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9700000015

第15章 美国家庭

到了手的东西,谁也不肯抱紧,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他把习惯了的至高幸福看轻,避开太阳,而想就寒霜暖身。

——歌德

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细胞”。中文里的“国家”两个字,形象地体现了“国”和“家”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的一生有很大部分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绝大多数人自出生起,就生活和成长在“出身家庭”里,之后大多数人会有一个异性伴侣,通过结婚生子建立“生育家庭”,由此人类得以不断繁衍。由此可见,家庭是人类社会的根基。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家庭并不是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美国从建国到现在,仅有220多年的历史,但这段时间却是人类历史上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最迅猛、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在这段短暂的历史中,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其中家庭领域的变化尤为突出。

自从第一批欧洲的殖民者来到新大陆以来,美国的家庭结构就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殖民时代开始,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之前,垦荒、放牧和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活动。生产力的低下和生活的艰难,要求家庭规模大、成员团结互助、同甘共苦,因而三代人共同生活的扩展家庭比较普遍。然而,具有流动性和拓荒精神的美国人,并没有世世代代只生息在最初建立的家园里,西部丰富的资源不断吸引着大批人背井离乡去那里寻找新的机会。久而久之,亲属关系被削弱,扩展家庭逐渐走向了碎裂。

开始于19世纪初的美国工业革命给美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激起了新的、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传统的扩展家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美国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从而粉碎了扩展家庭在美国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核心家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扩展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使家庭生活“减少了独裁性而增加了民主性”,“个人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流动性”。于是,这种由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子女两代人构成的核心家庭,在一段时期内被视为理想的美国家庭模式。

然而,这种所谓的理想家庭模式,在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冲击下,已经无法保持昔日的内涵,其主流地位也面临挑战。20世纪以来,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偏离保守而转向开放和多样化。与此同时,女权运动和民权运动帮助妇女赢得了选举权,妇女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有酬工作的机会。在这个背景下,一直处于变迁中的美国家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进入20世纪后期,在注重自我感受和个人自由、张扬个性和反叛的后现代美国社会,传统的婚姻观、家庭观逐渐被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消解;离婚、同居、未婚生育、婚而不育,晚婚晚育、独身、同性恋等现象越来越普遍。除了核心家庭外,日益增多的单亲家庭、顶客家庭、单身家庭、继父母家庭、同居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等,使美国家庭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1999年到2000年,在所有家庭类型中,传统家庭,即有18岁以下子女的已婚夫妇家庭所占的比例由26%下降到24%。在地区的分布上,传统家庭在美国东北和南部各州数量较少。比如,传统家庭所占的比例在罗得岛是21%,在佛罗里达州是19%。传统家庭在西部各州所占的比例则差异较大,例如犹他州高达35%,而俄勒冈和内华达州只有22%。中西部各州的情况同全国的平均水平一致。美国家庭出现的这些危机是美国社会道德危机、精神危机的集中体现。

扩展家庭和核心家庭作为美国社会传统的家庭模式,分别为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又都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经历了各种变迁。在当代美国,扩展家庭已经处于边缘化,数量很少且主要集中在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和少数非西班牙裔白人中。核心家庭自从美国建国起就已存在,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在近代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其性质、形式和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离婚率居高不下、晚婚晚育、生育率下降,甚至不结婚、不生育、婚外生育等共同导致了核心家庭结构的变异和主流地位的瓦解。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已婚夫妇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所占的比例由1970年的70.5%下降为1998年的52.9%,其中核心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所占的比例由1970年的40%缩减为1996年的25%。此外,美国家庭的构成也发生了剧烈变化。1800年妇女平均生育7个孩子,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降到了两个孩子。人口数量也在减少。1970年美国家庭的平均人口数为3.14,1990年为2.63,到了2000年,进一步下降到2.62.

在传统的核心家庭里,丈夫外出赚钱、妻子理家养子,是美国人所说的理想的核心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是伴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飞跃和工业化的实现,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在50年代经过电视喜剧的宣传成为在白人中产阶级中流行的家庭结构的。但随着妇女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多、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传统的婚姻家庭规范、生育观和性观念的转变,新兴的家庭模式呈增长趋势,而且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传统核心家庭逐渐被边缘化。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1999年在所有的已婚夫妇家庭中,传统的核心家庭只占了13%,而双职工家庭占了31%,顶客家庭,即双收入无子女家庭,占了25%。从1980年到2000年,家里没有18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总数持续增加,其中1990年比1980年上升了18%,2000年又比1990年上升了11%,2000年此类无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在所有家庭中所占的比例达到52%。因此,现在至少半数的美国家庭中没有子女,其中有的家庭孩子尚未出生,有的不打算要孩子,有的家庭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离开了家庭。双职工家庭的增长,改变了传统的核心家庭的性质,成为新兴的核心家庭,有人称之为后核心家庭。在这种双职工家庭里,妇女虽然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然而工作和家庭的矛盾却凸现出来。虽然许多家庭选择了少生孩子或夫妻共同承担家务,但是夫妻感情的美满、事业的成功和孩子的幸福三者之间的冲突并未化解。顶客家庭和其他不要孩子的家庭显然少了许多涉及孩子的麻烦,但是这不仅会给一些夫妇年老后带来一些问题,也给日趋老龄化的美国社会增添了新的压力。

单亲家庭是20世纪后30年在美国迅速崛起的一个主要家庭模式。1970年,单亲家庭占美国所有有18岁以下子女家庭总数的13%,以后很快攀升至1980年的22%和1990年的28%,1994年则上升到30.8%。单亲家庭数量的急剧增加和核心家庭主流地位的很快丧失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主要原因是高离婚率及未婚妈妈和少女妈妈的增多,而美国的离婚率和非婚生育率一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离婚成为导致单亲家庭产生的主要途径。1960年之后,美国的离婚率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在1965年后的10年中翻了一番,进入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两个婚姻中就有一个在大约七年以内以离婚告终。”20世纪90年代中期,离婚率的涨幅虽有所减缓,但减幅甚微。有孩子的夫妇离婚以后,在拥有孩子监护权的一方再婚之前,这些孩子一直生活在单亲家庭里。近年来未婚同居和未成年人性行为在美国比较普遍,非婚生孩子数量较大,再加上由于未婚妈妈和少女妈妈结婚的比例低,也导致了单亲家庭的产生。据统计,1990年美国26.6%的新生儿为未婚妈妈所生,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1995年13.1%的新生儿为少女妈妈所生,为历年来的最高峰,以后虽逐年下降,但在1999年也占到所有新生儿的12.3%。比较而言,少女未婚生育只占所有未婚生育的一小部分,20岁以上女性的未婚生育则占了绝大部分。当然有孩子的家庭夫妻分居、丧偶也导致了单亲家庭的产生,但比例相对较小。单亲家庭还分为母子家庭和父子家庭。由于离婚后,孩子的监护权多数情况下都判给了母亲,未婚生的孩子也大都跟随母亲生活,所以绝大多数单亲家庭是母子家庭。1994年,美国有大约1000万户母子家庭,父子家庭只有160万户,其中父子家庭的绝大多数是白人父子家庭。19世纪末,父子家庭增长的比例大大超过了母子家庭的增长比例。1990年以来,虽然这两类单亲家庭的增长幅度都有所缓解,但是依然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率。

继父母家庭是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一个直接后果。如今的继父母家庭和离婚率猛涨之前的继父母家庭有所不同。以前,此类家庭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的去世,现在则主要是父母离婚。据报道,大约60%的离婚夫妇有至少一个孩子,平均每三个白人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在16岁之前经历过父母离婚,每三个非裔美国人的孩子中就有两个孩子在16岁之前经历过父母离婚。目前大约三分之二的离婚妇女和四分之三的离婚男子再次结婚,结果有20%的孩子生活在继父母家庭里。继父母家庭在理论上也属于完整家庭,但是毕竟血浓于水,此类家庭的继父母和继子女之间以及血缘关系不同的兄弟姊妹之间,少不了会有隔阂,至少在家庭建立之初大家还没有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尤其如此。

单身家庭是当代美国另一个常见的家庭模式。单身独自生活者,包括因为学业、职业(尤其是女性)或经济困窘而推迟结婚的年轻人、志愿终身不娶或终身不嫁的独身主义者和丧偶或离异后单独生活的老年人。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单身是暂时情况,许多人最终都会结婚,但是结婚的年龄却越来越大。男性第一次结婚的平均年龄由1960年的22.8岁推迟为1993年的26.5岁,女性第一次结婚的平均年龄由1960年的20.3岁推迟为1993年的24.5岁。1993年,在30-34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中,19%的人没有结过婚,这个比例是1970年的三倍还要多。1994年,18岁以上的美国男性中38%未婚。由于贫困等原因,18岁以上非裔美国男性的未婚率高达54%。由于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降低等原因,1995年年龄在65岁以上的美国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一般而言,美国的老年人会尽最大可能一直住在自己家里,1995年7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5%)中有40%单独生活着。老人晚年生活的孤独是美国社会的一大悲剧。2000年单独生活的美国人有2720万,比1990年多出470万人。单身家庭较多的地方有,华盛顿特区(44%)、北达科他州(29%)和罗得岛(29%),单身家庭较少的州有爱达荷(22%)、夏威夷(22%)和犹他(18%)。

未婚同居家庭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美国未婚男女同居的现象在20世纪后30年增长较快。1970年同居家庭占已婚家庭的1%,1980年上升到3%,1993年达到了6%。1996年全美大约有400万家庭是由未婚同居者组成的,由于同居的双方有的出于各种原因而不愿暴露他们的关系,同居家庭的实际数字还要更大。许多美国青年人认为同居是婚姻的前奏,能使双方弄明白是否真正合得来,他们称之为“试婚”。另外,非婚同居的现象在中老年人中也很普遍。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同居都比较持久,许多中老年人之所以保持同居而不结婚,是为了能领到政府给于孤寡老人的生活补贴,两个人的补贴加在一起是一大笔收入。

近年来,同性恋家庭也有大幅度增加。如今大约有六百万到一千万儿童生活在女同性恋者或者男同性恋者组建的家庭中。大多数同性恋家庭中的孩子,是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在成为同性恋者之前所生。那些孩子的父母离婚或者分手以后成为同性恋者,于是把同前妻或前夫所生的孩子带进了同性恋家庭。有的同性恋者收养孩子,或通过人工受精、试管婴儿技术生育孩子。目前,除了加利福尼亚,夏威夷和佛蒙特等少数几个州认可同性恋关系,并允许同性恋者享有一定的家庭权益外,全美国没有其他一个州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在美国,同性恋者利用集会等方式,反对社会对他们的性倾向的歧视,积极争取同异性恋者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如今关于同性恋者能否合法结婚、服兵役、有无入学及就业权利,同性恋是否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现象等问题的辩论非常激烈,已经引起了联邦政府、国会、最高法院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的家庭不可避免地要被打上时代的印记。美国家庭经历了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发展,不但家庭的类型发生了以上所述的变化,家庭的功能、性质和构成也在变迁中。

19世纪以前,美国处于前工业时期,家庭的功能多种多样。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家庭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劳动主要围绕家庭展开,家庭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劳动产品的分配和交换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是自给自足的,是劳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单位。此外,这个时期的家庭还承担有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和社会化功能、宗教功能和政治功能。这些是当时家庭的主要功能,其他的诸如娱乐功能和感情交往的功能则比较薄弱。作为家长的父亲,由于其较强的劳动能力和经验技能,掌握和操纵着家庭成员的经济行为、生活选择,使家庭成为一个小型政府。妇女既要照料孩子,还要帮助丈夫劳动,她们在家庭经济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有一定的地位。然而,受英国古老传统的影响,妻子没有财产权,她们的一切包括她们的劳动都归丈夫所有。在婚配方面,这个时期正处于从父母处于权、财、地位的考虑包办婚姻到有父母参与的半自由择偶时期。受清教主义禁欲传统的影响,性生活被严格限制在婚姻范围之内,家庭是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所认定的性生活场所。家庭比较稳定,婚姻关系一旦建立就意味着要持续一生。婚姻关系的纽带主要是经济而不是互相爱慕的情感。当时的家庭生活并非幸福完满,通奸、遗弃、虐待、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尽管《独立宣言》赋予公民“平等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家庭和婚姻生活方面的法规并不健全,离婚并非从未被批准过,只是偶尔而已。

进入工业时代后,美国家庭又有了新的特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家庭的功能有所减少,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家庭的经济功能逐渐走向社会化,其他主要功能如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和社会化功能、宗教功能和政治功能仍然存在。在这个时期,妇女的生育率依然很高,生育七八个孩子是很普遍的。机器的发明和工厂的建立,使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妇女和儿童加入了劳动大军,城市人口渐渐壮大起来。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和开展义务教育的法律颁布以后,儿童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家庭的教育功能被学校代替。早在工业时代之前,美国就有了男女分工明确的核心家庭。20世纪前后,美国的工业化水平已经很高,经济高度繁荣,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富有的中产阶级。于是,妻子用不着工作,只在家料理家务、照看孩子,丈夫在外工作赚钱养家的核心家庭成为了主流家庭模式,这种家庭类型至今仍然是美国人心目中“典型的传统家庭模式”。然而,美国妇女一直没有放弃为争取获得同男子平等的地位和身份而进行的努力。1850年,首届全国妇女权利大会在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召开。此后,女权运动愈演愈烈,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产拥有权、选举权、接受高等教育权、同男性同等的就业机会权、脱离不幸福婚姻权和生育控制权等等。1920年,第19条宪法修正案赋予了妇女选举权,标志着女权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步入了后工业时代。城市化达到了顶峰,美国成为都市国家。工业、商业和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美国被公认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富国、强国。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美国人更加重视自己的情感生活的质量。此外,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门接受高等教育,她们进入了曾经被男人垄断的各个行业。妇女开始摆脱没有报酬、被认为毫无价值的家务劳动,挣得了薪水,她们不愿意继续忍受以前的生活和家庭地位,因而这一时期的家庭、婚姻较以前发生了巨大的、惊人的转变。当代的家庭在实质上成为一个满足个人性和情感需求的单位。家庭的其他诸如教育和宗教等功能被转移到学校和教堂等机构。家庭的经济功能早在工业时代已经丧失,虽然是随着网络技术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的应用,经济功能又开始重新回归到了家庭中,但这种情况还远远未成气候。传统的由一对已婚夫妇和他们所生的或领养的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日渐减少。“传统中人们用婚姻、血缘和抚养关系来定义‘家庭’,而新的定义则强调爱这条纽带的质量与内容,不再是血缘或婚姻纽带了。”在建立亲密关系上,为了个人自我的需求和感受,人们追求绝对的自主和自由,越来越重视两性结合中的爱情纽带,而不是婚姻或家庭的形式。为此,许多人宁愿不结婚而选择同居、同性恋婚姻、结婚而不要孩子、结了婚后又离婚、独自带孩子和单身等生活方式。同样赚钱养家的妇女宁愿离婚,也不愿整天伺候有可能朝三暮四、酗酒吸毒或者虐待妻儿的大老爷们。为了满足自己想要做母亲却不想要什么丈夫的愿望,一些白人高收入女性要么领养孩子,或借助捐赠精子以及人造子宫等高科技生育和遗传技术,这就意味着这些孩子被剥夺了拥有父亲的权利和幸福。

当代美国家庭所经历的种种变迁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在后工业时代的美国社会,鼓励追求新奇、享受,自我表现和感官刺激的消费文化和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的后现代主义观念,几乎完全摧毁了清教徒所恪守的禁欲、勤奋和节俭的传统古训。许多人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享乐型的利己主义大行其道。而家庭和婚姻由于对责任、利他和自我约束的强调和要求,使其成为现代人眼里维护传统和落后习俗的社会障碍,被高度重视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的现代人所极力摆脱和破除。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性革命”改变了美国人传统的性观念,“性开放”和“性自由”大行其道。结婚既不是发生性行为的必要条件,也不再是妇女生育的必要前提,婚外性行为和非婚生育被社会宽容和肯定。在一次调查中,每五个美国人中只有一人认为婚外性行为是错误的。此外,受商业利益驱使,无孔不入的广告借助各种媒体大行宣传之能事,不断刺激人们放纵自己的消费欲望,鼓励人们追求最新、最美和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许多商人利用美国宪法赋予的出版和言论自由,以各种形式和手段在“性”上大做文章,自己成了亿万富翁,却造成了情色泛滥,使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深受毒害。据调查,大约75%以上的美国人在20岁之前有过性经历,每年有大约50万的新生儿为年龄在13到19岁之间的少女所生,她们中75%属于未婚生育。

幸福美满的家庭和良好的家教,最终受益的不仅是个人和家庭,还有国家、甚至全人类。位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国家滥用毒品、烟草和酗酒研究中心经过研究发现,每周经常和父母一起吃晚饭的孩子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可能性比很少或者从未同父母一起吃晚饭的孩子要小得多。于是,从2001年起,该中心发起了每年一次的“家庭日”活动,决定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一为“家庭日”。此举很快得到联邦政府和许多州政府的响应。2001年9月24日,也就是9月的第四个星期一,是美国家庭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美国总统布什郑重的向全国人民宣布这一天为“家庭日”。2002年9月23日,同样是9月的第四个星期一,美国总统布什又一次宣布这一天为“家庭日”。“家庭日”的设立也许是美国历史上对家庭的最高级别的重视,然而,美国在新千年的开始如此关注家庭,同20世纪末期美国家庭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和出现的严峻问题不无关系。

离婚并不为现代社会所独有,也不为美国所独有,但是美国人的离婚却独具美国特色。在个人主义至上的美国,大多数人认为结婚或者独身都是个人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做出的选择,既然是个人的事情,个人就有结婚和离婚的自由和权利。如果某个婚姻不能或者不再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没有必要继续下去。许多人还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引入到婚姻中来,认为之所以选择结婚是因为结婚可以带来比独身更多的利益。“婚姻在实质上已变成了一笔商业交易,就像人们认为某种产品会带来享受而对它进行投资一样,而不是把这种关系视作终生的义务。”所以,一旦婚姻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就没有必要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幸福。1970年《无过错离婚法》首先在美国离婚率最高的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以后各州纷纷效仿,1991年美国所有的州都颁布了本州的无过错离婚法。根据该法,夫妇的任何一方可以仅以婚姻关系发生了“无法挽救的破裂”为理由,不需要当庭指证或证明任何人有过错就可以省时、省力、省钱又不伤体面地解除婚姻关系。离婚的法律障碍被扫除后,虽然真正婚姻不幸福的夫妻可以很容易得以解脱,但是当离婚已经不需要证明任何一方有过错时,当离婚比和解更容易做到时,美国以50%的离婚率稳居西方发达国家之首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单亲家庭在美国如此之多也自然不足为怪了。

美国公民为了获得离婚的权利和自由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对于那些不道德的、痛苦的婚姻关系,离婚是可以接受的。成年人为了自己生活的幸福,结婚后又离婚或者反复离婚、结婚固然无可非议,哪怕在那神圣的一刻已经立下了“无论是健康还是生病,是富裕还是贫穷,至死都不分离”的结婚誓言。但是,离婚并不完全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事情。在美国,大约有一半的离婚涉及18岁以下的孩子,而每年经历父母婚姻和家庭破裂的孩子超过了100万。离婚的普遍化直接导致了单亲家庭尤其是大量母子家庭的产生。虽然许多人认为,离婚可以使孩子远离不幸的家庭,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好处。但是,离婚事实上还是伤害了那些无辜的孩子生活和成长在完整家庭中的权利和幸福。离婚带走了孩子的父亲,却带来了贫穷。研究发现,离婚后母子家庭的收入平均下降了70%到75%,生活水平因此大打折扣。除了经济困难外,大量研究表明,离婚还会影响到孩子心理和情感的正常、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成人后的生活。据报道,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比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生活贫困、逃学、成为青少年罪犯、过早性尝试、同居、成为少女母亲、离婚等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对于美国家庭的现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宏观的角度看待美国家庭,有的人指出在工业化、女性就业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下,美国家庭正在衰落。持这种观点者指责离婚造成了成千上万家庭的解体,使家庭变得非常不稳定,而且同居削弱了婚姻制度,如此下去家庭会走向消亡。有的人则认为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家庭的变迁是理所当然的。美国家庭发生的变化正说明家庭这种人类组织能够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微观角度看,有的人强调家庭变迁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同居问题、生育率下降甚至不生育问题等等。但也有人强调离婚和生活的艰难对孩子成长的好处;他们认为不结婚、放弃传统家庭模式,选择同居、同性恋、单身等不同的生活方式属个人自由,别人无权干涉。

如何正确看待这些截然不同的观点呢?我们认为只有全面和历史地看待美国家庭,才能科学解读和把握美国家庭的现在和未来。那种认为美国家庭中所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只不过是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的看法是不对的。这等于是不辨好坏、盲目肯定一切,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理论如出一辙。

首先,家庭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很重要,在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巨大的当代社会,和谐而温暖的家庭是给人以安慰和鼓励、信心和力量的港湾。在家庭模式异化、婚姻关系变得脆弱、家庭面临种种危机的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向往“过去的美好日子”。传统式家庭仍然被许多人视为最重要的美国价值。其实,以前的婚姻和家庭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完美,现在家庭中的问题以前也有。不过由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庭和婚姻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个人的感受。其实和过去相比,现在的美国家庭中自由、自主、民主和平等的气氛更浓。父母可以更好地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妇女在加入劳动力大军后为家庭增加了收入,家庭地位同丈夫趋于平等。夫妻之间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逐渐被打破,丈夫分担或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家务的家庭大大增加。许多变化来源于妇女地位的改善,反映了人们对家庭的情感交往功能的重视,说明爱情纽带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提高了。

然而,美国家庭出现的新问题也不容忽视。作为全球最具活力、最发达国家的美国,似乎在各个领域都“引领世界潮流”。传统的婚恋和生育规范和同居、独身、同性恋、未婚生育、婚而不育、晚婚晚育等新观念并存,传统的已婚夫妇和自己的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同单亲家庭、继父母家庭、顶客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并存。家庭的生育功能在退化,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功能也被电视和其他大众媒体以及同辈和学校削弱了。

如今的美国人不在乎婚姻和家庭的形式,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幸福。为了生活得幸福快乐、自由自在,他们会把有可能成为障碍的一切全清除掉。如果爱情的感受消逝了,快乐的感觉没有了,他们会自由地单方面解除关系,去寻找所谓的爱情。然而,“爱情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在很多情况下,对许多人来说,爱情经不起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的挑战,更经不起物欲和情色的诱惑。在流动性很强的美国社会,媚俗文人和逐利商人发出的各种文化信号,无时无处不在暗示人们要不断满足自己的感官刺激和享受,要喜新厌旧,要为自己的幸福而活着。于是,传统的利他主义和对他人负责的道德观被摒弃,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盛行。在当代美国,婚姻典礼上的誓言是短命的,持久的夫妻关系是少见的,爱情转移和离婚却是司空见惯。具有讽刺性的是,即使如此,大多数人似乎并不快乐。人们的感情生活失去了稳定性,精神生活越来越空虚。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是相互给予的,正如利他也能利己一样。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家庭对个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美满的婚姻造就美好的家庭,美好的家庭离不开为自己的配偶和孩子负责和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这样做虽然会生活得比较辛苦,但是所得到的长久的幸福和无穷快乐会证明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家庭重要吗?美国家庭的未来在哪里?请听美国总统布什在近两年“家庭日”讲演中怎么说:

稳定的家庭造就稳定的国家。有责任心、爱心和投入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材至关重要,对整个社会的安宁同样也至关重要。为了确保我们的孩子和国家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加倍努力,使家庭更加稳固和有力量,以有效地帮助家庭培养孩子具备应对未来的挑战的能力。(2001年演讲词首段)

家是传递美国性格的第一站,孩子们在这里学会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原则性的社会准则,并且领悟工作的重要性。家庭给予孩子鼓励、支持和爱,帮助他们成长为自信、有同情心和成功的公民。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大力弘扬经过了历史考验的、永不过时的价值观,努力确保家庭的健康和安定。(2002年演讲词首段)

常言说,家和万事兴。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但如果作为组成这个国家的基本单元的家庭出了问题,这种繁荣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繁荣又能持续多久呢?

参考文献

第一章殖民者

1.Stegner, Wallace。Inheritance。InJohn Macrae。(ed。)AmericanPlaces。NewYork:GreenwichHouse,1983.

2.Stegner, Page。(ed。)Markingthesparrow'sfall:WallaceStegner'sAmericanWest。New York:Henry HoltandCompany,1998.

3.Whitman, Walt。Leavesofgrass。London:J。M。Dent&SonsLTD,1947.

4.惠特曼,《草叶集》,楚图南、李野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McMichael, George。(ed。)AnthologyofAmericanlit erature。Vol。I-IV。New York:MacmillanPublishing Co。Inc,1980.

6.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林木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

7.时代—生活画书公司,《生活在遥远的年代:伊丽莎白王朝》,刘新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钱满素,《美国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何顺果,《美国史通论》,学林出版社,2001.

10.艾伦·阿克塞罗德,《完全傻瓜美国历史》,马爱华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1.Huberman, Leo。We, thepeople。New York:Monthly ReviewPress,1970.

12.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3.彼得·尼科莱,《杰弗逊》,张宇辉、周泓景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4.Calkins, CarrollC。(ed。)TheStoryofAmerica。The Reader'sDigestAssociation, Inc。1975.

第二章爱国与自由

1.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

2.弗罗斯特,《弗罗斯特集》(上),曹明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帕灵顿,《美国思想史》,陈永国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5.彼得·尼科莱,《杰弗逊》。

6.McMichael, George。(ed。)AnthologyofAmericanlit erature。Vol。I-IV。

7.Huberman, Leo。We, thepeople。

8.Stegner, Wallace。The American West as living spac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7.

第三章地理

1.Gunther, John。InsideU。S。A。New York:TheNew Press。50thAnniversaryEdition,1997.

2.Friezier, Ian。The GreatPlains。New York:Penguin Books,1990.

第四章种族多样性

1.Gordon, AssimilationinAmericanlife。NewYork:Ox fordUniversityPress,1964.

2.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林木椿等译。

3.Fellmann, Jerome, ArthurGetisandJudithGetis。Hu man Geography:Landscapes of Human Activi ties。Brown&BenchmarkPublishers,1997.

4.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Calkins, CarrollC。(ed。)TheStoryofAmerica。

6.Bochner, S。(ed。)Culturesincontact:studiesin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

7.Atkinson, D。R, G。Morten, andD。W。Sue。CounselingAmerican Minorities。Dubuque, Iowa:Wm。C。Brown CompanyPublishers,1983.

8.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9.《弗罗斯特集》(上),曹明伦译。

第五章新英格兰精神

1.《弗罗斯特集》(上、下),曹明伦译。

2.McMichael, George。(ed。)AnthologyofAmericanlit erature。Vol。I-IV。

3.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4.爱默生,《爱默生集》,北京:三联书店,1993.

第六章美国教育

1.爱默生,《爱默生集》。

2.Lombardi, John。“TheStrategicPrinciplesforCompeti tiveUniversitiesinthe21stCentury”,FranciscodeMi randavol。15,2001.

3.Sternberg, Robert。HowtoDevelopStudentCreativi ty。NewYork: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 lumDevelopment,1996.

4.Stuart, Nagel。“EncouragingAcademicCreativityinRe search”,TheInnovationJournal,2001.

5.CenterforCollaborativeEducation。“SuccessinSchool:EducationIdeasThatCount”,CaseyConnects&In Sites,2001.

6.AAUP。1940 Statementof Principleso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Http://www。aaup。org/state ments/Redbook/1940stat。htm

7.Ronald B。Standler。Plagiarism in Collegesin US A。Hppt://www。rbs2.com/plag。htm,2000.

8.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Fundamental PrinciplesofAcademicIntegrity,2002.

第七章美国的民主制度

1.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

2.威廉·多姆霍夫《当今谁统治美国?——八十年代的看法》,沈泽芬、郑须弥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谭久君,《当代各国政治体制:美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4.Gunther, John。InsideU。S。A。

5.王帅等编著,《驴像之争200年》,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6.赵树心,《选举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7.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沈阳出版社,1999.

8.黄勤、胡继会,《谁能入主白宫》,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

第八章美国经济

1.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1995/1998/1999/2000/2001.WashingtonU。S。A

2.赫伯特·斯坦,《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3.任东来,王波,《当代美国—一个超级大国的成长》,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4.张弘,熊沐清,《美国:堕落的自由神》,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

5.美国总统经济委员会:《经济指标》,2001年7月。

6.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第九章美国黑人

1.Gunther, John。InsideU。S。A。

2.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

3.丁则民主编《美国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端木义万编《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Garratty, JohnA。AShortHistoryoftheAmericanNa tion。4thed。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1985.

6.李剑鸣,《美国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McLemore, S。Dale, andHarrietD。Romo。RacialEth nicRelationsinAmerica。5thed。Boston:Alley&Ba con,1998.

8.潘小松,“民权运动后黑人状况”,《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朱世达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87-512.

9.Schaefer, Richard T。Racialand Ethnic Groups。6th ed。NewYork: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1996.

10.White, John。Black leadership in America:From Booker T。Washington to Jesse Jackson。2nd。New York:Longman,1990.

11.吴金平,《自由之路——弗·道格拉斯与美国黑人解放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20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张友伦、肖平、张聪,《美国社会的悖论——民主,平等与性别,种族歧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4.Nash, Gary, etal。TheAmericanPeople。VolumeOne, 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ing。

第十章漂泊者

1.McMichael, George。(ed。)AnthologyofAmericanlit erature。Vol。I-IV。

2.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

3.弗罗斯特,《弗罗斯特集》(上),曹明伦译。

4.Leed, Eric。Themindofthetraveler。BasicBooks,1991.

5.Whitman, Walt。Leavesofgrass。

6.何顺果,《美国边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钱满素,《美国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Calkins, CarrollC。(ed。)TheStoryofAmerica。

9.Gunther, John。InsideU。S。A。

10.Huberman, Leo。We, thepeople。

11.Friezier, Ian。TheGreatPlains。

12.史密斯,《处女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13.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商务印书馆,1999.

14.Worster, Donald。UndertheWesternSkies。OxfordU niversityPress,1992.

15.爱默生,《自然沉思录》。

16.梭罗,《梭罗集》,北京:三联书店,1996.

17.Stegner, Wallace。AmericanWestaslivingspace。

18.Stegner, Wallace。In John Macrae(ed)。American Places。

19.Conzen, Michael(ed)。ThemakingoftheAmericanlandscape。Boston:UnwinHyman,1990.

20.Moon, William Least。Blue Highways。New York:FawcettCrest,1982.

21.Sweeney, J。Gray(ed)。MasterpiecesofWesternAmer icanart。NewYork·Avenel:CrescentBooks,1996.

第十一章美国人与自然

1.罗斯特,《弗罗斯特集》(上),曹明伦译。

2.McMichael, George。(ed。)AnthologyofAmericanlit erature。Vol。I-IV。

3.程虹,《寻归荒野》,三联书店,2001.

4.Nash, Roderick。WildernessandtheAmerican Mind。YaleUniversityPress。4thedition,2001.

5.爱默生,《爱默生集》(上)。

6.梭罗,《梭罗集》(上)。

7.Cole, Thomas。EssayonAmericanScenery。InAmeri canart1700-1900.editedbyJohn W。McCoubrey。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 Inc。1965.

8.Thoreau, Henry。Walking。InTheNortonbookofna ture writing。New York, London:W。W。Norton&Company,1990.

9.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

10.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1.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2.卡森,《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3.Gunther, John。InsideU。S。A。

14.Vine, Naomi(ed)。Sublimecommodity:thenineteenth-centuryAmericanlandscape。InAcertainslantof light: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landscape。The DaytonArtInstitute,1989.

第十二章美国人的生活

1.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

2.LoisW。Banner, Womenin ModernAmerica, aBrief History。Harcourt BraceHovanovich, Inc。NewYork,1974.

3.Andrew L。Shapiro, We're Number One, Vintage Books(adivisionofRandom House),Inc。New York,1992.p。31.

4.ManyAmericans, OneNation, p。276.

5.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访谈录,《华声报》,2003年1月22日。

6.中国国家旅游局2002年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按国籍分)统计表。

7.Calkins, CarrollC。TheStoryofAmerica。

8.王旭,《美国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第十三章美国家庭

1.Bailey, ThomasA。andDavidM。Kennedy。TheAmeri canPageant。Vol。2.10thEd。Lexington:D。C。Heathand Company,1994.

2.Carter, Betty, and MonicaMcGoldrick。“Overview:The ExpandedFamilyLifeCycle。”TheExpandedFamily Life Cycle:Individual, Family, and Social Perspec tives。3rded。Boston:AllynandBacon,1999.

3.Curran, Daniel。J。and Claire M。Renzetti, eds。Social Problems:SocietyinCrisis。Boston:AllynandBacon,2000.

4.Defrain, John, and David H。Olson。“Contemporary FamilyPatternsandRelationships。”HandbookofMar riageandtheFamily。2rded。Ed。MarvinB。Sussman, Suzanne K。Steinmetz, and Gary W。Peterson。Newyork:PlenumPress,1999.

5.Kendall, Diana。SocialProblemsinaDiverseSociety。Boston:AllynandBacon,1998.

6.Lamanna, MaryAnn, andAgnesRiedmann。Marriages andFamilies:MakingChoicesinDiverseSocieties。6th Ed。Belmont: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97.

7.Patterson, CharlotteJ。“FamilyRelationshipsofLesbian andGayMen。”JournalofMarriageandtheFamily, 2000:62.

Pearlstein, Mitchell B。“Fatherlessin the United States。”TheFamilyinGlobalTransition。 Ed。Gor donL。Anderson。St。Paul:ProfessorsWorldPeaceA cademy,1997.

8.Pournelle, JerryE。“TheFutureoftheFamilyinanAge ofChange。”TheFamilyinGlobalTransition。Ed。GordonL。Anderson。St。Paul:Professors World Peace Academy,1997.

9.“Statistics-GeneralStatistics-StatisticalAbstractof theUnitedStates, CDROM2001ed。”。

10.EncartaEncyclopedia99.CDROM。Microsoft,1999.

11.Information USA。CD ROM。U。S。Department of State,2002.

12.http://www。connectforkids。org/benton topics1544/bentontopicsshow。htm?attrib-id=374&doc-id=48137(11Oct。2002)。

13.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1/09/20010924-18.html(9Nov。2002)。

14.梅仁毅主编:《美国研究读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版。

15.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16.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版。

17.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18.芭芭拉·怀特黑德:《离婚文化》,叶凌云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版。

19.胡明、秦德占主编:《美国通览》,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版。

20.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1989版。

21.柏忠言(美)主编,《西方社会病—吸毒、自杀和离婚》,三联出版社,1983版。

同类推荐
  • 小源荐书

    小源荐书

    《小源荐书》是QQ阅读旗下一档荐书节目,除了小编为大家推荐优质书籍之外,还有小源热线、脑洞大开猜猜猜等精彩互动环节。
  • 江中月:长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

    江中月:长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

    本书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长江流域中秋节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存续状态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团圆安康是中国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这种愿望在中秋节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人们将许多的感情与希冀积聚在这一节日中,它的意义被人们不断丰富。中秋节最初是个祭祀月神的日子,其后演变成玩乐赏月的节日,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因素,如诗歌、戏剧、传说以及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 古迹:还原古迹的真相

    古迹:还原古迹的真相

    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亚位于土耳其的格尔里默谷地,那里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堡,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的石堡,是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早在8世纪至9世纪,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
  • 中国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性格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荆楚、巴蜀、滇云、岭南、青藏、闽南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同一般的人文文化书相比,本书内容广泛,不仅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简单介绍上,而且是从“文化性格”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入思考。
  • 中西价值观的渊源与比较:家-国-天下

    中西价值观的渊源与比较:家-国-天下

    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曾清晰论述了中华文明精神遗产的优秀资质,预言今后中国是融合全人类的重要核心。他说:“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他还说:“从两千年来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汤因比的观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我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汤因比先生所谓的中华文明精神遗产的优秀资质的真正来源,其实是和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族社会结构这一点紧密联系的。
热门推荐
  • 前任归来:总裁老公请接招

    前任归来:总裁老公请接招

    五年前,和平分手背后交易横生,她眼睁睁看着他娶了别人,五年后,闪婚内幕是她用血和泪铺垫而来,她要看他比她痛上百倍。“疼吗?你现在的疼,比不上我曾经拜你所赐的十分之一……”她看着车祸受伤的他,没有求救反而离开。她赢了,一点也不开心。五年前,放开她时的千般不愿,险些成为终生憾事,五年后,宠她如命明知她带毒而来,甘之如饴。“老婆,你慢慢睡,欠你的,老公给你讨回来!”他看着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她,眼中透着杀气。他都舍不得伤害的人,凭什么让别人伤了!他输了,只要她醒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萌娃当道:权少二度索婚

    萌娃当道:权少二度索婚

    他是不近女色的冷酷总裁,却对她百般温柔,千依百顺,万事上心。她是婚纱店的小小小职员,却是他两个孩子的妈。某天,他将她扑倒在床上正欲吃干抹净,突然从床底下蹦出两个活宝。他们二话不说扑在他的身上,就像两尾小树熊,欢脱得嘿嘿大笑。萌娃1号:“爹地,你跟妈咪在打架吗?我们也要加入。”萌娃2号:“可是……为什么打架要扒衣服呢?”萌娃1号:“你笨,这是大人独有的打架方式。”萌娃2号:“那……我们也扒掉爹地的衣服吧。”
  • 难堪

    难堪

    郝碧川说,所以,你们在寻找中得到的成果,对我说来毫无价值。但你们在陪我下乡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收获是意外的。我和你们在下乡的时候,我已经疲惫不堪的灵魂被唤醒了,正如夏·奈尔说的那样,我们在难堪中鲜活。过去我对善恶无能力判断,但是下乡以后,我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善恶,也知道了我身上的恶,也知道了我内心世界的善也在慢慢苏醒。宋晓莉说,那这次宴会还应该算是庆功会。郝碧川举杯说道,两位弟子,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 邪王逼婚:废材三小姐

    邪王逼婚:废材三小姐

    一朝穿越,竟然成了废材。废材?姐会叫你们知道什么叫天纵奇才。斗练场上,她将所谓的天才们打趴在地上,引来众人侧目。他踏着优雅的步子缓缓向她走来,“小凤凤,本王刚才已经看到了你的实力,完完全全达到了本王择偶的标准,从今往后,你就是本王的爱妃。”她为那声小凤凤起了满身的鸡皮疙瘩,更为他的话满脸不悦,她卧槽一声,大骂:“滚粗,老娘不认识你,哪儿凉快待哪儿去。”
  • 重生之再倾你心

    重生之再倾你心

    重生前她本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幸福美满的过完一生。疼她的父亲,爱她的丈夫,宠她的发小,可是因为错信她人,付出惨痛的代价,最后失去一切死在病房里。重生后她只想把握幸福善待家人,而害她的人她也不会放过。简单说这是一个被好友背叛而后重生好好对待家人报复炮灰的故事。
  • 将军,快接旨

    将军,快接旨

    一场爱与恨的角逐,最后的结局没有人能猜到。就像说曾经的相识相爱与相知,只是一场梦里开花。我们终究是无法了解对方,阴谋诡计,不知道是否要继续相信?温柔杀手,腹黑将军,即使你聪明绝顶,即使你武功盖世,仍旧逃不过爱这个牢笼......
  • 年少荏苒

    年少荏苒

    关于女生时代的故事?希望我的作品大家能喜欢可以多多支持下我
  • 妖股

    妖股

    《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程志云抽丝剥茧般再現当前股市众生相,作者用严谨且诙谐的语言详解了在大盘低迷,大市走低的形势下,“妖股”板块却能逆势狂涨之谜,彻底颠覆传统股民的选股认知。作者在文中暗藏着许多给读者的选股提示,使那些渴望入局的小散户读后能够掌握操作技巧,随时抽身而去,从而掘金“妖股”。这本书里,众多在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股海巨鳄自爆了庄家的种种投资圈套,掩卷之后,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最黑的并不是足球,而是股市。
  • 极恶夫君

    极恶夫君

    武林至尊、阴天楼楼主、万恶谷的主人夏候司恶因为母亲的抛夫弃子对女人深恶痛绝,却仍需要一名继承大统的子嗣。为此他在众多的女人当中找寻一个“孩子的娘”。她是阴天楼可怜的剑侍——捧着剑像侍候老祖宗一般地位卑微可不代表她就没有脾气在她眼里高高在上的楼主就是一个极恶又可恨的男人,全身一无事处该远离温暖人间他以为一不小心被他种下了种,她就会乖乖的当他“孩子的娘”,成为一头专事生产的母猪吗?哼——门都没有,天下之大,都是她的容身之处,带着腹中的孩子一点也不会孤独大路通天,他们就各走一边,从此分道扬镳吧未来的蓝图一片大好,陆琳琅只是一不小心的忘掉了一小点——她腹中孩子的爹名唤夏候司恶一步错岂非步步皆错?某依新文推荐:《后娘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