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8400000018

第18章 语文教育的宝库(1)

一神奇的语文教育大师

我们大家知道,魏书生最初是由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做起的,他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而一举成名的,并很快闻名全国教育界。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那时,中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探讨、教学改革很活跃,也很有成效。就是在这样的春天里,魏书生出现了。他的出现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又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他的出现,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还有些仓促,更谈不上什么包装,完全是质朴本色地登场,然而,他的轰动效应却是大大超过了如今的明星们闪亮登场的效应。

据说是在距今24年前,1983年12月,在首都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参加会议的有许多位全国着名的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苏灵阳等大家,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中学语文教育界的专家代表,香港也派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规格最高的盛会,时年34岁的魏书生是以一位普通语文教师代表的身份参加这次盛会的。在这以前,魏书生是默默无闻的,他是一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在一座小城市的一所普通中学里。

在会议的第三天的上午,安排的是分组讨论会,就在这个分组讨论会上,魏书生也作了一个即席漫谈式的发言,据说只谈了约10分钟,谈的内容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问题”。不料他的10分钟漫谈式的发言,引起了组内代表的极大兴趣,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大家便推举他到大会上发言。

下午便是大会的发言,魏书生事先是没有准备的,他只好在午饭后休息的时间里拟了个简单的发言题纲。大会的发言是限定时间的,每位上台发言的人不得超过20分钟。可是,魏书生上台发言,讲了10多分钟后,会场内的全体代表们便被这位年轻人不同凡响的发言紧紧吸引住了,大家很想多听他的高见妙语,于是代表们便急忙纷纷给主持会议的人递条子,请求延长魏书生的发言。大会主席看到代表们的情绪如此高涨,便破例,允许魏书生可以讲30分钟。

魏书生讲了30分钟后结束了他的发言,据说台下500余名代表、与会者掌声雷鸣,久久不息,代表们用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位青年语文教师高度赞扬、敬佩的感情。魏书生一走下讲台,还未等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便被等在走道上的好几家杂志社的编辑和好几个省市地区的代表围住,约他写稿,请他作报告,北京市内也有不少学校依天时地利之便,纷纷围上前来相约,一时间使得魏书生不知如何应付。

在这样的情势下,大会主席团的领导专家们也不由得激动兴奋,于是当下决定改变会议日程。下午一散会,会场中厅便出现了一个临时通告:“当晚原定活动取消,改由魏书生同志详细介绍语文教改经验。”当天的晚上,还是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还是凭着简单的题纲,面对着500余名代表和专家学者,魏书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讲他的思考体会,讲他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经过,讲他取得的成绩,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与会代表再次为之震动。已是晚上10点多了,散会的时候,魏书生又一次被包围——《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上海《语文学习》、山西《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报刊的记者又向魏书生展开了约稿的“攻势”,许多语文教师们则纷纷围上来表达他们听了报告后激动兴奋的心情,又是问这问那,想和魏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直到22点50分,众人才相继离去。

这真是典型的一举成名,是典型的“不鸣则己,一鸣则人”,真像是李白诗中所描写的:“大鹏一日冲天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魏书生当然不是李白那样的性格,他始终是谦虚谨慎,低调平和,但他却比李白成名快得多,比李白震动影响大得多。可以说,是在一个历史的瞬间,魏书生由一名默默无闻、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一跃而成为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与会的500余名代表深深地记住了魏书生的名字和他的事迹,他的名字和事迹迅速地传遍了全国各省各地。从那个时候起,魏书生就开始并一直活跃在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并迅速扩大到整个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全国各地,各大中城市,各大专院校纷纷地请魏书生作报告,魏书生常常是一场接着一场地作报告,一直作到今天还在不停地作。20余年来,他作报告高达1800余场。

仅就魏书生在一瞬间成就大名这件事情的本身,就非常地具有传奇的色彩,就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思考的空间。这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当时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才6年的时间,他在全国中语会第三届年会上也没有做长篇发言的准备,他只是10分钟的即席漫谈式的发言,接着是30分钟的大会代表发言,这就引起了与会的500余位代表和专家们的强烈震撼。这500余位代表可都是行家,有许多位还是有造诣的专家,他们可不是没见过世面。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些比喻来说,那魏书生在中语会年会上的发言,还只是偶尔露峥嵘,初显锋芒,是冰山一角。由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魏书生的功底、积蓄是多么的深厚。

记得是在1985年的春季里,我由一所中学调到我们市的教育研究所工作不久,就有幸听到了一位年长的语文教研员谈魏书生的事情。他说魏书生现在是全国闻名的语文教师,也是一位很奇特的语文教师,他不给学生布置语文作业,不布置学生写作文,也不批改学生的语文作业,也不批改作文,学生互相批改。他经常外出作报告、开会,一年有几个月的时间,从来不请人给学生上课,回到学校他也从来不给学生补课,他的学生基本上是自学的,连考试也是学生出题考,学生互相阅卷。他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很好的,多次全县统考都是总分第一名。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魏书生的名字,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这样奇特的人和奇特的事,奇特到了令我无法相信,不可想象的地步。然而这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老教研员认真说的,是完全的真人真事,是不会有假的。我不能不相信,但又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能有这样奇特的语文教师?这简直就是“神”了!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的脑子里总是盘旋着魏书生的名字,总是不由得在想,却又总是想不明白。尤其是他常外出作报告开会,不给学生上课,回到学校也不给学生补课;他不给学生出考试题考试,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考,学生互相阅卷。这怎么行呢?这尤其让人想不明白。

过了不长的时间,大约是在这一年的5月中旬,令人感到喜出望外的是,魏书生被请到了我们的这座中等城市,他要来我们这里作报告,介绍他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我当时的心情真是喜不自胜,激动万分,心想这下不仅能亲眼见到魏书生这位很“神”的人,而且能听他的报告,这下不就可以弄明白他到底是怎样给学生教语文的,他到底是“神”在了哪里。

魏书生的报告是在一座大剧院里举行的,剧院能容纳两千余人,我们是按计划给各县区发了票的。剧院内座无虚席,后来走道上就站了许多没票进来听报告的人。我是早早地来到了剧院,危襟正坐,一心一意地要听好报告。

魏书生那年30多岁,风华正茂,容光焕发,笑容满面,在舞台灯光下显得很英俊。他又是很谦和,很自然随和,不紧不慢,从从容容。他的报告是在平静平和的气氛语调中开始的,侃侃而谈,谈笑风生。他说是向与会的领导和老师们汇报自己语文教学工作,他是一件接着一件地谈自己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事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讲的都是日常教学的事,但听起来都是很新鲜很新奇的事,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都是对人很有启发教育的事,是包含着改革探索精神,包含着丰富深刻教育思想的事。这一件一件本来就很新鲜新奇的事,通过他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栩栩如生、抑扬顿挫地叙述,再有他充满智慧,精辟精练,激情四溢,格言警句式的妙语迭出,这样的报告怎能不异常的生动,怎能不异常地吸引人,引人入胜!会场里两千余名听众听得煞是认真仔细,大家的注意力不由得高度集中,生怕漏听了他所讲的每一句话。然而大家又不由得被他幽默风趣的语言逗笑了,会场里又不时地生发出了欢乐的笑声和赞扬的掌声。

魏书生的报告真是太好了!听报告的教师们纷纷赞扬,赞口不绝,有不少的教师听后激动不已,感叹不已。我是第一次听魏书生的报告,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么非常好的报告。我是深深地被他的报告感动了、征服了。从此,魏书生的名字和他的事迹,和他的教育思想深深扎根在我的头脑中,并不断地发展延伸。

在此之前听到魏书生的名字和他的事迹的时候,我感到他很神奇,还有许多的想不明白;及至听了他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精彩报告后,我更是感到他很神奇,而且这种神奇更生动,更具体,我先前的许多想不明白也都基本上想明白了。和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一样,我也是对魏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非常地崇拜景仰!

而且,听了魏书生精彩的报告,我也听出了一些门道,听出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方向,这也就是魏书生的方法和方向。这个方法方向是什么呢?这就是培养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要让学生扎实系统地学好语文基础知识;要大力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要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教书育人,德育渗透……我认为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方法是完全正确的,是完全靠得住的,因为他的理论和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从实践中来的,是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是让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非常佩服的。

在此之前,我也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很丰富,很实在,是完全从生活、从实际、从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长远考虑的。经过认真地学习思考,我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就是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坚持培养学生自学——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坚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

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后,我们组织了一次100余名语文教师参加的研讨会,我们大家经过研讨一致认为: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紧密联系的,是一脉相承的;魏书生是全面继承、全面实践、全面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通过这样的研讨,我们进一步坚定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法方向,这就是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坚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坚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组织语文教师们认真学习钱梦龙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我们认为,钱梦龙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方法也是根源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钱梦龙和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有许多地方都是相通的。那时候,魏书生和钱梦龙是中学语文教育界最为杰出的两位大师,两位代表,有“北魏南钱”的称誉。两位大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令广大语文教师异常信服,同时也充分地证明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正确的,是有生命力的。

有叶圣陶先生积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有魏书生、钱梦龙以及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丰富生动的语文教育实践和总结,语文教学的方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中期都是相当明确的,这个方向就是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坚持从生活出发,坚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坚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这样的语文教育思想简洁明确,源远流长,意义丰富而深远,通俗易懂,广大语文教师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又有许多非常成功的实践范例,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应该说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是非常可靠的。

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却突然来了一场语文教学“人文论”的大讨论,而且来得有些猛烈。有几位专家学者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大讲语文是“人文”的,大讲语文是“人文学科”,同时极力否定语文工具性的思想。一时间“人文论”甚盛,好像我们几十年的语文教学都搞错了,好像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也错了,广大的语文教师都受了误导了。后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将语文的性质定为:“既是工具,又是人文,是工具和人文的统一”。虽然是这么定的,但实际上“工具性”受到了否定,“人文性”得到了张扬。到了现在,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实在不好说。钱梦龙老师按说已经退休多年了,年事已高,但他还是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撰文《为语文教学招“魂”》。文章中指出:“现在的语文课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

自那场“人文论”的大讨论以后,语文教育界似乎来了一个大转变——由“工具性”向“人文性”的大转变,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似乎都要实行大转变,随后就出现了许多新的提法和新的思想。如变培养语文能力为培养“语文素养”;变语文训练为“语文实践”;变培养听说能力为“口语交际”;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为“培养语感”,等等。同时,一些专家学者或不停地写文章,或不停地讲话作报告,不断地提出新的思想和口号。如“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打下好的人文底子”,“语文教学要实行对话教学”,“要实行合作、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等等。一时间,语文教学的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纷纷扬扬,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而且,这些众多的新理论、新概念听起来很时尚,很先进,但就是不大好理解。譬如说“语文素养”,许多语文教师就不大明白这具体指的是什么,很需要专家们很好的阐述。而且,给人的感觉是,以前的语文工具性,语文训练,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错了,或者是过时了。语文教学好像成了时装,得不断地翻新,不断地出现新款式、新潮流。这究竟是什么呢?

我也一直在想,魏书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将近30年,至现在他还给中学生上语文课,给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上示范课;他的语文教学搞得那么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令全国数以百万的语文教师拍手称绝;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是那么的丰富,经验方法亦是非常的丰富,多姿多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对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认真深入地研究总结呢?我们的专家学者认为语文教学没搞好,要为语文教学找出路,在书本上一个劲地找,在外国人那里找,可我们自己有非常成功的人,非常成功的经验方法,为什么不去找?为什么不去认真研究总结呢?

同类推荐
  • 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

    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

    《图说世界名人: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介绍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 曹操十讲

    曹操十讲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既有世家大族,也有草莽豪杰。但是,最后独霸天下的却是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军阀们有如流星划破长空一闪而过;有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为什么只有这位乱世枭雄能够越战越强?他是怎样九死一生,又是怎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的呢? 拼杀一生的他,既没有像昔日贵族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无赖一样做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垂涎欲滴相,而是默默地走完了他一个汉室“臣子”的人生旅程;他生命的结束,同样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开始。但为什么在他手上却不能让那个没落帝国“寿终正寝”,而硬要让儿子演出“禅让”的荒唐剧?
  • 朱元璋

    朱元璋

    活剥人皮,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一幕幕令人毛骨悚然的行为,竟然出自一个丑奇无比的放牛娃,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朱元璋。 本书为传记,描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其出身贫寒,少年为地主放羊至参加农民起义后,成为“洪武”皇帝并采取一系列安民政策,揭示了其伟岸的一生。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又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地朱元璋。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书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作者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在文中,作者希望在这假想的三天时间里,能看见自己的老师、朋友;能去参观自然史和艺术博物馆;能看看纽约城和日常世界;最后还要去看一场戏剧。三天的活动,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创造的高度赞美。她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自传,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无论是对往事的回忆,还是对自己内心的表白, 都是极平常的话语,真实而亲切,自然而流畅。
  • 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

    精选了拿破仑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热门推荐
  • 少爷们的专属女仆

    少爷们的专属女仆

    高中少女因缘际会结识了私人贵族高校的风云少爷五人组,各个美男魅力四射却逼她成为专属女仆?!从原本的抗拒,到由衷的爱上这个工作,其中有过伤情更有触动,欢喜伴随着激情,冷傲宇文,温柔南宫,花心却只对她专情的花少爷,不知哪位才有本事真正俘获她心?
  • 他的鬼斩

    他的鬼斩

    大灾变爆发,全球人口锐减百分之七十。魔兽暴动的背后隐藏着何种阴谋?财迷的贱人男主能否带着他的沙雕同伴拯救世界?欢迎收看今晚的走进科……不对,他的鬼斩。体验一个人一把刀一大帮沙雕的另类爆笑的成长之路。 【主角的目的见作品相关序章。多体位求推荐收藏投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英雄联盟之神界征战

    英雄联盟之神界征战

    我们披上寂寞的外衣告诉自己什么叫做死亡的来临你怕吗?死亡是一件终究的来临我不怕,任何事情均有着句号的完结赞美吧,高声赞美这死亡的唯一
  • 反叛的大魔王

    反叛的大魔王

    文艺版:不朽已提前进场,带着宁静的馥郁与芬芳。除了破裂黑暗的聚光灯、不可恕的原罪、荆棘王冠。我出场的时候还需要令群星颤抖的BGM、让白夜褪尽的微风以及鲜血凝结的威严之花。通俗版:绝症少年成默,获得父亲的神秘遗物,一路求生,一路成长,从高二病到大魔王,被温暖,被融化,并逐渐接近了关于这个世界真相.。(VIP群:564919797)
  • 甜妻来袭,总裁霸道宠

    甜妻来袭,总裁霸道宠

    父亲的离世带给她巨大的打击,不仅如此,姐姐和渣男联手压迫自己,将自己逼得走投无路。好在有他,一个爱她入骨髓的男人,霸道总裁花样宠,将灰姑娘的她宠成了瞩目的女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恰似一抹白月光

    恰似一抹白月光

    “虞夏,我说过你是我的,就一辈子是我的。”
  • 重生之曲有误

    重生之曲有误

    重生前女主嫁给了男主但是无意中导致男主心爱之人的死亡,与男生生活了三年最后被自己的妹妹推入水中身亡,灵魂不知道什么原因被禁锢在在侯府,得高人相助,重生后想要为自己报仇,因为心底里感到亏欠决定放弃前世的感情
  • 白云和青草里的痛

    白云和青草里的痛

    我出生在山里。老君山。位于川东北宣汉县北部,属大巴山余脉。再往北是万源,与陕南安康接壤,东、南毗邻重庆,重庆往东是湖南湖北。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川”,宣汉是必经之道,举家迁徙之众,分明再辛苦些日子,就能走到沃野千里的川西,至少能走到有“小成都”之称的邻县开江,但双脚起泡,两腿抽筋,对未来的没有把握,更让他们不敢盲然而持久地在路上奔波;毕竟,作为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必须停下来,停下来才可能拥有一份产业,也才有一个家。于是以族群为单位,在群山之中驻足,“插占为业,指手为界”。
  • 生存艺术

    生存艺术

    本书出版于1993年,第一批读者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本书绝不空谈梦想和大道理,而是老老实实教给年轻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成功走上人生巅峰,赢取白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