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6200000005

第5章 第二封信给青年人的忠告(1)

上一封信中,针对青少年,我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写这封信时,我相信你已经步入了人生的青年阶段,并按信中提到的训令戒律为人处世。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沉着冷静、饱食有度、勤俭节约、博学多识的年轻人。在接下来写给恋人、为丈夫者、为父亲者的信中,我将阐述你的责任和为他人所依赖的责任。因此,在这封信中,我着重讨论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管理他的财富或金钱。

无论你生活在什么阶层,如果没有时间合理地管理自己的财产,那是十分可悲的。因不擅长管理自己的财产而导致破产的事例,屡有发生,数以万计。缺乏管理金钱的能力,会导致你的生活贫穷不堪甚至穷困潦倒。事实证明,缺乏管理财富的能力,会阻碍发展,也会妨碍个人才能的发挥。一个人,如果身受贫穷的困扰和窘迫,还认为自己适合从事高级的工作,那么他一定是一个奇迹。更不要说,他会由于贫困,而做出经不住诱惑、背弃原则、无视良言忠告的事情。

贫困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贫穷,贫困是相对而言的。伯克认为,一个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养家糊口,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能够保证充分的衣、食、住、行,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穷人。的确,与贵族相比,他确实十分贫困,他虽然称不上富有,但是他本身却并不贫穷。因此,我认为贫困源自人们的思想,源自于人的惰性和奴性。我必须要说明的是,与此同时,不幸也会随着他们自己的错误思想而产生,会随着他们那些虚幻的欲望而产生,会随着他们沉溺于那些无谓的享乐而产生,也会随着他们的贫困而产生。但是,如果他们能稍稍收敛一下自己的享乐,也就不至于贫困了。

在谈论其他生活领域之前,我先谈谈文学领域。也许是命运安排,你也许是一个依靠自己的文学天赋来谋生的人。我认为,一个真正有文学天赋的人,却要被迫压制自己的才华,屈从于那些他明知远不如自己的人,屈从于那些他在灵魂深处都鄙视的人,这是凡人中最大的不幸。已故威廉·吉福德先生,是德文郡阿什伯顿一个鞋匠的儿子,在一位慷慨善良,名叫库克森的牧师的资助下,读了书并上了大学。吉福德曾是《默里季评》的主编,前不久,刚刚去世。吉福德先生,据我所知,曾是一位真正的天才,他在灵魂深处憎恶金钱和议席买卖制度,鄙视那些执行这些制度的人。

但是他也有其虚幻的欲望,他是与有钱人和奢侈者一起长大的,他已经养成了奢侈放纵的习惯。大约在1798年,他面临了一场抉择,一边是熏肉、羊排和一星期10先令的房间,另一边是现成的美味、红酒、豪宅和仆人,最后他选择了后者。于是,他奴颜婢膝地成了《甘宁反雅各宾派报》的主编。他的智慧和学识超过了报社其他作家的智慧和学识之和,但是他却沦为了一个可怜的工具,那些他曾经所谴责和鄙视的体系,现在只要有人对此怀有敌意,他就会对之进行抨击。

不过,以这种方式,他获得了美食、红酒、仆人和车夫。他在《外国文摘》中挂职当一个职员,每年可得329英镑,在彩票中心当干事的工资是当职员的两倍,可得600英镑或700英镑以上。后来的几年里,他终日驾着骏马豪车,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死后被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的朋友和以前与他一起撰文维护William pitt的兄弟是这里的院长,再也没有听说过其他关于他的消息了!吉福德先生,如果在1798年选择的是熏肉和羊排,那么他应该会过得很幸福,身体应该会很健康,应该会很长寿,他的名字也应该会流芳百世的。就凭他渊博的学识、过人的天赋、清晰果断的推理和机敏睿智的才能,他的作品本应是广受人们欢迎,而且应该会流传百世的!他的晚年(他终身孤身一人)即使不去做那个闲职,不领养老金,不坐马车,也一样能生活得很有品质。然而,自从他委身于《默里季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后生悲惨的告生活。想想这样一个人,当他1817年号召捍卫《监禁法案》时,经受了什么样的屈辱啊!在此,我就不再赘述这其中的细节了,总之,他过的是难以想象的奢华但是却又非常悲惨的生活。

贫困,除非是真正的缺衣少食,否则更多的是人们虚幻出来的非真实的贫困。自以为贫困的羞耻感,以及怕被别人认为贫困的羞耻感,是我们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弱点。在这个国家,对贫穷的羞耻感,是这个时代自身的产物。当谈到一个富人就等同于谈到一个好人时,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比实际还要富有。人们只对富有的人谄媚奉承,而对穷人却是轻蔑鄙视,人们谈及富人时总是带着顺从的口吻,甚至恨不得将其捧上天,只因他们富得流油。如果事实是这样,难怪人们会因为被别人认为贫穷而感到羞耻。而这,恰恰又是我们生活中最危险的信号:这种思想,不知让多少人毁在金钱之上。

羞于被别人认为是穷人,不仅本身是一件可耻的事,这对于有才华的人更是致命的伤害。即使从金钱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极具伤害性的,这种思想对农民、商人甚至是地产绅士们也是毁灭性的。一方面,这会使人们永无休止地去掩盖自己贫穷的事实;另一方面,还要追逐可以炫富的大马车、仆人、红酒、烈酒、酒瓶、酒杯、各种桌上用品、服饰、骏马、晚宴、聚会等。不是因为他拥有或是给予这些,就能从中获得满足的快感,而是如果不能拥有或不能给予这些,就会让人怀疑他或她没有给予或拥有的能力。因此,看看你的周围,仔细观察,每年有不计其数的人为了不让别人认为自己贫穷,而使自己真正地陷入了贫穷。

你会发现,不知有多少善良又勤俭的家庭,就因为有了这种思想而被毁掉!谨记这些教训,下定决心坚决抵制这种虚伪的羞耻感。如果你已经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就为你今后拥有平常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千上万的家庭,仅仅是为了撑门面、装阔气而在殊死拼搏。农民们的生活环境与商人和上层社会的人相比,相对要简易得多。他们居住得相对比较独立,即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无人察觉。他们可以不喝什么红酒,他们也可以只吃些熏肉,偶尔吃点咸肉或鸡蛋来改善改善生活,整个世界可能对他们的生活都告一无所知。但是商人、医生、律师的生活如果有什么变化,就不可能悄无声息,无人觉察。万恶的红酒,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准,对他们而言就像是平面图中的图例,歌曲中的基调一样不可缺少。这恰恰是首先应该摒弃的东西,接着再摒弃其他不需要的东西,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们就能恢复其正常生活。

那些该死的酒鬼们,高声大叫着仆人侍女,拼命摇着墙上的铃子,声音尖锐刺耳。当有人问我,“阁下,红酒是什么?”我回答说,在这个国家,红酒就是一切。它是关键的投机者,它是无谓的挥霍浪费。酒对身体是极为有害的,每喝一瓶酒就会喝进一些烈性酒精和毒素,因此,酒鬼们是医生最好的“朋友”。喝酒这种愚蠢的行为,我敢说,十之八九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也不是因为自己喜欢,更不是为了开胃,而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卖弄炫耀或其他目的。

贫穷并不可耻,虽然与恶习、愚蠢和轻率相比,正如《圣经》中所描述的,“不要因为一个人贫穷,而去鄙视穷人”,因此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富有而去赞美富贵。我们应该做的是,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公正地评断他的品质,根据对他品质的正确评断来尊重他或鄙视他。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个国家一样,有那么多人选择自杀这种终结生命的方式。这些自杀,十之八九都是因为害怕贫穷而导致的。通常情况下,这些受害者,都太过疯狂。但是他们的疯狂来自对贫穷的恐惧,而不是担心难以维持生计;这种疯狂也不是来自害怕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而是来自害怕被别人认为贫穷;这种疯狂来自害怕其社会地位下降;这种恐惧,在这个国家比在其他任何国家都盛行。看看真相吧,什么样的贫穷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啊?他依然是他,一切如故:身体还是原来的身体,大脑还是原来的大脑。如果他能预见自己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又为什么会害怕贫穷而自杀呢?这就是所有人为之而拼搏的东西吗?然而,人们的心魔,仅仅源于害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是穷人。

我们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富,应该谨慎适度地去使用这些财富,还要尽可能地做到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现金来购物。圣·保罗说过:“永远不要欠债。”这毫无疑问是他告所提出的众多戒律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了。信用被誉为是最公正的一样东西:信用尽失者,人皆弃之。

我是在40年前读的这篇文章,也就是已故彼特先生在议会宣誓不久后,他在宣誓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只有拥有社会信用的人,他的名字才有资格被刻入纪念碑!”时间告诉我们,社会信用是指一个永远也偿还不清的债。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能看到这位圣洁女神在我的国家发挥作用。这是一位令人痴迷的女神,她对个人产生的影响远不如对公共事务产生的影响大。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所有的交易,无论多么微乎其微,都是以利用社会信用进行的。在伦敦,有一种交易,称为记账式交易,无论是家用品、煤、衣服还是其他东西,都是以记账的形式出售的。卖家记账,买家再一点一点地还账。显而易见,这样买家的收入只有一个去处,就是用来还债,在他们还没有将钱拿到手或挣到手,这些钱已是归他人所有了。卖家,当然也会因此获得比实际利益更多的利润。

假如你还没有贬低身份至此,或者即使你是律师、医生、牧师或商人,情况也是一样的。如果你通过赊账的形式购物,这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样会使你禁不起诱惑,花高价购买你并没有真正打算买的东西。由于现在不需要为之而付钱,所以此时的花费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据观察,人们很不情愿花掉手中的一英镑,但是却很愿意以赊账的形式花掉一英镑。人们潜意识中认为前者的价值要比后者的价值的保持力更长久。前者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在人们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定论,赊账中的一英镑是用来舍弃的,而手中的一英镑却是用来保存的。这也就是赊账与现金消费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了。无数的东西,如果是用现金,人们是不可能购买的,但是如果是以赊账的形式购买,人们就会毫不吝啬。订购一样东西要比花现钱去买一样东西容易得多。 然而,你为之付钱的那一天终会到来,这是绝对的,但是人们当时是不会去想这一点的。当钱从账户中扣除时,当所买的东西到达的那一刻时,你是否问过自己:“不买这个东西会怎样?这是必不可少的吗?”

据我所知,商人们的生意、购买房地产或其他大型交易,不能以这种赊账的方式进行,但是这只是极告少数的例外。即便如此,我们的账单、债券也没有因此而减少,买卖双方的官司也是接连不断。然而,在我们日常的买卖中,那些肉贩子、面包师、裁缝、鞋匠所从事的交易,还有那些商人在轮船上和交易所进行的交易,哪个敢说没有赊过账呢?曾经,有人给我讲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让我感到很欣慰,当有人让这个年轻人把自己所买的东西和花的钱都记下来时,他回答说他没有必要记账,他肯定地说对他自己的收入、花销非常清楚,他手中的那个钱袋子非常可靠,因为他从来不会去购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

总的来说,我认为不会有人会否认,同一样东西,以赊账的形式购买,算上利息,比用现金购买要多付费用。人们不仅根据不同的支付方式而规定不同的价格,更荒唐的是,人们都在争相效仿,乐此不疲。他们不仅因为人们没钱可用而收取费用,而且因为赊欠带来了潜在的损失和风险,他们还会因此额外收取费用,而这些风险在通常情况下,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货品赊欠给那些没钱的不幸之人而造成的。因此,通过赊欠方式购买货品的人,不仅要为赊欠行为付费,同时还要为因赊欠造成的损失,向商人支付他应支付的费用。商人们把赊账人的名字记录在记账本上,也正因为这个名字的存在,使得商人不能及时地到市场中进行补给。因此,那些用现金购物的顾客自然比他们更受欢迎,也理所当然地享有相对较低的价格。

不计其数的人因为以赊账的方式购物而一败涂地。他们不知订购了多少根本没用的东西,有的甚至是多余的东西,有的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东西,所有这些,如果是用现金购买,都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如果钱是从他自己的手中花出去的话,都需要实实在在地把钱数出去,因此他会合理地使用这些钱,把这些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所买的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的。

农场主们似乎很少考虑,甚至根本就没考虑过,他们买啤酒、红酒、糖、茶、肥皂、蜡烛、香烟和其他东西所上交的税费,但是为什么对付给工人的工资却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呢?你会发现,这些农场主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原因是,他们能实实在在地看见每个星期六晚上付给工人们的告钱,但是他们却看不见他们为上述物品所付的税费。他们为什么强烈地抗议每年交六七百万英镑的贫民救济税,但是对每年征收的六七百万英镑的其他税收却只字不提呢?消费者支付了一切,因此,他们应该关心所有的税收,然而农场主们却只关心救济税而不顾其他。其原因是,前者是从他们手中征收的,他们亲眼看着自己手中的钱流进了别人的口袋,因此,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减少给穷人的救济税,想方设法地将这部分费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同类推荐
  • FBI教你的23堂谈判课

    FBI教你的23堂谈判课

    如果你想在商场上取得更好的交易条件,如果你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主导权,如果你想让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更融洽,本书教给你的谈判技巧,能给你超乎想象的优势!本书还教你终极版心理测谎战术,从公事到私事、从随意的交谈到严正的谈判,教你巧妙破解骗局、做出正确决定,成为人际沟通常胜军!
  • 爱拼才会赢

    爱拼才会赢

    你说过多少遍“要是我们的生活能恢复如常……”却不知生命永不再回到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变是宇宙间最恒久不变的事。明白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没有一样东西会停留不前,只会随时光流逝,我们就必须接受一切变化。由于两样东西永远不可能在同一空间同时并存。才会推陈出新,让我们有机会成长。雅典德尔菲神庙前的石碑上镌刻着阿波罗的神谕: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埃及法老、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穆罕默德、孔老孟庄等圣人先知无一不在呐喊:人,要认识你自己!
  • 做林徽因一样完美的女人

    做林徽因一样完美的女人

    林徽因,这个被奉为传奇的女人,也只是活得更勇敢、更用心的普通人!没有哪一种命运是更好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各种问题。本书以林徽因为模本,在详细展开她的生活的同时,告诉被现实包围,却依然有梦的女人,要像林徽因一样,学会主宰自己的生活。不自卑、不哀怨,一日一日来,一步一步走。当你成为自己的英雄,那些遥不可及的幸福和喜悦,得到都是必然!女性读者比男性更关注林徽因,更容易崇拜她。因为,她活出了一个女人所能希求的全部梦想!我们这本书展现了一个绝代完美的女性典范,告诉所有积极追求自我魅力和价值的女性,做女人就要做林徽因这样完美的女人,学做林徽因这样的女人,就能收获爱情与事业双丰收。
  • 贴心的幸福:忙忧一族心理能量补给书

    贴心的幸福:忙忧一族心理能量补给书

    本书涉及现代人所关心的幸福感、家庭、事业、感情等方面,通过贴近生活的各种心理学知识,从专业角度出发,对现代都市人进行心理调控和情绪疏导。文字清新精致,风格更易让大众接受,让人从知识的学习和自我的实际调整中获得美感与幸福感。既是一本心理学读物,也是一本心灵指引书!
  • 读人术

    读人术

    瞬间掌握对方心理密码,洞悉人际交往法则!学会读心术,给了大家一个从侧面读懂人心的方法,让你在不动声色之间就能了解、认识对方的本性,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胸有成竹。最起码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热门推荐
  • 智慧之始

    智慧之始

    这一件东西开创了历史,它是一个新的种族的智慧起源,但是若是它被别的种族的人得到了呢?
  • 重启辉煌人生

    重启辉煌人生

    重生2001年,顾恒只有一个最简单的愿望,就是在三十岁之前攒下足够享受人生的财富,然后没事的时候就种种花、溜溜狗、钓钓鱼,带爸妈去全国各地走走看看,让小丫头上最好的学校、过上公主般的日子……于是,他决定给自己先定下一个小目标:先赚他一个亿!
  • 棉尾兔豁耳朵

    棉尾兔豁耳朵

    小小个头、身体柔弱的棉尾兔母子生活的田野里到处充满了凶猛可怖的敌人,有咬掉豁耳朵左耳一大块皮的毒蛇、凶猛的猎狗和红尾鹰等。为了让棉尾兔豁耳朵能在田野里顺顺利利地长大,妈妈倾尽全部,教会它各种各样的本领和技巧,经过不断努力地练习,豁耳朵成长为一只出色的棉尾兔,既能诱骗猎狗,也能灵活变通的除掉另一只大野兔。可在一次狡猾狐狸的突袭中,妈妈为了保护豁耳朵而遇到了致命的危险……
  • 盗墓笔记之穿越笔记

    盗墓笔记之穿越笔记

    一个普通的女孩,意外穿越到盗墓笔记的世界,却发现,这里与小说并不相同……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她又会在这里经历什么?吴邪口中的神秘先生,最终能否让一切浮出水面?
  • 商道胡雪岩

    商道胡雪岩

    胡雪岩是一位不折不扣能挑大梁、担责任的大丈夫,他具有非凡的商业智慧。而这种智慧主要有三个显著的特点:讲人脉、懂经营、会处世。讲人脉,表现为他善于交际,在官场、商场都有很多的“朋友”、“贵人”相助,让他不仅左右逢源,还有一个个人才为他所用;懂经营,表现在他有一双敏锐的“火眼金睛”,能把握住市场动向,能知道怎样“借鸡生蛋”、“移花接木”,能知道怎样将生意做大、做活、做精;会处世,表现为他懂得察言观色,能投人所好、急人所急,助人为乐。关于这三点,初看起来很是普通,但如果能同时将它们做到,非得需要一番人生智慧不可,所以堪称经商三绝。
  • 困在回忆里爱你

    困在回忆里爱你

    男朋友背信负义,不是她的错,04年海啸,她生存了下来,却眼睁睁的看着男朋友被海水吞没,再也没有回来。这场海啸,牵扯到周边本没关系,却缠绕上许多纠结不清的人。人人都说人情债难还,其实命债,更是这辈子永远还不了的,她只想要一份简单,能携手去民政局领一个红色本本的爱情,五年后,她终于找到了,可是,却只能困在回忆里思念。那个曾欺骗她的人在外面一直等待,却再也等不到她的爱。
  • 赞·金钱·荷尔蒙(财蜜eMook)

    赞·金钱·荷尔蒙(财蜜eMook)

    心理学上有一种解释,认为人类行为的三大动机是求生本能、性冲动和渴望伟大,放到网络社交中,同样适用—— 求生本能对应着无所不在的寻找机会的意识; 性冲动在于约炮之类的荷尔蒙飙升的行为; 渴望伟大很好理解,找认同感、刷存在感、求赞的心理无处不在。 对照这三点看看自己po的自拍照、食物照、风景照、恩爱照……有木有想捂脸的冲动? 本期周刊将教你利用社交网络寻找工作机会、维护自己的人际圈;也跟你八卦一个“谁的荷尔蒙在飘”的故事。最后我们来严肃地谈一谈,渴望伟大没有错,想让点赞来得更猛一点,先装好你的逼格。别浪费时间刷屏啦,来,一起干点儿正事儿!
  • 大唐妖监司

    大唐妖监司

    时间:大唐,地点:东土。唐初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每过百年,月圆妖夜,百鬼夜行,妖魔当道,鬼涨佛消,民不聊生。上天不忍浩劫降临,天界派出强者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神带领曾经的手下纷纷转世,并赐下锁妖壶,斩妖剑,轮回镜,玲珑塔,秦皇玉玺,净世莲,以及至宝九州鼎以镇大唐国运。西方准提接引两位圣人,也派出佛门强者转世。时隔三百年,鬼族,妖族,魔族强者皆得到镇压,七神和佛门强者功德圆满回归天界佛界,为防止异族生乱,留下后人。唐皇聚七神和佛门后人,立妖监司,镇鬼寺,净世庵,欲镇天下妖魔。坊间流传着一寺镇鬼!一观锁妖!一庵净世!的传言。
  • 重生之弃妇傲世

    重生之弃妇傲世

    再次睁开眼睛,她还是那个叱咤商界的传奇女子,只是前世的历历在目……原来是上天给了她重生的机会,那么她不要再做那一个受人摆布的傻女子……带着儿子改头换面和那一个清浅绝世的男子行走天下,远离原本的世界……天下归心,四海升平她却发现自己的心已经走失,再次醒来她却发现这两生两世不过一场游戏一场梦。
  • A treatise on Good Works

    A treatise on Good Work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