若即若离

    若即若离

    女生天意自从喜欢的男孩子博文去世以后一直暗自心痛,难以释怀,又无辜陷入女友叶细细和于枫的纠葛,烦恼的她开始喜欢在阳台倾听隔壁大男生凌夏的歌唱,他和他乐队那一首清新温情的歌给了她微妙的抚慰,而凌夏也对富有文学天赋、纤细敏感的天意有了一种悄悄的爱怜,在若即若离的情感交往中,妈妈的粗暴干涉,叔叔的包容理解,还有家教老师罗琳的生动指引,让天意的十七岁交织着眼泪和欢喜。可是,如愿上了大学的女孩在音像店里发现了凌夏的专辑名字就叫《天意》。
  • 重生闲后

    重生闲后

    前世惨死深宫的废后陆静姝没有想到自己竟有重来一世的机会。重生到入宫之前,她还是准皇后,她的亲人都还健在,没有遭到迫害,一切都还可以挽救。这一世再入深宫,她要护自己的亲人一世安然,更要守住自己的心,稳坐凤位,睥睨六宫。一句话简介:废后卷土重来。
  • 家有青春期女孩:母女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家有青春期女孩:母女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本书从青春期的女孩的生理变化、情感需要、逆反心理、母女间的沟通、富养、批评教育以及引导其自立自强七个方面入手,围绕母女关系这一核心,阐述了青春期教育的关键要领,翔实地讲解了构建和谐母女关系的方式方法。母女共战青春期,女儿的青春才会多姿多彩,母亲也会青春起来。
  • 你是无意的穿堂风

    你是无意的穿堂风

    自现实至异界,是有什么误会,才会让原先美好的他们分开。你不记得我没关系,我会替我们记得。
  • 第七仙道

    第七仙道

    远古时代,修仙法门为“六”字大道。分别为“杀”、”痴“、”苦“、”欲“、”绝“、”格“。修仙之人以其中一字为本命字进行大道修行。少年陆压以身试道,独走”情“字,以情证道。终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归属剑,道,释三宗天地任我独自逍遥。
  • 宸迷笙歌流离遇合

    宸迷笙歌流离遇合

    顾林笙为了爱而选择让步,主动遗忘,为了所谓的爱而远离他。但命运让他们再次相遇,不知情的他们将往事重演,知情者却只能在背后默默守护,多年的喜欢在一瞬间绽放。当浪子回头,骑士回归,她该遵循心之所向,还是选择情之所忠?
  • 都是神了还怎么走无敌流

    都是神了还怎么走无敌流

    在异世界,有这么一个神,他很闲,闲到了每天用勺子挖一下天上的云路,四百天后,他终于挖穿了那一片云,然后他一个不小心掉了下去,那一刻,他变成了光,于是他成为了我们的主角。——瞎扯淡的记录员
  • 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

    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哪个路人没有悲伤

    哪个路人没有悲伤

    程晔含泪点了点头,说:“您没死,真好啊。”突然,她又莫名其妙地脱口而出说,“您的命比彭鹏的命大,您比他幸运。”康振国淡然地笑了下,说:“幸运?哪个路人没有悲伤?”程晔一下子没听清楚,愣怔地看着康振国。康振国看了看手表,说:“你看,时间不早了,你赶快去上班吧。”程晔想到康振国老伴也该快回来了,就点了点头,说:“好,有事给我打电话?我有事,给您打电话?”“好,赶快上班去吧。”程晔转身走了,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跟康振国摆了摆手。康振国笑着跟她摆了摆手……
  •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政治史,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下编主讲文化现象。吕先生著此书时正值抗日战争,是为了满足当时大学教学的需求而编写,如今看来,这种特殊的体例对初学者系统掌握历史各个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本书从面世至今,不断再版,足以说明人们对吕先生和他以白话写通史的认可。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之作,长处本无需赘述,可在此仍要强调一下本书的特点: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史学典籍本是不少,无奈笔墨宏大过于高深,将文言功底本就不深的初级读者挡在了门外,而吕先生这本书简明扼要,行文浅显,相对简单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