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8000000023

第23章

《故乡不再行路难》

宗连坚

小时候读唐诗,读到李白的《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些诗句,就产生对“行路难”的一种畏惧心理。不过当时想,我这辈子也许不去四川,不走蜀道,管他蜀道难不难!但是,命运往往会同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我从小惧怕“行路难”,却偏偏同定南这个“复岭重岗”、“山多田少”、“山路复杂”的山区偏县结下了不解之缘。定南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常常不得不来到这个山路崎岖的地方,亲历“行路难”之艰辛。我曾经亲自背着行李,爬越一个个山岭、一条条山岗;我坐的汽车陷在泥潭里,同司机一起抬汽车,浑身沾满泥污;我还曾住宿在小店里等候车票……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曹操征战时期,翻越太行山之后,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哀叹旅途的艰辛。我在定南经历的“行路难”,也是“去日苦多”啊。但是现在好了。到赣南有了铁路,有了飞机,有了高速公路;在定南到每个自然村都有了水泥公路。定南已经摘掉了“行路难”的帽子。我这次跟随万绍芬、王巨才等十几位名家,参加“中国名家看定南”的采风活动。从北京到定南,仅仅用了4个小时。那轻松,那惬意,犹如坠入梦境。同过去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从“回乡探亲行路难”到“京城定南半日还”。定南的交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孙悟空赋予我们的神力吗?不是。这是定南人民经过多年的努力的结果,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产生的伟力。我这次到定南之后,看到一个发展交通方面的材料。材料说:“解放初期,定南县公路通车里程只有5公里,而且全是砂砾公路。改革开放30年来,定南县交通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公路通,百业兴,快速发展的公路交通给定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1980年定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20元,到2007年底,定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8元,是1980年的13倍。到了‘十五’末,定南县的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729公里,等级公路达22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仅2003年至2006年4年间,定南县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就达到4170万元,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仅2007年一年时间里,定南县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就达到1686万元,完成公路建设79公里,通村率达77%,使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告别了泥泞路,走上了水泥路。”读后令人振奋。

我相信这个材料是真实的。在这里我想以三次回定南的经历,来观照定南交通事业发展变化的状况,来作一个历史见证。

第一次:挑着行李爬山岗

我第一次到定南是在1965年。那时,我大学毕业不久,怀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情怀,想到老缪的家乡看一看,体验一下出生在城里的人所未体验过的乡村生活。

出发前,老缪已经给我打了“预防针”,说他家乡交通很不方便,会遇到“行路难”的问题。并同我讲过他小时候许多故事。

他说,他们家乡很多山,没有公路,山路崎岖。小时候去读书,要走许多山路。

他说,他十四岁时才第一次看见汽车。那时读初中,县里来了一辆汽车,听到汽车声后,全班同学课都不听了,一起冲到车站去看汽车。

他说,他在离家乡110里地的龙南县读高中。那时没有班车,后来有了也没有钱买车票,只能走路。一个月回家一次。有一次,从家回学校,他独自一人,早上四点多钟天蒙蒙亮就离开宾光村往龙南走,走到下午两点多,在龙南大稳乡的一个小店里,用5分钱吃了一顿中饭,继续走,到傍晚才走到龙南中学,脚都磨了许多泡。

他说,他在武汉大学上学时,因道路艰难,又没有路费,四年没有回过家。大学毕业工作了,有路费了,很想回家去看看父母。但还是被“行路难”所困扰。那时,从武汉回定南要走四五天。由武昌坐火车到韶关,在韶关要等一两天,甚至三四天才能买到回龙南的班车票,再从龙南等便车或走路才能回到定南。他们县几个在外地上学或工作的同学,回家探亲时,往往因在韶关等车,相遇一起,踯躅街头。有一次回家,他在韶关等车票,无意中在街上碰到几位老同学。其中一位姓谢的同学,因在韶关等车,客栈着火,棉衣被烧掉,冻得嗦嗦发抖;另一个姓温的同学,因带了一个小收音机,夜里插着耳机听广播(那时很少人有这种小收音机),被服务员报案,误认为是“美蒋派遣特务”,被公安局关了一夜。老同学在街头相遇,讲起这些“哭笑不得”的遭遇,真感到无奈,这都是行路难“惹的祸”。“行路难”的那种无奈无助,成为老缪一块难于治愈的“心病”。直到后来,他能够坐飞机出行时,还做在韶关买不到车票的梦,常常被恶梦惊醒。

尽管老缪给我讲过家乡“行路难”的许多故事,我还是很想到定南看看。那是1965年的夏天,那时没有京九铁路,更没有赣粤高速公路。从广州到定南,先坐长途汽车到和平,然后再转车到定南。我们从广州到和平坐的是一辆破旧的尖头汽车,每小时只能开行二三十公里。从广州出发,经增城、博罗、河源、龙川,到和平。一路虽然颠簸不堪,但那时年轻,经得住。汽车像个苦役,在哀号中于傍晚到达了和平县城。和平到定南只有几十公里路,但“省际”之间没有汽车。我们只好在和平住下。后来打听到,和平每天有一班车到下车乡,那里离定南最近。我们就买了第二天一早到下车乡的汽车票。到下车乡后,没有汽车到定南了,只好走路。我们背着行李,爬山越岭往定南天花乡那边走。要经过横山下、垇头等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越过粤赣省界,到了江西地面。走着走着,我们开始感到有点口渴了,正想找条小溪喝点水。这时,前面来了几个挑担子的人与我们擦肩而过。走了十几米,挑担人中的一位回头向我们张望,我们也下意识地回头看他。彼此目光注视良久,老缪才看清那个挑着箩筐的青年是他的三弟缪日朗。那时他已经十七八岁了,多年不见,眉目还如小时候一般。这样,兄弟相认,日朗不去下车乡赴圩了,而是帮我们挑行李回乡。日朗带着我们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条沟又一条沟。有时走在只用两根杉木拼成的“桥”上,真有点颤颤危危的。那时正是夏天,太阳晒得身上滚热,衣服湿了一遍又一遍。我们从上午10点多一直走到下午3点多才到家。真是“故乡路漫漫”啊!如“去日苦多”的记忆,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第二次:书记汽车陷泥坑

我第二次回定南,是1982年夏天。那时已经是改革开放的年代。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老缪应广东省委宣传部邀请,到深圳、珠海采访。他又多年没回家乡了,想同我一起回家看看。我请了假,带着两个孩子赶到广州。由于定南县领导对我们的厚爱,决定派一辆车到广州接我们。那时定南没有什么好车,县委书记和县长乘坐的是帆蓬吉普,车况不好。唯一能派出去接送客人的,就是一辆从日本进口的“农用车”或叫“工具车”了。这是人货两用车。前面连司机六座,可以坐客人,后面是车斗可以装货。虽然是“农用车”,但我们仍然感到无上荣幸,很感谢定南人民对我们的关爱。不用再多方周折买车票,在中途等车转车。以车代步,毕竟好多了。

但是,有了汽车不等于行路再不难了。改革开放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了很大发展。但粤北的“起飞”仍然艰难。我们从广州沿东江北上回定南。广州到增城的道路都还好。但一到博罗,情况就变得很糟糕了。特别是博罗到河源这一段路。从行政区划来说,河源与博罗不属同一专区,中间的道路就成为“三不管”的地带了。离开博罗,进入一条沙石路。虽说是“县际”公路,路道破败不堪,走上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就是一个“坑”连一个“坑”,汽车经常“三级跳”,坐在里面的人被颠簸得腰骨都快散架了。天气干燥,一路上灰尘滚滚,汽车过后,一条黄龙卷地而起,拖着长长的尾巴。沿途就是东江,我们看着缓缓的东江流水,心里想,如果能像几十年前上辈人那样,坐上小火轮溯江而上,就是坐几天几夜,也不愿再走这颠簸的路了。

粤北的公路那么糟,定南的公路如何呢?那时,定南有了县际公路。虽然还是砂石路,但修得还平坦,有了“养路队”经常修理公路,县与县之间的交通好多了。但到了乡村就不行了。我们家在天花乡宾光村,从天花到宾光村有10里路,全是山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知道了“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几个村的人靠“化缘”集资修了条可以通拖拉机的土公路,久晴不雨之时,还可以通通小汽车。当年,我们带着两个女儿回家,她们出生在北京,没有走过山路,很想尝尝爬山越岭的滋味。那时我们还年轻,走走山路,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也算是一次郊游。我们各人都背着行李,边走边说。小女儿那时11岁。坚持要自己背行李。我们拿了一个小包叫她背着走。她一个人走在前面,觉得很新鲜,时不时指指这个,指指那个,问这是什么果,那是什么花。走着走着,在一个转弯处突然惊叫着往回跑:“妈妈,前面有条鬼!”我跑上前去一看,原来迎面跑来一条狗,她一急把狗说成“鬼”了。因为是夏天,山路的陡坡,一个接着一个,又背着行李,不久,大家就走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宾光村老家。

我们在家乡宾光村住了一个星期,该返县城了。县里看到我们有小孩,要派车接。黄南雄书记“礼贤下士”亲自驱车来宾光村接我们。吃过午饭,不料下起了大雨,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泥泞小道。开车的师傅格外小心,一步一步往前挪。但还是出了问题。这里有一段路原来是水田填起来的沼泽地(定南话叫“嘭佛田”),下雨时,路面变软,汽车经过就陷进去,轮子打滑出不来。我们只好全体出动,下车推,但因为陷得太深,车轮打滚,还是推不出来。后来,当地村民见县委书记亲自下来推车,大家帮忙找了一些木头和稻草垫上,才算把车子开上了路。这次“书记车子陷泥潭”的事,给我印象特深,至今我还记得黄南雄书记推车时身上沾满泥浆的情景。后来同黄书记见面谈起这事,大家都哈哈大笑。黄书记说:“今非昔比了。”这是难忘的记忆。又使我想起“行路难”。

第三次:京城千里半日还

时光过得真快,又是多年没有回故乡了。住在北京经常都听到有关“地球村”的议论。孩子们有时出国,头天还在西半球,第二天就回到东半球我们的家。真感到“地球小了”。家乡交通情况如何呢?多年没回家乡了。今年,老缪要我和他一起回家乡过春节。一提起春节回家,我总有点“心有余悸”。春运的人流,买票的艰难,车上的拥挤,我都深有体会。老缪说:“家乡大不相同了。从北京到赣州除了有京九铁路一天到达,还天天有飞机,赣州到定南有高速公路,从北京到定南,四个小时就搞定。”果然如此。今年春节,我们从北京南苑机场飞赣州,用了两个小时,从赣州到定南也用了两个小时。我听老缪讲,他五十年代到赣州去考大学(那时要全专区集中考试)时,坐了整整一天的汽车。那时汽车不烧油,而是烧木炭。定南到赣州公路没有隧道,要爬十几座大山。汽车呜呜呜喘着大气,不时要停下来加水,加炭。早上出发,到赣州已是傍晚了。后来公路好了,也要跑六七个小时。最近几年修了赣定高速公路以后,交通有了根本性改善。我们亲自体验了赣定高速公路给我们带来的便捷。

最令我感动的是:定南乡村公路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我们这次到定南采风,除了定南城的交通便捷,令人欣喜,乡村的道路也变成坦途。以前回宾光村,就担心下雨。一下雨,道路泥泞,人没法走,车也走不了。现在有了水泥公路,什么时候都可以回去了。过岭北,也不用爬神仙岭了,而是穿过胜仙洞,一下就到了车步的方屋排;到鹅公、镇田,不再经过月光渡口和穆湖村,而是从天花、龙塘直插鹅公、镇田、柱石;到老城、莲塘也很快捷。沿途都是水泥路。现在定南村村都通水泥路。甚至过去几乎与外界隔绝、被称为“世外桃源”的白驹村,也通了水泥路,车子开到村里不沾泥。不用说比解放前,就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相比,定南的道路变化也有了“天壤之别”。

道路通,百业兴。我们这次参加定南采风活动,不仅亲自体验了定南交通的变化,也看到了由于交通发展给定南经济带来的变化。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给定南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定南提供的材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定南县的GDP达到96亿元,增长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亿元,增长20%;出口创汇增长95%,达到488万美元,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234美元。财政收入完成62亿元,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增长62%,增幅列全市18个县(市、区)第一名。开放型经济对GDP的贡献不断提高,开放型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这里面有着交通部门的功劳。

同类推荐
  • 中国青年100种生存状态

    中国青年100种生存状态

    阳光是上天的礼物,无论春夏秋冬,阳光的品格就是普照大地万物,不会给你多照一点,给他少照一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在享受阳光,可谁又会在意阳光?无论人们是否在意,阳光总是一种最朴实最可贵的存在。再说,我们什么时候会想起来感谢阳光?生活中,除自己之外,都是他人。他人即阳光。我需要他人,他人也需要我,我们相互都应该是各自的阳光。
  • 世界文化博览2

    世界文化博览2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祠庙陵墓对联(下)

    祠庙陵墓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对联。
  • 刘一明:栖云笔记

    刘一明:栖云笔记

    本书搜集刘一明在栖云山、兴隆山名胜古迹中所撰的大量碑刻文字、对联,为道教殿堂所作的募疏序、为时人及道教人物所作的传记,以及大量的诗词歌赞,对于研究刘一明的生平及其易学思想,研究甘肃省名胜古迹、历史、地理、人物、民俗都有着重要价值。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本书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颂了犹太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生活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热门推荐
  • 故事会(2016年11月上)

    故事会(2016年11月上)

    《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仅有114个页码、32开本的杂志,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五。
  • 莫再见苍白

    莫再见苍白

    “莫再见”这应该是郇楚琳对崇绱本说的最后一句话。“如果重来,我一定会选择相信你,爱护你,不害你家破人亡。”可惜,她也不会再听他说话了。
  • 星际男神:斩爷,不好惹

    星际男神:斩爷,不好惹

    暂时弃更,抱歉抱歉,实在没有什么灵感推一本古言《一盛繁华》【作品类型一不小心弄错了/掩面哭泣】君斩是个女的,但,好像没有人知道,包括她自己,有时都会忘了她的性别。她来自瑞安洛思帝国,与地球是俩个星球,但她们的科技远远要比地球先进,但帝国的人对感情都是很寡淡的,婚姻大多是为了繁衍。帝国皇室除了君斩就再没有嫡系血脉,可皇位一直都是男子的,为了不让旁系夺走皇位,君斩一直以男子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君斩十八岁成年礼上,星际磁场混乱,叛军四处作乱,君斩带兵前去平乱,就再不见其踪影。
  • 娇蛮宠后请指教

    娇蛮宠后请指教

    一朝穿越变成龙,不是废材就是虫!前世还未成为真正的杀手,死后却穿越到了一只化形不全的废龙身上。因血液的药效值千金,过上世人锲而不舍的追逐日子。直到某天,在圣潭里遇到某位妖孽……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上海外国人家

    上海外国人家

    本书为读者介绍了48户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家,来自世界五大洲、十几个国度。不同的装饰风格、相同的生活热情,这些精彩缤纷的外国人家丰富了上海居室文化的色彩,也为上海增添了国际化的情调。
  • 暖情天后叶紫作品集(共7册)

    暖情天后叶紫作品集(共7册)

    治愈10万言情读者的温情之作,木浮生、安宁、缪娟联合推荐!《医见钟情》,无论你受过多深的伤害,总有一个人的到来,会让你对过去不再耿耿于怀。《殊途》写尽最让人怀念的青春。《如果你是我的传说》广受欢迎的治愈系都市暖文。《时光在等一个人》,从看到你的那眼起,我就知道,你是我一直在找的人。
  • 我的咸鱼生活日常

    我的咸鱼生活日常

    这是讲述一只想混吃等死的咸鱼,在工作中努力的浑水摸鱼,在生活里跟死党之间时不时发生有趣的碰撞,在感情中一直被爱情所追逐着的故事。
  • 争议下的国际问题观察

    争议下的国际问题观察

    本书是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文集的一本,除了一般国际问题,单列了时代问题和日本问题两项。因为时代问题关涉全局,日本问题一直是我国对外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日本尤其是侵略战争的错误,碍于时代,也有今天看来错误的认识。本书多是几十年前的论文,一些观点可以商榷,但作为一个年代的记载,自有其价值所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