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3500000030

第30章 硬币和金山的互换——赌徒的逻辑(4)

诚信是发展的基础

盟约是什么?盟约本质上是博弈双方或者多方为了避免出现双输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达成的协议,在某种意义上盟约就是博弈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例如,前苏联和美国制定削减核武器的条约,这是在双方力量基本对等,谁也无法彻底战胜博弈对手,而如此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再继续下去,最后只会使双方的国家经济都崩溃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不损害自己的根本利益,保持足够威慑力的条件下,达成如此协议。事实上,盟约在许多博弈的场合都会出现,只是有时能够延续较长的时期,有时候却是昙花一现。博弈双方达成协议和毁掉盟约,其中蕴藏的玄机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秦末刘邦和项羽的两次建盟与背盟中看出其中的奥妙。

秦末农民战争,由陈胜和吴广首先发难,但最终推翻秦朝的却是刘邦和项羽两支起义军。一般人只知道这两人是一对博弈的对手,却不知他们曾经在共同的旗帜下,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合作战斗。只是由于不能达成合作的协议,兄弟又变成对手罢了。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做过秦朝的小吏,由于私自释放囚犯而隐藏在茫砀山的刘邦,终于等到了迟来的春天。他与同乡好友萧何、曹参、樊哙等合谋杀掉沛县县令后,率领沛县数千子弟走上了反秦的道路。此时,楚国的旧贵族,项羽叔侄也起兵响应。由于项羽家族世代为楚将,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在陈胜、吴广失败后,项羽叔侄的军队成为义军的主力。

公元前208年,项梁、项羽叔侄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北上,在徐州地区消灭了楚怀王景驹,军事实力迅速壮大。刘邦起兵后,一直不顺利,他先依附于景驹,景驹被项梁杀掉后,他便投靠了项梁。刘邦与项羽并肩作战,在灭秦的战争中走到了一起,并结拜为手足兄弟,这一年刘邦47岁,项羽24岁。

公元前207年,起兵反秦的六国旧贵族共同拥立了原楚怀王之孙名心为共主,仍称楚怀王。这时候,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和王离统率的边防军正在围困起义的赵国。奉怀王之命,项羽率军救赵。刘邦西进伐秦,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救赵途中,项羽本为副将,但主将宋义畏敌不前,项羽便杀了宋义,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破釜沉舟,全军只带三天的口粮,以胜则存,败则亡的勇气,在巨鹿大败章邯统率的秦军主力,杀死秦将苏角,俘虏王离,迫使涉问自杀,在战斗中,项羽和楚军将士们勇猛如虎,威震各路诸侯。大战结束后,项羽在辕门召见诸侯军将领,他们各个膝行而前不敢仰视。自此,名义上怀王是天下抗击秦军的共主,实际上项羽成了“霸天下以令诸侯”的统帅。

在项羽率领各路义军与秦军主力浴血奋战的时候,伐秦的刘邦,采纳了张良等谋士的建议,迂回进军,避实就虚,向西挺进,进展顺利。由于项羽拖住了秦军主力,刘邦军队遇到的阻力极小。公元前206年,刘邦先于各路诸侯攻入关中,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不得已向刘邦投降,至此,秦王朝宣告灭亡。刘邦进入成阳后,贪恋财富,喜欢美女,好在还能听从张良、樊哙的劝告,封存秦宫的府库、财宝,退军霸上,并与咸阳父老约法三章,废除了前朝的全部苛政,受到了关中百姓的拥戴,惟恐沛公不为关中王。

项羽经过一系列的战役,迫使秦军主力投降,又将二十万秦降军全部杀死后,也率军杀奔关中而来。见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大怒,发兵攻破了函谷关,屯兵新丰鸿门,范增要项羽趁机消灭刘邦。生死关头,张良让刘邦赴鸿门,假意谢罪,利用项羽少谋而狂傲的本性,对他卑躬屈膝,俯首称臣,以求自保。刚直而缺少心机的项羽,果然放弃了除掉刘邦的打算,并设宴款待,最后放走了刘邦。

鸿门宴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杀掉了秦降王子婴,并放火烧毁了秦朝的宫室。公元前206年,项羽在成附分封诸侯,他背弃了当初“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分封了十九个王,刘邦被封到了汉中巴蜀的边远之地做汉王。项羽还把原来的秦国一分为三,封秦军三个降将为王,借以遏制刘邦的发展。刘邦接受萧何“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的建议,忍气引兵西人汉中,养精蓄锐,以图发展。

当时楚怀王与天下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时候,秦朝的力量还非常强大,起兵的六国旧贵族根本就没有想过推翻秦朝的统治,只是希望恢复六国旧有的地盘,割据称王。正是由于这种离心离德的想法,使得秦军能够各个击破。为了使六国旧势力能够齐心协力对付秦军,怀王才提出这个一般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而时势造英雄,项羽在巨鹿之战,及其后来对章邯的一系列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由于秦朝廷中宦官赵高的责难,使章邯进退两难,被迫投降项羽,项羽成为义军统帅,所率军队百战成钢,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并发展到四十万人。刘邦的军队独树一帜,沿途吸收各路英雄,虽然先人关中,说白了也是三分能力,七分运气。

在鸿门宴的前夕,刘邦和项羽两军无论在哪个方面,刘家军都不是项家军的对手,所以,项羽凭借他的实力,推翻了最初怀王与诸侯定下的盟约。刘邦的那点本钱,无法和项羽进行正面的直接博弈,只能是任人宰割,接受汉王的封号。这就好比两个不成对手的拳击手进行博弈,弱者为了避免失去最后一点本钱,主动宣布放弃博弈,强者也给对方留一点颜面,给了点出场费让他回去。所以,西汉建国过程中的第一次盟约是以项羽的毁约,刘邦的委曲求全而结束。所以刘项的第一次结盟,刘邦获得了与项羽争先进入关中为王的机会,其后,刘邦主动放弃战争手段,保留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在这场博弈中,作出了最佳选择。

不甘屈服的刘邦在汉中经过整顿,拜韩信为大将,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办法,出其不意,一举平定了三秦。公元前205年,平定了三秦的刘邦,集合了五路诸侯的兵马共五十万人,利用项羽进攻齐地田荣的机会,乘虚攻人项羽的国都彭城,这是刘邦起兵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占领彭城后,刘邦和诸侯军忙着分割胜利果实,毫无戒备。远在齐地平叛的项羽得知彭城失守,立刻率三万精兵,从鲁南杀回彭城。彭城之战刘邦几乎全军覆没,连他的父亲和妻子都做了楚军的俘虏。夺回彭城后,项羽没有对刘邦赶尽杀绝,再次错失了消灭刘邦的良机。

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是刘邦和项羽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较量,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彭城之战后,刘邦退守荥阳,收集散卒,补充兵员,又由于萧何全盘掌握了秦国故地,刘邦在该地又颇得民心,所以萧何能源源不断地调拨关中的粮草兵力,汉军得以重整旗鼓,使项羽无法越过荥阳——成皋一线西进。刘邦在正面与项羽对峙,虽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同时让韩信、彭越在项羽的后方和两翼不断地进攻,袭扰阻断了楚军的粮道,使楚军的根据地不断缩小,并很快形成了对西楚合围的态势,使项羽腹背受敌,兵员亏损,粮草殆尽。

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项羽不得以同意与刘邦议和,楚汉约定以当年魏惠工开辟的“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议和后,项羽送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信守盟约,引兵东归。

鸿沟之盟以后,天下已有大半归汉,张良、陈平建议刘邦抓住这个灭楚的天赐良机,刘邦率军大举东进,追击项羽,把项羽逼到了彭城——垓下一线,这次是刘邦背弃了“鸿沟议和”的约定。最后,刘邦利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迫使项羽自杀于乌江边上。

透视楚汉的第二次达成盟约,是在长达四年的博弈中,刘邦充分发挥萧何、韩信、张良的才智,再加上自己永不言败的勇气,与项羽相持了近四年,在双方谁也不能吃掉谁,项羽略占下风的时候,刘项双方达成平分天下的盟约。这就好比斗鸡博弈,在谁也无法再前进,但谁也不愿后退的情况下,达成了纳什均衡,但总体上的形式是对刘邦有利。在刘邦许诺分封韩信和彭越为王,获得他们的支持之后,形势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刘邦的实力大大超出了项羽的力量,所以,刘邦撕毁盟约,结盟麻醉项羽,然后主动攻击,垓下一战定胜负,取得彻底胜利,成为第二次博弈的大赢家。

刘项第二次结盟刘邦背盟,表明刘邦又作出了最佳选择。

所以,盟约只是博弈各方在一定形势下的权宜之计,一旦博弈任何一方的实力发生变化,处于强势的博弈方就会毁弃盟约,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西方所说的: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博弈各方最终追求的还是永恒的利益最大化,盟约是手段,却不是最终目的,它必然随实力的变化而变化,所谓的友谊地久天长只是说说罢了。盟约是假的,实力是真的,利益才是至关重要的。

要巧妙地说出丑话

有时候,人们信奉“先礼后兵”的原则,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愿意单刀直入,因为那样即便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会让别人感到不快。可是,这种办法不适用于所有的场合,如果你面对的是老谋深算又深谙人情世故的人,那么先礼后兵或者彬彬有礼的姿态反而会让对方感觉你是在矫揉造作,不肯信任你,也就自然不肯重用你了。

“丑话说在前头”是人们的一句俗语。但是这句俗语在很多场合下都被使用着,说明在一些情况下,不那么中听但是能表现出你没有挟私没有做假的言语更能获取他人的信任。

魏征,作为古代广为人知的一位以“提意见”而著称的大臣,就是一个喜欢把丑话时时说出来的人。其实,他的说丑话,和一些人的说好话,是异曲同工的。

魏征早年在瓦岗军中效力,后来投靠了唐朝。当时,他是作为与唐朝敌对武装力量的下属身份出现的,如果按照正常的升迁途径,他一生都无法显贵。不过,他选择了在太子李建成身边。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在皇帝驾崩之后,太子自然就会成为新任皇帝,而太子登基之后,所重用的人无非是三种:老皇帝留下的朝廷重臣,按照升迁途径一步步走上来的大臣,太子的亲戚和心腹。显然,魏征就是朝着这其中的第三种人的标准去努力的,而且他确实也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展开皇位争夺的时候,魏征甚至建议李建成先发制人,采取武装行动杀掉李世民,可见他的急切心情。

不巧的是,最后先发制人的是李世民。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自己做了太子,并且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名正言顺”地成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经过皇位争夺,魏征再次遭遇了政治生涯中的失败,不同的是,第一次他是以降将的身份出现,而这次是以阶下囚的身份出现。

在被押送到唐太宗面前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问魏征:“你为什么当初建议太子李建成先下手为强杀掉我?你这不是挑唆我们兄弟相残吗?”

要知道,挑唆皇族手足相残这样的罪名,就算不治一个死罪,此后的政治前途也肯定是没有了。不过魏征十分有应对策略,面对李世民的问题,魏征毫不畏惧地回答说:“要是当初太子接受了我的建议,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了。”

言外之意,他的建议是十分正确的,只不过太子没有采纳才导致了失败。这样的回答,看上去好像回避了唐太宗的问题,实际上却委婉地表达了魏征的意思:“所谓手足相残云云,只不过是一个虚伪的道德口号,实际上你还不是杀掉了自己的兄弟才做了太子掌握了政权?”

果然,魏征的回答让唐太宗十分欣赏,他觉得魏征有胆有识,不但敢于当面顶撞自己,而且他当初提出的让太子李建成杀掉自己的计谋也确实合理。就这样,魏征摆脱了政治犯和阶下囚的命运,被唐太宗重用,没过几年就做了宰相,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春天。

魏征这一次,没有像以前那样表现出忠心耿耿,而是直接对唐太宗说:“我希望陛下把我当做一个良臣,而不是把我当做一个忠臣。”这说的是实话,但也是十分高明的自我表白。从事实上来说,魏征前后投靠了几个主子,如果按照“忠臣不事二主”的标准,他肯定是算不上忠臣了,但他没有隐讳这一点,相反,开诚布公地对唐太宗讲了出来,并且摆出了另外一张王牌:良臣。他向唐太宗表明,他是一个可以治国安邦的人才,只要按照他的建议去做,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唐太宗本人也会成为古往今来少有的好皇帝,这一点对唐太宗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魏征的这番话正是击中了唐太宗心中最敏感的部位:做一个好皇帝。

从唐太宗本身来讲,靠着政变做了皇帝,已经不够理直气壮,如果再做不好,就会被后人当做秦二世、隋炀帝那样的昏君和暴君来看待了。所以,唐太宗需要良臣帮助他治理国家,魏征既然表明了自己的良臣身份,唐太宗自然会对他另眼相看。

而且,一个臣子是否忠心,最主要的还是看他为皇帝出过多少建议,做过多少实事,对唐太宗而言,这才是最大的忠诚,以前魏征有过多少个主子,相比之下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魏征靠着“做良臣不做忠臣”的口号,为自己谋求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最终成为千古流芳的名臣。

同类推荐
  •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33个忠告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33个忠告

    本书通过对乔布斯成功背后暗藏的闪光点集中描述,给自己创业或者正在职场中奋斗以及即将走入职场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参考。这些忠告将让你避开绊倒你的石头或木桩,让你找到一条充满花香的小径。善用这些忠告,将可使自己的生活多姿而充满喜悦,引领你走向幸福的成功之路。
  • 职场必读:成功学系列(套装共3册)

    职场必读:成功学系列(套装共3册)

    谈商场谈财富谈事业,说成败说处世说人生。马克·扎克伯格+马云+李嘉诚的成功秘诀。
  • 为自己工作

    为自己工作

    《为自己工作》是主要写给企业员工的读物,旨在强化和培养员工的敬业态度及自身定位和平衡的心态等。随着工业的发展,在全国的中小企业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难。企业一味地给员工加薪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只投入口袋忽略了脑袋;稍大一些的企业虽有企业文化,往往只停留在口号或形式上,没能深入地贯彻执行下去。《为自己工作》及时地从员工的心态、服从执行、学习力、感恩等八个方面入手给员工指明了一条从打工走向成功的道路。
  • 可以输给别人,不能输给自己

    可以输给别人,不能输给自己

    一个人的一生可能要经历很多失败,但败给自己是最窝囊、最低级、最彻底的失败。为了避免这种失败,我们编撰了本书,意在通过许多富有哲理的故事和一些人生感悟,全面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从而做一个不输给别人的人,更不输给自己的真正成功者!
  • 谢谢努力的自己

    谢谢努力的自己

    本书以励志鸡汤、励志情感为主要写身边周围的故事,写生活,也写奋斗,写人生,也写挫折。那些故事是回忆,也是继续,是对努力的自己的抚慰。能让你在面对学业的压力,青春的迷茫,爱情的复杂中保持无畏无惧的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
热门推荐
  • 万古神帝

    万古神帝

    八百年前,明帝之子张若尘,被他的未婚妻池瑶公主杀死,一代天骄,就此陨落。八百年后,张若尘重新活了过来,却发现曾经杀死他的未婚妻,已经统一昆仑界,开辟出第一中央帝国,号称“池瑶女皇”。池瑶女皇——统御天下,威临八方;青春永驻,不死不灭。张若尘站在诸皇祠堂外,望着池瑶女皇的神像,心中燃烧起熊熊的仇恨烈焰,“待我重修十三年,敢叫女皇下黄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毛泽东与北京大学的三段情缘

    毛泽东与北京大学的三段情缘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毛泽东毛主席与北京大学的不解情缘。可以说,毛泽东与北京大学有着三段情缘。其实,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中国最著名学府北京大学之间,在20世纪五十多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着令人神往而又十分有趣的历史文化联系。从青年时期开始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到中年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再到进入老年直至去世,毛泽东与北大始终是情缘未了,联系难断。
  • 情禛玉切指纤柔

    情禛玉切指纤柔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紫薇真龙穿过前生,走过今世你我牵手,在这一季一个林字,双木之缘你我携手,三生三世。不一样的林黛玉,不一样的红楼梦那个林妹妹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个黛玉却是习中医、学厨艺,书房厨房两不误谁想要“玉带林中挂”的结局?谁稀罕宝哥哥的一见钟情?谁又稀罕大观园里的虚情假意、风霜刀剑?且看瑾瑜笔下另一个仍是活在那个年代,却大不一样——有美貌、有才情,却不那么悲伤、那么无助且拥有父母之真爱、爱人之挚情的黛玉!推荐好友的文文:长河的《情牵红楼绛珠魂》:好友琉璃纹的无敌好文《无敌女夫子》:(亲们走过路过,千万表错过啊,保证精彩万分,O(∩_∩)O~)珠珠红楼新文《情纵红楼》:(男主穿越,精彩绝伦哈,表错过了哦,O(∩_∩)O~)宛颐的《红楼之碧水盈玉》:
  • 世界第一的你

    世界第一的你

    为了合并公司的股份,靳嫣被迫和自己的哥哥顾箫烊订婚,顾箫烊喜欢靳嫣,靳嫣并不知道,还以为顾箫烊和自己一样,也是被逼无奈。她卯足了劲儿去撮合自己的哥哥和其他的女人,但是,很不幸,到最后她这个小白兔还是被大灰狼给吃了。就在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的时候,上一辈的恩怨却是出现了,打乱了两人的生活。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父债女偿,顾箫烊残忍对待靳嫣,并且,让靳嫣签字离婚,靳嫣黯然离开。误会解开的时候,顾箫烊才发现,靳嫣已经不在自己的身边了。三年以后,靳嫣带着自己的儿子强势回归,那孩子对着顾箫烊笑了,并且,还甜甜地喊了一句,大舅好!什么舅舅,他是孩子的爸爸!
  • 快穿任务之炮灰来逆袭

    快穿任务之炮灰来逆袭

    孟离围观异宝出世成了炮灰,又成了穿梭各个世界替人逆袭的任务者。觉得功法不如意?自创!没有称心的武器?也有!没有合适的机缘?都有!(注:本文无cp。)
  •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八零宠婚美娇娘

    八零宠婚美娇娘

    新书《林妙人的逆袭时光》已上线,消防员哥哥与逆袭女主的爱情故事,全文高糖欢迎入坑!池薇穿越八零成为强者,貌美如花加顶级医术,偏偏有个妖孽老公看着不顺眼,白送谁喜欢谁拿去~男主斜眼,这个女人一天就知道学医教书搞人生逆袭,怎么也不来勾引他了。(宠文甜蜜蜜)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不锈时光

    不锈时光

    继《八十年代中学生》后,著名摄影师任曙林全新力作。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回忆录,大量珍贵照片独家披露。积淀多年,一次对影像的文学化书写方式的尝试。用笔尖与底片记录一代人的青春与成长。在《不锈时光》中,作者袒露自己的青春与摄影之路:特殊年代的学生岁月、摄影的启蒙与摸索、拍摄《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前前后后、离开中学生之后的矿区拍摄、下海后的迷茫与顿悟、与父亲既简单又复杂的感情……敏锐捕捉那些胆大妄为的勇气、暧昧幽微的情愫、隐隐的愧疚与不舍、当头一棒的顿悟,正如我们每一个人曾经走过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