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1700000018

第18章 梅贻琦:最后的坚持(1)

1“钱是用来办教育的,不是用来打仗的!”

知名学者梅贻琦为了保管清华基金,前后多次与蒋介石发生了严重的争斗,蒋介石想吞并基金的企图都被梅贻琦阻止了,这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不屈不挠、大无畏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前,梅贻琦连任清华校长十七年。1949年之后,有一段时间他侨居海外,专门从事清华基金的保管和使用。不过,在祖国大陆以外的不少人的心目中,他仍是清华校长。

他留居美国期间,台湾蒋介石政权曾多次打清华基金的主意,并提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外汇存底缺乏,应以此款来弥补”、“清华基金庚子赔款,最好尽快花光,等于雪洗耻辱”,等等,但梅贻琦一直顶着各种压力,牢牢掌握住这笔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权,与蒋家政权展开了长期的对抗与斗争。

清华基金是1924年在亨利·卡波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孟禄(Paul Monroe)、韦棣华(Mary Elizabeth Wood)等人推动下建立的。时任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决定第二次退还总计1254.5万美元的庚子赔款,并成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以管理此款项。

清华基金会成立之初,董事会由10名中国籍董事与5名美国籍董事组成,董事会任命范源濂为第一任干事长。1928年,基金会出资建立北京图书馆,把临时馆址设在北海公园,任命袁同礼为馆长。1931年,基金会计划提供137.4万元为北京图书馆建立一栋新图书馆大楼。

1926年,胡适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以协助中国的科学与图书馆训练为其目标。美国董事孟禄与杜威(John Dewey)两人提议,要以每年25000美元来进行一项增进了解中国的计划。该基金会批准由郭秉文(中国董事)与孟禄两人来创办一机构加以实现,这个机构就是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n)。清华大学在美国的一大笔庚子赔款基金就由它管理。

华美协进社是一个无党派、非盈利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是第一个以美国社会为对象,传播中华文明和现代文化,成为美国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华美协进社设在纽约曼哈顿上东城一幢典雅的红砖楼里,社内还建有一座富于诗情画意的中式花园。这座别墅是由当年时代集团(Time Inc.)总裁亨利·鲁斯(Henry R.Luce)于1946年所捐赠。

华美协进社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从早年引荐京剧大师梅兰芳首次来美国演出,使得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精粹叹为观止;到接引早期中国留学生、学者来美国学习西方文化,成为海外游子的聚会所。多年来,华美协进社通过设立课堂教育、举办艺术展览及各项文化讲座,不仅为西方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西方人乃至海外华人,敞开了一扇透视中国社会状况的窗口。

1924年至1949年间,中基会共计补助了中国大专院校233次、研究机构139次、教育文化事业团体147次,其中包括帮助国立北京大学解决财务问题、建立国立北京图书馆等。

1950年中基会迁往台湾,此后至1970年为止,共投入100余万美元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除庚子赔款外,基金会“还有1908年归还的供奖学金和清华大学使用的款项”。按规定,只有中国的教育部长和清华大学校长一致同意,才能动用该基金。

1955年以前,梅贻琦一直住在纽约。1950年起,任华美协进社的常务董事,以清华大学校长的名义保管着庞大的清华基金。

自1950年起,梅贻琦流亡海外,台湾几次征召他回来,甚至以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的位置为饵而他都不应,却只想出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原因就是华美协进社乃中华教育基金会驻美机构,清华大学在美的全部庚款基金就由这一机构管理,梅贻琦正是为了他心中的“大事因缘”而特别谋求此职,以便实际掌控这笔数目庞大的基金,使其不致因战乱和国内变故而流失。他在离北平南飞之际对教务长吴泽霖所说的“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就指此事。

当时纷乱的内外环境以及梅贻琦的举动,引起了蒋介石父子的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指使了多次的计划。台湾方面频频派人到纽约,以各种名义商谈将清华基金调拨到台湾归国民党政府支配,或请其携带基金利息到台湾为学术机构购买设备仪器,但皆被梅贻琦拒绝。

其时,台湾当局虽稳住了阵脚,但财政依然捉襟见肘,特别是外汇储备急需打一针强心剂,以缓解内外交困的压力。蒋介石就以“外汇存底缺乏,应以此款来弥补”为由,要求梅贻琦把基金汇回台湾运用,被梅贻琦一口拒绝,他说:“钱是用来办教育的,不是用来打仗的!”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蒋介石又动之以民族大义,派出的代表向他说,“清华基金庚子赔款,最好尽快花光,等于雪洗耻辱”,梅贻琦依然不为所动,表示:“钱是清华的,要花在清华学子身上,与耻辱何干?”

当时管理清华基金的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主席是蒋梦麟,干事长却是在美国的胡适,台湾蒋氏父子见梅贻琦搂紧基金不放,甚为焦虑,又不便强行施压胁迫,遂派蒋梦麟赴美与胡适、梅贻琦等董事会人员协商。

基金会干事长胡适赞同梅贻琦的看法,也愤于蒋介石受小人包围,且不懂国际基金的规章,特发表声明指出,依照1929年中美政府签定之协议内容,基金会为民间机构,自行改组,政府不能干涉,同时基金会只能动用利息,不能动支本金。

梅贻琦的坚持让学术界佩服不已,但是却触怒了蒋介石。尽管蒋梦麟与胡适回台就此事向蒋介石作了详细报告,仍受到一些国民党政客和不明真相者的纠缠和刁难。据梅贻琦的助手赵赓飏回忆:“1951年冬天,当局已经决定令清华在台复校,而有的官员倡言清华基金是庚子赔款的余额,最好尽量花光,等于‘雪洗耻辱’。梅校长表面上对此虽然不表示异议,但心里极不赞成。尤其限于委托保管案的事实,也不可能办到。”

赵氏所说的保管案,除了明确当局不能干涉外,这笔庞大基金的支用手续,必须由台湾教育主管机构一把手与清华大学校长一致同意,并提出详细的计划提交董事会,然后由董事会召开全体董事会议决定是否通过并拨发利息,本金不能动。

蒋介石无法说服梅贻琦把钱交出来,就发动许多人进行游说,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诬陷他操守有问题,不爱台,但梅贻琦都不为所动。鉴于既成规则的严格限制,许多人对这批基金只能吹胡子瞪眼发一通荒谬的怪论而无可奈何,就连包括原清华大学教授、时任台湾国民党政权对外交往主管部门一把手的叶公超也是如此。

叶公超回忆,那时候岛内就有些人对梅先生不甚满意,认为他是一个守财奴,只肯把钱用在国外,不肯用在中国台湾岛内。叶公超最初也这样想,后来他才知道并非如此,梅贻琦想的比他周到。叶公超说:“梅贻琦是第一个想到现在的科学发展长期规划,至少胡适之先生是这样告诉我的。”

叶公超回忆说:“梅贻琦在美国的时候,我每次至纽约都去看他,都劝他回台湾来,而且要把清华的钱用在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有一次,他拿出许多计划来,他说:‘我不愿意把清华的钱拿去盖大房子,去做表面上的工作。’他一直在想如何拿有限的钱为中国作长期的研究工作。”

这个研究工作包括海峡两岸。梅贻琦人虽在美国,他却始终心念母校,想回到昔日一草一木都花了精力的清华大学。1914年,他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的教职,于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到1949年前往台湾,再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几乎终其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

2离开祖国大陆

回顾梅贻琦飞往南京的第二天,摇摇欲坠的国民政府孙科内阁匆匆任命其为教育部部长,梅却坚辞不就,只允任“南来教授招待委员会”委员,暂客居上海老友朱经农家中。对于自己坚辞教育部部长的原因,梅在清华同学会上沉痛说道,自己“身为清华校长,把清华弃置危城,只身南来,深感惭愧,怎好跑出来做官?”虽拒绝“做官”,却并未放弃“做事”,梅在南京与上海的短暂日子,尽其全力协助教育部代部长陈雪屏处理当时严重的教育问题。

1948年12月,解放大军席卷华北,北平解放旦夕可待。这时,清华师生一方面以高度的欣悦之情准备迎接解放,一方面也想到他们的校长,想尽可能争取把他留下,为新中国服务。清华民主墙上出现过“语至恳切”的挽留梅校长的墙报等,同学们甚至还组织队伍到校长住处齐呼挽留梅校长的口号。清华校友还曾从解放区发回电报,一面为梅校长贺六十寿辰,一面劝他留下。但梅贻琦先生早已做好出走的安排。11月28日,他的夫人携长女祖彬及两个外孙搭乘亲戚的飞机离开北平飞抵广州,不久又转抵香港暂驻。

在这期间,梅贻琦还在北平城里设了一个“校产保管小组”,把一批账目和物资转移到城里。12月14日,北平围城开始,梅贻琦恰好就在这天的下午4时半离校进城,一时一切出入证均告失效。他在城里大约逗留了一星期,于21日从东单临时机场搭乘南京派来的飞机离开北平,开始了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

梅贻琦在国外期间,曾有人劝他回大陆。他的朋友兼同事方巨成回忆说:“梅校长在公寓安顿下来后,我们请他到家里来吃便饭……谈话中心离不开国内局势的发展,我们两人告诉梅校长,我们一家准备回去了,我们想参加建设袓国的工作;也告诉他有好几位我们熟悉的同学也即将回国,当时你一言我一语,表示希望梅校长离开欧洲也回北京去。……陈益当场表示,如果梅先生路费方面有困难,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过了片刻,梅先生表态了,他对我们说:‘你们回去我赞成,但我自己还想在外面看看再说。’”

1954年,他的儿子梅祖彦想冲破外界阻挠,放弃在美的工作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梅先生没有明确表态,但以默许的方式赞同了。在这以前他还曾对祖彦说过:“如果你回国,你回去是有用的,我就不行了。”并说:“可能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方巨成对此感慨地说:“现在回想那三十多年前的往事,感到当时还是对他规劝敦促不够,否则梅校长很可能在1949年以后走的一段道路是会有所不同的。”

梅贻琦流亡到美国进了协进社后,专门辟出一间办公室负责保管清华基金,自己为自己支付薪水,每月三百元,以维持日常生活。自1951年起,梅在纽约组织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通过清华基金利息协助在美华籍学人研究学术,购买美国出版学术期刊赠台湾专科以上学校,同时筹划恢复《清华学报》事宜。

其间,梅贻琦借原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萧家魁回祖国大陆之机,托其带回一封致清华大学领导人的亲笔信,表示可以用清华基金资助母校购买图书、仪器。因当时的环境和局势,这封信未能交给学校,此事便不了了之。据说,北平解放初期,清华大学曾收到过从美国寄来的“来历不明”的期刊,很可能是梅贻琦赠送的,可惜没人当回事而任其流散,后来遗失了。不久前,萧先生特地主动从天津写信给清华大学证实有此事。这封信刊登在《清华校友通讯》复6期上,题为《梅贻琦先生身在国外,依然怀念清华》。

当时和他住在一起的他的儿子梅祖彦(现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曾回忆说:“清华原在美国订了许多期刊,当时由于中美不通邮,这些期刊全寄给在美国的梅校长,久而久之,收到的期刊竟然堆满了一个房间。梅校长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把这些期刊拆了又包、包了又拆,还常常说:‘这些期刊是清华的,总有一天要把这些东西还给清华。’”

梅校长常谓:“清华有点儿钱,要撙节着用在图书、仪器、请教授上;房子要坚固持久,不要好看舒服。”他的一片心思都花在清华大学上了。据吴泽霖教授回忆说,梅贻琦离校那天,吴曾在校门口碰见他,问他是不是要走,他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我就没有法子保护起来。”

多年后其同事李鹤龄也说:“但我还要想入非非,为什么梅校长会在香港、在美国闲居一长段时间而没有马上就到台湾去呢?假如正当梅校长在美国把那些期刊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的时候,有人远远地向大洋彼岸招一招手,他会不会带着那些大包小包和他的老骨头回到清华园,最终让他的老骨头与王国维的为邻呢?”

1949年6月底,梅贻琦由广州赴香港,与夫人、孩子短暂相聚后飞抵巴黎,与李书华等五人代表国民党政府出席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会议,并出任常驻代表。

9月,作为首席代表与李书华、袁同礼、陈源、熊庆来等一起参加“联教文”组织第四次大会。会后与李书华在巴黎南郊的一个叫儒维集(Juvisy)的小镇暂住。不久,他从法国给在伦敦的一位普通校友拍电报,要他在伦敦为他租一个租金比较低廉的旅馆,说他要到那里住一段时间。

同类推荐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本书介绍了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生平,内容包括:少年才子、隐居隆中、拜师游学、卧龙迎亲、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等。
  •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清朝最后一批士大夫们,用自己的经历和人生书写出了上承大清下启民国的那段历史。本书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他们在这样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迷茫、痛苦、奋进与革新。他们的人生是当时中国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曲折就是当时中国的曲折。
  •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0位世界名人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0位世界名人

    本书通过凝缩的文字,收录了100位影响力巨大、创造性强、发人深思的世界各领域的大师精英。既向读者展现了100位名人的成长记录,又向人们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天才和名人都不是天生的,正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用自己的热情和艰苦卓绝的斗争通向了事业的顶端和荣誉的高峰。在这里,你可以看见在穷苦中潦倒而不懈奋斗的梵·高、在压迫中带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的列宁、还有从来没有上过大学却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的高尔基,还有巴尔扎克、诺贝尔、松下幸之助、全身瘫痪依旧奋斗的霍金……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甚至卷入“乌台诗案”的困局,但他不改一心为民的政治理想,体恤百姓,刚直不阿。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继欧阳修成为第二个“文坛宗主”,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该书主要讲到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直至离开人世。
  • 史铁生评传

    史铁生评传

    史铁生其实是一种生存景象,被死神一点点浸入生命暗河的人,从健康,到残疾,到脏器败坏……到死亡,始终没有停止追索。自助和坚韧,生死之辩,贯彻他一生。对他而言,生活和精神都没有遮蔽。他的作品太重要了,跟他的生活紧紧咬合。《史铁生评传》的作者叶立文是学者,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文学修养,且史铁生是他心目中优秀的当代作家。所以,《史铁生评传》中动人的力量,就是来自这位学者的热情。作品中,作者再现了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也厘定了史铁生的创作之路,追索了史铁生作品中的哲理。
热门推荐
  • 寻秦陵

    寻秦陵

    悠悠华夏,自始五千年,文化瑰宝无数,自周始而墓葬兴。故贪财者生盗墓,久之致秦,八卦已生,而成风水之命术。苍苍秦岭,绵延八百里不绝,求仙问道者数千,奈何仙路崎岖,自春秋来少有入半步者。天下祖龙,自始昆仑山,向东余脉无数,自风起而入海尽。故神州龙盘虎跃,战国衰末,秦霸九州,政劳天下而悦已。幽幽秦陵,葬者古之第一帝,藏半数上古奇珍,奈何陵深无路,自秦灭汉生皆无人能寻。
  • 请不要对我说sorry

    请不要对我说sorry

    张东和周莲本是互不相干的两条线,过着各自的生活,然而,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相离……从最初的排斥到最后的互相欣赏,从内心的波澜起伏,到后来的逐渐归于平静。也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参见玖灵大人

    参见玖灵大人

    “玖老太婆,别死了呗,跟我一起活下去呗。”东方寞霄问她。“活着干嘛,这里难受啊。”玖灵指着自己的心说。他是她心理的慰藉,她累的时候可以毫无顾虑的躺在他身边休息,可是他······她哭笑着说:“我就是场悲剧,如今连自己是神是魔都已经分不清楚了……”
  • 农门茶酒香

    农门茶酒香

    推荐作者新书《穿书后我专业组CP》,一脚踩空滚下楼,本以为不死也要进医院滴,结果直接从娘胎里滑了出来!重来就重来吧,虽然这辈子的家穷了点,好歹亲人对自己都很好,幸福生活还是可以自己创造滴。至于渣渣刁民?极品亲戚?一个字,虐!虐!虐!
  • 妖孽庄主:宠妻如命

    妖孽庄主:宠妻如命

    如果给你一次预知未来的能力,你会想干嘛?金钱?势力?寿命?苍海从小可以预知未来,相比其他人,少走一些弯路但是这个世界是公平的,那些都是她失去嗅觉和味觉的代价,换来的一些好处如果可以选择,她宁愿不要这些,做一个正常人终于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让她不后悔的人……
  • 诡域行者

    诡域行者

    普普通通的监测站为什么会频频出怪事?三个头的鬼喇嘛,死而复苏的天葬师,神秘的西藏禁书,悄无声息渗透到骨子里面的恐惧,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倒下,没人看见他们怎么死的,真正的死因是一个不可触碰的谜团,那个叫伊娜的女人,到底是死人还是活鬼?她出现之后,本来平静的五号点振频率出现异常速度,那东西直奔而来!受伤的人嘶喊声音越来越猛!监测站就像被一只巨魔之手从地下连根带血地拔出,拼命晃动!它来了……
  • 不如长眠你心中

    不如长眠你心中

    “做我的独宠,到我玩腻为止。”第一次重逢,他赢了她官司,想要独自霸占她。地狱般的索爱,沦为恶魔的唯一。“你玩够了,那我滚了,再见。”她走得潇洒。恶魔总裁全世界通缉:“女人,想逃?”这是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游戏,她输不起,唯一能守住的只有自己的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红星兜兜

    红星兜兜

    1934年11月25日,这一天,旧时的大庸城平添了一笔骄傲。大清早,天地间像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满街都是扎着红布条的年轻人,他们肩头和腰间别着长短“家伙”,脸上洋溢的全是喜气,阴冷的早晨被注入了莫名的温暖和甜蜜。随后,零零星星的炮仗慢慢连成一片,喧天锣鼓,传统花灯、龙灯、狮子灯都舞起来。城里的、近郊的,还有像殷成福家这样乡下的,都来了,大家全挺起胸脯,成群成片地排着队,那个高兴哟,大人们个个像孩子,孩子们个个像大人……
  • 天生医对:傲娇王爷傻王妃

    天生医对:傲娇王爷傻王妃

    她本是名动天下的神医之女,受尽了万般宠爱,却错爱了令她万劫不复的人。如今她重生在傻女身上,且看她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斗女配,斗仇敌,却招惹了那个病弱的九王爷,九爷表面傲娇其实闷骚又痴情。她好奇的看着他,却发现这样一看,却把自己的一生给看进了坑里。青玉明明记得自己只是喝醉了,为何会在他的榻上,还抱着他?她面色绯红,“九爷,对不起,我,明明在榻下睡的……”九爷声音温润,眸色却紧逼,“你打算怎么办?”她都不介意了,昨晚明明是她吃亏了,他却仿佛被欺负了的样子,青玉委屈,“你如果实在介意,我对你负责好了。”他的嘴角一勾,沉默了许久才不情愿道,“好。”后来,才知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剑飞雪

    万剑飞雪

    “爷爷,那一剑是怎样的光彩呢?”“那一剑啊,那是足以撼动山河的一剑;那是足以令世人永远铭记的一剑。”“为什么呢?”“因为那一剑改写了整个江山。”“爷爷,那一剑叫什么名字呢?”“那一剑啊……”老者的目光飘向远方,远方是山、山顶有雾。透过残阳,他仿佛又看到了插在山顶的那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剑。那一剑叫做——万剑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