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0000000016

第16章 芳林撷趣(1)

文华楼听虫

【杨昌庆】

从春到秋,从早到晚,在文华楼院内都有虫鸣,随你爱听不听。那鸣声在破损的墙根,带露的草丛,在树枝上面,井台底下。鸣声丰富而多彩:蟋蟀的轻柔,油葫芦的婉转,纺织娘的清脆,而青蛙叫起来节奏总是那么鲜明,伴你晨读、散步,陪你熬过夏日酷暑的难眠之夜。

虫鸣听多了,同学们自然增了几分对虫的喜爱和关心。春天的某日,有同学早起时宣布:“我昨晚听到了蛙鸣”;秋日的某天,又有同学突然问起:“怎么没听到知了叫”。

说到知了,它太吵闹、惹人烦。但有一次却是例外。夏天的午后,总是让人昏昏欲睡,上课时精神涣散,但老师却十分认真,每讲完一个问题都要问“懂不懂?”、“知道不知道?”此时,课堂上格外安静,老师望着学生,等候回答;同学瞧着老师,不知如何说好。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尴尬的局面谁来打破?凑巧窗外传来“知了、知了”的蝉鸣,特别清晰。同学们一听,乐了;教师也心领神会,笑道:“知了,知了,好!我们接着往下讲。”笑声驱走了我的睡意,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活跃起来。原来讨厌的蝉鸣,也有给人带来快乐的时候。

有人喜欢玩虫,挑动蟋蟀搏斗厮打;有人爱好观虫,欣赏蝴蝶翩翩飞舞。我偏好听虫,晚上睡着在枕上静静地听,课余倚着窗沿悠闲地听,泡一杯浓茶,坐在院子里专心地听。但听虫最好的去处则是文华楼旁那一片土坡下。这里树高林密,草鲜花香,没有市井的喧嚣,车辆的轰鸣。微风中虫儿在枝叶上轻轻摇荡,快乐地放开歌喉,或高唱,或低吟,不在乎谁在听,也不在乎会得到怎样的评论。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虫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释放着自己的激情,唱着自已最美的歌。

此刻,这片山坡不是独唱的舞台,不是明星的歌会,而是属于所有的虫的,满坡回荡着种种鸣声的美妙交响和不整齐但悦耳的合唱。它们到底唱的是什么?是田园曲?欢乐颂?还是爱情之歌?只要你静心听一听,一定会有自己的定义。在这里听虫,你是被热情、欢乐包围着的,好心情如同花朵般怒放。在这里听虫,你才会明白听虫与看花是多么的不同:花是冷静地等你去看,虫是热情地叫你去听。看花一定要热闹,边观看边赞美,不然就缺少了情趣;听虫却必须安静,谈笑惊扰虫鸣,歌声便会失去了欢畅。

酷暑早去,秋色正浓,文华楼前枫叶火红,桂花金黄,樟树还是那样苍翠葱郁。几位原本相约去看花赏景的同学,刚出大楼就被扑面而来的虫鸣声吸引住了。

那是纯熟的声调。响亮、高亢、雄壮、激越,绝对不是痛苦的呻吟、绝望的叹息、悲凄的哀号。每只秋虫都尽情尽力、不知疲倦地狂歌、猛唱,甚至是嘶吼、呐喊,掀起一阵阵热烈、雄劲的声浪。

这些被视为渺小卑微的小虫,在花瘦草衰,自己也将辞别世间之时,却发出如此强音,这样轰轰烈烈地面对死亡,是要表示对生活的热爱?还是想体现生命的价值?没人知道。但那鸣声确实是震撼人心的。

文华楼的桂花,让我看到了美。文华楼的虫鸣,让我听到了美。

初吃稿费

【黎笙】(李富生)

我的第一笔稿费才区区五块钱。但在1963年“困难时期”却不能叹其少,何况发表在武汉晚报的那首小诗《老报务员》,仅有豆腐干那么一丁点大呢。能有多高的奢望!

我决定出去豪吃一顿。捱过三年饥饿的日子,能够有填饱肚子的一顿饭确乎成为全国6亿人民的最高理想,我一个大一的穷学生焉能例外?

寻寻觅觅在胭脂路、粮道街、积玉桥和青龙巷一带,为的是找一家经济实惠的小餐馆。几经踌躇、掐算,最终选定在胭脂路往右拐进粮道街的那家小饭铺,壁上的小黑板用粉笔写着白菜、豆腐之类的家常小菜,嗬,还有烧蹄花!就蹄花了,他娘的,再来二两白酒一碗米饭。

冒着热腾腾香气的烧蹄花上来了,一个小小的盘子里零丁几块骨头——少是够少、瘦是够瘦、零丁是够零丁,然而解馋哪!还有——解气!

在昙华林食堂老是窝气啊!每餐一个黑不溜秋的大麦粑,既吃厌又吃不够,让人既恨又爱。偶有荤腥,也教人心悬半空,眼见菜上那片薄如刀片的肉要舀进你碗里了,却是饭勺一哆嗦,眨眼间那肉不见了。最擅长饭勺一哆嗦的,要数脸上一大块青痕的中年女炊事员,人称“青面兽杨志”,同学们避之唯恐不及,于是她的窗口总是显得寥寥,不像别的窗口人挤人排长队。不幸遇到她时不管你如何讨好、巴结,脸上拧出波斯菊一般的笑纹都无济于事,她眼皮都不抬一往无前地“哆嗦”,让你绝望到底。

今朝独享一盘蹄花,用不着讨好谁,那滋味就格外地好!狼吞虎咽往嘴里塞,吐出的骨头噼里啪啦好像一堆麻将牌。吃罢,将碗碟一推起身便走,那才叫爽咧——用不着找碗、洗碗。

找碗?这可是我和二、三学友不时要面对的一个饭后的程序。平时,我和蒙万恬、沈振煜(此公后来任过华中师大教务处处长)有时端着碗边吃边聊,从食堂出来踱上图书馆附近的草坡,吃罢便用匙将搪瓷碗刮得精光,把颗粒不剩的空碗往草丛里一扔去散步,回来时往往在盈尺的草丛里寻碗。那是一种乐趣兼极不情愿的负担——还得洗碗呀!

小餐馆的二两浊酒将我灌得熏熏然,胃里燎起一片壮烈的火焰。“仰天大笑出门去”,那是李白,而我只是一脸傻笑,路人避让,瞧这小子喝醉了。醉?明明是沉醉:狻猊衔环的庄严的文学之门为我缓缓开启……五元稿费买得一醉,还有,买了一本贺敬之的长诗《**之歌》,硬封面的精装本。至于我是如何踉跄到横街口、民主路那个新华书店,早不记得。好像腾云驾雾眨眼便至。

舌尖上的昙华林

【李航】

随着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钟声响起,昙华林广播喇叭又唱起“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的歌,于是,从教室、从寝室、从阅览室、从操场,学子们纷纷涌进学生食堂:开饭啦!顿时,食堂里排起十几列长长的队伍。有位脸上长着黑痣的女师傅,手脚特别麻利,打的菜也比别的师傅多那么一点点,因此,她所在的窗口排的队显得更长。有的同学硬是找也要找到她那条队后面跟着。

我们刚进校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尚未消除。大伙同样定量的那份饭菜,当然杂粮占有相当比重,忽啦啦一下子就进了肚皮,果腹第一,哪顾味道,而且普遍都还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在饭缽中倒进点开水,依稀还能见到几星油花,又咕咚咕咚穿过了五脏庙。

有时,只是有时,食堂里还供应一些大麦面馍馍,黑黑的,数量有限,去晚了就没了。我们寝室的窗户对着食堂,一有动静便连忙冲下楼去,也算近水楼台先得月吧。一份机动券换得一个黑面馍馍,悻悻地慰藉那像永远也填不满的皮囊。一位酷爱俄苏文学的同学,端详着手中的黑馍馍说:“我们这长江边边的黑馍馍,比起伏尔加河边边的黑面包来呀,嗯,没有那么黑,却比那个香呀!”惹起大家一阵哄笑。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食堂的供应也日见起色,越来越好。厨房边上有块“一周早知道”的大黑板,上面预报了本周的食谱,真称得上丰富多采。早餐除稀饭外,带馅的、油炸的、煎炒的、汤煮的,花样迭出,应有尽有;中晚餐一荤一素,有时还是三个菜,硬是没有重样的。

似乎记得当时一天的菜式(可能不完全准确,但总的感觉不会错):早餐是油饼、稀饭配雪里蕻醃菜;中餐是炒三丁加菜梗肉片;晚餐是红烧鱼块并清炒土豆丝。用鸡蛋、青菜、紫菜等做成的“神仙汤”,一大桶一大桶摆在那里,里面有长柄舀瓢,随意取用。曾有位学子总结了舀汤秘诀——轻下瓢,切莫搅,直到底,慢慢起——嗬嗬,那可不是清汤寡水,而是“内容丰富”哦!

要问什么菜最好吃,可能大多数同学都会说是“麻婆豆腐嘛”。麻麻的辣辣的、软软的嫩嫩的、鲜鲜的滑滑的,在舌尖上泛起一阵紧一阵温柔的刺激,真是味道好极了,而且满口留下的余香久久不会散去。

回民同学就餐,小锅小炒,单锅单做,确保道地清真风味。我曾有严重的胃病,还可享用病号伙食。一大碗热腾腾的面条,上盖精心制作的厚厚的一层臊子,味道格外鲜美,营养格外丰富。至今也让人难以忘怀。日前,花二三十块钱去吃了一碗味拉面,偏偏吃不出当年的那滋那味。

其时,我们的伙食标准是每月十三元五角,平均每天四角五分。我们师范生享受全免费,学杂费、住宿费、水电费、医药费等等,都是全免。家境特别困难的,还可申领助学金。我们班有位来自鄂西山区的同学,在昙华林三年多没有回过一趟家。问他:“想家么?”“当然想!”“舍得父母么?”“当然舍不得!”“干嘛不……”他立马打断我们的问话,歪歪地抬着头,风趣地说:“我更舍不得昙华林这天堂哦!”

年级辅导员在组织政治学习时,曾经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说:必须要有多少个(具体数字恕我忘记了,反正是挺多挺多的)中国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才能养活一个大学生。听后,震动!震惊!震撼!

当时我在昙华林广播站服务过。轮到我值班,循例提前几分钟作好准备:接通电源,装好唱片,换罢唱针,一听到下课钟响第一声,立即启动唱机,于是,雄浑的钟声和激越的歌声交响在昙华林的校园中——当!当!当!社会主义好!当!当!当!社会主义好……(李航,1962年入中文系。编审。曾任湖北省新华书店党委书记)

课外三味

【刘正国】

练胆

大二上学期,中文系领导为了安全,要学生晚上轮流值班,每班三人,两小时换一次岗。记得我值班时是一个夏天炎热的夜晚,大约是零点到两点。我们三个同学,一人守前门(靠近胭脂路的门),一个守后门(靠近花园山的门),我就在校园巡逻,奔走于前后门之间。从前门到后门是一条蜿蜒的小路,略有坡度。路旁树木高大茂密,昏黄的灯光透过树林,在地上画出斑驳陆离的影子,像一幅泼墨山水画。微风吹拂,树枝摇曳,发出沙沙声响,韵味十足。我慢悠悠地踱步,欣赏校园的夜色,体育馆、文华楼、图书馆、自习室……在朦胧的夜的海洋中,仿佛停泊于港湾的航船。

快到中文系办公楼的路上,灯光被葱郁的树木遮挡着,周围模糊不清,忽然看见两个黑影立在前面。我打了一个冷颤,定了定神,装腔作势地咳嗽了一声。再仔细观看,哦,一场虚惊,原来是两株小树。经过这次考验,我的胆子大了一点。在这条小路上我走了两个来回,故意练胆。

更有趣的是,当我在后门与值班同学聊天的时候,突然一中年男子打着赤膊,推门而入。“干什么的?”我和同学异口同声地问。那人好像没睡醒的样子,吞吞吐吐地说:“不干什么……看钟。”“钟有什么好看的!这么晚了,还……”我们吼叫着,话未说完,那人转身就跑。我立即追了出去。门外黑黢黢的,追了几步,不见人影。第二天,我们洋洋得意地将“贼”情作了汇报,自然是受到口头表扬。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巡夜练胆,鲁莽追“贼”,着实有趣。

考僻

有人说中文系的学生喜欢咬文嚼字,此言不差。一天吃中饭的时候,有菜薹炒腊肉。某同学故作高深地问:“这腊肉的‘腊’字是什么意思?”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大伙考证的兴趣。有的说腊是风干的意思,因为腊肉腌后要晾晒。有的说腊肉腌制的时间是在腊月,所以称之为腊肉。有位同学摇头晃脑、拉腔拉调地吟诵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句子:“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正念得洋洋得意时,有位仁兄高声发问:“那为什么不称为xī肉而叫là肉呢?”有的同学干脆把饭钵放在一边,搬出工具书查找“腊”字的义项。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争得不亦乐乎,那种学术气氛真耐人回味。

后来宋士威同学将大家的意思收集起来,写信向商务印书馆的编辑请教。过了些天,果然收到回信。宋士威同学打开信,眉飞色舞地念给大家听:“农历十二月腊祭百神,故谓之腊月,这时腌制的肉就称之为腊肉。……”信中还写了很多鼓励的话,对同学们的“考僻”大加赞赏。

此事已历半个世纪,至今还历历在目。想不到就在这群有“考僻”的学子中,几十年后,冒出了三位语言学教授:一位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周光庆(博士生导师),一位是十堰大学的王一军,一位是襄樊学院的舒邦新。

疯狂的臭虫

同类推荐
  •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本书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 谁翻乐府凄凉曲

    谁翻乐府凄凉曲

    本书内容包括1999年后新作、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影响或争议最大之作、印象记、对话录、后记、著作目录、大事年表、影集、手迹、小传等内容。
  • 放下就是快乐

    放下就是快乐

    本书中收集了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一则则小故事,或长或短,都使我们不曾想到,这小小的故事中,蕴藏着丰富感人的人生科研成果,更有智慧闪现之后的心情舒畅,如春雨秀滋润心田,第一个故事,都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生命真理,当你在饭前茶后,睡前晨起拿起它的时候,使你在淡淡的哲思中获得感悟和真知。
  • 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唐诗精品鉴赏》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
  •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本书是清朝长洲(今苏州)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内容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描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文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述了夫妻“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
热门推荐
  • 五行修神录

    五行修神录

    自幼爱多梦。南柯一梦之下在梦中醒来,由来一盆曼珠沙华,又称红色彼岸花。他人沉迷只他一人睁眼。醒来之时已在白云之上。彼岸留下隐晦笑容,将其踹下云端。
  • 绝品透视赘婿

    绝品透视赘婿

    老婆是本市第一美女,小姨子是校花。入赘三年,他却受尽了白眼,受尽了嘲讽。面对眼前种种,他不怒,只因火毒缠身。如今,期限已过,火毒尽消。他将搅动这一方风云。
  • 一不小心登顶了

    一不小心登顶了

    上一世,古乐世家如同烙红的精铁死死锁在唐沅身上,他用懦弱的方式逃离,最后却发现哪怕烙铁脱离,他身上已然被烙下了洗不去的伤痕。这一世,陆离深知自己无法逃离,决定再次揭开身上的伤疤,面对它,接纳它,同化它…当他回头望去,自己已经站在了顶端。“文化人的事,能叫剽窃吗?”
  • 网游之新界传说

    网游之新界传说

    落魄的人生不是生活的终点,是生命走向辉煌的开端。看落魄小子一段不一样的另类成长轨迹,见证一片辉煌人生。
  • 你爱我不爱

    你爱我不爱

    死人复活了,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真的。破天荒的一次谎言隐瞒很诡秘的故事,到底是谁在搞鬼?是杜怡芬,还是王颜,还是曾劝。这一切都太过神秘了。死人还会生孩子,天啊!这一切真的是魂断楼兰的恶梦?
  • 时空裂缝·第二卷:楚国风云

    时空裂缝·第二卷:楚国风云

    为守护自己的爱情,她不惜一切与父亲决裂,为了自己的女儿,楚王也只能狠下心让她假死,希望依靠这个来躲避强大秦国的报复,但楚王却不知现在的楚国已经忧患重重,楚王希望自己的女儿幸福,也愿意帮助她假死逃脱,但有些人却迫于秦国压力极力禁止,整个楚国大厦将倾,他们又该如何选择。
  • 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

    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

    本书是一本包含天文物理国学历史等知识的百科知识全书,此书可以拓展青年的知识面,可显著改善社交场合中谈吐无力、话题疲软等症状,让你在交际中成为耀眼的“话题达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谈笑风生的几率,熟读此书后你甚至可以像谢耳朵那样在各种场合借题发挥,无往不胜。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这回真正透彻理解阳明心学!逐字逐句讲透《传习录》,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从源头读懂阳明心学。畅销书作家华杉全新力作!《传习录》收录了“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是学习“阳明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继《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之后,他集众儒家学说之所长,完成了这部《传习录》解读之作。对于《传习录》中的每一句话,华杉都指明其出处,并结合历代先贤大儒的观点,条分缕析逐一讲解。
  •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远离心理创伤的童年(第五版)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远离心理创伤的童年(第五版)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书籍,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李跃儿,这位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到有心将自己的常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老师和母亲,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后,终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自己也曾拥有过的蓝天乐土;终于以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终于开始享受孩子们创造的多彩世界……
  • 马如龙探案

    马如龙探案

    民国探案短篇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