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2700000012

第12章 快乐来自森林

一 唯高山可以挹清芬

转环千仞,山色由绿及苍。司机关了空调,摇下车窗玻璃,顿时感到三月的花信风擦肤而过,好凉爽怡人呀!此时正值七月流火季节。一群低飞的点子,在饱含负离子的森林空气中穿行的雨燕,把我引进吴家山这一清凉世界。

近年来,居住城市的人们,越来越为温室效应所苦。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一临夏季,更是煎肝炙肺的暑气横生。小巷中人,莫不都变成喘月的吴牛。人是大智大慧的高级动物,然而人毕竟也是可怜的,承受冷或热的能力都极其有限。温室效应之中,谁不想学那杳去无痕的黄鹤,扑翅儿飞往清凉世界呢?

车子从武汉出发,东行二百七十公里,即进入层峦叠翠,茂林修竹的吴家山境界。

吴家山,原名蜈蚣山,当是某一座山峰的称谓。由蜈蚣之山变为吴家之山,列入户籍,冠以人姓,说明此处已不是唯有羚羊出没的地老天荒的一块。山谷中那被飞禽的点足钩划的云丝中,虽是路渺人稀,然而你去辩认某一处土岗的荒冢残碑,便知数百年前这里已有了一些举德馨之祀的人家。当然,现在的吴家山,也不是某座山的特指,而是大别山主峰东侧的、海拔高度在七百至一千七百公尺之间的、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的茂郁山林的总称。主管这一片未经污染的林泉风月,乃是吴家山国营林场。

我是在去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吴家山的。当我置身于它的一条幽壑里,躺卧在野黄花丛中听忽远忽近的清冷的泉声时;或是攀登它的一座秀峰,跻身于参天乔木中——我把这些乔木称之为野性的自由的肌肉并因之陶醉于自然天籁的魅力时,我惊喜地发现,我正独自徜徉在一个尚未被城市人们所知晓的精美绝伦的避暑风景区内。

去年我在吴家山只住了短暂的几天,但那几天所得的欢娱整整一年不能忘怀。今年溽暑时节,朋友为我在庐山订好了房间。我婉言谢辞。为的是要重返吴家山,除了享受清凉,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一颗心,再次清晰而生动地谛听大自然的天籁。绿色永远是生机勃勃的诗歌,吴家山的松律竹韵,令你常读常新。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不用说,爱因斯坦这段话是如何使我心灵震颤。豆花雨歇,松月宜人。唯高山可以挹清芬。在那里你呼吸到清寂而纯洁的空气,才能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摆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近年来,不少西文哲人和艺术家,都提出来回归自然。他们的想法与爱因斯坦同出一辙。太阳、风雨、草木、禽兽,都不以谎骗和谬见与人相近,它们互衬美丽,昭示生命的乐趣。这乐趣并不在人类的智能风景画内。君问穷通理,山歌入浦深。那山歌系谁人所唱,曲深几许,又何须用BASIC语言来测称呢。

怀了这样的心情,今年溽暑我再来到吴家山,过了二十天饶有野趣的幽居生活。在那只住了寥寥数百山民的一大片遗世秀峰中,我遁隐之深;可是我又感到心中的激情从来没有这么裸露过。我登山,我涉水,我思考,我激动。大自然恢复了我生命的本来状态。一些在别人看来很枯索的事被我嚼出了甜味。我常常坐在树根上,对着美丽的风景写我的感受。这是自作多情,有时我这么揶揄自己。可是我仍这么做。自然并不是为我诞生的,自然却因它的需要而诞生了我。

二 面对生烟岭

一滴江南雨,绿了一颗心。

这是我前年写出的一首诗中的末后两句。在吴家山,这两句平淡的诗被我常常记起。这里的一声松啸或一缕暮烟,就能绿透我的一颗心。那天早晨,我顺着一条林间小路散步。走到一座峰头的迎客松下,向北而立,迎面一堵碧峰,不,确切地说,是一面巨大的翠屏吸引了我的全部视线。此时,我的右边天空刚升起一轮红于唇膏的初阳,而我的左边天空还挂着一团白如凝脂的晓月。阴阳双璧,举手可摘。它们都浮沉在面前这一面翠屏的腰际。因日之红,翠中似乎添加了许多摇摇欲坠的秋桔;因月之白,翠中又确乎有点点乳鸽升漾。散魂而荡目兮,日月为之环佩;骋怀而怡情兮,翠屏为我而妩媚。我问正好走过此处的一位脸色黝黑的护林人,这翠屏叫什么名字,答曰生烟岭。

生烟岭年年月月生的就是这日之烟,月之烟。玉石之青烟。丽木之翠烟么?我遐想才起,猛然又听得环佩叮咚。蓦然寻觅,只见日已升而月已沉。叮咚之声已不是发自阴阳的载体了。绿屏下有潮湿的白雾升起。贴地为雾,浮空为烟。雾幻烟迷处,叮咚之声乃是泉水。在生烟岭下,苍绿之中。料想敲日的羲和一定刚刚在此濯足,捣药的玉免也一定汲了一瓶带回蟾宫品饮。多好的矿泉啊!晶亮亮的玉液,沁香沁香的琼浆,乃是一山翠叶滑落的珠露。

而生烟岭还在变化浓郁的绿色似烟鬟,似雾鬓。时而苍苍,时而晶亮。深不可测的仲春颜色,何处能见一点纤尘!更奇怪的是,这么一个万籁复苏的早晨,竟然这般寂静,静得耳膜发胀。我想,牛羊的踏蹄,众鸟的鸣啭,簌簌的落花,早坠的青实,所有谷雨茶一样清香,必定都消融在醉我化我的无边绿色中。矗立眼前的该是一块巨大的绿海绵。不但吮吸声音,伸手按去,它还会冒出一股一股的绿液来。

山绿水绿,空气更是绿的。刚刚站到这里,我就不自觉地做起深呼吸来。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都市,烟尘四合,你怎能避免每天不吸进一些污浊之气。在这里终于能一吐为快了。

如此胜景之中,几次深呼吸后,你就能荡尽胸中的污垢,重蓄一段舒筋活脉的浩然之气。

我痴迷在那里,如一株灌木,成为生烟岭前卑微的景观。直到野天鵝样的旭日拨绿浪刺刺而来。强烈的光芒炫迷我的眼睛,我才挪步归去。

三 可溪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非仁非智,却是既钟情于葱绿之山又响往于葱绿之水的。过不多久,身上总散发出柴烟气息的山里人便知道了我的爱好。一天,有位朋友说:“今天,我领你去看可溪。”

我们出发了。一路上,见过好几条泉水。或簪云攒雪,临壁挂流;或松影浮沉,密林潜踪;或半溪风燕,蹁跹于汲水小姑娘的歌声里;或脖子上系着铜铃的老牛正悠然啜饮流水落花。北宋大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其意境妙不可言,比之眼前景物又得稍逊一筹了。

走到一处弯道,腋下有凉气生。山道凹进,抵住一峰,刀削一般陡。峰下是一片冷杉树林。林中森森然。透过脆薄的阳光,还能看到地气浮升。错杂的枝叶中,地气幻化为虹,飘飘欲断,欲断未断。与青藤比婀娜,韵致中见淡泊。这奇景留我游足。脚站处,青苔踩出了水印。不过两三分钟,手肘上积有细碎的水珠,山翠湿人衣了。阳光,水雾,带绿的新鲜氧气,三者俱佳。该是很好的森林浴了。

朋友见我眉飞色舞,便告之,这片冷杉长得如此丰茂,是因为可溪滋养了它。可溪到了。我们穿过杉树林,路尽水现。两面石壁如门洞开,中间泻出一泉,仍是在石上流过。俯身揽水,一阵惬意的凉感由手及心。水击石有声,寻声溯望,幽深莫测,越往上泉越窄。石壁千寻,溜冰场一般平滑。也有几处稍缓,青藤援其上,摇曳着苍凉古意。

我问朋友,此泉的名字可有来历。朋友回答不出。这名字有很浓的文人味。可这里寻不着墨客骚人来访的踪迹。凿石勒碑的心理,一般文人都有。却喜这两堵石壁上尚无文字的污染。

站在可溪水中,我俨然成了上古时人。泠泠水声让我体会到人的庄严以及人的渺小。或者说在地老天荒的自然景物中,人竟成了多余的动物。一时间,我的脑子中生出许多怪念头,甚至骇然悚然,面对这一份险峻和阴森。奇怪的是,如此冷泉中,还悠哉游哉地爬着几只瘦如蜘蛛的山螃蟹。这可怜的节肢动物正在与山蚂蚁做着竞走比赛呢。一溪清纯的玻璃汁中,还能见到一队墨黑墨黑的蝌蚪来来去去。这些蛙婴能长大么?有时,除了风声,泉声,松声,草声,偶尔能听到什么地方敲响一两声蛙鼓。

可溪太瘦亦太冷,似不求闻达的世处高人。然而冷拙中,实实又藏了一个雅字。其雅在仙气鬼气之间,骇然惊俗,别开意境。可溪可溪,可兮可兮。我顺口这么吟道。可溪并不理会我这纤细的感情。它在我脚下冲跌而去,以其金属般的水声激越于众山,虽然节令正值酷暑,我却如同置身在黄花已老的三秋里。

四 楠竹林中静坐

客邸后门外,有一片清幽的楠竹林。盛夏踞坐其中,清风绕身,甚为舒坦。天睛的日子,上午或下午,我常常搬一张藤椅,携一本书,一杯茶,坐到楠竹林中去。一林翠樾,影摇千尺。板桥意境中,实在是个读书的好去处。这次上山,我只带了两本科技哲学著作。一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是《从混沌到有序》。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前书作者是热力学领域的庄子,用严肃的忧伤说理于人。后书作者则是热力学领域的孔子,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改造自然的激情不可遏止。读此类深邃的书,要有一个孤寂的环境。楠竹林当然是很理想的了。不过,在此读书,我也经常意马心猿。脆脆的阳光下,我的耳朵常常幻听,一支迷离的小夜曲,一曲低回的洞萧。有一次,我还分明听到马蒂侬的《山顶》,这位法国音乐家以他登上阿尔卑斯山的感受写成的交响曲,竟然越过迢遥的时空来撞击我的心灵。我眼中的铅字飞舞了起来,变成黄莺、百灵,鸣啭而去,把我的视线牵到很远,很远。

从林禽的羽毛上我看到了风的色彩。清风以纤纤之手,弹竹枝为弦。风在山中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永恒的激发力量。宋玉把风分为等级,什么大王之风,什么庶人之风,看他把它亵渎得多么厉害。风是自然的灵感,它的喜怒哀乐乃是自然心情的表现。它不媚俗于人,歌哭于天地都是随心所欲。坐在楠竹林中的我,试图成了风的知音。

楠竹林生在山坡上。古人云:“画竹不作坡,非吾土也。”这是深知竹的秉性了。楠竹林下是谷物茂盛的垅田。再往远看,有两三户炊烟人家。青烟之外又是层峦叠嶂。纵目浏览,只见隐隐出现的云丝如隐隐出现的禅意。怡然自得的狗儿在草径上穿过。一只松鼠正在松枝上优雅地跳跃,而一只山鸡扑腾腾从草窠飞起,花翎子在阳光下划过优美的弧线……面对这些闲适的山中图画,相信任何一个感情匮乏的人,都会产生深浅不一的冲动。而我更是感到身心浸润在巨大的宁静里。这时候,我觉得,人的悟性更高于人的智慧。中国哲人似乎特别喜爱在这种氛围中思考深奥莫测的问题。答案如其说是思考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悟出来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是李白的悟境。而我的悟境则是在这片楠竹林中,富有弹性的思维,产生的不是忧伤而是欢乐。生命如触目的山色,它老,它不老,都无所谓。它是一种状态,需要的是充实。箫声又起了,清癯的竹音,灵魂的音乐。

五 快乐来自森林

呼吸着一口口纯净的黎明的空气,确实是沁人心脾。太阳在别处是炎热,在这里是温暖。置身城市嘈杂的人群,我常常感到孤独。在这里,不管是走在山路上还是坐在某一块石头上,以幽人的坐姿冥想或眺望,我都觉得充实。环绕我的都是燃烧的绿色,柔情的诗歌。一只蜗牛在阴凉的石壁上踽踽爬行,我观察它,不觉过了两个小时。一条四脚蛇从我的脚背蹿过,那一天夜里,我的脚背始终存在着痒痒的,略含一点惊惧的惬意的感觉。几乎每天黄昏,山中都要降下一阵快雨。蓊郁的森林酿出不尽的雨云。心栖天上,而快乐来自森林。林泉风月,受用无穷。我的一颗心完全松弛下来,于“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多识草木鸟兽之名,我差不多快要成为博物学家了,然而还差得远呢,我只能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自然。

在吴家山消夏的二十天里,我几乎要坠进隐士生涯了。可是我又回到了闹市,我不得不听命于另一种生活的召唤。但这一段幽居的生活,毕竟使我浮躁的感情有所沉淀,有所荡涤。一有机会,在盛夏时,我还会走去那里的。一片峭丽浑厚的山林,林中郁绿的苔蓟,永远供我徜徉。

同类推荐
  • 目送您老去的背影

    目送您老去的背影

    我们渴望成长,父母却在我们的叛逆中渐渐老去,或许你早已在忙碌中忘记了那个熟悉的背影,但在品读一路开花文字的同时,总能让你忆起那些尘封心底已然模糊的画面。《目送您老去的背影》为当红青春作家一路开花最新力作,以爱之名,体悟人生。作者以平凡却感人的故事,质朴又温暖的笔触,向我们展开了生活中那绚烂深情的亲情画卷。你有多久没有回家?有多久没有看望父母?本书带你重回心灵最柔软的角落,找回那份久违的感动,学会如何爱,如何表达爱。
  • 典型文案

    典型文案

    本书对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按事例的发生发展进行仔细梳理。将典型性事件好典型性人物与中国当代文艺政策好部署的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清晰地勾勒了一幅当代文学,特别是前三十年(1949~1979)文学与体制、政策、形势、运动等等的“关系史”。
  • 方珍珠

    方珍珠

    5幕话剧《方珍珠》写北京曲艺艺人在新旧社会的不同生活遭遇和命运,通过对比,歌颂了新中国对艺人的关怀和尊重,呼吁艺人们要自尊自重,团结起来为新社会服务。剧本的前3幕,写艺人破风筝和养女方珍珠在解放前的北平如何受欺侮,令人悲愤难平;后两幕的情节与前面的戏剧冲突有些游离,感人的力量稍有减弱。
  • 经典的散文

    经典的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瑟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热门推荐
  • 我真不是大帝

    我真不是大帝

    【火爆畅销】上官宗主,T恤已给您发货,请注意查收。天教圣女,高跟鞋和你的剑法更配哦。那个大和尚,虽然你们是光头,但也得用我们的飘柔呀。莫小白穿越至玄幻世界,从卖T恤开始,成就不朽大帝。==本人完本4万订作品《重生之我为书狂》以及2万订作品《我是全能大明星》,天下第一白出品,质量保证,请放心阅读。---QQ群:565142078
  • 云上九霄之君临天下

    云上九霄之君临天下

    且看主角扮猪吃老虎,低调行事专打脸,爱情修炼两不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仙狼魔人

    仙狼魔人

    我就一个只想创点事业赚点钱娶个差不多的老婆,让我爸妈过个差不多的生活的平凡人。你就这样把我扔到这个世界,扔个拯救仙界的重任给我。你经过我的同意了没有?你凭什么认为我会接下这个担子。还有,你不但把我扔过来了,连我家的猎狗也扔过来了是几个意思?
  • 帝国最佳甜婚

    帝国最佳甜婚

    秦氏集团总裁宣布与未婚妻沈心悦即将大婚。婚后,沈心悦气愤的说:“人家求婚都甜言蜜语,单膝跪地,钻石玫瑰,你求婚就是为了来气我,我不管,我也要。”钻石玫瑰,单膝跪地,一样不少。
  • 萌妻来袭之教授暖婚

    萌妻来袭之教授暖婚

    高架桥上,苏橙在大雨中浑身湿透,绝望无助时,叶慕笙坐在一辆劳斯莱斯里对她说:“三年,你跟我,我给你余生的自由。”“三年之后,你想去想留,随你。”那个时候,叶慕笙对她来说,是这世上罪大恶极的魔鬼,却又是让她能活下去的唯一靠山。在外界眼光里,他是整个佘城最有钱的商人,是名牌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是只手遮天的权贵。实际上,他也曾是被母亲憎恶的无情私生子,是被叶家夫人屡下暗手的天才继承人,是在孤儿院照顾盲女的温柔少年……苏橙,住在孤儿院,幼时一场大火,夺了她的视力,被初恋的一次彻头彻底的抛弃,让她的心长满藤蔓,密不透光。他编造一个谎言,给了她一场复明手术,又赔了自己的一生,去温暖她,宠她,爱她。有一种爱,叫做,你年幼失明,我当你的眼睛,为你递水,清障;你年少好学,我教你读书,育你成才,学成;你长发及腰,亭亭玉立,我备下红妆,娶你为妻,许你一世情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水下(锐·小说系列第三辑)

    水下(锐·小说系列第三辑)

    《水下》为走走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入七部作品展示出她多面的创作主题和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正如她在后记所言,“做一个温柔而勇敢的人”,她笔锋千秋,引而不发,但盈盈流淌着的都是个人对生活和经历的观察及理解。
  • 老女巫和小傻瓜

    老女巫和小傻瓜

    来自女巫家族的女孩甜心,39岁,是女巫家族和汉族人的混血儿,还有一个如影随形的小伙伴"大胖兽",一起来到汉族的学校读书,甜心的理想是做个电路设计师,还想做一只会说话的电子鹦鹉。大胖兽也跟着一起来读小学。女巫家族没有学校,女巫家族的成员都没有读过书,只是会祖传的小戏法。在学校里,甜心认识了很多汉族的同学,其中一个年龄最小的同学,聪明有趣的小家伙,甜心给他起个爱称"小傻瓜"。小傻瓜的理想是做一个老师。甜心和大胖兽非常孩子气,经常小小的恶作剧,小傻瓜也很顽皮,于是三个人是好朋友,故事情节会是怎么样的呢?最终他们实现理想了吗?
  • India

    India

    In 1931, Britain's Conservative Party proposed the India Bill--a piece of proposed legislation that made significant changes to the way India governed itself under British rule. Winston Churchill, with a distinguished history of military service and war correspondence in India behind him, took a position on this bill independent of the party line--and fought for it with characteristic conviction and oratory brilliance.This book contains seven speeches and three important addresses on the subject, printed originally to generate popular support for Churchill's opinion.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Churchill's opposition to Indian home rule is one of his more controversial political positions. Despite the strength of his oration, his attempt failed--and the India Bill was approved by Parliament in 1935. Documenting a rare loss for Churchill, these speeches provide an important insight into his mind and strategy as a political l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