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1900000003

第3章 一个年代的副本(3)

托尼·莫里森狂放的诺贝尔演讲好像是从我这段经历的结尾处开始的。几个年轻人想羞辱那位无所不知、名闻遐迩的老妇人。他们从她生理的弱点下手,要她回答,他们手里的鸟是死的还是活的。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拒绝回答。因为她知道那只鸟的生死完全控制在她的挑战者的手里。在托尼·莫里森的话语里,那只鸟是语言的象征,它正在遭受政治、商业、技术等等的压力,已经奄奄一息。我想告诉那位虚构的老妇人:那只鸟本来是可以活下来的,如果它在七十年代碰巧被一个热爱文字的小男孩带回家去……

我幻想的权力是“我有一个哥哥”(我用它做我的处女作的题目)。这种幻想在1975年将我带进了一个年轻人的圈子。这些年轻人在一起玩乐器、洗照片、唱歌、读书和谈恋爱。我很快挤进了他们阅读的接力赛,将自己接近他们的不良动机忘得干干净净。我开始阅读那些繁体竖排右起的“黄色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静静的顿河》《茶花女》和《牛虻》。

这一年,母亲将我带进了她所在的中学(也是我后来的母校)的图书室。这也许是她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少年的一次努力吧。在那里,我可以借到正式出版的书籍。在一篇谈论成长的短文中,我这样写道:“他很小就迷恋上了阅读……他经常去帮图书室整理报纸,换取一次多借三本书的优待。他读《巴黎公社史》,他读《摘译》,他读《哥达纲领批判》,他读《论陶里亚蒂同志与我们的分歧》。他不懂装懂。他从许多狭隘的窗口里展望世界。他的思想游行到了很远的地方。”这如饥似渴的“他”就是1975年的我。

我在1975年完成了与书籍不可分离的婚配。这是由上帝包办的婚配。同样在这一年,我的生活中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一天,一位我不认识的老师走进我们的教室,他环视了一圈后,对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指了指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于是,我成了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队员。我们的宣传队在长沙市享有盛名,经常要到工厂、部队和剧院去演出。我始终只是宣传队里的次要演员。在大合唱时,我站在最后一排的最右边;在歌颂民族大团结的歌舞里,我有90秒钟的双人舞,但是我的舞伴不是那些骄傲的女队员中的一位,而是一个像我一样干瘦的男孩子。而且我们跳的是蒙古舞,而不是更重要的藏族或者维吾尔族舞。

宣传队的生活不仅将我从那些“坏”同学的包围中解救出来,而且还培养了我铁的生活纪律。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要5点钟起床,摸黑步行二十分钟,赶到学校去练功。下午下课之后还经常要留在学校排练,到天黑才能够回家。遇上演出的日子,回家的时间就会更晚。七十年代的家长不会到学校门口接送他们已经十岁的孩子。这种起早贪黑的生活完全要靠自理。

表演引起了我对音乐的注意,也强化了我对语言的迷恋。如果没有在舞台上高声表白和放声歌唱的经历,我也许还是能够理解“马尾巴的功能”的幽默和用意,却难以品味“历史的火车头”和“盛大的节日”等等导师级隐喻的魅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盛大的节日”,这血腥的隐喻是我最早痴迷的“狂欢节”理论。革命是一部虚构的作品,它的万能的叙述者唯一不能决定的是它的结局。

舞台上的表演只是部分地满足了我的表现欲。我的语言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它渴望着其他的表现形式。从这一年开始,日记开始成为我私下的表演。不过,最初的表演过于简单:它基本的风格是“自我批评”,它重复的独白是“豪言壮语”。与日记这种挑战时间的激情相应,我还有了挑战距离的冲动。我寄出了第一封不是在母亲的要求下写成的信。收信人是远在哈尔滨的一个与我年龄相当的亲戚。三个星期后的一天上午,我的班主任老师将回信交到我的手上。她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她说她从来没有收到过给她学生的信。那也是我一生中收到的第一封信。那种挑战距离的快感将成为我永远的奢侈。同样在1975年,通过日记和书信,我向“写作”许下了终身。

这一年,死亡将一个河南农民带离(或者说带进)了我的生活。这个农民在十八岁那年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在十七岁那年随解放大军南下,离他而去。又十五年之后,这个农民听说自己的第一个孙子在湖南出生……这繁衍的链条在十一年后的一个下毛毛雨的日子里炸裂:父亲那天告诉我“爷爷死了”。他带我一起去离工厂大门不远的小邮局,往老家汇去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父亲趴在柜台上填写汇款单的样子。那是一个七十年代的儿子为父亲送终的姿势。

我与爷爷的生命有十年的重叠,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我们家里没有一张他的照片,没有一个他写的字,没有“任何”他的痕迹。对我来说,他并不存在,或者说,只有死亡才会让他存在。是什么造成了这亲情的“缺席”,革命?叛逆或者距离?问题很可能出在他的“成分”上:他不是“地主”,但也不是“贫下中农”。他处在灰色的地带。这种灰色的处境在七十年代肯定是仕途上的障碍。

母亲长期订阅《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我很小就学会了在语言的暴力中寻找语言的魅力。但是,1975年底的一天,母亲突然决定终止与这两份报刊的关系。她告诉我,我可以订阅自己的杂志了。就这样,即将复刊的《人民文学》和《诗刊》进入了我的生活。这是我个人的“语言转向”。文学成为了我对1976年的期盼。

我盼来了终生难忘的诗歌。其中生机勃勃的《鸟儿问答》让我提早许多年感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力:“试看天翻地覆”是毋庸置疑的魔幻;“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是明摆着的现实。事实上,《鸟儿问答》创作于1965年,与《百年孤独》的创作几乎同时。在世纪末用另一种语言细读那部小说时,我曾经魔幻地相信在七十年代去世的伟大领袖就是小说孤独的主人公的原型。在小说中,主人公带领一大群人经过长途跋涉在一个被沼泽包围的角落建立了一座孤立的村庄。他有无穷无尽的奇想。他有没完没了的冲动。

与诗歌一起到来的还有一颗开花的铁树。它在天心阁(长沙最古老的建筑)上的一间展厅里展出。我不记得是谁告诉我那个消息以及我为什么会有兴趣。那座古老的建筑离涌冒“长沙水”的著名井口不远,离我住的南郊却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我在一天下午站到了那千古奇观的跟前。我身边那些表情严肃的参观者议论纷纷。他们都说“铁树开花”是将要出大事的征象。

几天之后,广播里果然传来了哀乐。我也许还沉浸在“弹指一挥间”的洒脱和“不须放屁”的义愤之中,当天早上并没有特别的悲哀和冲动。震撼来自一个月之后那部诗一样的纪录片以及三个月之后被诗歌凝固为历史的清明节。“灵车队,万众心相随”,这是我从来没有目睹过的场面。“将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这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创意。尽管仍然伴随着一模一样的哀乐和大同小异的悼词,死亡却因为这场面和创意获得了伦理和诗意。这伦理和诗意将在随后那个传统节日演变为七十年代最动人的抗议。就像在五年前那个深秋的中午一样,在1976年清明节的夜晚,我又一次感觉到了惊心动魄的历史。这就是铁树开花兆示的大事吗?

七月底从收音机里听到的消息也并没有让我特别震惊。但是几天之后,父亲的一位同事从北京出差回来。他带来了在那里的亲身经历。他谈到地震前的症候,谈到地震后的恐慌。他绘声绘色的叙述让我战栗。除了那些千篇一律的“忆苦思甜”报告之外,这是我一生中完整地听到的第一段“口述历史”。它让我同时迷上了“叙述”和“历史”。让我战栗的不是死亡的人数(那人数是七十年代的秘密),而是死亡的速度。我恐惧毫无准备的死亡,瞬间的死亡。“他们很多人都光着身子,”父亲的那位同事说,“因为北方人睡觉时喜欢光着身子。”他叙述中的这一特写让我觉得既生动又恐怖。这就是铁树开花兆示的大事吗?

我当时很想知道那横扫一切的天灾会不会危及伟大领袖的生命。这是名副其实的“杞人忧天”。但是在那个时候,社会上只存在关于他的身体状况的猜测,却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身体状况的消息。9月9日那天下午,父亲如约带我去工厂家属区对面的那家地质职工医院看病。在诊室里,他与医生谈起了马上就要收听的重要广播。他们都说不知道它的内容,但是他们的表情都显得凝重。后来在医院的门口与父亲分手时,我问他重要广播会不会是关于伟大领袖的消息。他提醒我赶快回家,不要乱猜。回到家里刚在书桌前坐下,家属区的高音喇叭里就传出了七十年代最沉重的哀乐。我激动地站起来,面对着窗外的那一片住宅楼的建筑工地。眼泪很快打湿了我的衬衣。与从前不同,这一次,我不是觉得历史又走到了一个新的生死关头,而是觉得历史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这就是铁树开花兆示的大事吗?

历史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停止的只是“一切娱乐活动”。在庄严肃穆了两天之后,我在第三天的上午一度失控,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爱五指山”。但是我马上就意识到了禁令的存在,没有接着唱下去,没有再去“爱万泉河”。第二天中午,因为一件小事与姐姐发生争执,她向母亲报告我“昨天”曾经在禁区犯规。我母亲没有给我承认或者抵赖的时间,责令我立即在伟大领袖的画像前跪下。我在坚硬的水泥地上跪了将近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是“七十年代”博物馆的理想藏品,又是我个人思想解放的导火线。

与那些重于泰山的死亡相比,这一年的一次轻如鸿毛的死亡在我的文学中留下了最早的痕迹。我的短篇小说《游泳》以“四个少年爬上了围墙”开始,在结尾的地方,却用“三个少年爬上了围墙”来呼应。语法上刻意的平衡突出了语义上的倾斜。那个没有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出现的少年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也是我们工厂的家属)。他不肯与我们一起偷偷到水库去游泳,因为他父亲在同个时间会带他去湘江里游泳。湘江是伟大领袖“风华正茂”时“中流击水”的地方,与水库相比,就像是“鲲鹏”与“蓬间雀”的区别。我们对他的羡慕难以形容。

他父亲带他去了,但是没有带他回来。那天晚餐时,我母亲问我下午到哪里去了。我对她撒了谎,没有提去水库游泳的事。而我母亲却没有对我撒谎,她告诉我,我最好的朋友已经离开了人世。

历史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是,生活却一度中断。我们这些等待进入中学的孩子们入学的时间一拖再拖,一直等到北京的第一轮政治斗争偃旗息鼓,到十月底,我们才得以在中学正式报到注册。新学期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新意。它的主要任务还是“深入揭批”,还是“口诛笔伐”。我继续使用小学时已经熟练掌握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语言。不同的是,语言所憎恨的对象变了,从“走资派”变成了“四人帮”。

这生活的中断好像是为了一个瞬间所设。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瞬间。它与语言有关,也与死亡有关。在9月底的一天下午,我随意地从母亲的书柜里取出那本《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跪到水泥地上(伟大领袖画让我习惯了这种姿势),将书在跟前摊开。我一页页地翻动着枯黄的书页。突然,一个引号中的句子出现在我的眼前。我被一道闪电击中,感到了一阵前所未有的畅快和疼痛。我干瘦的身体冒着汗,我被“不能”征服,被“河流”征服,被“人”的无能征服。那是我的“顿悟”,一生只有一次的“顿悟”。

很多年后,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的生活就是十二岁时那一次意外的阅读留下的伤痕。”这不是“忆苦”,这是“思甜”。这无法愈合的伤痕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通过列宁而进入古希腊,就像通过伟大领袖而走近春秋战国一样:七十年代的中国为知识的考古设定了史无前例的路径。我后来经常看见那个热爱文字的十二岁的小男孩:他跪在坚硬的水泥地上,重读了一遍引号中的文字:“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在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完全懂得了那个句子,他以为自己已经懂得了所有的一切。

从1977年开始,一种更为神圣的激情开始与日记和书信一起分割我对语言的迷恋。文学和发表的激情留下的最早的痕迹是那些歌功颂德或者义愤填膺的诗句。我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人民文学》的“编辑叔叔”,通常还会附上一段简短的“导读”。一个多月之后,我会收到一封铅印的退稿信。它让我倍受鼓舞。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要知道,我从《人民文学》收到的第一封退稿信与第一封约稿信之间相隔了二十年的时间,这是仅次于无期徒刑的判决。没有宿命的耐心,没有支撑这耐心的宿命的激情,没有人能够等到“质变”的那一天。

但是在1977年,文学还只是我的“隐私”。我的公共生活仍然由“超我”主宰。我是“又红又专”的表率,对自己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外,我担任班长和年级的红卫兵连副连长,社会活动频繁。我要出黑板报,要发展新同学“入兵”,要在全校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大会上发言。我的语言里仍然阴魂不散:在发言的中部,通常会强调“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到了发言的最后必然要肯定“我们的目的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到达”,或者更加国际化一点,坚信“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在这一年5月7日的日记里,我这样写道:

我们一定要让革命的思想占上风。我们年幼,世界观并没有定型。注意!必须抓住这一段时间来培养自己的革命思想。要用红笔来填写自己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历史上,不要出现污点,要保持鲜红鲜红的颜色。

这是七十年代所有的初中生都可能写出的日记。它与“日子”和“记忆”没有任何联系。那时候的日记除了“自我批评”就是“自我鞭策”。它使用的语言已经与我的阅历不匹配,与我的感受相抵触。

5月26日的日记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它记录的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今天”的事情:

今天,在班主任的主持下召开了一个民主生活会。在这个会上,同学们给我提了很多意见。归纳一下大概有以下这几条:1.用大帽子压人;2.上课讲小话;3.打击女干部;4.不起带头作用;5.上甲课做乙事;6.自由散漫;7.不虚心接受意见。

我认为同学们给我来提意见是对我的一种关心。尽管这些意见并不完全对,但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了自己更好地成长,我一定要虚心接受这些意见。

我完全不记得这次“生活会”了。但是,从意见的数量可以想见当年“基层”的民主气氛还是相当的浓厚。这些意见大都是七十年代全中国通用的“鉴定语言”,只是第三条颇具特色。按照我当时的生理状况,这一条应该改为“包庇女干部”才比较合理。我究竟是怎样打击的?究竟打击了谁?

同类推荐
  • 在心脏病房歌唱约翰尼·卡什

    在心脏病房歌唱约翰尼·卡什

    2011年10月28日,我54岁,做了六个半小时的心脏手术,把我原来的瓣膜换成人工的,还做了心脏搭桥。要不是这次手术,10个月后我就会死于冠状动脉瘤和心脏衰竭。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尤其是男人,都去检查一下自己的心脏。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就这么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男人尤其不愿意重视健康问题,在这点上不如女人。另外,这本书里还提到了音乐,描述了旋律神奇的疗效。这不仅是我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我和音乐的故事的记录。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我有幸认识了一些伟大的音乐家,其中有几个人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再也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从而被迫开始了现代性的历程。为济时事之艰,无数莘莘学子负笈海外,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的“盗火者”。正因为在现实中先行具有了留学生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在域外生活的书写,然后才诞生了中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 回家的路好长

    回家的路好长

    故事会编辑部编著的《回家的路好长》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言情伦理系列之五,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短篇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言情伦理中篇故事资源。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感人肺腑,让热爱言情伦理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
  • 阴翳礼赞

    阴翳礼赞

    《阴翳礼赞》是日本唯美派大师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收录了《阴翳礼赞》、《懒惰说》、《恋爱与色情》、《回忆少年时代的食物》等11篇随笔,是谷崎润一郎的经典随笔集。作者从看似平凡、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提取对艺术和生活的感动,并以独特的观点进行细致、真切的表达,让我们发现生活细节中的阴翳之美。不管是一幢普通的建筑物,还是去过的某个餐厅,甚至是家里的厕所,谷崎润一郎都从美的角度与你娓娓道来。
  •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一个母亲》《月下小景》《游目集》《如蕤》四个子集。《月下小景》是沈从文1932年—1933年写成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叙写有关旧时湘西地区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短篇小说《如蕤》是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显现了作为文学大师的沈从文天才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
热门推荐
  • 带着洪荒开发大宇宙

    带着洪荒开发大宇宙

    “不好了!大事不妙了,地球人来了!!!”探子一路连滚带爬冲进帝国议事厅。“什么?地球人!来了几个?”帝王一听,浑身止不住的颤抖,指节掐得皇座发白。“三个!”探子带着哭腔绝望道。“天啊,三个!!!”帝王一听,面若死灰,急忙慌张收拾细软:“传我命令,帝国崩了,大家逃命去吧!”不久,三个旅游的地球人看到全球混乱的逃命,满是无语:“王大人声名远扬,宇宙各族闻风丧胆,现在出球的旅游体验极差。”
  • 娘子为夫错了

    娘子为夫错了

    “娘子,为夫错了,跟我回去吧。”“错了还了不起,那边凉快那边去。别挡我嫁人的道。”“你以为你嫁的出去?”“等着娶我娘的人排成队,真不成就嫁给皇帝老爷也不错啊,至少我也弄个公主郡主来当当。呵呵.”“小凤儿,你最好搞清楚你是谁的女儿?谁的种!”“谁的女儿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给我好处,我就上谁的道,啊.别揍我,这是我娘教我的,啊.”六年半的时间让她终于抬起头,不再自卑,曾经的终身一跳,她跳出了自己应该沉默的生活,从知道他活着,他找了她四年,可是找到了她,当初对他唯唯诺诺的她告诉她,她不要他,可是他从不知道伤她多深,只是他不知道他怎么做才能让她带着女儿回家柳思南部分最多几章便完,实话对不住大家了,柳思南篇的,写的差劲,绿杨这儿说对不住了。绿杨开了新坑捡个乞丐老婆太有钱调教堂上夫娘子不回家之叶晚秋捡个乞丐老婆太有钱天下掉下一个秦仙女两朝皇妃指尖红袖推荐朋友佳作:再嫁为妾(十字家的猫)血红装嫁衣染血,孤女含恨!
  • 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

    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

    开放性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企业文化需在新的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中将予以越来越多新的内涵。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过程。
  • 奇门剑

    奇门剑

    一人一剑一壶酒,一书一友一江湖。。。。。
  • 霸总的宠爱

    霸总的宠爱

    第一次的擦身而过,第二次的英雄救美,第三次的正式见面,确定了对方正是双方父母26年前为孩子所约定下婚约的TA,从此一个人开始了任性的生活,一个人开始了往si里宠对方的生活。(全程甜,因为本人受不了虐,即使有也绝对在承受范围内,有小部分是作者身心体会,新作品,多多关照)
  • 厉少很傲娇:女人不许逃

    厉少很傲娇:女人不许逃

    “女人,呆在我身边要聪明点,爱上我……代价你可付不起。”这是他对她的警告,她以为自己能守住自己的心。三年的相处,理智一直告诉自己爱上他会尸骨无存,可那颗心还是不受控制地沦陷了。在得知他要娶妻,这次她学聪明了,收心,完美退场。可他却追上来,将她关起。“厉少,说好不该动的心思可别动的。”“亲爱的,你记错了。”他将她带到墙角,低声说着,“我只说过,我孩子的妈、厉太太,只能是你。”“……”大总裁,你要点脸好吗?
  • 携子穿越来种田

    携子穿越来种田

    本以为守着遗产,结婚生子后就可以过上米虫般的生活。谁想好姐妹抢老公的狗血剧情都能发生在自己身上。随遇而安的凌筱筱决定离婚,她有钱,有儿子没必要纠结在一段不完美的婚姻生活里。可是老天爷好像并不打算放过她,一场刻意制造的车祸,带走了她和她那还未满三岁的儿子。————————————————————————看完书的朋友们请投一下完本满意票哦!
  • 你见过仙女吗?会追你的那种

    你见过仙女吗?会追你的那种

    胆大少女VS王子本尊,撑死温言的肥胆她都想不到!她处处碾压的留学生江森竟然是帛莱国的24k如假包换小王子!温言小仙女表示,生活真是太刺激了!暑假返校,温言被教授钦点去做留学生江森的翻译特助,她利用中文优势,对十分不对盘的江森进行了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碾压,在他面前耍足了威风。后来,温言误以为一直隐瞒身世的江森是私生子,脑补了靠政府救济成才的贫苦少年励志故事后,反省良久,决定化爱意为行动,变身小太阳,对他百般照顾。不料却很快被江森洗脑带进川剧变脸艺术及他本人的粉丝大军,开启了小跟班模式。终于有一天,温言收到来自帛莱国皇室的家书。温言:你你你……是帛莱国小王子?!室友统一拱手福身:恭喜王妃大大!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改革再出发,你抓住机会了吗?

    改革再出发,你抓住机会了吗?

    笔者始终认为财经评论员的社会意义在于第一时间以最接地气的方式与大众分享财经时政背后的投资发展信息。财经评论通常没有高深的经济学理论,而是要给读者一个定制化的结论思考空间。相比提供较参考性的评论信息,通过财经评论让大家点燃投资发展的自信心则更为重要。房子、车子、票子,这些只有在各位读者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投资价值观后才会离你更近一步。新常态,新心态,有一种希望叫做改革,改革不止,希望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