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2000000099

第99章 申屠氏(选场)/洪深(2)

十一、(对话):“读书人岂值得一打。”

景27同17

他推走方蛟。

景28同17

旁观者纷纷议论,(加圈)也有高兴的,(加圈)也有好笑的,(加圈)有的羡慕那读书人有胆量,(加圈)有的快心那恶霸今天碰着了钉头。

十二、(说明)秀才董昌,演员×××。

景29

(特写)虽是文人,眉宇间颇有义侠之气。

景30同17

秀才助丐女将丐者扶起。

景31同17

(放大)丐者拾盆在手,盆内无几钱,丐者望众人,似有乞怜意。

景32同17

众人看了不忍,都肯解囊,将钱撒在盆内。

景33同17

(放大)方六一圆睁两眼,大喝道:

十三、(对话):“何人敢给丐者钱!”

景34同17

众人害怕,缩手不迭。几个十分胆小的,悄悄走了。

景35同17

(放大)董昌指着方六一责骂,声色俱厉。方六一做出鄙夷不屑样子,并不理他,昂然自去。

景36同17

人群中转出一老者。

十四、(说明)申屠虔,演员×××。

景37同17

老丈放下手中所提的一壶酒,一只蹄,怀里取出钱包,将包内钱尽数倒入丐者盆内。

景38同17

方家主仆,去得不远,回头见老丈舍财,方蛟恨恨,方六一却似不甚介意,挥手道:

十五、(对话):“我岂爱一丐女,嬲之以为笑乐耳。吾所悦者,申屠女也。”

景39望海亭前路

方家主仆向亭去。

十六、(说明)申屠希光,演员×××。

景40注意应与景11相同

(特写)女儿渔家装。

景41申屠船泊港中不附岸

申屠氏煮茶炊饭,洗濯两副杯盘,供父与兄晚酌也。收拾毕,向岸瞭望,沿舷走,到船头呼。

十七、(对话):“兄长速来!”

景42船头

彪形大汉,正在船头理铁锚。此物约重数百斤,那大汉视同无物,随意搬动。

十八、(说明)申屠雄,演员×××。

景43同42

(放大)闻呼带笑应,放下手中物走过来。

景44同42

两人向岸边瞭望了一回,申屠雄解小舟,打着桨,摇向岸边。

景45望海亭

(渐现)此时方六一,领着从人奔到亭子上。亭子外许多渔夫等候着,见方来,也有欣喜的,也有发愁的。(渐隐)

景46白龙庙前

且说几个好事人,直跟那丐者父女,到海滨白龙庙前。

景47岸边

申屠雄系了小舟上岸来。

景48白龙庙前

申屠雄听说老丈与董昌叙说刚才事情,不胜愤愤。丐者取出罐内日间乞得冷饭。丐女不觉破涕为笑。众人亦叹笑。(渐隐)

景49同48

董昌望海,老丈遥指一舟。

景50

(特写)申屠船。

景51同48

老丈指壶酒,邀董昌一同登舟小饮。此时董昌却不免露些秀才本色,再三拘礼辞谢。申屠雄猛地把秀才拖住。

景52海滨

申屠雄拖着秀才,一口气跑到小舟边,老丈笑着忙着追去。(渐隐)

景53申屠船

(渐现)三人在船上,老丈呼女儿拜见。

景54同53

(放大)秀才与申屠女,乍相见,已不觉互相倾心。

景55同53

秀才忘了坐,申屠雄推他坐下。

景56

(特写)申屠女添洗一副杯盘,睇着水不禁痴了。

景57船头

那水波映着夕阳,一闪一闪的动。三人慢慢地酌那村酒,老丈高兴,话说得多。

十九、(对话):“秋风起,我儿海上去矣。”(化入)

景58

万顷波涛中一孤舟。(化入)

景59同57

秀才唯唯,老丈又斟巡酒,说道:

二十、(对话):“吾家居山,小轩足容客。”(化入)

景60

画一幅山坳内数人家。(加圈)土墙茅屋中有小楼一角。(化入)

景61同57

秀才心有所思,老丈所说的话,实都未曾听见。老丈愕然,申屠雄仰天大笑。秀才醒来,觉得有点赧颜,低头饮酒。(渐隐)

景62望海亭

只见方六一与方蛟高坐亭中,方六一按簿,方蛟数筹,亭前插有白旗一面。

景63

(特写)白旗上四大字:“收付渔税。”(化入)

景64同62

众多渔户按名纳钱,纳足的放过去。

景65同62

纳不足的,遭方家奴才辱骂。渔人敢怒而不敢言,勉强赔笑求情。(渐隐)

景66同62

方六一计算一日所得,大乐。抓一把细碎银子给方蛟,其余的塞进自己怀里。又将几十串钱,交数奴分拿着。店家摆上酒肴。(渐隐)

景67海滨

(渐现)渔舟灯火。(渐隐)

景68申屠船

(渐现)船头挂一盏灯笼,老丈倚桅看天上斗星。雄卧船板上。秀才尽管枯坐,不思归去。(渐隐)

景69望海亭

亭上掌着明烛,方六一与方蛟大碗吃酒,大块吃肉。(渐隐)

景70

(特写)忽然宿鸟飞起。

景71望海亭

方六一停酒而听。

景72申屠船

(渐现)(特写)女危坐奏笛。(渐隐)

景73望海亭

方六一带醉起,寻笛声。

景74海滨

沿海滨走至一处,望见舟中。

景75申屠船

(闪景)女吹笛

景76同75

(闪景)船头三人,听得都出了神。

景77同74

方六一醉中大言道:

二一、(对话):“此女终当属我。”

景78同74

方六一此时骄甚,方蛟更以言激之。

二二、(对话):“彼有兄,从不纳渔税者也。”

景79同74

(放大)方六一瞪视蛟,一腔积愤,陡上心头,手中扇子,撕得粉碎。

景80

(特写)方六一狰狞笑。

景81

(放大)方六一远望船上人,近看掌中。(加圈)他掌中托着一块扇上拉下的玉坠,他手慢慢握拢,握得十分紧,以示申屠总在其掌握中也。

(原载1925年1月10日《东方杂志》第22卷第1-3号)

作品导读

洪深(1894—1955),著名电影导演、剧作家和戏剧批评家。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是中国第一个专修戏剧的留学生。归国后广泛参与话剧和电影活动,在编剧、导演和表演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一生共创作了80多部剧本,主要代表作有话剧剧本《赵阎王》、《五奎桥》,电影剧本《歌女红牡丹》、《劫后桃花》等。

受鸳鸯蝴蝶派文学和文明新戏影响的中国早期电影,主要靠离奇曲折的情节吸引观众。因此早期的电影剧本大多以“本事”的形式出现,只有简单的故事梗概或剧情说明,在拍摄时再“另行扩充,加以点缀,分幕分场”。在电影的初级阶段,这种脱胎于文明新戏的创作模式尚能应付。但随着故事长片的拍摄技术逐渐成熟,如此简陋的剧本已明显不适应需要,人们逐渐意识到电影剧本专业化的重要性。洪深于是受命为中国影片公司撰写了“悬金征求影戏剧本”的启事,登载在1922年7月9日的《申报》上。而他自己也着手尝试写作电影剧本,《申屠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得以问世。

在“征求影戏剧本”的启事中,洪深将电影也归入了“传播文明之利器”的行列,认为其有“表示国风、媾通国际感情”的积极意义,因此电影剧本写作应该有严格的规范,诲淫诲盗、妖魔神怪、“专演人类劣性”、“暴国风之短”等内容都必须排除在外。以上述标准而言,《申屠氏》称得上是范本之作。

《申屠氏》取材自宋人的笔记小说,讲述的是奇女子申屠希光智勇杀敌、为夫报仇的故事。在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过程中,洪深有意识地淡化了原作的传奇色彩,却将基于个人恩怨的复仇,转变成了“渔家女”与“恶霸”的阶级对立。特别是加入了原作中不存在的《水浒》英雄,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故事的情节结构和冲突性质。

将一出市井传奇演化为社会问题剧,如此处理方式显然与洪深看重电影、戏剧教化功能的一贯立场有关。但这种“非商业化”的追求,在追求票房利益的电影市场上并不讨好。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剧本,《申屠氏》在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上都力求符合电影的特点。整个剧本由楔子和七本正文组成,共分为107节、529场景。洪深不仅写出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还对人物动作、对话、字幕说明等都作了具体的描写和规定,并特别注明了镜头的景别和角度。但这些先进性的手段并未产生相应的效用,由于种种原因,《申屠氏》未能如洪深希望的那样,被搬演上大屏幕。但对于中国电影剧本史而言,《申屠氏》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如洪深自己所总结的,他“是第一个主张并写出剧本的人,后来人家觉得剧本的需要了,好些人采用洪深所创的格式”。(洪深《〈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

拓展阅读

洪深:《洪深戏剧论文集》,上海书店,1991年。

(颜浩)

同类推荐
  •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墨竹河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墨竹河

    《墨竹河》以作者(熊忠彦)援藏12年期间的生活、工作经历为主线,以原始日记为依据,用纪实性的笔法讲述了墨竹工卡县各项援藏建设者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再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展现了1976年—1988年那个时代背景下藏汉干部群众的高尚情操和鱼水相依的融洽关系,讴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 祥瑞草原

    祥瑞草原

    曾经的草原是一个生态环境严酷、沙漠化现象突出、只有73元人均收入的贫困地区。但是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建设,这里的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日新月异,进步突出。如今的草原已然成长为一片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能源工业发达的乐土。
  • 你若盛开,清香自来

    你若盛开,清香自来

    本书精选了余显斌的数十篇作品,这些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精美、想象奇特,精彩纷呈。中小学学生阅读这样一本文质俱佳的文学作品,对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会大有帮助。本书收录的作品,不是名著,但是属于好作品;没写重大题材,但大都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没有高深莫测的技巧,但或平实、或奇巧、或清新可人、或浓郁奔放,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借鉴。
  •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阅读,是通往人类文明的旅程,100位先行者的心得与感悟,洒播了一路的智慧之光,像路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沿着满径的书香走来,我们一定会收获人生最丰硕的果实……本书精心擷取了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伟人的读书心得,按编年的方式编排,分为上、中、下三卷,力求做到条分缕析,让人读之有轻松之感。
  • 伦敦杂记(朱自清作品精选)

    伦敦杂记(朱自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战斗少女穿越记

    战斗少女穿越记

    千年情劫,万年等待,为什么你却不愿意承认爱我?
  • 高敏感研究生毁灭之路

    高敏感研究生毁灭之路

    中国版风雨哈佛路,学医的女同学,大学毕业之后,毅然决定考研,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心怡的大学,然后就开始了她悲惨的人生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情有不甘

    情有不甘

    六年前,她在最美的年华和他结婚,以为自己可以获得幸福。谁知他恨她入骨,在他眼里,她不过是一抹蚊子血。他心心念念那一朵白玫瑰,在她最绝望痛苦的时候,将她弃之如敝履。“宋民谣,跟我谈爱,你不配!”他是她生命中所有的光,也是他,亲手将她推入了地狱。
  •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孩子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孩子

    孩子走在马路上,有交通危机的顾虑;孩子去上学,有被大孩子欺凌的可能;现在更有被报复社会的极端人员危害的可能;孩子去游乐场游玩,也会发生无法预知的危险等等。身为家长的您,不可能每天24小时一直守护在孩子的身边保护他。即使发生意外时您在孩子身边,也有可能和孩子一样不知所措。所以,家长除了要教育孩子自我保护的概念,也要跟孩子一起学习预防发生意外的方法,以及一些简单的急救方式。本书介绍了如何防止交通意外,在校园、游乐场、家庭等各种环境下的意外发生及预防。针对孩子已发生的几大意外作说明,让父母,老师以及孩子可以清楚了解各种意外发生的预防。这是一本让孩子了解危险,远离伤害,家长和老师们必备的书。
  • 长刀勇者救赎录

    长刀勇者救赎录

    到日本留学的林孟鬼,穿越到了异世界,成为长刀勇者,又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盾之勇者岩谷尚文
  •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近两百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 我在世界尽头等你

    我在世界尽头等你

    因为从小定下的娃娃亲,所以他恨极了她,他认为是她逼走了他心爱的女人!她爱的卑微,就像他脚边的一颗小草,随时都可以被贱踏!她伤痕累累,终于撑不住的放手了!他却反过来求她!他说:绾陌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你!就算等到了尽头,我也不会放弃!
  • 永远的驿站

    永远的驿站

    书中共收录这方面的文章15篇,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崇武古城》、《封闭与开放的土楼》、《走进四堡》等,作者凭藉这些历史遗存表达了加强国力、走向开放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热切愿望。其二为历史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世纪侨魂》、《睁眼向洋看世界》等,通过郑成功、陈嘉庚、林则徐等人物的风云际会,尽情讴歌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义精神及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