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6100000003

第3章 隋文帝(2)

突厥原是活动于中亚一带的游牧民族,后来东迁,活动在蒙古高原。在木杆统治时,突厥强大起来,到陀体统治时,不断侵扰内地。杨坚初执周政时,曾派周臣长孙晟(shènɡ)送千金公主入突厥与之和亲,希望缓和双边关系。长孙晟在这次出使中,详细了解了突厥地区的山川形势、部落强弱及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状况。在581年,长孙晟就如何更好地解决突厥问题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他指出,目前隋朝刚刚建立,内外交困,不适宜动兵讨伐突厥,但如果弃之不管,突厥会大举入侵,所以应运用谋略,利用突厥贵族内部的矛盾,离间强大部落,扶助弱小部落,这样一来,只需要十多年,乘机讨伐它,一定大获成功。隋文帝接受他的建议,分派长孙晟与元晖出使黄龙(今吉林农安)、伊吾(今新疆哈密),分别对突厥首领沙钵(bō)略可汗的东西两翼突厥势力进行联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沙钵略可汗大举入侵隋时,其先锋阿波在长孙晟的劝说下很快撤军。沙钵略对阿波的行为极为愤怒,便进攻阿波,阿波不得已投靠西突厥,这样突厥内部互相攻击,战争不息,隋文帝就从中得到利益。同时,隋文帝又三次征发民夫修筑长城,与原来北齐所修长城连接,对抵御突厥起了一定作用。585年,沙钵略可汗派儿子来朝见隋文帝,并向隋称臣。后来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分时,东突厥南附接受隋的控制,北部边防巩固下来。

用和亲和修筑长城来抵御突厥,这样隋文帝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便得到了北部边境的安宁,隋王朝得以集中力量南下,实现中国统一。

南灭陈朝

此时,南方的陈王朝在陈叔宝的统治下已腐朽到极点,国家资产枯竭,劳役无穷尽,百姓困苦万分,陈已失去统治的基础。隋文帝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长江中上游大量造船只,在下游准备渡江。隋文帝又下诏书历数陈叔宝的罪状,并印制了几十万份在江南和陈军中广为散发,一方面鼓舞了自己军队的士气,另一方面也起了瓦解敌军的作用,使隋军在进攻之初,便在政治上、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

开皇八年(588)秋,隋文帝命晋王杨广为主帅,发兵51万,东起渤海,西至今四川,在整个长江沿线水陆并进,向陈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时陈王朝共有兵力不过10万,而君臣们都依仗长江天险和“金陵王气”,仍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面对隋的全面进攻,陈首尾不能相顾,根本无力抵抗,仅三个月的时间,隋便消灭了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战争的迅速结束,大大减少了对社会的破坏程度和对人民造成的痛苦,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当南下军队回到长安后,隋文帝下令奖赏有功将士,同时免去原陈朝管辖地区的10年赋役,发展农业生产。他还认识到,战争已经结束,要尽可能消灭一切可能危及他的统治的隐患,于是下令在陈边疆和京师守卫军队以外,其余的兵器等军事装备应立即停止制造,民间兵器应全部销毁;军人子弟应尽力改学文,功臣后代应熟读一经,把尚武之风变为习文之气。开皇十五年(598),杨坚又下令收缴天下所有兵器,若发现私自打造者严惩。这些措施说明杨坚希望老百姓各安其业,老老实实做他的顺民,但也对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建国的改革措施

在天下基本稳定后,杨坚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巩固他的统治。

在官制方面,北周官制多模仿《周官》设置,既乱且滥。隋文帝废除北周官帛,恢复汉魏旧制,并加以调整,建立起一整套相当严密的政治机制。设三师、三公及五省。三师只是给予德高望重者的荣誉职衔;三公也只是顾问性质,没有实权,也不常设;五省才是真正的权力机关,其中内侍省和秘书省分管宫中琐事与国家图书历法,不占重要位置,最重要的是门下、内史和尚书这三省。门下省和内史省是协助皇帝执政的决策机构,掌管机密,共商国政,并负责审查皇帝发布的诏书,签署大臣的奏章,对皇帝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对奏章可以驳回或进行处理。尚书省是主持日常政务的机构,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正如秦始皇创三公九卿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沿袭:依照旧传统或原有的规定办理。,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

在农业方面,隋文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规定每个成年男子可以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成年女子只受露田40亩。奴婢分田数量与一般农民相同,收入归主人所有。永业回归自己,露田在死后归公。隋文帝推行的均田制当然包括贵族官僚甚至包括其奴婢耕牛的分配土地,但毕竟为一般农民提供了一定量的土地,出现一大批自耕农。自耕农的大批出现及其经济的发展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基础。有的史学家认为均田制的实施是中国封建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孟子所理想的井田制,以均田制的形式付诸实施,隋朝以及后来唐朝经济比两汉南北朝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均田制起着积极影响。

隋文帝所定制度,是总结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时的制度,从而提高到新的阶段,唐以后历朝的制度都可以上溯(sù)隋制,特别是唐朝。唐朝重要制度,都在贞观时期制定,基本上沿袭隋制。

隋文帝也关心群众生活。他常派人潜听吏治得失、人间疾苦。关中闹饥荒时,他听说百姓吃豆屑杂糠,便深深自责,将近一年不吃肉。他注意宽恤民力,与民休息,即位不久就把宫中五千头驴无偿分赐给贫苦农民,并禁止官吏放高利贷剥削农民。至隋文帝晚年时,国家粮库暴满,民户也增至890万。《隋书》评论在隋文帝的统治下,“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大家相处融洽,物资堆积)。这也反映了隋文帝统治下国家的兴旺昌盛。

同时,隋文帝很重视人才的选拔。他即位不久,就废除了按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使一般下层人才都有入仕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君,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他的知人善任、重视人才分不开。如宰相高颎(jiǒnɡ),当朝辅政近20年,对隋的强盛起了很大作用。杨坚代周,高颎是高参;尉迟迥武装反抗,高颎自告奋勇率军平叛。至于政治、经济改革的许多重大决策,杨坚都得之于高颎,因而杨坚视之为最得力的助手,非常信任他。他常把高颎比作镜子,可以矫正自己的过失,又把自己的孙女嫁给高颎的儿子,而高颎也以兢兢业业、日夜操劳来报答隋文帝,并推荐了苏威、贺若弼(bì)、韩擒虎等一代名臣名将辅佐文帝。

此外,杨坚还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这是自秦以来度量衡的一次大改革,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统一。

隋文帝还注重节俭治国,反对奢侈,并注意随时教育太子杨勇要节俭。一次,他看到杨勇穿的铠甲花纹华丽,就教育他说,奢侈腐化不会使政治长治久安,注意节约方能顺民心、承帝业。这说明隋文帝对节俭治国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明显的过失

杨坚代周建隋,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北抚突厥,南灭陈朝,完成国家统一,舒缓民力,发展生产,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杨坚又有不少缺点:天性多疑,喜怒无常,不重视学术,迷信崇佛等。因此他往往受到后世批评,也为隋的早亡埋下了伏笔。

杨坚非常迷信,崇信佛道、符瑞、阴阳五行及各种鬼怪。在他初任丞相时,就下令对原来的和尚、道士进行挑选,让其各操旧业。称帝后,便下令听任天下百姓出家当和尚、道士,在全国范围内按人口征钱,在各地营造佛寺,塑佛像,缮写缮(shàn)写:誉写;抄写。佛经等。应该说,隋唐佛教的兴盛与杨坚的大力提倡是分不开的。

杨坚有些怕皇后,听信皇后独孤氏的话。杨坚上朝,独孤氏也同车相随,跟到宫门外,然后派宦官跟着杨坚上朝,若发现杨坚有处理不当之处,独孤氏就谈自己的意见让太监转达,杨坚就要马上改正,所以宫中将他们二人称为“二圣”。

太子杨勇,奢侈好色,失去了父母的宠爱。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广便谋划取而代之,百般讨好独孤氏。杨广本也是好色之徒,一次父母来看他,他让美貌的姬(jī)妾藏起来,只留下老丑的,又把家里的珍宝收藏起来,吃的是粗茶淡饭,隋文帝和独孤氏便认为他生活俭朴,更加器重他了。杨广又让其谋臣杨素在独孤氏面前说杨勇无才,而杨广像文帝,节俭不好女色。独孤氏便怂恿杨坚另立太子。隋文帝听信了杨素与独孤氏的话,最终立杨广为太子,从而埋下了隋朝二代而亡的祸根。

为亲生儿子所杀

仁寿四年(604),隋文帝在仁寿宫病重,这时他想到国家还没治理得很好,好在太子杨广仁孝节俭,很有志向。但杨广这时正为帝位加紧活动,写信给杨素征求处理杨坚死后工作的意见。然而杨素的回信却被误送到杨坚手中。杨坚看信后大怒。这时他的宠妃宣华夫人又披头散发冲进来,说太子杨广对她无礼,更令杨坚恼怒异常,后悔更换太子,便让人赶快召杨勇来。杨广得知此事后,派亲信把侍候杨坚的人全部赶出去。给杨坚喝下毒酒,就在这一天,杨坚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害死,终年64岁。

隋文帝在建隋,实现全国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北抚突厥,为民族和睦、边境安宁做出了贡献;在农业、官制、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又为后世所沿用,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他注重节俭,重视用人,注重选拔良吏,反对贪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吏治的清明,有利于他的统治,有益于百姓。但他不喜读诗书,废除学校,也是统治措施的失败之处。听信妇言、废掉太子、埋下了隋朝早亡的祸根。综合的说,隋文帝功大于过,还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封建帝王。

同类推荐
  • 革命导师写作讲演的故事

    革命导师写作讲演的故事

    《革命导师写作讲演的故事》在长夜难明、万马齐喑的年代,在“狂风卷集着乌云”之时,许多人都在抗争、在拼搏,愤世嫉俗、激昂奋起者有之,披荆斩棘、上下求索者有之——但是,只有成为民众领路人的革命导师才真正指出了奔向光明的解放大道。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洞察社会变革规律的真理,而且也在于他们能将这些真理化为启迪革命觉悟的谆谆教导,用深入人心的语言“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投身到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之中。认真领悟革命导师深邃思想内涵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习他们把革命真理精彩地表达出来的方式。这种精彩的方式通过精彩的语言体现在革命导师的写作和讲演之中,使人们在拜读和聆听中如沐春风,如遇明灯,使道理的阐述迅速地成为广大民众的共识。
  • 法界巨擘:倪徵奥传

    法界巨擘:倪徵奥传

    倪徵奥的一生堪称传奇,东京大审判,他以凛然正气,将侵华日军战犯绳之以法,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国际法院法官,他以高见卓识,贏得了国际法界的尊崇。
  •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朱元璋当元末农民起义之际,驱走了蒙族统治者,建立了汉族新政权——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之初,人心是振奋的。全国上下,久乱思治。在一个时期里,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明朝发生过的“大事”,择其要者,阐介如下。伴随着这些“大事”,就是本卷中出现的“名人”,读者可以从本卷中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名人的详细传记资料。
  • 褚时健传

    褚时健传

    本书讲述了昔日红塔集团掌门人、“褚橙”创始人、著名企业家褚时健精彩非凡、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作者是云南日报资深记者,跟随采访褚时健多年,尤其深度追踪调查“褚橙”从无到有,直至一“橙”难求、风靡全国的创业发展过程,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图片。褚时健的故事和创业精神,深深影响了当代心怀创业梦想或已在路上的年轻人,以及有所成就的企业家们。
  •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热门推荐
  • 阳光里浮游的尘埃

    阳光里浮游的尘埃

    既做父母官,就须为民请命,身体力行,体察民情,造福一方百姓。树一身浩然正气,鼓荡起一腔激情,把歪风邪风统统击退,把人民利益永远放在首位!
  • 酒剑长歌行

    酒剑长歌行

    静谧的夜空,点点星光闪烁着属于他们的光芒。一道夜色身影,拿起挂在身上的酒葫芦,自酌自饮:长路漫漫,酒剑相伴。
  • 末世穿星际遇男神

    末世穿星际遇男神

    一朝穿越,睁眼就遇上堂姐的陷害。想让她身败名裂是吧?那就抱着一起死吧!不过这个时代是怎么回事?怎么全是高科技?一定是她睁眼的方式不对!咦?那是……前世的生死仇敌?那不是同归于尽的节奏么?啊啊啊啊——当穿越遇上穿越,当天才遇上废材,狭路相逢,勇者胜。某妹子弱弱举手:“求失忆……”某男面前脸:“我精神力sss级,记忆力好着!”
  • 时光与你皆可卿

    时光与你皆可卿

    【甜宠。】“阿烟,原来你在这里,真是许久不见啊。”一位绅士正宠溺的看着面前的女子。“我回来了,再也不会走了”一位女子正看着面前的绅士。此文类似快穿,但不是快穿,攻略的话一般是我自己喜欢的监管者。cp我是随便组的。
  • 先天斗母奏告玄科

    先天斗母奏告玄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纳尼亚传奇2:卡斯宾王子(中文朗读版)

    纳尼亚传奇2:卡斯宾王子(中文朗读版)

    《纳尼亚传奇》系列作品对后世作家影响深远,包括《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都曾表示自己深受C·S·刘易斯作品的影响。随着《纳尼亚传奇》系列故事改编成电影,全世界更多观众和读者开始认识这部不朽的作品。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的纳尼亚冒险故事中,这绝对是你一生难忘的神奇旅程……
  • 都市妖孽之极品冥帝

    都市妖孽之极品冥帝

    【无限流】【无敌文】【吐槽搞笑】 九幽地府不灭,无上冥帝回归,这是一个逆苍天的故事!主人公何志扬,开局一人一狗,然而此时满脑子想的,却根本不是什么装逼打脸的琐事,只是独自一人流着口水道:“皆因一语错,沦落凡尘客;隐隐心头火,俺想喝可乐!”
  • 我不是唱作人

    我不是唱作人

    鹏哥总是想着做一些不后悔的事,可就像好吃的东西都长肉一样,还是不可避免走过青春,留下遗憾,如果有时光机,他想再认真一点。
  • 公子性喜洁

    公子性喜洁

    九鹿一睁眼发现她被绑架了,绑架她的这一家似乎都有些嗯……不正常仗义小神医和精分公子(正常时温润如玉,发病时六亲不认)
  • 故园风雨后

    故园风雨后

    故事的主人公查尔斯·赖德和贵族出身的塞巴斯蒂安的是牛津大学的同窗好友,通过塞巴斯蒂安的介绍,赖德逐渐进入到对方的生活世界,了解了这个居住在布赖兹赫德庄园内的家族种种鲜为人知的往事。塞巴斯蒂安的父亲老马奇曼抛弃妻子,移居国外;他的母亲表面端庄贤淑,其实过着自私奢靡的生活,不负责任的父母给几位子女的生活留下了耻辱的印记,扭曲了他们的天性。塞巴斯蒂安受不了压抑的家庭氛围,离家出走,终日借酒浇愁。赖德与马奇曼的女儿朱莉娅虽然互生情愫,但宗教的原因使得这两个年轻人终究没能走到一起。赖德也因此认识到了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精神信仰上与他们有着不可忽视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