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50900000010

第10章 神思的几个特点

神思,就是神化之思、入神之思、神来之思。神思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当神思用来指称文学家、艺术家的心理动作,其中突出的含义是创造性想象,如刘勰所说的“神思方运,万途竞萌”;当神思用来指称文学家艺术家的思维状态,它的含义主要体现为兴会或灵感,刘宋时期宗炳《画山水序》中有“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之句,其中的神思就是指称画家的艺术思维状态。

神思用来指称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动作,其基本内容围绕着主体与对象即心与物的关系;神思的过程,就是处理心物关系的过程。刘勰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在这种关系中,神思论既肯定心对于物的依赖,更强调心的主动性、心的创造性。东晋诗人孙绰,写过一篇《游天台山赋》,在序中说,天台山“所立冥奥,其路幽迥”,“举世罕能登陟”,他既然不能登上山顶,就转而靠想象——“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这里的“驰神运思”,就是主体集中心力去完成一种心理动作,也就是艺术思维过程的一种心理动作。

神思作为心理动作有三重特性。第一,是超时空性。文艺家描写、表现的时空范围,既可以上溯远古洪荒也可以遥想未来世界,既可以远达太空外星也可以近在一室之内。《文赋》说:“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心雕龙·神思》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镜秘府论·论文意》说:“凡属文之人,常须作虑。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神思的第一个特点是“远”,这个“远”,既是指空间距离,也指时间间隔。他们所说的“神”,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主体驰神运思,在他所有的感觉、知觉范围,在“声”、“色”等各个方面。《庄子》的文章就善于驰骋想象,它的第一篇是《逍遥游》,开头写道: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岂不是万里无阂、亿载相通吗!《庄子》说,神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可以借来作为对神思的一种描述,神思也就是逍遥游。《庄子》给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思维垂示了典范。李白的《大鹏赋》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南华老仙(指庄子)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李白从庄子学习了神游。他写天姥、写蜀道,都是倚仗着神思。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庄子之文,以无为有;《战国策》之文,以曲作直,东坡平生熟此二书,故其为文,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辨痛快,无复滞碍。”苏轼从庄子学习了以无为有、唯意所到,他的《赤壁赋》并非纪实,湖北黄冈的赤壁矶,不过是一座山丘,哪里有什么“断岸千尺”,哪里有什么状如虎豹、虬龙的“巉岩”?诗评家说苏轼是学《庄》、《骚》文法,“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王世贞《读庄子》说:“凡庄子之为文,宏放驰逐,纵而不可羁。”王世贞从庄子学习了宏放驰逐,所谓“不可羁”者,就是艺术想象。他们所取于庄子的,都是神思,都是发挥神思的超时空的长处。

为什么文学家能够超时空呢?就因为主体运用想象力去主动召唤物象。想象是对记忆表象的加工,包括对原有经验的转移和重新组合、粘连,把事物的某种或某些特性加以突出夸张。英国学者李斯托威尔说:“‘创造性的想象’,由于它把从先前经验中所获得的心灵意象彻底地加以修正、变化和重新组合,所以一般说来,它不同于‘再现的想象’,或者通常的记忆。虽然这种不同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创造性想象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理智的想象’,为追求纯粹知识的没有利害感的愿望所决定;‘实践的想象’,为指导实践行为的自然的利害感所决定;最后,‘审美的想象’,为支配创造性艺术家的心灵的那种感情和情绪所决定。”神思显然主要属于审美的想象。虽然哲学、科学和各种社会实践都需要想象,但想象对文学艺术确实格外重要。波德莱尔把艺术家称为“想象力和精神最珍贵的能力的热情的代表”,他说:“我认为,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不相信想象力,蔑视宏伟的东西,喜爱并专门从事一种技艺,这是他的堕落的主要原因。”想象使主体得以把握他无法直接了解的东西。宗炳《画山水序》说:“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栖形感类,理入影迹”,就是画家对象化于山水之中,所以就能够“妙写”。把想象作为文学家艺术家首要的、基本的思维能力,承认文艺家有权突破时空限制而驰神运思,这是中国古代神思论对文艺创作思维研究的贡献。

神思作为心理动作的第二层涵义,是虚构性。神思之神,在于它能够“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化虚为实,也就是《文赋》说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论苏轼的《武王论》,说“通篇将无作有,转展不穷”。宋代楼昉编的《崇古文诀》说,韩愈的《毛颖传》“笔事收拾得尽善,将无作有”。《毛颖传》把写字用的毛笔假拟为一个人物,写成一篇文章,实际上是一篇小说。小说比诗歌更加需要虚构。虚构,是艺术思维的品性与特长,是它的优势所在。在文学家、艺术家的思维中,原来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是自然、社会生活或人的心理状态的映象。这类映象出现于主体脑海里,就是再造性想象,这些只是他创作的原材料。一个作家、一个画家、一个音乐家,都需要很强的形象记忆能力、再造想象能力,他的原料仓库越是充实,创作的基础就越是雄厚。但是,仅此还不够,创作主体还要把这些映象改造制作、冶炼熔铸,塑造出艺术形象,艺术想象主要应该是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需要更强的思维能力,科学思维对原料进行加工依靠的是抽象力,文学家、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既要概括性,又要具象性,靠的是艺术想象。艺术想象用虚构的形象来概括原始映象。清代初期的著名画家、诗人方士庶《天慵庵随笔》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宗白华认为:“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炼金成液,蹈虚揖影,就是再造出崭新的、生动的形象,用艺术的具象来概括深广的内容。清代恽南田题唐洁庵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秕糠,绰约冰雪。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灵想”也就是神思,杰出的文艺作品里,从细节到整体,都非现实世界所本有,而是作者神思之独造。艺术想象之高于生活现象、高于再造想象,就是因为有文艺家心灵的参与,赋予了形象以意义,主体对象化带来了对象的主体化、人化、心灵化。

神思作为心理动作的第三层涵义,是强烈的情绪性,这是科学思维通常不会具有的。刘勰说,神思运作之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艺术家登山观海与科学家有不一样的心理状态。北宋画家郭熙论山的画法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他带着真挚的情感看山、画山,所以作品才有感染力。苏轼多次写诗赞美他的画,说是“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文艺家的创作思维达到高潮,他的情绪同时也出现高潮。情绪是艺术想象的动力,是神思的动力,古今论者对此说得很多,但是,人们侧重的多是与想象的内容相关的情绪,多是与对社会生活评价相关的情绪。至于由艺术想象的效率和质量而派生出来的情绪,与主体对艺术形式的琢磨相关的情绪,人们则往往忽视了。当创作者文思受阻时,他会焦急、烦愁,这焦急、烦愁迫使他竭尽全力寻求最好的传达方式。苏辙的孙子苏籀《栾城遗言》记载:“先生(苏轼)尝谓刘景文与先子(指苏籀的父亲苏迟)曰,某生平无快意事,唯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苏轼屡遭贬谪,生活在困窘危苦之中,他的快乐是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自如地驾驭格律规范,在写作中实现自我肯定的快乐。苏轼本人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这里没有直接说到快乐,其愉悦得意之情则流荡于字里行间。以上,无论是焦虑还是快意,都属于文艺创作的工作情绪,是神思的构成成分。

中国古典诗学与“神”密切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就创作主体的心理而言,指作家、艺术家进入高峰状态,并因此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二是就表现对象而言,神思是指其超乎外表的精神性的特征得以呈现;三是就文本而言,神思是指其独特而生动的审美品质。这三者在古代文论中分别在神思论、传神论和神韵论中得到阐述。从孔融《荐祢衡表》的“思若有神”,到《文心雕龙·神思》,都是讲创作心理。从顾恺之《论画》的“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南齐书·文学传论》的“属文之道,事出神思”,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的“凡未操笔,当凝神着思,豫在目前。所以意在笔先,然后以格法推之,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到《水浒》评点中“真是传神写照妙手”和脂砚斋所说“《石头记》传神摹影”,都是讲从对象的外在形貌透视出其内在质性,并且将其表现出来。“神”和“韵”结合在一起,被用来品赞绘画和书法作品,如谢赫《古画品录》讲到“神韵气力”,后来被用于品赞诗歌和散文,如胡应麟《诗薮》称盛唐诗“神韵轩举”,直到清代发展出神韵说。所以,下面再分别对传神论和神韵论作简单介绍。

传神论,原来出于六朝的画论。《世说新语·巧艺》称,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传神是顾恺之的美学追求。宋代陈郁《藏一话腴》说:“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夫写屈原之形而肖矣,倘不能笔其行吟泽畔、怀忠不平之意,亦非灵均。写少陵之貌而是矣,倘不能笔其风骚冲淡之趣,忠义杰特之气,峻洁葆丽之姿,奇僻赡博之学,离寓放旷之怀,亦非浣花翁。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宋代邓椿《画继》则说,画家所以能曲尽万物之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若虚(郭若虚)深鄙众工,谓虽曰画而非画者,盖止能传其形,不能传其神也”。止于传形,只配叫做画工、画匠,能够传神才是画家。山水诗和山水散文也要求传神。李贽将传神论引入小说评论,他谈《世说新语》和《类林》道:“今观二书……传神写照于阿堵之中,目睛既点,则其人凛凛自有生气;益三毛,更觉有神,且与其不可传者而传之。”“益三毛”就是颊上添毫,是指抓取特别的细节,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传达人物的风度、情态。《世说新语》里记述,顾恺之画裴叔则,在脸颊上添了三根毛,人问他为什么要添加,他回答:“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的人仔细观赏,觉得“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文学家、艺术家能从很细微的地方抓取对象的特点。中国的各类艺术,一般来说,不愿意精细、全面地追摹对象的外部形貌,而都是着力于其精神性特征。美国的苏珊·布什在她的博士论文中阐释中国画的传神论说:“艺术呈现了视觉世界可信的形象;这种形象为一颗杰出的人的心灵所渗透时,能够比未加解释的自然更加真实。”她的这一体会很敏锐也很深刻,传神是有普遍性的审美原则。

神韵论是清代王士禛所提倡的一种诗论,但其渊源却可以上溯到很早。“神”开始本来多用于评画,“韵”则多用于论音。宋代范温《潜溪诗眼》说:“有余意之谓韵”,“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最先把神韵作为评价诗歌的基本标准的是明代的胡应麟,他的《诗薮》说:“古人之作,往往神韵超然,绝去斧凿”,诗“惟以神韵为主”。“诗之筋骨,犹木之根干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筋骨立于中,肌肉荣于外,色泽神韵充溢其间,而后诗之美善备,犹木之根干苍然,枝叶蔚然,花蕊烂然,而后木之生意完。”与之同时的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也谈及神韵:“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王士禛说的神韵,有专门指向,他在唐诗中宗尚王维等人,而不取李杜。他的《池北偶谈》由孔文谷之语而议论道:“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作为诗学概念的神韵,不能如此狭窄。钱锺书指出:“神韵非诗品中之一品,而为各品之恰到好处,至善尽美。”神韵概念的提出,表明人们不满足艺术作品只是真实、准确地反映对象,而要求艺术形象体现活力、灌注生气,给欣赏者持续、稳定的美感享受。

思考题

1.神思论表明古人对艺术思维的特性有怎样的认识?

2.神思作为心理动作和作为思维状态分别有怎样的含义?

§§第四讲 顿悟与渐悟

同类推荐
  • 生我之门

    生我之门

    大半生来我正直地活着,崇高地活着,淡泊地活着,卑微地活着,守着一个文化人的底线和本分。如果让我重新出生一次,我仍然愿意出生在关中农村的那个土炕上,由一位做过童养媳的、卑微的农妇带我出世;如果要让我重新选择一次职业,我仍然会选择一个写作者,活着的时候向这个世界发出响亮的声音,死后这声音仍会在空中回旋一阵子!
  • 王火文集·第八卷:失去了的黄金时代 风云花絮 启示录

    王火文集·第八卷:失去了的黄金时代 风云花絮 启示录

    《王火文集·第八卷》包括“失去了的黄金时代金陵童话”“抗战!无法忘却的记忆”“风云花絮”“启示录”四部分。讲述了王火对童年的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所见所闻,以及“文革”中的经历与感悟,等等。展现了个人的命运同整个时代及国家民族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反省着历史、过去,展现着新的希望。
  • 林下云烟

    林下云烟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大家小书:诗词格律概要

    大家小书:诗词格律概要

    本书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为方便读者进行古典诗词鉴赏和诗词创作而写就的学术普及经典,讲述古典诗词格律最基本的知识,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有推陈出新的创见,严肃性与科学性并举,是王力先生在其对诗词格律研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精品。
  • 前线

    前线

    抗击非典的前线没有硝烟,但这个前线丝毫不亚于战火纷飞的战场。在这个战场,生与死、脏与累、得与失、荣与辱……所有的这一切都时刻考验着每一个参战者,锻塑着他们的灵魂。在平时,她们是外表柔弱的白衣天使,但这时候却一个个成了无私无畏的勇士!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们柔弱的身躯?又是什么精神鼓舞着她们勇往直前?一群看似平凡的灵魂究竟是怎么变得伟大而高尚的呢?读一读这篇来自抗击非典参战护士的真情报告吧,你、我、他(她)以及我们这个民族更多的灵魂,或许会像参战的白衣战士一样经受一次难得的洗礼!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冷王狠爱之王妃不是人

    冷王狠爱之王妃不是人

    她是现代人,却魂穿异世,魂穿异世也就罢了,偏偏还穿在一个龙女身上,她本不相信神鬼之说,但她都能穿越异世了,神鬼一说还奇怪吗?
  • 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收入论文17篇,对戏曲与戏曲文学的性质和特征、戏曲塑造形象的方法、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戏曲的抒情性、戏曲语言的特点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其中,《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发表于1980年,首次提出戏曲的“点线结合的结构形式”。认为中国戏曲与中国的绘画、建筑一样,运用的都是同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完全不同的散点透视法,在情节布局上,“以一条主线作为整个剧情的中轴线,并且围绕这条中轴线安排容量不同的场子”,“形成纵向发展的点线分明的组合形式”。这与欧洲写实话剧的团块组合结构形式是大异其趣的。此文相继被收入《戏剧美学论文集》、《戏曲美学论文集》。
  • 提纲释义

    提纲释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Ensnared (Splintered Series #3)
  • 我的妹妹是系统大人

    我的妹妹是系统大人

    作为一名穿越者,我无疑是最苦逼的一个。因为,我的金手指,居然是我的妹妹!于是,我那令人痛不欲生的穿越生活开始了……“哥哥,今天的任务是叫我十声姐姐大人哦。”某人:你分明就是个妹妹。“哥哥,今天去帮我买卫生巾吧。某人:会让人误会的啊。“哥哥,今天穿女装上学吧。”某人:不穿,gun!而真正令我感到危险的,却是她今天的那句话:“哥哥,今天人家想要个姐姐了呢。”(PS:不太会写简介,总之就是哥哥是个穿越者,然后妹妹变成系统尽情压榨哥哥的故事)
  • 民国绝恋:疯少爷的小新娘

    民国绝恋:疯少爷的小新娘

    迎亲的黑猫,疯了的丈夫,冷淡的婆婆,百般刁难的大嫂,独善其身的姨太,看似平静的陈家大宅之下竟诡谲多变,阴谋丛生!?他深冬夜色中沈槐唯一见到的光,这束光也成了她生命中的永恒。“不要害怕,陈淮生。我是沈槐,你的新娘。”“我似乎很久之前见过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为了让读者从《三国演义》中更好地领悟如何做人,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典型故事,将其中人物形象简略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来揭示做人的方法和技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三国演义》为引子,或以全局为立足点,提纲挈领,或以局部为落脚处,小中见大,剖析出了较为全面的做人智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读者带来更有价值的启迪。
  • 最佳初恋:前妻不复婚

    最佳初恋:前妻不复婚

    五年前,她是嚣张跋扈的大小姐,而他是平凡的穷小子,她无所不用其极的让他成为了自己的男朋友。五年后,他成为亚洲最大传媒公司的总裁,而她家破人亡,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再相见,一组唯美的宣传照片,一起神秘的绑架事件,让她再度回到他身边,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单氏总裁夫人,然而,婚礼的背后,又有怎样的阴谋……
  • 雨汐今成第一部

    雨汐今成第一部

    “如果说,我们没有遇见,这一切,应该也不会发生了吧......”早已厌倦了这一切,却依然坚持一切的一切,早就离开你与我,终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如果早知道结局,你还会做这样的选择吗?“没有你,拥有了整个世界又如何!”“对不起啊,我走了,世界很大,却没有我容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