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900000030

第30章 请训政铁良惑宫禁 遭谗言袁氏遁山林

话说因那时清帝病故,朝廷恐诸贵族为变,思召一重臣入卫。因当时庆王亦不在京,实国庆王掌执大权已久,恐他于嗣位问题有所梗议,故学从前遣发恭王的手段,借查勘万年吉地之名,先令庆王领差出京。那时军机中人,除了庆王之外,就算袁世凯是有权有势的,故就令袁世凯入宫护卫,并商议大事。

不想清太后正筹思嗣位问题,又在病中,势方剧烈,到次日,清太后又一病身故。

还亏清太后早传下遗诏,以醇王的长子溥仪入继大位。那醇王本是光绪的胞弟,故溥仪就是光绪的嫡侄子,论理本该择立。但这会择立的法子,于光绪帝名下,只是兼祧,于同治帝的名下,方为承嗣;若就承嗣同治帝说起来,又不止溥仪一人方为合式。故清太后传下遗诏时,实大费踌躇。只一面令袁世凯入宫,又一面与醇王商酌,立定了主意,以傅仪入嗣。

及到次日清太后殁时,京中谣言更多,因帝后俱亡,相隔只是一天,有此凑巧,自然令人疑惑。有说光绪帝死于非命的,又有说先太后实死于非命的,更有说光绪帝已死了数天,不过到那时方行开丧的。你一言,我一语,京中内外,倒是一般说法。惟有一点奇处,因各国驻京公使电报各本国,又称清太后死之在前,光绪死之在后,与前说大为相反。更有凑巧的,当时拿了几个太监,谕旨道他是干涉朝政,因此更有人传道,先太后那日在南海小御轮中,夜里被一个太监,不知何故,用枪击中了左腿,伤重致毙的,故把那夜值差的太监,尽行拿了治罪,所称因太监干涉朝政,只是一种托词,这等语。诸说纷纷,莫衷一是。但就外国人所传的说起来,是太后先死,还是近理,然究不过是忖恻之言,也没什么凭据,倒不必细表。

且说当时醇王,正在军机行走,因宫廷遭此大变,自然在宫内商妥,立了自己儿子登位,然后把哀诏来宣布。在醇王本与袁世凯有点意见,因前年议创内阁的事,曾用枪击袁世凯,此事本来刻未忘心,今偏召袁世凯护卫,只是太后的主意,自己自不好阻他。还幸袁世凯亦是扶助择立溥仪的,因此把前时意见,本已消化了。

不想那时铁良正在做陆军部尚书,觊觎政权,已非一日。

惟心中最恨袁世凯一人,年前因为争掌兵权,已多次冲突,今只望光绪殁后,袁世凯或失了权势,自己才好谋入军机。不提防嗣位大事,有许多宗室大臣也不召进宫中商议,偏召袁世凯一人,心中就不舒服。又怕新皇登位,念他援立之功,更加重用,可不是他的权势更要大起来?便召集自己心腹的几人,如学部尚书荣庆及学部侍郎宝熙,与及陆军部参议良弼,会议对待之策。

那时良弼以铁良得掌兵权,实出自他的手段弄来,今因不迁其官,已含恨铁良不已,惟外面仍与铁良周旋,故铁良全不觉得。当下会议对待袁世凯,宝熙道:“今袁某入宫护卫,且与闻嗣位大事,显有援立之功,料不能说他不好。今谕旨已将太后追封的(为)大行太皇太后,而光绪后又已封为皇太后。

自咸丰以后,向由太后垂帘听政,今改以醇王做监国摄政,料非新太后所喜欢。今不如密进宫中,恭请新太后垂帘。如此议能行,可料醇王失了权势,那时新太后必感我们扶他听政,自然用我们掌执政权,便可在新太后跟前,说先太后夺先帝政权之故,系袁世凯当戊戌一案,从中播弄。这样,不怕新太后不治袁世凯之罪,是一举而两得也。”荣庆道:“此计大妙,即是一矢贯双雕。一来我们可以同进军机,二来又泄袁世凯之恨。

若是不然,不特我们没有掌执政权之日,且将来援立功大,袁世凯将越加重用,即越有权势,实是我们眼中钉刺而已。”铁良道:“豪杰之士,所见略同,我亦以此策为最妙。但何以进言于新太后之前,且言了又安能得他必允?实属有点难处。”

宝熙道:“有何难哉!今停灵在内宫,足下为亲贵大臣,明日可人宫致祭,就向新太后说有要事密奏,新太后自然要设法密召足下入宫,自可以畅言。且若以醇王摄政,便权在醇王,若由太后垂帘,即权在太后,亦没有不从的道理。”铁良听罢大喜。座中惟良弼不发一言。

到了次日,铁良即独进宫祭灵,觑醇王及袁世凯不在左右,即向新太后面称:“有要事要密奏。”那时新太后听得,正不知有何要事,只道宗室近支,有谋争大位的事,便令太监引铁良转至别宫面奏。铁良见了新太后,请过安后,新太后道:“外间有何要事,可面奏将来,也不必徇隐。”铁良奏道:“先帝不幸宾天,臣等正不胜哀掉。但念先帝非不雄材大略,只以权不由己,遂致政不能发施。今皇太后不宜复蹈故辙,宜自主掌大权,以竟先帝之志。惟先太后遗诏,以醇王监国,似非不佳。但醇王年轻性躁,究不如太后之睿智聪明。故臣等多人意见相同,欲请皇太后垂帘训政。昨夜与学部堂官荣庆、宝熙等相商,皆以此策为最要,迫臣人宫面奏。如蒙皇太后俞允,臣等必竭忠相辅,以图自强。”

新太后听了,意亦稍动,但以遗诏既以醇王监国,若自己一旦垂帘,便与遗诏相背,固惧诸臣不服,且恐醇王不肯相让,那时宗室亲贵,必以自己与遗诏争权,亦断不助己。此事看来怕不易行。故此心中踌躇不决,便向铁良面谕道:“卿言亦有理,但遗诏已定,不易更改。此事容我细想之,倘若可行,必从汝请。今宫中耳目较多,不便多说,汝宜早退。”

铁良此时已不敢再留,惟频(濒)行时,仍再奏道:“太后宜自打算,勿迟疑误事。倘太后允行,料诸臣必不敢抗。若有面谕之件,请随时召臣进宫,俾得面听圣训。”说了即行辞出。即把面奏情形,对荣庆等说知,以为新太后尽有些意思,当可允准,正喜不自胜。惟当时新太后细想:“此事行之不易,恐勉强要做,反闹出乱事来。”因此不敢,就把铁良所奏的话,已按下了,再不提起。

那时,铁良一天望一天,终不见太后再召自己进宫议事。

再过三两日,仍无消息。料知此次愿望一定落空,心中反不免彷徨起来:因恐此议一泄,以太后垂帘,必夺了醇王权势,若被醇王知道是自己请诸新太后的,必怒责自己,那时欲谋陷袁世凯,反为袁世凯所乘,自己反弄个不了,如何是好?即急与荣庆、宝熙等计议。连荣庆、宝熙二人亦惊慌起来,转问良弼有何解救之法,良弼道:“此策不是我主张的,我那里觅得解救的法子来,不要问我罢。”铁良道:“彼此都是同心的人,你为何说此话?”良弼听了,惟低头不语。

此时铁良亦不暇多责良弼,只要与荣庆、宝熙商议计策。

宝熙道:“我们所仇恨的只是袁世凯一人,因他并不是我们亲贵的,竞把大权落在他手上,是以不服。若我们失败,便是袁世凯更为得势,我们断不甘心。今不如反言袁世凯密请新太后垂帘,以夺醇王摄政。在醇王跟前说这些话,那时醇王必怒,怒则罪袁世凯必矣。足下以为然否?”铁良道:“只怕醇王不信。”荣庆道:“年前因议建内阁的事,醇王曾欲击袁世凯,是袁世凯为醇王仇嫉久矣。由此进言,不患醇王不听。且自两宫殁后,袁世凯日在宫中,谓他进言于新太后之前,亦近情理。此策尽可行之。”时铁良听到这卫,亦以为然。

那日铁良见了摄政王,便奏道:“那一天袁世凯在宫,曾与新太后密谈,监国殿下究知其事否?”摄政王道:“予一概不知。那袁世凯是说什么事,要向太后密奏。你有听得没有?”

铁良道:“此话臣实不敢多言,臣以为殿下在宫中早已知得,故以言及。”摄政王道:“连日我一头要理两宫大丧,一头又打点新皇即位,宫内琐事也没有闲心查究。你若有所闻,不妨直说:”铁良故作半吞半吐,随道:“闻袁世凯密奏新太后,以新皇得嗣大统,本非先太后主意,不过殿下劫先太后留此遗诏,以图子为天子,己执大权而已。且谓殿下在太后跟前,说称新皇实继承同治皇帝,于大行皇帝不过兼祧,就谓新太后不宜过问国政等语。故新太后当时大怒,袁世凯就力请新太后垂帘,像先太后故事,自行训政。并言与庆王爷商妥,必竭忠相辅,以佐新太后,务达垂帘的目的。后来新太后,不知因什么事,不允准行,臣却未晓。今只直陈于殿下之前,望殿下总要秘密查察方好。”

那摄政王本是个少年气盛之人,世事阅历还少,故听得铁良之语,正如怒火交飞,冲冠而出,徐道:“你从那里听得来?”铁良听了此问,几乎对答不出,乃故作难言之状。摄政王复催他直说。铁良道:“宫内太监多有听得的,且袁世凯在臣跟前,亦说过以新太后训政为宜。臣料此事是不假的。”摄政王至此更怒不可遏,即道:“新皇人嗣大统及我得任监国,当时袁世凯亦在场赞成,他如何一旦说这些话?”铁良道:“他性情最狡,定然一面巴结殿下,一面又欲巴结新太后,以图揽权固宠。因殿下严明,他不易作弄,实则欲得新太后垂帘,以图自便久矣。殿下总宜留意。”

摄政王道:“袁世凯那厮,因从前议建内阁,我曾反对他,几至用武。想他仇恨在心,放要谋算我,亦未可定。但他既如此可恶,你道怎样对付他才好?”铁良道:“此等人多一天在朝,即多一天为患,自应早一天设法。殿下试想,他并不是我们亲贵中人,那里有真心来待我们呢?故此人断留不得。至于如何惩治,殿下自有权衡,臣不敢擅拟。”摄政王道:“现在国恤期内,不便治他的罪。待过三月后,再作区处。”时铁良心中正惧自己所谋泄漏,恨不得早一天谴发袁世凯,方自安心,故不时在摄政王跟前进言,都是不利于袁世凯的。

在袁世凯亦知铁良不利于己,但他暗请太后垂帘之事,推在自己身上,实在不知。且以新主既已登位,又不知摄政王待自己的意见何如,故先具了一折,自称足疾,即请辞退。因袁世凯自念:“自己所恃的只是庆王,今庆王的权力,已不像从前,自己实木可急流勇退。若一旦被监国开了疑忌之心,实在不了。”故先递这一折,志在探摄政王的意见。不想此折一上,摄政王并不曾商诸军机,立即发旨,准其开缺回籍。

那旨先到军机里头,军机中人无不大惊,交相替袁世凯向摄政王说情。那摄政王却向诸军机道:“你们倒不必替他说话。

我准他开缺,已便宜他的了。”诸军机又不知铁良构陷之事,只疑摄政王所说,不知袁世凯有什么罪名,更不敢置喙。袁世凯得了这点消息,亦只疑摄政王因前者争建内阁,怀了意见。

想:“他如此量小,自己在朝,亦是不便。”即立刻出京,从前知己都不往拜辞。只往庆王处一谈,相与太息一会而别,即搭车回河南项城本籍。可叹一世煊赫,如此下场。

后来摄政王亦渐知请太后垂帘之事,只是铁良所为,推在袁世凯身上,此时已悔之不及。后又因东三省交涉棘手,被日人调兵间岛,赚取南满路权,京中各员都道:“如袁世凯在日,断无此事。”因袁世凯任外部时,颇有点声望,为外人畏服,滇弁枪毙法员一事,被法使要索革锡良,赔重款,求矿务,声势汹汹,不数日间,已由袁世凯得和平了结。因此之故,摄政王也思念袁世凯。上来恨铁良造作谗言,自己误信,也不好告人;二来又见时事艰难,非袁世凯无以支持大局,便欲起用袁世凯。惟袁世凯以时局不易挽救,同僚又未可共事,监国又多疑,且自己开缺之后,不一月,又革去自己的所用的陈壁,故袁世凯益发灰心,只劝其子方任农工商部的袁克定,小心服官,自己已誓不复出,只在卫辉经营园林,为终老之计,已屡召不起云。

同类推荐
  • 空心人

    空心人

    下了几天的雪终于停了,地面一片白茫茫的。窝着偷懒的太阳没精打采地从云彩缝里探出一张黄巴巴、病蔫蔫的脸,有一搭没一搭地在半空中挂着,像一张冻得硬邦邦的秫秫面饼子似的,让人感觉似乎更冷了。杨结实一边坐在火炉旁抽着冬虫夏草烟,一边想:他娘的,可着劲儿地冷吧。越冷越好。最好直接从天上下冰刀子,那才叫过瘾哩。照这样冷下去,煤价还得长。只要煤价不停地往上疯长,钞票就会像雪片子一样滚滚而来,想挡都挡不住。不过,忙活了这么些天,无论如何,晚上得进城去洗个桑拿,冲冲身上的霉气了。杨结实是杨树岗煤矿的矿主,以前差不多每个礼拜都要进城去洗一次桑拿。
  • 剪刀与女房东

    剪刀与女房东

    本书收入沈东子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各十篇,均为精致短篇。创作小说全部发表在国内一线文学杂志上,反映面对社会变革,人心的憧憬与人性的困惑,其中《光裸的向日葵》和《六万分之一》,分别被《收获》和《花城》收入当年最佳小说丛书;翻译小说包括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寄宿客栈》、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惊悚名篇《女房东》、美国非虚构小说创始人卡波特的晚期力作《你好,陌生人》、美国科幻作家布雷德伯里的悬念名作《碗底的果子》等。创作、翻译相映成趣,充分展示了新世纪小说家的双语能力。
  • 圣安东的诱惑

    圣安东的诱惑

    《圣安东的诱惑》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1821–1880)的小说代表作,1849年初稿,1856年次稿,1872年三稿,1874年全文定稿正式出版,跨越二十五年,其间福楼拜完成《包法利夫人》《萨郎宝》《情感教育》三部长篇小说,本书的写就几乎贯穿了作家的整个创作生涯。小说取材自圣徒传说,即埃及修道士安东(约251–356)在沙漠中抵御各种诱惑的事迹,西方艺术中有不少以此为素材的作品。1845年,福楼拜的妹妹卡罗琳新婚旅行前往意大利,福楼拜同行,他在热那亚的巴尔比宫看到据说出自荷兰画家老勃鲁盖尔之手的油画《圣安东的诱惑》,获得写作灵感,而少时读过的拜伦诗剧《该隐》和歌德诗剧《浮士德》也给了他颇多启发。小说分七章细致描绘了安东在一个夜晚产生的精神幻象,魔鬼、示巴女王,还有安东自己的弟子将不计其数巨大的诱惑摆在他面前:财富、权力、享乐,乃至更具诱惑性的:神祇、礼仪、经文、圣谕……魔鬼以科学之名,制造迷障,隐藏起宇宙的秘密。从夕阳西下到晨曦渐上,幻梦不断,最终,安东从迷局走出,迈向新生。小说以散文诗体(或称诗剧形式)写就,反映出对宗教妄念的反叛、对物欲社会的厌弃,是作家投入“热狂”的一部作品。
  • 当铺的陷阱

    当铺的陷阱

    世上有一间当铺,可以典当任何东西,可以是有形的器官,比如手,脚,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比如说时间,爱情。典当出后同样可以换的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只是这些都是有期限的,毕竟任何不是你的东西都不会被你无限制的拥有。
  • 浮城

    浮城

    当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一座城市在一夜之间从陆地上断裂,孤岛似的漂浮在惊涛骇浪中,从此,“浮城”就像一艘巨舰,带着茫然的人们走向未知的命运。危海浮城,人鸥之战,惊心动魄,可谓惨不忍睹,惨不忍诉。人们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利益冲突大爆发,国人人性的劣点在《浮城》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游戏般的残忍、邪狞的妒恨、同胞互憎的丑恶、无政府状态的心理病毒……《浮城》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生活在世纪末的人们在陷入尴尬而可怕的生存境地时,社会各层面所表现的人生百态,这让每一个读者的内心充满了无可言状的惆怅与悲凉。
热门推荐
  • 超凡贵族

    超凡贵族

    一个小人物穿越到强者为尊的世界。什么才是决定命运的力量?超凡?还是平凡?
  • 快穿之不幸的男配

    快穿之不幸的男配

    每天都让男配喜欢我。木槿的任务和使命就是拯救男配,最终的归途是永生或是永灭。这是世界之神给她的最后一个选择,她开始的时候只求永灭。后来,有一个人,让她想永生。
  •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逆天神女:扑倒妖孽师父

    逆天神女:扑倒妖孽师父

    古人有云:不可随意开棺。可是云筱莜偏偏不信这个邪,结果嘞,开出一个超级无敌的美男子,可是这货居然要当自己的师父!!!还说:“乖徒儿,想要成为绝世天才吗?”
  • 我的江湖是个春天

    我的江湖是个春天

    故事从一个春天开始。江湖上人称“桃幽灵”的东帝帝子陶攸宁带上自家剑侍翩翩少年“小花”做及冠前的最后一次江湖游历。此次游历,剑侍初识江湖,帝子十年所磨之剑见血,金风玉露相逢,身世之谜出现,这个江湖最大的秘密展开......“我辈江湖人,人人如龙!”“吾为东帝,吾儿攸宁!”“这就是一个全是失败者的江湖,我若出剑,一剑下去,留不下一半活口。”“我宁有剑,要我的这片江湖,总是个春天!”
  • 这辈子很短,不要为别人而活

    这辈子很短,不要为别人而活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没有明白活着的真正意义。他们活着的目的可能是为工作、为金钱、为父母、为孩子,但没有考虑到的,就是为自己而活。他们可以忍受工作的不顺心,可以承受婚姻的不幸福,可以在不愉快的人际关系中强颜欢笑,可以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欲望。作家杨绛在百岁感言中说:“我们曾经渴望命运的波澜,到后才发现,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有多少人能在时间还来得及的时候发现这些?不要在别人预设的轨道里前行,遗忘了属于自己的路,错过了属于自己的风景。
  • 天才青梅竹马宠

    天才青梅竹马宠

    她,从3岁起就有着轻度自闭,是个呆萌小可爱,但在5岁的那年遇到了10岁的他。(甜宠,剧情寡淡,无烧脑)
  • 剑心饮江湖

    剑心饮江湖

    初入江湖的少女轻衣,偶然间救下了一个狼少年,从此少年认轻衣为主人,取名逸风,意轻逸如风。逸风跟随轻衣守护她,不断的学习,成为一个俊朗偏偏风少年,几次救轻衣与为难之中,轻衣也萌生情愫,与轻衣有婚约的凌尘也自叹不如逸风,愿意和他公平竞争,几番磨难,逸风再也不是那个只会认主人的小奶狗,偶然回忆起一些关于自己身世的记忆,便开始想掌握自己的命运,想成为守护轻衣一生的人。
  • 救救我的皮肤

    救救我的皮肤

    青春痘、雀斑、胎记、白癜风都影响到了我们的皮肤美观,谁都希望自己的脸上都干干净净的。那么碰到上述皮肤病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请两位专家为我们讲解。
  • 挑担茶叶上北京

    挑担茶叶上北京

    《挑担茶叶上北京》是刘醒龙的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从题材、人物形象到艺术风格等方面,反映出刘醒龙中篇小说很多共通的特点。刘醒龙热衷乡土题材,他的中篇小说多关注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存状态,以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作为主人公,突破非黑即白的人物形象设定,血肉丰满,充满生活气息,在艺术创作上有着明显的现实主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