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3500000007

第7章 佛家的智慧与幽默

禅悟人生,虽然佛道皆已超脱红尘,出家离俗,但冷眼旁观芸芸众生,反倒能够体现人生百味、众生百态。故而世俗中人若有疑心、执念,便好问禅。得道禅师的语言往往幽默风趣,却暗含真知灼见,一旦听者顿悟,不由会心而笑。

1.四大五蕴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听到消息,赶来参加。没想到大殿里的座位已经坐满了人,一个空位置也找不到了。禅师对苏东坡实话实说:“你看,人都坐满了,这里没有学士坐的地方了,你就改日再来吧。”

苏东坡一向喜欢禅,也喜欢开玩笑,马上针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这里没有我的坐处,我就以禅师的四大五蕴之身为座。”意思是说:那我就坐在禅师的身上吧!

禅师看到苏东坡与他论禅,微微一笑,答道:“学士想坐我身上,这有何难?不过我先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在本寺,作为纪念。”

苏东坡一向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便满口答应了。

佛印禅师就说:“你应该知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哪里呢?”意思是说:在佛教中,“四大”和“五蕴”都是虚空不实的,哪有你坐的地方呢?

苏东坡语塞,只好当众解下了身上的玉带。这条玉带,据说至今还存留在杭州金山寺里呢!

佛心妙语

失了玉带事小,丢了面子事大,一知半解却非要一争高下,所谓:“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苏东坡这个佛教的“业余爱好者”也只能输给“专业工作者”了。

2.不像人,像佛

坦山禅师和云升禅师同时学道参禅,两人性格迥异,师兄坦山放浪不拘,烟酒不戒,为人所耻;师弟云升庄重严肃,弘扬佛法,深受信徒的尊敬。

一天,云升经过坦山门前,坦山正在喝酒,还叫道:“师弟!来喝一杯吧?”

云升禅师不屑地讥嘲道:“烟酒不戒,修道还能指望有什么出息呢?”

坦山微笑道:“哪管得了那么多?来一杯如何?”

云升边走边推辞道:“我不会喝酒!”

坦山不高兴地说:“连酒都不会喝,真不像个人!”

云升听后,大怒道:“自己放浪形骸,还敢骂人?”

坦山不解似的问道:“我怎么骂人啦?”

云升:“你说我不像人,还不是骂我吗?”

坦山:“你的确不像人!”

云升:“我怎么不像人?你说!”

坦山:“我说你不像人,就是不像人!”

云升:“好!你骂!我不像人像什么?你说!你说!”

坦山:“你像佛!”

云升听后,哑然不知如何。

佛心妙语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云升庄重严肃,正统而受人愚弄。坦山豪放不羁,看似不守戒律,其实,佛早已在心中,表象已经不重要了。

3.生得洒脱,死得幽默

隐峰,俗姓邓,福建人。开始在马祖道一那里学习,后来曾拜石头希迁为师,最后又折回马祖道一那里学习。

一天,隐峰推着一车土经过马祖,马祖伸脚挡住去路。

隐峰对马祖说:“请把脚收起来。”

马祖说:“已展不收。”

隐峰毫不示弱地说:“已进不退。”

说完就推着车子从马祖脚上碾了过去。

被碾伤了脚的马祖回法堂后,提着板斧对弟子们说:“刚才碾伤老僧脚的人,给我出来!”

隐峰走到大师跟前,伸长脖子,等他下手。

马大师却放下了斧头。

隐峰逝世之前,对众和尚说:“各方禅师逝世时,有坐着的有躺着的,这我都见过;你们说说,有没有站着去世的呢?”

其中一人回答:“也有。”

隐峰说:“那么,有没有倒立着去世的呢?”

众僧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没见过。”

于是,隐峰就倒立而亡。

佛心妙语

不惧权威,生得洒脱;惊世骇俗,死得幽默。佛教高僧哪一个没有动人之举?正因为另类,所以才不凡。

4.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向智常禅师请教道:“佛经上说‘须弥藏芥子’,须弥山上有芥菜种子这样的微小事物,这是当然的;然而说到‘芥子纳须弥’怎么理解呢?芥菜种子里面怎么可能藏有须弥山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智常禅师不回答,反而微笑着问道:“人们都盛传你‘读书破万卷’,真的是这样吗?”

李渤自信地点了点头,回答道:“是这样,我确实读了很多书。”

禅师装出一副不解的样子反问道:“我看你的脑袋也不过像椰子那么大小,那‘万卷书’放在哪里呢?”

李渤不禁俯首礼拜。

佛心妙语

所谓“通则变,变则通”,道理是死的,思维却是活的。妄读书万卷,不知抽象变通,那一肚子学问也是白费了。

5.吃茶去

赵州禅师问新来的和尚:“你来过这里吗?”

和尚答:“来过!”

赵州便对他说:“吃茶去!”

他又问另一个和尚:“你来过这里吗?”

和尚答:“没有。”

赵州也对他说:“吃茶去!”

在一旁的院主奇怪地问:“怎么来过的叫他去吃茶,没有来过的也叫他去吃茶呢?”

赵州不回答,叫道:“院主!”

院主答应了一声,赵州和尚对他说:“吃茶去!”

佛心妙语

赵州禅师的修行已到达一定境界,倘是一般和尚实难理解其行为、言语。告诉你万物无差别,却偏要分“来过”“没来过”,那你就只有吃茶的份了。

6.阴差阳错与一切皆禅

无相禅师外出的时候,一个云游僧专程来找他辩论禅法。

接待的小沙弥说:“师父不在,有事跟我说吧。”

云游僧:“不行啊,你年纪太小。”

沙弥:“年龄虽小,智慧不一定小!”

云游僧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

沙弥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

云游僧伸出一个指头。

沙弥便伸出五根指头。

云游僧再伸出三根手指,沙弥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游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

云游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问他胸量有多大?他用手画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伸三根手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无相禅师的小沙弥尚且这么高明,更别说他本人了,还是走为上策。

无相禅师回来,小沙弥报告说:“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游僧知道我原来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了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文钱一个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比了眼睛,怪他有眼无珠,不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你会吗?”

小沙弥茫然。

佛心妙语

小沙弥的思想实在可爱,而云游僧的自以为是亦令人发笑。还是无相禅师有智慧,一语就道破玄机:一切皆禅,却是阴差阳错!

7.通身是眼

云岩禅师和道吾禅师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有一天师弟道吾问道:“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师兄,哪一个眼睛才是正眼呢?”

云岩反问道:“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地下去了,你眼睛也不睁开,手往地下一抓拿起枕头继续睡觉,请问,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思索了一下,高兴地说:“喔!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我问的问题啊,观世音菩萨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微笑着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地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云岩禅师简洁地说道:“通身是眼!”

通身是眼,则身体、眼睛融为一体,泯灭差别。

佛心妙语

有时,我们与真理的距离只有一字一遥,但就是这一字,也许我们终身为之奋斗、追求却不得要领。道吾禅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通晓真理并愿无私传授于他的师兄。一字之差,高低就此分晓矣!

8.肉眼、心眼

有一天,云岩禅师正在寺院里自己编织草鞋,洞山禅师走到他面前说:“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头也不抬地回答道:“你说说看,什么东西?”

洞山不客气地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还是不抬头,很平静地问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肯定地回答:“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会把它安置在哪里?”

洞山搔搔头,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这才抬起头,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猛然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却站在原地不动,非常诚恳地说道:“我也想出去,可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面的道路啊,你叫我往哪里走呢?”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佛心妙语

我们看事物大多用的是肉眼,又有多少次用心眼?不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学会用“心眼”去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而且,“心眼”需要自己去领悟,而不是要来的。

9.赚钱给你偷

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座寺院,想偷东西,但翻箱倒柜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好偷,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喂!你这个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

小偷先是一愣,随即就说:“原来你是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你寺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无相禅师说:“你这位朋友太过分了,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赚钱买东西给你偷吗?”

小偷遇到这种和尚,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佛心妙语

偷不到东西,反而怪别人没有东西,典型的“强盗逻辑”。幸好,禅师拥有的无尽宝藏是在心里,你小偷又怎么偷得到呢?心里的宝藏是最安全的,谁也偷不去。

10.不是没人,是目中无人

有个新来的和尚对赵州从谂说:“我从长安来,横扛着一条禅杖,却不曾碰着一个人。”

赵州从谂回答道:“不是因为没人,是因为你的禅杖太短。”

和尚顿时就傻了眼。

佛心妙语

目中无人者,自然碰不到人,因为人人避而远之。所以,不是没人而是和尚目中无人,有眼睛的人只好躲开没眼睛的禅杖了。

11.虚空与实在

石恐禅师和西堂禅师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石恐禅师开玩笑地问西堂禅师:“你会捉虚空么?”

没有想到西堂马上毫不犹豫地答道:“会捉。”

石恐禅师惊奇地问道:“怎么样捉?”

西堂禅师用手在空中抓了一抓,说:“就这么捉。”

石恐摇了摇头,反驳道:“你不会捉,不是你这么捉的。”

西堂不服气地反问道:“那师兄你说该怎么捉呢?”

石恐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孔,疼得西堂大叫:“师兄放手!这个虚空会痛啊。疼死人了,鼻子快拽掉了!”

石恐松开师弟,笑着说:“必须这么捉虚空才行。”

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笑呵呵地对师兄说:“多谢师兄指点!”

佛心妙语

不存在的东西要如何去捉,禅道讲求的是把握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好比我们做人做事,名利都是虚的,只有不断地追求理想才是实实在在的。

12.一代奇人,其实草包

慧忠禅师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修行四十年,声名远播,唐玄宗、肃宗、代宗好几代皇帝都曾请他进宫说法,被尊为“国师”。

有一天,代宗带来一个自号“太白山人”的出家人,说这个人很清高、博学,自称“一代奇人”;代宗将信将疑,想让慧忠国师验一验真假。

慧忠国师看了看太白山人,问道:“既然是奇人,请问你有什么特长?”

太白山人:“我会识山、识地,天文地理、作文认字,无所不通,另外,我还擅长算命。”

慧忠国师说:“请问山人,你所住的太白山是雄山呢,还是雌山?”

太白山人瞠目结舌,不知所对。

慧忠国师又指了指地,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山人这次学乖了,含糊道:“这要算一算才可知道。”

慧忠国师在地上写了个“一”字,问道:“这是什么字?”

山人马上答道:“一,这谁不认识!”

慧忠国师不以为然地纠正道:“错了!土上加一,应该是‘王’字,怎么会是一字呢?”

慧忠国师接着问道:“我再请问你,三七等于多少?”

山人:“三七是二十一,这谁不知道?”

慧忠国师:“我说了是乘法吗?三和七加起来是十,怎么一定是二十一呢?”

太白山人涨红了脸,灰溜溜地告辞了。

代宗皇帝又佩服又高兴地说道:“我的皇位不是宝贝,国师,你才是真正的宝贝呀!”

佛心妙语

自命不凡,胡吹冒料的大多是骗子。自称奇人、自命清高的人,其实也就是一个草包!

13.二大于一

在中国佛教史上,道教的道士和佛教的出家法师,时常辩论、斗法。

有一个道士向法印禅师说道:“你们佛教怎么样也比不上我们道教。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心’,是‘一乘’,是‘一真法界’,‘一佛一如来’,也是‘一’;而我们道教讲什么东西都是‘二’,比方‘乾坤’、‘阴阳’,这都是‘二’。可以说,‘二’胜过你们的‘一’,‘二’要比你们的‘一’高明。”

法印禅师听后,像是不解地问道:“真的吗?你们的‘二’真能胜过‘一’吗?”

道士:“只要你说‘一’,我就能‘二’,一定能胜过你们。”

法印禅师就跷起了一条腿来,慢慢地说道:“我现在跷起了一条腿,你能把两条腿都跷起来吗?”

道士哑口无言了!

佛心妙语

世界上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凡事都有另一面,都有例外。

14.都不是

那先和尚精通禅理,心思灵巧,言语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弥兰陀王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弥兰陀王故意问那先和尚:“你的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都是你吗?”

那先和尚笑了笑,回答道:“都不是。”

弥兰陀王追问道:“那么,真正的你是什么呢?就是你的身体,或者你的‘意’?”

那先和尚仍然摇了摇头,笑答道:“不是,也都不是。”

弥兰陀王不解道:“那么,你在哪里呢?”

那先和尚不慌不忙地微笑着反问道:“房子是由窗子、门、砖、瓦、床、椅子和梁柱构成的,那么,窗子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愣了一下,回答说:“不是。”

“门是房子吗?”

“不是。”

“砖、瓦、床、椅子和梁柱是房子吗?”

“都不是。”

那先和尚这才慢悠悠地问道:“那么房子在哪里呢?”

弥兰陀王恍然大悟。

佛心妙语

看来那先和尚不仅修行有道,而且深懂哲学理话,“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可是局部不是整体”。难怪弥兰陀王如此尊敬他,那先果然有过人之处啊!

15.使用月光

有一年中秋之夜,景岑禅师和仰山禅师一起赏月。

仰山禅师:“皓月属于大家,只因无明,不能充分使用。”

景岑禅师不以为然:“既然属于大家,怎么会没有人使用?机缘会合,这大好明月,正在等人使用呢!”

仰山禅师:“使用月光?确实有趣,那么请你先示范一下吧!”

景岑禅师毫不迟疑,奋力跳起来,一脚向仰山禅师踢去。

仰山禅师不但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赞叹道:“真像大虫(老虎)!”

后来大家都称景岑禅师为“岑大虫”,即“虎和尚”。

佛心妙语

存在即合理,月光可以为夜行人照明,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多少流芳千古的传世佳作都是挥毫泼墨于月下,借明月寄托胸怀。即使是景岑禅师对仰山禅师的奋起一脚,也是借用月光照明啊!

16.禅师的心境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南岳的一个山洞中,曾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心想:这首诗写得如此洒脱,作者一定也是一个洒脱飘逸的人物吧?应该见一见!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

大臣拿着圣旨东寻西问,总算找到了禅师所住的岩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里生火做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地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愈烧愈炽,整个洞里洞外黑雾缭绕,熏得禅师涕泪纵横,侍卫忍不住叫道:“喂!和尚,看你脏的!你的鼻涕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吧!”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有工夫为俗人擦拭鼻涕呢!”

懒瓒禅师说着,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就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凑近一看,惊奇得目瞪口呆,因为懒瓒禅师吃的像地瓜一样的东西,根本不是地瓜,而是一块一块的石头!懒瓒禅师顺手捡了两块石头递给大臣,并说道:“请趁热吃吧!世界都是由心产生的,所有东西都是源于认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看做是一样的不就行了?”

大臣看不惯禅师这些奇异的举动,也听不懂那些深奥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添油加醋地把禅师的古怪和肮脏禀告皇上。德宗皇帝并不生气,反而赞叹地说道:“我们国内有这样的禅师,真是我们大家的福气啊!”

佛心妙语

世界都是由心产生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源于认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当做是一样的不就行了?视皇帝宠召为魔,宝物的赏赐为累,反倒将石头当作美味的地瓜,懒瓒禅师的境界岂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17.我姓秤

苏东坡喜欢参禅论道,而且对佛法自视甚高,有一次他听别人说荆南玉泉寺的承皓禅师禅风高峻,许多人和他对答都败下阵来。

苏东坡心里很不服气,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到底如何。一见面,苏东坡就问:“听说禅师禅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请问禅悟到底是什么?”

承皓禅师并不回答,而是客气地反问道:“请问您尊姓大名?”

苏东坡开玩笑地道:“我姓秤,专门称天下的禅师到底有多少斤两!”

承皓禅师猛然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礼拜而退。

佛心妙语

苏东坡的参禅颇有些不懂装懂与卖弄之嫌。然而,小聪明遇到大智慧,也只有甘拜下风的份了,看来做人还是要谦虚,略一自大,就有露底之险啊!

18.虚空可对你眨过眼

公元761年,唐肃宗邀请南阳慧忠禅师到京城,尊为国师。

有一次慧忠禅师讲法,肃宗非常感兴趣,亲临法场聆听,然后提了好几个问题。

但是,禅师却大模大样的,始终没有正眼看过肃宗一次。

肃宗龙颜大怒,责问道:“我是大唐的天子,谁敢对我不敬?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平静地问:“皇上看到过虚空吗?”

肃宗为了表明自己有佛性,答道:“看到过。”

慧忠反问:“那么,请问陛下,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肃宗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佛心妙语

肃宗在慧忠禅师面前也只不过是一个与他人无异的信徒,既与他人无异,何需特殊要求?慧忠禅师不是有意蔑视权威,而是在他心中,众生是真正平等的。

19.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宋朝苏轼在江北瓜洲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隔着一条江,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有一天,苏轼觉得自己修禅大有进步,立即提笔赋诗一首,派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看,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看了诗,拿起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

苏轼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只有两个字:放屁。

苏轼气坏了,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没想到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候了。

苏轼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一直拿你当好朋友。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了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说自己‘八风吹不动’吗?怎么就‘一屁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听了惭愧不已。

佛心妙语

本来“八风吹不动”,何奈“一屁打过江”。狂妄自大本就不可取,再碰到个有智慧的对手,那就只有被对方揶揄、幽默的份了。

20.大千世界一禅床

有一次,苏东坡听说了赵州禅师迎接赵王的故事,心血来潮,也要去拜访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嘱咐禅师要像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会以最上乘的礼仪——不接而来接他。

出乎意料的是,苏东坡还在船上,就远远地看到佛印禅师已经带领弟子在岸边迎接了。苏东坡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免不了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这次搬出了赵州禅师,佛印禅师必居下风无疑。

禅师哈哈一笑,回答了一首偈子: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床啊!

苏东坡这次又没有占到便宜,只好怏怏地回去了。

佛心妙语

苏东坡又输了,看来他是和佛印禅师较上劲了,屡败屡战,只可惜佛印禅师不仅有大修行,也有大气量,苏东坡不战就已经败了。

21.逞强的代价

一天,黄檗带领弟子们出去种菜,每个人都带着一把锄头。唯独临济手里什么也没有,黄檗盘问道:“你的锄头哪儿去了?”

临济说:“被别人拿走了。”

黄檗说:“你过来,我跟你商量个事儿。”

临济走到黄檗身边,黄檗提起自己的锄头说:“这东西除了我,任何人都提不起来。”

临济立即伸手夺过锄头,提起来说:“为什么在我手里?”

黄檗轻松地笑道:“我的锄头也被拿走了。好啦,你干活去吧。”

黄檗安心地回到寺中,因为他知道有人接他的班了。

佛心妙语

禅的智慧往往就在生活的一呼一吸、一举一动之间。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想偷小懒也得碰对人和时候,遇到黄檗禅师这样的,临济禅师也只能束手就擒了。

22.就是这个

一个女尼恭敬地问赵州:“大师,请问佛法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

赵州随手掐了她一下,说:“就是这个。”

女尼很生气,质问道:“你是高僧吗?没想到你心中还有这个。”

赵州平静地说:“不!是你心中还有这个。”

佛心妙语

心中若有,即使没有那也是有;心中若无,即使有那也是没有,赵州禅师的一片好心,被人当成了不恭之举,赵州禅师实在冤枉,女尼实在愚蠢,是为“朽木不可雕也”。

23.本源佛性

一天,慧能向众人说:“我有一个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背也没有面,你们大家知道是什么东西吗?”

众人都不知如何作答,只有荷泽神会答道:“这是诸佛的本源,我的佛性。”

慧能不但不表扬,反而说道:“告诉你无名无字,你偏要叫它本源佛性。你也只能做一个注解佛法的和尚。”

佛心妙语

学习的时候要善于思考。按部就班,自以为是,贻笑大方是小,东西学不到自己脑袋里是大。只知道回答,不明白事理,答了也白答。

24.比哭还厉害

仰山慧寂禅师还是一个无名小和尚的时候,曾经在韶州乳源和尚那里修行。

这个小和尚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念经的时候声音总是很洪亮,隔着很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仰山又大声朗诵佛经,乳源和尚在远处种菜,觉得打扰了自己,于是生气地走过来呵斥道:“你这小和尚!念经就念经,这么大声干什么?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被我欺负了在哭呢。”

仰山仰起脸无辜地回答道:“你说我念经好像哭,那你是怎么念经的?可以示范一下吗?”

乳源和尚没有想到小和尚会顶嘴,回过头用眼睛瞪着他。

仰山大声反问道:“如果是这样,和哭有什么不同呢?恐怕比哭还厉害吧?”

从此对仰山念经的声音,乳源和尚只好任其自然。

佛心妙语

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标准去强迫别人改变。如果别人真的触犯了你的利益,那你也得要有本事解决,不然只会让人觉得你的心胸狭窄,自讨没趣。

同类推荐
  • 修养含义

    修养含义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 提问的逻辑:如何让别人特别想跟你聊下去

    提问的逻辑:如何让别人特别想跟你聊下去

    对任何人都实用的提问逻辑:如何3分钟内营造愉悦谈话气氛?如何让别人回答不想回答的问题?如何在沟通中获得有效信息?如何让别人觉得备受关注?如何让别人与你的谈话更深入?……这取决于你的提问能力。告诉你,如何问、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才能不动声色的驾驭对方,获得沟通主动权。
  • 机遇改变命运全集

    机遇改变命运全集

    本书首先从对机遇的认识、发现、创造、把握四个关键词切入,阐述如何化危机为转机,让机遇瞄准成功的方向,以及如何整合机遇,让机遇成为人生腾飞的翅膀。然后再结合时间、人际、爱情、工作、财富和管理等人生实际层面,具体讲述捕捉、操纵和利用机遇升华人生的种种条件和有利因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 有一种失败叫瞎忙

    有一种失败叫瞎忙

    本书援引古今中外大量成功人士案例,解析导致年轻人因“瞎忙”而失败的原因,同时告诉年轻人如何告别“瞎忙”,如何做出效率和成果,更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供年轻人学习利用。如果你能够细细地品读,一定能够从中受益,从此告别“瞎忙无果”的怪圈,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快乐地享受悠然自得的人生。
  • 一生三和

    一生三和

    这本《一生三和》阐述了人生三和,功德无量;人生三和,功力无穷。背离三和,春雨偏落邻家,浇开梨花千万朵,香风不向这边刮;拥抱三和,旭日独照当头,映出金辉满地锦,风水不竭度年华。三和出富贵,三和出功业,三和出明星,三和出人杰。人生难买是自由,觅得三和方潇洒。三和是脱离苦海之舟,三和是超越平庸之翼,三和是安身立命之本,三和是改写人生之径。有人风华绝代,辉映古今,有人黯淡无光,凄寂终老,明晦相照,判然有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掌握了天地人三和这一人类的生存大典。
热门推荐
  • 我的徒弟全无敌

    我的徒弟全无敌

    新书《太帅了怎么办》已发。 ———— 一朝穿越,拥有点化万物之力。雪白的小兔子,变成了吞噬万界的呆萌萝莉。落寞的菜鸡剑客,变成了一剑无敌的绝世剑仙。这是一个佛系少年带着一堆无敌徒儿浪迹天下的欢乐故事。——本书又名《异界美食之旅》《论影帝如何养成》《菜逼师父和无敌徒弟们斗智斗勇》 书友群:875263441(需全定)
  • 夏目漱石四部曲

    夏目漱石四部曲

    本套书共四册,分别为《后来的事》《三四郎》《门》《我是猫》,是善于精细描写个人心理的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
  • 乐府阳春白雪

    乐府阳春白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语狸猫

    神语狸猫

    随着时间的前行,世间的草木生灵缥缈不定地逐渐转变着。时空变幻无常,世界随之改变。在不同的世界拥有着不同的生物,人类、妖魔、神也是其中一种。在一个神秘的花仙岛上存在着一种极为聪慧的神语猫族,他们数千年以来在此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一只聪明伶俐的神语狸猫与一个对世间即将绝望的少女出现一场相知相恋的邂逅。他们游走在这个奇幻的世界,漂流在广阔的宇宙之中。在遥远的宇宙时空浩浩世界是否还有着更多的奇幻世界。
  • 修罗神帝

    修罗神帝

    九天世界,位面崛起,万族林立。一位来自低等位面的修罗之子,无意中觉醒了血脉中的逆天神纹,一步步踏上了精彩绝伦的九天世界。强者之路,谁主沉浮?历经劫难,与天齐高。踏上云端,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就是武,执掌轮回!我就是天,主宰世界!
  • 助听器学

    助听器学

    本书共13章,从助听器的发展简史,到助听器的物理组成、工作原理、技术性能、助听器的分类等方面介绍了助听器的基本结构及性能特点。同时,在此基础上还着重介绍了助听器的临床应用经验、不同人群的助听器选配方法,以及如何遵循选配步骤,为听障人士选择符合其听力损失的最优助听器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听力学专业的学习教材、各大助听器公司的培训手册、助听器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提供给对助听器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包括有听力损失的成人和听力损失儿童的家长),使他们能够对助听器有更科学、系统、专业的认识!
  • 辉煌60年

    辉煌60年

    2011年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为弘扬“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集团宗旨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集团理念,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离退休人员管理局、中国航空报社、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了“辉煌60年”征文活动, 组织离退休老同志以著书立说的形式, 发掘航空工业的光荣历史。活动得到老同志积极响应, 收到来自集团总部及所属成员单位老同志撰写的征文320余篇。经过专家评审, 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共计100篇。
  • 魁拔之寻魁

    魁拔之寻魁

    魁拔1656年我寻魁降生于世。魁拔1661年我寻魁灵山守军的最后一人,踏上寻找魁拔的路。我不知道这条路是黑暗还是光明,也不知道尽头在哪。我是向魁拔复仇,还是与他一起征战四方一切只有找到他我才可以知道答案!
  • 清穿之十福晋她又忽悠人

    清穿之十福晋她又忽悠人

    【福晋有喜已完结】老十:乖,给爷生七个儿子。十福晋握拳:我才不要做母猪,不要给人碾压!老十阴脸冷笑:就你这智商不被人碾压已是谢天谢地!你这是肉吃少了脑子有病!爷把肉喂给你吃,多吃点包治百病!福晋含泪:唔~不要啊,好饱,好撑,爷!这已经是新老十:多子多福,乖,再吃一点,多生一个。十福晋:爷你是想我生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吗?救命啊,我不想成为母猪!言情史上生孩子最多女主角+霸道二货总裁男主角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