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8300000041

第41章 小说文体与叙事的智慧(1)

概述

长篇小说的文体问题,在有关湖北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以及在具体作品的探讨中本应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我却不能够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之所以会这样,最主要的问题可能来自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有关文体的定义和界限,在不做限定的情况下,对它的理论概念和具体认知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进行这种理论探讨缺少坚实的作品支撑。在湖北的小说创作中,是有一些体现了作家文体探索的出新之作,但在长篇小说中,那种在小说文体上富有创意的,让人眼前一亮,感到新颖、好奇,想去探究一番的作品实在不多,这首先与湖北作家对小说文体的认识有关,也取决于作家是否愿意付出精力去具体地践行小说的文体探索。

长篇小说的文体意识和文体意义

长篇小说作为叙事文类的最高艺术形式,除了对想像力和人类生活的表现外,它的创作也在于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新的发现,需要依赖于作家的创造力,不断地去进行创新,寻找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二十世纪以来的作家,文体意识日渐凸显,他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文体不仅仅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因素的体现,而且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小说观念,体现着作家用什么方式来观照认知世界,也体现着一种崭新的时空概念和时空关系,“文体不是文学作品的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外在修饰,而直接地就是它的意义的生长地,是意义的呈现形式。因此,文体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也是,许多20世纪的重要作家,像詹姆斯?乔伊斯、博尔赫斯、约瑟夫?海勒、维吉尼亚?伍尔夫、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普鲁斯特、米歇尔?布托尔、罗伯?葛里耶、西蒙、纳博科夫等,他们对文学的巨大贡献,主要是体现在小说的文体上,他们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体式,以自己的作品向世界证明了有意味的形式所产生的意义,正是这些作家的创作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作品的方式。西方这些优秀作家在小说文体上的探索与成就,也在提升着中国作家的创新思维和文体意识,“先锋小说”对小说的文体形式做了最早的探寻,获得了新的审美经验。在长篇小说创作中,一些作家也是从西方这些形式技术的变革中找到新的创作启示,像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之于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用词条来结构小说。张承志的《金牧场》之于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用印刷符号的交错变换分隔了不同的结构层面等,都留有明显的借鉴的痕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体意识在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中愈来愈凸显出来,小说文体意识的强化,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家形成了一种文体探索的自觉,使得文体风格更加多样化。梳理审视近些年来的小说创作,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短篇小说,在文体上都在探索中不断地更新发展,尤其是长篇小说,随着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在小说文体的求新创造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在经历了最初的模仿借鉴后,也开始有了愈来愈多的体现着原创精神的作品。近20多年来体现了文本创意的长篇,诸如张承志的《金牧场》、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阎连科的《日光流年》、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高老庄》、《秦腔》,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一腔废话》,莫言的《檀香刑》、《生死疲劳》、《笼中叙事》,张炜的《家族》、陈染的《声声断断》、张一弓的《远去的驿站》,王蒙的季节系列等,在具体的文体创新的审美实践中,为当代长篇小说拓展了更宽阔的艺术空间,也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文本。

从湖北作家的创作来看,在长篇小说的文体意识和文本创新上一直有点“慢半拍”,缺乏一种创作上的普遍自觉,不大在形式上下功夫,也很少进行形式创新的文本实验。一些作家对长篇小说创作缺乏必要的沉淀,没有充分认识到长篇作为一种独立的小说文体,有其自身的文体要求和文体规范,在聚合具有广阔的生活涵盖力的内容时,也必须去反复地思考小说的文体。我曾经批评过邓一光是一个没有明确的形式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叙事很少体现出一种对艺术表现形式追求的自觉,结构设置都较为简单,多采用传统的线式结构,几乎没见到作品中有复式结构,多层立体结构等稍微复杂的结构形式。我也对方方的《乌泥湖年谱》采用简单省事的年谱的形式叙事有所批评,但我也看到了她在中篇小说中话语叙事上呈现出新的表现形态中的文体探寻。在湖北的年轻一代作家那里,文体无疑是受到重视的,在刘继明、张执浩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他们在突破文体关隘上所做的努力。同为作家的阎连科说过“想像和文体成为了最为接近你的两股支持故事的力量。或者说,想像有可能成为故事的翅膀,使它重新获得优美的飞翔,重新展现它固有的魔力与魅力,而文体,则有可能成为它飞翔的力源,成为它展翅高飞的起落架,瞭望塔、航向标和加油站。”凡希望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有所创造和建构的作家,无一不把文体的创新视为创作发展的一种内驱力,文体是小说意义的生长土壤,离开了这块土地,小说的意义也无从生存,在文体的不断更新发展中,小说也才会不断地生发新的意义。纵观近些年来湖北长篇小说创作与探索的历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强调重视长篇小说的文体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湖北的长篇小说创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期待作家精心创造的文体我们带来更大的艺术震撼。

文体探索与文本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体发展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旧有的表述模式,使作家逐渐地清晰了小说的文体意识,开始自觉地去寻找更契合表现创作个性的文体形式。湖北的长篇小说对小说文体价值的真正确认和在文本中的探索创新,拓展了长篇小说的生长空间,成果虽不算很突出,但也是以往小说所无法比拟的,梳理归纳起来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的类型化叙事

纪实类题材的小说,是一种比较受人欢迎的文类。湖北一些作家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方方利用新闻题材比较早地写过中篇小说《冬日苍茫》,以当时轰动全国的潘星兰、杨大兰的事迹为蓝本,重点分析了实际案情,及同样是18岁的两个女孩和两个罪犯的行为心理过程,这一文体尝试当时有过一定的反响。在湖北的长篇中,野莲的《落荒》、高志远的《回城之路》属于这一类长篇纪实小说。

在纪实类小说中,徐迟的自传体小说《江南小镇》是个代表,作家的文学技巧在作品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叙事语言和视角上都是充分文学化的。

鲁力的长篇纪实小说《官场一杆旗》,以原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为原型,把对历史人物的洞照和阐释与现实空间联结了起来。基本上实况记录了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又使用了局部和细节虚构的小说化的创作方法,这种处理题材的方式,与作者做过新闻工作的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走的是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路子,顺着人物日常处理工作和生活流程的轨迹走,通过对一件件具体事情的叙写,来达到人以事显的目的。不主体情绪化地去渲染情节、人物,以突出戏剧化的效果。但作者在写作中过于被象所拘限,未能使自我的主体意识和想象得以自由伸展。

同类推荐
  • 红海求索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红海求索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红海求索集》共收录十六篇有关《红楼梦》的文章,多为批判、评述性文章或者综述类文章。这些文章,*能见出一个人的文史功底和思辨能力。这些文章不仅需要高度的归纳、总结、概括能力,而且还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类文章,实际上就是一部相关学术问题的小型学术史。
  • 高加索灰阑记

    高加索灰阑记

    内容取自中国元代杂剧《灰阑记》,李潜夫著,全名《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格鲁吉亚总督在暴乱中被杀,总督夫人仓皇出逃时将亲生儿子小米歇尔遗弃;善良的女佣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将他抚养成人;叛乱平息后,总督夫人为了继承遗产索要孩子,法官阿兹达克采用灰(粉笔)断案:心贪性残的总督夫人不顾死活使劲往外拉扯孩子,而女佣则不忍心孩子被拉伤……故事的结局是,小孩没有判给其生母,而是判归养母女佣。
  • 我走我的路:致我的同学

    我走我的路:致我的同学

    这本袖珍小书以独特的视角,对那些死学死考得高分的所谓"状元"以及所谓的"命题专家",进行了无情的挖苦、嘲讽,而对考试分数不高的所谓"差生",本书则投去欣赏、赞美的目光。作者以为无论是"状元"还是"差生",每个人都是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欣赏敬畏。只要不违反学习规律、成长规律去死学死考地折腾,每个人都会各得其所,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出路。
  • 露水的世

    露水的世

    这是一本回忆性质的散文集,作者忠实记载了他从两岁到九岁的一段时光,将幼时情景和明治风俗,娓娓道来,文字朴素,但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天真温暖的回忆。书中所写大多是温馨的事,幼时即使有诸多不愉快,也在暖色的滤镜下,多了柔性的调子。父亲带我去看的活人形展览,隔了四十年回忆起来依然清晰。古屋氏叔父的腌菜店,英夫哥的风筝,一个人在山野里呆过的时光,在温泉沐浴时偶然遇到的艺妓雪白的裸体......这些都被记忆完整地保存,隔了几十年后回忆起来,依然觉得往事如昨。故乡、渔村、蚕豆田,系成了文泉子心中一根扯不断的线。那里是他记忆中的童年,在那个有着带木槿的篱笆,有着古旧瓦屋顶的大门,有带着凌霄花的老樟树的小城寓所,那个有着绢姑、阿幸、多代……也有着雏人形、酒颠童子、鱼鲊……的童年。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他的生命里穿行,又渐渐淡去。通过“我”的眼睛,把市井描绘得热闹又别具温情,质朴中道尽纷繁众生百态。这是主人公纯真温暖的童年。平中见喜,淡定舒缓。洋灯、昆布、单衣,这是透在骨子里的温润。流淌在血液里的诗意,变得和老房子一样浑身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引人向往本书虽然描写儿童生活,但它不是儿童文学,是写给大人看的。如同中国的《城南旧事》,它也不是儿童自己来写自己,而是一个成年人回望童年时留下的一点回忆。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文章传达出的趣味是一种经过历练、经过省察的趣味,如果说这里面也有童趣的话,那它也是一位三十六岁的成年人的童趣。
  • 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

    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

    文学理论建设对当前中国文艺学界来说是一个迫切而又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本书把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和近年杨春时提出的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知识形态纳入同一个问题论域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介入当代文艺学的建设问题的思考,并展开由之而产生的相关文学基础理论问题的直接探讨。作者认为,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都不足以对文学理论中的全部问题作出解答,对文学的本质也无法作出完整的阐释。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多样的同时也是时代性的主体性的建构。
热门推荐
  • 假面骑士555之杂兵

    假面骑士555之杂兵

    任楂穿越到了《迷失的世界》,并成为了杂鱼部队的一员---莱欧。他还获得了一个系统,一个名为‘人渣’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只提供了唯一的一个外挂……---一种名为‘永无止境’的智力提升药片。你想走上人生巅峰吗?你想迎娶白富美吗?那还等什么?氪,那就对了!……任楂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他想大声地告诉全世界的人:“我,只是一个老实人!”
  • 抓住那时光

    抓住那时光

    如果你的生活一贫如水,何苦还让精神平淡无奇呢?太多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太多的人无法挽留,何必怀念?只能怀念!
  • 相星盘

    相星盘

    世事无常,举高楼者却不触星辰,落绝地者偏手握玄霄。无常世事,处处相同处处不同。中州少年夏曜持刀启程,本只为护送一单从太梁所发客单,谁料途中风波四起……
  • 神灵狩猎计划

    神灵狩猎计划

    在妖魔与人类之间长达二十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地球上的“人们”迎来短暂和平。整个世界被由“亚细亚共和国”所主导的人类阵营与“亚美利加合众国”所主导的妖魔阵营瓜分。在核武器、高端修士、强大妖魔的共同威慑下,和平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但战争的阴云从未散去。就在这片阴云之中,有寄身无尽时间之墟的强大存在以恶毒目光俯瞰众生。它们是毁灭者、创造者,亦是流浪者、逃亡者。——在很久以前,人们称其为神。而这一次,他们想要狩猎神灵。
  • 想见的人只有你

    想见的人只有你

    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同在一个学校,却没有遇见过。英语系小白简溪偶遇天才医学院高材生顾逸。第一次相遇是在毕业那天。第二次偶遇是在晚上火锅店。一天两次的偶遇是命运的安排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提婆菩萨传

    提婆菩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与世隔绝的理想乡

    与世隔绝的理想乡

    立于门外的人影、不断争吵的邻居、楼梯上的血迹……李铭能看到,能听到。但那并非代表真实。只是幻觉罢了。
  • 江水碧如南

    江水碧如南

    父亲去的突然,父亲的另一个女儿,比南儿大四岁的姐姐归家,带来了父亲的遗嘱,将刚刚归家的姐姐,许给了与自己青梅竹马一同长大的江。这门亲事,两家人除了姐姐和江的父亲,谁都不满意。可姐姐手持遗嘱,再有了江的父亲的支持,谁也奈何不得。母亲与舅父诚心为南儿另寻了一门亲事,南儿不愿意。她记得,他说过:“南儿,天南海北,咱们一起走,好么?”
  • 云中命案

    云中命案

    飞往巴黎的普罗米修斯航班上,波洛正在为晕机的毛病烦恼,一位漂亮女孩正倾心于对面坐着的英俊青年,一位医生在吹长笛,两位考古学家在热烈地讨论学术问题,一位伯爵夫人则和自己的情敌虚情假意地寒暄……然而谁都没有注意到,二号座位上那位上了年纪的法国女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一只神秘的手夺去了生命,脚边落着一根只有在小说中才会出现的毒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