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1000000009

第9章 开天辟地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波义耳(9)

上午9点,一声枪响,随着阵阵惊心动魄的轰鸣,车队出发了。车手们争先恐后地想加大油门开到最前面。可是,车队刚刚开出几英里远,路上就滚落了好多汽车小零件,有的汽车竟然自动熄火,任凭车手怎样摆弄,再也不启动了。然而,这时福特的车却开到了最前面,10英里后,大部分汽车都由于各自的原因不能比赛了,只有福特的车竟然跑完了25千米的路程。当天的《底特律晚报》对这场比赛进行了报道:“我们看到在这场比赛中,亨利·福特先生不仅征服了他的对手,而且征服了一个时代——蒸汽文明的时代。”

从此,福特便在新兴的机械界小有名气,这场竞赛把他推到了汽车竞争队伍的领先地位。两年后,即1903年,他开始创办福特汽车公司,那时他已年满40岁。

开创汽车时代

当福特开始生产汽车时,全城已有800辆汽车。那时的汽车只是富人的奢侈品,是有钱人用来摆阔的玩意儿。当地的周刊《底特律星期天之夜》在1907年发表观察家文章说,“最好的司机都是仆役阶级出身”,依据这些人就可以“准确地知道他们的主人想用汽车干什么”。

亨利·福特想造的不是这类车,打从开始,他就决心要制作一种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的车。

他的兴趣在于帮助像他这样的人,尤其是农民,解决运输问题。他觉得他的亲人是农民,是普通百姓,如果能够使他们的生活过得舒适些,他会由衷地感到高兴,而做到这一点的秘诀是大批量生产。

为了实现酝酿已久的夙愿,福特在自己的公司里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是设计一种简单、耐用、丝毫没有华而不实的装饰、连农民都能开的车。这就是1908年让福特的事业腾飞的T型车。T型车是一种巧妙简单的机器,如果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普通的车主都能排除并且修好。

当时美国的道路大部分是未经改造的为马车所用的土路,豪华车望而却步,T型车则通行无阻。

第二件事是让T型车投入大批量生产,这样便可以大幅度降低T型车的成本,使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都能买得起。

于是,福特买下了海兰帕克的地皮。在这里,他应用最现代化的生产理论,特别是温斯洛·泰勒的理论,使工业生产过程绝对合理化。这个理论就是把每种操作都划分为更小的单元,使每个单元可以实现机械化,提高速度,最后汇入一条生产线。从零件到组件,到成品,逐步从小变大。这里连续性高于一切。

1913年,生产过程按泰勒的理论开始运行了。在现代装配线上装的第一个部件是磁电机线圈总成。过去,一个工人从头到尾制作一台飞轮磁电机,他必须是熟练工,一个能干的工人一天能完成35到40台。现在,有了磁电机装配线,线上分为29道工序,由29个人操作。用老办法做一台磁电机要花20分钟,现在只需要13分钟。

福特和他手下的人很快在工厂的其他部门开展同样的工作,不久就在发动机和变速箱装配上推行了类似的办法。然后,在1913年夏,他们开始抓总装,因为其他工艺过程都加快了,总装就成了薄弱环节。过去是工人们围绕着一个固定不动的金属物体——他们正在装配的汽车紧张地工作。如果叫人不动,而叫半成品车在生产线上移动,经过工人面前,工人就可以少浪费时间。

1914年1月,福特安装了第一条自动传送带。他说,那是工业企业使用的第一条自动线,它是仿照芝加哥屠宰场输送牛肉的高架传送带制作的。在采用了这项革新之后,仅几个月的时间,福特公司装配一辆汽车的时间只需93分钟,然而在他刚生产T型车时,制造一辆车需要12.5小时,这是多么巨大的成就啊!

为了庆祝这个胜利,福特的高级经理们在底特律的庞恰特雷恩饭店举行了一次宴会。他们装置了一套简单的传送带,用一台5马力发动机和自行车链条传动,绕着饭桌输送饭菜。这充分代表福特公司早期的精神、同事间的情谊和信任。

福特仍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他的理想是,一分钟生产一辆车。他只花了12年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目标,而在那之后5年,即1925年,他每10秒钟就能生产一辆车。他的名字不仅是有些汽车的标志,而且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标志,甚至出现了一个动词“福特化”,意思是使产品标准化、流水化并大批量生产,使价格降到普通人都买得起。

在生产T型车初期的一个董事会上,福特曾说:每当我把车价降低1美元,我就增加1000个新买主。于是他每年都狠狠地降低价格。1910~1911年每辆车780美元,次年为690美元,接着降至600美元、500美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降到了360美元,福特以这个价格售出了730041辆车。当时,他的汽车产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汽车公司。

福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追求庞大的市场规模,而不是每辆车的最大利润。60年后,日本人也是这样干的。在他那个时代很少有人理解。

有一年,他的广告策划人员送给他一条新口号:“买一辆T型车——省下一笔差价。”他很快把它改为:“买一辆车——多一笔差价可花。”就这样,一个现代的工业时期——普通人受益多于受剥削的工业时期——已从T型车开始了。

在那个时代,美国的炼钢业、石油业、电气工业、金融业及汽车业一派繁荣,社会人员充分就业,方便易得的廉价能源使价钱不贵的大众汽车随之也深入每个家庭,乃至每个成员。人们充分享受T型车带给他们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

作为普通家庭一家之主的费特,刚才还在家庭餐桌上吃妻子为他做的早餐,不一会儿,他穿戴整齐,开上T型车将亲爱的儿子送到家附近的学校去读书。他本人也靠着T型车的快捷,仅用半个多小时的功夫,就到达了另一个州的工作地。

在回忆起以往没有汽车以前的生活时,费特抱怨说,情况常常是这样,还没等他到达工作地,体力已经消耗一半,那是由于每天披星戴月赶火车、倒公共汽车的结果。他说,他平时根本顾不上家里的事,节假日只能是体力的恢复日。然而有了汽车之后,工作之余,他可以送孩子上学,可以为家里采买,而且节假日还可以带全家坐车旅游、度假。

费特望着他心爱的T型车,深情地说:“福特先生不仅使我们像富人那样拥有汽车,同时重要的是使我们的生活格局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突破。”

从一个普通美国公民——费特生活的变化,人们看到,T型车的畅销决不仅仅是福特一家公司的成功,而是一次社会革命的开始。

福特的性格

亨利·福特生于贫穷家庭,虽然后来他成了美国的首富,但他仍然保持着密执安农民的本色。他仍然喜欢农村舞蹈、古典歌曲、农村的风俗。尽管他帮助人们创造了一个城市化的世界,使千百万敬神的年轻人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但他对自己的创造又深感不安,他更偏爱他帮助消灭的那生活简朴、节奏缓慢的美国。

高超的技术直觉和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常常使福特对别的事物也横加臆想,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怪癖。如他认为人们戴眼镜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应当扔掉眼镜,锻炼眼睛。再如,在他的全部成年时期,他都用纯煤油当头油。他说,这样做是因为他观察到,在油田工作的人都有一头好头发。“他们手上沾满了油,他们总是用头发擦手,这就是他们头发好的原因。”他说。他的私人秘书一项任务就是,经常保存一加仑的10号轻煤油,并注意不把油弄脏,好给福特擦头发用。

公务繁忙并没有改变福特的平民形象。事实上,为了公司的利益,他也有意夸大他这种随随便便的平民作风。

当他为老友爱迪生生平纪念邮票的发行去亚特兰大市时,居然身上没带一分钱。于是,福特汽车公司的老板、全国首富,为买邮票而向亚特兰大市长借两分钱的一幅照片传送到了全世界。没有赶上这个镜头的摄影师们还可以拍摄他和他私人列车上的搬运夫一起掷骰子的镜头。

有一次,有人发现他的两只鞋子不配对,他回答说,每年生日那天,他就穿上一只旧鞋,提醒自己以前受过穷,今后还可能再受穷。

在他的权力和财富达到顶峰时,他拜访了摩根财团的合伙人爱德华·斯托克斯伯利的家,那所房子包括145间豪华客厅、舒适卧室及45间浴室。在他离开斯托克斯伯利的住宅时,记者们拦住他,抓住了他这样一句精彩的话:“看看富人们怎样生活,真是大开眼界啊。”

在某些方面他又是个腼腆的人。在福特的老厂办公室有个窗户,为了逃避来访者,他经常爬进爬出。尽管如此,他还注意到他的名字就是公司的名字,对他个人的宣传实际上对他的公司是有利的,发自福特汽车公司的新闻都是关于他的。有一个时期,很少有知名人物收到群众来信,而亨利·福特却每周收到8000封之多,这足可以说明福特对人们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虽然亨利·福特在事业的各方面都成绩斐然,但是他的长处到头来却成了短处。一件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在他一门心思追求制造技术改进的同时,却忽视了汽车设计方面的改进,因而他在基本车型上停滞的时间太久了。从一开始他就把所有改进T型车的企图都顶了回去。1912年,他因出差欧洲而不在家时,他的高级工程师们对车子做了为数不多的小改进,使T型车矮了一点,比原车约长12英寸,是一辆更好的、坐起来更舒适的车。他的同事们指望他回来后又惊又喜。他回来了,他们把车拿给他看。他绕车走了几圈。最后,他走到左车门,把它拆掉了,然后又拆掉了右车门,然后砸了挡风玻璃,最后把后座扔出车外,用鞋子猛敲车顶。在整个过程中,他一言不发。不言而喻,T型车是他的,只有他可以修改它。

福特赛车时的小伙伴弗兰克·库利克,已跟随他20多年,曾在一段时间里想加大发动机功率,建议加大气门。福特专门做了一台发动机,却将气门从125英寸减小到1英寸。气门尺寸减小,福特对库利克事先没有说明,然后若无其事地问他新发动机的功率是否大些。库利克回答说功率是大些。“拆开看看,是什么使它的功率加大的。”福特说。

当库利克看到气门变小时,脸上显出受侮辱的神情,福特则得意地盯着他。这意思很明白:

不要想改我的车。以后的30年里,谁想改福特的车,都要碰钉子。

1926年,福特的T型车的销量从187万辆跌到167万辆。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公司的销量几乎翻了一番,从28万辆上升到40万辆。美国的道路正在改善,人们要求速度和舒适。通用汽车公司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要。面对通用接连不断的挑战,福特的惟一对策仍然是削价,那一年就削了两次。T型车开始没落。最后,1927年5月,在生产第1500万辆T型车的前夕,福特宣布,停止T型车的生产。至此,T型车寿终正寝了。

T型车的消亡,是汽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福特本人的功过是非,人们自有公论,然而福特用他的全部热情与才智,使汽车成为普通大众都能享用的交通工具,从而开创了汽车时代这一伟大功绩是有目共睹的。

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个新时代的到来,不仅使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社会结构发生变革,而且激发了美国精神在全球的扩张和美国人民的无根性倾向更加突出,年轻的一代对父辈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一旦感到不满意,便可以驱车奔向他方,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因此,美国人都自豪地称亨利·福特先生为汽车时代的开创者。

莱特兄弟开创航空时代

今天,当你首次乘坐国际航班,历经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便到达一个距离万里之遥的陌生国度,你一定会对飞机发生感慨:万能的人类,虽然你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在蓝天上飞翔,但你却以你伟大的智慧创造出了这样安全、快捷的飞行器,使数百名旅客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享受同样的飞行。在飞行中,旅客不必像鸟儿那样沐浴风雨,机内的一切会使你感到旅途是那样的舒适、愉快。

那么,是谁将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飞上天空得以实现的呢?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莱特兄弟。他们的成功是历经无数代人的苦苦探索,用生命和鲜血所浇铸,最后又经过兄弟俩的精心雕琢才取得的。

前人的探索

早在上古时代,有关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的希腊神话中,人们就梦想能“像鸟儿那样飞翔”。

到了中古时代,为了逃避贫瘠的生活,一些勇士曾身着人造羽翼,企图飞往人间乐园,其结果是坠死深渊。那时的人们望着高不可及的天空,只有叹息。飞行的梦想随着一代代勇士的献身而不断地破灭着……1483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研究了鸟的飞翔,并设计过扑翼式飞机,但从未制造成功。

其后,又有几个人研究了空中飞行的机械,但是都没有取得成功。1874年,德国的奥托·利连塔尔制作了装有蒸汽机的飞机,结果也失败了。其后,他开始了滑翔机的研究。

到了19世纪末,人们继续进行在滑翔机上安装动力的飞行研究。如英国的马克西姆、德国的克莱蒙·阿代尔等人,也制作了装有蒸汽机的飞机,然而,由于这种原动机过重,操舵装置等不齐备,均以失败而告终。

“这是为什么?”对于具有一定飞行经验的利连塔尔来说,这个问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利连塔尔仔细研究了鸟儿翅膀的构造,又深入研究了鸟儿的飞翔方法。他发现鸟儿的肌肉特别发达,翅膀的结构十分复杂,它平飞时羽翼呈平面振动状,它升空飞翔时羽翼呈曲面振动状,这便是空气浮力增大的重要条件。

就这样,经过多年观察研究,1889年,利连塔尔41岁的时候,出版了《鸟的飞翔方法是飞上天空的基础》一书。

1894年,他又写成另一著作《飞翔装置的制作方法与应用》。他在著作中指出,人类不可能像鸟儿一样振动着翅膀飞翔,但可以有一副不动的翅膀,利用风的浮力,像风筝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行动,并且详细介绍了翅膀的形式和构造。

利连塔尔立志要实现自己的夙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试验。1896年,他成功地滑翔了350米。然而这一年的8月,因遇狂风不幸坠落,他临死前对妻子说道:“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牺牲!”

莱特家族

威尔伯·莱特生于1867年4月16日,奥维尔·莱特生于1871年8月19日,都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工业城市迪顿。这一家兄弟5人,他俩是最小的两兄弟。

父亲密尔顿·莱特是一个牧师,属于一个小宗教团体的负责人。他是一个有教养、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人,而且,从来不强迫他人做任何事情。同时,他也是一名书籍收藏家,并教导孩子们要好好读书。

同类推荐
  • 小猫打个大喷嚏

    小猫打个大喷嚏

    这是一套能感动每一个儿童的幼儿文学的启蒙教材。突出“亲亲”两个字,体现着它十分重视对低幼儿童应加强的亲情教育。
  • 大自然的困惑(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大自然的困惑(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大自然的困惑》编排体例合理,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可以满足青少年读者的求知欲,激发其探索“谜底”的兴趣。同时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行科普教育的参考书,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素质与思想素质。
  • 未解知识之谜

    未解知识之谜

    本书讲解的主要内容为神秘现象,在某些问题上,在资料客观翔实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也许其中的观点并不能为读者接受,但是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 名胜奇迹(走进科学)

    名胜奇迹(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想做好孩子:《哈利·波特》作者的魔法启蒙读本

    想做好孩子:《哈利·波特》作者的魔法启蒙读本

    《想做好孩子》一书讲述了巴斯塔布尔家的六个孩子与他们的两个朋友之间的故事。他们在乡村暑期成立“好孩子”协会,想为大家做些好事,实际却做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趣事,但孩子们也在充满欢乐与纯真的童年中逐渐得以成长。
热门推荐
  • 女尊闲散王爷俏夫君

    女尊闲散王爷俏夫君

    《夫君系统我在古代当女君》已经上线女尊,宠文,【742499140应大家希望企鹅群已经建好,欢迎大家,撒花~】柳:一夜家散,谢谢你收留给我温暖,我细水长流一生来还雅:你让我明白疼爱二字,我陪你,助你扶摇直上离:让我放下执念,甘愿离桃谷之人,是我往后余生韩:我本无心之人,竟会被你牵动
  • 依然桔梗

    依然桔梗

    一段在感情上打不死的小强女遇到一个一根筋的闷骚男发生的小清新爱情故事,一段个性张扬,青春年少,热血活力的女孩男孩们的友情故事,她说,我知道拒绝不是罪过,但成全也不是美德,所以我喜欢你,只好请你睁只眼闭只眼了。他说,我不知道自己哪里好,也不知道你哪里好,只知道只有我们在一起了才是好。主角:希斓,莫彦麟配角:廖蕴,温玲儿,黄心睿,卓小娜,李文律,楚薇,焦鹏,白宋络等
  • 我的脑子很笨

    我的脑子很笨

    一个普通山村小子,偶然下在当地江湖小地方开了一门小店,成了一店之主。他以这样身份,如何在众多店铺中生存,如何以平庸的资质进入到修仙者的行列,从而笑傲三界之中!一次作死,他被投放到了一个没有灵力的世界。而且只是带了VR(虚拟现实)的模式。以他这样的处境,如何熬过去呢?他是否能改变剧中的人的命运呢?
  • 我的书(5):阅读与创作

    我的书(5):阅读与创作

    本套系列谈话录,精选同名视频节目《我的书》的访谈实录,由作者讲述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解读作品核心理念,揭示书里书外趣闻轶事。内容精选高点击量的节目,按照话题聚类结集成册,随新书上市而持续不断的诞生新的故事,其中包含大量因节目时长限制而未能发布的精彩内容,不失为一套贴近粉丝的专业导读图书。本书为系列(5)阅读与创作,节选了不同的作者谈创作的故事。视频节目《我的书》,自2014年在优酷的大型视频网站上线以来,一直在读书节目中名列前茅。
  • 窃法剑皇

    窃法剑皇

    联盟已死,取而代之的是继承了联盟设定的全息网游《无垠》。骨灰级LOL玩家高恒初入无垠时就表示,全世界就像一个大鱼塘。高恒:那天我正准备到游戏里虐菜,跟着就被脏东西黏住了。龙傲天:咳咳打扰了,是我在玩一个寄生游戏,你只要稳住别死就行。……这是一个高恒被养成2代目龙傲天,然后在游戏和现实中怼天怼地怼空气的低俗故事。当然,它可不仅仅是个游戏。(窃法是小挂,无敌是大挂,书名叫做:体内有只龙傲天)
  • 听夜声

    听夜声

    夜半铃声起,路人皆惊惶,人在前,鬼在后,叮铃铃的清铃挂,阴风四起当啷响,是人是鬼你分的清吗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全能影后住我家

    全能影后住我家

    都说事业得意情商失忆,苏蕾茵将这几个字体会得淋漓尽致。手里拿着热乎乎的奖杯,自己的男朋友却和别的女人滚作一团,这滋味儿真酸爽。那她干脆也去找个桃花运,只是这朵桃花她好像躲不掉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Mary Barton(V) 玛丽·巴顿(英文版)

    Mary Barton(V) 玛丽·巴顿(英文版)

    Mary Barton is the first novel published in 1848 by English author Elizabeth Gaskell. The story is set in Manchester, and deals with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Victorian lower class. It is a subject of some debate whether the first person narrator in Mary Barton is synonymous with Gaskell. The story begins in Manchester, where we are introduced to the Bartons and the Wilsons, two working-class families. John Barton is a questioner of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rich and poor. Soon his wife dies—he blames it on her grief over the disappearance of her sister Esther. Having already lost his son Tom at a young age, Barton is left to raise his daughter, Mary, alone and now falls into depression and begins to involve himself in the Chartist, trade-union movement.
  • 这个师尊不靠谱

    这个师尊不靠谱

    受屈惨死重生,一番挣扎打滚,终于靠着修仙挽救自己尴尬的命运!多年之后,已为半个仙身的女子看着自己多年前捡上山的小乞丐,皱着眉头叨咕:“我怎么捡了这么个麻烦!”“师尊可是嫌弃弟子?”“没有没有~怎么会啦~师尊是爱你的~真的!”麻烦是麻烦,但自己找的徒弟还是要宠着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