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2700000010

第10章 素书解译(8)

一位信徒来找先知伊里亚,他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但先知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将他领到了一个大厅里。大厅里挤了许多人,有穷人也有富人。大厅的中央有一个熊熊燃烧的火堆,上面吊着一个沸腾的大汤锅。汤锅周围拥挤着面黄肌瘦的人,每个人都努力确保自己得到一份汤。这位信徒发现,这里的每个人都拿着一个跟自己身体一样长的大铁勺子,长勺很长、很沉也很烫,尽管勺里装了汤,也无法将汤吃到嘴里。于是这些人互相责骂,甚至用长勺互相殴打。先知伊里亚对信徒说:“看到了没有?这就是地狱!”

于是他们又走进了另外一个大厅,这里也坐了许多人,而且大厅中央也有一个沸腾的汤锅,每个人的手里也都拿着同样一把长勺。但跟刚才那个大厅里的人不一样,这里的人总是两人一组合作:其中一人舀汤喂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吃饱后,再舀汤喂他的伙伴。若是其中有一个人拿不动那重勺,便会有另外两个人过来帮忙。先知伊里亚对信徒说:“这就是天堂!”

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竟然是如此的简单:自私与无私。“私”犹同“食色”一样,原本就是人的天性,这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自私也要有个限度,超过了限度就是“多私”,就会什么也得不着。癌细胞是最自私的,它原本需要寄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结果它只顾自己,不顾一切而自私自利地发展繁殖,直至最终杀死寄主。因此,癌细胞实际上也是在自杀。

在一个平衡的生态中,要想实现“自私”的目的,就需要有某种的利他行为,如果你能将这种利他行为发挥到极致,你的利益也就最大化了。老子从哲学的高度,从“正言若反”的角度,说出了另外一个真理:“夫惟不私,故能成其私。”

遵义章

注曰:“遵而行之者,义也。”

王氏曰:“遵者,依奉也。义者,宜也。此章之内,发明施仁、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道理。”

【解译】“义”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方法、技巧,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律。而评论“义”与“不义”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做人做事是否让人感觉舒服”。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时时让周围的人感到很舒服,那他一定能成就大事业。相反,让人不舒服的人和事,谁都不愿意去理他。

“遵义章”从反面来讲“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总结出了四十六种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的行为、习惯。它就像是一面镜子,时常照照自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三省吾身”。

【原典】以明示下者暗。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也。”

王氏曰:“才学虽高,不能修于德行;逞己聪明,恣意行于奸狡,能责人之小过,不改自己之狂为,岂不暗者哉?!”

【解译】暗,昏昧、愚蠢的意思,历史上常将昏君称为暗主,《荀子》说:“上暗则政险”。经常在下级面前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领导人,是愚蠢的。

中国人历来讲究中庸,做事要适度,不说过头话,也不做过头事,处处为别人留有余地。知道故宫有多少间房子吗?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就是不敢满万,这就是留有余地。因为中国人从观察大自然中得到了一条真理:老则衰、极则反、满则损。残缺就是美的,花好月圆是危险的。《菜根谭》中说:天道忌盈,业满招损。事事留个余地,便是老天也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领导本来就所处位势较高,再加上聪明绝顶,那就更吓人了。因为自认为聪明的领导,一般犯两个毛病,一是听不进不同意见,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刚愎自用;二是不相信别人,在工作上事必躬亲。

领导自认为聪明,下属就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敢发表不同的意见,工作起来就不会有归属感,而且时时会有芒刺在背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上天有好生之德”,即使你的智慧稍高于别人,也一定要给智慧不如你的人留下空间,这样大家才好一起做事。

所以,聪明的领导在做人上一定要学学老子的“大智若愚”,内明外晦。智慧是个好东西,但也要慎用之,一定要把它当宝贝一样深藏于心,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机下使用,而千万不要将它当枪来使,否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晋国岁饥,盗贼蜂起。当国者荀林父四处求贤,终于找到一位叫郤雍的高手,据说此人曾经在街上闲逛时,忽然指着一个人说“这是小偷”,抓来一拷问,果然是小偷,反扒经验相当丰富。荀林父问:“你怎么知道他是小偷?”他说:“我观察这人眉宇之间的神色,他看周围的东西显得贪婪;看周围的人显得羞愧;看到我便感到恐惧,由此判定他是小偷。”荀林父钦佩不已,马上命郤雍揖盗。郤雍每天要抓数十人,监狱人满为患,导致满城恐慌,结果小偷越来越多。

大夫羊舌职对荀林父说:“元帅派郤雍四处揖盗,盗贼没抓完,恐怕他死期就要到了。”荀林父很吃惊,问:“怎么回事?”羊舌职说:“以他一人之力,不可能察出所有盗贼,而合群盗之力,却可以轻易对付郤雍,那不是死定了吗?”没过三天,郤雍行于郊外,被数十盗贼合力攻之,割其头而去。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不是不聪明,而是聪明以后应该有的境界。心中有大理想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为全局负责,最终才能成为中流砥柱。

【原典】有过不知者蔽。

注曰:“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

王氏曰:“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

【解译】有了过错而不自知的人,是最愚蔽的人。如果将过错、缺点当成优点,那就不仅仅是愚蠢,而且是可怜之人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连大圣人孔子自己,也常常为自己的过失而苦恼。他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如果再给我几年时间,从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就可以无大过了。所以在孔子的眼里,最让他赞赏的品德就是知错能改、闻过则喜。颜渊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最聪明的一位,但是令孔子最念念不忘的,却是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品性。

在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当中,几乎天天都有过错发生,有些小过错是很难察觉的,尤其是那些习惯性的过错更容易被忽略。概括起来有三大类:

口过:说了不该说的话,即为口过。宋代司马光五岁时。想弄开一个胡桃皮,怎么弄也弄不开,恰好有一婢女,用热水将皮泡开。家里有人问他,他问答说:我自己弄开的。正好司马光的父亲在旁边,看到了整个经过,就责备他说:你这个小子,怎么能说假话呢?司马光非常惭愧,终身再也不敢说假话。

身过: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行止不端,即为身过。宋代有个人叫徐积,著有《节孝集》三十卷。此人初见老师安定先生时,头容稍偏。安定厉声说:头容要直。徐积即刻领悟到:头容要直,心才能直。

心过:心里动过不该动的念头,即为心过。佛教说:一念一乾坤,一念为善,天地增加正气;一念为恶,天地增加戾气。要想无过,就要去除任何邪念。

过错就如同谎言一样,如果不及时纠正,那就只有用更多的过错来掩盖前一次的过错。1986年底“伊朗门事件”在公众面前曝光,媒体揭露了美国总统里根的代表曾经秘密向伊朗伊斯兰教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出售武器。里根的第一反应不是改过、而是尽量进行遮掩,他首先把责任推到国家安全助理头上,看着躲不过去,又把责任推卸给白宫办公厅主任唐纳德·T·里甘。里根的做法导致他在数个月中惨遭媒体围攻,并由此导致了国会调查。最终,4个月之后,在民意测验显示他的支持率降低20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他才承认了错误。

知过改过,看破放下。用坦荡的心,去迎接明天新的太阳。

【原典】迷而不返者惑。

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曰:“日月虽明,云雾遮而不见;君子虽贤,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无所知。若不点检自己所行之善恶,鉴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乱、迷惑。”

【解译】纷乱的尘世常常让人迷惑,能够像屈原那样“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迷者自迷,成天被多欲、多念所左右,头重脚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智慧不足,迷于局。成功者都能准确把握时局,而不被形势所左右;失败者相反,常常错误判断形势,迷而不知,一错到底。抗日战争时期的汪精卫,就是错误判断了当时的抗日时局,结果成了汉奸,落个千古骂名。

心性不定,迷于物。人的心性就如同一棵树苗,需要不断地修剪、约束,它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否则就会是棵歪脖树。所以,凡是把持不了自己,追随自己喜好的人,最终都会一事无成。

春秋时,卫国的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迷,常常不理朝政,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资财,引起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逃亡齐国,齐王将女儿齐姜嫁给了他,又给了他很高的待遇。重耳因此迷恋上流亡生活,想老死齐国,而忘记了他重振晋国的责任。齐姜曾劝他“怀与安,实败名”,但他就是不听。随从都没有办法,还是齐姜想了个主意,将重耳灌醉,把他弄出了齐国。重耳回到晋国后,中兴晋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他就是晋文公。

所以古人总结说:玩物则丧志.玩人则丧德。

自我膨胀,迷于己。有些人在事业上做出了一点成绩,立刻就飘飘然,自我那颗心无限膨胀,结果把自己弄丢了,完全被自己迷惑了。此时的人,不像是正常人,都有些疯狂。前几年有位县法院的院长,面对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大言不惭:“我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人能膨胀到什么程度。

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在它顶盛的时候轰然倒地,结束了一个神话。虽然巨人倒塌的原因有很多,但史玉柱本人及团队的自我膨胀,导致盲目扩张,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现已总结教训,华丽转身。

【原典】以言取怨者祸。

注曰:“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则机在人,而祸在我。”

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职居官位,名正言顺。合谏不谏,合说不说,难以成功。若事不干己,别人善恶休议论;不合说,若强说,招惹怨怪,必伤其身。”

【解译】现在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已经把“谨言慎行”、“沉默是金”等等古训丢到了太平洋中,人们推崇的是自我推销,满大街嚷嚷:快来瞧,快来看……而忘了言多语失、祸从口出,三国时的祢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祢衡颖悟过人,所见过目不忘。才思敏捷,下笔即成佳构。但他过于意气风发,恃才傲逸,狂放不羁,个性张扬,锋芒毕露,不知韬晦隐忍,逢迎附和,看见不如自己的人,理都不理。除了他自己,别人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尤其是那张嘴,对人往往“臧否过差”,“人皆以是憎之”。简直就是一个骂大街的愤青。

孔融把祢衡推荐给曹操,希望曹操能够任用祢衡。谁知祢衡却不领情。他不但托病不见曹操,而且出言不逊,把曹操臭骂了一顿。曹操对孔融说:“祢衡这个小子,我要杀他,不过像宰一只麻雀或老鼠一样罢了!只是想到此人一向有些虚名,杀了他,远近的人会说我无容人之量。”于是想了个借刀杀人的法子,强行把祢衡押送到荆州,送给荆州牧刘表。刘表也烦他,但没有杀他,把祢衡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因为他知道黄祖性情暴躁,其用意显然也是借刀杀人。

到了江夏,祢衡还是老样子。有一次黄祖在战船上设宴会,祢衡的老毛病又犯了,竟当着众宾客的面,尽说些刻薄无礼的话!黄祖呵斥他,他还骂黄祖这个“死老头,你少啰嗦!”当着这么多的人面,黄祖哪能忍下这口气,于是命人把祢衡拖走,吩咐将他狠狠地杖打一顿。祢衡还是怒骂不已,黄祖于是下令把他杀掉。黄祖手下的人对祢衡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得到命令,便立时把他杀了。

最冤的是汉末蔡邕,他被大老粗董卓重用,后来董卓被杀时,他只是叹了一口气,被一边的王允听到了,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结果他也被杀了,仅仅因为叹了一口气而已。

【原典】令与心乖者废。

注曰:“心以出今,令以心行。”

王氏曰:“掌兵领众,治国安民,施设成权,出一时之号令。口出之言,心不随行,人不委信,难成大事,后必废亡。”

【解译】命令的制定必须要代表民心、民意,而命令的执行则要出于真心实意,如果二者相悖,则万事难成。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一般出于两种原因:其一是领导者不能以身作则,马列主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灯下黑。这种领导在单位里是没有权威的,而他的政策、制度也没有人会认真执行。

同类推荐
  • 北京:城与人

    北京:城与人

    《北京:城与人》中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经由人那些久居其中的人们,和那些以特殊方式与城联系,即把城作为审美对象的人们搜寻城,我更感兴趣于其间的联结,城与人的多种形式的精神联系和多种精神联系的形式。当我试图讲述城对于人的塑造,和对于创造其形象者艺术思维的干预时,不能不暗自怀着兴奋。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 跨文化语境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

    跨文化语境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

    《跨文化语境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旨在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学科角度对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进行专题研究。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奥威尔与缅甸;第二,奥威尔与中国;第三,中国奥威尔研究的新视野。第一、二部分涉及奥威尔作品中的亚洲题材以及中英文学关系,第三部分紧跟国际奥威尔研究前沿,以中国角度提出奥威尔研究的新课题,反思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现状。三个部分的研究皆放置于跨文化语境,试图从中发现和解决西方奥威尔研究的盲点或不足,推进国际奥威尔的学术研究。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李怡、毛迅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阐述。栏目有“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
热门推荐
  • 毒女为凤

    毒女为凤

    她是相门嫡女,却命运多舛,惨死爱人算计。重生再活,物是人非。她为了改变命运,报仇雪恨,与庶母、姊妹周旋、机关算尽步步为营;庶母阴险,她见招拆招,姊妹狠毒,她亦变得魔高三丈;侯门诡橘,她如鱼得水,意外揭开了隐藏多年身世之谜;情断义绝,家仇国恨,却不料渣男竟对她情有独钟;仁义太子、阴狠王爷、神秘公子,皆对她用情至深,是阴谋还是爱情?是重蹈覆辙,还是佳偶良缘?且看毒女为凤为你展开一幅摄人心魄的侯门相府锦绣画卷。"
  • 失子恨

    失子恨

    那场雨下在冬季的一个深夜。寒气逼人。长江洪湖段的江面上,有一条拖轮泊在荒野的码头边。李汝会把拖轮的窗户拉开一条细细的缝,窗外的寒风就钻进来,他打了一个寒颤。他的神色很紧张。他不知道这个饥饿的夜晚对自己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船员纷纷离开了拖轮。拖轮上就剩下李汝会。忽然,有人在这时一声猛一声轻地敲拖轮的门,李汝会隔着门,问是谁。门外的人没有回答他,又开始敲。李汝会把门打开一条缝,那个人和着一股强劲的冷风闪进去。那个人竖着衣领,把一张脸藏在里面。李汝会依稀看到衣领上露出来的棉花絮发黄,可能曾被水淋湿过。
  • 农女的位面交易

    农女的位面交易

    王婷婷意外被雷劈死亡,结果穿越到了农家,直接缩水成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面对贫困的生活环境,极品的亲戚,王婷婷只能依靠自己,好在王婷婷有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金手指,那就是一个位面交易空间。凭借着这样的金手指,王婷婷在困难的坏境中也混得如鱼得水,最后摆脱极品亲戚,在江湖上恣意人生。
  • 霸枪邪刀

    霸枪邪刀

    一柄霸枪,一把邪刀,且看霸枪传人沈若水和邪刀之主杨封,在这纷乱的江湖掀起怎样的风浪,卷入何等的阴谋之中
  • 纪实故事

    纪实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幻的墓(长篇连载四)

    幻的墓(长篇连载四)

    黑木总经理总算利用他所雇佣的,取得股东会议资格的小股东力量,扭转了极其被动的处境。因为在明和化成股东总会上有位大股东提出庞大的欠款有问题而使他的处境十分尴尬。就在这时,黑木明的尸体在前穗高东壁的D处底下一块岩石上被发现了。被摔得面目皆非,血肉模糊的尸体,已经腐烂,四周滚爬着蛆虫。黑木明的衣服破碎,露出粘着腐肉的骨头。所有露出的骨头上都糜集着黑麻麻的苍蝇。可能由于尸体腐烂,恶臭四溢,甚至冲上穗高峰顶,才引人注意,被人发现。
  • 毒医娘子山里汉

    毒医娘子山里汉

    掌人生死的鬼医,一朝穿越成穷山沟里的小农女林小福,还是个刚送进洞房的娘子。林小福立刻爬窗逃走,没想到路遇求救的汉子竟是新郎本人!奶奶偏心、婆婆厉害、小姑刁钻、嫂子还不怀好意,这么多极品叫她怎么活啊……娘家还有俩拖油瓶嗷嗷待养,林小福决定重拾旧业,采药、种药做医女,分家当主人!燕七雪的完结文:请点击作者名字或作品页底下的其他作品。完结种田文:《农门金凤:冷面夫君___》《农门天师:元气少女来种田》、《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让你轻松获得丰富知识,开拓你的人生境界,浓缩古今中外文化精粹1000条中外优秀文化常识。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在社交场合;无论是谈情说爱,还是商务交际;懂得这些常识,将会加倍彰显你的文化底蕴,提升你的档次!
  • 晒幸福

    晒幸福

    故事会编辑部编著的《晒幸福》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言情伦理系列之六,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短篇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言情伦理中篇故事资源。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感人肺腑,让热爱言情伦理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