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9300000014

第14章 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心理(1)

网络对当代青少年的交往无疑是一次突破性的革命,网络使各种形式的交往成为可能。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基本需求,网络放大了这种需求,应该怎样把握青少年的交往心态而进行正确的引导呢?

一、青少年网络人际关系

1.青少年人际交往

(1)青少年人际交往。青少年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时代、社会都会以种种方式对他产生影响,使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符合于社会所要求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及道德规范,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称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成长为合乎社会要求的人员。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来往,它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影响个性形成最重要的因素,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才有可能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人。青少年时代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交往的实质和方式,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现实而言,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伴朋友关系、亲子关系等。

(2)新型人际交往模式的出现。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已经进入了网络社会或数字时代,生活在网络社会,网络也存在于青少年的生活之中。这反映了青少年所处时代的特征。青少年既扎根于现实社会,又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在网上生存交往。互联网为我们所创造的虚拟生存、交往空间,是一个在人们既有的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成为青少年在网络社会生存、交往的一个新场所。

于是,人们在前网络社会的农业时期和工业时期关于心理空间与物理空间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将被消解。虚拟空间作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之间的中介空间,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之间无法贯通和延续的屏障,使心理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相互打通和交融成为可能,使人的存在、交往可以自由地在三种空间之间转换,不仅空前地拓宽了人们的生存疆域,同时必将使人们体验到某种另类的生存、交往状态,并在这种体验中,形成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模式。

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无中心、平等性和关注个体、张扬个性的特征,这种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将对现实社会中金字塔式的权力中心模式、信息控制和舆论垄断管理模式加以解构和颠覆;同时,互联网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高实效性、全球化、多元性、互动性、个体主动参与平等性,这些特性将为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语言等背景的青少年共处和交流提供一种新型的模式。

(3)互联网沟通无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曾经让社会学家们担忧人与人现实交往会因此而减少,与自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人格越来越虚拟化。不过担忧归担忧,互联网还是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简单、价格低廉的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促进了青少年的交往。

成年人或者青少年都需要交往与沟通,沟通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借助于互联网所提供的种种便利沟通手段,人们也拥有了比原来更多的沟通自由。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青年人可以从网上结识“网友”,并把“网友”从虚拟的空间拉到现实的生活中。

E-mail让人们放弃了手写信件的习惯,实现了更快的信息互通。BBS和其他聊天工具使人们实现了群体的沟通,在这个群体沟通空间里,人们可以找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观点和心理上的支持。

RSS、博客、播客、网摘、收藏等技术的应用,不仅使人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可以形成自己的关系网。大家在其中可以充分沟通、分享彼此的知识、交流感情。盛大网络新推出“圈圈”这个即时通信领域的产品后,用户再也不用在游戏与QQ之间换来换去了。这些新的互联网沟通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沟通深度、密切度和可信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网络虚拟中的人际关系

(1)网络社会重新规定着个体交往的身份和角色。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可以有多种个体身份,但每一种身份都应该是明确和独一无二的,一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等特征,在身份证上的一个数字号码就可以保证其确定性,保证其在十几亿人中不相重复和混淆。当一个人的身份被确定之时,也就是一个人在现实中所应扮演和所能扮演的角色大体确定之际。

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中,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拥有多个身份。人们必须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这些特定场景对身份的要求。根据角色的特征,可分“先赋性”角色与“获得性”角色、“活跃性”角色与“潜伏性”角色、“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以及“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等。

无论在何种文化的社会里,这种社会架构对维持社会结构和人际交流的正常运转都是必要的。一个没有个人身份的人对社会来说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对自己来说则是漂浮于世界的一个幽灵;一个角色不明确的人对他人来说是一种具有潜在威胁性的或难以交流的人,对自己来说则是缺乏归属感的人。因此,社会管理者和个体都力图保证每一个个体的身份和角色的明确。而作为个体的我们,从呱呱坠地时起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必须接受现实社会规定给我们的各类身份和角色。在后现代文化形态中,个体身份和角色的明确性和独一无二遭到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解构。但是这种冲击的范围极其有限,“解构”也基本上停留在观念形态和文化领域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难以逃脱个体身份和角色的规定性。

而虚拟的网络社会,使人们终于有机会超越现实社会对个体身份和角色的规定。网络社会的“去身体”、“多重身份”、“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得网民拥有平等、自由选择和决定自己身份、角色的绝对权利。这就给青少年网民体验丰富多彩的生存、交往的另类状态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可能性。

(2)变换身份和角色的内在动力。

首先,人们的生存、交往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生存环境规定或制约的。当一个人的身份和角色改变之后,就意味着其生存、交往状态发生变化。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能够给同一个生存、交往主体带来不同的生存、交往体验,这种体验比神话或艺术所带来的想象性体验要来得更为真实和持久。因为前者是一种心理空间和想象空间内的封闭性体验,不存在与他人之间的实时交流。在对方虚拟的身份和角色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真实个体。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所获得的生存、交往体验,自然与想象空间中的心理体验不可同日而语。

青少年“网民”在进入虚拟社会时,既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还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个生存背景,没有人会查问或追究该角色或背景是否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对应性。青少年“网民”在自我呈现时,可以选择或设计自己的身份,并据此身份重新建构个人的期望系统,发展出一套全新的行为规范。这样的虚拟身份一方面可以避免个人真实身份的暴露而受到意外的伤害,另一方面也可以体验其他角色的行为逻辑、情感交流方式和从他人的反馈信息中获得新的乃至另类的体验。青少年“网民”在虚拟中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的确是一种很奇特的情景。一方面,他们可以在现实社会中一个极为私人性的场所,如家里的书房,这样的场所能够给他们充分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他们可以挣脱现实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束缚,以不同身份、角色、个性乃至性别跟不同的异性网友谈情说爱。在现实社会中备受谴责的“始乱之,终弃之”的恋爱、婚姻行为,在虚拟社会中却是得到普遍认同的游戏规则。如果他们具有创作的欲望并具备必要的表达机能,还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并且在他人的即时反应中实现当作家的梦想。如果他们的真实自我在现实社会中总是无法真实地呈现出来,那么在虚拟社会中,他们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呈现真实的自我。

(3)数字化生存。人类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结成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以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社会群体为个人的生存、交往提供了场所和条件,社会群体中社会成员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往实现人的自我满足、自我认识及自我完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群体,一般是基于血缘、地缘、工作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其交往受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交往范围也基本限于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以会面、书信和电话交流作为常用的人际交往方式。随着群体成员之间通过经常的、直接的接触,实现心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带来精神、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流动的加速,人们交往的范围日益拓宽,相互的关系日趋松散,并表现出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的特征,带来了人际关系疏远、人情冷漠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虚拟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且范围更大的交往机会,使人的交往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极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拓宽了社会环境,创新了社会关系。人们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将自己融汇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的范围成倍增大,思想和感情也随着网络跨越时空地延伸到世界每个角落,网络社会关系逐步形成。虚拟空间创造了一个我们可以任意选择并同时共享又彼此分离的宽松社会交往环境,缓解了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给人的心理压力。同时,网络群体的宽容和慷慨使不同阶层的人们可以在自己选定的“网络空间”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获得平等和尊严。所以,网络空间为个人的社会化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虚拟社会”环境,有助于人们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社会交往,解决人际冲突,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甚至超越现实,达到数字化生存。

1999年9月3日,被称为中国网络界近年来第一闹剧的中国首届“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开始进行。12名志愿者走进那间只能用网络与外界联系的房子,用亲身经历展现了中国网络最真实的一面。

最后人们得出结论:目前,在中国,网络技术还不能满足网络化生存,大多数普通人的网络生存技能仍然等于零。实际上,把一个人的生存全拴在网络上,不仅丝毫体验不到虚拟的生存、交往状态,反倒是把互联网潜在的摧残人性的特性释放得淋漓尽致。依赖网络的生存与生存在网络社会中本质是不同的,即使网络购物已经进化到优于传统购物的阶段,依赖网络的生存、交往也仍然是让人捏一把汗的事情。诸如病毒、电脑罢工、线路故障、停电以及神秘的黑客,都足以带给人饥寒交迫的感受。“数字化生存”的革命意义不在于它要使人的生存、交往依附或受制于互联网,否则那只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异化”命题在网络社会中的演绎而已。虚拟现实或虚拟生存,是互联网关注个体、张扬人性的一个场所,其功能是使人们在忍受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定、困扰和压力,在自觉或不自觉、自愿或无可奈何地接受种种有形或无形的现实社会关系所定位的自我、身份和角色的境况中,通过互联网虚拟空间补偿、替代甚而超越现实世界的生存、交往规定性,从而使人性和自我在亦真亦幻中得到伸展和实现。

二、青少年的心理生活空间

1.青少年心理生活空间的构成以往不少人对受众心理的研究习惯于这样一种思路:媒介刺激的何种特点对受众心理产生了何种影响。比如新闻纸的文字具有滞留性,可反复阅读,有助于培养读者的逻辑思维;广播声音富有弹性,易于联想,为听众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电视声音、图画并存,则有益于观众的形象思维。显然这种考虑问题的思路,带有单维性、被动性、静态性的不足。它强调了媒体对受众心理的制约性,却忽视了受众对媒介刺激主动认知的过程和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探讨青少年的心理生活空间,就要紧紧抓住网络特点和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有机结合,找到二者的交会点。

格式塔代表人物之一勒温提出了生活空间、行为与移动、力与场、紧张与张力系统等概念。“根据场理论,行为必须用个体的心理场来解释”,勒温的场理论为我们分析青少年与网络的交互心理与行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勒温在场理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生活空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由自己的心理构成的生活空间。应该说勒温的生活空间的概念就是心理生活空间。车文博认为:“心理场或心理生活空间(生活空间)(Mental life space)是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所谓生活空间,就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其公式如下:

(行为)B=f(生活空间Ls)=f(人P·环境E)

由于“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内涵相同,所以,刘京林将公式迁移于网民的行为,认为:

(网民行为)B=f(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Mls)=f(网民P·网络E)

所以青少年心理个体的心理生活空间由两部分构成:青少年和网络环境。青少年是构成心理生活空间的主体,其个体的诸种因素主要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两大部分。生理方面有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心理方面包括:青少年的网络需求、动机,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动作思维,在线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及上网的心理健康状况等。

同类推荐
  • 唤醒大脑的巨人

    唤醒大脑的巨人

    人的八种智能的潜力十分巨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在学校里常用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考核学生。学者们对事业成功者的研究发现:事业成功者大多是右脑功能较强者,右半脑起着控制行为、产生情感、艺术欣赏的作用。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甚至有人提出:“人脑有80%的潜能为开发.而开发的重点是右脑。”只有左右脑平衡、沟通和互补,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脑的潜能,左右脑功能开发得都比较好的人是最聪明的人。
  • 为人处世方与圆

    为人处世方与圆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交越来越多样化了。朋友来往、同事相处、夫妻关系等等,每一个社交圈子都有其独特性,对于不善于处理这些关系的人来说,每一个圈子就是一道解不开的难题。只要懂得以方圆策略指导个人的社交行为,社交就会成为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情。为人处世知方圆,尽是人间四月天。
  • 让学生催人奋进的66个故事

    让学生催人奋进的66个故事

    励志就是勉励自己勤奋向学,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志,就是心愿所往,心之所向,是未表露出来的长远的打算。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里“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应该从小学起,终生不辍。
  • 精力的集中(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精力的集中(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所谓专注,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欲望等上的行为,并且一直集中到找出实现这项欲望的方法,而且成功地将之付诸实际行动并成功达到目的为止。非常的恒心、毅力、自信心和欲望等是构成专注行为的主要因素。无论做什么事,只有心无旁骛地完成自己锁定的目标,才是专注的最好体现。任何成功的伟人、英雄、军事家、企业家……他们除了拥有智慧与执著外,更重要的还是具有专注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力以赴,才能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好东西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我们相信,更多无缘踏入北大校门学习、也没有时间到北大听讲座的读者朋友,同样需要北大文化的滋养和启发。《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挖掘、撷取了很多北大先哲、当代北大人和各界精英的哲思妙语,并根据写作需要加入了相应的经典案例,当然也不乏作者的一点儿管窥之见,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染更多的读者,让北大精神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延续她的辉煌。
热门推荐
  • 天降三宝:腹黑总裁的落魄娇妻

    天降三宝:腹黑总裁的落魄娇妻

    腹黑Boss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因为一个神秘的借种计划,他的身边会从天而降三个宝贝,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想查明当年的真相,却毫无预兆的爱上了唯一一个敢耍他的女人。当初的落魄千金强势回归,随着往事的层层迷云被拨开,所谓真爱,又向何方?“我想和你做一场交易!”......“我接受!”......“我就是天理,除了我,你碰谁,都是犯罪!”直到最后,韩瑟才知道,曾经她以为的自我逆袭,原来都是在他的宠溺放纵下养成,他给的保护已经铺垫了她整个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初若扉夏

    初若扉夏

    谁没有一段后悔的青春,谁没有一个深爱的人记忆中的疼痛,又怎能轻易忘记
  • 庶女经

    庶女经

    她穿成三岁的小庶女,爹不疼没娘爱,失宠受欺;他穿成六岁的天才庶子,爷疼惜奶溺爱,众星捧月;而他却是‘本地产’的六岁天使男孩,嫡出,齐府唯一的宝贝。因为有他和他的陪伴和保护,她顺利成长,最终翻身当家!/十二年后,她一脚踢了娃娃亲病秧子未婚夫,狂言“未来夫婿是蛇是龙只由小女子亲自挑选”;后脚他请郡主舅母为媒,死皮赖脸缠上她,甚至‘抢’亲!结果某个人大怒,杀上门一翻折腾,只是抱入怀的却是中毒晕倒的她……
  • 李自成第十卷:巨星陨落

    李自成第十卷:巨星陨落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蒲团河里的秀芹

    蒲团河里的秀芹

    刘棒槌高中毕了业,就住在了蒲团河边上,这让刘家屯的人拿他毫无办法。刘棒槌的父亲是个残疾人,每天都一瘸一拐地到地里侍弄庄稼。刘棒槌的母亲是个又高又大的女人,头脑有点迟钝,但她能把整个儿家撑起来。刘棒槌小时候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从小学一直读到县高中,高考时只差几分落了榜,他没有复读,就回村子了。他认为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上了大学,家里也很难支付他的学费。刘棒槌不善于种庄稼,后来他就承包了离村子一里半地的蒲团河。
  • 甜吻娇妻99次

    甜吻娇妻99次

    他是个来自梦的男人。他,他是谁呢?在安小静累的很想进入梦乡熟睡时候,恍恍惚惚的好事带着魔力,要引诱出她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 佛说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佛说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决神祭

    决神祭

    征伐不为称霸,为的只是能够更好的生存,种族的的存亡,艰难的抗争。西土西极宗,东域望天门,北极月寒阁,南疆水忧楼,中州大夏皇朝,坐镇一方,镇压气运。
  •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谁是最可爱的员工(白金版)

    谁是最可爱的员工(白金版)

    本书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企业里最可爱的员工,必须具备团结互助、忠诚敬业、绝对服从、以德为先的职业操守,同时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注重结果、不断学习、勇于挑战、高效工作的良好品质。本书正是从这些方面加以论述的,以期对读者的职场生涯有所帮助。本书以论述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阐释了可爱员工必须具备的品质,同时指出了员工在工作实践中应采取的具体做法。对于员工来说,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指导价值;对于企业来说,本书可作为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首选培训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