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8700000056

第56章

1949—1978年经济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城市化滞后和城乡壁垒,从积极方面看,维持了高积累下的工业体系早日建成,避免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城市高失业率、第三产业过度膨胀、城市贫民窟现象。最大问题是割断了城乡之间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在人为的控制下,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巨大差别,事实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在国民经济调整增长的条件下迅速推进,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小城镇迅速扩张,近年来又出现大中城市迅速发展的局面。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发展的欠账,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城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经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大中小城镇建设投资的扩展,已经成为90年代新一轮经济调整增长的主导因素。

发生上述变化与城市化政策的变动有直接的关系。1978年以后,在经济调整增长而城乡户籍分割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成为政府实现城市化政策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城市化终于从被压制转变为松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割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1980年在当时城乡隔离、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为贯彻上述政策,80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1985年间,地级市的净增加50个。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上述建议在当时的城乡户籍制度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同。

1984—1986年“撤社建乡”,并降低建制镇标准,结果3年里建制镇数量增加7750个;1992—1994年,国家对乡镇实行“撤、扩、并”,结果三年里建制镇增加7750个,这6年里建制镇增加数相当于1979—1999年间(21年)净增加数的71%。

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建市”标准后,县级市也增加很快,1986—1996年的11年间,县级市数量净增加286个。1992年,国务院再次修订小城镇建制标准,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1993年10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世纪末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会后,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部等6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1995年4月,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并在全国选择了57个镇作为综合改革试点。1997年6月1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通知认为,应当适时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新生婴儿可以随母或者随父登记常住户口。此后,许多小城市为促进经济发展,基本放开了户籍限制,不少大中城市,甚至北京、上海等,也放松了外地人口进入本市的限制。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发展小城镇作了许多指示。198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提升了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地位。200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实施城镇化战略。”为了加快城镇化,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凡在上述范围内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已在小城镇办理的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这标志着小城镇已经废除了城乡分割制度。有些地方甚至采取鼓励农民到小城镇居住和创业的政策。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相结合。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中,提出了“五统筹”,和“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2005年11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中提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建立健全与城市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统筹作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隔离,限制人口流动,逐步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二是在城市化的途径上,从强调发展小城镇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提出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出了发展城市群的作用;四是提出了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各种配套政策。这些反映了我国对城市化发展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符合我国实际和符合城市化发展规律。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比2002年增加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4292亿元增加到132272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20.4%;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3.4%上升到2006年的63.2%,提高了9.8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由2002年的12个增长到2006年的30个,其中12个城市超过2000亿元,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佛山、杭州、东莞、南京、重庆、沈阳和武汉。2006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0862亿元,比200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0.4%,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39.3%。

随着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动力逐步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分区域看,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分地区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和75.7%;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是贵州和西藏,分别为27.5%和28.2%。

城市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控。2006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4582亿元、67088亿元和60601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46.5%、1.1倍和1.1倍。2006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5∶50.7∶45.8,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主义综论I(第23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主义综论I(第23卷)

    本卷是马克思主义综论第I卷,所收录的文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论述。本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本质的探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分析。第二部分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 国际共运史与社会主义研究辑刊(2013年卷)

    国际共运史与社会主义研究辑刊(2013年卷)

    本书收入近三十篇文章,包括:《“天下为公”与“天下大同”》、《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整体性逻辑》、《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生成逻辑及其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动态分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在逻辑与现实问题》等。
  • 冷战的历史遗产:对安全、合作与冲突的透视

    冷战的历史遗产:对安全、合作与冲突的透视

    冷战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这个世界因为冷战是更安全还是更为动荡不安了呢?在一个传统权力格局正在经历大调整、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凸显的时代,回顾冷战,又将对那段历史做出什么样的评价呢?来自于美、欧、中的知名学者以不同的身份视角再次重读了冷战的历史,探讨了北约何以能在冷战后继续维系、欧洲的安全理念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亚洲为何迟迟走不出安全困境的怪圈、中国又将以什么样的安全观走向世界等问题。
  • 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实践路径

    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实践路径

    遵循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逻辑,回顾和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经验。从国家战略的区域特色城镇化的视角,遴选了京津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镇化的策略及模式,重点将所在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色逐一细致地讲解。另外,还例举了云南省实现特色城镇化作为落脚点,统筹格局,揭示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区域协调发展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内在规律,进而从实践维度开辟了多元形式的城镇化路径及发展前景,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创新性实践支撑。
  •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本书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之作。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十余位经济学大家重新检视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道路,详细回顾和梳理40年的成就、经验和教训,系统阐述了为什么改革开放被称为“伟大觉醒”“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进而从市场化改革、发展与转型、三农及城市化、行政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对外开放、专项改革等方面,深刻剖析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对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径、改革主体、改革动力作了系统研究,为即将开启的新的改革探索积累更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探讨下一个时期的改革之路。
热门推荐
  • 斗战武神

    斗战武神

    败,与你同生共死,成,看你君临天下。穿越成为太子的冷沐风,本想着声色犬马过一生,不料刚刚重生便遭到追杀。国破家亡,亡命天涯的他,与忠心耿耿的图鲁,在乱世中挣扎生存,谱写出一幕幕令人唏嘘感慨的兄弟情,君臣义。斗武王,战武尊,兄弟携手,一步步崛起为古武大陆巅峰的存在。灭仇敌,复家国,君臣同义,扫荡狼烟看你君临天下。
  • 夜帝你的马甲又掉了

    夜帝你的马甲又掉了

    盛世婚礼,外面大炮列成排,无人机在教堂上空嚣鸣。夜帝不怒反笑;“女人,你敢答应试试!”没有想到一夜成瘾,他对她穷追不舍,她对他避如蛇蝎。她逃,他追。蓝梦璃揉着小蛮腰无力道:“要怎样你才会放过我?”夜寂冥邪侫道:“放过你,除非我死!”蓝梦璃想的是,只要她还一息尚存,她就要逃。夜寂冥想的是:只要他还一息尚存,他就要追。
  • 九天之主

    九天之主

    当秦秋来持掌帝魂见到大千世界的繁华与黑暗,望见人间沧海桑田的变化,看到红尘众生的喜怒哀乐,他便成为众生唯一的神。大千世界,共有九天。万世岁月,九天诸界的无数强者,心中都有着一道难以斩断的枷锁。此枷锁不是岁月,而是令他们百世修炼都只能看到模糊背影的神。东海之滨诸圣跪伏在他的脚下,西天大漠众神视他为唯一的神。南天九洲大帝崇敬着他的威德,北域万星妖魔对他深深的恐惧。我本天地生,何须眷人间?轻松版简介:冷酷流大帝文,极致装逼,节奏飞快的书。不喜欢冷酷极致装逼的朋友,不必点开。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二世祖的妖孽人生

    二世祖的妖孽人生

    季凡,含着金钥匙出生,既是富三代又是官三代,本就不平凡又机缘巧合获得系统,从此踏上无敌之路。本书故事纯属虚构。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This is a one-volume edition of this classic sequence of sea novels set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about a voyage from England to Australia. Rites of Passage (Winner of the Booker Prize) "e;The work of a master at the full stretch of his age and wisdom."e; (The Times Close Quarters). "e;A feat of imaginative reconstruction, as vivid as a dream."e; (Daily Mail Fire Down Below). "e;Laden to the waterline with a rich cargo of practicalities and poetry, pain and hilarity, drama and exaltation."e; (Sunday Times).
  • 后宫有个大姐大

    后宫有个大姐大

    穿越而来,却因着一张容颜,成了当今炫朝之后。*若干年后,斑驳城墙之上,那一袭水色飞舞,战鼓连天。硝烟起,八方玲珑。女子以双掌击响战鼓,势如破竹,助我夫君……一统天下。
  • 杀人玩具

    杀人玩具

    有一天,玩具不再甘心受人们摆弄,悄无声息地向人类实行复仇,我们怎样才能察觉它的异常,及时对擂?
  • 路之遥遥获情深

    路之遥遥获情深

    因为是你,所以心甘情愿的!“我喜欢你!你可以给我一个试用期吗?”“你喜欢我,与我何干!”说罢,男孩忽视女孩眼中的伤痛,擦肩而过!“给你一个试用期,但是不要让我失望!”“真的吗,真的吗!欧耶!”欣喜若狂高兴的不能自已的女孩,错过了男孩眼中一闪而过的深意!“这期间,你有没有对我有一点的心动?”哪怕是一点我也心甘情愿!“你的存在,只不过是为了给她一方安乐无忧的天地,现在该结束了你的妄想了!”看着男孩冷酷无情的脸庞,女孩心如死水,不在奢求!所以最终这一切都是我一厢情愿罢了!面如死灰低着头的女孩,错过了男孩眼中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