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1600000023

第23章 贝尔格的歌剧:无理性与理性的悖论结合(1)

从一般音乐史的角度说,勋伯格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本人的艺术探索,而且还在于他的两大弟子――贝尔格和韦伯恩――在其影响下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就目前在批评界和演出界的实际情势而言,贝尔格和韦伯恩的名望与影响不见得输给老师。正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具体到歌剧领域,贝尔格的创作不仅超越了老师勋伯格,而且在很多方面代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严肃歌剧创作的真正顶峰。

贝尔格一生只写作了两部歌剧――《沃采克》和《露露》。但这两部歌剧无论在体现现代意识的思想寓意高度上,还是在推进二十世纪歌剧语言的创新方面都堪称顶尖级的大师杰作,属于在舞台上演出频率最高的现代歌剧之列。而有关这两部歌剧的学术研究的文献之多和质量之高也令人瞩目(最重要的权威著作是美国音乐学家、作曲家佩尔的两卷本贝尔格歌剧研究)。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贝尔格歌剧创作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和深远意义。

从选材角度看,贝尔格的第一部歌剧《沃采克》就明确体现出他所独具的敏锐戏剧眼光。身处世纪之交的维也纳,贝尔格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文化氛围的变迁,同时他与这座文化名城当时的许多重要文化人物有过深入交往。因此,贝尔格在艺术上成熟极快,他不仅在音乐写作的技术能力方面从勋伯格处获益匪浅,而且在维尔纳整体艺术气氛的影响下迅速明确了自己的艺术观和审美旨趣。据资料记载,贝尔格在1914年5月4日第一次观看德国十九世纪作家毕希纳的话剧《沃伊采克》,当即被深深震撼,随后便决定要以此剧为蓝本写作歌剧。

显然,这个决定是一种灵感爆发式的创作冲动。打动贝尔格的,如他后来信中所言,“不只是这个穷人的命运——他遭到整个世界的剥削和摧残,而且还有个别场景中闻所未闻的紧张情绪。”显然,作为一个从未染指过歌剧体裁的年轻作曲家,贝尔格闯入这一领域,其内在的驱动力完全来自他对剧中主人公的深刻同情和对该题材戏剧潜能的下意识感觉。为此,贝尔格甘愿冒险一试——尽管他没有任何先前的经验,尽管老师勋伯格也持反对意见。

毕希纳原剧的表现主义特征是一目了然的。这也是贝尔格看准此剧的一个根本性的基础。虽然毕希纳早于半个多世纪前英年早逝,但其整体的思想意识和艺术观念却大大超前,直接预示着二十世纪初文学艺术上的表现主义思潮。在《沃伊采克》中,毕希纳一反传统的做法,起用处于社会最低层的贫穷士兵沃伊采克为主角,通过他带有神经质的病态眼睛,极其锋利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阴暗。整部戏剧在结构上呈片断的并置组合,整体气氛压抑而紧张,心理刻画带有强烈的夸张和象征意味,因而暗合诸多二十世纪初表现主义的艺术追求。无怪乎,此剧在毕希纳诞辰百年(1913)首演时,赢得了表现主义艺术家——如表现主义画家科科什卡和戏剧家魏德金——的一致叫好,并对后来的德国戏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贝尔格依据自身的需要,选取《沃伊采克》原剧中的部分场景进行重新排序和整合(原剧编订时,Woyzeck被错误拼写为Wozzeck,贝尔格的歌剧由此得名《沃采克》)。作曲家紧扣一部原有话剧作为底本进行歌剧创作,这在二十世纪初期已有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和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的成功先例。由于话剧剧本的“非歌剧性”,它反而给独具眼光的作曲家提供了在内容和形式各个方面打破传统样式和规范的可能性。贝尔格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在进行原话剧改编时,已经将歌剧音乐的结构要求蕴涵其中,在构思的缜密和严谨上大大超越了原剧,从而为音乐的写作铺平了道路。然而,正当贝尔格全力投入《沃采克》创作时,一次大战的战火硝烟无情打断了他的正常思路。贝尔格应征服役,加入反击“协约国”的大军。此次军旅生涯对贝尔格的人生观和艺术观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对《沃采克》的后续创作提供了第一手的生活经历。“贝尔格在参军之前对战争的狂热信念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已开始大为动摇,三年半的军旅生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余志刚,1993:54(补详细出处))。贝尔格在军队中只是一个普通下士,尽管没有直接参加前线战斗,但从他的通信中可以得知,他不仅绝无可能继续音乐写作,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饱受屈辱和奴役,因而精神上极其痛苦。可以想象,对于贝尔格这样一个生性敏感的艺术家,这种来自真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不啻会进一步加深他自己与《沃采克》剧中主人公之间刻骨铭心般的认同。因此,战争结束后,谱写《沃采克》就成了贝尔格生活中最为急迫的内在需要。虽然战后生活艰辛,贝尔格在维持生计之余咬紧牙关,终于在1922年5月完成全部总谱。又几经波折之后,此剧于1925年12月14日在柏林进行了成功首演。自此至今,除了二次大战期间的非常时期,《沃采克》成为现当代歌剧中上演率最高、在学界评价也最高的现代歌剧经典剧目之一。

贝尔格在进行脚本改编时,显然已经在脑海里考虑到音乐的内在结构,从而为音乐的配置铺平了道路。他将毕希纳原剧中片断式的、互不相连的二十六个场景缩减为十五个场景,又将自己的歌剧分为三幕,每幕中各分配五个场景。《沃采克》的每一幕均是一个自足的对称结构,其中的每一场又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以纯音乐手法构思,但须臾不脱离歌剧情境的戏剧需要。由此,贝尔格以极其独特的方式成功应答了歌剧创作的永恒问题:音乐与戏剧动作之间,究竟应该构成怎样的平行关系。在《沃采克》(以及其后的《露露》)中,贝尔格真正做到了歌剧中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刻画剧中的情境和人物,但音乐本身作为纯音乐也能够同时成立(贝尔格本人对歌剧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在这一点上,考虑到贝尔格音乐语言的激进性,其所获得的成就在二十世纪可以说无人可望其项背。

可以不夸张地说,歌剧《沃采克》的戏剧结构安排与音乐构思几近“精巧”的境界,而这本身与戏剧故事情节的非人性和无理性构成了某种反差性的张力。第一幕的五个场景在音乐构思上是五首特性小品,在戏剧功能上具有呈示性——每个场景分别展现沃采克与其生活环境的某个方面或某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第二幕则是五个乐章的交响曲,通过每个场景,展现沃采克逐步意识到情人玛丽不忠这个悲剧事实,并展示他的理智和人性逐渐分崩离析的过程。第三幕是戏剧故事最终的悲惨结局,音乐构思是五首创意曲,依次围绕某个固定乐思或固定音型进行变奏式的展开。而从整体架构上看,第一幕和第三幕在音乐材料和戏剧处理上又有很多细节上的紧密对应,由此整部歌剧呈现出类似ABA这样的拱型对称性结构。

在这样一个构思精密的框架中,作曲家对歌剧各方面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贝尔格甚至对灯光的使用、大幕的开合以及台词中的关键语词均有统一而周密的思考,以求进一步深化戏剧内涵和思想内容。由于在结构上注重每一场景的独立性与个别特征,贝尔格在主导动机使用上较为谨慎,尽管有一些明确的主导动机乃至段落贯穿全剧(如沃采克所唱“我们穷人”的著名动机)。另外,此剧在音乐语言上虽然以自由无调性手法为主,但又时常影射自然音性的调性手段,从而极大地扩展了贝尔格所需要的音乐-戏剧表现力。贝尔格在无调性语言和调性手法之间所取得的自然协调,常常为人所称道,而这一点在《沃采克》中表露无遗。

《沃采克》不仅是现代歌剧的发展中的重要作品,而且从整个西方歌剧史的进程来看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作。它破天荒第一次触及了一个以往的歌剧作家们根本没有设想过、也没有能力去表现的题材领域。这部歌剧作为表现主义美学思潮在音乐上的最佳范例,以扭曲和怪异的眼光展现了一个非人性和反人道的社会体制,其中穷困潦倒的底层民众受到自私、愚蠢的统治阶层的残酷压榨。它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承受的幻觉世界,其中没有丝毫的人性和温暖存在,只是在最后一首乐队间奏曲中,在沃采克已经死去、歌剧的主体故事已经完结之后,贝尔格通过音乐的表述才透出一丝人间的温情。可以认为,在表现阴暗情愫的强烈性和所达到的思想深刻性方面,《沃采克》是西方歌剧文献中最有创造性和最富冲击力的范本之一。

同类推荐
  • 天空深处

    天空深处

    人物赵先生大约45岁,闲人;美女作家30多岁,作家;戴安娜30多岁,广告公司职员;理查德大约40岁,商人;小姬大约20岁,离家出走;空姐不到30岁;现场摄像人25岁;男人声音(广播声);第一场,第一景,(灯光,舞台空阔,演员与观众坐在一起。)
  • 我的电影缘

    我的电影缘

    一个韩国影评人曾要我写下我最喜爱的十部电影,我答应了,想了好几天。那是拍完《安阳婴儿》一年以后,正要写《日日夜夜》的剧本。这个提议让我有机会搜寻脑海里的世界电影,也自然让我回忆起过去的观影时光。最早还是青少年,喜欢搜集电影连环画。1980年代左右在中国的电影院开始能看到日本、欧洲及南北美各国的电影,且是《远山的呼唤》、《最后一班地铁》、《德克萨斯州的巴黎》、《W的悲剧》、《苔丝》、《砂器》之类的文艺片,不像现在……那时,影片公映后,还会很快出版该片的连环画,卖得也好,我爱搜集,像一本编辑好的电影剧照。1980年代,南京的电影院真让人怀念。
  • 唱片不死

    唱片不死

    《纽约时报》畅销书;“音乐呆子”埃里克·斯皮兹纳格尔全新力作!这是一本向实体唱片的黄金年代致敬的图书,是关于音乐收藏的风趣而真诚的回忆录,是描写欧美乐坛的“杰作”!网络时代的音乐播放器虽然方便,却再也找不到曾经小心翼翼珍惜每一首歌曲的情感。为什么在数码时代还要玩老东西?因为那种空灵感和现场感是现在的CD无法取代的。斯皮兹纳格尔曾经拥有过数千张唱片,却陆陆续续借出、遗失或者卖掉,但他没有想到,属于唱片的时代会过去,网络时代的音乐播放器虽然方便,却再也找不到曾经小心翼翼珍惜每一首歌曲的情感。所以斯皮兹纳格尔决定上路,找回被他扔掉的那些唱片,找回那个唱片的黄金年代,和自己的青春岁月!
  • 影评范文点评

    影评范文点评

    《影评范文点评》结合多年考前培训教学经验,全面解析了影视艺术类专业考试的难点——影评写作的应试策略。本书收录40余篇优秀影评范文,并附有对范文的详细点评,以帮助考生提高影评写作的能力。
  • 美国电影艺术史

    美国电影艺术史

    《美国电影艺术史》是一部全面阐述美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的著作,其显著特色在于将权威的美国电影理念与生动的好莱坞电影创作结合在一起,将清晰的美国电影历史与鲜明的电影艺术家个性结合在一起。将主流的商业电影表现与多元的美国社会文化及哲学美学背景结合在一起,打通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中汲取美国电影的文化素养。
热门推荐
  • 九转灵帝

    九转灵帝

    上古时期,人魔大战,天地四分五裂,化五块天域。大陆以北,孔雀天域,孔雀天尊掌天域,神威浩荡镇苍穹!大陆以东,西风天域,天域主宰风天尊,龙尸为座笑乾坤!武皇天域,神拳天尊,万战之皇,一拳碎虚空,一拳镇天下!鬼域之内,神鬼莫测鬼夫子,一朝醒来破天涯!混乱天域,天才辈出,金戈铁马看冰河,群雄逐鹿待枭雄!少年苏尘,天生厄难,十五修灵气,得冰凰弃人相助,于万千天才之中持九转灵塔破空而来。天域大陆,谁主沉浮,谁人称霸,九转灵帝!
  • 我的五百万呢

    我的五百万呢

    正文已完结~旧坑《钱途无量小魔妃》正在更新中,欢迎跳坑入职的第一天,高中不辞而别的同桌竟然成了自己的上司,更神奇的是,还要自己当他的女朋友?!以自己这么正直纯良无害的人,怎么可能会答应他?什么?是假的啊,还有钱赚,貌似也不错,那就勉为其难的答应你吧!可是为什么最后,我还是没有拿到我的500万!保守估计每天一更,大家看的开心就好。
  • 十不二门

    十不二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君少的饲养日记

    君少的饲养日记

    【1v1,齁甜双洁互宠,】她是“创神”计划中史无前例的成功实验体,完美复刻神迹,娇小身躯里坐拥着足以灭世的力量。有人她当作工具,欺她,利用她,不能为己所用,便可就地抹杀!当世界灰暗,万骨寒霜。却偏偏有个人把她放在心尖尖上宠,疼她到骨子里。“阿漓,如果我把他们都杀了,你会生气吗?”“不会。不过为什么。”“他们说我不是你老婆,是你女儿……”“小九乖,顺便把他们舌头也割了。”——我将此心呈上,蹂躏也好,珍惜也罢,不必还我
  • 本王的宝宝你惹不起

    本王的宝宝你惹不起

    白天都搞不明白自己到底是重生还是穿越了。于是,白天的世界全都变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红颜祸水系统

    红颜祸水系统

    【宿主绑定成功,欢迎来到红颜祸水系统,本系统致力于奖励看文情真意切,三观正直感人,不屈服于刷分刷评邪恶势力的血性少年,希望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带给您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祝您愉快。】正直女青年维护消费者权益怒怼刷分狗,气死后穿越成不那么正直的角色的故事……
  • 猗觉寮杂记选辑

    猗觉寮杂记选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降落远古

    降落远古

    活了20多岁,踏过万年,认真生活的人,谁的身上不带斑斑驳驳的伤?守着我的善良,等待它变成坚强,狗血的初见化成泣血的灵堂,再用爱孵化出自由的新生,宇宙间纵横来往……
  • 我歌唱的理由

    我歌唱的理由

    27位国宝级诗人,冯至、北岛、卞之琳等27位灵魂译者,再现20世纪诗歌版图。六十多年,近四百期,日积月累,《世界文学》无疑已经绘制出一幅世界诗歌地图。依照车前子的说法,一个诗人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编选《我歌唱的理由》,就有点像是诗歌联合国召集了一场诗歌国际会议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编选过程中,我们既注重经典性,又看重代表性和丰富性,既注重诗人地位,同样也重视译诗水准。译者中大多是一流的诗歌翻译家,其中许多身兼诗人和译者双重身份。一流的诗人,一流的诗作,一流的译笔,成就一本别具魅力的诗选集。这起码是我们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