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2200000008

第8章 上古史(6)

(三)就是汉朝的薄县,后来又分置蒙、谷熟的,地当今河南商邱、夏邑、永城三县之境。这个班固于薄县下,虽没有说是汤所都;然而后文论宋地,说:“昔尧作游成阳,舜渔雷泽,汤止于亳,故其民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恶衣食,以致畜藏。”王鸣盛硬说止字是“游息”;然而古人说“某某之遗风”,都是指他久居之地,不是指他游息之地。《汉书·地理志》的本身,就处处是证据。不能如此曲解;况且孟子的话,就是一个大证据。岂能袒护着郑康成,反疑心孟子。孟子所用的,都是《书》说,是有传授的,上章已经证明了。

然则当汤的时候,既然有这三处可指为亳,汤到底是先住在哪一个亳,后来才迁居到哪两个亳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一考当时用兵的形势。上文《史记》所举汤用兵之地是:葛,《汉书·地理志》,陈留郡宁陵下,孟康曰:故葛伯国,今葛乡是。如今河南的宁陵县。

昆吾,昆吾有两处:(一)左昭十二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是如今河南的许昌县。(二)哀十七年,“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注》:“卫有观,在古昆吾之虚,今濮阳城中。”是如今直隶的濮阳县。桀时的昆吾在旧许,见后。

鸣条,见第三章第一节。

三葼,《续汉书·郡国志),济阴郡定陶,有三鬷亭。如今山东的定陶县。

泰卷陶。《书序》,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史记索隐》:“……卷当为坰……解尚书者以大坰今定陶……旧本或旁记其地名。后人转写,遂衍斯字也。”又《左传》定元年“仲虺居薛”,薛是如今山东的滕县。

又《诗·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则汤当伐桀之前还伐过韦、顾两国。韦在如今河南的滑县,《左传》注“东郡白马县有韦城”,《郡国志》作韦乡。《通典》:滑州韦城县,古豕韦国。顾在如今山东的范县。《郡县志》:顾城,在濮州范县东二十八里,夏之顾国。

又桀的都城,《伪孔传》说在安邑。《书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他说“汤升道从陑,出其不意;陑在河曲之南”。《正义》:“盖今潼关左右。”“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他说“地在安邑之西,桀逆拒汤”。皇甫谧就再连昆吾也拉到安邑来,说:“今安邑见有昆吾邑,鸣条亭”。然而昆吾所在,证据确凿,苦于不能一笔抹杀,就说明“昆吾亦来安邑,欲以卫桀,故同日而亡”。如此信口开河,真乃千古笑柄。金氏鹗据《史记》吴起对魏武侯“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国语》“幽王三年,西周三川地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断定桀之都在洛阳,韦注引禹都阳城,还不密合。《求古录礼说》卷六《桀都安邑辨》。我说:古人都邑所在,不过传得个大略,见上节。阳城、洛阳,数十百里之间,实在无从硬断。

《小戴记·缁衣》引尹吉就是《尹诰》,书经篇名。序书的又把他唤做《咸有一德》,见郑注。“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注,“天当为先字之误……夏之邑,在亳西。”《正义》:“案《世本》及《汲冢古文》云:禹都咸阳……”咸阳,是误字,如今《汉书·地理志》注引《世本》、《续汉书·郡国志》引《汲冢古文》,正作阳城,“西邑夏”,似乎是对于东迁的夏而言之。《国语》史伯对郑桓公曰:“昆吾为夏伯矣。”韦昭注,“祝融之孙陆终第三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据此,桀似乎是始都阳城,后迁旧许,同昆吾在一起的;所以同日而亡。《商颂郑笺》。

再看《逸周书·殷祝篇》“汤将放桀于中野。士民闻汤在野,皆委货,扶老携幼奔,国中虚……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徙千里,止于不齐;不齐士民,往奔汤于中野……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又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去居南巢……”就可以知道桀的踪迹,是步步往东南退的。《御览)八十三引的。《尚书大传》略同。

桀既然是往东退,汤自然是往东进。那么,一定是先都商县的亳,再都偃师的亳,再都邻葛的亳的。不过,“既绌夏命还亳”的亳,却无从断定其在哪一处。因为他随便到什么地方,都把他唤做毫,所以不敢断定这亳是灭桀以前最后所住的亳。何以知道他随便到什么地方,都把他唤做亳呢?据上文所考证,当汤的时候,就有三个亳,是一个证据;左襄二十年,“乌鸣于毫社”,是宋国的社,还唤做毫社。《史记·秦本纪):“宁公二年……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藩社。”《集解):“徐广曰:荡音汤,社,一作杜。”《索隐》:“西戍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之胤。其邑曰荡社。徐广云:一作汤杜,言汤邑在杜县之界,故曰汤杜也”。《封禅书》:“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索隐》:“徐广云:京兆杜县有毫亭,则社字误,合作杜毫。”《说文》:亳,“京兆杜陵”。是汤之后在雍州的所居的城,还唤做亳。是两个证据。所以我只说汤的时候,考得出的亳有三处。并不敢说汤的时候,亳只有三处。

然而汤用兵的形势,却因此可以推定。

汤初都于今商县的亳,后来进取偃师。桀大约是这时候(或者不是)弃阳城,退到旧许;汤再进到现在河南的东境(邻葛的亳)。从此以后,伐葛,伐韦,伐顾,然后向南伐昆吾。伐昆吾,就是伐桀。桀是从中野、不齐、鲁,步步东南退,最后逃到鸣条。汤以其间,又伐三葼。

鸣条是东夷之地;三葼、鲁,也是和东夷逼近的。参看第六章第五节。中野、不齐无可考。我们因此悟到:汤用兵的形势,实在和周初相同;不过周朝灭纣,东征,伐淮夷,是武王、周公、成王三世相继,汤却是一个人干的罢了。《孟子·滕文公篇》:“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赵注》:“载,始也……一说,言当作再字;再十一者,汤再征十一国,再十一,凡征二十二国也。”不论十一、二十二,总之汤用兵的次数很多。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以上商朝的帝系图,是据《史记·国语》“玄王勤商,十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亡”;又姜氏告公子重耳,“商之享国三十一王”。《大戴礼·保傅篇》:“殷为天子,三十余世,而周受之。”《少闲篇》:孔子告哀公“成汤卒崩,二十一世,乃有武丁即位;武丁卒崩,九世,乃有末孙纣即位”。都和《史记》世数相合。又《书经·无逸篇》述殷中宗、高宗、祖甲诸君享国的年数,似乎也还确实。

商朝一代,可考见的事情,分述如下:

其(一)是伊尹放太甲。《史记》上说: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即位二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这件事,本来没有异说,伪古文《太甲》中说“王徂桐宫居忧”,又说“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伪《传》就说“汤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月,三年服阕”;又解《书序》的“太甲元年”,做“汤没而太甲立称元年”;伪《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做“汤崩逾月,太甲即位,莫殡而告”以就之。就把外丙中壬两君革去,又把《史记》的“太甲既立三年”,“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两个“三年”缩成一个三年了。这是不值得一辩的。

但看上文商朝的世数,各书都与《史记》合,就知道决不能略去外丙、中壬两君。商朝的“君位继承”,大概是“兄终弟及”,而所谓“弟”者,以“同母”为限。所以《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说:“商质者主天,夏文者主地。主天者法商而王,故立嗣予子,笃母弟;主地法夏而王,故立嗣予孙,笃世子。”《公羊》何注隐七年。说:“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分别同母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明当厚异于群公子也。”《史记》:“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废适”的“适”字,包括“弟”与“子”而言,和“诸弟子”的“诸”字一样。以次当立的母弟,唤做“适弟”;同母的弟兄,以次都立尽了,似乎应当回转来,立长兄的儿子。譬如,仲壬死了立太甲,沃丁死后立祖丁,这个也要包括于“适子”二字之中。

至于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自然是非常之举,与所谓“古之人皆然”的“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无涉。《论语·宪问》,《小戴记·檀弓》。因为他在三年以外。桐宫,《史记集解》“郑玄曰:地名也,有王离宫焉。”赵岐《孟子》注《万章上》也只说“放之于桐邑”。《史记正义》:“《晋太康地记》云:尸乡南有亳阪,东有城,太甲所放处也。”阎若璩又说——《尚书古文疏证》——《续汉书·郡国志》梁国虞县有桐亭。虞是如今河南的虞城县,离邻葛的毫,只有七十里。才便于伊尹,既然摄政,又可往来训诲。这两说:怕都是因亳而附会的,未必可据。

其(二)是殷朝的屡次迁都。据《史记》所记是:

仲丁迁于敖。《书序)作嚻,《正义》李颙曰:嚻,在陈留浚仪县(如今河南省城西北)。皇甫谧云:仲丁自亳迁嚻,在河北也。或曰:今河南敖仓(就是《括地志》的说法),二说未知孰是。《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

河亶甲居相。《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故殷城,在相州内黄县东南三十里。即河亶甲筑都之所,故名殷城也。”

祖乙迁于邢。《书序》作“祖乙圮于耿”,《正义》“郑玄云:祖乙又去相居耿,而国为水所毁;于是修德以御之,不复迁也……”又《正义》前文说皇甫谧“又以耿在河东,皮氏县耿乡是也”。《史记索隐》“邢近代奉亦作耿,今河东皮氏县有耿乡”。《正义》“《括地志》云: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县。故耿国也”。

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都之故居……乃遂涉河南,治亳。案这个亳,就是偃师,见上节。

……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在河北,不能确定其在什么地方。《史记·项羽本纪》:“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集解》:“駰案应劭曰:“洹水,在汤阴界,殷虚,故殷都也。瓒曰:洹水,在今安阳县北,去朝歌殷都一百五十里;然则此殷虚非朝歌也。”有人疑心这殷墟是武乙所迁,然亦无确据。

其中考得出理由的,只有《书·盘庚序正义》引“郑玄云:祖乙居耿后,奢侈逾礼,土地迫近山川,尝圮焉。至阳甲立,盘庚为之臣,乃谋徙居汤旧都”。又《序注》云:“民居耿久,奢淫成俗,故不乐徙。”此外都无可考见。《书·盘庚》盘庚迁于殷。《正义》:“郑玄云:商家徙此而号曰殷,郑以此前未有殷名也。”“于今五邦”,《释文》:“马云:五邦,谓商丘,亳,嚣,相,耿也。《正义》郑、王皆云:汤自商徙亳,数商,亳,嚣,相,耿为五。”

其(三)是殷朝的兴衰。据《史记》说是:

(太甲)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雍已)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大戊)殷复兴,诸侯归之。

(河亶甲)殷复衰。

(祖乙)殷复兴。

(阳甲)帝阳甲之时,殷复衰。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盘庚)殷道复兴,诸侯来朝。

(小辛)殷复衰。

(武丁)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帝甲)淫乱,殷复衰。

(帝乙)殷益衰。

大抵所谓兴衰,以诸侯之朝不朝为标准。其中中衰的原因,只有从中丁到阳甲,是由于内乱,可以考见,此外都无从稽考了。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周朝的先世,便是大家所知道的后稷,《史记》上说: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螈……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如今陕西的武功县。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同类推荐
  • 大明三国

    大明三国

    崇祯十六年,天灾频仍而人祸不止,外有东虏率骑侵扰,内有流寇作乱四方,大明朝廷几乎无人可用,皇帝也被架空...乱世没有主角,而我虽然穿越为皇帝亦不能幸免。 关键是我就是那个被架空了的 ... 座下龙椅,不知多少人觊觎着它...为了苟活,我得做点什么...
  • 十国行周

    十国行周

    五代十国——当郭信回到这个乱世,赵匡胤还是老爹手下的小弟,李煜还在金陵的后宫吟唱着宫词。藩镇桀骜、山河破碎、四方裂土,还有幽云十六州的耻辱……一切是否还有另外一种结局?(书友群:672194685)
  •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

    “我穿越了?有金手指了?哈哈,太好了,系统,给我召唤几个猛将!”“对不起,本系统没有此功能。”“那来个几百万斤粮食,我保障下后勤。”“抱歉,本系统也没有此功能。”“那兑换一匹宝马,一杆神兵,这总可以吧?”“抱歉,此功能本系统也不具备。”“坑爹啊!”“不过……这些东西,本系统可以提供方法,宿主自己来培养。”带着一个奇特的金手指,刘赫开启了自己的穿越三国之路…… 书友群:913862333
  • 风雨西楼夜

    风雨西楼夜

    要做皇帝的秋忆鸿最想干什么?那可能就是要替百姓跟这天下讲一讲道理。有他在乱世当安,天下方平,且擎刀问这世间诸多小人,可敢一战!
  • 老南开(民国趣读)

    老南开(民国趣读)

    本书是“民国趣读”系列是中国文史出版社为普及宣传政协文史资料、宣传政协文史工作而精心打造的丛书。此为丛书之一种,是追忆民国时期南开大学的文字集纳。作者皆为民国之大家,如胡适、陈省身、王端驯、戴家祥、吴大猷等,这些民国大家讲述了民国期间南开大学的课堂趣闻、名师风采、社团活动……片段小文、三言两语,生动鲜活地再现了老南开校园里那些逝去的过往。
热门推荐
  • 我这师弟啊

    我这师弟啊

    我这师弟啊,其实还是挺低调的,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他呢,不爱惹事,但是对于敌人也毫不手软。当然了动手也是从不拖泥带水,还是带埋的。还算是有点职业操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在秦朝当神棍

    我在秦朝当神棍

    “捷报,捷报。齐王建不战而降。六国灭,四海一!”报信的小卒骑着快马,高喊着穿过了半个咸阳。李水坐在丹房里面,欲哭无泪。“秦始皇统一中国了啊,距离焚书坑儒不远了。”
  • 琉璃岁月与你同行

    琉璃岁月与你同行

    从今往后,所有的晦暗都过去,凛冬散尽,星河长明。温琉璃说,遇见墨远冬,是她这一生最幸运的事。墨远冬,矜贵冷漠,孤独冷傲,却愿为她卸下心防,他说,守护她,比世上所有的事都重要。
  • 重生后我只想和离不想种田

    重生后我只想和离不想种田

    白瑾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噩梦。她于及笄之年嫁给了琅琊村的汉子赵寒,赵寒其人,虽面如冠玉,但心如恶……
  • 懂心理,会管理

    懂心理,会管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得人心者得天下”。对于带队伍的管理者来说,如果不了解作为被管理者的员工的心理,在管理中可能以己度人,鸡同鸭讲,管理措施受到抵触。本书是通俗的管理心理学读物,可以帮助管理者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对症下药,征服人心,巧妙地实施管理策略,成功地实现管理目标。
  • 工作漂流(译文纪实)

    工作漂流(译文纪实)

    8位日本年轻人的职场故事,8场“迷惘一代”的生命漂流。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时代走向终结,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双向选择带来的是自由,也是压力。这一时期之后进入职场的日本年轻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曾经,找到一份工作就意味着稳定的人生;如今,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跳槽,创业,出国深造……三十岁上下,换跑道似乎还不太迟。年轻人以不断改变对抗不安,在职场中漂流不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可究竟如何改变,该漂向何方?
  • 悠悠而上

    悠悠而上

    刘云天生慢性子做什么都慢慢悠悠的,也就投了个好胎,父亲勉强算是刘家一个偏远的支脉,在凌云城刘家当个跑腿的,虽不是富贵人家,但也是吃穿不愁,直到五岁那年。。。。。。。。
  • 阎罗恶少的不乖妻

    阎罗恶少的不乖妻

    为了解除婚约,司徒羽钦千方百计的伤害筱敏,誓要夺回自己的自由。与狼共舞?NO,他司徒羽钦比狼还要狡猾,什么叫贼喊捉贼她也算是见识了!每天步步为营是筱敏的必修课,因为她不知道下一秒司徒羽钦又会让自己掉入什么样的圈套之中。好不容易解除了婚约,可看到筱敏喜欢上别的男人时,司徒羽钦又急躁的像只怒狮:“冷筱敏,你给我滚回来!”“理由!”“我还没欺负够你,所以,所以你不能走!”“想要出气筒就去找洋娃娃,只有洋娃娃才会毫无感觉的任你耍弄!司徒羽钦,本小姐不伺候了!”“想走,那也要看我答不答应!”当司徒羽钦将自己从楼上推下的那一刻,筱敏的眼中眼中不是恨意,而是深深的绝望:“如果没爱上你,那该多好!”
  • 桃之夭夭,腹黑王爷赖上门

    桃之夭夭,腹黑王爷赖上门

    【爱情,无关早晚,只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他是燕国不朽神话,是全国名媛争相想嫁的如意郎君,面对女人,他嗤之以鼻。她,一朝惨死,得以重生,茫茫人海,遇见了那个风吹桃花开的人。于他而言,女人是善变寡情的标志,却在遇见她后,念念不忘。幻想中,君心不改,桃花相伴,而现实,总是有那么几个不长眼睛的,惦记自己的娘子。于她而言,男人背信忘义,为了荣华富贵,弃情绝爱,伤天害理。当他们相遇,一张情网,铺天而来,躲过,逃过,却忘不掉那一声声温柔的呵护,“不怕,一切有我。”京城初见,他设计巧遇,夺初吻,夜护佳人,上演攻心为上。“姑娘何必拒人千里之外,说不定,你我能上演一出旷世奇恋呢。”是夜,他‘慌不择路,’闯入香闺,而她,美人出浴。他咽着口水,两眼放光,“肤如凝脂人如玉。”下一秒,某男被人丢出闺阁,惨遭群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