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7000000022

第22章 前往斯托克波吉斯与伯纳姆比奇斯(1)

乍一看随身携带的地图,可以得出这条线路有点复杂的印象;可事实上,尽管这次外出的旅程几乎全部远离公路,按这个行程计划找到去伯纳姆比奇斯的路应该是没什么困难的。从埃格姆到豪恩斯洛之间的距离,算上可能因探路而偏离的路程大约是五十六公里。埃格姆被选为唯一的极为方便的出发点,绝不会是其自身的原因,因为从此地有条通往沿江的路,直通旧温莎;从出发点我们向左急转弯去老温莎,而从火车站到出发点之间的大约一公里的马路可能是伦敦周边郡县最烂的一段柏油碎石路了;实际上从它到斯坦尼斯的大约二公里的延长线也没有比这更糟的了。幸好沿河边的这条路完全不同,它是一条长长的沙质路,从拉尼米德平原贯穿而过,最先一公里带给人的是泰晤士河畔宜人的景色,左边是从沼泽地上升起的库珀山,树木繁茂、直插蓝天,右边是大宪章岛。这条沙质路在还没到旧温莎村之前就浸入了水中。注意看有个古色古香的酒吧,其招牌上写着“乌斯利之钟”,五只大钟从一棵古榆树上露了出来,摇曳多姿、生动有趣。这个招牌对游客来说是个谜。它来源于曾经闻名遐迩的牛津城那个消失了多时的奥斯尼修道院的钟塔,其悠扬的钟声远近皆知。

游客在这里面临着走哪条路的选择。到旧温莎最舒适的路是走容易骑车的纤夫走的一公里小路,它把人带入一条狭窄的小径,看起来就像一条隐秘的路,经过村子的小教堂。旧温莎教堂环境优雅,其本身并不让人有多大兴趣,尽管有些人在看到“珀迪达”一样的罗宾逊最后的安息地之后为了回忆她而要寻找些精神食粮,这个遭人遗弃的古人早期却享有“欧洲第一绅士”的美称。如果不是装扮成一个精彩的故事,她的生涯至少可以点出道德的真谛。“珀迪达”死于1800年12月26日;佛罗里泽尔又生活了将近三十多年,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在温莎大公园的一个马车里又老、又气喘、又肥胖、又憔悴,闷闷不乐地躲避着同胞们的视线,这个曾经快快乐乐的乔治四世死于1830年。他醉生梦死,但他那极其放荡的尸骨在靠近泰晤士河边的纤夫行走的小路旁全部腐朽而被人遗忘了。

离开旧温莎教堂,向右再转个弯就通往温莎镇,但我们不去皇家市镇,我们选择了右手边的岔路口,这里有个标志正确的路牌,我们经艾伯特大桥横过泰晤士河,进入了白金汉郡。沿河边行走不到一公里,向右转个弯,跨过达切特火车站纵横交错的铁轨就到了达切特村。这是一个很大部分重建过的村子,再过一百年(当它那现代化的伊丽莎白时代的住宅再经历一些风雨后)就会变得风光无限了。

我们现在走了左边的一条路到式样老套的厄普顿村去,这是斯劳这个现代化的郊区城镇的母教区,“斯劳的温莎”,乘坐大西部铁路公司火车的游客都熟悉它。也许应该记住斯劳人民,他们那时担忧并抵制这个不好听的城市的名字,为了显示他们的忠诚,经过几年的建议,把它的名字改成“厄普顿罗尔,”但这个方案最后无疾而终。

厄普顿这个如此靠近人口稠密的地方,却是极其的僻静。它有一座古老的并极为有趣的诺曼和英国早期的村庄教堂,享有斯托克波吉斯那种成为格雷的“乡村墓地上的挽歌”的景色的荣耀;但是追随本书作者车辙的游客将毫无疑问地像格雷和绝大多数到过两地的游客一样,更倾向于认为斯托克波吉斯墓地才是原型。不管怎样,也不管它那“爬满常春藤的教堂塔”是如何很好地回答这首诗的描述的,它现在都不可能夺去斯托克的声望了。

无论如何都要请自行车骑手不要遗漏去看看在教堂北面的一块破旧平整的石碑上一个极为费解的墓志铭,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意思已经完全难以理解了。它是这样的写的:

——此处躺着的是来自伊顿的莎拉·布拉姆斯通的遗体,独身女人,一个敢于在乔治二世王朝追求正义的人。

这确实相当奇怪,因为这不可能让人相信在乔治二世时代法律和规章会如此严厉地保护一个人“敢于追求正义”成为一件非常著名的事。有一首流行的赞美诗要求我们“敢于成为丹尼尔,”可是在莎拉·布拉姆斯通行走的狭窄小路旁为何有狮子在潜伏?必须要承认的是这非常激起人的好奇心。我们知道所罗门、朱利叶斯·凯撒、征服者威廉、以及其他成百上千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命运,也知道即便是他们都没有一直敢这么做;但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这块墓碑的秘密。

还要注意到,在教堂的北面有个乔治·福德姆的白色大理石墓,他是个赛马骑师,卒于1887年,时年五十岁,上有一句奇怪而有意思的引语,“这就是那致命的一步。”不了解乔治的好脾气的人很可能以此来中伤他的性格;但福德姆是最温和的赛马骑师,也是一个模范丈夫和父亲,而这只不过是一句联系不当的奇特而不幸的话。

离开厄普顿教堂,我们沿来路的相反方向横过古老的巴思路、跨过大西部铁路前往乔治格林。一条直路从那里通向兰利公园,穿过一个幽深的地方,就有一条对人车都极为便利的完全畅通无阻的道路。布莱克公园寂静无人,是个值得一游的地方;阵阵微风在一大片庄严的松树林中回荡、消散,或是没入密集的巨大的树干间,阳光从枝叶的罅隙滤过洒在有如地毯般的松针叶上,走在这样柔软的一层落叶上,你会迈过寂静的脚步,偶尔,你也能听到干树枝断裂的声音,这种破坏声在这个荒僻的地方越发使人吃惊。很少有人到这种林地里来过,就像这里的一切都属于你,实际上也只有斑尾林鸽的时断时续的咕咕声形成了一种古怪的合唱。

而它那十二公顷的大湖也许才是布莱克公园的主要特征。湖边成排的大松树并肩耸立,悬垂于深沉的湖水上,你就能明白这个公园的名字恰如其分了。在这种地方你容易就能联想到自己就是罗宾逊·克鲁索,几处小沙滩露出了水面;僻静地那墨色的丛林看起来就像是在等待着探险者的到来,以寻找野性,探寻那毫无疑问隐藏在那里的大游戏;而事实上,你最想要的、最开心的就是一个木筏,一支步枪,一套山羊皮衣服,一名得力助手,还有一群用来射击的敌人。这当然是R·L·史蒂文森最陶醉的地方了。

如果不是非得赶到伯纳姆比奇去,相比起在这里呆一个下午或有可能在威塞姆街(不要把它与威塞姆村弄混了)的“普劳”喝喝茶,什么事都没有这么心情愉快。离开湖尾与其相接的小路,向右拐不到一公里就可以到达一个漂亮的小村舍,再向左拐就到了一条从威塞姆村到法纳姆罗尔和伯纳姆的宽阔的大道,到了这条路,不要横过它而是要向右转,然后还要左转一次,这就把我们带到了一条向下走的林荫小道。从牧场边俯视这条小路的右边,可一眼瞥见一座庄严的陵墓一样的纪念碑。它充分地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已经到了斯托克波奇了,因为这座纪念碑是威廉·佩恩的后代为大诗人格雷建立的,他曾经定居于斯托克公园。公园里那幢很大的、看起来很古怪的宅第可以从斯托克波奇墓地看得到,它属于光明和引路的人们。它现在是布莱恩特与梅公司中布莱恩特先生的住所了,他从杰里迈亚·科尔曼先生那里购到手,它原来是科尔曼的最爱。

这座忧伤的纪念碑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建在底座上的茶叶罐或者说像一个饼干盒,上面刻有格雷的忧伤的灵感闪现的诗节——它选自《挽歌》和《伊顿远眺》。在参观了格雷纪念碑之后沿小路走数米远,右边有扇白色的大门,其破旧的小屋从地面到砖砌的烟囱的最高处爬满了常春藤,从这里可以通向公园,这也是到斯托克波吉斯墓地的入口。我们把自行车靠在村舍的栅栏边,穿过一个非常漂亮的由橡树雕刻的现代停枢门,步行到朝圣之地。远远地,教堂的塔尖和“爬满常春藤的教堂塔”露了出来;说来也奇怪,整个教堂就如大家所期盼的那样非常漂亮;只是有一点例外,那就是教堂墓地现在太大、太拥挤了,那些显眼的白色大理石纪念碑并不能完全体现这一著名诗篇的乡村氛围。但那是细节问题了。在教堂的东窗下面的墓地里,格雷永生不死了。他与他母亲、姨妈一道躺在一个安静、质朴的坟墓里,永远地安息了。

托马斯·格雷为大家所熟知,主要在于他是《墓园挽歌》的作者,这首著名的诗歌的标题就是他亲自加上去的。他出生于1716年末,是菲利普与多罗西·格雷的儿子。菲利普似乎想做个“法律代书人,”也似乎一直处于发疯的边缘,他在他儿子二十五岁时去世。诗人在伊顿和剑桥接受教育,他一生体质孱弱,忧郁地受到诅咒,这有一部分是真实的,有一部分是装扮的,他是他母亲十二个婴儿中唯一幸存的孩子。他谋生的手段极为贫乏,只是带着他的经典著作漫不经心地度过了五十四个春秋,很多事情都是计划得多完成得少。他的英文诗歌数量极少,就像他整个的作品都很少一样,他的一些诗作甚至还只是一些片断。他那病态的性格有可能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只有他的亲人或朋友去世了才会激起他的创作。因而这首著名的《挽歌》起笔于1742年,直到1750年才完成,是由于其构思和连续有亲人丧亡而经历几个缓慢的阶段而致;而《伊顿远眺》也来源于同样的悲哀的习惯。除了做为学者,格雷做为一个诗人其整个生涯和声望都包含在这两首诗里了,这两首诗在英文诗歌里的排名都非常靠前。

格雷的冥想是不健康的,也是与现代的思想不相称的,同时也与他自身并不很相配。他的体质影响了他的性格;他那范围狭小的、懒散的生活使得他思想病态,最终缩短了他的寿命。他于1771年去世。据信,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未接受过单笔超过四十“几尼”的文学著作报酬。至于《挽歌》这部使他声名不朽的诗篇,他从来没有收到过,也不可能接受任何金钱报酬。他允许多兹利及其他出版商出版这首诗,确实使他们从此处获得了一笔横财。也许,还有必需再说一句,这种诗人现在已经灭绝了。在科利·西伯于1757年去世后,格雷拒绝了荣获桂冠诗人的提议,有种意见认为这是在一个绅士的尊严下去接受他的“发明创造”的报酬。像丁尼生这样的人与出版商精明地讨价还价,靠着他的著作建立起财富,然后再进行牛奶贸易,他该如何鄙视啊!

顺便提一下,很有趣地读到一个对《挽歌》的现代“评论”,它是这样写的:“一首挽歌写于乡村墓地,多兹利,七页,这首小诗的优点弥补了其数量的不足。”是谁写出的这个“评论”?是布商还是食杂商,他们对这种缺斤少两的反对由于质量优胜而克服了?

同类推荐
  • 上海特色小店

    上海特色小店

    本书搜罗了上海11个区域84家特色小店,包括家居礼品、花艺画廊、咖啡馆、服饰饰品……家家创意十足,处处精彩纷呈,绝对会有你想不到的用心,意料不到的用途,眼前一亮的新奇式样。它实在是逛街的极佳指南,购物的必备导览。
  • 红泥炉(全集)

    红泥炉(全集)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以游记、随笔为主,以轻松明快的文笔,描写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人生感悟。带给人以愉快的阅读享受。下册以严肃的文笔,对山西的人文历史、未来发展做了细致的分析、论述,以睿智的、深刻的思考带给读者以深思及人生的启迪。
  • 探险:探险发现的境界

    探险:探险发现的境界

    想:既然胸衣可以由壁炉旁的热气托起,那么可不可以把这些热气收集起来,让它托运更大的物体呢?好奇的约瑟夫做了一个试验。他用上等丝绸做了一个口袋,然后点上一把小火,将口袋口朝下,把小火放在口袋口,用来加热口袋里的空气。只见口袋开始慢慢鼓起,并飞向天花板。试验成功了。兴奋的约瑟夫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弟弟,两人联手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试验。这一次试验在室外进行,充了热气的气球升至20多米高才逐渐冷却、缩小,慢慢下沉。
  • 去北地,再去北地

    去北地,再去北地

    陈保平陈丹燕夫妇仅此一本合著游记,同样的风景,别样的思绪。一对夫妇,大学时代的同窗,俄罗斯文学艺术的爱好者,一起去俄罗斯旅行。在旅行一开始时,他们就约定,各自写自己的日记,纪录自己的感受,待到旅行结束,再交换日记。那是1993年。他们日夜相守,去看同一个地方,吃一个锅里的食物,在枕上听到的,是同样的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待到旅行结束,交换日记时,他们才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对俄罗斯的感受有如此大的不同。于是,他们出版了旅行日记。二十四年过去后,他们又一起旅行去了波罗的海,在立陶宛的考纳斯,他们突然发现,这个旅行,竟是从前俄罗斯旅行的延续。于是他们决定,再重蹈当年覆辙,再分开写下旅行感受……
  • 地图的世界,那么近那么远

    地图的世界,那么近那么远

    如果说,十年前的旅行是拿着一张城市地图寻找目的地,那么在当下,地图已浓缩为一个APP或安卓工具,随手一点,便能准确标识出目的地以及抵达方式。地图是那么近,触手可及;它又那么远,形形色色的地理位置信息,又是如何呈现的呢?用户又是如何像生活中的人一样出现在地图上的呢?“关于地图印象最深的,是遭遇到迷路窘境的时候,地图将我带出迷乱的世界,让我得以踏上回家的归途。出行中,地图更是我必不可少的伴侣,一个人一部手机,装上地图就走向了全世界,约会、吃饭、住酒店、找景点,都少不了地图陪伴的身影。”
热门推荐
  • 食物与食物相宜

    食物与食物相宜

    《食物与食物相宜》精选了近百种“最佳搭档”的食物,科学详尽地介绍了它们相互融洽、和谐共处的原因和结果,令你能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掌握相关知识,以便在下厨或饮食时不至于“混搭错配”。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的绝色美女房客

    我的绝色美女房客

    这小小的四合院,住着一群租房客,而陈阳则是房东。
  • 梨城叛徒

    梨城叛徒

    1941年重阳节,我家乡梨城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一架美国飞机坠毁在城外的稻田里,其二是我二叔李牧被日军秘密逮捕。对于这两件事,《梨城党史》有如下记载:“1941年重阳,梨城举办游傩庙会,百姓云集。是日,一架援华美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泰勒上尉身负重伤,与飞机一起坠毁在城外的新庙塅,爆炸声震屋宇,烈焰腾空,浓烟蔽日,全城恐慌。同日,新四军清源山军分区派往梨城的交通特派员李牧被日军秘密逮捕,后变节投敌。”我的家乡梨城是省城通往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 狼群(全集)

    狼群(全集)

    一次意外的劫持,一场殊死的搏杀,将一个平凡的中国学生带入了战火纷飞的生命历程血腥仍在继续,死亡就在前方,生存成了战场上所有人的动力与此同时,人性、伦理、道德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残酷拷问……这是一部描写海外特种作战部队形式之一——雇佣军“狼群”传奇生涯的小说作者凭借非凡的想象力,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雇佣兵形象尤其是他在行文中信手拈来、丰富到极致的军事知识,更是引无数军事发烧友为之尖叫,追捧不已可以说,在新一代军事小说中,《狼群》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业已成为军文写作的风向标。
  • 黎明之鹰

    黎明之鹰

    废村枯井中的骷髅,城市底层的弃儿,步步逼近的杀人蜂,回到现代的恐龙,心想事成的笔记本,还有身份神秘的大学同学……在六个短篇故事里穿梭时空,踏上一次超现实的旅途。信任或背叛,援助或欺凌,善心或恶意,过去或未来……诡谲与奇幻交织,现实与虚构错杂,你猜得到故事的结局吗?
  • 老公要扶正

    老公要扶正

    海城是南方一座海滨城市,经济尤其发达,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海城大学自然的是深受高官显贵子弟的厚爱。每年开学那停在校门口的各种名车里就可以看出这学校有多受人欢迎。当下课的铃声一响,如潮水的学生从教室里蜂涌而出,宁静的校园倾刻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林静好从教室里出来就把手里的几封情书撕碎丢进了垃圾桶里。每一次上这样的公共课时,别的系的男生就会用这样老土的方法追她。……
  • 我的传

    我的传

    一个因事故而不得不放弃了自己曾经追逐的梦想的优秀年轻人,用饱含热情和坚毅的生命一层层拨开生命的迷雾,去探寻曾经、现在和未来的每一个属于他所能感知到的那些不同情感的瞬间,续写自己生命专属的独特的传奇。
  • 重生1973

    重生1973

    古小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蠢女人,分不清谁对自己真心实意,谁对自己逢场作戏,上辈子的凄惨下场怨不得别人。上天给了她重新来过的机会,她一定要远离渣男,给上辈子亏欠的傻瓜一个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