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6500000012

第12章 文化博览(1)

国家为何又称社稷

社、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社神管土地,稷神管谷物。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地方就叫社稷坛。清朝时,皇家为突出设在都城的社稷坛比全国各地的社稷坛更显赫,将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的社稷坛称为“太社太稷”坛。因为中国古时尤重农业,所以用掌管农业、丰收的神的名字来指国家。祭祀他们的地方也被布置得极具象征意味,象征着国家疆土。

太社之神名叫句龙,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能辨别土壤好坏。他曾任土正官,后来人们就尊他为后土,并视他为掌管土地的神。

太稷之神名叫弃,他是其母在一次郊游时踩了地面上一个大脚印而怀孕所生。为免遭非议,弃自幼被弃于郊外。牛羊的乳汁哺育了他,飞鸟的羽毛为他保暖,他便生存了下来。弃精通农耕,并教他人如何获得五谷丰登,终被奉为掌管谷物的神。

社稷坛的坛面铺设着黄、青、白、红、黑五种色彩的五色土。黄,象征居中的黄帝,他统治天下,由手拿绳子掌管四方的土神辅佐。青,象征东方太皞,他由手持圆规掌管春天的木神辅佐。红,象征南方炎帝,他由手持秤杆掌管夏天的火神铺佐。白,象征西方少昊,他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辅佐。黑,象征北方颛顼,他由手持秤锤掌管冬天的水神辅佐。黄土居中,因为最高统治者黄帝居于核心地位。东西南北依次为青白红黑,也即皇帝的四方又各有一个统治者辅佐。这种布置方式,是以道教阴阳五行学说来表明,坛上五色土,象征全国的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中国”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但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四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开始的。从那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龙这一虚幻的神物,盘旋在人们心中已有几千年之久。

中国龙起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与祈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覆雨、兴风作浪的神力,这就是龙。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用黄土造出来的。女娲这个人物形象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什么是图腾呢?图腾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最初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和龙之间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的。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频繁出现,它成为了开天辟地的神,帮助黄帝统一了中国,又力保大禹治水,为千千万万人民造福。

在封建时代,龙象征着皇权、神权,有不可侵犯的威严;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龙则成为一种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舞龙、赛龙舟,在灯谜、对联、图画中,龙成了不朽的主题。

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在这新的时代,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汉族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民族吗

汉族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民族,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中发展形成的。

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里,国家还没有出现,人们都是按部落来划分的。那时,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部落。后来这些部落被一个叫黄帝的领袖,统一成了一个大部落。这个部落开始扎根在黄河流域,并以农业为基础,逐步发展畜牧业、手工业等。这个部落就是华夏族,它就是汉民族的前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庞大的秦帝国。然而,秦帝国的统治很短暂。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继承了皇位。胡亥无能而昏庸,很快就断送了秦帝国的基业。

取代秦的是汉帝国。汉帝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开始下功夫治理国家。在汉朝时期,统治者鼓励人民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汉帝国还努力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由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汉帝国逐渐强大、兴盛起来。此时,远方的少数民族见汉朝繁荣、发达、富饶,都很尊敬它,而汉帝国的人民也自豪地称自己为汉族、汉人。

汉族就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

汉族的文明成就很高,比如四大发明、文化思想、瓷器、冶炼技术、丝绸等,都很先进,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汉族非常重视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它与少数民族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

如今,汉族是我国人口分布最广的民族,也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汉族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丝绸之路”是如何开辟出来的

2000多年前,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汉朝。虽然汉朝已经建立了60多年,但是它的北方边疆地区,经常遭到匈奴民族的侵略。致使北方边境有很大的安全压力。为了对付匈奴,汉朝打算派人出使西域,联合那边的一些国家、共同对付匈奴。

究竟派哪个大臣出使西域呢?后来,一个叫张骞的人被选中了。张骞,生于前175年。成年后,由于忠心耿耿、智勇双全,很快获得了朝廷的赏识,做了皇帝身边的随从。张骞很喜欢学习,这次派他出使西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西部的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多名随从,从汉朝的都城长安出发,向西部走去。然而,走出没多久,张骞他们就被匈奴人俘虏了。张骞想方设法,历尽辛苦,10年后才逃出匈奴,来到西域,但西域地区没有人愿意与汉朝结盟,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张骞是一个很有抱负,且意志坚定的人。他说:“我不愿意躺在床上,过安逸、享乐的生活。”他主动请求皇帝,再次派他出使西域。

终于,在公元前119年,张骞又带着一支人马向西进发了。这一次,出使西域的人马比上次多数倍。同时,张骞他们还带有上千头牛羊,以及价值数千万的金币、丝绸。这一次出行很顺利,张骞他们跨越了甘肃,穿过了新疆的戈壁和沙漠,一直西行,到达了目的地。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终于打通了中国和西部各国之间的道路。后来,这条路又不断地向前延伸,而中国的丝绸和别的特产就沿着这条路,一直运到了遥远的伊拉克、伊朗等国。自然,这些国家的特产也经过此路,输入了中国。于是,人们就把这条运输过中国的丝绸,传递过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了。

孔子作过《春秋》吗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记载了以鲁国为主的春秋时期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说到《春秋》,往往必要谈到孔子,孔子与《春秋》的关系,也可以算作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

自古到今有孔子作《春秋》的说法,而且最早的提出者也很权威,即亚圣孟子。孟子认为,春秋时期社会动乱,邪说暴行屡屡出现,孔子十分担心,就作了警世的《春秋》。后世历代学者大都遵循此说,现代也有学者认为,孔子从大量历史资料中,精取春秋时期错综复杂的史事,在当时社会动荡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着《春秋》以安定天下的秩序。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春秋》并非孔子所作,但经过了孔子的整理。孔子创立私学,为了讲课方便,对各国文献加以编辑整理,形成了包括《春秋》在内的6种教本,孔子本着“信而好古”的原则,保持原有的文字,进行了删节。

还有一种观点则坚信孔子既没有着作过也没有删订过《春秋》,原因是,《论语》载孔子生平的言行很详细,孔子对《诗经》的论述很多,而对《春秋》却只字未提。孔子时代,《春秋》还是鲁国秘藏的国史,孔子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这本秘藏的国史进行笔削。另外,孔子不可能在自己着的书中自称孔子。《春秋》中还记载了孔子的卒年,孔子无论如何也不会预计到自己的寿辰的。因此,充其量是孔子曾把《春秋》作过教材,并被孔门弟子流传下去。

看来,孔子是否作过《春秋》至今还不能轻易下结论。

中国文字从何起源的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它到底古老到什么程度,具体起源于何时,又是文化史上极富争论性的一个问题。

从战国时代,我国学者就开始注意汉字起源的问题了,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仓颉造字说,但仓颉是什么时代的人,却也众说不一。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率都说他是黄帝的史官;崔瑗、曹植、蔡邕、索靖说他是古代的帝王;徐整说他是在神农、黄帝之间;谯周认为他在黄帝之世,等等。仓颉造字的方式,有人说是统一了文字的书写方式,流传后世,有人说是发明了象形之文。此外,有人把结绳记事作为汉字的起源,有人把八卦视为汉字的起源,也都是一家之说。

同类推荐
  • 元曲(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元曲(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皇帝的新衣

    皇帝的新衣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死魂灵(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魂灵(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死魂灵交易的故事。死魂灵,即那些实际已经死去,但由于身份尚未注销,在法律上依然存活着的农奴。小说的主人公乞乞科夫,是一个爱财如命的伪装者,一个彬彬有礼的骗子。他走访并买通地方各级大小官员,向形形色色的地主们收买死魂灵,意图将这些并不真实存在的农奴交与监管会抵押,以从中骗取大笔抵押金。
  • 哈佛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哈佛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哈佛优等生的成功.除了他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外,还取决于他们在点滴之间培养起来的智慧和能力。本书汲取百年哈佛培养优等生的经典智慧,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哈佛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进行了细致的阐释和归纳。旨在为广大青少年和家长朋友们提供一个可以借鉴和学习的读本。
  • 魔力无穷的化学世界

    魔力无穷的化学世界

    本书收录了神秘的火;珍贵的银;古老的锡;不平凡的碳;铁器时代;炼丹炉和点金术;漫话水银;镍和“中国石”;最早的炼锌术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穿越囧事:十两皇后

    穿越囧事:十两皇后

    <腾讯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没什么好说的,一个倒霉的女人穿越后的事情,很囧,很无奈,结局是温暖的!言情+小白+武侠+阴谋,总之乱七八糟的事情,多的数不清……
  • 砚山斋杂记

    砚山斋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噬界之兽

    噬界之兽

    “延伸到无限,啃食着世界的内脏;将能够燃烧的一切,吞噬殆尽掉。”这是一个出身不平凡的男孩与他的白龙一同走向世界的故事。然而他们所期待的这个世界正在腐朽崩坏,她的躯体感染了寄生虫。“这个世界已经无可救药,名为人性弱点的瘟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当最天真无邪的心灵被这瘟疫感染并腐朽时,其中孕育着的怪物会诞生……”注:本作主要走日常流,以角色们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同时还有上帝视角型角色。
  • 风水异闻录

    风水异闻录

    我从五岁开始接触玄学,继而修道,做了三十年的神棍。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神棍这个职业。但我想说的是,这三十年改变了我的人生,也颠覆了我的一些认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梦幻的复仇之路

    梦幻的复仇之路

    一个人获得的东西究竟是上天的安排,还是阴谋的产物?小人物就只有小人物的道,反抗不了,就默默享受。(非爽文,无女主)
  • 世末歌者乐起

    世末歌者乐起

    主角时小仞,在世界的末路上,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 盛世为妃

    盛世为妃

    沐惜颜是现代双色眼眸的混血美女,和朋友谷小麦去逛街没有注意把一个老头地上放着几块白玉石头,上面缠着乱七八糟的红线的东西勾了一下,差点摔倒,老头很惊讶沐惜颜能看到这些东西,而沐惜颜道歉并给老人整理好,结果老人发现沐惜颜不小心摆出了一个帝王命格,紧接着便和好朋友一起穿越到了架空的南煜国。南煜国有个说法,得双色眸者的天下。太后知情便分外看重她,让皇帝娶她做了贞妃,且看沐惜颜如何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如何逆天做后宫第一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四世同堂:足本(全三册)

    四世同堂:足本(全三册)

    《四世同堂》系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表现了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争,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足本,由翻译家毕冰宾(黑马)据浦爱德与老舍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英文稿回译补全了已经散佚的第三部《饥荒》的最后十六节;在信达雅三重标准上,对已经面世的版本又有所超越。
  • 阳光灿烂的日子(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阳光灿烂的日子(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走进如歌的生命,走过诗意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叹息时光的飞逝,叹惋落日的凄美,却任凭美好从身边转瞬即逝。不是青春短暂、岁月苍白,而是我们不曾将它涂上丰富的色彩。何不于喧闹中体会宁静,于繁杂中感受简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得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之大境界。
  • 滞下门

    滞下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