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02700000053

第53章 打破僵局:对未来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建议(2)

尽管当今中国的《宪法》、《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即征地须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但是,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法律对于“公共利益”的解释模糊不清,对征地目的和范围也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目前,不仅公共建设用地,商业、旅游、房地产开发等所有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基本上都是通过征地和出让环节获得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东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县市,工业用地占到全部建设用地的30%,而用地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地占到总建设用地的20%,这部分用地完全是为了赢利;市政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约占建设用地的50%,这部分用地具有公益性目的,但其中也有大量用地背离了公共利益特征。这样用行政权力强行征地造成了很大的弊端:首先是难以控制自由裁量权的任意行使,对政府动用征地权没有作出限制;其次是征地范围的随意扩大使农民的生存基础可能被轻易地剥夺,对农民造成伤害。

按照前文提出的设想,农地持有者应该拥有永业权,土地使用者应拥有租业权。至于国有建设用地、住宅用地的使用权应界定为永业权,其他用地的使用权界定为租业权。那么,今后的立法上,必须实现土地产权权能上的平等,严格界定征地的“公共利益目的”的范围,除此之外,不得再征农地,政府也应无权征购或征用非公共利益土地。

当然,永业权也可以在特殊情况下被政府征购或征用。征地的唯一前提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公共利益的界定,我建议,对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目的的认定可以参考如下标准: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征收必要的土地;允许征收土地的公共事业是严格限制的,必须有法律依据。后者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必要的军事设施用地;政府机关办公用地;公立大学办公与教学用地;公共交通用地;公共园林用地;其他由政府兴办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之事业等的用地。除此之外的,为“经营性用地”(注:“公益性用地”一旦变更用途,即予以收回。例如,政府机关迁新址,旧有办公楼改做他用或者闲置,则予以收回,土地拍卖收益上缴国库),只能与农民或市民谈判,在其自愿的基础上,以市价购买永业权或者租业权等。为了能保证征收权不被滥用,还应当设立一个排除性条款,即明确排除哪些事项不属于“公共利益”的范围,如以发展经济和提高税收为主要目的征收应排除在外。

推进农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西汉以降的多数朝代都重农抑商、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单一分散的小农经济长期难以成长。从国外的情况看,农业的现代化,必须鼓励适度的规模经营。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土地流转中问题不断。2009年6月,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对安徽省舒城、无为和祁门县的土地流转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了“七大问题”。其中有两个是“真问题”,摘录如下:(1)土地流转集中连片流转难度大,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大型机械作业;(2)效益提升不明显。目前,规模经营还是以种植业为主,从事高效种植、养殖的比例较小,经济效益不明显。那么承包户给予农户的租金也不会很高。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中央政府缺乏土地流转的实施办法,自2008年到2013年6月,并无与农地流转相关的专门政策法规出台。各地政府“先行先试”,各有不同的理解,并结合当地的土地使用的需要,创造出诸如“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等模式,缓解当地建设用地数量指标不足的难题,但因为强制推行,定价不妥,难免让农民利益受损。(2)缺乏配套措施,比如农村社保制度的欠缺等,农民将土地流转(按:“流转”也是一个很特别的政策词语,规避了“买卖”之说)出去,有生存及养老等后顾之忧。(3)农业被当作传统的低利润或无利可图的弱势产业,没有从产业重整的角度入手予以培育。

所以,下一阶段的土地“流转”,一方面,建议参考台湾马英九的土地改革(“小地主大佃农”)的做法,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实现规模经营:以奖励的方式鼓励老年农民把零碎土地长期租出,一次发给10年或20年的租金,可以利用孳息来维生;土地租给有志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让耕作面积扩大,才能够引进高效率的现代化经营。

另一方面,应当采用产业重整的思路,改造传统农业。我总称这种新思路为“iPad模式”:即建立某种平台,整合其他产业,实现多赢。iPad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平台,可以集成笔记本电脑的功能(可以收发邮件、浏览新闻)、手机的功能、电子阅读器的功能、游戏机的功能、随身听的功能等。

这几年,我在江苏昆山、太仓,以及河南新乡等地调研发现,这些地方的农业已摆脱“小农”模式,初步实现了现代化,而且是比较收益较高的产业。这些地方的经验,不是“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现代化”,也不是“用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而是跳出了传统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式的桎梏,将一、二、三产业重整为一种新型的复合产业体系。其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

(1)力争在农村内部解决“三农”问题,利用农地流转,发展农场和劳务合作社等,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同时利用富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现代农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一个村庄内形成优势互补、有机互动的系统,从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说,农地就如iPad一样,是一个平台。通过流转,农地进入合作社,形成规模化的区片,并被规划成不同的产业园,这实现了农地的规模经营,将产生规模效应;与此同时,由于引进先进的种植、养殖等技术和人才,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附加值。

(2)以非征地方式适度发展与农业相辅相成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于结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则可用来引进休闲观光及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涉农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样就把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整合起来,大大增加了农业的附加值。

(3)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和现代化。城镇化,不是让农民仅仅在身份上成为“市民”,更重要的是享受更加卫生的生活条件(安全的上下水)、便捷的生活方式(使用自来水、天然气、公共供电,购物便捷)等。太仓、昆山等地,农民可以住上楼房,水、电、气、闭路电视等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等,生活方式市民化。这样一来,实现了“就地城市化”,农民不必进城,就享受到与城市一体的现代生活水准。

配套措施

土地问题涉及诸多利益集团,所以,土地改革不能仅仅考虑改变既有土地制度安排,也要考虑相关配套制度,否则,土地制度改革要么遭遇重重障碍,要么改革的效率大打折扣。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变革中,可找到诸多案例。今后的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参考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当今的形势,合理规划相关的配套制度设计。

一是要改革税制,避免过度依靠“土地财政”,否则,地方政府依然有积极性去侵犯居民的土地产权。

前文说过,土地制度安排存在较大缺陷。而这又因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让一些地方政府钻了空子,衍生出“土地财政”来。所以,变革现行土地制度,也需要考虑分税制的改革问题。

为了改变政府过分依靠卖地收入的局面,应该调整现行的分税制,实行财权与事权的配比。这其中,合理分权是关键。

中央和地方缺乏合理的分权,必然导致互相“讨价还价”,相互推诿责任,或者朝令夕改。例如,1980年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签财政承包合同承诺“一定五年不变”。然而,此后不久,中央就连续两年向地方“借款”,且“借款”不还;1999年年初,财政部提出公路法的修正案,希望将地方政府收取的汽车与公路之杂费,改为全国统一的燃料税,预计可以增加中央政府1000亿元人民币的税收,几乎是20%的年度收入。然而,在地方政府的反对下,该修正案被否决。

中央与地方权责利的合理划分,既可以避免诸侯经济,又可以避免中央对地方的随意干预,还可以保障各自的财政收支合理。具体讲:(1)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有划分明确的事务范围,并且在各自事务范围内,享有充分自主权。(2)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制度保障,可以反制中央的随意干预,使之不能单方面削减地方政府的自主权。(3)教育、福利、公共建设、市场管理、区域规划、治安等职能,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施行,中央不能直接干预经济的运作。(4)中央政府有充分的权力维护统一的全国性的市场,以及一个统一且稳定的货币政策体系。地方政府无权树立贸易壁垒等。(5)严格控制政府举债。各级政府都严格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不能随便靠上级补贴或银行借款乃至发行各种名目的债券来弥补开支缺口。

此外,重构“不动产税”(propertytax)。不动产税作为一种对土地及其附着房屋评估价值的课税在西方各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其最早的征收目的是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动产税已经成为各国地方财政税收收入的稳定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对不动产取得、保有、交易等环节课税的不动产税收体系,但不足之处很明显:流转环节税率过高,保有环节的作用极为有限。今后要构建新型不动产税制,整合土地出让率和房产税等税目,加快保有环节和增值环节的税收改革,全面覆盖,累进征收,以促进土地财政转型,房价合理回归。

二是改革户籍制度,不要将农民乃至市民束缚起来,要实现自由迁徙。

纵观国外的土地改革,其中有一项是推动土地流转,也就是说,允许土地自由流动,从而能够实现规模经营。经济学已经论证过了,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实现规模经济。可是,中国目前的体制下,有些因素可能会阻碍土地的流转,户籍管制制度即是其中之一。

估算表明,到2040年时,约有5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如果这5亿人口100%地居住在城镇,而脱离农村,农村的土地复垦,则城乡建设用地为2.83亿亩。如果这5亿人口既要向城镇转移,100%又为城乡两栖居住时,村庄不衰落,土地不重新整理,则比转移人口全部脱离农村而进入城市居住和原村庄土地被整理利用,多用土地1亿亩土地;如果还要从面积上改善农村农民的居住条件,那么,多用的土地可能是1.5亿亩。

这将导致土地资源的低效率利用,也不能充分实现规模经营。所以,国家应当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综合配套举措。

我在《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刍议》(《当代管理研究》1996年第2期)一文中说:“现行户籍制度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种姓制度的色彩”;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存在如此落后的户籍管制制度,这三个国家是:中国、朝鲜、贝宁。

户籍制度的弊端,在于“多向管制”(即不能实现居民的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之间的自由迁徙),以及附加在其上的各种利益,包括社保、医保、住房、子女入学等不公平的待遇。

尽管最近几年全国公安机关治安系统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正在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同时,河北、辽宁等多地已经相继出台了改革措施,做到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但是,与户籍制度挂钩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不是通过简单地改变户籍便可以改变的。此外,户籍“管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不仅仅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同时也体现在城市与城市、省与省、乡村与乡村之间。所以,未来户籍制度的改革方向,应当是实现全体公民一体化,即所有人享受同等的权利同时也根据劳动力市场需要自由选择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户籍制度”,因为,户籍登记、统计等工作还是非常必要的;所需取消的,只是户籍“管制”,以及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三是改革吏治,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否则,土地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难以有根本性的突破。

如果行政体制改革没有突破,即使上层从分税制上入手,重新合理地划分中央税与地方税,将事权与财权配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也未必能完全改变现在的土地财政问题。

道理很简单,只要“大政府”的局面没有改变,政府官员依然将自己定位成“父母官”,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依然膨胀,人浮于事,通过正常的税收途径获得的财政收入依然满足不了开支的需要,就必然从土地等方面补财政开支缺口。宋朝和明朝的案例,就很具有启发性,鉴于前文已有详细讨论,此不赘述。

当前中国财政开支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吃财政饭的人太多,需要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根据中共中央党校周天勇的估算:中国目前的官民供养比为1∶18(《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10日)。《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行政管理费(行政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为52.9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4.7%。到2006年,该费用上升为7571.0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8.7%。如果加上预算外和没有列入预算的,实际数据可能远远高于这个数。因种种原因,2007年至今,《中国统计年鉴》不再单列“行政管理费”,也难以从其他支出项目中分离出来。

第二,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但是中国的基本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比重偏低。2011年政府用于基本公共产品(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只占财政支出的34.65%,发达国家一般在70%左右。相反,中国政府公共支出越位问题很严重,譬如,经济建设费仍然占财政支出的30%(预算外和没有列入预算的可能高于这个数据)。

所以说,中国的改革要搞“顶层设计”,从政府体制改革入手,走“大市场、小政府”的路子,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并确保政府得到有效监督。对政府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对民众而言,法不禁止即可为。唯有这样,包括土地制度在内的各项改革才有取得根本突破的可能。

同类推荐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对史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历史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在历史长卷里的每一卷中都会给后人留下很多谜团。人类在地球上有着数百万年的生存史,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人类的历史长河犹如一面镜子,记载了历史每个种族发展史的瞬息万变,也记载了人类的耻辱与光辉。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人杰与鬼雄层出不穷,真善与丑恶泾渭分明。
  • 全面稳定(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全面稳定(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

    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一个发轫于小亚细亚的征服者,它依靠好勇的草原传统和坚定的圣战信仰迅速崛起;它处于东西文明的交汇之处,掌握东西陆上交通达6个世纪之久;它将游牧部落的传统、波斯的艺术修养、拜占庭的政治文明和阿拉伯的科学文化融于一身,成为近东文化一道新的风景线;它曾经是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然而终究不能抵挡其近代化的冲击,沦为了欧洲列强角逐中东的牺牲品。
  • 贵州榜样

    贵州榜样

    本书是贵州省委宣传部牵头,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编写的30余位贵州先进典型人物。他们有盲人教师刘芳;有呕心沥血的县委书记姜仕坤;有为民引水,力拔穷根的81岁村支书黄大发;有“中国生态英雄”、“贵州造林王”吴庆贤……贵州榜样的名字在全社会广为传颂,贵州榜样的感人事迹,在人们心中久久回响,他们是在贵州崇山峻岭深处挺起的铮铮脊梁,他们是贵州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丰碑。展示创新发展的新形象,凝聚苦干实干助跨越的精气神,传递同心同德奔小康的正能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无比强大精神力量。
  • 极品国士

    极品国士

    一夕之间,苏烨穿越到初唐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身上。这是武德八年的夏天,再过一年多,历史上那位有名的皇帝就会即位,开始一段很长时间河清海晏的盛世。忙忙碌碌的苏烨,只想咸鱼过这一生,种种地,做做美食,出国旅旅游,引进点异域物种,没事写写诗唱唱歌搞点发明什么的……
热门推荐
  • 还好我们在一起了

    还好我们在一起了

    她讨厌他总是一副张狂自大的样子,她讨厌他对所有女性都暧昧不清,她讨厌他笑起来会露出虎牙,她讨厌他那张妖孽的脸...越是讨厌越是被吸引,越是讨厌越是靠近,直至最后,她说:“还好,我们在一起了;否则,你还要祸害谁?”
  • 柴扉

    柴扉

    “了无牵挂,方得逍遥!”梁宇走时是这么认为的。
  • 毛泽东·大谋略:中共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决策

    毛泽东·大谋略:中共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决策

    记录了毛泽东如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伟人的超常的聪明睿智,战略家的深谋远虑,政治家的博大胸怀,革命家的宏伟的气魄,运用高超的斗争艺术,带领共产党人,为中国的命运所做出的非凡抉择,以及指引中国革命在风云变幻的复杂条件下披荆斩棘,渡过险滩恶浪,不断化险为夷、走向辉煌的胜利。再现了一位时代伟人的杰出领导才能、不朽功绩和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贡献。
  • 独孤凤萧

    独孤凤萧

    传说中,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立在奈何桥边的三生石。不知从哪里传出的说法,说三生石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与记忆。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不断的轮回,缘起缘灭,都极为细致的刻在三生石上。对于三生石,无人知晓它的来历,千百年来,也无人去探求。人们对这个传说,渐渐的遗忘在脑海里。只有一些较为迷信的道士,三更半夜在街上喊着:灯火烛噫,人尽散灭哟,三生石噫,顾芸芸众生呵,一笔勾销……(第一次写文,如有不恰当之处请提出来)
  • 我的秘密说给你听

    我的秘密说给你听

    已经是凌晨两点多,喧嚣的夜生活也渐渐安静。玉安街的尽头,一家店铺门头的灯忽闪着幽蓝,像从地域里逃出来的鬼火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深红色童话书

    深红色童话书

    本书是一本32篇童话组成的小集子,由著名学者、童话创作人安德鲁·兰编著。收录了著名童话《可爱的伊隆卡》《七个西蒙的故事》《小小野蔷薇》《强壮的王子》……那些美丽动人的想像伴随多少人走过他们的童年?那些扬善避恶、催人进取的情节是多少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在这个集子中安德鲁·兰先生将为我们展现他的彩色神奇世界。
  • 都市奇幻之恋

    都市奇幻之恋

    盛夏是大一新生,却有着人人都羡慕的男友,一场意外使男友下落不明,等了三年,是该放下还是继续寻找,五年后再见确实在另一个地方?是前世今生还是一场梦?
  • 伤寒论辑义

    伤寒论辑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毕大蜡烛

    毕大蜡烛

    通过昆明酿酒名家毕氏三代的命运变迁,全方位反映昆明的历史文化、老城老街风貌、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民情风俗、美食美景等,是昆明的“清明上河图”和“昆明百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