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62700000019

第19章 盛衰(4)

是年八月,距离九月15日的大婚吉期还有一个多月,北京城内已是熙熙攘攘,人满为患。入京拜贺的地方官员,采办贡品的大内差官,借机前来做生意的商贾,游玩看热闹的各色人等,纷纷涌入京师。京城内大小会馆,客栈、连寺庙都住满了人。远的咱想不着,就想前几年的奥运会,那盛况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喜爱热闹的百姓们积极参与盛事,纷纷出动购买花衣,结果不到一天,城里连戏装都被人们抢购一空。

据说当时大前门旁有一家雨衣店,平时卖花瓴和高丽货,店主脑筋相当灵活,一见花衣供不应求,便用高丽纸画成彩衣出售,买者络绎不绝,这家大发横财。总之,人们想尽办法穿上花衣,进入午门观看大婚盛典。

凤舆一到,午门楼上钟鼓齐鸣,皇后由大清门入宫,同治帝从乾清宫起驾,前往坤宁宫。

过了大约一盏茶功夫,凤舆入乾清门,皇后下轿,一手拿着一个苹果,随侍宫女把苹果接住,福晋、命妇立即捧上宝瓶,内藏特铸的“同治通宝”、金银线、小金银锭、金玉小如意、红宝石以及五谷杂粮等。皇后手拿宝瓶,进入交泰殿。进入殿门时,门槛上专门设置了一双朱漆马鞍,鞍下放两颗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皇后跨过去后,由专人引导站定。

这时皇帝御驾亦到交泰殿,鼓乐声中,皇帝与皇后一起下拜,成为夫妻。九叩礼毕后,两人在坤宁宫举行了合卺礼(喝交杯酒),吃了“子孙饽饽”的饺子。接下来,还有一位福晋为阿鲁特氏重新梳头,将双凤髻梳为扁平后垂的“燕尾”。

清代,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饰以金漆双喜大字,寓意开门见喜。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帐被都是江南织造所供,上绣一百个神态各异的顽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帝后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三天,然后再另择其他宫殿居住。

这场大婚共耗费白银1130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

【柒】

从阿鲁特氏母家到紫禁城这段路,说长不长,她走了五年。从同治七年(1868年)开始的初选,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最后一次选秀确立她为后,阿鲁特氏力压群芳,一步步走近中宫之位。

她是幸运的,出身名门,祖父是大学士赛尚阿,外祖是郑亲王端华,其父崇绮是清代唯一的旗人状元(蒙古正蓝旗)。阿鲁特氏品貌端庄,气质娴雅,举手投足自有一股大家闺秀的尊贵气质,才华亦出于众人。

这般出身和修养,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是相当合适的。所谓“选后选德,选妃选色”。几轮选拔下来,不单是慈安太后属意她,连原本属意瑜嫔的同治皇帝也渐渐对她倾心。

有书记载,孝哲皇后“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

选秀时,当同治缓步走近阿鲁特氏,将玉如意交到伊人手中,意味着后位已定,天下又有了新的女主。

这个儿媳妇是众望所归,慈禧却对她心存不满。一来她原本属意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富察氏年轻识浅,容易掌控,稳重识礼的阿鲁特氏明显不好驾驭;二来阿鲁特氏的外祖父郑亲王端华是当年咸丰的顾命大臣之一,与慈禧是政敌,辛酉政变时,被慈禧处死,现在政敌的外孙女成了儿媳妇,她难免对此不心存芥蒂;三来眼见自己的儿子和慈安心意一致,与她这个生母反倒见了生疏。

此时尚有慈安太后压制,慈禧不便像后来一样明目张胆,在光绪的选秀大典上的一声断喝,强命皇帝将玉如意交给隆裕,只得将不满压下,同意立阿鲁特氏为后,同时要求同治立富察氏为慧妃。同时,知府崇龄之女赫舍里氏,被封为瑜嫔。大学士、前任副都统赛尚阿之女阿鲁特氏(皇后阿鲁特氏的姑姑),著封为珣嫔。阿鲁特氏家学渊源,诗文娴熟,平日与同治帝谈文论诗,皆对答如流,令其甚为钦敬。皇后犹擅能用左手写大字,为时人所称道。《清宫词》里有一首咏同治皇后的诗:“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意思是珣、瑜二妃虽有美貌,文才气度上却逊于中宫皇后。阿鲁特氏气度端凝,平日不苟言笑,“曾无亵容狎语”,颇有母仪之风。对同治却和颜悦色,温柔体贴,皇帝知皇后待己礼重亲近之心,出自肺腑,毫不作伪,也自是真心相待。

阿鲁特氏一心寄望帝君有所作为,开中兴之业,时时温言劝谏,鼓励夫君,而同治帝也并不昏庸,得此贤妻,自有一番振作,欲展少年抱负。

婚后帝后关系融洽,两人恩爱甚笃,也是帝王家难得的。悲剧的是,皇后始终无法获得慈禧的欢心。根本的原因不是皇后不够优秀,不够得体,是皇后的到来,极大地刺激了慈禧,激发了她的危机感。

大婚之后的皇帝就要亲政,这就意味着两宫同治、垂帘听政的时代必将过去。不肯交权,是热衷权术的慈禧的心结,何况,二十六七岁就开始守寡的她,看着儿子媳妇如此和睦,触景伤情,难免没有一丝失落、怨怼。

当初慈禧力主册立富察氏为后,亦是老谋深算。富察氏学养有限,比皇帝还小两岁,自然很难做得皇帝的左膀右臂,况且年轻貌美又轻浮,若年轻夫妇耽于逸乐,不思进取,慈禧则更有理由牢牢把握住权柄。

现在,皇帝在皇后的鼓励下预备励精图治,宫中又有慈安太后做后盾,难保有一日不会大权旁落。从这个意义上说,皇后的到来无形中宣告了慈禧的时代即将结束。她自然不能甘愿。是以慈禧一方面抬举慧妃,另一方面压制皇后,放任慧妃明里暗里挑战皇后的权威。

大婚后不久,因皇帝少往慧妃处去,慈禧训诫同治:“凤秀之女,屈为慧妃,宜加眷遇。皇后年少,不娴宫中礼节。勿常往其宫,致妨政务。”她这么说,自有其冠冕堂皇的理由。

慧妃出自世代簪缨的富察氏家族,为满洲八大贵族之一,过往这个家族里最著名的人物是乾隆时期的孝贤纯皇后。此后,富察家接连产生出将入相的人物,傅恒、福康安就是这个家族的名臣,堪称历史悠久的椒房勋戚。与之相比,皇后的家世又稍逊一筹,只不过是近世稍得荣宠而已。

这番冠冕堂皇的训诫,对同治而言,并不起什么作用。对年少情深的皇帝而言,后妃的家世只是锦上添花之意,他在意的是彼此之间是否真的情投意合。况且以慈禧自身的出身而言,又何尝称得上显贵呢?不过是四品官之女,母以子贵而已。

对于谨言慎行、审时度势的皇后而言,这样严厉的申饬已是不能怠慢的明确警告了。为顾全大局,缓和婆媳之间的矛盾,阿鲁特氏委曲求全,劝皇上多去慧妃的咸福宫,少来自己的承乾宫,她知自己身为皇后,注定不能独擅专宠,若有了妒名,更落人口舌。

更何况,皇后知皇帝待己情深,抱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信念。同治帝不是不知皇后的良苦用心,但一想到贵为天子,如今大婚亲政后还是个傀儡,连私生活都得被人横加干预,愈发觉得意兴阑珊。他既不敢违逆母后的意思,又不愿勉强自己去亲近慧妃,索性搬到乾清宫独居,以示抗议。若换作一般的太后,僵持不下,多半也就妥协了,奈何慈禧不是一般人,在她心中,骨肉亲情始终不及她对权力的欲望,即使同治是她的独子。皇帝的反抗,更增添了她对皇后的反感。

同治帝亲政后,仍有稚气未脱的一面。一方面他急于建功立业,树立帝王权威,另一方面他不解民间疾苦,国事艰辛。

同治提出两大方案,其一将每年孝敬两宫太后的“交进银”由14万两增加到18万两。其二是重修圆明园,此事遭到重臣反对。慈禧有意先借朝臣来挫皇帝威风,事后再假意出来调停,安抚众臣,收买人心。

如今看来,同治的所为固然有不切实际、好大喜功的一面(慈禧遗传),另一方面却未尝不是为了讨好慈禧,缓和母子婆媳矛盾。从来帝王难为,明君更需屡经患难磨砺。这一切的变数,给少不更事的同治带来毫无心理预设的挫败感。他身边更少有能在关键时候指引他的人。朝堂上,重修圆明园的方案遭到重臣反对;在宫内,又不得自由。

内外受困的少年皇帝抑郁之下开始荒怠政务,在随从的引诱下微服出巡,眠花宿柳。事态的发展越来越偏离轨道。公平而言,几方都是失望的。深居内宫的皇后最是深感无能为力。她即使深知西太后与己的矛盾,这心结由来已久,以慈禧的心机之深,亦不是阿鲁特氏单方面努力可以化解。她所受的教育,历代圣贤所教的女德、女诫,均未教会她如何应对这后宫艰险,面对这老谋深算的刁钻婆婆。未等阿鲁特氏思谋出良策,惊变已至。同治帝驾崩,年仅19岁。同治帝驾崩,为清宫疑案之一,官方说法是天花病亡,民间则言之凿凿说皇帝身染梅毒而亡,未必是空穴来风。

同治帝病中,皇后不敢私自探视,慈禧怒责她:“妖婢!无夫妇情!”同治垂危之际,阿鲁特氏潜去探望,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怒斥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堂堂皇后被欺凌至此,举动得咎,怎么做都错。

偶然得见,帝后执手相看,竟无语凝噎。试想他们少年夫妻,琴瑟和谐,若不生在帝王家,则可骑马、佩笛、带剑,纵横天地间,漠北射雕,江南听曲。畅意时,幕天席地饮酒舞剑;雅致时,红袖添香,灯下吟诗。纵然生在平民百姓家,寒温相慰,亦不失夫妻之乐。而今却落得如斯凄凉。

时皇后已身怀有孕。同治见她悲苦,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同治此言有托孤之意,夫妻密语传入慈禧耳中,慈禧衔恨之,心知皇帝逝后,皇后留不得,腹中胎儿更是留不得。

转而同治驾崩,慈禧违背同治帝遗诏,以兄终弟及为名,立同治帝的堂弟载湉(醇亲王之子,慈禧的外甥)为嗣皇帝,承继大统。

慈禧立载湉为帝,即视阿鲁特氏的皇后之位为虚设,不伦不类,罔顾礼法。依礼依情,慈禧都断无废黜阿鲁特氏皇后之位的权力。

有清一代,堂堂正正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屈指可数,分别是顺治的两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和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阿鲁特氏是第四位。除非是同治帝下诏废黜,否则她地位尊崇,不可撼动。

可惜,所谓礼法规矩,向来只能禁锢心存良知、心有忌惮的人,在真正的强权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对慈禧这种无所顾忌的人而言,祖宗规矩只是笑话。她纵然不能明目张胆废黜皇后,亦有无数方法逼她入绝境。

夫君尸骨未寒,眼前生机已绝,皇后手中无兵无权,满朝文武唯西后之命是从,慑服在其淫威之下。连顾命大臣、恭亲王奕加上慈安太后,都不是慈禧对手。孤立无援、年仅22岁的阿鲁特氏又如何能与根基深厚、老奸巨猾的慈禧为敌?

皇后之父崇绮探明慈禧意图,知道天命难违,暗示皇后殉葬,阿鲁特氏心灰意冷,殉节之志遂决,只问该怎么死。崇绮跪在外面,问:“不吃行不行?”皇后说行,于是绝食而死。此时离同治过世只有75天。

皇后既逝,慈禧去了心腹大患,下令厚葬,阿鲁特氏谥号孝哲毅皇后,与同治同葬惠陵。

饮恨而终,回忆却因你而柔软芬芳。你离去时仓促得像一阵烟,却留下我在迷烟中无休止地怀想。

岁月的枷锁,终抵不过因爱而生的坚强。你还欠我浮花浪蕊,一份温暖。愿上苍眷顾,苍天怜悯,我还来得及,寻回你。等我寻回你的时候,希望还是旧时模样。我们还记得对方,还来得及完成相守的愿望。逝去的已冰冷,飘零的未终结。孝哲死后,慈安太后不久也薨逝。慈禧大权独揽,此后唯我独尊,再无一丝忌惮。回望当初,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驾崩,年仅六岁的独子大阿哥载淳(同治)继位,据说咸丰帝早就觉察到慈禧野心勃勃,临终之前,密授一道朱谕给他所信赖、敬重、顾念的慈安——如果日后慈禧不能安分守己,慈安有生杀大权,尽可以按祖宗之法治罪于她。

同治驾崩,慈安目睹慈禧对亲儿、媳妇的残忍,取出文宗遗诏,直言自己握有制裁她的权柄,慈禧意态恭顺。慈安一时心软被其蒙蔽,把那份有杀生大权的朱谕烧毁了。光绪七年(1871年),慈安患病,本是小疾,却暴毙于钟粹宫,年仅45岁,传言为慈禧毒杀。

此事正史无载,野史却传得沸沸扬扬。慈安之死与同治之死同列为晚清疑案,至今众说纷纭。

大清国势风雨飘摇,内忧外患频生,渐渐已病入膏肓。盛衰已有定数,任你强权倾世又如何?逃不过一场败亡。

耳闻的终结,眼见的毁灭。这宫苑深深,悲喜沉沉。到头来,谁主沉浮,又有何关系?挥霍今生,机关算尽,逃不过墓碑下孤独的长眠。

同类推荐
  • 秋思集

    秋思集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精选了作者近几年的优秀之作。全书分序、正文、后记三部分,共有文章35篇,其中正文33篇,分四部分:第一章,留住美好,共有文章8篇,主要介绍童年趣事;第二章,珍惜当下,共有文章9篇,主要追忆作者的长辈、恩师、亲人、挚友等之风范教导和音容笑貌;第三章,从心开始,共有文章10篇,主要记录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以及生活中难忘的经历;第四章,尘影粒粒,共有文章8篇,介绍现实生活中的众生百态,以及作者印象特别深刻的几次事件。
  • 批评论

    批评论

    《批评论》是蒲柏第一部重要的作品,是用英雄双韵体写成长诗。诗歌对于文学批评和创作给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代表了蒲柏的文学理念,对现在的文学爱好者依然有所助益。《批评论》带有作者一贯的机敏风趣,其中众多名句已经成为英语习惯用语。
  • 关于艺术家

    关于艺术家

    这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书系五种之一,精选了冯骥才大量的散文作品中偏于文化的篇章,系作者自己精心遴选,书名待定。我将这“散文新编”的选题称之为一种“散文书架”,然后放上我为此精选的五本散文小书。——冯骥才。
  • 许你一首风雅的歌:一生最爱的100首诗经

    许你一首风雅的歌:一生最爱的100首诗经

    《诗经》中古老的故事和情怀,至今仍有新鲜温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古诗里的婚姻,如画一般美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方距离虽然咫尺可见,却是远在天涯,伊人之美氤氲如烟,若即若离,穿越千年之后依然鲜活如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般洗练如白描的誓言,真是最动人的爱情表达。
  • 职责与真相: 汤计新闻从业感悟

    职责与真相: 汤计新闻从业感悟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高级记者汤计,是牛玉儒、呼格吉勒图案的最早报道者。荣膺新华社个人一等功,并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本书是他的新闻作品集,精选汤计30年新闻从业经历中,采写的精彩报道和案例,并聆听他讲述对新闻的独到见解和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对包括新闻从业者在内的各层次人员均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热门推荐
  • 花都绝品强少

    花都绝品强少

    五年前,他是蝼蚁!五年后,他傲世苍穹!!
  • 前事今非

    前事今非

    重生回2001年,再次的回首过往,重新开始
  • 皇上你看起来很好吃

    皇上你看起来很好吃

    月光下少年背光而立宛如谪仙“君七,吃吧!”……三年后,一模一样的面容牵出一段皇室秘辛……“你随便吃吧,养你朕还是绰绰有余的。”“皇上……你看起来,比其他的食物好吃多啦!”君七眼睛发亮,油腻腻的手伸向黑着脸的长孙恭泽。长孙恭泽一记掌风,君七脑袋上挨了一掌,委屈巴巴啃糕点。长孙恭泽红了红脸,将胳膊伸出去:“只能咬一小口……”楚山、皇宫、江湖……君七觉得,还是先吃顿饭再好好想想到底该何去何从……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狂野特工:誓做杀伐妃

    狂野特工:誓做杀伐妃

    废物,这一个词在她眼中无非是一个虚词,她乃21世纪‘绝杀’特工,修行路上困难重重,但她却一笑而过。一直冰冷的心从没有为谁而跳动。谁将她融化。“女人,我要让你画地为牢,终身留在我的身边”男人的深眸是如此明亮,让她心为之而颤动。如果有爱情,那她将倾心一生。【沂羽谷原创社团出品】(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宠坏佛系小可爱

    宠坏佛系小可爱

    “为什么不让我吃!”“你生理期来了。”“我可以不吃辣的,你就让我吃嘛,好不好?”男孩子看着拉着自己手使劲在摆的女孩子,心摇了摇,还是坚定了下来。“不行!是不是要点鸳鸯锅,支开我再偷偷吃?你能不能长得记性,那天晚上都痛成什么样!”“……”女孩子抿了抿嘴,默默了放开了,蹲在火锅店门口。一副‘不让我吃,我就不走了!’的样子。“……你是觉得我治不了你了?”男孩子上前直接扛起了她,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反对,毅然决然的进了粥铺……周围看戏的人,看呆了这操作……“吃不吃?”“不……唔……”
  • 娇蛮皇后的九十九种哄法

    娇蛮皇后的九十九种哄法

    一个凶残暴躁的女人试图用诡计上位,却不小心搞错了对象的故事。—论家世,论品性,贵族千金里面童糖一个都打不过!但要论厚脸皮,全城的女人加起来也没她强!—片段试读:童糖不怒反笑,“那殿下还不够了解臣妾。妾远比你想得更难相处。”言墨泽没想到她会这么说,一时竟找不到语言反驳。童糖虽然是端端正正地跪着,但说话语气可不是那么回事儿。前些天在殿前的那小白兔像是装的一样,这会儿披着的羊皮剥了下来,立刻露出凶狠的獠牙。“夫君,我今日不是来跟你求饶的,而是来跟你坦白的。”“你喊谁夫君?我不是你夫君!”“相公。”“滚!”
  • 修二代的美好生活

    修二代的美好生活

    听说修二代的日子快活无比,不缺灵石不缺丹,不愁法宝不愁吃。 可是……这是真的么?
  • 瓜坏,籽不坏

    瓜坏,籽不坏

    《瓜坏,籽不坏》所收作品,多为往事旧话。所涉猎的人物,有帝王将相,历史伟人,也有贩夫走卒,才子佳人,市井百姓。书中的故事,有些来自民间传说;有些借助于地方掌故;有些演绎了江湖段子;有些纯属于作者道听途说,做了艺术加工。但,每个故事都讲得妙趣横生,跌宕起伏,神乎其神!每个故事的背后,或正直或邪恶或清廉或贪婪或惊奇或趣然,皆不乏对生活哲理的探求与陈规陋俗的贬抑。作者以小说家的语言,把玩这些故事,其文字简约,笔法娴熟,开阖有度,节奏轻快,读来如品茶饮酒,颇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