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9900000013

第13章 东汉及其以后儒者的(1)

争论和唐代制礼

一上帝名号的改革

东汉以后,先是三国,后是两晋南北朝。统一的国家分裂了,原本政教一体的教也发生了分裂。这个分裂,首先表现为上帝名号的混乱。

继汉而起的曹魏政权,认为汉代的上帝祭祀不合规范,他们又进行了改进。他们也没有沿袭汉代的上帝名号,而是采用了新的名号。《通典》卷四二载,景初元年(237)十月,魏明帝下诏道:

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圆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圆丘曰皇皇帝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皇帝配。

《宋书·礼志》载,曹魏青龙年间,魏明帝有诏道:

今祭皇皇帝天、皇皇后地、天地郊、明堂、宗庙,宜皆用白。其别祭五郊,各随方色。

依此诏书,则曹魏所祭的最高上帝,是“皇皇帝天”。

刘备自以为继汉正统,上帝名号一仍其旧:

刘备章武元年,即皇帝位,设坛。“建安二十六年夏四月丙午,皇帝臣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宋书·礼志》)

孙权则称上帝为“皇皇后帝”:

孙权初称尊号于武昌,祭南郊告天。文曰:“皇帝臣孙权,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皇天上帝”出自《尚书·召诰》和《礼记·月令》。“皇皇后帝”见于《诗经·鲁颂》和《论语·尧曰》。“皇皇帝天”不知所出,其创造的根基,也离不开儒经。

晋代,群臣讨论,称上帝为“昊天上帝”:

泰始二年……时群臣又议: 五帝,即天也。五气时宜,故殊其号。虽名有五,其实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号,皆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宋书·礼志》)

“昊天上帝”出于《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左传·成公十三年》有“昭告昊天上帝”语,《诗经·云汉篇》也有“昊天上帝”称号。至于单称“昊天”以指至上神,则儒经中所在多有。以“昊天”指至上神,多见于《诗经》,以“皇天”指至上神,多见于《尚书》。这是儒经中两个最普遍的对至上神的称呼。

到了梁代,至上神的名号又改为“天皇大帝”:

梁武帝即位,南郊为坛,在国之南……正月……上辛行事。用特牛一,祀天皇大帝。(杜佑《通典》卷四二)

“天皇大帝”不见于儒经,但见于《春秋纬·文耀钩》。纬书是两汉之际儒者的创造,所以被郑玄引入对《毛诗》、《周礼》、《礼记》等儒经的注释,也广为后世儒者所知。

北魏时代,至上神曾经称过皇天上帝,后来大约称昊天上帝。参阅《魏书·礼志》。北齐、北周,则称至上神为“昊天上帝”:

北齐每三年一祭,以正月上辛,禘祀昊天上帝于圆丘。

后周宪章,多依周制。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圆丘。(杜佑《通典》卷四二)

北齐还有一项重要改进,就是把祭祀上天的日子定在冬至:“后诸儒定礼,圆丘改以冬至祀之”(杜佑《通典》卷四二)。隋承北周,但祭天的日子也定在了冬至:

隋文帝受命,再岁冬至日,祀昊天上帝于圆丘。

经过魏晋南北朝,昊天上帝作为至上神的名号,即将被确定下来。

这一时期上帝名称的混乱,使我们可以想见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上帝祭祀的混乱。不过春秋战国时代的混乱,是真正的混乱,各国都要把自己的祖宗尊为上帝。而此时的混乱,则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儒经。这说明儒经已经成为中国人信仰的中心;对于中华各民族的凝聚和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至上神名号的改变,五帝的名号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东汉时代把句芒、祝融等作为五帝名号的做法没有被延续下来。其原因,也是在儒经上找不到根据。这时候,虽然于儒经无据,但由于谶纬书被说成是孔子之言,其中的五帝名号逐渐引起了后世儒者的重视。

谶纬之学出现于两汉之际,被当今学界深加诟病。所谓谶纬之学,就是使孔子所说的“不言”的天,采取了“言”的形式,给人发布命令。就汉代的历史看,它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极端发展。从更长的历史发展看,它是孔子以前可言的天在新条件下的重现。在孔子之前,秦穆公、赵简子所见的上帝,就是一个可言的天。

谶纬中所记载的“天言”,绝大多数都是荒唐的神谕。然而,荒唐可以是荒谬,也可能是新的创造。所以在那大量的沙子中间,也时现闪光的金粒。比如科学史界非常重视的“地动说”,就是汉儒借助谶纬所作的重要的、天才的科学假说。上帝观念的更新,也是从纬书开始的。正因为如此,历代儒者,在解释儒经的时候,也常常不能不引谶纬之说。宋代欧阳修曾经抨击孔颖达引纬解经,但无法实现他删除其中谶纬内容的愿望,也无法阻止其他儒者把孔氏的《五经正义》作为必读之书。没有其他原因,因为儒者们认为,那些解释是正确的。

在这被认为是正确的解释之中,就包括对上帝名号的解说。

据《春秋纬·文耀钩》,五帝的名称分别是: 灵威仰(苍、青帝)、赤熛怒(赤帝)、白招招,一作昭。矩(白帝)、叶叶,同协。或作汁,亦通协。光纪(黑帝)、含枢纽(黄帝)。据《尚书纬·帝命验》,则五帝的名称分别是: 灵府(苍帝)、文祖(赤帝)、显纪(白帝)、玄矩(黑帝)、神斗(黄帝)。 一说“灵府”、“文祖”等只是五帝的府第。见司马贞《史记索引·五帝本纪》。据司马贞《史记索隐·天官书》,灵威仰等名号来自纬书《诗·含神雾》。据现存辑佚而成的纬书,则《河图》类、《春秋》类纬书中,都有灵威仰等五帝帝名的记载。

给五帝重新命名,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使这天上的五帝脱离他们的原型,使之成为更加一般的上帝。

在著名的儒者之中,大约最早是郑玄据纬书把灵威仰、赤熛怒等五帝名号引入儒经注释。《周礼·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郑玄注道:

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矩,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

魏晋南北朝时期,灵威仰、赤熛怒等五帝名号得到儒者以及儒教国家的承认。《晋书·天文志》载:

黄帝坐在太微中,含枢纽之神也。天子动得天度,止得地意,从容中道,则太微五帝坐明以光。黄帝坐不明,人主求贤士以辅法,不然则夺势。四帝星夹黄帝坐,东方苍帝,灵威仰之神也;南方赤帝,赤熛怒之神也;西方白帝,白招矩之神也;北方黑帝,叶光纪之神也。

《梁书·处士传》载,梁武帝要何胤出山为官,派王果去传达手令。何胤建议改革国家祀典:

圆丘国郊,旧典不同。南郊祠五帝灵威仰之类,圆丘祠天皇大帝,北极大星是也。往代合之郊丘,先儒之巨失。

据何胤的口气,五帝为灵威仰之类,似乎是个常识。说明这样的五帝名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魏书·儒林传》载,北魏儒者李业兴出使南朝梁,与梁朝朱异讨论祀典。李批评梁朝的明堂没有上圆下方,朱问上圆下方之说出于何经,李说出自《孝经援神契》。下面的对话是:

异曰: 纬候之书,何用信也!

业兴曰: 卿若不信,灵威仰、叶光纪之类,经典亦无出者,卿复信不?

异不答。

朱异无言以对,说明灵威仰之类五帝的名号,已经为儒者普遍接受,因而无法否认。《魏书·术艺传》载,张渊曾著《观象赋》,其中有“五座并设,爰集神灵”句。赋中注道:

五座,谓太微宫中五帝座也。黄帝灵威仰位东方,赤帝赤熛怒位南方,白帝白招矩位西方,黑帝汁光纪位北方,黄帝含枢纽位中央。五帝各异,并集诸神之宫,与之谋国事。《孝经援神契》曰:“并设神灵集谋。”此之谓也。

张渊曾为北魏太史令,与北魏重臣崔浩争论占星。他的《观象赋》,影响深远。天象上的五帝座,司马迁作《天官书》时就如此说。然而五帝是谁?司马迁没有明确指出。依照当时的祭典,则应该是黄帝、炎帝、太昊、少昊等。但从晋代起,正式成为灵威仰等。而黄帝、太昊等,则正式定为“人帝”,不得和上帝同列。

汉代齐、鲁、韩三家《诗经》学者以及《春秋》公羊家,都认为“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郑玄笺注《毛诗传》,在《生民篇》“不康禋祀,居然生子”下,解释圣人感生说道,“此乃天帝之气也”,以致“无人道居然自生子”。在对《礼记·大传》篇的注释中,郑玄又明确指出:“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从汉代刘氏起,就难以追寻自己的上帝血统,此后的皇帝,就更难追寻。随着把上帝说成是皇天上帝或者灵威仰等,这种追寻更不可能了。于是,儒者们依据汉代儒者的意见,开始祭祀“感生帝”:

(北齐)祀所感帝灵威仰于坛,以高祖神武皇帝配。

(北周)南郊,以始祖献侯莫那配所感帝灵威仰于其上。

(隋)高祖受命,从新制度。南郊为坛于国之南……孟春上辛,祠所感帝赤熛怒于其上。(《隋书·礼志》)

这就用制度确定了皇帝和上帝的关系。

二上帝的身份和形象

最高上帝的名号确定了,那么,这上帝是什么呢?过去,说上帝是五帝,五帝就是黄帝、少昊、颛顼等,他们的身份、形象都很明确;现在说上帝是太一,是皇天上帝,那么,他们的身份、形象又是什么呢?

太一或者皇天上帝是上帝,五帝也是上帝,那么,上帝是一位还是六位?

西汉儒者似乎还未来得及讨论这些问题,东汉时期,儒者们对上帝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周礼·大宗伯》有“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语,东汉初年的儒者郑众认为,“昊天上帝”的意思是:“昊天,天也;上帝,玄天也。”(郑玄《周礼注》引)唐代贾公彦作《周礼疏》,认为郑众认玄天为上帝,来自《周易·文言传》的“天玄而地黄”。把上帝看做玄天,表明他已经不再认为上帝具有人的形象。

东汉末年的郑玄,不同意郑众的意见。他认为,昊天上帝,就是冬至于圜丘所祭的天皇大帝。而天皇,就是北极星,名叫耀魄宝。并且,昊天上帝又名太一。天上紫微宫中的“皇天上帝”,也是昊天上帝。(参见《周礼》郑玄注、贾公彦疏)

依郑玄的意见,则太一、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皇天上帝,都是同实异名的概念。而他们的实体,则是北极星。也就是说,那最高的上帝,儒教的至上神,就是北极星。至于五帝,则是天上太微垣中五星。《礼记·大传》记载:“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郑玄注道:

凡大祭曰禘。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谓郊祀天也。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苍则灵威仰,赤则赤熛怒,黄则含枢纽,白则白招矩,黑则汁光纪。皆用正岁之正月郊祭之。盖特尊焉。《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配灵威仰也。“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泛配五帝也。

依郑玄此注,则五帝就是天上太微宫中的五颗星,它们的名字分别是灵威仰、赤熛怒等。郊祀天,也是祭祀它们。《孝经》中所说的“配天”,就是配灵威仰。因此,这五帝称上帝,也都可以称天。这五帝加上《周礼》说的昊天上帝或者称皇天上帝(它是北极星,名叫耀魄宝),上帝就有六位。它们分别是天上的六颗星。这就是著名的“六天说”。

汉代之后,三国曹魏的儒者王肃反对郑玄,他认为上帝只有一位,五帝,是“五行之神”:“以地有五行,而其精神在上,故亦为帝。”(《孔子家语注·五帝》)但他们只是“佐成天事”(同上),不能和昊天上帝相提并论。

与上帝有关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郊祭制度。依郑玄说,祭祀上帝的禘礼和郊礼是两种礼仪,也不在一个地方。《礼记·祭法》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郑玄注道:

禘、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此禘,谓祭昊天于圜丘也。祭上帝于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祖、宗通言尔。

这就是说,圜丘不一定在南郊。因此,它和南郊祭祀不是一回事。唐代贾公彦为圜丘作解道:“言圜丘者,案《尔雅》,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既取丘之自然,则未必要在郊,无问东西与南北方皆可。”(《周礼疏》卷二二)

但王肃也不同意郑玄关于郊丘的意见。王肃认为:“天唯一而已,何得有六?”五帝,不得称天:“五帝可得称天佐,不得称上天。”祭天的郊和丘,也只是一处:“所郊则圜丘,圜丘则郊,犹王城之内与京师,异名而同处。”(孔颖达《礼记正义·祭法》引)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还说,王肃作《圣证论》,广征博引,“言郊则圜丘,圜丘即郊。天体唯一,安得有六天也”。又说:“晋武帝,王肃之外孙也,泰始之初,定南北郊祭,一地一天,用王肃之义。杜君(按: 杜预)身处晋朝,共遵王说。《集解》、《释例》都不言有二天。”

依郑玄说,曹魏在京城洛阳城南的委粟山营建为圜丘,在圜丘之外,另建郊坛。晋代则用王肃说,将郊丘合而为一。此后北朝多用郑说,南朝多用王说。是一天还是六天,郊丘是一是二?在教义上,理解各异;在实践上,则各行其是。

然而,和在上帝名号上的混乱状况一样,在上帝数量和祭坛上的混乱,也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儒经或者先儒对儒经的解说。大家都要把儒经作为自己的根据。

同类推荐
  • 《坛经》注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坛经》注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将佛法三藏经律的核心内容传递给大地的有缘人。作者出生普通农民家庭,感受到人生苦空无常与虚妄。为解脱人生困惑,26岁开始接触佛法。为弘扬禅宗正法,2004年于云南鸡足山剃度出家。近年来,在多个地方教授六祖禅宗文化。
  • 明智·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

    明智·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所熟习的人,真的就是的确如此吗?有没有一颗时刻澄明的心能够去随时随地看透任何一个流转不息的人和瞬息万变的世界呢?当这样追问自己的心灵时,就会发现执著于自己一时一地、一人一物的幻象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认识的主体在迁流变化,认识的客体也同样在迁流变化;我是有限的我,你也并非全知全能的你,那么为何那么确实地相信这个虚妄的、流动的自我呢?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沧之物语

    沧之物语

    《沧》系列是一部大型的玄幻史诗,不管你是文艺青年,热血男儿,纯情少女;又或者是喜欢历史、喜欢神话、喜欢人生故事、喜欢小清新,喜欢看爽文,喜欢看烧脑文,喜欢看爱情,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快乐。因为《沧》虽然是一个系列,但是每一部的作品所处时代、所处人物(主角或者配角啊)和背景也不同,你将会看到每一个人的故事,每一个人的信念与人生。(因为有个重名的所以暂时叫做《沧之物语》吧。)
  • 人道圣贤

    人道圣贤

    诸天万界中,存在一方天道破灭,人道为尊的人道大世界。在这里仙神不存,文武称尊。文道大贤感悟天地,为天地自然赋文,借众生大道凝聚道果,以求长生。武道大能练武杀敌,修的见神不坏征战万界,凭借功德谋取转世身。(注:文道不止儒家一家,文道只是掌握规则,不是什么文道流,类似神道,道果类似神格。文武可兼修,文道凭借道果与世长存,武道寿命有限,所以世人多文武兼修。)
  • 洪山俞昭允汾禅师语录

    洪山俞昭允汾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天道逍遥录

    天道逍遥录

    七界在混沌开始之后的数万年中,终于是走向了混乱的道路,一场以人界为起点的动乱逐渐走向无法控制的边缘。上古始祖盘留下轮回天道,为天地万物划定规则。无人知晓轮回天道到底是什么,但必定和七界中心人界有关,于是无数秘密势力在人界展开残酷的斗争。传闻:得天道者,掌六道轮回!主人公颜天,从一个孕育千年的鬼胎,一步步走向力量的巅峰,最后探索出何为天道轮回!
  • 家谱上的逃亡

    家谱上的逃亡

    我舅舅春虎决定修家谱的那一天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穷人。承认自己是个穷人,是需要勇气的,在此之前,遭再大的难,受再大的罪,春虎总觉得挺一下,前面还是有好日子的。这一次春虎是彻心彻肺地承认。他说自己老了,该去了。“我能活到八十多岁,我想都没敢想过,呵呵。”春虎脸上的皱纹堆成一堆,黑黝黝,闪闪发亮。本来舅舅修家谱,我们不赞成。这个“我们”里,还包括我妈春莲。穷人修什么家谱,只有你这个书呆子舅舅会想出这样的主意。我妈春莲说,穷人就像那地上的灰尘、早上的露水,一阵风来,痕迹全无。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顾云柒

    顾云柒

    [1V1,男强女强,双洁]白族嫡女白云染,忽然死亡,死因不明,魂入异身。她,是镇国将军之女。五岁丧母,六岁被卜命中带煞,被迫前往无望山苦修十年。十年之后,盛势归来。她用实力向所有人证明,她就是个煞星,遇谁克谁,谁惹谁倒霉。他,是傅家独子,少年天才,却在七岁时为救皇太子摔下悬崖,九死一生保住了性命,但记忆全失,且自此体弱多病。他们,相逢于太平盛世,情定于风云之间。*****如果,不曾爱而不得,就永远不会明白两情相悦的珍贵……人,只有经历过失去,才会懂得珍惜。
  • 豪门独宠:腹黑总裁追妻忙

    豪门独宠:腹黑总裁追妻忙

    一次喝醉,顾宁躺在了一个妖孽男人的身边,她能说…好巧,你也在我床上啊!(Q群+383597742)因此破了家规,她失了身不错,可就因为这个就将她卖给那个毫无感情、表情,比她优秀长得还比她好看的变态?于是,她逃婚,悲催的是,TMD竟然又被抓回来了。SO?当她是呆萌软妹子?随意捏圆捏瘪?NO!NO!NO!且看她是如何在两座大山之下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老板,夫人又拿钱出去投资了,不知道做什么…让她去好了!老板,夫人的企业好像国内发展的不错哦!是吗!还不错!老板,夫人说要和你毁婚,她要发展到国外去!是吗?看样子我该收拾收拾这只小野猫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