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99300000003

第3章 英国两党制(1)

§§§第一节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两党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演变阶段。两党制的发展与主要政党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一、英国政党的起源和两党制的萌芽

英国最早出现的两大党——托利党和辉格党的产生过程同现今世界上存在的很多政党不同,它们不是由哪一个集团或重要人物创建的,因此很难说出哪一天是它们的生日,谁是它们的创始人。这两个党的产生很象是一个自然过程,是议会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斗争、分化的产物。两党实际上就是议会的双胞胎。

如果追溯托利党和辉格党的历史,我们可以算到17世纪70年代。1673年丹比伯爵成为国王的主要顾问之后,便在下院中建立了一个忠于国王的集团,称为“宫廷党”。与此同时,莎夫茨伯里伯爵当上了“乡党”领袖,是宫廷党的对立面。但这时的两党界限不明显,实际上只能是两派。

1678年仲夏,有一个名叫泰特斯·奥茨的无赖制造了一个“天主教阴谋事件”,说一群天主教徒要在伦敦搞暴乱,意欲在英国恢复天主教,进而镇压新教徒。在审理这个案件时,一部分议员,主要是“乡党”议员,迎合广大人民对天主教的愤恨情绪,积极好事,推波助澜。事后,这些人很快获得了“辉格党”的称号,他们的政敌即“宫廷党”则被叫做“托利党”。

1679年议会内部在围绕王位继承问题上发生的斗争是两党产生的最终标志。这一年,在新召开的议会中,围绕国王查理二世之弟天主教徒詹姆士是否应该继承王位问题,被互称为辉格党和托利党的议会中两派展开激烈斗争,两派之间阵线分明,其主张尖锐对立,两党形成。起初,“辉格”和“托利”都是某—方谩骂对方的贬称。“辉格”一词原来的含义是苏格兰叛徒。17世纪40年代,苏格兰西南地区一伙清教徒杀死了一名天主教大主教,发动了反对国王的起义。这伙人后来就被称为“辉格”。政府派用它来称呼莎夫茨伯里一派,是因为他们也反对天主教,并企图限制和侵犯国王的特权。“托利”一词含义是爱尔兰强盗,最早见于复辟王朝时期。当时一伙爱尔兰天主教流民在他们的土地被英国殖民者掠走后被迫以劫掠为生,时常攻击和杀害英籍居民和士兵。莎夫茨伯里一派用此来回骂政府派,是因为政府派议员对越来越倒向天主教的斯图亚特王朝表示支持和顺从。

当时,议会中两派互敬对方的诨名还有许多,如称辉格党的有“排斥分子”、“请愿者”、“宗教狂热分子”等;称托利党的有“保王分子”、“憎恶者”、“约克分子”等。但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称号寓意最深刻而又简便,而且用得久了,人们也就逐渐忽略了这两个词的本意,因此被沿用下来并持续长达150年之久。

总的来看,在当时两党对立的主要点是:(1)托利党站在国王一边,而辉格党站在对立面;(2)辉格党反对天主教,而托利党则维护天主教徒的利益;(3)辉格党代表大、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而托利党代表封建地主与僧侣的利益。

英国政党早在三百年前就出现了,而且是两个政党同时产生,其主要原因就是产生政党的母体——议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英国议会已有700年的历史,议会的创立是封建贵族同国王不断斗争的结果。1258年,英王亨利三世为其子争夺西西里王位,要向罗马教皇缴纳巨额贡礼,要求贵族迅即提供。贵族们采取武装行动,迫使亨利三世接受“牛津条例”,把对政府的监督权交给一个由15名贵族组成的咨议会。以后不久,咨议会被称为“议会”。

1264年,反对专制君王的大贵族代表西蒙。德·孟特福伯爵战胜国王亨利三世,自行摄政。次年他按国王惯例召集会议筹集款项。被召集出席的已不象过去那样只有贵族、僧侣和骑士,同时要每个市选派两个市民代表参加。1265年的这次会议,标志着英国议会的建立。到1343年,议会的两院制——贵族院和平民院或称上院和下院——正式确立。

英国议会的创立和发展对于以后政党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英国统治阶级各阶层的代表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场所。正是在议会中,数百名议员召开会议,发表意见,提出议案,辩论质疑,投票表决。有时一部分议员则立足在反对政府的立场上结成帮派,攻击政府的政策。相应之下,国王和政府里的某些显官要宦,也利用他们的实权,通过赏赐年金、职位和爵号等手段,在议会中扶植了一些亲信,使他们成为政府的代言人。久而久之,宗派萌芽了,集团出现了,直到后来出现政党。由此可见,议会制度的长期存在,是英国政党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

此外,英国两大政党在17世纪下半叶出现还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基础。

17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在英国有了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其中包括特许公司大商人、金融家、包买商、工场主、船主及农村中大租佃农场主。他们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推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之一。

资产阶级革命另—领导者是新贵族。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圈地运动不断扩大的前提下产生的。这些新贵族有的是兼营工商业的中、小贵族,有的是经营牧场或农场的大贵族,有的是获得土地变成新地主的富商和金融家,他们在农业中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把圈占的土地租给农场主,收取资本主义地租,有些贵族也经营工商业、从事冶炼、采矿、对外贸易和航海活动。因此,这些新贵族不但不反对工业生产的发展反而力图间接地从中取利。经济利益的一致,使资严阶级与新贵族二者结成联盟。这就是辉格党的经济与阶级基础。托利党代表土地贵族的利益,它产生的经济、阶级基础在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保守性。在经济上,保留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特权,巩固扩大了地主土地所有制。革命后,作为阶级的地主阶级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成为英国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就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妥协的产物。以丹比为首的政府派议员,代表中等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丧失了一部分土地和政治权利,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又使他们的利益得到恢复,所以他们主张扩大王权,反对加强议会的权力,这就是托利党产生的经济、阶级基础。

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的产生是英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两党的出现,特别是作为政府反对派的辉格党的出现是对英国王权的再次挑战,标志着英国议会政治进入一个新水平。正是在这一点上,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最后形成了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典范的两党制度。

然而,当时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还不是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因为:(1)两党不过是代表着有限选民的松散的议会派别,而且主要在议会中活动。历史条件的限制使两党的领袖都不能主动而有意识地去建立政党组织。两党的出现带有明显的自发性,从它们身上还看不到以后资产阶级政党所必备的组织机构和活动程序。(2)当时议会的权力还限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还没有同以后出现的责任内阁制相类似的制度,政府反对派的行动尚未形成实际的宪法惯例。政府的各级官员统统不过是国王的臣仆,他们由国王任命并对国王负责;他们参加议会也不过是担任一种国王代理人的角色,难对国王的行动起到有效的限制作用。从1679到1881年,辉格党虽然在选举中连续三次获胜,控制了议会多数,但始终未能组织成一党政府,控制行政大权。16 81年,国王宣布议会解散,这期间反对派更是失去了他们活动的最基本场所。

但是,不管怎样,两个政党的产生为两党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到了1688年“光荣革命”时,两党联合推翻了复辟王朝的统治,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由于辉格党人在这次政变中起了主要作用,1694年,国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了第一个一党内阁,这便是英国政党参与国家统治的第一步,成为英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尽管当时的一党内阁还不同于现在的两党制度下的责任内阁,但是由政党来组成内阁并轮流执政的这种形式出现了,两党制萌发出了幼芽。

二、政党的成熟和两党制的形成

从1694年到19世纪30年代,是英国两党制的萌芽阶段。在这期间,两大党虽然可以通过选举上台执政,但是这时内阁不对议会负责而对国王负责,国王仍然把持行政、军事、外交等大权。也就是说,国王控制的行政权并没有转移到政党手中,政党还没有代替国王的地位和作用,议会也不能控制国王。

与此同时,在这段时间里,政党也不够成熟,其活动范围也很有限。它完全集中在议会,没有全国性的支持组织(这与20世纪初工党首先、也是唯一在议会之外,也就是在工会运动中发展,然后通过大选进入议会是个明显的区别),也没有大家都同意的政策,更不发表任何政策声明,在大选中不作任何具有约束力的许诺。比如,在1830年的大选之后,究竟是哪一个政党在议会中取得胜利,对此,政府和反对党之间都不可能取得一致意见,这同今天议会中极其严格的政党界限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两大政党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两党制开始形成并确立下来。

在19世纪前半叶,随着一系列改革法的颁布,政党的各种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发展。1832年托利党建立起了“卡尔顿俱乐部”,两年之后,辉格党也成立了它的“改革俱乐部”,直到建立起各自的党的总部之前,这些俱乐部就作为各自的活动中心,它们既反映了不断深化的政治上的区别,同时也不断增加着政党的联盟,而政党领袖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全国不同地区联系的加强,以及报纸宣传作用的增加,更促进了政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1832年颁布的改革法对政党的重要历史意义是,它使托利党和辉格党都通过各自的俱乐部建立起各自的地方登记(选民)协会,来为大选服务,如组织刚获得选举权的公民,筹集竞选资金及安排地方候选人的提名等。这些协会慢慢地便发展成地方党组织,最后发展成全国性的组织,专门为大选的胜利而工作。与此同时,两党也都逐渐建立起中央组织来协调全国性的选举活动。直到1867年的改革法之后,在英国的政治制度中才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及其组织。1867年建立起了“保守党中央选区协会全国联盟”,1868年又建立起了“保守党中央办公室”。自由党也于1861年建立起“自由党登记协会”,它就是事实上的自由党中央办公室,1877年又成立了“全国自由党联盟”。到1883年和1885年改革时,这些新的组织就有了较为清楚的轮廓。到了19世纪末,实际上已形成以下三个基本事实:在议会中已存在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集团;在议会外存在着与议会内的集团有着明确关系、并在同样的政治标签下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组织;议会内外的这些组织与选民不断地影响着。可以说,这些就是当代英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英国两党制的形成与确立还同英国王权的由盛转衰、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英国的议会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只是封建国王的御用工具,而不是立法机关,1688年政变后,议会的地位不断加强,1689年和1701年议会先后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以及一系列补充法案,这些法案的通过,扩大了议会的权力,使王权大大缩小。此后,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这时国王依然是国家元首和最高行政首脑,还能收买议员、安插亲信、操纵议会、控制政府,英王的权力只是缩小了,但还不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虽然有立法权,但还处在初级阶段,议会还不能使国王完全服从于它。因此,只有出现内阁制和首相,政党演变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党,并能控制内阁,再由内阁控制议会而使国王变成虚君时,政党制度才能形成。

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原来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与政权,成为议会下院中的代表,这样,国王就不再能控制下院议员了,因为王室已失去它在18世纪时任意使用的任命权和贪污贿赂等权力,而责任内阁制却随着王权的衰落而不断完善。例如,1832年议会改革后,辉格党在第一次大选中获胜组阁。但由于格雷内阁在处理葡萄牙和爱尔兰问题上内部意见不统一而导致内阁倒台,而这时辉格党人还是下院多数党,一贯同情托利党人的国王威廉四世不得不继续选用辉格党人墨尔本组阁。1834年,墨尔本内阁倒台,国王任命托利——保守党人罗伯特?皮尔组阁,但大选中,辉格——自由党人获胜,皮尔内阁宣布解散,国王只好任命辉格——自由党人墨尔本再次组阁。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本想继续留用墨尔本,但是,保守党人在大选中获胜,所以国王只好请皮尔再次组阁。但是皮尔因为女王的宫廷女侍多半是自由党人及其家属,要求女王更换女侍再组阁。女王对此非常恼怒,拒绝皮尔组阁,但在1841年大选中,保守党人获胜,女王只好妥协,再召皮尔组阁。不难看出,没有议会的同意与支持,内阁首相难以存在;任命首相和大臣之权已从国王手中落到下议院,下议院又为多数党所控制,多数党领袖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阁首相,这才完整地体现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英国内阁制的发展到1868年划了一个句号。这年11月底大选,自由党获得重大胜利,保守党首相迪斯雷里未等议会召开便挂冠而去。到了12月9日,以格莱斯顿为首的自由党内阁建立起来。这次的内阁更替创立了执政党在大选失败后必须立即下野的先例。而且到了此时,首相和君主,内阁和议会之间的关系都已具备。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是两党制形成的关键条件。

此外,19世纪下半叶的一系列议会改革立法和选举立法也促进了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如1867和1884年的议会改革立法,1872年的秘密投票法,1 885年的重新分配议会席位法等。这些立法对于形成和维持两党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类推荐
  • 记忆变迁

    记忆变迁

    本书内容以典型的事件、具体的人和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普通群众在改革开放30年的切身感受,忠实地记录了改革年代的社会变迁、成就和人们的感悟。在内容编排上,“改革足迹”和“百姓生活”是以新疆为背景反映时代发展和生活变迁的纪实,“旧闻新看”是对各个不同时期国家和新疆本土发生的新闻进行选择性的回放,“流行语”汇集了特定时期和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文化符号。“大事记”是国家以及新疆本土的重要历史事件的简明回顾。
  •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对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基本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方法,可以帮助领导干部从思想意识和具体技巧上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媒体新时代的到来;领导干部与“无冕之王”;让自己的媒体形象亮起来;领导口才与演讲艺术;关注基于民意的舆情;运用媒体作宣传;直面虚假负面报道;接受采访的技巧;做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学会运用和引导网络;自觉接受媒体监督等。书中精心穿插了许多资料链接,这些资料或知识,或案例,或图表,方便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在每章的最后还附上了……
  • 君主论(英文版)

    君主论(英文版)

    它与《圣经》、《资本论》同列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伟大著作榜。它对近代世界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被列为政治禁书;另一方面,它却被欧洲君主奉为政治成功的秘籍。它为作者在生前身后赢得了无数的赞誉或恶名,却未能帮助作者实现重返政坛的理想。它是一部阐述帝王之术、敢于否定公认道德的奇书。它就是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君主论》讨论了“君主国是什么?它有什么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的问题。书中将君王的政治行为和宗教、道德行为截然分开,否认君主只通过宗教教化和道德约束就能够保有权力。他认为,“君主应该学会同时扮演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因为狮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不能抵御豺狼。因此,一个君主必须是一只狐狸,以便认出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感到恐惧”。……
  • 对内保护 对外壁垒:欧盟反倾销制度

    对内保护 对外壁垒:欧盟反倾销制度

    中国企业应该从生产和营销两方面避免反倾销诉讼的产生。一方面,企业应强化创新意识和品牌观念,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由“以价取胜”转为“以质取胜”和“以新取胜”。企业应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以及档案制度,为应对反倾销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应采用现代国际营销手段,积极利用商标、原产地标志、包装、款式、公关、广告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推动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企业还应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工作,优化产品的市场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战略,避免由个别国家反倾销引发的连锁性反应。企业还必须加强业内合作,建立起反倾销预警机制,规避反倾销带来的贸易风险。
  • “改革新思维”与苏联演变

    “改革新思维”与苏联演变

    20世纪末,苏联在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中,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实践走向终结,并导致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面对如此震撼全球的世纪性、历史性、时代性悲剧,马克思主义者唯有走向历史深处多方探寻剧变的根源,才能在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来剖析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和本质特征,深刻揭示其导致苏联演变的实践过程。本书以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为背景,从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演变的视角,揭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列宁主义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演变过程;以剖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为着眼点,系统研究了该理论与苏联演变的本质关系。
热门推荐
  • 恶魔指纹

    恶魔指纹

    若神非善,魔非恶,那正邪又用什么来区分?人,到底是神的奴仆,还是魔的玩偶?心所向,我可灭神,亦可葬魔。爱恋、憎恨、贪婪、王权、永生,得此五纹,便可霸世,亦可神魔共灭……黑暗的成长,无边的憎恨,当那双被废去的眼睛看见光明,却是心中堕落黑暗之时。是应先失去,还是要先得到?应是先爱,还是先恨?主角何去何从?永堕为魔,还是为爱痴亡……
  • 无限之绝不替代

    无限之绝不替代

    楚怜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丢失了自我,她穿梭在各个世界,每次都以一个陌生的身份开始逃亡。可是她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绝不会成为别人,也不会去替代别人完成别人的遗憾。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世界帝国史话:罗马帝国

    世界帝国史话:罗马帝国

    本书向您叙述罗马帝国的兴亡时也和您一起领略罗马帝国璀璨的文明。罗马帝国是西方最为强盛的帝国,它创造了将地中海括为内湖的版图神话,称雄西方世界达数百年;它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疆域全盛时,罗马帝国控制着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罗马帝国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可谓深远,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给现在的西欧诸国留下了无数难以估价的宝藏,在今天的西方世界里,到处都有无法消除的古罗马影响的痕迹。此外,罗马帝国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西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 兵血未冷

    兵血未冷

    以死为生做卧底,只因他是军人,只因他有信仰。本书讲述“蓝剑”特种兵精英吴劫经上司安排,以暗杀特警的罪名亡命天涯,并由此加入“冰火”组织内部,获取其相关资料和信息,并与曾经的战友一起帮助相关部门破获该组织,保证PONAIT会议顺利召开的故事。
  •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本书是以作者踏上旅途开始,并以回到故乡作结。由于她的旅途主要是穿越广袤的俄国和俄领中亚,全书最初就是在对这一路的描写上展示了独特的风格。书中生动地描写了一个英国外交官家庭20世纪初在喀什生活工作的经历,其中讲到的一些喀什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在今天的喀什仍然能寻觅到踪迹。
  • 风吹卧牛镇

    风吹卧牛镇

    冬月天,是裁缝铺子最忙的时节。哪天晚上要是深夜两点睡,徒弟们的嘴都笑歪了。快过年了,谁家不换一身新衣裳呐。娶媳妇嫁姑娘的人家,一身两身能打住嘛。再说忙了一年了,庄稼也收了,豆子青稞都粜了,猪也宰了,羊也卖了,手里才有余钱穿穿戴戴。卧牛镇的雪,从秋天就开始下了。到了冬天,雪厚得能埋掉牛。镇子上的人走雪路,叫插雪。人走在雪地里,像芨芨草棍儿似的,插出一溜儿脚踪来。衣裳也不叫衣裳,叫身明。新来的学徒唐女子,就是插了四十里山路的雪,在厚雪里戳了大半天时光,才到达三尺布裁缝铺里的。
  • 超维狂想曲

    超维狂想曲

    剧情简介!一个本源基因意外重组的都市大少,一个跨越超维夺舍重生的神秘系统,一段漫步多元品位诸天的成长之旅,两个注定相守无限进化的独特灵魂。这里没有全才的主人公,没有狗血的人际,没有虐心的苦修,也没有归来的逆袭。这里有真实的主角日常,这里有贴切的文明写照,这里有丰富的诸天情怀,这里还有一颗带着地球文明走向超维的赤子雄心!
  • 太空修道院

    太空修道院

    嬷嬷打开衣柜,拿出一个红漆木小匣。她听见了男人凄长的惨嚎,眼里,清晰地飘过百年以前那场铭心刻骨的苦恋。施若秋弄不清伊娜、唐荷和那一帮修女要干什么。她站在教堂的钟楼上大声呼喊她们,要她们返回教堂,但修女们一个个神情庄重,不屑一顾。权威掉地,秩序不在了。施若秋愤怒地想。都是那个小妖男之死带来的!她看见她们从装备室出来,穿上清一色的太空服,她们每人腰上系着三米长的白绸,飘飘逸逸,不知要作何打算。她还看见那个英俊伟岸的大男人罗啸强,他身挎一支高能激光枪,与伊娜、唐荷,还有该死的机器人安安,抬着一具晶莹剔透的水晶棺。施若秋愿意承认丹扬躺在水晶棺里的姿态与其说是死人,不如说更象小憩的大孩子合适。
  • 武田的幕府

    武田的幕府

    新书《九州夺鼎》求支持!这是架空历史!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