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5100000001

第1章 深夜醒来 (1)

苦楝树

生我养我的那个村子,我现在很少回去了。父母和祖母先后去世,那里已经没有了我的亲人。虽然不回去,但总是会想起它,想起那里的街道、那里的庄稼、那里的老宅,还有老宅里的那棵苦楝树。

我小时候的乡村,各家的院子都分前院和后院。前院大,后院小。前院自然直通着大街,后院则顺着堂屋右侧的一条小胡同而入,是封闭式的。我家的前院种着枣树、梧桐树和榆树,后院有一小片菜园,还有那棵苦楝树。

那棵苦楝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种下的,我记事的时候已经很大了。我喜欢在树下面玩。因为后院小,苦楝树的树荫几乎能遮住整个后院,本来就很幽静的后院就显得更幽静了。我常在她的树荫下做一些隐秘的事:偷偷吃什么东西,读大人们不让读的书,或者就什么也不做,看蚂蚁上树。每次大人们要找我的时候,我十有八九就在后院的苦楝树下。

都说苦楝树的果子是苦的,我尝过,果然是苦的。

十五岁那年,父亲去世了。那时我正在外地读书,匆匆回去参加了父亲的葬礼之后又返回了学校,再次回家已经是寒假。我发现后院经常有人,不是母亲就是祖母,她们总说去后院拿什么东西,或是一根葱,或是一棵萝卜,一拿就是很长时间。有一次,我悄悄跟着祖母来到后院,发现她在苦楝树下哭泣。她抱着树,像抱着一个孩子。她呜呜地哭着,脸颊紧紧地贴在树上。

又过了几年,母亲去世。我毕业回家教书,和祖母同住在老宅里,又看见她频频地去后院。我没有再跟着她。我知道,她一定又是在苦楝树下哭泣了。因为,我也会趁她不在的时候,去苦楝树下哭泣。

再后来,祖母也去世了。我没有去苦楝树下哭泣。我关上门,在自己的房间里,大哭。

——苦楝树,是背着亲人哭泣的地方。在没有亲人的时候,什么地方都可以痛哭。但亲人在,就不一样了。我们不对着亲人哭泣,如同不对着亲人示爱。不示爱是因为害羞,不哭泣是因为心疼。是这样吗?

苦楝树。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树。

苦楝树。真的是很苦的一种树。但是,也是最亲的一种树。

那匹白马

那天看美剧《破产姐妹》,看到那个落魄公主Caroline离开豪宅之后随身带走的居然是一匹马,我忍不住笑了。但笑得很短,因为想起了家里曾有过的那匹马。

1982年,我十岁。夏天麦收之后,我家分到了地,之后集体的一切都开始分,包括原来生产队的牲口。牲口是要抓阄的,我家去抓阄的自然是一家之主的父亲。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一脸喜气,说:“咱家抓了一匹马。”母亲却不怎么高兴,说:“是那匹白马?”父亲说:“是呀。”奶奶说:“它有年头了,怕是干活儿不中。”父亲说:“它肚子里还有个小的呢,春天就生了。”母亲和奶奶顿时高兴起来,一起道:“那好。”我这才知道,它是匹母马。弟弟问它在哪儿呢?父亲说它在院子里拴着呢。我们便跑出去看它。夜色里,它安静地站在那儿,长长的睫毛下,一双温和极了的大眼睛默默地看着我。我试探着摸它身上,它一动不动地任我摸着。我看着它的肚子,想着里面有一匹小马吗?真是神奇啊。

西厢房是一间破旧的平顶小屋,就成了马的家。我自告奋勇,一放学就去喂马,给马添草、添水,打扫马粪。我喜欢听它喝水的声音,摸着它的长耳朵,和它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和同桌又吵架了,今天语文作业很多,不小心丢了两毛钱,放学路上有男生劫道说闲话……乡村之家,大人们都整日忙碌着,哥哥和姐姐都在异地读书,弟弟太小,只知道坐在地上玩土玩沙,我常常是孤独的一个。很快,这马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无论我说什么,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在寒冷的冬日,它鼻子里咻咻的热气吹着我的手。我还喜欢摸她的腹部,那里的皮肤十分细腻、温柔,缎子一样,特别适合抚摸。而且非常温暖。像装满了温水的保温袋。

我还骑过它好几次,悄悄地。我站在马槽的沿上,小心翼翼地伸出腿,跨坐在它的背上。小屋很低,我的手几乎很容易就摸到了房顶。我俯下身,搂住马的脖子,在它身上蹭啊,蹭啊。有两次我摔了下来,摔到了马蹄子旁边。马一动不动,等我起身,稳稳地在它面前站定,它方才默默地看着我,甩一甩尾巴……这样的日子里,老马的肚子渐渐大了起来,春天也渐渐来了。春光和暖,春风拂面。春天让人沉醉,也给我一种幻觉,似乎日子就一直会在春天里,不会改变。

但那一天,终于还是来了。那天,我放学回到家,一进院子就觉出了异样。我奔到小屋,马就不见了。我当即哭起来。母亲走过来,把我拉进堂屋,方才告诉我:已经把它卖了。

“它快生了。咱们不会伺候快生的马,太费心……”

“我伺候!”

“你?”母亲笑起来,“生下来,那小马驹还得调教呢。都是细功夫,咱家谁也不成。”

“为啥不早说?”

“早说你会让?”

是的,我不会让。这马已经成了我的亲密朋友,朋友能卖吗?

自从这匹马之后,我再也没有饲养过别的动物。我怕。这白马让我知道,以我的心性,我不能把动物只当成动物。它们是朋友。也因此,在我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善待这些沉默的朋友的时候,我就自觉地保持着和它们的距离,以免自己陷入无奈的疼痛。是的,我承认我是一个懦弱的人,也是一个脆弱的人。

老姨

上焦作师范那年,我十四岁。那时学校还在焦作市的西北角,紧靠着山。老姨家的闫河村离学校不远,大约七八里。每到周末,我不回家的时候,就会去老姨家。

老姨是奶奶的亲妹妹,有的地方叫姨婆。奶奶三个亲妹妹,闫河这个老姨和她长得最像,性情也最近。七岁那年我突发重度胸膜炎,在焦作市矿务局医院住了三个月,医院离老姨家也很近,老姨经常送吃送喝,那时候我就知道:她很亲。

在老姨家的周末过得很单纯,除了一起做吃做喝,别无杂事。她喜欢包饺子,因我那时候不吃肉,她就给我包素的。包得小小巧巧,精致可爱。我们一边包饺子一边闲话,主要是她讲我听。她讲小时候如何和我奶奶玩耍:“逢五逢十有集,俺爷没事儿就会驾着马车带俺们去逛一圈,扯花布,扯头绳,再各人一碗羊杂碎,配一个烧饼……那时候的吃食,香。”

她讲和老姨夫相亲时如何胆怯:“不敢看他,一眼也不敢。成亲了,都有孩儿了,我问他,你相中我啥了?他说:相中你一双大眼,太会瞪人!”她的眼睛确实很大,皮肤也白,是我三个老姨中最漂亮的一个。

也讲她的三个儿子:老大怎么出息,老二和我一样是个左撇子,老三刚结婚,和媳妇三天两头斗嘴呢……说着就给我看她腿上凸出来的青色血管:“医生说是静脉曲张。唉,一身毛病,恐怕活不长了。”然后就给我看她的寿衣,一整套,是她早就准备好的。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她一样一样给我展示讲解,喜滋滋地问:“好看不好看?你看这做工,外头可买不着的。慢工出细活儿。”我傻傻地说:“其实,等你穿的时候,你自己也看不见。”她的眼睛立马瞪起来:“咋看不见?我自己试了可多回呢。没事儿我就试,没事儿我就试!我穿给你看看吧?”

她常去杨庄看我奶奶,每年小住一两回,每回住上八九十来天。姊妹两个摘豆角,做棉衣,穿竹帘,或者在大门口说着家常话。街坊邻居见了都问候她:“哟,他老姨串亲戚来啦?姊妹俩长得真像。”她笑眯眯地应答:“是姊妹咋能不像?”

她最后一次来我家住,是我奶奶去世的时候。父母早逝,奶奶是我们最后一个长辈。这样的大事没有长辈领着是不行的,她就来了。她前前后后跑着,招呼着迎来送往、茶水酒席、收礼回礼。不时拉着我们哪个姊妹,说烟发得太多了,孝布扯得太宽了,为我们省俭着,生怕我们吃了亏。偶尔闲下来一会儿,她就到奶奶灵前哭一会儿,口中喃喃道:“我的姐啊……”

我见她最后一面时,她已经有些老年痴呆,在二儿子家。我拉着她的手,报着我的姓名,她的泪水顿时盈满眼眶。我们就那么哭着,哭了很久。后来我就再也没去看过她。直到今年春节,我回老家去看大哥,他说老姨去世了。说这话的时候,我们正走在路上。茫然地看着路边的村庄和行人,我想着老姨的样子。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她了。我最惭愧也最无耻的亏欠是:她在我这里只是付出,从没有得到过什么。

能给她什么呢?什么也给不了。也许,说到底,我能做的,就是铭记着她的亲爱,再把自己的亲爱传给我的后辈,让这苍凉人世,有着最朴素也最永恒的暖。

一顿家常午饭

那天,《回族文学》的编辑马晓艳陪我从天池下来,正赶上了午饭时分。她问:“想不想吃顿家常饭?”我说当然想。她说:“那就吃我妈妈做的拉条子吧,她做的拉条子很好吃。正好路过我家,我也正好看看她。”——天池脚下就是阜康县城,她家就在县城里。

然后我听见她给她妈妈打电话,问:“姐姐带真真走了没有?走了吗?是爸爸去送的吗?你一个人在家?又在伤心着呢吧?我带一个朋友回去吃饭,是口里的朋友,想吃拉条子。你简单做几个菜啊。”我在一边默默地笑。我是“口里的朋友”,这称呼好。还有,“简单做几个菜”,就是这么朴实,不来那些花哨的噱头。如果在“口里”,肯定是要说“多做几个菜,要最好的,最拿手的”云云。和新疆人处,真是不用存一点儿戒备的,他就是敞开了心思给你看。

挂断电话,晓艳给我讲,她姐姐在兰州,女儿叫真真,真真是她妈妈一手带大的,到了上学的时候老少两个才分开,一到假期就会回来,每次走的时候老太太都会抹眼泪:“舍不得。”

新村路和博峰路的交叉口,一个很静谧的小院,晓艳说到了。上得楼来,她一边敲门一边喊着“妈妈”,这情形让我突然很难过。很多年前,我也曾经是这样啊,只要回去看妈妈,都是边进院子边喊的——已经是十八年前的事情了。

门里面没有动静,晓艳掏出钥匙,打开门。进门就是客厅,非常干净爽利。沙发,茶几,电视机旁边的红艳绢花,窗台上的碧绿盆栽……皆一尘不染。房子是有了岁月的,房子里的东西也是有了岁月的,但看到眼里却是那么新鲜和清洁——这是多么勤勉精细的手才能打理出来的啊。

老太太出现在眼前,刚才应该是在厨房里。她微微笑着对我寒暄让座,泡上了八宝茶,递上瓜果,脚步有些缓重,神情却落落大方,端庄沉着。她穿着一件灰褐色底子起着红蓝花朵的长袖褂子,头上是镂花深金色丝巾,颈上是白色的珍珠项链,腕上是一只淡青绿的玉镯。她问我从哪里来?以前来过新疆没有?又和晓艳说着某某某熟人也是河南的,谁谁谁有河南的亲戚……

我跟着她到厨房,看见做拉条子的面已经和好了,一条条地盘在那里,泛着淡淡的油光。锅里正炒着菜。问她要帮忙吗?她说不要不要,把我让回到客厅里。晓艳却洗了手,到厨房帮忙。母女两个边做边聊,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很快,饭就好了,我们坐下吃饭。四个菜,其中有一个炒牛肉,还有一个炒白菜。拉条子十分筋道。我慢慢地吃着,一边和她们聊天。

“妈,这两天睡觉好不?”

“昨黑夜还好,前黑夜不行。两腿抽筋……腿不行了,睡不着。”

“您要把身体养得好好的,常去外面走走。”

“妈想去麦加朝觐。申请了好几年了。”

“一个人就得花好几万,三四万吧。得申报。上头是有名额的,不一定能批下来。趁着还能走动,就想去一趟。”

“好几万,是不少呢。”

“孩子们给的钱。”

“都挺孝顺的呢。”

“嗯,都好。四个都是大学毕业,都工作着呢。都好。老大在美国当老师。”

“那真是好。您供四个孩子,当年是不是得欠债啊?”

“没有。日子是紧巴巴的,可没有欠债。他爸爸在卫生局开车——这房子就是卫生局分的家属院——工资不高,我在乡下种地,有粮食吃就好多了。再干点儿别的贴补家用,就不用借钱。日子一直都还好。两个大的上大学都没花多少钱,一毕业就更好了,拉扯着两个小的,给他们交学费,买衣裳……都挺好的。孩子们前些年凑钱给我买了养老保险,现在一个月能领一千多。”

“真是挺好的。”

……

突然想起晓艳在路上跟我讲,她在石河子上大学的时候,每年到了棉花盛开的季节,学校都要派学生去摘棉花。交了钱就可以不摘,而摘了就可以挣钱。有很多同学都不摘的,她每次都去摘。一摘二十多天,手被划得一条条的血道子,吃得也很差,毒辣辣的太阳晒着皮肤疼。可是想到家里,她就觉得自己不能去偷这个懒。

这就是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规矩,懂事,能体恤父母付出的辛苦,也能回赠给父母最贴心的报答。而所谓的幸福和爱,就在这付出和报答之中吧。

拉条子吃完,晓艳端来了面汤,说是“原汤化原食”。河南也有这样的说法。喝完了面汤,又坐回客厅里。我说想看看老照片,老太太便找了一堆照片过来,我慢慢翻看。有一张我翻拍了一下:她抱着她的长子,梳着两条辫子,圆润娟秀的脸庞,眼睛里透着盈盈的笑意。一望而知是一个日子过得平和丰足的美丽少妇。

同类推荐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化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更为重要的,它是一部写满沧桑的心灵史。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生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如在眼前。由于是苦难过后的追忆和反思,作者不自觉地会进行过滤,只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作者极力描绘改朝换代前个人生活的闲适和富足,但绝不是为了炫耀,只要看一看作者那篇写得极为沉痛的自序,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层沧桑和寄托,全书带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字里行间,透出一种难以释怀的痛苦和忧伤。
  • 从学子到将军

    从学子到将军

    本书主要是开国将军刘秉彦将军多年的随笔。在战争年代,他利用打仗间隙,记录战场的硝烟、记录战士的勇敢、记录战友间的友情,记录日本鬼子的残暴,记录牺牲和坚守。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他仍然笔耕不断,时时记录着中国的变化。他见证了抗战历史,也记录了抗战历史。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
  • 慈悲与玫瑰

    慈悲与玫瑰

    把空间留给世界,把时间留给自己。这是一本写给孤军奋战者的书。它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探讨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可能性。面对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双重重轧,作者分析了“无私心即无公德”“悲观的理性”“不完整的慈悲”“半数人暴政”,并对时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等概念提出批评。作者相信美的激情是人神性的基础。在有关苦难与荒诞的态度上,本书对个体的境遇充满了温柔的同情。欢乐与痛苦都是人命运花园中的一草一木,有着相同的重量。在这里,西西弗斯式徒劳是幸福的。当活着的人看见活着,他推动的不只是大地上的石头,更是天空中的玫瑰。而真正的慈悲,除了面向众生的牺牲,也包括对自我的成全。
  • 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蓦然间,便会有一篇篇地美文闯入眼帘。那是一个植根于印度哲学思潮,成长在印度文学的海洋又徘徊在印度艺术的月华之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诗人的肺腑之言。是泰戈尔对生活的认识,对宇宙的思考,对生命的遐想……
热门推荐
  • 把事做得恰到好处

    把事做得恰到好处

    《把事做得恰到好处》告诉我们,做事,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专业技能,85%取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句话足以给人深刻的启示:不能把事做得恰到好处的人,即使你有再高的学历,再出色的专业技能,也可能处处碰壁,甚至一事无成。一个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的人,不仅懂得做事情的方法,懂得处理事情的步骤,更懂得与人沟通、为人处世的技巧,是一位能够巧妙处理与各种人之间关系的高手。
  • 妖灵谈

    妖灵谈

    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就要开始了,等你几世轮回,你还能记起我吗?
  • 狂妻三嫁:误惹腹黑小相公

    狂妻三嫁:误惹腹黑小相公

    教导主任一声震天雷,丁当华丽丽地穿越了。粮食没有,茅屋一座,病弱双亲,孩子一堆,外加一个萝卜神器……这苦日子不能忍,丁当奋起来当家,裁衣做饭一把抓,金银财宝手里拿。小日子美滋滋,抓个美男来洞房。夫君,来耕田否?新书《神偷厨娘:夫人太嚣张》已通过审核,跪求妹纸们支援。。。
  •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奇迹与奇迹

    奇迹与奇迹

    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那我这种穷人中的穷人只能靠修仙了……这是一个游戏主宰一切的世界,只要你游戏玩的好,那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 关于转生成魔法少女的非日常

    关于转生成魔法少女的非日常

    一生朝着人生巅峰走的天才少女没想到一朝重生魔法大陆就直达巅峰,什么巅峰不巅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世有人宠有人爱只想当一只混吃等死的咸鱼怎么办?什么天降重任于斯人也?不不不,我只是个默默无闻的魔法少女而已啦!
  • 人鱼的泡沫之恋

    人鱼的泡沫之恋

    为了寻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那个男生,东海歆茹来到陆地上,不想竟遇见了他们……一场意外的对话,竟惊现出真相,原来那个男生是……一次次的宠溺,一次次的迷茫,竟牵扯出万年前的一段旷世之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魔幻城堡之食人岛大冒险

    魔幻城堡之食人岛大冒险

    魔幻城堡系列故事,已经推出了《地球保卫战》和《大白鲨军团》两个专辑,小主角的战场从月球转移到了海洋。这两个充满想象力的科幻故事,已经拥有了无数小粉丝!于是,魔幻城堡的第三个专辑《食人岛大冒险》闪亮登场!这次的战场转移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海岛,岛上住着传说中才有的食人族!他们会被奥拉姆星人控制吗?难道又是一个恐怖的傀儡军团?魔幻城堡的小粉丝们快来听一听吧!答案就在故事里!
  • 江山不如你多娇

    江山不如你多娇

    (甜宠1v1)当红主播玉雪娇穿越到桃源大陆,被当做丞相女儿进宫选秀,结果妃子没当上还惹了一身桃花债,她慢慢揭开一段前世情缘。她被误认为万人诛杀的妖女,为了不连累他,她甘愿死在他剑下;他为了救她,不惜与天下为敌,替她逆天改命。今生今世,是重蹈覆辙,还是再续前缘……他说:江山如此多娇,不如阿娇一笑倾城;她笑答:三千桃花灼灼,只取你一朵藏在手心! (书友之家:47123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