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1200000006

第6章 脉诊

“题解”

脉诊,又称诊脉、按脉、持脉、号脉,即中医常用的四大诊病方法中的切脉法,是依脉的位置、次数、性状、情势等来划分种类、诊断病变的方法。其法为我国最早创用。在先秦两汉时期,凡有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位于颈部)与寸口(位于手腕)、趺阳(位于脚面)三部诊法、寸口诊法等。自西晋时的大医王叔和著成《脉经》而确定了寸口诊法和脉象种类之后,为世所共遵,医家遂以寸口诊法为主并沿用至今。脉诊之法历代都有发展,到清时已臻完善,当代更有结合现代科技而广泛应用者,从而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脉诊之法可谓精细绝伦。《黄帝内经》中的有关记载,是我国关于脉诊的最早而系统的论述。本章诸节文字,就是其精华内容的集中反映。其所涉及的篇论,凡为《素问》的《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三部九候论》、《方盛衰论》、《玉机真藏论》、《大奇论》、《阴阳别论》、《征四失论》和《灵枢》的《根结篇》共九篇。所论问题甚多:其一,为诊脉的适宜时间及其道理;其二,为诊察不同脏腑等组织器官之脉的具体部位;其三,为正常脉象与异常脉象及其反映的病情;其四,为一日一夜之内脉搏的运行规律;其五,为依据寸口之脉规律与否来断定五脏盛衰及患者生死的道理;其六,为九候之脉独异主病及独异的表现;其七,为患者的身体与脉象盛虚不一的预后;其八,为结合四时气候而诊脉的六个大法;其九,为五脏与四时相应之脉的正常、太过、不及以及太过、不及反映的病情与病位;其十,以胃气的多少、有无为本为准,阐述了五脏的平脉、病脉与死脉;其十一,为寸口之脉的正常、异常与所主气血虚实、病邪趋向等情况;其十二,为大奇之脉及其预后;其十三,为患者的身体、脉气、症状三者尤其是形、气二者相合与否的预后;其十四,为真脏之脉的预后;其十五,为妊娠之脉的表现;其十六,为结合问诊与四诊合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原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①,阴气未动,阳气未散②,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③。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④,察五色⑤,观五藏有余不足⑥,六府强弱,形之盛衰⑦,以此参伍⑧,决生死之分⑨。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注释”

①常以平旦:谓诊脉应当在清晨进行。明·张介宾注:“平旦者,阴阳之交也。阳主 昼,阴主夜;阳主表,阴主里。凡人身营卫之气,一昼一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迨至平旦,复皆会于寸口。《灵枢·营卫生会》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故诊法当于平旦初寤之时。”常,通“当”。以,在。平旦,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指清晨。

②散:耗散。元·滑寿注:“平旦未劳于事,是以阴气未扰动,阳气未耗散。”

③有过之脉:即有病之脉。唐·王冰注:“过,谓异于常候也。”明·马莳注:“盖人之有病,如事之有过误,故曰有过之脉。”

④精明:指瞳神。明·吴昆注:“目中眸子精神也。”

⑤五色:青、赤、黄、白、黑的总称。这里泛指患者面部的气色。

⑥有余不足:指五脏之气的盈亏。

⑦形:形体,指人的身体。

⑧参伍:相互参证。原注:“不齐之谓参,剖其异而分之也;相类之谓伍,比其同而合之也。”明·张介宾注:“盖彼此反观、异同互证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

⑨分(fèn音奋):界线。

尺内:尺肤之内,为人手臂寸口之后至尺泽的部分。

季胁:即季肋,相当于胸第十一、十二肋处。《灵枢·骨度》:“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清·张志聪注:“季,小也。季胁,胁下尽处短小之肋,是为季胁。”

尺外:指尺肤的前半部分。下句的“尺里”,与此相对,指尺肤的后半部分。候:诊察。

中附上:为“附上中”的倒装。原注:“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部也。”意谓在尺肤之前而紧挨着尺肤的部分的中间部位,也就是手腕寸口上之寸、关、尺的关部。

左外:指左手关部的前半部分。下句“内以候鬲”的“内”,与此相对,指左手关部的后半部分。下文“右外”等词依此类推。

鬲:通“膈”,横膈。此指横膈以及该处的组织器官。原注:“举膈而中焦之膈膜、胆腑皆在其中矣。”

上附上:为“附上上”的倒装。原注:“上而又上,则寸部也。”谓在尺肤之前而挨着尺肤的部分的前部,也就是手腕寸口上之寸、关、尺的寸部。

膻中:此指心包络。原注:“即心胞(包)络也。李按:《灵兰秘典论》有膻中而无(心)胞络,以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灵枢》叙经络,有胞络而无膻中,而口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属火之司,则知膻中与心应,即(心)胞络之别名也。”

“译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诊察脉象,原则上应当在清晨进行。这是因为此时人们刚刚起床,还没有开始做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也未耗散,加之又没有进用饮食,经脉之气不盛,络脉之气调匀,气血都很平和不乱,所以就能比较容易地诊知异于正常的有病之脉。

有切脉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诊察患者脉搏的动静变化,另一方面又要审视患者的瞳神状况,观察患者的面部气色,以了解患者五脏之气的盈亏、六腑之气的强弱与身体机能的盛衰。同时,还要注意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相互参证。这样,就可以决断患者病情的轻重以至生死的界线了。

切脉自有一定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脉象反映不同的脏腑器官的病情。尺肤之内两侧的脉象,用以诊察季肋的病情;尺肤前半部的脉象,用以诊察肾脏的病情;尺肤后半部的脉象,用以诊察腹部的病情。在尺肤之前而挨着尺肤的部分之中部(关部):左手该处前半部分的脉象,用以诊察肝脏的病情;左手该处后半部分的脉象,用以诊察横膈的病情;而右手该处前半部分的脉象,用以诊察胃腑的病情;右手该处后半部分的脉象,用以诊察脾脏的病情。在尺肤之前而挨着尺肤的部分之前部(寸部):右手该处前半部分的脉象,用以诊察肺脏的病情;右手该处后半部分的脉象,用以诊察胸中的病情;而左手该处前半部分的脉象,用以诊察心脏的病情,左手该处后半部分的脉象,用以诊察心包络的病情。

“理解应用”

本节论述的问题,具体有三:一是诊脉的适宜时间及其原因;二是诊脉应与望色结合,即脉色合参;三是诊脉的具体部位及与不同的脏腑器官的对应关系。

这三点当中,第一点不用说了,第二点虽然只讲了脉色合参的道理,但不可拘泥对待,因为这乃是一个举一反三的重要提示,所以应以反三的思维方法对待之,即从四诊合参的广度去理解应用之,这样才能与其精神实质相合。《内经》中这种情况颇为多见,因而反三思维还应成为学习理解《内经》中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关于第三点,看似明白而实则不易即解。秦伯未先生在其《内经知要浅解》中的一段平实深刻的分析,可谓理解应用它的精辟注脚,谨录于此,以共体悟。其曰:“切脉的部位分为寸、关、尺,(但)究竟怎样定出寸、关、尺来,《内经》没有说明。《难经》第二‘难’曾说:‘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意思是从手臂内侧腕部横纹处鱼际穴至臂湾(弯)横纹处尺泽穴,长同身寸一尺零九分。自鱼际起分去一寸,再自尺泽起分去一尺,其相交之点即为关部,关以前是寸部为阳,关以后为尺部属阴。此外,《内经》把脏腑分配在两手的所以然,也没有加以解释,后来(西晋)王叔和、(金)李东垣、(元)滑伯仁、(明)李时珍、张景岳、(明末清初)喻嘉言和本书编者李念莪等所作的脉书里稍有出入,因此,引起近人驳斥为唯心的任意支配。其实左寸候心、右关候肝、右寸候肺、右关候脾、两尺候肾,各家都是一律的。在事实上,同一病人的脉,有左与右手大小不同的,也有寸与尺部强弱不同的,也有关部显出特殊的,依据前人的经验作为诊断,自有可信地方。本人曾有这样的看法:前人所指心、肝、脾、肺、肾的症状,是包括心经、肝经、脾经、肺经和肾经的发病,不等于五脏器质的病变。他(们)在某一经病上遇到某一部脉象有特殊变化,即以某一部脉属于某脏。临床上经常见到神经系统的疾患、中医所说肝火一类的头昏胀痛,左关脉多特别弦大;消化系统里中医所说脾阳不振的肠鸣泄泻等久病,右关脉也多微弱无力。倘然症是久泻而右关脉弦大,则又认作肝旺而脾受影响,不能用健脾常法治疗。这类例子很多,大半是前人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故往往行之有效。所以孤立地强调或夸大切脉的妙作用果(固)然不对,贸然加以驳斥也似乎太早,有些地方还待虚心地共同研究。”

二、“原文”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①:人一呼脉再动②,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③,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④。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⑤,尺热⑥,曰病温⑦;尺不热,脉滑,曰病风⑧;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⑨;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注释”

①平人气象论:《素问》第十八篇篇名。篇中在强调脉以胃气(即生气)为本之下,对脉的动数变化和四时当中五脏的平脉、病脉与死脉的脉象一一作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其可作为诊断疾病和推断预后之依据的道理。平人,指身体正常、健康无病之人。气,指经脉之气。象,指脉体形象。

②再动:搏动两次。再,两次。

③闰以太息:原注:“历家三岁一闰,五岁再闰。人应天道,故三息闰一太息,五息再闰以太息。太息者,长息也。”明·张介宾注:“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谓闰以太息。”闰,这里可解为“多跳一次”。以,在;由于。

④少气:正气衰少,气虚。

⑤躁:躁急。

⑥尺热:尺肤发热。

⑦病温:原注:“犹言患热,非伤寒之温病也。左尺为水,而数则水涸而热也;右尺为火,而数则火炎而热也,故咸曰病温。”

⑧风:指风邪伤阳而阳邪偏盛的病证。原注:“尺不数而诸脉滑者,阳邪盛也,故当病风。”

⑨死:指死脉或曰死的征象。

乍疏乍数(shuò音朔):忽慢忽快。数,疾速,快。

“译文”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脉搏在人一呼之下跳动两次,一吸之下也跳动两次,又有时在一呼一吸成为一息而换息未起之下跳动五次——系因人作太息而增跳了一次,都是正常情况。这样的人,便可称作“平人”。所谓“平人”,就是健康无病之人。

脉搏在人一呼之下跳动一次,一吸之下也跳动一次,说明人正气虚少。脉搏在人一呼之下跳动三次,一吸之下也跳动三次,而且显得躁急,又尺肤发热,说明人患有热病;如果尺肤不热,脉滑,说明人患有风病;如果脉涩,说明人患有痹病。脉搏在人一呼之下跳动四次以上,或已中断不至、或是忽慢忽快而丧失节律的,就都是死脉了。

“理解应用”

本节着重依一呼一吸之下脉跳的次数,从对比的角度扼要讲述了正常的脉象,即所谓平脉和不正常的脉象(又分为病脉与死脉)凡两大类共三种脉象,历来被看作是诊测辨别平脉、病脉和死脉的总纲,非常重要,要求熟记。

三、“原文”

《灵枢·根结篇》曰①:一日一夜五十营②,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③。所谓五十营者,五藏皆受气④。持其脉口⑤,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⑥,以为常也⑦,以知五藏之期⑧。予之短期者⑨,乍数乍疏也。

“注释”

①根结篇:《灵枢》第五篇篇名。篇中首先阐明了四时阴阳消长盛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针刺的关系,接着重点论述了诸经的根、结穴位以及六经开、阖、枢失职所致病变与治疗原则,然后指出了如何根据患者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营养来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的道理,强调了不知逆顺的不良后果。此外,还论述了因时制宜与因人制宜、尤其是春夏补阴泻阳、秋冬补阳泻阴等道理,是临床用药的重要理据。由于文章主要是围绕六经的根穴、结穴的部位及其在治疗中的特殊作用等进行论述的,故名“根结”。根,此指经气始生的穴位。结,此指经气终止的穴位。

②一日一夜五十营:原注:“人之经脉,运行于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运五脏之精。凡周身上下、前后左右,计二十七脉,其长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气,积于胸中,主呼吸而行经络。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则一昼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五十周于身,脉八百一十丈。”营,此指经脉运行的周期。下句“以营五脏之精”的“营”,义为“使……运营。”

③狂生:谓生理机能不正常、失常。

④受气:得到了精气的充养。

⑤脉口:反映经脉运行情况的关口,即寸口。

⑥代:指脉来后歇止良久而后自还的现象,或脉动而忽慢忽快的现象,即跳动时所出现的暂短中止的脉象。

⑦常:指正常的脉象。

⑧期:原注:“当作‘气’。”即通“气”。是。

⑨予:通“预”,预测,推断。短期:死期。

“译文”

《灵枢·根结篇》中说:人体的气血经脉在一日一夜共应循行五十个周期,以使五脏的精气运营全身。气血经脉的循行,凡是符合这一指数的人,其生理机能即属正常;凡是不合这一指数的人,其生理机能则已失常。此种失常的情况,称作“狂生”。气血经脉在一日一夜能够循行五十个周期的人,是因为他们的五脏全都得到了精气的充养。诊断气血经脉的循行正常与否的方法,是用手按在寸口之上,计算一定时间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凡脉搏连续跳动五十次而没有一次暂短中止现象的,就可以认定是正常情况,据此可知五脏之气也充盈而不虚;脉搏如果忽快忽慢,则表明患者已经死期不远了。

“理解应用”

本节要点有三:一是气血运行“一日一夜五十营”的规律,二是依寸口脉动的次数来推断人体机能是否正常与患者生死的方法,三是“代”脉的特殊作用。“一日一夜五十营”的理论尽管难比现代已臻程度,具体数据也与事实出入不小,但我们先人最早认识今所谓血液循环的历史价值与独到的应用价值却功垂万代。依寸口脉动次数与“代”脉的有无来进行诊断和预后的方法,则可谓简洁而实用,理应体悟掌握。

原文中还有关于依据“代”脉来推断五脏情况的具体论述,谨录于此,以作为补充。其曰:“(脉)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

四、“原文”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①:独小者病②,独大者病,独疾者病③,独迟者病④,独热者病⑤,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注释”

①三部九候论:《素问》第二十篇篇名。篇中以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论述了三部九候诊脉之法的原理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指出了三部九候之脉必须相应之理及不应之患。此外,还提示了脉证合参的重要法则。由于所论重点是三部九候脉诊的问题,故名。三部,指人体的上(在头)、中(在手)、下(在足)三处诊脉部位。九候,指人体上、中、下三处诊脉部位又各分天、地、人三处之后所得的九个具体诊脉部位。——凡为:上部的天“候”,在两额的动脉上属足少阳经的悬厘穴处,以诊头额之病;上部的地“候”,在两颊的动脉上属足阳明经的四白穴处,以诊口齿之病;上部的人“候”,在耳前的动脉上属手少阳经的和穴处,以诊耳目之病;中部的天“候”,在寸口的桡骨动脉上属手太阴肺经的经渠、太渊二穴处,以诊肺脏之病;中部的地“候”,在大拇指与食指间的桡动脉上属手阳明经的合谷穴处,以诊胸中之病;中部的人“候”,在掌后锐骨端的尺动脉上属手少阴经的神门穴处,以诊心脏之病;下部的天“候”,在毛际外股动脉上属足厥阴经的阴廉穴处,以诊肝脏之病;下部的地“候”,在跟骨之胫后动脉上属足少阴经的复溜穴处,以诊肾脏之病;下部的人“候”,在鱼腹之动脉上属足太阴经的阴陵泉穴处,以诊脾胃之病。

②独:单独,只有一者。原注:“独者,谓于三部九候之中,简其独异于诸部者而推其病之所在也。”

③疾:疾速,快。

④迟:慢,缓。

⑤“独热者病”二句:谓脉象独滑、独紧,均主有病。日本·丹波元简注:“热乃滑之谓,寒乃紧之谓。”

“译文”

《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说:在诊察九候的脉象时,只要诊得其中一候的脉象是独小、或独大、或独快、或独缓、或独滑、或独紧、或独陷下的,即可断定人已患病。

“理解应用”

就诊脉而言,本节旨义是为只要九候当中一候之脉异常,即可断定人已患病。至于病在何处,可以根据九候所应部位而知;就意义而言,则在特别强调九候脉象必须相应之理,这对医患双方及养生中人可谓都有精细的应用价值。至于九候诊脉之法,尽管后世以来多不见用,常人所知仅为寸口诊脉而已;但并未尽弃,而且一直有人承用,甚至广及现代医学工作者亦时有所用,如诊察颈动脉者。当其术几近失传的今天,我们应穷源竟委,有以为鉴。

五、“原文”

《素问·方盛衰论》曰①:形气有余②,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注释”

①方盛衰论:《素问》第八十篇篇名。篇中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辨别人体阴阳之气的多少、逆从与据以判断形气盛衰的道理,指出诊断必须做到全面掌握情况并予综合分析,列举了一些有关的病症与诊法。清·姚止庵注:“盛衰者,阴阳之气也。谓问阴阳二气盛衰而比论之也。然前以盛衰引端,而后半兼言诊法焉。”方,比较。

②形气有余:谓身体与正气都没有受到实质损害而不显虚衰。

“译文”

《素问·方盛衰论》中说:诊病时如见身体与正气都不显虚衰而脉气已虚,表明患者将会死亡;如见脉气不虚而身体与正气都还虚衰,表明患者将会康复。

“理解应用”

本节旨在强调脉气在诊断病情与进行预后上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形虽衰而脉未败,根本犹存,尚可活也”(原注);形不衰而脉已败,根本不存,不可活也。不过,“形肉已脱(者),九候虽调,犹死。盖脱则大肉去尽,较之不足,殆有甚焉。脾主肌肉,肉脱者,脾绝,决无生理”(原注),又需注意予以比较认识。

六、“原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①,虚静为保②。春日浮③,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④;秋日下肤,蛰虫将去⑤;冬日在骨,蛰虫周密⑥,君子居室⑦。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⑧,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⑨,持脉之大法。

“注释”

①持脉有道:诊脉有法则。

②保:通:宝”。这里是“可贵”或“特别重要”的意思。

③浮:指脉浮,脉象上浮。

④泛泛乎:泛溢的样子,盛满而所在之处似已无法容纳的样子。有余:此谓(万物)茂盛。

⑤蛰虫将去:谓犹如准备冬眠的动物那样将要隐伏下来。隋·杨上善注:“蛰虫趣(趋)暖入穴,故曰将去。”蛰,动物冬眠。去,这里是“隐伏”的意思。

⑥蛰虫周密:谓脉象下沉,犹如动物冬眠那样已完全隐伏下来。周密,指(动物)已经蛰藏。注按: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中“周”作“固”,当是。

⑦君子:指懂得养生的人。

⑧“知内者按而纪之”二句:原注:“内,言脏气。脏象有位,故可按而纪也;外,言经气。经脉有序,故可终而始也。”又郭霭春先生校注:“史湛曰:‘知内者按而纪之,以明脉之在里;知外者终而始之,以明脉之在表。然知内者必曰按而纪之者,盖脉之在内,非深按之,无以得其实;知外者必曰终而始之者,则初按而病已见,故因其病以推其原本。’”

⑨六者:指上文所述春、夏、秋、冬、内、外的脉象及其诊法。“译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诊脉是有一定的法则的。要想准确诊得脉象,精神清静、心思专注可谓特别重要。一般来说,在春天,脉象上浮,就像鱼在水波之间游动一样;在夏天,脉象充于肤表,满泛外涌,就像万物茂盛、大地似已无法容纳一样;在秋天,脉搏隐于肤下,犹如准备冬眠的动物将要蛰藏一样;在冬天,脉搏动于骨间,犹如冬眠的动物已完全蛰藏下来一样,或者犹如懂得养生的人深居内室而不轻易外出一样。所以说,想要知道在内的五脏之脉,可以根据五脏的切脉部位来进行诊察;想要知道在外的经气之脉,可以根据经脉从始至终的运行情况来进行诊察。上述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时必须注意的大法。

“理解应用”

本节旨在强调论述诊脉的一大法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四时变化而诊,二是结合内(脏气)外(经气)而诊。所讲四时、内、外的脉象,既说明了旨义,也指出了四时、内、外脉象的特点及诊断人体病否的方法。由此还可广而论之,即诊脉必须考虑影响脉象的一切因素,除四时、内、外之外,凡如生活环境、饮食营养、衣着寒暖、起居动静等。

七、“原文”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①: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②。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③,端直以长,故曰弦④。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⑤;其气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⑥。太过,则令人善忘⑦,忽忽眩冒而巅疾⑧;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满⑨。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疾。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注释”

①玉机真藏论:《素问》第十九篇篇名。篇中讨论了四时当中五脏的平脉和太过、不及所致的病脉、病位、病情以及真脏之脉的脉象,阐述了五脏发病的传变规律、五脏虚实与生死预后的机转,说明了五脏之脉必得胃气方能到达气口(寸口)的道理。其中尤以脉中有无胃气为要,指出以无胃气的真脏之脉预测病情,就像以玉机洞测天道的运行一样,故名。玉机,即玉衡璇玑,为我国古代测量天体座标与天道运行的仪器。真藏(脏),指五脏无胃气之脉。

②之所以:赖以……的。

③气:指脉气。

④弦:脉象名。其脉端直而长并兼有柔和之象者为春季与肝的平脉,少柔和之象者为肝的病脉,无柔和之象者为肝的真脏之脉,即肝的死脉。

⑤外:指体表或六腑。

⑥中:指体内或五脏。

⑦忘:唐·王冰注:“当为‘怒’字之误也。”是。原注:“当作‘怒’。《本神篇》曰:肝虚则恐,实则怒。《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忽忽善怒,眩冒巅病。”

⑧忽忽眩冒而巅疾:谓精神恍惚、头晕目眩而头部发病。忽忽,(精神)恍惚。眩冒,唐·王冰注:“眩,谓目眩,视(物)如转也。冒,谓(头或曰精神)冒昏也。”巅,头部。原注:“眩者,目花也;冒者,神昏也。足厥阴肝脉会于巅,贯膈布胁,故见证乃尔。”

⑨(qū音驱):指胁下空软处。隋·杨上善注:“腋下三寸以下,胁也;胁下至八间之外,也。”

钩:原注:“义如木(树)之垂枝,即洪脉也。其来则盛,其去则衰,阳盛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至,其脉钩”唐·王冰注:“钩,来盛去衰,如偃带钩,是谓钩。”

浸淫:疮名。指因湿热伤及肌肤、留连日久所发的以流脓淌水、蔓延迅速为特点的疮病。明·吴昆注:“热不得去,浸渍而淫,邪热渐深之名。”又清·高士宗注:“热伤肤表,故为浸淫而成疮。”

气泄:谓矢气下泄,即放屁。清·高士宗注:“后气下泄也。”气,指矢气,即屁。

收成:指(万物)成熟、收获。

浮:脉象名。其特点是脉浮于肌表,轻按即得而沉取无力。原注:“(脉)轻虚之别名也。(上句)来急去散,亦是状浮之象也,即毛也(见下注)。”

毛:脉象名,即浮脉。其特点为轻虚而浮(或曰轻而软),状如毛羽。兼柔和之象者为秋季与肺脏的平脉,少柔和之象者为肺脏的病脉,无柔和之象者为肺的死脉。

愠愠(yùn音运)然:形容气郁而心不舒畅的样子。

上气见血:谓气逆出血。原注:“肺主气,故……不及则气短而咳,气不归原,故上气;阴虚内损,故见血。”

下闻病音:谓可以听到患者在喘息时喉间发出的病态声音,即哮喘。明·张介宾注:“谓喘息则喉下有声也。”一说:谓“肠鸣泄气也”(原注)。此说今多不从。

合藏:闭藏。

搏:搏动手指,谓(脉搏)有力。一说:当作“濡”,义为濡润。西晋·皇甫谧《甲乙经》中即作“濡”。

营:兵营,指驻扎兵营的严守之军。在这里用以比喻冬脉沉伏的状态。原注:“营者,(脉)退藏于密之义也,即沉石之义也。”本节未录原文“冬脉如营”句。明·吴昆注:“营,营垒之营,兵之守者也。冬至闭藏,脉来沉石,如营兵之守也。”可为参证。

数(shuò音朔):数脉。其特点为脉跳快疾。原注:“言去之速也。”

解(xiè yì音谢亦):病名。肢体懈怠无力之病。原注:“解者,懈怠而肢体不收也;者,形迹困倦也。”解,同“懈”。

(miǎo音秒):指季胁下空软处。

少腹:小腹。

小便变:谓小便发生异常变化。

“脾脉者”四句:原注:“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运行水谷,变化精微,以灌溉于南心、北肾、东肝、西肺,故曰(心肝肺肾为)四旁也。孤脏者,(谓心肝肺肾分与四季相配,只有脾脏不与任何一季独配,而是)位居中央,寄旺四时(季)之末各十八日,(故称孤脏。其寄旺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在)四季共得七十二日。每季三月,各得九十日。于九十日除去十八日,则每季止七十二日,而为五行分时之数。总之五七三百五,二五一十,共得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也。”

“善者不可得见”二句:原注:“善者,脾之平脉也。脾何以无平脉可见乎?土无定位,亦无定象,古人强名之曰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数语者,未尝有定象可指、定形可见也。不可得见者,即难以名状也。恶者,即太过、不及之病脉也。”

喙(huì音会):动物的嘴。

“译文”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说:在春季,人的脉象与肝气相应,而肝气乃与四季时令周而复始的东方之气相应。所谓东方之气,在五行属木,是万物赖以起始萌发之气。因此,春季中人的脉气到来之时,就显得软弱轻虚而又滑利,中正挺直而且绵长,所以称作“弦”脉。与此相反,便说明人体有病。其表现为:脉气到来之时如果显得紧实有力,即属太过,主病在表或者在腑;如果显得松弛无力,则属不及,主病在里或者在脏。脉气太过,就会使人容易发怒、精神恍惚、头晕目眩而头部发病;脉气不及,则会使人胸部疼痛并牵引背痛,往下发展又会导致两胁以及肋下胀满不适。

在夏季,人的脉象与心气相应,而心气乃与四季时令周而复始的南方之气相应。所谓南方之气,在五行属火,是万物赖以旺盛生长之气。因此,夏季中人的脉气到来之时,就显得来时充盛而去时虚弱,所以称作“钩”脉。与此相反,便说明人体有病。其表现为:脉气如果来时充盛而且去时亦盛,即属太过,主病在表或者在腑;如果来时不盛而去时反盛,则属不及,主病在里或者在脏。脉气太过,就会使人身体发热而又肌肤疼痛,发生流脓淌水、蔓延迅速的“浸淫”之疮;脉气不及,则会使人心绪烦乱,在上发生咳唾痰涎之症,在下发生放屁不止之病。

在秋季,人的脉象与肺气相应,而肺气乃与四季时令周而复始的西方之气相应。所谓西方之气,在五行属金,是万物赖以成熟收获之气。因此,秋季中人的脉气到来之时,就显得轻利中虚而位在浅表,来时急迫而去时散疏,所以称作“浮”脉。与此相反,便说明人体有病。其表现为:脉气到来之时如果又轻又软犹如毛羽、中央坚实而两边空虚,即属太过,主病在表或者在腑;如果又轻又软犹如毛羽而微弱无力,则属不及,主病在里或者在脏。如果脉气太过,就会使人气逆而背痛,郁闷而不畅;脉气不及,则会使人喘息不已、呼吸气短并伴生咳嗽,甚至导致气逆出血与哮喘之病。

在冬季,人的脉象与肾气相应,而肾气乃与四季时令周而复始的北方之气相应。所谓北方之气,在五行属水,是万物赖以闭合藏伏之气。因此,冬季中人的脉气到来之时,就显得沉实有力,犹如驻扎兵营的严守之军一样,所以称作“营”脉。与此相反便说明人体有病。其表现为:如果脉气到来之时像弹石一样坚锐强劲,即属太过,主病在表或是在腑;如果脉气归去之时像数脉一样快疾不缓,则属不及,主病在里或是在脏。脉气太过,就会使人患上“解”之病,表现为肢体懈怠无力、脊骨作痛、气短而话语懒少等;脉气不及,则会使人心悬中虚,就像饥饿过度而腹中空落一样,季胁之下感到清冷,脊骨之中作痛不已,小腹胀满,小便失常。

脾脏在五行属土,所以脾脏之脉与土气相应。由于肝心肺肾四脏位于体内四周,依次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应并分旺于四季,只有脾脏不与任何一季单独相应,而是位居体内中央,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共七十二日,所以在五脏中称作“孤脏”。不过虽然称作“孤脏”,却以其化生的精华之气浇灌濡养着其他四脏,因此它的脉气非常重要。它的脉象如果正常,就不能诊察出来;如果失常,却反能诊察出来。其反常表现为:脉气到来之时要是犹如水的流动,即属太过,主病在表或者在腑;要是犹如鸟的尖嘴,则属不及,主病在里或是在脏。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讲主要为四季当中五脏之平脉的特点、名称与病脉的表现。肝、心、肺、肾、脾的平脉,依其特点依次为弦、钩、毛、石与“不可得见”;病脉则以平脉为准而主要分为太过与不及两类,其表现为“太过病在外,不及病在中”。同时,还列举了太过与不及所主的一般疾患。其之主旨,在于指出四季当中五脏之脉“太过病在外、不及病在中”。

八、“原文”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夫平心脉来①,累累如连珠②,如循琅,曰心平③。夏以胃气为本④。病心脉来,喘喘连属⑤,其中微曲⑥,曰心病⑦。死心脉来⑧,前曲后居⑨,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注释”

①平:正常。下文“平肺”、“平肝”、“平脾”、“平肾”之平,义俱同此。

②“累累如连珠”二句:比喻正常的心脉连绵相继而盛满光润,诊测时既像摸着串起来的珍珠,又像摸着名为琅的美玉。累累,一个连着一个。循,摸,抚摩。琅(láng gān音郎干),一种美玉,其品质光润如珠。

③心平:心脏的平脉。平:指平脉,即正常的脉象。下文“肺平、“肝平”、“脾平”、“肾平”之“平”,义同此。

④胃气:指中和有力的脉象特征,是脾胃功能正常(或不失)在脉象上的反映。脉有胃气即有生气,脉无胃气则无生气。本篇原文:“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明·张介宾注:“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便是胃气之脉。”清·张志聪注:“胃气者,中土(脾胃)柔和之气也。”

⑤喘喘连属(zhǔ音主):谓脉搏的到来连续不断地就像人在喘息一样快速急迫。喘喘:连续喘息的样子。连属,接连,连续不断。

⑥中(zhòng音仲):谓脉动应指。微曲:衰微钩曲。原注:“其中微曲,钩多胃少(来盛去衰的钩脉之象多而胃气少)之义也。”

⑦心病:心的病脉。病,指病脉。下文“肺病”、“肝病”、“脾病”、“肾病”之“病”,义同此。

⑧死:死兆。这里用作动词,义为“预示死亡。”

⑨“前曲后居”二句:谓心脉唯显钩脉之象而不见胃气,已尽失冲和生意。原注:“前曲者,轻取之而坚大;后居者,重取之而牢实。如持革带金钩,全无冲和之意。”曲,指钩脉之象。居,不动,谓胃气已失。一说:前、后,分别指寸脉、尺脉。前曲,谓寸脉全显钩象。后居,谓尺脉沉伏,难以捉摸。二句意为寸脉全显钩象,犹如摸在带钩上一样坚硬而不柔和,尺脉则沉伏而不易诊清。

死:指死脉。下文“肺死”等的“死”,义同此。

“厌厌聂聂”二句:谓肺的平脉轻虚浮缓,就像榆荚离枝而落之时似下而翩翩悬浮、似浮又缓缓而降之状。厌厌聂聂,明·吴昆注:“翩翩之状,浮薄而流利也。”如落榆荚,明·马莳注:“有轻虚以浮之意。”

“不上不下”二句:谓肺的病脉是不浮不沉,就像抚摩鸡毛一样涩而不利。上、下,指脉的浮、沉。原注:“不上不下,亦涩也。”如循鸡羽,明·吴昆注:“涩而难也。”

“如物之浮”二句:谓脉象空虚无根,散乱无绪。原注:“如物之浮,则无根矣;如风吹毛,则散乱矣。但毛无胃(只有轻虚而浮的毛脉而不见胃气),故曰肺死。”

“软弱招招”二句:明·张介宾注:“招招,犹迢迢也(即通‘迢迢’);揭,高举也。高揭长竿,梢必柔软,即和缓弦长之义,是为肝之平脉。”

“盈实而滑”二句:谓脉来之时满指而又滑实,犹如摸在长竿之上弦硬有余、柔和不足。明·张介宾注:“盈实而滑,弦之过甚也;如循长竿,无末梢之柔和也。亦弦多胃少之意。”

“急益劲”二句:谓脉来之时既急又硬且毫无柔和之意,犹如刚刚安装到弓上的弓弦一样。劲,强劲,弦硬。张,将弦安装到弓上。

“和柔相离”二句:明·张介宾注:“和柔,雍容不迫也;相离,匀净分明也;如鸡践地,从容轻缓也。此即充和之气,亦微软弱之义。”践地:落足于地。

“实而盈数(shuò音朔)”二句:明·张介宾注:“实而盈数,强急不和也;如鸡举足,轻疾不缓也。”明·汪机注:“践地,是鸡不惊而徐行也;举足,(是鸡)被惊时疾行也。况‘实数’与‘轻缓’相反,彼此对看,尤见明白。”实,强实有力。盈,满,此谓满指,即切脉时指下盈满。数,疾速,快。

“锐坚如乌之喙”四句:原注:“如乌之喙,硬也;如鸟之距,急也;如屋之漏,乱也;如水之流,散也。脾气已绝,见此必死。”距,指鸟足之后突出如趾的尖骨,此喻脉来细锐有力。

“喘喘累累如钩”二句:谓肾的平脉到来之时快速而连续、均匀而圆滑,犹如心的平脉——钩脉而又沉实有力。喘喘,形容脉来快速。累累,此承上文“累累如连珠”而来,故用如其意(见本节注②),亦可谓为“累累如连珠”之省,是说肾的平脉亦如连珠一般圆满光润、均匀滑利。坚,坚实,谓沉实有力。

如引葛:比喻肾的病脉到来之时有力地向上牵引而又上散下虚的状况。清·高士宗注:“如引葛藤上延,散而且蔓,不若钩之有本(根)矣。”

发如夺索:谓脉来犹如两方所夺的绳索一样,坚挺而长。明·吴昆注:“两人争夺其索,(喻脉)引长而坚劲也。”发,指脉的到来。夺索,言两方或曰两人所夺的绳索。

辟辟如弹石:谓脉搏的跳动急迫无序、坚硬如石。清·高士宗注:“辟辟,来去不伦也;如弹石,圆硬不软也。此但石无胃(只有沉石之象而无胃气),故曰肾死。”

“译文”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正常的心脉到来的情况,是连绵不断而盛满光润,诊测之时就像抚摩贯串起来的珍珠,又像摸着名为琅的美玉:这种脉象,称作心脏的平脉。在夏季,心脉以兼有胃气为其根本。心脏若已患病,其脉到来的情况,是连续不断地就像人在喘息一样,快速而又急迫;脉搏应指之下,则衰微而且钩曲:这种脉象,即为心脏的病脉。预示心脏将死的脉象到来的情况,是轻按之下坚大不柔,重按之下又实牢不动,犹如摸在皮带铁钩上边一样:这种脉象,即为心脏的死脉。

正常的肺脉到来的情况,是轻虚浮缓,就像榆荚离枝而落之时似下而翩翩悬浮、似浮又缓缓而降的样子:这种脉象,称作肺脏的平脉。在秋季,肺脉以兼有胃气为其根本。肺脏若已患病,其脉到来的情况,是不浮不沉,犹如抚摩鸡毛一般涩而不利:这种脉象,即为肺脏的病脉。预示肺脏将死的脉象到来的情况,是如物浮于水面而空虚无根,如风吹动毛羽而散乱无序:这种脉象,即为肺的死脉。

正常的肝脉到来的情况,是柔缓弦长,就像高高举起之长竿的末梢一样:这种脉象,称作肝脏的平脉。在春季,肝脉以兼有胃气为其根本。肝脏若已患病,其脉到来的情况,是满指而又滑实,犹如摸在长竿之上弦硬有余而柔和不足:这种脉象,即为肝脏的病脉。预示肝脏将死的脉象到来的情况,是既急又硬,而且毫无柔和之意,犹如刚刚装好的弓弦:这种脉象,即为肝脏的死脉。

正常的脾脉到来的情况,是雍容不迫、匀净分明,就像安闲之鸡悠然落足于地而向前徐行的样子:这种脉象,称作脾脏的平脉。在长夏,脾脉以兼有胃气为其根本。脾脏如果已经患病,其脉到来的情况,是强实而不柔和,疾速而不平缓,犹如受惊之鸡惕然抬起足来向前快走的样子:这种脉象,即为脾脏的病脉。预示脾脏将死的脉象到来的情况,是又尖又硬,犹如乌鸦的利嘴、鸟类的爪距;同时既散又乱,犹如房屋在漏雨、覆水在漫流:这种脉象,即为脾脏的死脉。

正常的肾脉到来的情况,是快速而连续、均匀而圆滑,就像心脏的平脉——钩脉一样,同时稍一按压,又显得沉实有力:这种脉象,称作肾脏的平脉。在冬季,肾脉以兼有胃气为其根本。肾脏如已经患病,其脉到来的情况,犹如尽力向上伸展而后又蔓延开来的葛藤一样,是有力地向上牵引而上散下虚,不过越是按压则越显坚紧:这种脉象,即为肾脏的病脉。预示肾脏将死的脉象到来的情况,是犹如二人所夺的绳索,坚挺而长,同时又如噼噼啪啪飞来的弹石,急迫无序而圆硬不软:这种脉象,即为肾脏的死脉。

“理解应用”

本节以胃气的有无与多少为本为准,形象地描述了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与死脉,——即有胃气者为平脉,少胃气者为病脉,无胃气者为死脉(又曰真脏脉)。其之关键,在于强调胃气于脉及脉诊的决定意义。

九、“原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①,血之府也。长则气治②,短则气病③,数则烦心④,大同病进⑤;上盛则气高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⑦,细则气少⑧,则心痛⑨;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注释”

①“夫脉者”二句:谓脉道是血液汇聚与循行的地方。原注:“营行脉中,故为血府。然行是血者,实气为之司也。《逆顺篇》曰: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则知此举一血而气在其中,即下文‘气治’、‘气病’,义亦见矣。”府,唐·王冰注:“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于经脉之中也。”

②长则气治:谓脉为长脉,则气机顺畅。长,指长脉,其脉长而过于本位。治,正常平顺。

③气病:谓气分有邪。

④数(shuò音朔):指数脉,一呼一吸而五至以上者。

⑤大则病进:脉象过大,说明疾病正在发展。大,大脉,其象满指而大。进,发展。

⑥“上盛则气高”二句:谓寸部脉盛,表明患者有因火旺气逆而造成的喘满之症;关尺脉盛,表明患者有因邪滞于下而造成的腹胀之症。明·张介宾注:“上盛者,邪壅于上也;气高者,喘满之谓;下盛者,邪滞于下,故腹为胀满。”上、下,一般认为分别指寸部脉与关、尺部脉。原注:“上盛者,寸脉盛也……下盛者,关、尺脉盛也。”而日本·丹波元简注:“按:诸家以‘上’、‘下’为尺寸之义,而《内经》有寸口之称,无分三部而为寸、关、尺之说,乃以《难经》以降之见读斯经,并不可从。此言上下者,指上部下部之诸脉。详见《三部九候论》。”可从。译文仍据原注。

⑦代:代脉,为搏动有中止、且中止时间较长的脉象。唐·王冰注:“代脉者,动而中止,不能自还。”

⑧细:细脉。清·高士宗注:“乃萦萦如蜘蛛丝,此阳气之少也。”

⑨:“涩”的异体字,指涩脉。唐·王冰注:“脉者,往来时不利而蹇也。”

浑浑革至如涌泉:唐·王冰注:“浑浑,言脉气浊乱也;革至,《脉经》作‘革革’,似是,谓脉来弦而大、实而长也;如涌泉者,言脉汩汩但出而不返也。”郭霭春先生校注:“《脉经》、《千金》‘革’下并重‘革’字,‘至’字属下读。按‘浑浑革革’,是言脉刚劲已极,有阳无阴,故病进而危。”是。

色弊:气色衰弊。清·张志聪注:“夫色出于血,病进于脉,而色亦败恶矣。”一说:“色”当作“危”,“弊”归下句且其后略一“弊”字,下句“绵绵”当作“绰绰”,如此则本句与下句断作“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郭霭春先生校注:“《脉经》、《千金》‘色’并作‘危’。按作‘危’是。‘色’、‘危’形误。据《千金》‘弊’下重‘弊’字,‘绵绵’应作‘绰绰’。‘弊弊绰绰’与上‘浑浑革革’对文。”清·孙鼎宜注:“弊弊者,弓弦已坏之意;绰绰者,弦绝之声。”注按:此说甚具参悟意义,录以为稽。

绵绵其去如弦绝:原注:“绵绵弦绝,则胃气绝无,真脏脉见,故死。”

“译文”

脉道,是血液汇聚与循行的地方。而血液的循行,为阳气所主宰并有赖于阳气的推动。所以,脉的搏动完全可以反映出阳气的状况。如果脉象匀长,表明人气机顺畅、身体健康;如果脉象偏短,表明患者气分有邪;如果脉象过快,表明患者心有烦热;如果脉象过大,表明疾病正在发展;如果寸部脉象过盛,表明患者有因火旺气逆而造成的喘满之症;如果关、尺两部脉象过盛,则表明患者有因邪滞于下而造成的腹胀之症;如果脉的搏动时有中止,此为代脉,表明患者阳气已衰;如果脉的搏动犹如蛛丝,此为细脉,表明患者阳气虚少;如果脉的搏动涩滞不畅,即为涩脉,表明患者有心痛之病;如果脉来之时混浊难辨、弦大实长,犹如不断涌出的泉水,表明患者的病情正在加剧,其气色必然随之衰弊;如果脉去之时犹如弓弦断绝的情况,表明患者必死。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讲属寸口诊脉法的内容,从对比的角度,一一叙述了寸口之脉的正常、异常与所主气血虚实、病位病症、病邪趋向以至病情预后等情况。这些,亦为寸口诊脉辨证的部分方法。

其实,关于寸口诊脉法,《内经》中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而已。其他散在的诸多论述这里就不必详说了,光是《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一文当中就有一段集中而精辟的文字,然而李中梓却未予撷取,兹录于此,以备参稽。其曰:“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数之病形如何?岐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瘛(手足抽搐),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脐旁或脐上突起而大如手臂的心积之症),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喉中似有物阻塞之症),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干呕),微小为消瘅(五脏柔弱、内热消灼的病症);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声哑),微为血溢(出血)、维厥(四肢厥冷)、耳鸣、颠(头)疾。——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瘘证)、偏风(当为‘漏风’,为酒后中风而汗漏不止的酒风病)、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泻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喘急气逆上奔的肺积之症)、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口鼻与二阴出血);甚为呕血,微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足膝酸软)矣。——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胁下状如覆杯的肝积之症)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水积胸下、结聚成形而小便不利的病)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鼻出血),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疝(以阴囊肿痛下坠为主的疝病),微滑为遗溺(尿);甚为溢饮(口渴多饮而水湿阻滞、溢于肢体的病),微为瘛挛(抽搐拘挛)、筋痹(筋脉拘挛、关节疼痛而不能行走的病)。——脾脉急甚为瘛,微急为膈中(以食入反出为主症的病),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吐涎沫);缓甚为痿厥(四肢痿弱无力而厥冷),微缓为风痿(风邪所致的四肢痿瘫之病),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昏仆),微大为疝气(当为‘痞气’,指胸腹郁闷成块的痞满之病),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睾丸肿大为,小便不利为癃),微滑为虫毒蝎(泛指肠道的各种寄生虫。‘蛔’的异体字。蝎,木中蠹虫),腹热;甚为肠,微为内,多下脓血。——肾脉急为骨癫疾(病邪深在骨中的癫证),微急为沉厥(下肢沉重厥冷的病)、奔豚(症见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如小猪奔突的肾积之病)、足不收、不得前后(大小便不通);缓甚为折脊(脊痛如折之症),微缓为洞(完谷不化、泻下较剧的泻泄)。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即阳痿),微大为石水(症见腹满不喘的水肿病),起脐以下至小腹,然(腹部胀满重坠的样子)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甚为大痈,微为不月(月经闭阻)、沉痔(经久难愈的痔疮)。”——这段文字,较为详细地一一论述了五脏之脉的急、缓、大、小、滑、(涩)所反映的病变。五脏的急、缓、大、小、滑、(涩)六脉之所以能够反映出上述不同的病变,关键是由于“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即阳盛阴衰),小者血气皆少(阴阳两虚),滑者阳气盛,微有热;者少血少气(阴衰阳虚),微有寒(《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这些,都是关于寸口诊脉法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十、“原文”

《素问·大奇论》曰①:脉至浮合②,浮合如数③,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④。微见九、十日死⑤。

脉至如火薪然⑥,是心精之予夺也⑦,草干而死⑧。

脉至如散叶⑨,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脉至如泥丸,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脉至如横格,是胆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注释”

①大奇论:《素问》第四十八篇篇名。篇中主要内容有两类:一是论述了多种少见疾病(即所谓“奇”病)如偏枯(半身不遂)、诸疝、瘕(腹内时聚时散的积块)、肠(痢疾)的脉象与症候,分析了其病理与预后;二是形象地描述了经脉、心、肾、胃、胆、心包络、膀胱、脾、十二俞、大肠、小肠等脏腑精气亏虚的死脉并指出了死期。由于这些内容是对其前篇(《素问》第四十七篇《奇病论》)的扩充,故名“大奇论”。大,扩大、推广、扩充。奇,指奇病。

②脉至浮合:谓脉来之时浮于肤表,犹如水波涌泛,动荡无规,忽分忽合,极难辨清。清·高士宗注:“浮合于皮肤之上,如汤沸也。”

③如数(shuò音朔):原注:“似数(脉)而非数(脉)也。”

④经气:指十二经脉中的精气。予,通“预”,事先。这里是“早已”的意思。一说通“之”。未妥,不从。

⑤微见:原注:“初见(现)也。”九、十日:一般读为“九十日”,非。原注认为应是“九日”,“‘十’字直衍”,亦不必。宜即读作“九、十日”,意为“九日或十日”、或“九日、十日左右”。

⑥如火薪然:犹如干柴燃烧时的火焰一样,比喻心脏阳虚火旺。清·高士宗注:“如火燃薪,浮焰无根也。”火薪,点燃的干柴,柴火。然,同“燃”。

⑦心精:心脏的精气。夺:丧失,亏竭。

⑧草干:野草干枯(的时候),指秋后、秋末冬初之时。

⑨散叶:凋零散乱的树叶。喻脉“飘零虚散之象”(清·张志聪注语)。

木叶落:树叶凋落(的时候)。指深秋之时。

省客:省问之客。喻脉时有时无,没有一定规律。

脉塞而鼓:谓脉搏忽然闭塞似无,忽又应指有力。明·张介宾注:“塞者,或无而止;鼓者,或有而搏,是肾原不固而无所主持也。”

悬去枣华:指枣树花开花落之际,即初夏时分。明·张介宾注:“悬,是花开;去,是花落。‘华’与‘花’通(即同‘花’)。枣花之候,初夏之时也。”

泥丸:原注:“泥丸者,泥弹之状,动短之脉也,主胃中精气不足。”

榆荚落:指榆荚凋落的时候,在夏历三月。宋·苏颂:“榆三月生荚。”榆荚,即榆钱。

横格:横着的木格,喻长而坚硬的脉象。清·高士宗注:“横拒于中,上下不贯也。”清·张志聪注:“如横拒而不得上下,是胆虚而不能升也。”

是胆予不足也:原文“胆”后有一“气”字。

禾熟:指稻子成熟的时候,在秋季。明·张介宾注:“禾熟于秋,金令王(旺)也,故木败而死。”禾,指稻子。

弦缕:弓弦与丝线,喻脉紧直而又细小,即细弦脉。

胞:指心包络。

交漆:绞滤漆汁。喻脉搏“模糊而大”(原注)。一说:喻脉来四面流散而无根。并引明·马莳注为证:“脉来如绞漆之状,是乃左右旁至,有降而无升,有出而无入,大小不均,前盛后虚也。”注按:当以“模糊而大”之说为是。

左右傍至:谓脉来之时,指下左右俱感其在搏动,即脉来满指而大之意。原注:“左右傍至,(谓脉)大可知也。”

涌泉:泉水涌出,喻脉有升无降。清·高士宗注:“涌泉,泉水之涌,浮鼓不返。”

浮鼓肌中:谓脉来之时,浮于肌表之间而搏指有力。

太阳:指膀胱。原注:“涌泉者……是足太阳膀胱气不足也。”

味韭英:指韭菜花刚刚长出的时候,在长夏时分,为夏历六月。味,尝,吃。韭英,韭菜花。有说指韭菜叶子,非。

颓土:朽废之土,喻脉虚大无力,按之而无。

肌气:肌肉的精气,即脾脏的精气。明·张介宾注:“即脾气,脾主肌肉也。”

白垒发:谓白生发的时候,在春季。垒,通:葛藤类的植物。清·张志聪注:“垒,(当)作,葛之属。”明·张介宾注:“有五种,而白者发于春,木旺之时,土(指脾气)当败也。”

悬雍:即喉间的悬雍垂,俗称小舌头,其形上大下小。比喻脉象浮取则大,稍按即小。

浮揣切之益大:谓以轻按的指法诊测脉象时,脉象愈大。“是有阳无阴、孤阳上亢之象”(原注)。浮,谓浮取(轻按)以诊脉。揣切,即切脉以诊脉象。

十二俞:指十二经,此指十二经与五脏六腑的精气。隋·杨上善注:“悬离脉见,即五藏六府、十二经输气皆不足。”俞,通“腧”,指经脉。注按:十二经,为人体十二经脉的合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正经。出自《灵枢·海论》。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胞络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其每一经脉均与体内一定的脏腑直接联系,各经脉彼此之间又有表里配合关系。详见本书第六章“经络”。

水凝:指天气已冷、水寒成冰的时候。

偃刀:仰放之刀,即刀口朝上放着的刀。喻脉浮取小急、按之坚大。清·张志聪注:“偃,仰也。脉如仰起之刀口利锐,而背坚厚,是以浮之小急而按之坚大也。”

菀(yù音玉)热:原文作“菀熟”,与“菀热”义同,积热。菀,通“郁”,唐·玉冰注:“积也。”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谓脉来犹如弹丸,圆滑无根,按之而无。原注:“如丸者,流利之状,正滑脉也。不直手者,滑而不应手、按之则无也。”

枣叶生:指枣叶生出的时候,在初夏时分。

华:同“花”,喻脉虚浮柔弱。明·张介宾注:“如草木之花而轻浮柔弱也。”

行立常听:无论行走、站立,总是忽然似乎有所惊觉而静下来专心地去谛听什么。原注:“恐惧多而狐疑也。”

季秋:深秋。

“译文”

《素问·大奇论》中说:脉来之时浮于肤表,犹如水波涌泛,动荡而无规则,忽分忽合,极难辨清,一呼一吸之下搏动十次以上,这是十二经脉的精气早已亏虚而严重不足的反映。从初现这种脉象开始,经过九日或十日,患者就会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干柴燃烧之下的火焰一样,浮旺无根,这是心脏的精气早已丧失的反映,患者将在秋后野草干枯的时候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凋落飘零的树叶,虚弱散乱,这是肝脏的精气早已虚衰的反映,患者也将在深秋树叶凋落的时候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造访之客,有无不定——无时忽然停止不动,有时忽又应指有力,这是肾脏的精气早已亏虚而严重不足的反映,患者将在枣树花开花落的初夏时分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泥做的弹丸,其形虽圆却并不滑利,这是胃腑的精气早已亏虚而严重不足的反映,患者将在三月榆荚凋落的时候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横着的木格,长而坚硬,这是胆腑的精气早已亏虚而严重不足的反映,患者将在秋季稻子成熟的时候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弓弦和丝线,紧直而又细小,这是心包络的精气早已亏虚而严重不足的反映。患者如果能言多语,到下霜的时候就会不治而死;如果沉默寡言,则能有治康复。

脉来之时犹如绞滤漆汁,模糊而大,指下左右俱感其在搏动,从初现此象开始,经过三十天,患者就会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泉水涌出,有升无降,浮于肌表之间而搏指有力,这是膀胱的精气早已亏虚而严重不足的反映。如果伴见呼吸气短,患者将在六月韭花长出的时候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朽废之土的状况,虚大无力,重按即无,这是脾脏的精气早已亏虚而严重不足的反映。患者面部如果先见黑色,就会在春季白生发的时候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喉间的悬雍垂即常人所谓的小舌头,用轻按之法诊测,越按越觉其大,这是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的精气都早已亏虚而严重不足的反映,患者将在天气大冷、水寒结冰的时候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仰放之刀,浮取则觉锐小而急,沉取则为坚大而急,这是五脏都有积热、寒热之邪唯聚于肾的反映。出现这种脉象,患者就只能躺卧而不能坐起,而且将在立春的时候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弹丸,圆滑无根,重按即无,这是大肠的精气早已亏虚而严重不足的反映,患者将在初夏枣叶生出的时候不治而死。

脉来之时犹如草木之花,虚浮柔弱,人又容易心生恐惧,坐卧不安,无论行走、站立,常常忽然似乎有所惊觉而静下来去专心地侧耳倾听什么,这是小肠的精气早已亏虚而严重不足的反映,患者将在深秋不治而死。

“理解应用”

本节内容,是以比喻的方法,依次形象地描述了经脉、心、肾、胃、胆、心包络、膀胱、脾、十二俞(此指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大肠、小肠等经脉、脏腑之精气亏虚的死脉,同时一一指出了死脉的不同死期。既是篇名“大奇”之“奇”的扩充,亦是“大奇”之“奇”的大者。唯因“大奇”,故在临床上极少见到,然于认识奇脉、辨识诸脉则颇具扩大见闻、比较提高的积极意义。

十一、“原文”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形盛脉细①、少气不足息者②,死③;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④,死;形气相得者⑤,生;参伍不调者⑥,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⑦,死;形肉已脱⑧,九候虽调,犹死⑨;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注释”

①形盛:谓身体非常健康。

②少气:气短。息:呼吸。

③死:原文为“危”。

④气:指逆上之气,为“阴败阳孤”(原注)之象。

⑤形气相得:谓身体与脉气都正常而协调、相辅而相成。气,指脉气。

⑥参伍不调:承前句略主语“形气”。谓身体与脉气互有盛衰、不相协调。参伍,参差不齐,交错不一致,指身体与脉气不一致,互有盛衰。

⑦三部九候:详本章第四节(见前)注①。

⑧形肉已脱:为“形已脱、肉已脱”的合叙。脱,对“形”而言,义为“衰坏”;于“肉”而言,义为“消尽、瘦削”。“肉已脱”,即“瘦成了皮包骨头的样子”的意思。原注:“脾主肌肉,为脏之本。若肌肉脱,则脾绝矣。”

⑨犹:还,仍然。

七诊:七种病脉的合称。原注:“独大、独小、独疾(快)、独迟(慢)、独热、独寒、独陷下也。”一说:指七种病候,为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盛躁喘数、寒热病、热中及热病、病风、病水、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注按:据上下文,此说似属不当。

“译文”

《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说:身体看似健壮而脉搏细弱、气短到呼吸似已不能接续的患者,必然不治而死;身体瘦弱而脉搏盛大、胸中又有过多逆上之气的患者,同样必然不治而死;身体与脉气都尚正常而又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患者,即使病重,也能治愈;身体与脉气互有盛衰、不相协调的患者,病情必然不断加重;上中下三部凡九处诊脉部位的脉搏全都与常规相悖的患者,则必不治而死;身体已经衰坏、肌肉已经消尽以致看起来就像皮包骨头的患者,九部的脉候即使协调,仍将不治而死;而独大、独小、独快、独慢、独热、独寒、独自陷下这七种病脉即使全都出现,但九部脉候却全都协调的患者,则不会病死,尚可救治。

“理解应用”

本节以患者的形体、脉气与症候为论,指出了患者的形体、脉气、症候三者尤其是形、脉二者相合与否是医生诊脉时判断生死预后之关键的重要法则,即所谓相合为顺,预后良好,可以治愈;反之为逆,预后不良:或者病情加重,或者不治而死。

十二、“原文”

《素问·阴阳别论》曰①:凡持真脉之藏脉者②,肝至悬绝急③,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注释”

①阴阳别论:《素问》第七篇篇名。篇中运用阴阳学说,主要论述了脉象的分类、属性、主病、预后与六经受邪发病后的传变、证候、预后等特殊的问题。由于所“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明·吴昆),而读者对其所“言阴经阳经及阴脉阳脉,皆当知所分别”(明·马莳),故名。注按:本节原文在《内经知要》中纳于上节《三部九候论》选段之下,兹此改归本论,并加《阴阳别论》篇名。

②持:谓诊察到。真脉之藏脉:唐·王冰注:“谓真藏(脏)之脉。”“真脉之藏脉”之所以就是“真脏之脉”,郭霭春先生考证谓,“真脉”之“脉”字,涉下而衍,“之藏”二字误倒。甚是。所谓“真藏(脏)之脉”,指没有胃气而五脏真气毕露的脉象,如但弦无胃、但钩无胃等,常见于疾病的危重阶段。藏,同“脏”。

③肝至悬绝急:谓肝脉到来的时候,犹如一线悬牵而未绝将绝,或者已很急促坚劲。肝,指肝脉。悬绝,谓脉气将绝。唐·王冰注:“谓如悬物之绝者也。”清·张志聪注:“真藏(脏)孤悬而绝,无意气(生气)之阳和也。”急,张志聪注:“肝死脉,来急益劲,如张弓弦也。”

“译文”

《素问·阴阳别论》中说:凡是诊察到已经失去胃气的真脏之脉:其脏为肝的时候,脉搏的到来,要是犹如一线孤牵而未绝将绝,或者已很急促坚劲,患者将在十八天以后不治而死;其脏为心的时候,脉搏的到来,要是也如一线孤牵而未绝将绝,患者将在九天之后不治而死;其脏为肺的时候,脉搏的到来,同样犹如一线孤牵而未绝将绝,患者将在十二天后不治而死;其脏为肾的时候,脉搏的到来,仍然犹如一线孤牵而未绝将绝,患者将在七天之后不治而死;其脏为脾的时候,脉搏的到来,还是犹如一线孤牵而未绝将绝,患者将在四天之后不治而死。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讲为五脏之脉失去胃气之后所现的真脏之脉的征象及其不良预后。既属诊脉断病之法,亦在强调胃气的重要。

十三、“原文”

《素问·平人气象论》①: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②,任子也③。

(又)《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④,谓之有子。

“注释”

①本节两条文字在《内经知要》中原附于上上节所录《三部九候论》段末,兹此改归本论《平人气象论》与《阴阳别论》之中,并加篇名以志。

②手少阴脉动甚:原注:“手少阴,心也。动甚者,流利滑动,血旺而然也,故当妊子。”

③任:通“妊”,怀孕。

④阴搏阳别:谓寸口尺阴之脉搏动有力,与寸阳之脉明显有别。唐·王冰注:“阴,谓尺中也。搏,谓触搏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有妊之兆。”《医宗金鉴》卷三十四“四诊心法要诀”:“阴搏阳别者,寸(寸口的寸部)为阳,尺(寸口的尺部)为阴。言尺阴之脉搏指有力,寸阳之脉则不搏指,此乃有子之诊。”

“译文”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妇女的手少阴心脉独显流利滑动之象,表明已经怀孕。

又《素问·阴阳别论》中说:妇女寸口的尺阴之脉搏动有力,与寸阳之脉的动而并不搏指明显有别,同样说明已经怀孕。

“理解应用”

妇女怀孕的脉象,后世虽有更多更细的论述,但所遵从的基本法则,主要仍是这里所讲的“滑”脉和“阴搏阳别”之脉。因此本节两条经文,至今依然是诊测妇女脉象时判断是否怀孕的重要指南。然而由于实际情况并非一致,加之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人之脉自不尽同,甚至还有一定出入,故而《内经》中又说:“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素问·腹中论》)。用者当予多鉴。

十四、“原文”

《素问·征四失论》曰①: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②、起居之过度③、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④,何病能中⑤?妄言作名⑥,为粗所穷⑦。

“注释”

①征四失论:《素问》第七十八篇篇名。篇中主要分析批评了医生治病之所以发生失误的四种过错,强调医生要以此为鉴,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德良医。本节所录,为其中所谓“四失”的第四失。征,通“惩”,惩戒。

②失节:违背规律;没有节制。

③过度:违反法度(常规)。

④卒持寸口:清·姚止庵注:“不识致病之因,而且持寸口,名为诊脉,而实不知病之名。”卒,只,只是。持,诊测。

⑤中(zhòng音重):符合。这里是“诊察准确”的意思。

⑥作名:谓杜撰病名。

⑦为粗所穷:谓(病人会)被医生的草率作法所误治而遗害终生。明·张介宾注:“误治伤生,损德孰甚?人己皆为所穷,盖粗疏不精所致。”粗,指医生不负责任地诊治疾病的草率作法。穷,尽,此谓(医生的不良作法)将影响到永远,遗害终生。

“译文”

《素问·征四失论》中说:医生在诊察疾病的时候,不去询问病人的病史,不去询问病人心理上是否有何忧患,不去询问病人的饮食是否没有节制,不去询问病人的起居是否违反法度,也不去询问病人是否曾被有毒之物伤过,不先弄清这些等等情况,而是只去诊测寸口的脉象,那么什么病能被诊察准确呢?进一步来说,医生在诊病之后进行治疗的时候,要是信口雌黄、臆造病名,病人就会被其不负责任的草率作法所误而遗害终生。

“理解应用”

原注:“此(本节)言临脉者必先察致病之因,而后参之以脉,则阴阳虚实不致混淆。不问其始,是不求其本也。如忧患、饮食,内因也;起居过度,外因也;伤于毒者,不内外因也。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谓脉神,无假(不借助)于问,岂知真假逆从?脉、病原有不合者,仓卒(猝)一诊,安能尽中病情?妄言作名,欺世卖俗,误治伤生,损德不小矣!”

又,明·张介宾的《十诊歌》,并可作为诊治疾病时了解病因的重要指南和本节的辅成之典。其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斑花麻疹全占验。”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 棠阴比事(古典文库)

    棠阴比事(古典文库)

    《棠阴比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案例汇编,载述刑法折狱的一些典型案例,作者是南宋宁波人桂万荣。《棠阴比事》的体例比较特殊,即把性质相近的两个案例并列连缀起来,“比事属词,联成七十二韵”“共一百四十四条”。本书译注者立足于《棠阴比事》文本,对这144则案例进行改写,使之成为通俗易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古代审案故事。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园冶

    园冶

    《园冶》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首部造园学专著,被日本宫廷评价为“开天工之作”,被欧美国家奉为“生态文明圣典”。它不仅展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度,也为现代别墅的建造与私人家居装修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
  •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热门推荐
  • 像战斗一样恋爱吧

    像战斗一样恋爱吧

    杨高:宋小样,你看那天边的云,像不像我俩将来的结婚证?宋小样:结婚证要是像云,我两岂不是风一吹就散?杨高:……。杨高发现,遇到宋小样,他前半生积攒的撩妹经验全都不起作用。因为她是一只狮子,眼睛长在前方,只会勇往直前。可是没办法,他就是爱她。
  • 绝代风华之美人谋

    绝代风华之美人谋

    李唐之后,五代十国,战乱纷飞的年代。她一生遇到过很多男人,无一例外皆是豺狼虎豹,揣着颗谨慎的心游走于这些野兽之间,她原以为这世上不存在好男人了。直到有一个人的出现。又直到另外又一个人的出现。她方知老天待她不薄,只是好男人一个就好,两个却多,这可是比生存更难选择的选择题!
  • 电话行销的100个关键细节

    电话行销的100个关键细节

    每一名电话行销人员都渴望成功,可有的人却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忽略了电话行销的关键细节。本书正是为了能够提高电话行销人员掌握细节的技巧而编写的,其中包括了电话行销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100个细节问题。如果你能在电话行销中注意到本书所建议的关键细节问题并且运用其中的技巧,那么相信你的电话行销水平一定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本书语言流畅、案例生动,每个细节之后都配有相应的实践练习,可读性和互动性很强,适合电话行销人员、其他销售人员及销售主管阅读。
  • 宝宝,吃辅食啦

    宝宝,吃辅食啦

    《宝宝,吃辅食吧》主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宝宝的营养需求和身体发育特点,精选120余款宝宝辅食食谱,同时,详尽介绍了辅食的做法和特点以及给宝宝添加辅食的必备常识等。此外,特别提供了各种基础辅食比如面条、米糕等的做法。该书所有食谱全部是作者亲自尝试或开发,简单易操作,选用的食材常见且丰富,是年轻妈妈特别是没有烹饪基础的妈妈们必备的宝宝辅食制作参考书。
  • Man Without Honor

    Man Without Honor

    When Kathryn Dalton discovers an ancient ring, she believes it may be worth some money--or at least some sentimental value. And when gorgeous Leon Coletis begins to court her, she has no idea it's connected to her lucky find.But Leon is keeping a secret. His family are the rightful owners of the ring, which is part of a set that's centuries old. His sister is ailing and believes her misfortunes stem from the loss of the ring. Leon will stop at nothing to get the ring back to make his sister well--including propose to Kathryn.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废材逆天狂后

    废材逆天狂后

    第一次茅厕对上,她一个过肩摔将他毫不留情地甩到茅坑里;第二次寿宴对上,他差点儿成了她的奴隶;第三次浴室对上,他被她甩进了澡堂里;第四次王帐对上,她竟然在他登基当日把他给绑架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她,21世纪名震大江南北的女魔头,冥堂大姐大,一朝为情穿越却附身在了一个可怜皇后的身上。什么?竟然要把堂堂一国皇后弄出去和亲?……卧槽!
  • 异世之嫣然

    异世之嫣然

    路边摊也能淘到极品空间,附赠品是穿越单程票一次?刚穿越胸口便被插了一刀,还不知道为啥被捅!好不容易缓过劲来,发现附身的体质是魔武废材。看来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了,空间里有山有水有秘籍,野外求生看起来也不是那么难。她发誓,这辈子,自己一定要活得肆意自在!亲情、友情、爱情一个都不能少,黄金、白银、铜币一枚都不能扔!
  • 穿越弃妃太逍遥

    穿越弃妃太逍遥

    “警报!警报!穿越机由于特殊原因,运行异常,即将引发自爆系统!”卧槽!这年头的穿越机质量都这么辣鸡吗??这才穿了一半啊,你跟我说运行不正常啦??我,我才18啊!我,我不想死的这么早啊!苍天啊!大地啊!你好歹让我穿过去再爆吧!!!……某人:老娘没死!!!真是太好了!苍天呐大地啊,我就知道你舍不得我这么一朵美丽的鲜花死掉,哈哈哈!!!婢女小桃:毁了,娘娘疯了!……某人:皇上,您看这月亮!皇帝:怎么了?某人:它像不像这个碗,又大又圆?皇帝:呵呵!……一朝穿越,成了这宫墙之内的弃妃!还是被人污蔑成这个狗样!不行,老娘的理想还没实现呢,皇上!臣妾冤枉啊!穿越成弃妃,她“忍辱负重”,用尽十八般武艺勾引皇帝,奈何皇帝没情商,死活撩不动啊!
  • 悍妃难求,王爷很无赖

    悍妃难求,王爷很无赖

    ***一场预谋的爆炸,特工界鬼医苏瑾被直接炸到了异世,成了前平后平的豆芽菜三小姐——苏锦儿。卧槽!姐的D-罩-杯啊!苏瑾摸着自己的飞机场嚎啕。飞机场也就算了!本想做个米虫颐养天年,谁知道这豆芽菜竟然是个亲娘早死,老爹不疼,姨娘痛恨的苦逼豆沙包。未婚夫狗眼看人低,无情退婚?异母大姐挖墙角,抢她男人?姨娘背后使阴招,毁她名誉?苏瑾掀桌,你们当老娘死的啊!还让不让人好好偷懒了!打倒小三灭渣渣,一路缠了满身烂桃花,苏瑾发现自己的身份竟然不是那么简单······****片段一:“凤无邪,你到底想怎样!”某女站在城墙之上,望着底下笑得怡然自得的妖-孽炸毛!三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一骑白马之上,某男身披银甲飒飒而笑,“娶你!”“你做梦!”怒眸圆睁,气势凌厉。凤无邪轻笑,“先娶你,再做梦,很好,很好。”某女咬牙切齿,“······算你狠!”****片段二:渣男未婚夫上门,面容惨败,诚心忏悔,生怕失去了眼前之人,“锦儿,若我回头,你可愿与我重头再来?”“我若愿重头再来,你可愿回炉重造?”某女挑眉,身旁炉鼎吞吐三尺烈焰。****片段三:“你只有两条路,嫁我,或者死!”邪肆美男凤眸一勾,三尺长剑森然。“我选择······”某女妖-娆一笑,趁着人失神之际,一脚将之踢下阁顶,“让你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