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7100000005

第5章

后来他们到达了克尔格伦岛和克罗泽群岛,这是库克在南纬40度以南看见的唯一陆地。然后他们向东驶向澳大利亚。海上罕见的大风和大雾,使“决心”号和“冒险”号失去了联系。

“海底龙宫”探险

作家别里亚耶夫曾描绘了一个水陆两栖人,他生就一双凸出的大眼睛和青蛙一样的脚掌,身上长满闪着蓝幽幽光泽的银鳞,靠鳃在海中呼吸,能长时间地在水下生活。这个人物虽然是科幻故事里的形象,但却寄托了人类对深海生活的无限情思及不懈的追求。

为了突破人类传统的居住环境,到海洋中去生活,美国前飞行员爱德华·林克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海底探险的行列。就在林克跃跃欲试准备尝试遨游海底时,传来了美国海军军医乔治·邦德创立的“饱和潜水理论”。该理论认为,只要深度不变,潜水员在高压环境下经过24小时后,机体内吸收的中性气体就达到了饱和,而一旦达到饱和,人不管在水中停留多长时间,气体的总量就不会改变,出水后的减压时间也不会增加。饱和潜水理论的诞生,使林克极为震惊和欣喜,他的脑海中立时萌发了“海中人计划”的设想。

为了加快进程,年过半百的林克决定亲自进行试验。1962年8月27日,在地中海沿岸的维尔佛朗什,林克乘水密电梯下到了水深18米处的“水下住房”,在里面呆了8个小时,一切正常。不久,林克又一次下到“水下住房”,呼吸着28371千帕(28个大气压)的氦氧混合气体,还在那里用了餐,依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水面上的人却抱怨林克在水下说话太快,而且尖声细气的。后来才明白,这是混合气体中的氦气在作怪。

这次林克在水下呆了14个小时,“海中人计划”看来确实可行。当然林克的目标绝不仅限于十几米深的海中,现在他决定向60米深度进军,不过这回他挑选了一位当时世界上最出色的潜水员——比利时人罗伯特·斯特尼。1962年9月6日上午9时55分,斯特尼顺利潜到地中海水下60米深的“水下住房”里,这座“水下住房”直径1米,高3米,房内四周安装了各种仪表后,所剩空间极为狭小,斯特尼只能坐在折叠椅上睡觉。他在“水下住房”里休息一会儿,又走出来到水中游泳,考察海底,再回到“水下住房”内吃饭。天黑以后,“水下住房”越来越冷,斯特尼连忙穿上毛衣,打开房内的电热器。他成为人类迎来海底之夜的第一人,一直躺到夜里10点多钟才进入梦乡。翌日早晨8时,斯特尼已经顺利地在海底度过了20个小时了。

汉诺西越擎天柱

公元前2000年前后,生活在地中海和黎巴嫩山脉之间狭长地带的腓尼基人,用山上的巨大杉树造船,在地中海进行航海活动。公元前1500年前后,腓尼基人就已航行到波斯湾进行交易。

公元前609年,腓尼基人奉埃及法老尼科二世之命,组织了一支3艘木船50把大桨的探险船队,想了解一下地中海以外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模样。船队从苏伊士港启航,驶出红海,顺着非洲东岸一带南下航行,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航行了两万多公里,终于从一条狭小的海峡驶进了地中海返回埃及,完成了历时3年绕非洲航行一周的航海壮举。这是迄今所知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的远航。尽管探险者本身并无任何文字记载,当时人们也没能从中得到有关海洋的理性认识,但它谱写了人类海洋探险史上的新的一页。

汉诺的船队每到一处都为后来的移民留下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几条船后便不再多管,用这种方法他们迅速在非洲西北海岸上先后建造了6座殖民城市。在继续向南航行的途中,他们依据前方地平线上闪烁的微光判定,前面是一片广阔的沙漠地带,这片沙漠正是撒哈拉大沙漠。

汉诺一行人在利克索斯河口补充淡水时,遇到了非洲的游牧民族。他们和土着人交上了朋友,并且在那里休整了一段时间。

汉诺挑选了几个土着人到船上当翻译,然后用了9天时间绕过撒哈拉大沙漠。这时船队的方向也由向南转为向着日出的方向航行。他们在一个海湾深处占领了一个名叫克尔内的小岛,据说现今有个海湾内也有个名叫赫尔内的小岛,可能就是汉诺当年发现的那个小岛。那个海湾,被命名为奥德奥罗河港。

现在,船队已经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得很远了,还可以继续向南航行吗?不少人想返航,可汉诺考虑到自己还有好几艘船和较多的补给,就放弃了返航回到迦太基的计划,继续向南航行。对汉诺来说,这种对非洲沿海带有冒险精神的考察比建立殖民城市更让人着迷。

此后不久,船队沿着新发现的一条大河逆流而上,在这条既长且宽的大河中有着许多鳄鱼和河马,令人不寒而栗。由于当地“野人”的驱赶,汉诺一行不得不放弃深入内陆的念头,重新退回河口,继续向前航行。经过12天的海上漂泊,汉诺的船队已经绕过了佛得角,驻扎在森林密布的群山下面。

皮西厄斯勇闯天涯

公元前240年的暮春,皮西厄斯乘坐着一艘重约100吨的商船由马萨利亚港出发,指挥着25名水手和一个领港员开始了他的海上探险生活。马萨利亚的居民们对这位讲究实惠的海员、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北方之行寄予了厚望,他们相信皮西厄斯会利用他那天才的计算和观测能力驶向正确的航向。

皮西厄斯的船向西贴着岩岸航行。尽管迦太基人封锁了直布罗陀海峡,皮西厄斯好像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就来到了欧洲西部的海格立斯巨柱。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脉高峻的山峰和一堵拔地而起几乎遮蔽了半边天的巨大岩石,皮西厄斯利用苍茫的暮色开始了偷越海峡的冒险行动。天刚微亮,他们的船就成功地越过了海格立斯巨柱,驶向了大西洋汹涌的怒涛中。

皮西厄斯越过海峡后,沿西北方向航行,一帆风顺地抵达西班牙的加的斯。5天以后,他们在葡萄牙的圣维森提角开始向正北方向航行。皮西厄斯用星盘测量纬度,以保证船的位置始终在北纬43度,在航行到离马萨利亚大约600多公里的地方时,发现伊比利亚原来是一个仅靠比利牛斯山那几百公里的狭长地段与欧洲大陆相连的半岛。

皮西厄斯的船以每天航行80公里的速度,沿着法国草木葱翠的大西洋沿岸缓慢地航行。在法国卢瓦尔河河口的圣纳泽尔港补充了食物和淡水后继续向前,到了法国最西面的韦桑岛,皮西厄斯决定离开海岸向北驶向大洋,也就是向现在英国的康沃尔半岛西部驶去。当时的希腊人认为,这里就是地球的边缘。皮西厄斯在离开欧洲大陆向北方海域航行的时候,不无惊异地发现,在北方的高纬度地带,夏天的白昼竟延续了整整16个小时!

一路上,尽管遇到了寒冷的海水和灰蒙蒙的天气,以及不断遭受狂风和高达20米的巨浪的冲击,使船只走得很慢,但经过艰苦的搏斗,皮西厄斯先后抵达了奥克尼群岛和设得兰群岛,最后在设得兰群岛最北部的安斯特岛停泊休整。正是在这里,皮西厄斯依据他那天才的演算能力推算出一个惊人的结果——他们是在北纬60度的方位上!整个欧洲大陆的形状就像一个三角形,北边那个角离马萨利亚有1000海里,这在当时是一个很精确的计算。安斯特岛的白昼竟长达将近19个小时,这使皮西厄斯自己都感到有些吃惊。

皮西厄斯从安斯特岛的牧人那里得知,在离苏格兰很远的北方有一个名叫“图勒”的地方,那是一片广阔的土地,当地人称为“太阳的安息之所”,也就是世界的尽头。皮西厄斯显然对此极为向往,他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率探险船继续向北开去,6天后终于抵达了最后的目的地——图勒。这里的一天只有两三个小时见不到太阳。在这里,皮西厄斯和其他的人不仅观察到“午夜太阳”的壮观景象,还提到了岛上“高大的山峰”和“永远燃烧不息的烈火”

。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究竟是冰岛还是挪威的某个岛屿,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尽管如此,也许是受到他这次探险发现的影响,后来的作家和诗人都把遥远的地方和地球的终点叫做“图勒”。

悲壮的死亡之旅

1724年12月的一天,决定了伟大的海洋探险家维特斯·白令的命运,他被俄国彼得大帝任命为勘察加探险队队长。从此,白令走上了一条十分艰难的探险之路。1728年7月13日,探险队费尽周折,终于在堪察加半岛建成了一艘名叫“圣加夫里尔”号的小船,开始了艰巨的探险航行。此行是要揭开长期萦绕在地理学家头脑中最大的地理之谜:亚洲与美洲之间是否真有海峡存在?

小船乘风破浪,沿堪察加半岛悬崖嶙峋的海岸向北急驶。

白令站在甲板上向前遥望:左边遥远的地方高耸着亚洲沿岸熟悉的群山,成群的海象在船舷两边急速掠过,鲸喷着水柱突然从海里腾空跃起,海鸟在小船上空盘旋。白令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神秘莫测的北方大海探测清楚。

航行了16天,“圣加夫里尔”号驶抵阿纳德尔湾,稍事停留后继续往北行驶。没过几天,探险队在海上发现了一座岛屿,按教历命名为“至劳伦斯岛”,白令把它画在海图上之后,继续从浮冰的夹缝中向东北方向航行。在这年8月中旬的一天,他们穿过一条狭隘的海峡,进入了寒冷的北冰洋。这时北极的夏天已接近尾声,海风随着秋季的临近变得寒冷刺骨,海面一到夜间就结出一层薄冰。而且越往北航行,天气越恶劣,连续不断的暴风雨和大雾使船帆和桅杆遭到了很大破坏,小船左右摇晃,四周都是寒冷而神秘莫测的大海。

白令心里很清楚,不能再向北航行了。如果在北极的冬天到来之前还不返航的话,探险船随时都会困死在北冰洋的冰山之中,继续航行下去无疑是铤而走险。于是当探险船到达北纬67°18′线后,白令下令立即返航。

返航途中,正值大雾迷漫,白令未能看到远处的北美洲。尽管当时他们距离北美大陆只有大约24公里,可是海上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9目2日,他们安全地回到了堪察加海湾。

翌年夏天,白令再次出航探险。但这年的夏季来得迟却去得早,探险船队没开出多远,就被成群的冰山挡了回来。白令虽然没有看到北美洲海岸,但凭着他多年的航海经验断定,西伯利亚和美洲是不相连的。

由于第一次探险的成绩不大,俄国海军部对此很不满意,所以白令又拟订了一个更广泛更大胆的第二次北方探险计划——打通俄国北方的交通线,绘制西伯利亚极北地区的海岸线图,寻找和考察北美海岸。经过长达七年半的准备,由两艘船组成的探险队终于在1740年9月8日从鄂霍次克出发,穿越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之间的海峡,绕过洛帕特卡角,然后沿堪察加半岛海岸向北驶去。由于一路上遇到强烈的风暴,船队于10月6日才驶进阿瓦恰湾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这是探险队预先建立的基地。他们在这里平安度过了1740年的冬天。

太平洋探险

公元1525年,由西班牙探险家贾西亚·欧夫曼·得·罗文伊沙率领的探险队一行7艘船只从西班牙出发,前往太平洋探险。经过几个月的航行,在太平洋度过了冬天后,只剩下4艘船,最后能横越太平洋安全到达目的地的只有两艘。搭乘旗舰圣玛利亚·维多利来号的罗艾伊沙和卡诺在到达香料群岛之前就已相继死亡。

曾经征服墨西哥的费南多·科得斯奉命筹组救援探险队,在1527年的10月31日,三艘救援船只从墨西哥出发,但船队出港数天就遭到了不幸,其中的两艘船被暴风雨吞没。只有由阿尔瓦洛·得·萨维特拉所指挥的第三艘船佛罗里达号安全抵达摩鹿加群岛。萨维特拉在该地和罗艾伊沙探险队的人员会合,于1528年的6月3日一起继续向北美进发,途中因遇到强烈的东北季风,所以只好折回摩鹿加群岛。

萨维特拉第二年夏天,再次发航,向大洋挑战,这次他采取更南端的航线——亦即沿着新几内亚的北海岸前进。3年前在航向摩鹿加群岛途中,被强风吹偏航线的葡萄牙人乔治·得·美涅杰士也同时发现了这条海岸航线。

萨维特拉航行至新几内亚时,当地的土着对他们非常友善,给他们提供了新鲜的水里蔬菜、鱼类和野猪肉,其实那些土着是一些“鬈毛的食人族”,之所以那样做,是源于对文明的恐惧。

萨维特拉从巴布亚继续向东北航行,沿途发现了阿得米拉的群岛及马绍尔群岛中的许多岛屿,佛罗里达号后来在马绍尔群岛的艾尼威特克岛停泊。当地的土着肤色明亮,男人们在手臂和身上涂抹着各种色彩,女人们则留着长头发,他们以歌唱和舞蹈欢迎从海上来的探险队。由于萨维特拉患病,所以船员们在该地停留了八天,然后又继续向东航行,但是为逆风阻碍,只好再度回到摩鹿加群岛,不幸的是,萨维特拉病体越来越重,最后竟不治而亡。

8年后,由赫南度·得·格利哈瓦指挥的西班牙探险队再度出发,他们经过墨西哥,于1537年间在吉尔贝特群岛一带发现了许多小岛屿,但是格利哈瓦后来却被船员们所杀,船只也在新几内亚附近的洋面遭到沉没的命运。

西班牙探险队似乎总与厄运连在一起,由路易·罗培斯·得·维拉罗伯斯所指挥的另一支探险队共有六艘船只。于1542年从墨西哥出发,安全抵达香料群岛。但是在回航途中也遭到不幸。记载这次航行路程的是一位名叫乔凡尼·加耶塔诺的意大利人。后来他和祖国的一些探险家们一起发现了夏威夷群岛。

西班牙人并没有被重重的不幸吓倒,从1564年到1565年间,他们继续在菲律宾群岛开拓殖民地,为了将太平洋群岛永远置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内,他们又派另一支探险队从墨西哥出发。这支探险队是由米凯尔·罗培斯·得·雷加斯比所率领,目的是要找出最顺利的回国航线。此外,在必要时还可借着舰队的协助,强迫异教徒的土着改信基督教。

船队中有一艘最小的般只——40吨的圣庐卡斯号在出发两星期后脱离了船队,这艘离队的船只,对于后来太平洋群岛的发现,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余的船只继续向菲律宾群岛前进,雷加斯比为西班牙建立了两个殖民地——第一个是在宿务岛,探险队毫无阻碍地登陆该岛;但是在第二个殖民地的马尼拉岛上,探险队则和岛上的土着发生了强烈的冲突。探险队用洋枪火炮征服了长矛弓箭的土着人,成功地控制了这块殖民地。虽然葡萄牙人一再地提出抗议,但是后来,几乎所有附近的岛屿,也都列人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内。

同类推荐
  • 信息的通道(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信息的通道(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现代信息科技为人类提供了普遍、优质服务,《信息的通道》是一本介绍网络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原理的科普书。本书的作者都为科技工作者,内容能让作者扩大知识面,也从中可体会到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和广泛性。
  • 植物与海洋(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植物与海洋(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不仅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各种鱼类动物,还生长着各类茂盛的海洋植物。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宛如海底花园一般。由于海水中生活条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种类的成分与陆地成分迥然不同。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繁殖、生长、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阐明生物海洋学的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增养殖,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依据。
  • 宇宙神秘现象未解之谜全集

    宇宙神秘现象未解之谜全集

    我们人类太喜欢发问,而发问的结果是发现我们有太多的问题没办法解决。当我们假设完宇宙的开始与完结,中间的部分才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毕竟我们没经历过字宙时开始,而且我们也不会活到它结束的那一天。中间离我们太近了,且不时有新闻报道说有些穿过“时空隧道”的事情,这就更让人着迷,如果“时空隧道”真的存在的话,谁不想去看看我们的前生呢?而这同时也引出了一些难题,比如我们会和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同一时间里,而我们又知道他们的过去,那样,我们可能会干扰他们的生活,而这又是不被允许的。当然,这同样也没难倒我们人类,因为我们人类就是为解释无法解释之事而存在的生物。
  • 植物世界2

    植物世界2

    探究我们身边最不可思议的植物——那个拥有流动着绿色血液和众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的地球的主宰者。让孩子们睁大双眼面对五彩缤纷的植物王国。让他们知道世界原来如此美丽。
  •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80个自然地理之谜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80个自然地理之谜

    本书对世界地理悬而未决、不为人知的谜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包括:令人疑惑的古代英伦巨石阵、神奇的变色巨岩——艾尔斯巨岩、人类最后的秘境——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
热门推荐
  • 末日系统在线

    末日系统在线

    苍蓝星在未知名的原因下,而被深渊气息入侵,导致整一个星球的轨迹改变,从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而变成死气沉沉绝望枯寂的星球。人类将何去何从?
  •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处女作。埃诺莉和玛丽安娜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做出了不同的反映……小说以这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本书和作者的《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 心灵的原色

    心灵的原色

    这是90后作家许书熠第一部文集,体裁涵盖古诗词、诗歌、散文、剧本、小说,其中既有古诗词,又有现代诗歌、剧本,展现出极其全面的文学才华,从多角度展现出当代90后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追求。
  • 爆笑痞妃:鬼尊,太闷骚!

    爆笑痞妃:鬼尊,太闷骚!

    爆笑重生文。浪子被害死,灵魂借宿女子复仇。耍的口水战,斗得了白莲花,撕得了继母,还调戏的了鬼尊,后宫一堆美女讨充,她大叫一声“到底谁是主子。”奇葩贵女小丫鬟们直接无视她。她郁闷的很,你说说吧,自己好不容易从浪子变成美女了,能矜持一点吗?矜持就是胜利,沉默就是装逼,可为啥还是那个浪子性格呢?见到美女就吹口哨,见到帅哥就流口水,这难道是男女通吃吗?某人一吼:“妮子夫人,你再本性难移,你信不信我把你就敌阵法,让你认清楚你现在是女子,可好?”某女嗤了一声“有本事你放马过来。”某人丢掉衣服,直接吹灯扑倒,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可以收拾她的,...........
  • 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

    在二〇〇七年开始入秋的时候,我陷入了困境难以自拔。我在海南最大的网络公司上班,做的却是纸媒杂志。部门领导有打算让整个部门大换血,在工作转换的过渡期里,我开始到广告公司投简历,打算在被清洗之前先把公司炒掉。换工作和换感情是一个道理,先开口的受到的伤害都会少点。
  • 医世荣华

    医世荣华

    即便是外室之女,李荣华也一步步走到不可思议的高度,唯一后悔的是为了向上爬,做了太多错事,害了太多人。回想起来,都是这一切让她最终没有一个亲切之人,才会放弃活命的机会。谁想这般竟重回八岁,只是即便知道她手段厉害,也不要这样明摆着调整人生难度好不好,八岁的娃还要带个一岁的奶娃在阴暗的大宅院中生活,这是不是有点太强人所难了?只是,这样高难度的人生,她为什么还隐隐开心期待,觉得幸福?
  • 小白伴我闯异界

    小白伴我闯异界

    它是小白,在这个新世界,它第一个跟我说话;它是小白,是我的老师,是我的一部分,也是我的好伙伴;而我,孤身在这新世界闯荡,正是有了它的陪伴,我才能屹立于这天地的巅峰!哦对了,小白,是我给它起的名字。
  • 神秘的人体(探索宇宙奥秘系列丛书)

    神秘的人体(探索宇宙奥秘系列丛书)

    宇宙,是这个世界上谜团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吸引孩子好奇心的地方。宇宙包含着最神秘的未知和疑问,人类正在以高超的科学手段和不懈的努力不断深入探索宇宙的深处,希望了解人类自身的过去与未来。而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一直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虽然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却又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探索宇宙奥秘系列丛书》向孩子们展示这个既熟悉又神奇的世界。
  • 绝世唐门之逆天九尾

    绝世唐门之逆天九尾

    这是一个现代中一个看小说入魔的少年,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到绝世唐门的世界,为之做出了改变。
  • North and South(V) 北与南(英文版)

    North and South(V) 北与南(英文版)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 is first published in book form in 1855 originally appeared as a twenty-two-part weekly serial from September 1854 through January 1855 in the magazine Household Words, edited by Charles Dickens. The title indicates a major theme of the book: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way of life in the industrial north of England and the wealthier south, although it was only under pressure from her publishers that Gaskell changed the title from its original, Margaret Hale. The book is a social novel that tries to show the industrial North and its conflicts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s seen by an outsider, a socially sensitive lady from the South. The heroine of the story, Margaret Hale, is the daughter of a Nonconformist minister who moves to the fictional industrial town of Milton after leaving the Church of England. The town is modeled after Manchester, where Gaskell lived as the wife of a Unitarian min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