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9500000004

第4章 群星闪耀:在太空留下足迹的美国人(1)

美国为在空间竞赛中战胜苏联,自1958年成立航宇局以来实施了一系列载人航天计划。“水星”计划是美国1958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该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和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和简单可靠的方式抢先把人送上天。

1959年4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选拔了第一批航天员,在兰利研究中心开始训练。当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把加加林送上太空时,“水星”飞船尚处于无人试验阶段。这就意味着美国在当时已处于劣势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把这当作美利坚民族的奇耻大辱。一个月后,他提出美国将在10年内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随后,美国航宇局也制订了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1961年5月美国第一名航天员谢泼德乘“水星”号飞船首次完成轨道飞行。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的指挥官兼驾驶员尼尔·阿姆斯特朗飞向了太空,在月球表面平稳着陆,用他的左脚在月球上踩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这是人类航天史的另一个里程碑。

在“阿波罗11号”登月奇迹的背后,是美国对太空控制的无法掩盖的勃勃野心。在随后,多名美国航天员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实现了自己梦想的同时,也将载人航天推向了高峰。

阿姆斯特朗:把脚印印在月球上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身穿笨重的宇航服在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上印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将“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从小痴迷飞行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AldenArmstrong)1930年8月5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童年时,他就十分喜欢飞机模型,经常在放学后去面包房打工,用挣来的钱买航模材料,然后亲手制作。

14岁时,飞机模型已经不能满足阿姆斯特朗对飞行的兴趣了,他渴望驾驶真正的飞机在蓝天翱翔。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每天放学后都去一家药店打工,报酬是每小时40美分。他拼命工作,为的就是到离家5千米的一家飞行训练所学习飞行技艺。飞行训练的费用是每次9美元,所以他一攒够9美元就去训练一次。功夫不负有心人,阿姆斯特朗16岁时,终于梦想成真,拿到了飞机驾驶证。

当飞行员时的阿姆斯特朗朝鲜战争爆发后,阿姆斯特朗作为海军飞行员参战。在一次战斗中,他的机翼被切去一段。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要想控制飞机的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阿姆斯特朗凭借过人的技术和勇气做到了,并成功跳伞归队,这一事件在军中传为美谈。

朝鲜战争结束后,阿姆斯特朗重返学校学习,并获得了航空工学学士学位。1955年,他又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做试飞员。此后,他又成为X-15火箭飞机驾驶员,并驾驶X-15火箭飞机创造了飞行高度和速度的纪录。

第一次进入太空

1962年2月20日,美国“水星6号”载人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3周。得知这一消息后,阿姆斯特朗报名参加了1962年第二期航天员的公开考试。被录取后,他成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员。之后,阿姆斯特朗进行了长达4年的航天员强化训练。理论上,他必须在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太空机械学等方面达到相当于硕士的水平;在实际操作方面,他不仅要学会驾驶性能复杂的宇宙飞船,还要熟悉修理和排除故障的技术。

1966年3月16日,“大力神2号”运载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起飞,将“双子星座8号”飞船送往太空,阿姆斯特朗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太空之旅。他和大卫·斯科特(DavidScott)上尉一起执行这次任务,并奉命担任指令长。在这次历时10个多小时的飞行过程中,他们第一次实现了载人飞船与不载人飞行器之间的对接。

在这次飞行中,阿姆斯特朗又一次表现出超越常人的勇敢和机智。当飞船与飞行器进行对接时,飞船上的一个推力器发生故障,引起联合飞船体自旋。阿姆斯特朗果断决定,迅速脱离对接,将飞船紧急降落在太平洋上,避免了一次严重事故的发生。

飞向月球

1969年3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决定在当年美国独立纪念日7月16日发射“阿波罗11号”飞船。由于在前几次任务中表现出色,阿姆斯特朗被选为“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奉命登上月球。

“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点32分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重达3000多吨的火箭携飞船腾空而起,直冲云霄。

地面上的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这一史无前例的人类壮举,毕竟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一个陌生的星球。卫星和无线电波将电讯节目传送到全球,最见多识广的记者此时都惊叹不已,因为不曾经历这样伟大的时刻。人们屏住呼吸,以至于美联社和国际合众社的电视传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鸦雀无声,这种情景在寻常的新闻报道中是从未出现过的。然而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他的两名同伴却表现得异常冷静沉着,他们的心率在等待发射的时刻甚至比在以前进行太空飞行时还要低。这足以证明他们就是此次登月飞行的最佳人选。

此时,在华盛顿的尼克松总统也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场景。就这样,阿姆斯特朗和自己的另外两名伙伴——巴兹·奥尔德林(BuzzAldrin)、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Collins)一起开始了为时12天,行程80万千米的月球之旅。

回忆起“阿波罗11号”刚起飞时的情景,阿姆斯特朗说:“出发前,很自信,因此竖起了大拇指。但同时也带着一点羞愧。事实上,有许多次我们整装待发,甚至已经进入太空舱了,却忽然发现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出了毛病,你不得不从头再来。所以,当我们实际上真正起飞的时候,我倒是有一种置身梦中的惊讶感觉了。当然,真正起飞的时候,感觉很美好!”

在谈到起飞时的感觉时,他说:“起飞时,我感觉好像火车行驶在不平坦的轨道上一样,人的身体向各个方向摇晃,噪声非常大。但总的感觉是终于飞起来了,棒极了!”

登月前冷静面对险情

“阿波罗11号”起飞4天后,也就是7月20日,进入了绕月轨道,预定登月的时刻终于到来。

阿姆斯特朗和同伴吃完早餐,穿好登月服装,戴上头盔,背上背囊。上午9点22分,驾驶员奥尔德林首先由指挥舱进入登月舱。之后,指令长阿姆斯特朗也进入了登月舱,柯林斯则留在指挥舱内接应同伴。按照计划,此时登月舱被称作“秃鹰”,指挥舱被称作“哥伦比亚”。

“秃鹰”与“哥伦比亚”分离后,准备降落在月球表面。当降到离月球表面9千米处时,“1202”警报器突然发出刺耳的鸣响。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之前从未受过“1202”警报训练,他们担心有意外发生,而这个意外有可能导致整个登月任务流产,甚至更糟。

不过,幸运的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很快显示,“1202”警报是由计算机超负载造成的,对着陆不造成危险,因此,“秃鹰”可择地着陆。

于是“秃鹰”又向预定地点进发准备着陆,然而,当它以每秒8米的速度下降到离月球表面150米的高空时,又一险情摆在了阿姆斯特朗面前。通过观察窗,他发现月球表面预定的降落点竟然有无数巨大的岩石,这与“阿波罗8号”与“阿波罗10号”所拍摄的照片有些不同,他们不得不倍加小心。

紧接着,阿姆斯特朗和同伴奥尔德林又遇上了另外一个险情:“1201”(计算机制导系统故障),“秃鹰”无法正常下降。后来据阿姆斯特朗回忆,当时“秃鹰”只剩下5%的燃料,他们必须在90秒内着陆,否则“秃鹰”就会粉身碎骨。

在危急关头,阿姆斯特朗在奥尔德林的引导下,手握操纵杆,给“秃鹰”加大马力,使“秃鹰”越过了这个岩石密布的区域,避免了一场惨祸的发生。排除这次险情以后,“秃鹰”探出5英尺长的金属传感器,触到了月球的土壤,缓缓下降。阿姆斯特朗随即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发动机引擎和安全控制系统已经关闭,这里是安宁谷,‘秃鹰’已经着陆。”

此时,38万千米外的地球,休斯敦任务控制中心内一片肃静。几分钟后,人们仿佛从梦中醒来,一下子欢呼雀跃起来。这一刻,举世瞩目——经过长达8年的不懈努力,耗资无数的“阿波罗号”终于在月球着陆。

月球漫步

1969年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22时40分,阿姆斯特朗首先迈出舱门,面对荒凉而陌生的月球凝视了几分钟,然后伸出左脚,一步三停地走下扶梯。9级台阶,他整整用了3分钟。最后,他向月球表面迈出了第一步。他的左脚小心翼翼地触及月球地面,而右脚仍停留在登月舱扶梯上,当发现左脚陷入月球表面很少后才将右脚踏在月球表面。在整个世界的瞩目下,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的照片阿姆斯特朗回忆道:“我在舷梯尽头跳了一小步,舷梯触到的月球表面呈沙粒状。我走下‘秃鹰’,平稳地站到了月球上。这时候仔细察看才发现,我脚下踩的是很细的、呈粉末状的尘土。脚尖踩上去很松很软,而后形成很美的圈状层次,如同粉末状的焦炭。”

“我只是踩上去浅浅的一英寸,也许只有1/8英寸,我却看到了我的靴子印,靴底沾满了沙子般的颗粒。”阿姆斯特朗发现,这时候向各个方向迈步都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困难,甚至比他在地面上所做的1/6G模拟训练还轻松。“刚开始我处于阴影中,十分黑暗,我不大容易看到我的足迹,但当我走了几步后,眼睛逐渐适应了周边的黑暗。”他说。

5分钟后,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球表面,他们抓紧时间执行各项任务:安放科学仪器,收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样品,还在月球表面插了一面美国国旗,安放了一块不锈钢纪念牌。

23点47分,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白宫同月球上的两位航天员通了话,2小时20分后,他们乘登月舱起飞上升,离开月球,与指挥舱内的柯林斯会合。

7月28日美国东部夏令时下午12时51分,在经过了12天3小时17分22秒的远航后,“阿波罗11号”顺利返回地球,溅落于太平洋。3名航天员在医生和相关人员陪护下,被关了3个星期“禁闭”后,才返回家中,与亲人团聚。

后悔成名

月球之旅后,阿姆斯特朗获得了美国自由勋章、美国航空航天局卓越服务奖章和国际航空联合会金质奖章。可是,阿姆斯特朗对自己的成名并没有心理准备,认为成名是个负担,渐渐感到无法应付和承受。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周围的朋友和同事们对待他的方式与过去截然不同了。

为了彻底从公众目光中隐退,阿姆斯特朗1971年从美国航空航天局退休后,到辛辛那提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担任教授至1979年。后来,他甚至还在一个偏僻的乡下买了一个杂草丛生的农庄,开始了自己的半隐居生活。他感慨地说道:“到底要花多少时间,别人才不将我当做一名航天员看待?”

曾经有人建议阿姆斯特朗多出去走走,到各地散散心,可这个倔强的美国人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我连月球都去过了,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吸引我呢?”

从月球返回之后,他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妻子渐渐厌倦了这样的日子,提出离婚的要求。1994年,阿姆斯特朗与共同生活了38年的妻子正式离婚。阿姆斯特朗回忆当时的场景,唏嘘不已:“我想挽留她,可在当时那样的情景中,我能说什么呢?我们的婚姻,就像一次失败的飞行,无声地崩溃了……如果可能,我还要说,我爱妻子。我很抱歉,我们的婚姻,是我为成功所付出的最大代价。”

后来,阿姆斯特朗再婚了。垂暮之年的他更愿意“生活在现在”,还经常驾驶滑翔机过把飞行瘾。这位很少接受采访的航天员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中称:“我不应当获得那样大的名气。我并没有被选为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我只是被选为那次飞行的指令长,是当时的情况使我成为登月第一人。这并不是任何人事先计划的。”

奥尔德林:奔跑在月球表面的西点毕业生

巴兹·奥尔德林1969年7月20日,紧随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的奥尔德林成为人类第二个登月者,他在探月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点的优秀毕业生

1930年1月20日,巴兹·奥尔德林(BuzzAldrin)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蒙特克莱尔。父亲是一家标准油公司的董事长,二战期间在空军部队服役,会驾驶飞机,后来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父亲的不平凡经历深深影响了奥尔德林,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凡事争强好胜的个性。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奥尔德林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初中时,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理科成绩特别突出。从那时候起,他就立志要当一名军人,著名的西点军校无疑成为他的首选。凭借优异的理科成绩,奥尔德林通过了军校的考试。后来通过父亲的活动,由参议员推荐,奥尔德林于1947年进入了大名鼎鼎的西点军校。

同类推荐
  • 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

    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食品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民生的 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近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也给世界敲响了警钟。董志龙所著的《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主线,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食品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聚焦民生,贴近生活,着力寻找破解食品危局的方案,并以积极的行动引导食品企业走出一条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光明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努力。
  • 食品包装学

    食品包装学

    本书改变了以往常用的按照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机械以及典型食品包装这一体系的分类方式,按照食品的类型进行分类编写。书中在介绍了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包装原理后,分类详细介绍了肉制品包装、果蔬包装、水产品包装和其他一些食品的包装,最后简要介绍了一部分典型食品的包装标准与法规。本书内容比较丰富,贴近生产实际,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专科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有关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或从业人员用作参考。
  •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旨在追寻南水北调工程历史的渊源,回顾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2002年动工建设期间的历程;介绍南水北调总体布局和东线工程规划,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东线工程对受水区的影响尤其是对江苏的影响,阐述江苏受水要领,并回答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探讨东线工程建设、管理变革的主要方面,以答谢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关注。
  •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空中客车公司如何从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以及从一个被美国飞机制造商嗤之以鼻的欧洲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超过波音公司成为世界头号民用飞机制造商的艰难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公司既要面对美国制造商的强大压力,又要克服合作伙伴之间由于特殊的体制带来的种种矛盾和来自政治(包括政府)的种种压力,几乎是举步维艰,走一步摆三步。全书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极强,空中客车公司每一次陷入绝境时令人叹息,每一次峰回路转又令人拍案叫绝,而折射出的经验与教训又使人回味无穷。本书可作为航空界管理与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
  • 电力知识

    电力知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职工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更好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特编写出版《电力知识》一书。本书对电力技术、生产建设和技术经济等知识,以及当代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和电力科技的新发展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知识面宽、通俗易懂,可作为技术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了解电力科技知识和高新技术知识的“入门”读物,供学习参考。
热门推荐
  • 清穿之今天开始做宠妃

    清穿之今天开始做宠妃

    季婉容一朝梦醒,成了四爷府上最不起眼的格格。做妾?是不可能做妾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做妾!季婉容万般纠结,冷漠道:“给封休书,咱们一拍两散,都不丢人。”哪里曾想,冰山四爷根本不答应,偷走了爷的心,想走?没门!某男咬牙切齿怒道,“你说过,生是爷的人,死是爷的死人,你说话要作数,这辈子,你休想离开爷的身边……”【甜文!甜文!甜甜文!架空清朝,请勿较真。】
  • 文明之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之美)

    文明之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之美)

    周口店遗址是现今世界上发现人类化石最丰富、最生动的古人类遗址,那具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便是周口店的发现,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书编者融合国内外考古发现,剖析遗骨遗迹的同时,挖掘考古背后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为读者全面展现周口店遗址挖掘的历史过程。
  • 银发打工者(下)

    银发打工者(下)

    东莞有着成千上万家民营企业,当地人管企业主概称老板。三正集团的老板是莫浩棠。他参过军,曾任过桂林陆军学院的教官。复员后,他回到东莞,在桥头镇作过党委书记。从1995年起,他创办了三正集团。老崔的打工第一站大朗文化站是政府机构,原单位江西珠湖制药厂是国营企业,现在来到的是一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有着不同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模式,必须要重新学习和适应。
  • 向南向北皆是喜欢

    向南向北皆是喜欢

    北柒忻觉得自己找了一个奇怪的男朋友,却又说不上来哪里奇怪,连带着她也变得有些奇怪。刚认识的时候,南先生态度无奈冷淡,不知道在想什么。刚在一起时,男朋友不太像男朋友啊!分手后:冷漠,不联系。复合后:瓢虫,我也很好吃的,瓢虫,你的嘴真甜。为什么复合后的男朋友这么粘人?脸皮还这么厚,还学会了撒狗粮!不行不行,我们得分手!隔天,所有人都知道南觉集团总裁在征婚。全市的女人都往他面前钻。知道消息的北柒忻,立马奔到南觉集团,甩出两个红本本说道:“谁敢肖想我的人,我让你家破产!”有人不相信,结果真的破产了。晚上南先生拿着键盘榴莲说道:“瓢虫,我两个都跪!”北柒忻:哼,小样,跟她斗!(女主身份强大,男主也是。一对一,女主是家里团宠。)
  • 穿越从遮天开启

    穿越从遮天开启

    开启穿越的路途,行走虚海,横跨诸天,无上道果,追逐唯一真一的我,穿越多远世界《主神大道》《幻想大世界穿越》嘎嘎嘎!我感觉脑壳都在冒凉气(不脑残,有逻辑)(无女主)(小众文)
  • 三万佛同根本神秘之印并法龙种上尊王佛法

    三万佛同根本神秘之印并法龙种上尊王佛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锦衣御明

    锦衣御明

    魂穿越到大明,成为一名驻辽东锦衣卫暗旗,在这个不曾记载过的神秘组织中,背后暗藏着无尽杀机,稍有动作就能影响到辽东的局势。赵宗武看着自己所处的时代,这对于汉家儿郎来说,是一段极其不堪回首的历程。在这中间有着太多值得人深思的问题。建奴、汉奸、族群;东林党、阉党、党争;灾荒、流寇、瘟疫……每一段经历的背后,皆是汉家儿郎的血泪。诚然这朱明皇帝尚存几分骨气,可如果不能改变汉家命运,那要之又有何用?既然世道不公,那我辈当奋起而争,且看赵宗武如何掌兵权,树权威,诛建奴,震朝堂,灭东林,钳阉党,杀奴奸,拯华夏!一步,一步,走向令人仰望的巅峰!……锦衣御明书友群:938.887.683
  • 异世重生争霸

    异世重生争霸

    意外穿越的秦轩,重生异世大陆。强势崛起,咤风云,诛邪魔,战遍八荒六合。水滴石穿,雨花石开!强者之路,荆棘林立!乘风破浪,鹰击长空!纵横天下,唯我独尊!
  • 出口成章(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出口成章(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出口成章》收录了梦李白、西施咏、秋登万山寄张五、江南逢李龟年、瑶瑟怨、夜上受降城闻笛等精美诗篇,读者阅读这些佳句,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智慧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让你轻轻松松出口成章,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 没有语言的生活

    没有语言的生活

    本书为东西所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获得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小说讲述的是“不正常人”的故事。父亲瞎,儿子聋,媳妇是个哑巴,这三个残疾人组成了一个加倍“不正常”的家庭,他们却力图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本书汇集了东西的六个中篇力作:《没有语言的生活》《猜到尽头》《目光愈拉愈长》《慢慢成长》《原始坑洞》《迈出时间的门槛》,其中《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