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4300000007

第7章 楹联欣赏(1)

第一节楹联的欣赏价值

对联的欣赏价值,首先表现在它的内容上。

对联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概括地说,至少有七个方面。这就是:宣示哲理,录载史实,概述人生,昭明心志,寄寓褒贬,抒发感慨,描绘风光。

宣示哲理者,主要是一些格言联。例如: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这副对联告诉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这样的对联做座右铭,就会受到激励、鼓舞和鞭策,从而产生坚强的毅力。

录载史实者,如粤汉铁路通车联。

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通车。为了庆祝这一通贯一省,连接珠江、湘江、长江三条河流的南北大动脉首次启用,通车之日,有人在车头上悬挂了这样一副对联:

花事年年,为问岭表白云,寒梅开未?

车尘历历,指顾汉阳红树,流水依然。

上联用“十月先开岭上梅”句意。“岭”指南岭。下联用“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两联巧妙地把三省不同的景色、地理和气候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写得很有特色。同时,也为这次通车留下了历史性的纪念。

大凡与某一事件相关的对联,都有一定程度的录载史实的作用。但是对联之录载史实,与史书之录载史实有本质的不同。对联是艺术地录载,史书则为直接记叙。

概述人生者,如霍县韩侯岭韩侯庙联:

成败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这副对联,原为“十年成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后多将“十年”与“七尺”省去,于是显得更为精练。“十年”,指韩信从投军到被杀。“七尺”,就指韩信,据《史记》载,淮阴侯韩信投军后,先入项羽麾下,后奔刘邦,均不得重用,于是决心逃走。刘邦谋士萧何深识其才,星夜将他追回。高祖二年(前205年),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平齐定楚,卓有战功。西汉建立,刘邦怕他谋反,将他拘禁。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韩信被吕后所杀,计又出自萧何。所谓“成败一知己”,就指萧何。“两妇人”,指漂母和吕后。《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少时,家贫,尝从人寄食。“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这个漂母当时是韩信的救命恩人。全联仅14个字,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将其成败所由都点出来了。其精其深,令人过目不忘。

昭明心志者,也很常见。清代无锡县令武承谟在接印前一日挂出四副对联做安民告示,宣传施政纲领,便很典型。县衙前照壁上的一副是:

罔违道,罔咈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头门的一副是:

视民如伤,锡邑苍生皆我子;

修己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

仪门的一副是:

工堪比官,斧斤利刃,随手携来,因材而用;

医可喻政,硝磺猛剂,有时投下,看病何如。

大堂的一副是: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这些对联,话里藏锋,好人快意,歹徒惊心。《楹联丛话》说对联一贴出,“四乡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可见其影响之大。

寄寓褒贬者,如赵纯熙挽束衣人联。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复旦大学迁到重庆北碚对岸夏坝,学校由三青团头目陈昺德管理。学校有只破船,往返于夏坝与北碚间。某日满载开回夏坝,快到岸时翻了船,如及时组织抢救,乘客可全部救起。陈昺德得到消息却说:“我的船都打烂了,还救什么人!”因此淹死三个复旦学生,有位叫做“束衣人”的学生,常在《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艺论文与诗歌,即三位遇难者之一。在追悼会上,赵纯熙写了如下一副挽联:

生手驾破船,渡洪流,焉得不翻,束衣人你死得好苦!

特务当老板,蓄敌意,如何肯救,陈昺德他罪不容诛!

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束衣人”之死的挽惜,对三青团头目陈昺德见死不救的无比愤慨。

抒发感慨者,如赵从谊题署衙联。

《坚瓠集》云,清代漳浦人赵从谊,任黔中独山州知州。那里不仅州城荒凉,衙署也十分简陋。赵从谊于是自题一副对联于楹柱曰:

茅屋三间,坐由我,卧由我;

里长一个,左是他,右是他。

三间茅屋权当衙署,故“坐由我,卧由我”;身边只一里长听命,故“左是他,右是他”。赵从谊可能想说,他在这里当知州,确实单调乏味。但他这么一写,倒使人觉得,他当这样一个“大员”,也颇有些滑稽。

描绘风光者,如无名氏题扬州二十四桥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这副对联,写了云影、秋水、扁舟、小桥、箫声、月色,如身临其境,物我难分。

还有一些方面,就不赘述了。

上述七方面的内容,有时也没有截然的界限。比如赵纯熙之挽“束衣人”联和赵从谊题署衙联,也兼有录载史实的性质。这些不同方面的内容,只要表达得好,都能给人以有力的感染。

对联的欣赏价值,也表现在它的写作技巧上。对联的写作技巧,乃对联艺术之所在,包括立意技巧、险救技巧等。

对联的立意,在写作要求之“五要”部分已有叙述。这里再从欣赏上说一个观点,就是立意新颖的对联总给人以别有天地的感觉,使那些平淡无奇的作品相形见拙。除了选择的角度要与众不同而外,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敢言人之所未言的胆识以及奇巧的思路都要能够体现出来。西安市流传的一副对联,其立意就不同凡响。联曰:

翻身不忘共产党,

吃喝全靠秦始皇。

此联是一副流水对。先讲结果,后述原因,是其立意特点。单看上联,只是一句口号,比较平常。下联一接上去,便妙不可言。“秦始皇”二字用的是借代,实指正开发的与秦始皇相关的一批旅游点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并非指秦始皇本人,是以人代事。临潼地区的旅游业正是在兵马俑开发之后才兴盛起来的。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大批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大批第三产业的发展,便使当地老百姓一天天富裕起来。此联不仅道出了临潼地区的旅游特点,而且把临潼旅游业的发展与共产党领导的辩证关系以及人们在富裕起来之后对党的感激之情,都表达出来了。联语于朴实中见幽默,令人一笑之后,想到了许多东西。立意这样好、内涵这样丰富、表达这样奇巧而又真切反映百姓心声的对联,而今不可多得。虽然“吃喝”对“翻身”欠工,但瑕不掩瑜。

险救技巧,指的是将一些看来极其平淡甚至不成其为对联句子的上联,通过下联的巧妙搭配,使之别开生面,石化成金。

相传清代何绍基一次到长沙浏阳的南邦寺游览,正碰上该寺一位僧人圆寂。入寺之后,住持便请他写一副挽联。他想到南邦寺死了个和尚,便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南邦寺死个和尚。

住持一看说,此事人人皆知,何劳写到挽联中去。何绍基听了,也觉得不妥,但毕竟是进士出身,略思片刻,便写道:

西竺国添一如来。

南邦寺,在湖南浏阳县。西竺国,指佛教发祥地印度。如来,是佛祖的名称。单是“南邦寺死个和尚”,确实平平淡淡,无足道哉!一续“西竺国添一如来”之后,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和尚变成了佛祖,不正是达到了出家人最高的理想嘛!这样的事情当然不会有,但作者能这样化平淡为神奇,确实令人称道。

清代刘金门亦有过类似的情形。相传他为乡翁写寿联,笑问老翁生于何日,老翁答“十一月十一日”,刘金门不知不觉便在纸上写下:

十一月十一日。

等“日”字写完,才感到有些不妙。乡翁亦暗暗叫苦,但不好作声。刘金门又问乡翁多少寿辰,乡翁答曰“八十”。刘金门心中一喜,于是续道:

八千春八千秋。

这副寿联的神韵也是全靠下联提起来的。

像这种先险后救的对联,一般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联的欣赏价值,还表现在其书法艺术上。书法并不是对联内在的东西,仅仅是对联的一种载体或者说发表手段。但是,对联和书法皆为汉字所独有,对联不与书法结合则已,一旦结合,便多了一个不可排除的欣赏内容。有时甚至会出现这种情形,尚不深究对联本身写得如何,仅仅因为对联的书法很好,便使人流连忘返、击节赞叹。

第二节楹联的欣赏方法

对对联的欣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这同欣赏者的兴趣爱好特别是文化素养等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一个不懂对联和书法的人、一个只懂对联不懂书法的人和一个既懂对联又懂书法的人同至一处园林,即使欣赏同一副对联,其着眼点也是不相同的。前者可能只觉得字的笔画曲直或者字上贴的金、上的色是否好看,并不能理解什么;中者就可能去分析对联的内容、构思和修辞技巧;而后者则可能在中者的基础上还要去评价其书法的优劣。

尽管人们对对联的欣赏角度与层次有所不同,但就其欣赏方法而言,一般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大致的步骤是:

第一步,先看外表,即对联的长短、书法的水平之类。看字写得如何,仅限于书写悬挂的对联。

第二步,分析内容。要分析内容,较长的对联如未断句者,还得先断句。如果句都断不下来,对内容的领会就不可能不出差错。断句之后,就可以仔细领会联中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说得怎么样,有何奇特之处,上下联之间的意思有何联系等。如果是描绘一地风光的,就要了解该地的地理环境和相关的人物掌故。如果是记事的,就要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和相关的人物,搞清事件的历史背景。下面分析一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岑春煊出任四川巡抚,一到成都就拿百姓开刀。他镇压农民运动,捕杀其领袖廖九妹,对各界钳制甚烈,引起了广泛的不满。他的老师赵藩其时正在四川当川南道按察使,看见这种情况,非常气愤。但岑春煊是上司,不便直言规劝。于是当年腊月,赵藩从总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历史经验的角度写下了这样一副著名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对联是给武侯祠题的,但目的是给岑春煊看。据说,刻好之后,赵藩故意将对联披红挂彩,让人敲锣打鼓抬着绕道巡抚衙门,再送武侯祠。但岑并未理睬,仍一意孤行。次年春,赵藩又特意于武侯祠宴请岑春煊。岑春煊看了此联之后,不但不觉悟,反而认为赵藩“意在讽谏”,指责他“为政失查”,把他降调到永宁道去了。赵藩当时虽然被降了职,但他题写的这副对联,至今仍发人深省,焕发着灿烂的光辉。这个历史事件也因此永远在人民中传颂。

不了解这些来龙去脉,对这副对联就不可能有深入的理解。

碰上有不认得的字与读不懂的词语,还要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比如一些宣扬佛理的对联,佛学的术语很多,不查佛学词典,不向内行请教,就会不知所云。

第三步,弄清技巧。技巧包括构思的技巧和修辞的技巧等方面。每副对联的构思和所用的修辞技巧可能都是不相同的。欣赏对联时,就要把该对联中作者所用的构思与修辞的技巧所在都找出来。下面也分析一例。

清代末年,体仁阁大学士徐桐,家居东交民巷,紧靠外国使馆区。洋人每次欲买其宅,均遭拒绝。徐桐对洋人在中国境内横行颇为不满,一日作一联于门曰:

望洋兴叹,

与鬼为邻。

当时人们便称洋人为“洋鬼子”,联语即由此名立意,表达其对洋人的蔑视。内嵌“洋鬼”二字,上联又借用一成语来表达,是为构思与技巧。像这样将所观对联从立意到技巧都体察出来,欣赏就算是到家了。

风格也可以欣赏。比如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就属于谨深型,而临潼地区流传的“翻身”联与徐桐所题的“望洋”联,又均属于幽默型。对对联风格的欣赏,可以算第四步。

将欣赏分为四步,并不是绝对的。有的对联旦一读懂了,对其风格可能就能体会出来了,不一定要等到技巧分析之后。

第三节楹联的断句与标点

对联的断句与标点是对联欣赏的重要一环。准确地标点和断句,有助于我们欣赏对联,同时,在欣赏的基础上又能使断句和标点更准确。

一、断句

每联八个字以上,就有断句问题了。十一字以上,有时断句就有些困难。一百字以上的长联,有些地方要断句,更不是件容易事。但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应在哪些地方点断或者停顿,心里都是有安排的。这就决定了不管什么样的对联,再难也可以把句断下来。

断句的关键,是弄懂联意。但弄懂联意,有时得花工夫。第一步就要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熟了,有些地方的意思就可以悟出来,用典较多或地方色彩较浓的对联,光诵读不解决问题,还要翻资料,查工具书,向他人请教。通过这些方法把联意弄懂了,句就可以断下来了。

断句还有些辅助手段。

一是利用对联交代写作背景或意图的题跋的启示。清代俞樾挽钟文烝联有这样一段序文:“子精勤《穀梁》之学,著《穀梁补注》二十四卷,主讲上海敬业书院者十余年。余每至沪,必与讨论经义,今不可得矣。其殁也,年六十。”读这段序文,就知道死者曾“著《穀梁补注》二十四卷”,后到上海讲学,作者常与讨论经义,六十时去世。了解到这些背景材料,挽联就可以这么断了:

廿四卷补注,为穀梁子功臣,频年手校青编,镂版告成犹及见;

六十年耆儒,是乾嘉间宗派,此后我来黄浦,谈经同调更无人。

同类推荐
  • 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方水清等主编的《国学经典导读》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的综合导读作品,分上、中、下三册,中册精选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唐五代词》等著作,对每部作品都按“原文”、“译文”、“师说”、“知识卡片”、“故事链接”五部分进行详细解释,以便为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经典,提供必要的阅读门径与学习指南。
  • 潇洒四季满年华(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潇洒四季满年华(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季节,也是人体发育的转折关键期,这一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怎样面对生活和生理的各种烦恼,是决定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的关键。
  • 培根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培根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 战争与和平(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战争与和平(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90后获奖者佳作A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90后获奖者佳作A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90后获奖者佳作A卷》所收录的均为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90后获奖者经典佳作A卷,这些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经典,有的空灵隽秀、质朴绵长,有的立意高远、针砭时弊,有的纵横恣肆、文采飞扬,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汲取优秀作文精华,从而快速成长。通过新概念获奖者作品的学习,让学生从思想老套、素材陈旧、主题落后中成功脱颖而出。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作文“圣经”。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本书也是不错的青春文学阅读经典。作者简介
热门推荐
  • 瑛芸盛世

    瑛芸盛世

    从小向往古时闲云野鹤生活的沈英,大学毅然抛弃了自己最爱的古文和极具天赋的纯数理化专业,开始学农。学了不久后发现,自己真的得到古时候闲云野鹤去了。还不是一般的古......不是,我真的是来闲云野鹤的啊!我不是来搞你们的啊!沈云:妻君有人欺负我!谁?!我要搞死TA!!!我以为我的目标:闲云野鹤作者给我的目标:改变世界
  • 传声筒

    传声筒

    莫言、余华、王安忆、梁文道推崇备至的作家、华文文学奖得主西西的私人书单,万字长文逐句解读略萨,一本书读懂西方现代文学经典。本书是香港作家西西继《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之后的又一本读书笔记,在形式和写作上依然延续了上一本的风格,重述了西西心目中最优秀的西方现代小说代表作,包括马尔克斯、略萨、米兰·昆德拉、伯尔等大师的经典作品,这是一本小说家的读书笔记,更是一位优秀的汉语写作者以个人风格改写西方文学的大胆尝试,读者既能读到西方内核的故事,又能体会到中文叙述之魅力。全书最后一卷,西西更是以万字长文逐句分析略萨经典小说《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的第一章,让我们得以从小说家的视角阅读另一位小说家。
  • 音乐笔记

    音乐笔记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谈音乐欣赏,面对浩如烟海音乐世界,作者选择曾经感动自己的曲目和音乐家,娓娓道来;第二、三部分为音乐杂感,作者谈音乐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谈音乐与文化,皆从自己亲身感受出发,文字精练而老辣。辛丰年先生文字往往千锤百炼,数十年写下的文章并不算多,集其艺术精华的《音乐笔记》可算是弥足珍贵。
  • 当英语成为时尚:生活全由你创造

    当英语成为时尚:生活全由你创造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伟大的作家往往能捕捉到哲理闪光的瞬间,凝聚睿智的理念。本书摘取了耐人寻味、震撼人心的哲理美文和励志故事,希望读者能够细细品读,感受笔墨下的精神力量和人生真理
  • 我有一个正能量系统

    我有一个正能量系统

    (都市类必看小说,颠覆都市类型小说)一道电子合成声。“叮!宿主回到1987,请为国家购买下世界级航母。”“叮,请宿主救下此女。”叶传奇“好,我以身相救。”“叮,请宿主做出对全华夏有贡献的事情!”叶传奇严肃道“日出东方,保家卫国!”“叮,请宿主做出对整个人类有贡献的事情!”叶传奇咬牙:“不就是繁衍后代吗,对方漂不漂亮?是第一美人?好,我立马来。”
  • 陌上璃箫ll

    陌上璃箫ll

    前世,她是金牌乐师。一场阴谋,让她死于非命。也许是上天眷顾,让她一朝穿越;却不知是否上天故意刁难,让她成为黎府废材草包四小姐。虽贵为嫡女,虽有绝世容颜,却天生娇弱。“姑娘就这样走了?”“你想如何?”“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啊!”“是你?”日光下,他轻轻一笑。湖水,泛起涟漪......
  • On the Method of Zadig

    On the Method of Zadi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糖是怎样恋成的

    糖是怎样恋成的

    糖是恋成的,爱也是恋成的。当青涩傻丫头遇上腹黑钻石男,狗血乌龙剧正式上演!
  • 血战1937

    血战1937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突然爆发,日军参谋部利用纵队司令兄弟之间的矛盾,成功将阳泉纵队改编为皇协军第八混成旅。国民党高层极为震惊,于是他们针对这次事件制定了一个"闪电"计划,清除这些投靠日军的汉奸的行动从此开始了……
  • 故事里的主角

    故事里的主角

    尝到甜头没一天,徐廉奕就被林臆严格要求,要亲她之前,必须经过她同意。所幸亲之路难,都被他厚颜无耻……譬如一:“我想亲,你拒绝怎么办?”譬如二:“要是我想亲,你不给亲怎么办?”譬如三:“要是我忍不住了,怎么办?”林臆低脑轰轰轰炸炸炸,高智商的人怎么有那么多个怎么办???亲之路难过后,没想到还有个行之路难……再有颠倒的一天……林臆搂着他的脖子,“要是我想见你了怎么办?要是我想抱你了怎么办?要是我想亲你了怎么办?”徐廉奕高脑轰轰轰炸炸炸,邀请?暗示?可以?最后,林臆看着落荒而逃的他摇摇头,不是你说的要保持距离吗?要是保不住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