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5800000020

第20章 柴荣(2)

世宗对侍从大臣说:"你们不要为我毁佛而有疑虑。佛以善道教化士庶,假如志于行善,就是信奉佛陀。那些铜像哪是什么佛呢!况且我听说佛义在于利人,即使是脑袋、眼睛都可布施给需要的人,倘若朕的身子可用来普济百姓,我也不会有所吝惜的!"司马光编书到此,忍不住有议论道:"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像周世宗这样的君王,可以用"仁"来评价了!因为他不爱自己的身体而爱士民。像周世宗这样的君王,可以用"明"来评价了!因为他不用无益于民的东西而废掉有益于民的东西。

我不怀疑柴荣的真诚。有一次,柴荣与诸位将军丞相在万岁殿聚餐,时任殿前都虞候的赵匡胤也在座。

吃饭时柴荣发感慨:"这两天天气大寒,朕在宫中吃美味佳肴,对士庶无功而坐享上天赐予的禄位,很是惭愧。朕既然不能自己种地而吃饭,只有亲身去冒飞矢流石的危险去为民除害!如此,还略略可以自我安慰。"我非常欣赏柴荣的自我表白是:"朕必不因怒刑人,因喜赏人!"我一定不会因为发怒而惩罚人,也不会因为喜爱而奖赏人!

他担心天下有冤案,有时会亲自去复核大案。历史记录,这年六月,他曾亲自在内苑查阅囚犯卷宗。案子里有个汝州百姓马遇,他的父亲和弟弟被官吏冤枉致死,马遇就多次来上访要求昭雪。但官司屡经覆按,没有结果。柴荣亲自来问这个案子,最后得到了实情,史称"人以为神"。从此以后,各部门负责司法的官员都来亲自审查刑事诉讼案件,以免大意出错。弭冤白谤,第一天理;司法不公,至为无道。在后来的日子里,赵匡胤对刑狱案件格外重视,对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深恶痛绝,应该是受到柴荣影响。

世宗的后周天下是一个不断走向文明的天下。这是世宗柴荣留给赵匡胤最珍贵的遗产。

柴荣还主持边防,修筑了葫芦河堤岸。葫芦河,即今天的漳水,史上又称衡漳水。衡就是横,古来大河也即黄河自南而北流经今冀州即今河北之地,而漳水则自西而东流去,横亘数百里,故称衡漳。这一条东西向的衡漳水,成为契丹骑兵的天然屏障,对保障一马平川的冀南、河南等地关系重大。周世宗看到了这个地缘军事特点,他认为漳水的南部堤堰太过低矮,这样,契丹如果渡河,会很容易越过大堤,进入冀中平原。他希望有一溜高大陡峭的几百里堤岸,借以阻挡或迟滞善于骑射的草原骑兵过河,以赢得捍御的准备时间。

这个工作,他交给了大将韩通与王彦超。这活儿的凶险之处在于:这是在契丹眼皮底下给他们戴眼罩。契丹当然不干。于是有交战。韩通是边打边干,兵卒即是丁夫,战斗加上浚治,居然完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个功绩在任何时代看来,都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此外,韩通还沿葫芦河流域,在重要隘口修筑了城堡。

葫芦河堤岸和城堡的修建,成为北御契丹的天险,又是河北间通漕的水道,还是冀中溉田的水源,一举三得。史称"自此契丹不敢涉葫芦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大帝柴荣有见,韩通、彦超功高。

但柴荣最重要的工作是广开言路,求臣下之智,建设国家。

公元955年二月,世宗下了一道诏书,史称《求言诏》,令群臣不必有任何顾虑,畅快地分析大周的过去和未来,讲述得失之道。

诏书大略说:即使尧舜禹汤这样的上圣之君,文武成康这样的至明之主,还在求逆耳之言,苦口之药,况后人之不及哉?朕对国家卿大夫,不能尽知每个人的才能,不能尽识每个人的面孔;如果不采集其言论而观察其行为,审明其意见而考察其忠诚,那将怎样来知道各人见识器略之浅深,知道朕任用各位之当否呢?如果各位进言,我拒听,罪责在我;如果朕躬求言,各位不言,那罪责是谁的呢?

《求言诏》写得真切诚恳,又带着严肃的质问。诸臣不得不认真对待了。

《求言诏》下后,刑部所属的比部郎中王朴献上一篇《平边策》。

"上辅之器"王朴

王朴与李谷、宋齐丘、韩熙载等人一样,乃是五代时期不多见的高人之一。史称此人少时"警慧",机警聪慧,文章写得好。后汉时曾中进士,做了校书郎,在枢密使杨邡门下。当时汉室正乱,大臣交恶。王朴观察后,知道国必危、人必凶,不想在此恋栈,赔上自家性命。于是辞职,回家种田去了。果然,没有多久,后汉隐帝刘承祐大开杀戒,杨邡等人被灭族,凡在他门下的,也多罹祸,而王朴独免。这就是儒学主张"明哲保身"的智慧。在有道邦国,正义可以推演,儒学主张行道、担道,生死以之。

即使在严峻时刻,也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在无道邦国,正义无法推演,儒学即主张"卷而怀之""独善其身"。王朴此举,有儒学大义。

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被招募为记室,一个秘书官。柴荣为开封尹时,升为右拾遗,一个谏官;并充开封府推官,一个法官。柴荣践祚后,授比部郎中,相当于刑部的司局长,朝官。

王朴性敏锐,但特别严肃,史称"伤于太刚"。在稠人广坐中,他也不苟言笑,正色高谈,与座者没有人敢于跟他开玩笑。赵匡胤也对他畏惧三分。

《五代史阙文》记载:周显德中,王朴与魏仁浦都做到枢密使。当时赵匡胤开始掌禁兵,已经做到殿前都虞候。一日,朝廷的殿直,即禁卫军某番号指挥,乘马时没有注意,冲撞了老赵的导从仪仗队伍。老赵依法办事,就到枢密院来告状,说这位殿直无礼。魏仁浦就要下令宣徽院调查此事,但王朴阻止了魏仁浦,并对赵匡胤说:"太尉您名位虽然很高,但并没有加使相(意思就是还没有文官之职)。殿直,乃是廷臣也。太尉与殿直比肩侍奉陛下,不宜如此。"这番话的意思事实上带有息事宁人的姿态,也等于是对老赵气量不够宽宏的一次批评。王朴比老赵大二十岁,有资格教育年轻人。

史称老赵"唯唯而出"。老赵应该在王朴的耳提面命中,有了感悟。多大点事啊,还要诉诸公断。路上不知偶尔相撞,互相一笑,事情也就过去了。人生的成长,往往就在这类"教训"中获得机缘--当然,是不是当作机缘,那是要看各人根器而定了。老赵后来的宽宏大度,我以为与王朴的"正色"批评有关联。

老赵一生敬畏王朴。史料记载:周世宗在禁中做功臣阁,图画当时有功大臣若干人。制作为屏风,立于阁内。若干年后,赵匡胤即位,有一天走过功臣阁,有风吹开半扇门,正好露出王朴的画像,赵匡胤骤然望见,马上站住,面色很庄重地整理御袍襟带,向画像弯腰鞠躬。

左右道:"陛下贵为天子,他不过是前朝之臣,您这大礼是不是太过啦?"老赵以手指御袍道:"此人在,朕着不得此袍啊!"史称"其敬畏如此",老赵对王朴的敬畏,就是这样的。也正因为王朴太严厉,故后周人物虽然心服他的机变、见识,却没有人愿意人前人后夸奖他。他得罪人太多啦。没有几个人愿意像老赵那样,在王朴的批评中学习成长。

柴荣征淮南时,每次都要王朴留守东京。当时东京城里街巷狭隘,按规划要拆迁扩展,王朴主其事。他对有个乡校的消极怠工很不满意,就当街鞭挞了他几十鞭子。这人愤然叹息道:"我已经得到任命,就要补乡虞候了,王朴不敢处决我!"

帝制时代,官员不能直接杀戮官员,这个乡校要做乡虞候,也是一种晋升,可以看作是地方乡一级外派司法小官。

不料王朴知道后,命左右将其抓来,当即在马前杀了他。周世宗听说这事,笑着对近臣说:"这家伙是个大傻子,居然到王朴前去吹嘘要补什么"乡虞候"!真是该死!"这事对"乡虞候"未免不公,五代草菅人命遗风如此。但由此事可以窥见王朴的凌厉风格,以及柴荣对王朴的纵容。赵匡胤和他的兄弟赵光义与众人不同,很早就赞誉王朴为"上辅之器",辅佐国家的高级人才。王朴知天文,通声律,有《大周钦天历》和《律准》并行于世。按今日说法,王朴应该是一个通才,一个复合型人才。晚唐迄五代十国近百年,论识见、论才学,王朴都是一等一的人物。

王朴《平边策》,是五代末年,赵匡胤时代为数不多的"雄文"之一。

了解彼时天下形势,了解彼时人物智慧,《平边策》可读。

《平边策》文气略作疏通,大意为--中原之所以失去吴越、巴蜀、幽燕、并州,都是由于失道所致。大唐失道而失吴、蜀之地,后晋失道而失幽、并之土。如今须考察所以失地之根源,然后能知所以收取失地之方法。

开始失土时,莫不因君主昏庸、臣子奸邪、兵骄民困。奸党在内飞扬跋扈,武夫在外横行霸道,恶习由小到大,积微成著。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乱而窃国号,幽并乘间而据其土。

故如今收失地、平天下之说,莫若反唐、晋之失而行。进用贤人斥退不肖,这是收罗人才之法;布施恩泽恪守诚信,这是结固人心之法;奖赏有功惩罚有罪,这是激励人心之法;革除奢侈风习倡导节用习惯,这是增加财富之法;用民以时轻徭薄税,这是富足百姓之法。如此,等到群贤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足,士庶既附,然后起兵而使用他们,功业没有不成功的!四境之人看到我有必胜形势,那么知道其国内情状者,就会愿意来为我做间谍;熟悉山川形势者,就会愿意来为我做向导。

民心既归,天意必从。说到攻取天下的方法,必先其易者!

南唐与我相接国境近二千里,这地势很容易让我们骚扰对方。骚扰当以其没有防备的地方开始,他防备东面,我们就骚扰西面;他防备西面,我们就骚扰东面。对方必定东奔西走去救援。而就在这东奔西走之间,我们可以探明对方的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不须大举进攻,暂且只用轻兵骚扰。南人懦弱胆怯,闻听有小警,必出动全军去救援。军队频繁出动,则民疲而财竭;如不出全军救援,我们就可乘虚夺取土地。如此,江淮之间将逐渐全为我所有。既得江淮,就用那里的百姓,扬我大周的兵勇,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到江南,那么桂州(后楚)、广州(南汉),皆为"内臣",巴蜀诸国,可以传檄而定。如不至,我已得四方之地,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吴、蜀平,幽州(等十六州故土)亦望风而至。只有河东,并州北汉,是必要拼死一战的敌寇,不可以恩惠信义诱导,必当用强兵制之。但自从高平战后,他们已国力虚、士气丧,必不能再主动兴兵,故此地当无太大边患,我们应暂放以后图取。待天下已平,看好时机,可一举擒获。

如今士卒精炼,甲兵有备,部下懂得畏服军法,诸将愿意效力疆场。再有一年时间就可以出师了。现在,应该从夏秋开始,积蓄粮草充实边境。

史称世宗柴荣看完这一篇《平边策》,"欣然纳之"。柴荣时代群臣多因循守常,苟且偷安,很少有人考虑天下问题。故柴荣《求言诏》下后,群臣所上言,很少有可取者。只有王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神采俊朗、气度劲迈,有谋略,能决断,所有的战略规划,都能让世宗满意。从此以后,柴荣格外赏识王朴,很快将其提拔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以后又进入枢密院。

底定中原路线图

今日读《平边策》仿佛再见"隆中对"。那一种规划分明、指挥若定的气概,五代雄文,似无出其右。所以后来周世宗、宋太祖,基本上是按照《平边策》战略构想行动,虽然次序有不同,但思路是一致的。在五代末年大棋局中,这是一篇名垂青史的"底定中原路线图"。

但这个"路线图"也有两个地方,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准确。一是"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这句话说得未免过满,后来的事实证明,幽燕十六州并没有"望风而至",虽然世宗柴荣征讨契丹时,幽州以南确实是"望风而至"。历史无法假设,但终宋太祖、宋太宗两代人,没有解决契丹问题,终北宋九朝百余年,也没有解决契丹问题。显然,"幽州亦望风而至"不现实。小觑契丹,是不明智的。

二是关于路线问题,按王朴设计,平天下的程序是:先下江淮;次下江南;再下荆湖、南汉;再下巴蜀;尔后北向幽燕(契丹);最后下河东刘氏。

世宗柴荣按照王朴的意见,果然平定了江淮,但没有去下江南,兵锋转向契丹,兵不血刃征服燕南等地,惜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宋太祖继承后周事业,已经得到江淮之后,首先征服了与北汉勾结的潞州李筠,而后平定了扬州李重进。接下来,没有动江南,而是从江南西侧的南平、武平、南汉开始用兵。等于在南唐和后蜀之间的湖北、湖南、两广等地撬开一个巨大的裂痕。而后还是没有动江南,而是转向巴蜀。一直到巴蜀灭后,才将兵锋指向江南。南唐下,宋太祖没有按照王朴的意见先去解决幽燕问题,而是转向了河东之地,结果没有达到目的,顿兵而归。

周世宗在征讨幽燕时,遗恨而终。宋太祖在征讨北汉时,遗恨而终。而幽燕、北汉,事实上都是契丹的势力范围。

故柴荣虽然接纳了王朴的意见,但又做了战略调整,按照柴荣后来实施的"路线图"计划,大略程序应该是:先下江淮(与王朴同);次下幽燕(与王朴异);再下江南(与王朴异);再荆湖、南汉(与王朴异);尔后下巴蜀(与王朴异);最后下河东刘氏(与王朴同)。

按照赵匡胤的"路线图"意见,大略程序应该是:江淮已下(与王朴同);次下荆湖、南汉(与王朴异);再下巴蜀(与王朴异);再后下江南(与王朴异);尔后下河东刘氏(与王朴异);最后下幽燕(与王朴异)。

但老赵的这个"路线图"被赵普所修订,赵普坚决不同意下幽燕,甚至不同意下河东。所以最后老赵实施的"路线图"是对赵普"路线图"的折中:先下江淮(与王朴同);次下荆湖、南汉(与王朴异);再下巴蜀(与王朴异);再后下江南(与王朴异);尔后下河东(与王朴赵普异);最后下幽燕(与王朴赵普异)。

关于"平边路线图",王夫之《读通鉴论》也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大略是:先下江淮(与王朴同);次下幽燕(与王朴异,与柴荣同);再下荆湖、南汉(与王朴同);再下巴蜀(与王朴同,与柴荣异);尔后下江南(与王朴异,与赵匡胤同);最后下河东刘氏(与王朴同)。

王朴、柴荣、老赵、赵普、船山五人意见用图表展示,如下:人物顺序

王朴

柴荣

赵匡胤

赵普

船山

一江淮江淮江淮江淮江淮

同类推荐
  • 帝国之殖民争霸

    帝国之殖民争霸

    穿越到1444年,成为葡萄牙国王,开启大殖民时代,统一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一个伟大的日不落帝国,欧陆风云争霸之路,将文明和进步的光辉传播世界!书友群549892795~
  • 大荣风云录

    大荣风云录

    带着前世记忆的战祸遗孤顾危,十八岁便成了西南某县的县令,四年时间,政绩显著,他原本只想和自己在乎的人安稳生活,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杀人不见血的官场,利益,恩怨,情仇,迷雾重重的身世之谜,一切一切一步步向他紧逼,在这波澜诡谲的暗流中,他将何去何从?
  • 李鸿章:甲午之殇

    李鸿章:甲午之殇

    小说以中日甲午战争为背景,真实再现了战争前后清王朝的社会、宫廷、官场、外交、战事等各方面的情况。作者以至情至性的悲悯情怀,围绕主人公李鸿章,展开了一幅末世王朝的立体画卷:堂堂大清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臣子李鸿章肩负重任,一面是慈禧太后的挥金如土,一面是中日战败后的屈辱求和、割地赔款,他夹在其中委曲求全,苦苦支撑着风雨飘摇中的末世王朝……
  • 南朝大争霸(全集)

    南朝大争霸(全集)

    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代,这一时期虽然短暂,但对后来的隋唐大一统产生了极为正能量的影响,了解这段历史,是时代及读者的需要。本系列图书以轻松诙谐的笔调纵深讲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异彩纷呈的历史,对南北朝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铁马金戈的战争场景、波谲云诡的宫廷阴谋、离散破碎的皇权亲情、无边泛滥的情色欲望等方面都有全面的描述与评论,帝国争霸兴衰史在轻松幽默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本书套装共五册,讲述了南朝政权——刘宋,从繁盛到走向衰亡的过程。
  • 徐逆

    徐逆

    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历史滚滚洪流,绝大多数人都选择顺流而下,也有人选择逆流而上。在史书中,这些逆流之人的名字注定将被千古传唱。可区别就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本书新建书友群(543632816),欢迎读者提出意见!
热门推荐
  • 拐个男子当相公

    拐个男子当相公

    空间在手,看我如何玩转古代,什么家里穷得饭都吃不起,爹娘不在只有两个哥哥,看我让你们过上幸福的米虫生活...诶那个少年有点帅要不拐他当上门女婿?
  • 前朝公主不愁嫁

    前朝公主不愁嫁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第一眼看到他,她便惊呼:“我见过你,你是我梦里的那个男人!”于是,他邪邪一笑,不客气的将她拥入了怀里,“原来,你连梦里都在想着朕……”他俯身要来亲吻她,她却不小心划伤了他,只是为嘛最后走的时候,是他抱着她?她原本只是太后身边的小宫女,却在被皇上看到的当天封为了公主。因为逃避男友的吻,却没想,竟然和他一起穿越,她以为南宫翼只是霸道,她以为南宫轩只是掩藏了自己,她也以为,她喜欢的仍是氤氲不散的曼佗罗,却在最后,明白了,什么都在变,包括她的心……
  • 凤倾天下:女帝倾城

    凤倾天下:女帝倾城

    她是21世纪一名雇佣兵兰月,却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得知昔日的男友是敌方的头领,接近她只是为了得到碧玺珠,为了救好朋友且是上司,被他一枪打中心脏。她是凤岚国长公主凤朝颜,却在大婚前夜被未婚夫灭国。在得知父皇,母后,弟弟都被杀害后,终无法承受跳楼自杀。凤朝颜的死注定了兰月的归来,凤星临世,涅槃重生。
  • 陪伴孩子成长的历险探秘故事

    陪伴孩子成长的历险探秘故事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古往今来,它的浩瀚无穷让无数的学者为之苦苦探索,辗转难眠。那么,宇宙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它的浩瀚无穷,到底来自于哪里……
  • 灼灼桃花缘

    灼灼桃花缘

    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之后会补上
  • 贵女谋略

    贵女谋略

    徐妙筠,徐氏第三女,享年九十。在徐家家谱上,描述徐妙筠的便是这几个简单的字,不是因为她平凡,而是因为她太过不平凡。她是徐家最得宠的小女儿,是泰宁大长公主的金兰姐妹,是报了抄家之仇和杀父之恨的徐氏功臣,是景宣帝的皇后,是成毅公的妹妹,她身负多重身份,内心却从未改变,即便站在九重台阶上,依旧是那个在紫藤花架下看姐姐们下棋却闷得睡着的小姑娘。
  • 抗命3

    抗命3

    根据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发动1942年华北大扫荡史实撰写,深度描述缺粮少弹没钱的艰苦时期,八路军怎么齐心抗日、团结百姓,为了打鬼子、救乡亲,大好男儿不惜一切代价乃至违抗军令。
  • 文人的贵族精神:熊召政文化讲谈录

    文人的贵族精神:熊召政文化讲谈录

    对文化、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由熊召政的20篇演讲集结成册,主讲作者对文人、文化的理解和体悟,其中以湖北楚文化为重点,多篇都有涉及。本书分三章,第一章主要讲文人,第二章讲作者自己对文化、生命等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第三章以楚文化为主题,也有篇章讲其他地区文化和中外文化对比。
  • 我的体内藏了一只朱雀

    我的体内藏了一只朱雀

    穿越成北疆王府二殿下,权势滔天,天赋顶尖,还有一名即将成亲的绝色美娇妻,简直美滋滋。可是让他感到气愤的是,身患不治之症,只剩四年的活头,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 等那一颗流星

    等那一颗流星

    一个大魔头一个小魔女,一个满脑子就是拼搏,一个吃了睡睡了吃,两者合而为一,却领导着几个年轻人创立了属于他们的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