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8500000003

第3章 半生戏缘(1)

“新春来临之际,送上一副春联。上联:僧尼会断桥听牡丹对课看小二磨豆腐;下联:米筛爬馄饨吃浦江麦饼喝东阳沃豆腐。横批:故国之思。”除夕,在除旧迎新的阵阵爆竹声中,我的手机也来凑热闹,“叽叽叽”响个不停,频频传来家乡亲友的新春问候,给我这个异乡游子寂寞的心头,带来了几分暖意。屈指算来,该有十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拇指轻按,写下上面这副春联,聊作短信拜年的“礼物”,献给一位多年来一直对我关爱有加的长辈。

秀才人情,未免可笑,却是我的真情实意。落叶归根,本是国人千百年来的夙愿。“老冉冉其将至兮”,年齿日增,思乡之情一日浓似一日。人生一世,仿佛孩子一日,日出东方,满怀好奇,跑到外面去,逛花花世界,采采桑葚,抓抓蝌蚪,摸摸螺蛳,一时乐不思蜀;到了日薄西山,晚霞满天,饥肠辘辘,才想起爹娘,心急火燎地想赶回家。

异乡的游子,无时不想倦鸟归林。家乡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呢?那里有令人垂涎欲滴、望梅止渴的美食,逢年过节,做杨梅果、擂头果,烫麦饼,裹馄饨,还有连鲁迅吃了也叫好的米筛爬;那里更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婺剧,《三请梨花》、《双阳公主》穿云裂帛,《二度梅》、《百花公主》感慨悲怆,《僧尼会》、《牡丹对课》、《磨豆腐》、《哑背疯》诙谐幽默,真让人三月不知肉味。

一辈子喜不喜欢戏剧,大约跟儿时大有关系;儿时喜不喜欢戏剧,大约跟家庭环境大有关系。我的父母都是铁杆戏迷。父亲平时喜欢哼几句“十八里相送到长亭”之类的越剧,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母亲当年扛了一条长板凳,赶到东村,赶到西村,追着剧团看戏。生在这个戏迷家庭,我想不爱看戏都难。

老家是闻名遐迩的“书画之乡”,也是名副其实的“乱弹之乡”,喜欢写写画画、拉拉唱唱的人特多。从我记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每当夏日的永夜,满天星斗,大家都喜欢到晒场上乘凉。村里几位喜欢乐器的大人,就搬了凳子,坐在晒场上,拉起胡琴,满脸陶醉,算是自娱吧。边上围了一圈人,尤其是我们小孩,喜得手舞足蹈,免费享用一顿丰美的“精神大餐”,算是娱人吧。也不知道拉的是什么乐曲,大约是戏曲音乐吧。

大伯伯是木工,在老家也算是小有名气的能工巧匠,最多一天能做十六条板凳。比做木工更有名气的,是他从五十岁开始学拉二胡,唱越剧。他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木架子,一边挂着一面小锣,一边绑着一块梆子,分别用细绳连到双脚,在脚底做了踩板,左脚一踩,敲打小锣,右脚一踩,敲打梆子。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毕竟年过半百,他唱得并不入韵,拉得也不优美,听众不多。好在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要进入状态,便闭上眼睛,自我陶醉。就这样拉呀唱呀,等他睁开眼睛,可能眼前一个听众也没有,而时针已经指向午夜十二时。第二天,他又起个大早,到外村做木工去了,精力充沛,丝毫不受影响。逢年过节,他主动到民间剧团的后场拉二胡,没有分文报酬,只为自娱自乐。听起来好像是在编故事,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说他疯狂也好,说他执著也罢,都是我亲眼所见。我对戏剧的酷爱,或许与大伯伯相似,只不过他用琴弦,我用笔头,各自抒发心中的那份痴情。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村里装了个不知疲倦的高音大喇叭,整日不停地播放唱片,除了歌剧《洪湖赤卫队》以外,最多还是戏剧,包括婺剧《三请梨花》、越剧《碧玉簪》。可能是乡下人的粗犷,喇叭的分贝调到最高,远在十里八里都能听到。大家都不以为吵,有的只是赞许:“某某村的喇叭真响啊!”耳朵里天天被灌输戏剧,所以村里的小伙子、大姑娘都能哼上一段越剧《送凤冠》、《十八相送》、《楼台会》什么的,婺剧因为演唱难度比越剧大,会的人比越剧少。

一九八零年,我到镇里上初中。这是一个江南的千年古镇,“九世同居,一门尚义”,合族同居曾经延续了三百三十多年,号称“江南第一家”。在这个远近闻名的古镇里,同时诞生了两个剧团:越剧团和婺剧团。我在放学以后,经常去看他们的排练和演出。

越剧团以柔软细腻的风格见长,颇得女性观众的喜爱。当时剧团的大花旦是我哥哥的初中同学,小花旦是我外婆家的对门邻居,同名同姓,都叫“郑雪英”。为了相互区别,名字前冠以大小,大花旦叫“大雪英”,小花旦叫“小雪英”。当时,“大小雪英”是镇里的明星,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对象,就像现在的小青年谈论港台明星一样。我曾亲耳听到邻居的一位小伙子说过,假如能够跟越剧团的大花旦做一天夫妻,死也心甘!后来,“大雪英”被浙江嵊县的专业越剧团招聘了,转成居民户口,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

说实在的,越剧团虽然时常在镇里演出,我没有看过几回,除了“大小雪英”以外,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倒是婺剧团的演出,至今历历在目。记得婺剧团排练的第一本戏是《铁灵关》,此外,还有《双狮图》、《打登州》等。

在婺剧团里,本来应该成为门面和台柱的小生和花旦,却乏善可陈。小生是隔壁村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绰号叫“来埠头”;花旦是老街上裁缝“长师”的女儿,大家都叫她“长师的囡”,他们的真名反而被淹没了。两个主角,一样缺点,就是表情冷漠。后来,小生换成小伙子“根”,花旦换成原来跑龙套的“庭的囡”,但总无多大起色。

倒是小丑的表演可圈可点,平时言谈举止诙谐幽默,是一个老油子,绰号叫“大蒜头”,反而把他的真名“谭小刚”淡忘了。“大蒜头”与“谭小刚”,在普通话里根本是南辕北辙,但在老家的方言中,却是很相近的谐音,令人绝倒。“大蒜头”演的经典作品,因为斧头脱了柄,有句经典台词“脱柄斧头”,便成了第二个绰号。只要他一上台,台下观众便叫:“脱柄斧头!”

一位三十来岁的后生演老生,在舞台上弓腰驼背,步履蹒跚,两只脚要平行,从八字步改为11字步。他跟我的同班同学“小宁波”是同村人。放学以后,在路上偶遇,我们学他弓腰驼背11字步的模样。他自己看了哈哈大笑,就去追“小宁波”,追来追去,背后留下一串串爽朗的笑声。

两个剧团在镇里热热闹闹闹腾了好几年,待我进县城念高中的时候,好像大家都忙着赚钱去了。毕竟是镇里的民间剧团,艺术水准有限,但满足了我儿时看戏的欲望。

真正体会到戏剧的魅力,是因为专业的县剧团。每年的正月初五、初六,邻近的三郑村都要邀请县剧团演两天两夜的戏,雷打不动。

正月初五,我跟父亲到三姑姑家拜年,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点魂不守舍,吃什么馒头乌肉,拿什么红纸包,都不在乎。匆匆吃完中饭,只盼早点开溜,因为从三姑姑家到三郑村至少得走一个小时,去晚了就来不及了。

我当时还是十来岁的小孩子,个子太矮了,站在戏台前,踮着脚跟,仰着脖子,也不一定看得到,有时得捡两块砖头垫脚。当时演的剧本,有些至今还记得,譬如《十一郎》、《银瓶仙子》、《哑背疯》、《九件衣》。印象最深的是,《银瓶仙子》的舞台背景实在太绚丽了,民间剧团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哑背疯》里一个演员演哑巴和疯婆父女两个角色,应付自若,天衣无缝,也颇新奇。

既然台前不太看得清,不如溜到后台去,看演员们化妆。能够近距离接触心中的偶像,既好奇又兴奋,有一种莫名的冲动,跟今天的追星族也差不多。

当时乡下的娱乐方式还比较单调,除了电影,就是戏剧,于是戏剧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世世代代头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都想跳出农门,途径只有两条:第一条,那时刚刚恢复高考,大家都跃跃欲试,考的人多,取的人少,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二条,考进县剧团,马上转成居民户口,上台演出,风光无限。所以,县剧团一招聘,吸引了许多青年才俊。记得当时的花旦黄笑君、小生吴宪重、小丑张智慧,成了全县三十六万人民心中崇拜的偶像。

好景不长,当我再一次接触县剧团的时候,它正在急剧走下坡路。一九九一年春节,村里邀请县剧团演了两天两夜的戏,这可是盘古开辟天地以来第一次,所以比过年过节还要隆重得多。远近的亲戚都来了,在外地读大学的老同学们,都已放寒假回家,也一起来看戏。村里指定几户人家承担演员的伙食,我家分到一桌。

三句不离本行,我比较关注戏中的唱词,问司鼓为什么有些唱词颠三倒四,很不通顺,更不用说流畅和优美了。司鼓解释,看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演出市场日渐萧条,前景堪忧,青年才俊都不愿意干这行,剧团的编剧才初中文化,为了押韵,唱起来顺口,有时不免以辞害意,希望文学修养深厚的年轻人加盟。

最后一晚的演出场景,令我终身难忘。在呼啸的北风中,舞台上,演员们个个慷慨激昂,满头大汗;舞台前,稀稀拉拉,冷冷落落,只有两三百位观众,除了我一个年轻人以外,都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反正传统戏剧是高山流水,难觅知音了!

二零零三年,县剧团的下坡路终于走到了尽头,宣告解散。小丑去省级剧团,至今在舞台上还能看见他的身影;小生去县电视台,从事广告经营;花旦到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他们纵然身怀绝技,奈何生不逢时!

二零零六年,家乡的乱弹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一家晚报上,报道了这个消息:“浦江是婺剧之乡,是婺剧各个声腔的集散地,浦江乱弹一直在浙、赣一带有很大的影响,赣剧中的浙调、浦江调就是来自浦江乱弹。浦江乱弹深深扎根于民间,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堪称戏曲舞台上一枝璀璨夺目的奇葩。二零零六年,婺剧中的浦江乱弹已作为通过国家文化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全国,但该县却没有一个专业级的婺剧团,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为了弥补没有专业剧团的缺憾,二零零七年,县里将这块曾经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授予一家水平相差很大的民间剧团。

家乡是闻名遐迩的书画之乡,更是已被埋没的乱弹之乡。家乡的书画,并没有达到一流水平,但这张“书画”牌十多年来打得风生水起,打出了一流水平,中国书画节也办了不止一届。即使乡下有个把木匠的虾儿画得出神入化,像齐白石一样,书画毕竟是小众文化;而乱弹是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的大众文化,从明末清初以来,长盛不衰,影响浙赣,是名副其实的一流文化,却落得个三流境地。

既然家乡是乱弹的发源地,为什么容不下一家专业的剧团?是不是县政府财政困难,养不起县剧团的四五十个人?不是的!虽然只是一个小县,一直以来民营经济发达,常年走南串北、在全国甚至全球经商的不下五万人。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家乡经济堪称逆势飞扬的典范,尤其是水晶行业,赚得盆满钵满。民间富得流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不少,据说已经超过十二亿了。是不是没有演出市场,没有人要看婺剧?也不是的!家乡有每逢庙会、节日、修谱、做寿都要演戏的习俗,至今还有上百个坐唱班。

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主管部门的官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哲学,没有作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是大势所趋,戏剧等文化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可浦江乱弹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政府理应出资抢救和扶持,责无旁贷!

同类推荐
  • 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及文化阐释

    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及文化阐释

    本书是对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味的阐释,一些研究从叙事学的角度阐释出新时期小说与当代小说乃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之间的关联,历时性地分析出新时期小说叙事模式的历史渊源与创新性特征;一些研究通过对重要作家小说创作的故事原型和叙事模式的梳理,深入到对其诗学特征及其文化意味的深层阐释。
  • 中古士风与文学新变

    中古士风与文学新变

    本书以士风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古时期的新变问题,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状态既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也可以经由行为容止来展露;前者促使了文学的产生,后者导致了士风的形成。文学与士风尽管有着不同的存在样式,但由于他们都缘起自人们的心灵,故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向来紧密。其二,从东汉晚期到齐梁年间,中古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当它进入一新的阶段,一种相同或近似的特征便会在不同的作品中逐渐形成,而这种特征几乎无例外地契合于当时的主流士风。充分把握住两者间的契合之点,既有助于我们准确清晰地描述中古文学的演变轨迹,也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面阐明其发生变化的复杂原因。
  • 你若盛开,清香自来

    你若盛开,清香自来

    本书精选了余显斌的数十篇作品,这些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精美、想象奇特,精彩纷呈。中小学学生阅读这样一本文质俱佳的文学作品,对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会大有帮助。本书收录的作品,不是名著,但是属于好作品;没写重大题材,但大都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没有高深莫测的技巧,但或平实、或奇巧、或清新可人、或浓郁奔放,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借鉴。
  • 一个女人

    一个女人

    《一个女人》由97个小节组成,每一个小节长短不一,长的有数千字,短的只有一句话。97个小节采用了类似音乐中的“赋格”或者“卡农”的方法,不同声部反复交替吟咏同一个主题,每一节的开头都是“有一个女人,”紧接着是“她爱我”“她恨我”“爱”“恨”反复交替。这些描写展现了参差多态的女性和男女关系,既有爱的体验和两性的冲突,也有激情的游戏,以及自我意识的碎片。作者艾斯特哈兹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文笔和广博的学识,精辟从容地探讨这个永恒的话题,为这个话题提供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新鲜视角。作者的文笔精致优雅,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语言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 与身体相疏远

    与身体相疏远

    《与身体相疏远》是新散文代表作家庞培先生的散文结集。其中包括创作于早年的《低语》选章以及近作《五种回忆》《旧事记》等。作者通过深度回忆将时间深处的影像一一复原。作为一个地处江南的家庭的点滴在作者温婉优美的文辞中对外曝光。无论手足之情,父母之爱,师长之谊都在他堪称精湛的文笔底下感人至深。
热门推荐
  • 情圣魔发师

    情圣魔发师

    一场闹剧使亚斯、尔奇、费南度卷入“疑似杀人案”登上报纸头条。亚斯和小贝打赌输了,不但陪绸妹拍婚纱照,又要到忠南顶楼“鬼屋”住一晚。喝醉的亚斯把小贝误看成晴空,将她温柔地抱住,偏偏哲明(黄玉荣)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把门反锁,于是亚斯和小贝便意外地共度一夜……
  • 校园里的武林高手

    校园里的武林高手

    当一名武林高手的记忆来到吴天的记忆中时,它会给吴天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让我们一起期待吴天的成长!
  •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

    《滚雪球:巴菲特的才智人生》这本书以巴菲特独有的投资风格和管理方式为焦点,对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投资策略、人生哲学和管理智慧等进行深入透彻的描述和分析,并运用大量材料重现了几十年前巴菲特如何巧妙地寻找价值洼地,如何出其不意地挖掘潜在的投资价值,如何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塑造成美国最大的集团企业的奥秘。本书通过对“股神”巴菲特的全面分析,向读者呈现了巨大的成功、卓越的领导力和慷慨的慈善家背后的巴菲特。本书不仅记录了巴菲特的投资思想,还全面分析了其开阔的多面性思维,既可以使读者运用到生意中又能够主导我们的日常决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财富指南。
  • 诸天之主神游戏

    诸天之主神游戏

    化身主神,时代无限,降临次元,掠夺本源,幻想现实,世界变革,万千劫数,终成永恒!
  • 全能传奇人生

    全能传奇人生

    新的征程已经起航,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也将是一种全新的风格,欢迎大家观看新书《篮坛大金刚》
  • 我家陆少有两副面孔

    我家陆少有两副面孔

    他是富可敌国,矜贵神秘的财阀大亨,乖戾,冷酷,却又身世成谜!她是身娇体弱,沉稳淡定的睿智大学生。为了救父亲,她答应献出自己的心脏,跟他签下为期一月的合约。朝夕相处之后,他们的关系悄然改变。开始,高冷陆总倨傲仰头:“你最好离我两米远,你身上每一个地方都带着细菌。”无数天后,陆总化身牛皮糖:“老婆,你再让我抱一会儿!就十分钟。”高岭之花化身忠犬丈夫,在宠妻的路上狂奔不回头。嘶……当初说永远不会喜欢她,现在脸真疼!
  • 超玛阿波

    超玛阿波

    超玛阿波——哈尼族村寨里宣传员之类的人,身份地位很低微。那天清晨,我从城里回来,走到村口的时候又一次听到了超玛阿波高亢嘹亮的“超玛”叫声:“听好了,不要说没有听见……”在哈尼族村寨,这是一句带有崇高礼仪的开场白,是超玛阿波对全村民的问候与尊敬,同时也是自己对职业的操守。相当于汉族地区开会时发言人经常说的那一句话——各位朋友,大家好!我经常生活在城里,这是我每天都用汉语与人交流的语境下难以忘怀的一句话。回到村子,这句话又像是“莫批”(老贝玛)叫魂时的诵词一样安抚着我的心灵。
  • 地平线上的爱

    地平线上的爱

    落叶,是衰败和凋零的象征,它的情调几乎是悲伤的。但那些在半空里飘摇,在街道上颠倒的小树叶儿,也未尝没有它们的妩媚、它们的颜色、它们的意味。一个人静静的趴在电脑前,手中的烟还在燃烧,周围的寂静让人很烦,只有噼啪的键盘声。久远的事情似乎并不久远,只因它还清晰的存在脑海里,永远的。“多谢你们的摧残,使我得到解放、自由”落叶无情地对秋风说。“劳驾你们了,把我踩成粉,揉成泥,使我得到解脱,实现消灭”落叶对不经心的人们这么说伤感日志。
  •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Medicin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Medici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