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6600000011

第11章 父母不是完人,有过错也希望孩子指出来

孩子应该孝顺父母,但这绝不是明知父母有错还顺着父母的“愚孝”。那种助长父母不良习性的所谓“顺从”,完全是害父母。就如同我们对孩子的爱,绝不应该是袒护式、包庇式的溺爱,孩子对我们的爱也应该本着这个原则。那么,当父母有错时,孩子就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和态度向父母进谏。这一点,是我们做父母的要告诉孩子的。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孩子应当学会劝谏父母,但如今的孩子有这个能力吗?

在《孝经·谏诤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里的“争”通“诤”,就是直言规劝的意思。整句话的含义是:对父母而言,如果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孩子,父母就不会陷于不义之中。因此,如果父母要做不义之事,孩子不可以不劝阻,如果只是盲目地遵从父母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没错,做子女的如果明知父母有重大过失,却睁只眼闭只眼地任由父母做错事而不劝谏,那就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孝经·谏诤章》的教诲与这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不谋而合,它告诉我们,当父母有过错时,做子女的一定要劝谏,使父母改正。而“怡吾色,柔吾声”就强调了劝谏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说,子女劝说父母的时候,表情要和悦,说话的语气要柔缓,不能怒气冲冲地用指责、命令的口气劝导,否则父母很难接受。

然而,在当今社会,很少听说哪个孩子会苦口婆心地劝谏父母,无论父母吵架也好,闹离婚也罢,或者和兄弟姐妹打官司,孩子似乎都不会劝谏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现今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父母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孩子自然也不认为父母有什么过错,看不出父母的错,还怎么劝谏?

但是,古代就有很多孩子有能力劝谏父母,比如,明朝的杨秀贞见到母亲求子心切,想要溺死刚出生的妹妹时,就赶忙跪在地上劝谏,讲出了一席感人肺腑的道理,使母亲放弃了溺死妹妹的念头。再比如,西晋时的王览看到母亲总是百般刁难同父异母的哥哥,就常常规劝母亲。后来,当他得知母亲想用毒酒毒死哥哥时,夺过毒酒准备以死劝谏,好在母亲打翻了酒杯,保全了他的性命。但从此,母亲彻底悔悟,待他的哥哥如亲生儿子一般。

看看这些古人,因为他们从小就读圣贤书,书中明确阐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他们虽然年龄不大却懂得很多道理,知道落实这些教诲才算“真读书”,看到父母的行为与书中所说的行为规范不符合时,自然就知道父母的对错,也知道为人子女应该上前劝谏,于是,就落实了“亲有过,谏使更”的教诲。

由此可见,让孩子通过读书而明理,是具备劝谏能力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教科书教授的大都是知识和技能,很少有教做人做事的道理的。即使有,很多学校、老师也不太重视。其实,《弟子规》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补充(可喜的是,现在很多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展了《弟子规》课程),唯有让孩子通过学习《弟子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才能在我们走错路的时候提醒我们,帮助我们回到正途。

当然,如今的孩子也不是绝对不劝父母,只是劝说的态度不同。别小看这个态度,它往往决定了进谏的结局。

一个小女孩的爸爸非常爱抽烟,家人总是劝说,但效果不明显。

一次,爸爸正要抽烟,奶奶说:“别抽了,身体都不好了。”

妈妈也说:“别抽了,抽得乌烟瘴气的。”

但是,爸爸边点烟,边往阳台走去,表示自己不在屋内抽烟。小女孩一看爸爸不听劝,等爸爸刚坐在阳台的椅子上,她就一把夺下爸爸的烟,严厉地说:“不许抽烟!”

平时温和的爸爸见此情景,也毫不客气地说:“拿过来!”

结局是小女孩哭着向妈妈告状,爸爸则毫无反应地继续抽着烟。

小女孩虽然是为爸爸好,但是劝说的方式错了,这一错,结局往往就会更糟。如果小女孩学过“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的话,可能就会轻柔地对爸爸说:“爸爸,您别抽烟了,抽烟不但对您身体不好,对大家的身体都不好。您的身体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都会很担心的,可谓‘身有伤,贻亲忧’,爸爸,您少抽两根,好吗?”

相信任何一位父亲听到女儿如此懂事的劝导,都不忍点燃烟头了吧?可见,“怡吾色,柔吾声”的力量有多大!我们往往以为大声说出的话最有震慑力,殊不知,作为规劝的语言,只有柔声细语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让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所以,能把《弟子规》的教诲应用在生活中,是多么可喜可贺的事情啊!我们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要想让孩子学会“怡吾色,柔吾声”,唯有我们做到才能实现。

作为父母长辈,我们很难接受孩子大声吼叫、傲慢无礼的劝谏方式。所以,孩子用“怡吾色,柔吾声”的方式说话,往往是对父母尊重与理解的体现。

然而,孩子能不能在劝说我们的时候保持温和的态度,取决于他平时的语言习惯。如果孩子平时说话声音很大、语速很快、我们说一句他顶三句的话,那么当他看到我们犯错时就会更加激动,一激动,他说话的速度会更快,声音会更大,脸色会更难看,还怎么做到“怡吾色,柔吾声”啊?

而孩子形成什么样的语言习惯,往往和我们自己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平时讲话温文尔雅,孩子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就不可能如扫射机关枪一样说话;反之亦然。

因此,我们若想让孩子好好说话,我们对父母、妻子(或丈夫)、孩子、朋友、同事等所有身边的人讲话时,都要努力做到“怡吾色,柔吾声”。而且,当父母、亲人、朋友出错的时候,我们劝谏的态度也要柔和,因为孩子正在看着我们的样子学习。我们现在所做的,往往是以后所受的,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时刻提醒自己用身教把这句教诲演绎出来了。

而面对孩子的进谏,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如果当时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至少事后要认真思考和积极反省。当然,最好是当时就积极作出谦虚的回应。一个愿意接受他人劝谏的人,往往能得到很多好处,具体的将会在后面的“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教诲中作详细解释。

会用柔和态度劝谏的孩子,往往更易受到长辈的青睐和同龄人的信赖。

除了我们,孩子总会与其他亲人、老师、同学等人相处,这些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比如,老师会在黑板上写下错别字,同学会拿错别人的东西,面对类似的情况,孩子会怎么办呢?

如果孩子大声地、严肃地说:“老师,那个字你写错了。”老师可能会觉得颜面扫地,赶快掩饰说:“我是故意写错的,看看你们能不能看出来。”话虽如此,但心里却对孩子有了一丝不好的印象。

如果孩子举手,经过老师允许后轻柔地说:“老师,那个字好像不是这样写的。”那么,老师也会轻柔地回应:“嗯,谢谢你,请坐。”这样,老师也不至于太尴尬。

又如果孩子能考虑到劝谏的时机问题,选择在课后向老师提出建议,并做到“怡吾色,柔吾声”的话,那么孩子的举动一定会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以此类推,如果孩子对周围的人都用恭敬的态度进谏,他们怎么能不器重他,不喜欢他呢?当孩子具备了敏锐的判断力和适当的进谏能力时,他的威信往往会增加,也会因此成为团体的领导人物,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将团体带上更好的发展方向。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除了简简单单地向父母提出意见,劝谏时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这句“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说的就是,如果父母不接受孩子的劝谏,孩子就要等到父母喜悦、高兴的时候再劝,这里的“悦”特别强调了父母的心情。如果恰逢父母心情不好,孩子却向父母提出他们上次不能接受的建议,那父母这次能接受吗?当然很难。那么,孩子的劝说不但是徒劳的,还会惹得父母更加不高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孩子就要“悦复谏”。

而“号泣随,挞无怨”则显示了孩子进谏的决心。如果父母的过失很大、会造成很严重的不良后果的话,子女的确要有“号泣随,挞无怨”的精神。这里的“号”是大声哭喊,“泣”是哭泣,“挞”就是打,意思是:如果父母不接受,哪怕哭喊着劝说父母,即便因父母的不理解而挨打,都不应该有怨言。当然,这也不是愚孝。与让父母陷于不义相比,挨点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我们别小看了劝谏这件事,其中包含着子女对父母深深的敬意和爱戴。为什么要用柔和的态度?为什么要选择劝谏的时机和场合?当父母不接受时,为什么还要不顾一切地劝?因为,孩子真心为了父母好,真诚地希望父母不要有过失。如果不是这颗真心,又何必顾及那么多呢?

孩子若能真正领会这句教诲的含义并努力落实的话,他对我们的孝敬无疑就体现在其中了。

我们做父母的,很难直接教导孩子劝我们的方法,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个男孩在学校担任宣传委员的职务。一次团体活动之后,男孩觉得一位同学犯的错误实在不小,于是就当众指责了那位同学,并劝他以后改正。那位同学觉得很丢人,就顶撞了男孩,两人差点儿吵起来。

男孩回到家,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说:“每个人都有面子,也就是尊严,当众被指责、被劝说的滋味不好受,这就是他顶撞你的原因。如果你能考虑到这一层,就不会当众指责他。即使你觉得他的问题值得大家警醒,也不该用劝导他个人的方式把问题说出来,而应对事不对人。所以,劝说别人一定要顾及对方的脸面,这样对方才好接受。”

男孩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从此学会了选择适合的时机提出意见。

俗话说“规过于私室”,男孩的爸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如果对方真的很烦,那就不要着急劝说,暂时先放一放。等到有机会,看对方心情比较好时再劝,这样对方容易听得进去。以免孩子好心劝说对方,结果彼此争得面红耳赤,对方没领情,孩子也生了一肚子气,最后两人还老死不相往来,那还真不如不劝呢!

另外,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把这种劝谏的方法应用到与孩子的相处中。如果我们总是当众批评孩子,孩子的自尊被摧毁,他便很难顾及别人的自尊。如果我们因顾及他的尊严而常常单独劝导他,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

让孩子掌握“号泣随,挞无怨”的内涵与精神,并灵活应用。

隋朝末年,李渊(唐高祖)带着军队南征北伐时,其子李世民(唐太宗)一直都追随在身边。一次,李世民发现父亲的一个军事计划呈现出明显错误,如果不谨慎就会导致全军覆没。于是,李世民就多次向父亲提建议,但是父亲都没有接受。

出兵前一天晚上,李世民心想,如果这次不能劝阻父亲,这些年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他越想越难过,就坐在父亲的帐外放声大哭。父亲看他如此伤心,便说愿意听他细细分析战事,他慢慢地给父亲讲解作战方略。后来,父亲改变了作战计划,那次战役也赢得了胜利。

如果李世民没有如此坚定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父亲,历史上有没有唐朝还说不定呢!

看来,在重大事件上,若有一个有远见、善于劝说我们的孩子,那么家庭一定会很兴盛。当然,孩子的能力是一点点积累的,但如果我们不给他劝我们的机会或者不采纳他的意见,怎么知道他有远见呢?

而对于“号泣随,挞无怨”的理解,我们应该让孩子领会这种真心劝人的精神,而不是一定要“号泣随”。而且,看看李世民的例子我们就知道,在“号泣随,挞无怨”之后,一定要能讲出中肯的、切合实际的道理让父母信服,若只是说“爸爸,您不要这样做”或“妈妈,您不能那样做”的话,父母也很难接受。

因此,孩子若没有真实的智慧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而仅仅抓住了“号泣随”的形式,恐怕在劝说之后也毫无收获。那么,真实的智慧往往要通过读书明理来得到,由此看来,学习《弟子规》不可少,只有学会、做到的孩子才有足够的智慧在关键时刻告诉父母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要那样做。

“号泣随,挞无怨”的实质是说,在劝谏父母等至亲的人时,不要因一时失败而放弃,而要抱着坚定的态度、找准机会时时劝说,时间一长,父母自然会接纳。孩子只要领会了这个思想,就不会死板地把这句教诲随处应用,也避免了孩子被误解、被怨恨的情况。

另外,劝谏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彼此建立了深刻的信任,才能提出建议,所谓“君子信而后谏”。没有信任做前提,劝谏往往会被以为是挑毛病、吹毛求疵,具体的内容会在“善相劝,德皆建”中为大家详细阐述。

教子箴言

孩子在一生当中要扮演很多角色,为人子、为人兄(弟)、为人夫(妻)、为人父(母),还有为人友、为人领导(下属)、为人婿(媳),等等。要想扮演好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可能不对他人提出谏言。劝谏的态度、选择的时机和场合都会影响劝谏的结果,甚至会影响彼此间的情谊。我们要让孩子通过学习这句教诲,懂得如何向他人进谏。

同类推荐
  • 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孩子拖拉的毛病并不是一天就能产生的,而且他那让我们倍感头疼的磨蹭举动,也不全是他自己的原因。其实仔细想一下,我们的很多言行,比如老是催促他,其实恰恰就是孩子变得拖拉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改掉孩子的毛病,我们首先就要作出改变。
  • 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一位学者指出:没有什么比把儿子带到这一世界,然后把他一步步引上发展的道路,直至走向成熟和杰出更为辉煌的事业了。是的,家长都希望在自己的悉心教育下,儿子能够走向成功,成就精彩未来。但由于没有科学的方法做指引,教育往往陷入误区,结果事与愿违。《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这本书正是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建议与方法。希望能够对家长们有所启发,让您的男孩早日长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要做称职父母,先和男孩成为朋友,男孩可以说天不怕地不怕,没有安分的时候,你可以批评他、教育他,但是千万不要不理他。他们最怕的是没有人做他们的朋友,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帮助、没有人支持。从小就要男孩知道,他是个男子汉,他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走来;他犯错误了,就要让他知道,好汉做事好汉当;他不听话了,就要让他知道,男子汉是不会给别人添麻烦的……让你的男孩能力超群,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的孩子,一天到晚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要知道,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比对孩子知识的浇灌更重要,中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孩子时同样要加以借鉴。
  • 日本父母这样教孩子负责

    日本父母这样教孩子负责

    你的孩子会做家务吗?你的孩子爱锻炼身体吗?你的孩子懂社交礼仪吗?你的孩子懂团队合作吗?……如果以上的问题,你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你会不会因此而焦头烂额,不知所措呢?可是,为什么日本父母却能应付得从容不迫呢?难道他们有什么教子的秘诀吗?《日本父母这样教孩子负责》就是能够解答你上面的疑惑。本书从八个方面来说,希望能够给广大中国父母以参考和借鉴,使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得以更好地解决,进而顺利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自律的人。
  • 超级父母VS绝对宝贝:营养美食

    超级父母VS绝对宝贝:营养美食

    0~6岁孩子的“吃喝拉撒”究竟该怎么对付?孩子生病了,我该怎样护理?早期教育要做还是不做或者怎么做?精养、散养、放养、慢养,孩子到底该怎么养?小生命降临了,除了初为人父、为人母的喜悦外,每位父母都会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尤其是80后的父母自己都还是未长大的孩子呢。《超级父母VS绝对宝贝 营养美食》精选国内外多个家庭的育儿故事,针对孩子成长期的各个可能性,提供父母有效的解决办法。本书分享育儿父母精心对待孩子每一餐的营养美食经验。
热门推荐
  • 我一出手就带来严重后果

    我一出手就带来严重后果

    咱天哥也想低调啊,可实力不允许啊!是不是啊天哥!?
  • 狄小杰侦探社(合集)

    狄小杰侦探社(合集)

    一桩桩邪恶的交易,一幕幕战栗的黑暗,一次次恐怖的经历,一层层骇人的阴谋……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发生,在他们身边、在他们的手上化为乌有。他是狄仁杰的第36代孙,她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忠实拥趸。他是长相平平、身材一般,穷困潦倒的毛头小伙,她是才色双全、身材火辣,家庭富足的千金小姐。他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善于透过离奇恐怖的事件表象,寻找蛛丝马迹,她直觉敏锐、大胆直率,擅长抛弃繁冗复杂的感情因素,揪出幕后黑手。他们无数次患难与共,却从未享受美好,他们无数次出生入死,却从未停下脚步……"
  • 逃不开的诅咒

    逃不开的诅咒

    一趟神农架之行,八个个女大学生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地下陵墓,可是却接连遭遇死亡,这是一个可怕的难以逃脱的诅咒。难道世界上真的有鬼?她们擅入陵墓所以遭到惩罚?还是这一切都只是个阴谋而已?随着线索的发现,本以为事情就要水落石出了,可是没想到她们却陷入了一个自身难保的陷阱。那么她们还能发现事情的真相吗?
  • 致富农女要翻天

    致富农女要翻天

    (全文完结)一场穿越,她成了异世山沟沟里丧父丧母的八岁小女孩。大伯娘泼辣,婶婶一家好吃懒做,时不时的还跑来顺手牵羊,占点小便宜,这日子简直让人没法过了。还好她有穿越附赠的空间一个,身边也有几个护她疼她的兄弟,就算日子再苦又如何,看她如何奋起,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和现代人经商的头脑,带领全家一起奔小康,从此过上幸福无忧的美好生活。
  • 北地巫师

    北地巫师

    一个重生在异界,过着随波逐流,慢慢融入到周围环境中的故事。
  • 人类生活体验大杂烩

    人类生活体验大杂烩

    宋涛意外的被外星人的生活体验交易平台匹配上,以他为载体,科技极度发达,但是娱乐匮乏的魁奇星人,能够体验到地球的美食、娱乐、生活等各个方面。作为报酬,宋涛吃饭、健身、洗澡等都能挣钱。通过与交易平台的深入接触,作为交易,宋涛开始慢慢获得了外星人几亿年前的医学、宇宙天文等各方面的技术。人类也意外的获得了技术的大爆炸时期,各项科技在宋涛的带领下飞跃提升。宋涛开始成为了神医、钢铁侠、科技带头人......宇宙的神秘面纱也开始层层展现在人类面前,短途的宇宙旅行变成现实,改造行星成为现实。
  • 地府群宠不简单

    地府群宠不简单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咸鱼,它本来是想安安静静的解决事件,一朝出门被车撞,悲惨领养就此而来,相传校中十七妖,无人晓得背后因,腥风血雨嫉妒爱慕恨,风花雪月皆凄惨……奈何桥前彼岸海,奈何桥上孟姜女。走过奈何喝孟汤,前世纷纷皆化空。一时战乱何时休,落得家破人也亡。家弟自小不懂事,寻吾落得被人欺。世间万物本无生,繁华三千有人为。世间规则本无律,无序之中自有序。
  • 不死魔身

    不死魔身

    一个拳击手,擂台上被人黑后,恼羞成怒进行报复反被杀。他醒来,却发现自己来到另一个世界
  • 斧凿世界(中)

    斧凿世界(中)

    小说以湘赣及萍乡地区为故事场景,生动地记叙了从一九二七年到全国解放初这个动荡历史年代人们的生活和斗争。以饱满完整向上的笔墨,写出那个苦难年代人们在生存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其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戏剧变化。作品通过刻画李尚明、喻雪香、王丝婷、谭淑云等人物所历经的战争、逃亡、毁灭、解放的曲折故事。讲述几个家庭以及所串起的近两百多个人物的生活场景,犹如一幅地域历史风景画,展示南方一定地域风貌、生活习俗,人与社会变革的场景及历程。通过形形色色人物的爱恨情仇,赞美善良、鞭挞邪恶。小说时间跨度长,情节曲折、埸面宏大、人物众多,描写细腻。深刻揭示不同的人生追求导致不同的人生结果,是一部记述普通人历程的作品。全书分三部,本书为“中部”。
  • 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选(3)短篇小说

    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选(3)短篇小说

    本系列图书精选“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分类集结成书。本书为第3册,收录第一届大赛3篇短篇小说,包括,由意外收到的月饼引出对家庭、爱情守护的“爱情杀手”;着力刻画特殊人物丰满形象的短篇“黄老大的烦心事”,以事件引发社会思考的中篇小说“事情发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