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2月25日,光绪帝登基。这一天是西方人热切期盼的,因为同治帝去世后,在北京接见外国使臣的问题就被搁置了。如今这一问题又可以提上日程了。
慈禧太后和她的心腹们面对如此问题,总是一拖再拖。在光绪帝登基大典被延后之后,对于继续拖延对外国使臣进驻北京这一问题的商议便顺理成章了。光绪帝登基之后,总理衙门对这一问题仍然回避,并绞尽脑汁想要继续拖延下去。
在1890年年底,光绪帝发布了一道圣旨,圣旨中称,他将在农历新年接受各国使臣的觐见,从此以后,在每一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接受各国使臣的觐见。在看到这道圣旨之后,西方人满心欢喜,因为从这道圣旨的措辞之中,西方人可以感觉到光绪帝的友善。此次接受觐见的地点依然是紫光阁,而非紫禁城。1891年3月5日,光绪帝接受外国使臣觐见之后,总理衙门却收到外国使臣的不断抱怨,他们要求今后在紫禁城内觐见皇帝。当然,清政府采取了贯用的拖延战术。最后,清政府还是做出了让步。1894年11月,在马嘎尔尼觐见乾隆帝101年之后,光绪帝终于允许外国使臣在紫禁城的一个宫殿中接受觐见。
1891年1月1日,在光绪帝接受外国使臣觐见之前,光绪帝生父醇亲王逝世。虽然有大姨姐慈禧太后为靠山,但醇亲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时间并不长。在他的儿子光绪帝继承皇位之后,保守派的官员们曾希望他能够就此退出政坛。因为尽管光绪帝还年幼,但如果醇亲王仍在朝中任职,也是违背祖制的。
醇亲王从未想过要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退出政坛,他宁愿违背祖制,低自己儿子一等,为他效力,也不愿意孑然一身,过平淡的日子。在他不断的努力之下,他最终还是如愿以偿了。然而,在1889年之后,两宫太后默许他在朝中任职之前,醇亲王在朝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影响力仍有待商榷。关于醇亲王和光绪帝的关系,坊间有许多谣言。
在醇亲王去世之后,他的兄弟恭亲王再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而且似乎还倍受光绪帝器重。此时的光绪帝翅膀已经长硬,正准备张开翅膀到蓝天中自由翱翔。
1890年12月,光绪帝得以以自己的名义发布诏书。他6月份发布的一道诏书尤其受外国人欢迎。他在诏书中指出,现存中外条约中有关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地方官员保护传教士的条款,在后来已经被各种诏令禁止。他还说:“西方宗教信条教导的真善美是值得推崇的。对于大清子民而言,即使成为了西方宗教的信徒,也不能够抹煞他们大清子民的身份,他们仍有服从当地政府管理的义务。”
这道诏书是针对1883年遍布全国的一系列反洋人的攻击活动发布的反洋人活动在长江流域尤甚。1891年5月份和6月份在芜湖和武穴爆发的暴乱则意味反洋人活动达到高潮。武穴暴乱后来演变成一起恶性事件,英国的一名传教士和一名海关官员被残忍地杀害。
中国民众反洋人的缘由基本上有以下几种:绑架儿童,企图用他们的身体入药;违背中国传统礼教(反对祖先宗拜)等。其中一些暴乱是由地方政府撺掇起的,还有一些暴乱的起因仍有待商榷。地方政府反洋人是因为他们对满洲官员与外国人签订的《天津条约》极为不满。其中,允许外国人进入内地旅行和居住,极大的破坏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再加上外国人对港口的控制不断加强,以及现代陆军、海军的建设,都使中国传统习俗受到挑战。
此外,朝中的反对派还聚集力量反对支持西方的开明、进步的光绪帝,他们甚至还积极煽动原来一直对外国人有负面情绪的官员。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整个大清反洋人的氛围日益浓烈。中国古语“风行草偃”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情景。
从1883年开始的反洋人活动中,关于“朝廷是否煽动反洋人暴乱”一直是中外争论的焦点。如果这些暴乱都是朝廷煽动的,那么目的一定是为了树立朝廷或领导者的权威,这样的话讨论“朝廷是否煽动反洋人暴乱”便没有必要了。那些认为慈禧太后在她的政治生涯中对洋人一直持反对态度的人也许会联想到她在广东、山东、四川、长江流域支持打击外国传教士、商人以及旅行者的场景,与此同时为了掩盖其真实目的,她还委派一名自由、开明的人士为她说话。
但事实却与一个理论相悖。当慈禧太后开始进行反对外国人的暴力活动时,她实际上已经站到端王、董福祥、毓贤一边,使得朝中进步和保守两派势力原本平衡的状态被打破。除了这一段短暂的混乱时间,在二十世纪到来之时,慈禧太后仍是爱国人士愤恨的对象。但无论如何,她卓越的治国能力使中国在面对其他国家侵略时能够奋勇抵抗,但与此同时她也让国家过早地陷入困境中难以自拔。
如果一些反洋人的活动是在朝中那些开明、进步的大臣鼓励下积极进行的,那么那些狂妄自大的皇室成员、守旧的满族旗人、心胸狭隘的文人会更希望搅乱他们的计划,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相信,在光绪帝登基之初、慈禧太后独揽大权进行摄政之时,中国各地爆发的大多数暴乱活动是在朝廷的煽动下进行的了。
地方政府对外国人抱怨连连,他们不仅导致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还增加政府的工作量,因此,地方政府也十分想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些入侵者。同时,除清军以外,一些好事之徒也不断劝诱地方政府参与到反洋人活动中来。他们经常在外国传道会大楼、外国领事和其他外国人的住宅周边游荡,如果遇到外国人抵抗,他们会对其进行恐吓甚至将他们置于死地。破坏教堂、纵火、暴力袭击、谋杀等事也时有发生,接着清政府不得不赔款、道歉,然后将相关官员革职,大清人民对这些“洋鬼子”的恨意油然而生。
大致的情况便是如此。1891年6月,在光绪帝发布各地停止反洋人活动的诏书之后,反洋人活动迎来了最严重的危机。此份诏告中我们能够看到光绪帝的真诚,但不幸的是,人们却不一定百分之百去遵从。就如中国古语所言:“山高皇帝远”。光绪帝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无可奈何。经过一段短暂的平静后,1895年偏远西部地区的四川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暴力冲突。同时,东南部地区的福建也爆发了一场更为严重的暴乱。这两场暴乱主要针对的是外国传教士。因为在1894年秋天的时候,日本军队入侵中国,举国上下对此行为表示愤怒,最后这些愤怒被发泄到所有外国传教士身上。
在1894年还发生了几件重要大事。首先是中日战争爆发,其次是在北京接见外国使臣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最后便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与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和在北京接见外国使臣相比,中日战争更引人注目,因为它对中国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1894年11月12日,光绪帝在文华殿接见各国驻京使臣,当时,外国公使们告知总理衙门他们有一些关于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贺信想要呈交给光绪帝。因此清政府不得不接受外国使臣的请求。光绪帝因此在紫禁城内接受了他们的觐见,觐见的地点定在文华殿。
文华殿意为“文学百花齐放之殿”,是皇上用来举行经筵典礼的地方。在经筵典礼举行之日,皇上会在此撰写御论,向文臣阐述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此前,文华殿从未用来接待过外国使臣。在紫禁城中,它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宫殿,其地位仅次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为了此次接见,文华殿装饰一新,玫瑰色真丝帘子在黄色吊绳的衬托下显得异常别致,在偌大的宫殿之中,摆放着一张龙椅,龙椅前放置了一张铺着黄色缎子的小桌,而龙椅后面是绣着孔雀羽毛的真丝帘子。除此之外,整个宫殿别无他物了。
坐在龙椅上,殿中所有事物都能够一览无遗,虽然难以看清每个人的眼睛,但底下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够听得一清二楚。在高台下,站着王公大臣,皇上坐在龙椅上,他身穿黄色龙袍,头顶皇冠。恭亲王和醇亲王站在他两旁主持这次接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