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77100000044

第44章 徐文长传

袁宏道

【解题】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拟古之风,主张写诗作文要表现个人的性灵。他的散文流畅明丽,多表现封建社会有闲文人的闲情逸致。著作有《袁中郎全集》。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本文是袁宏道为同代怪才徐渭所作的传记。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又号天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人有奇才,但乡试却屡试不中,他也因此而潦倒终生。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诗文、戏曲、书画,都造诣很深。他性格狂傲,愤世嫉俗,时人称他为“狂人”。本文作者袁宏道虽与徐渭并不相识,但没有因此而看轻他。在徐渭死后五六年后,他为他写了这篇传记。其中赞扬了徐渭的才识,高度评价了他的艺术成就,生动地描述了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同时流露出了自己的无限惋惜之情。世人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徐文长若泉下有知,观此肺腑之文,真可以含笑九泉了。

【原文】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①,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②,奇其才,有国士之目③。然数奇④,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⑤。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⑥,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⑦。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⑧。表上,永陵喜⑨。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⑩。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B11,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归之夜哭、羁人之寒起B12。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B13。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B14。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B15,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周望言B16:“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B17: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B18。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予书日B19:“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注释】

①诸生:县学生员,即秀才。

②薛公蕙:薛蕙,字君采,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校越:主考越中考试。

③国士:古时称一国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④数奇:命运不好。

⑤中丞胡公宗宪: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嘉靖三十四年(1555)任浙江巡抚。中丞,明代都御史之职的雅称。

⑥介胄:古代武士的护身装束,如盔甲等。

⑦方:比。刘真长:刘惔,字真长,东晋人,深为丞相王导所器重,为人恃才傲物。杜少陵:即杜甫。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供职。

⑧属:同“嘱”。

⑨永陵:指明世宗朱厚熜。他的陵墓叫永陵。宋明两代皆以陵名称已故的皇帝。

⑩偶:遇。

B11曲蘖:指酒。

B12羁人:客居他乡的人。

B13韩、曾:韩愈、曾巩。后者是宋代著名散文家。

B14欧阳公:指欧阳修,宋代著名文学家。

B15张元汴:字子荩,号阳和,浙江山阴人,曾任翰林侍读,故称为太史。

B16周望:陶望龄,字周望,会稽人,是袁宏道的朋友。

B17石公:袁宏道的号。

B18囹圄:牢狱。

B19梅客生:名国桢,字客生,湖北麻城人,徐渭的朋友。

【译文】

徐渭,字文长,在山阴县做生员时,名声就很大。薛公蕙担任浙江学官时,很赏识他的才能,认为他是国家的杰出人才。然而他的命运却不好,屡次乡试都失败了。中丞胡公宗宪听说他的情况,请他入幕为客。文长每次进见,都身穿葛衣,头戴青巾,尽兴畅谈国家大事,胡公十分高兴。当时胡公统帅好多个防区的军队,威镇东南地区。身穿盔甲的武士在他面前都跪着说话,爬着向前,不敢抬起头来;而文长却以部下的一个生员的身份傲然交往,人们谈论起来将他比做刘真长、杜少陵。适逢猎获了白鹿,胡宗宪嘱托文长写奏表。奏表奉上,世宗皇帝看了很喜欢,胡公因此就更加看重他,军中一切奏疏公文,都由他来撰写。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见识很自负,常能想出奇特的计谋,谈论军事常常是切中要害。在他眼中,世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让他满意,然而他却终生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文长在官场上不得志,于是就嗜酒来放纵自己,尽情地游山玩水。他曾漫游齐鲁、燕赵大地,遍观北方大漠的景观。他把所见到的山峦起伏,海浪澎湃,黄沙漫天,疾雷震天,大雨如注,风吹树倒,幽深的峡谷,繁华的都市,各人物、鱼、鸟等,所有一切令人惊叹诧异的景象,都用诗一一描述出来。他的胸中又有奋发激荡不能磨灭的气概,有英雄无路可走、无处可投的悲愤,因此他写的诗像是嗔怒,又像是在狂笑,像湍流在峡谷中轰鸣,像种子从土里发芽,像寡妇在深夜里哭泣,像游子被寒风惊起。虽然他诗歌的体裁格律有时有不高雅的地方,然而却能独出心裁,有王侯的气魄,不是那些像妇人一样侍奉别人的诗人所能比攀的。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识,气势深沉而法度严谨,不因为模拟古人而损害才气,不因为议论而伤害格调,是属于韩愈、曾巩一流的作品。文长向来不迎合时尚,当时所谓的文坛盟主,文长都加以贬斥和怒目而视,所以他的名声没有传出浙江之外,可悲啊!

他喜爱书法,笔意奔放得像他的诗一样,苍劲的笔力中透出媚人的姿态,正如欧阳公所说的“妖冶的妇人年纪虽老但仍留存着未尽的风韵”一样。有时,他又把余力倾注在画花鸟上,画得都高超飘逸有情致。

后来,他因为猜疑而杀死了他的继弦妻子,被捕入狱,判定为死刑。太史张元汴极力营救,才得到释放。晚年愤懑情绪更加深沉,装疯佯颠也更加厉害了。显贵登门,有时闭门不见。他常常带着钱到酒店中,招呼奴仆们和他一起饮酒。有时自己拿着斧头击破自己的头,血流满面,头骨都折断了,揉一揉,就可以听到碎骨发出的响声;有时用锋利的锥子锥刺自己的两只耳朵,扎进去一寸多,竟然没有死去。

周望说:“他晚年诗文更加奇特,但没有刻印成书,集子收藏在家中。”我的同年中有在越地做官的,我托他替我抄录,至今没有送来。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阙编》二种罢了。

然而文长竟因为在当世不得志,怀着悲愤郁郁而死。袁石公说:先生事事都不顺心,以致积郁成狂;狂病没好,以致进了牢狱。古往今来文人的满腹牢骚、抑郁困苦,没有像先生这样的。虽说如此,但是胡公是世上罕见的豪杰,永陵是英明的君主。在幕府中,得到特殊的优待,这是胡公了解先生啊!奏表呈上而皇帝高兴,是皇帝知道有先生啊!先生只是没有得到显贵的官职罢了。先生的诗文崛起于文坛,一扫近代杂乱,污浊的风习,百世之后,自然会有公允的评价,怎么能说是未遇于时呢?

梅客生曾经在寄给我的书信中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本人更奇特,他本人比他的诗更奇特。”我认为文长没有一样不是奇特的。没有一样不是奇特的,也就没有一样能与世俗相合了。可悲啊!

同类推荐
  • 踏着鲁迅的脚印:鲁迅研究论集

    踏着鲁迅的脚印:鲁迅研究论集

    本书收集了作者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散篇文章,内容包括对鲁迅思想、生平的研究,有关鲁迅创作的总论和具体作品的分析,有关鲁迅的学术随笔,以及为别人的鲁迅论著所作的序跋等。文章虽非宏篇谠论,然而观点明晰,文字朴实。在许多问题上,作者不跟风、不随众,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多或少可为几十年的鲁迅研究留点微弱的印痕,并于“众声喧哗”之中,保有小小的一席之地。
  • 小说法

    小说法

    《小说法》与当下国内许多优秀小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发现了小说家在创作时的思考路径和秘密,所以《小说法》不是一本小说评论集,也不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小说创作的教材,33篇文章深度解构当代国内优秀小说,告诉阅读者如何深刻理解小说家们的描述语言,告诉创作者如何巧妙设置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小说法》对所有志向、喜爱小说创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小说法》由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作序、推荐。
  • 梁遇春散文:泪与笑

    梁遇春散文:泪与笑

    梁遇春的散文写的是琐事,但琐事中有性情,有智慧;谈的虽然芜杂,但芜杂中有脉络,有章法。现代作家废名评说梁遇春玲珑多态的散文,称他“酝酿了一个好气势”,讲得相当漂亮,相当贴切,不温不火。本书收录了梁遇春的多篇精美散文,展现他艳若昙花般的一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 血海国魂(上)

    血海国魂(上)

    在国家和民族的灾难面前,作家不能闭上双眼。报告文学向来以富于担当精神著称,在国家有难、民族有忧时,报告文学作家总是挺身而出,甘冒危险,现场采访,迅捷反映。98抗洪,03非典,08汶川地震,10玉树地震,报告文学作家总是第一时间抵达现场,采写下了一批感人至深的作品。作为一种以真实性见长的文体,报告文学还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备忘及提醒功能。在历史渐行渐远时,报告文学作家亟需发一声猛喝,警醒沉湎在繁杂世务中的人们,千万不能忘了国殇国耻,不能忘了历史的悲剧和民族曾经蒙受的巨难;更不能忘了为民族自由独立而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战英雄。
  • 树木与树叶

    树木与树叶

    若山牧水作品的主题为歌颂自然美、旅途、恋爱和酒,整个《树木和树叶》系列共37篇长短不一的短歌和散文组成,挑选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自然美和旅途)且短歌或俳句篇幅较少的文章做成一部散文集。笔触清新,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热门推荐
  • 勉仁斋丛书:中国文化要义

    勉仁斋丛书: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
  • 霸道将军强娶记

    霸道将军强娶记

    她原本的人生轨迹是好好做她的歌手,在一个属于她的时代发光发亮;尽管一路走得十分艰辛和困难,尽管被人们误会和不理解。可她并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人生……可历史和时间早已拟订了每个人该演绎的角色,杨舒注定要舍弃以往属于自己的所有记忆。重新拾起自己的另一个身份……过另外完全不同的人生!
  • 宛君来

    宛君来

    有一些事情是上天注定,一旦发生便不可挽回.....但是偏偏林曦葶不相信上天注定跟命中注定......她相信事在人为,她终于在她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
  • 你也穿越了啊

    你也穿越了啊

    白家二少名唤白溪岩,性格乖戾,不知何时有了个娘子,才十七岁,是名动天下的毒医。据说正对他恨之入骨。上完班只爱躺窝里看小说的女医生杜水萦很郁闷。穿越到邪祟横行的地方被人追杀不说,还遇到从中学时代就一直喜欢的人,莫名其妙成了他娘子。可是这人性格大变,再也不是她的白月光,她并不想要啊……
  • 充闾文集:面对历史的苍茫

    充闾文集:面对历史的苍茫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乖儿别想逃

    乖儿别想逃

    乔司律,你是我心头的朱砂,是我想而不能忘的伤口。江亚玥,我一直在抵抗你占据我的心,可到头来,我还是输的彻底。一场豪门游戏,你追我赶的角逐。他是豪门大少,天之骄子。这世上只有他不想要的,没有他得不到的,人生唯一一次失误就是娶了她。他恨她,一次次和她作对,却在一次次争锋相对中彻底沦陷。她是一个孤儿,父母双双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因为上一辈的一个约定,她被迫嫁入豪门,丈夫只在婚宴上出现一次,之后便再无交集。她可以穷,却不能没有骨气,她决心要和那个自大的男人斗争到底。
  • 用尽生命等你爱我

    用尽生命等你爱我

    殷茜爱了薄炎熙十年,可这个男人却厌恶她,恨她,用尽手段羞辱她,折磨她;但悲哀的是,纵然被他伤得体无完肤,这份爱也没有减少,她究竟有卑微?!--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百个理由

    一百个理由

    在当今的世界环境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如一只海龟般趴在太平洋风涛里、总是令人难以琢磨的日本,需要警惕,需要谴责,也需要和平共处。《一百个理由》中,作者引用丰富例证想要说明的是:中国有一百个理由谴责日本,也有一百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与此同时,日本要洗去孤独与暧昧,成长为世界性大国,更是绕不过中国这道道义门槛;在某种意义上,这道门槛成了判断日本能否重铸为一个政治诚信国家的试金石。所以,这一百个理由,给中国,也给日本。
  •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男人烦恼一扫光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男人烦恼一扫光

    医学博士奚小土收集编写的最古老、最齐全、最安全巧除男人烦恼的经典老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