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97000000009

第9章 热爱和平

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气度,这就是一种国民性或民族性的体现。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都是由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构成的,看似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如果与其他的国家或民族比起来,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发现,这个国家或民族,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所独有的特征。

当然,中国人也不例外,也有其自己的民族性,最为显著的莫过于文弱和保守。在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国人形成的文弱保守性, 早已广为人知,现在加以系统地提出来,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论说。

纵观历史,以事实为基础,中国人的这一民族特征,展现得更加清楚明了。

热爱和平(一)

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武力,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从另一个方面说,恰是中国人文弱的表现。这种品格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下面几点找到答案。

一、中国人在本质上就有文弱性。

二、各朝各代的封建统治思想,大都是主张和平和睦的。

首先从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子贡的一段谈话来分析。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列出了三个条件,即:足食、足兵、民信。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生存的基础,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财政、军备和人们的信用。

子贡又问:如果在这三者当中非得去掉一个时,能去除什么?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军备。子贡追问:若只能留下一个,那财政和信用应当怎样取舍呢?孔子略加思索回答说:去财政。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信用第一,财政其次,军备后之。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在于讲信用,没有了信用,国家很快就会灭亡。但是孔子并不是轻视军备,他自己曾说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他并非强调文弱,只是相比之下得出信用第一的结论。

但是孟子等人的思想就向文弱靠近了,不仅主张“仁者无敌”,还讲“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意思是:拣选合适的木棍可以抗击秦楚的坚甲利兵)。在他们的观点里,认为“武器无用”,处处流露出若施仁义,军备就不值一提的信念。总而言之,后世的儒家大多有轻视军备的倾向,这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如此,相对在孔子前后出现的老子、墨子等人极端的和平思想,儒家学说在轻视军备这点上的弊端还是较少的。老子“不争”和墨子“兼爱”的主张,都认为军备无用、战争停止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个学派的追随者众多,受到这种学说影响的中国人不在少数,盛行厌恶战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中国人长于利害算计,很早就明白:小到纠纷,大到战争,这些事不但伴随着风险,而且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由此也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尽量避免纠纷和战争。

事实也不尽如此,中国塞外的少数民族就曾打破过这种习惯,且不论其得失,功难补劳却是一种遗憾。对于当时中国的当权者而言,以利禄怀柔北狄,消弭侵犯北方边境的势力,不与之开战的政策才是利益所在。

可是在这之前的中国人却未必有这样怯懦,尤其是在汉代,竟有“胡兵五而当汉兵一”的说法,兵力的强弱可见一斑。在《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中,也记载着许多豪杰式的人物:荆轲、聂政、傅介子、段会宗、陈汤、班超等。可是由于功利主义、妥协主义在后世历代的积聚,渐渐消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骨气,最终造就了今天怯懦的中国人。

提起中国人的文弱,简要来说,就是作为一个个体,很少以暴力解决问题;作为一个团体,也不喜欢诉诸战争。中国人所谓的争斗,多是指口头上的争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或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爱争斗的民族之一。在中国的学校、政府机关等群集的场所,一定有“禁止喧哗”的警告牌。其实,中国人做的只是口头上的争斗喧哗,决不会使用武力。

我在中国留学期间,尤其是在北方的时候,从未见过中国人在一处扭打的场面。即使是非常激烈的争吵,也决不动手。偶尔有一次见有人打架,站在旁边观看,也不由让人急得难以忍受。

中国人的争斗多是动口不动手,很自然也就不喜欢流血战争。中国的“武”字是由“止戈”二字组成的会意字,所以,“武”并非是指使用武器(戈),而是不用武器的意思。《左传》中有“武禁暴戢兵”的句子,《易经》也宣称“神武不杀”,武的精髓正在“不杀”二字,滥施暴力者是不能称之为武的。制止暴力分子滥用武力才是“武”的本意所在。

中国从唐代开始设立武庙。人们把周军师太公望视为军神,推崇其作为武庙的始祖,就像文庙尊孔子为圣人一样。以后,历代的名将也都被引入、供奉于武庙。然而,北宋的宋太宗参拜武庙时,曾指着秦朝白起的灵位说,这个人坑杀了数十万的降兵,违背了“武”的精神,没有资格供奉在这里,应该将其逐出武庙。宋太宗的话与前面“神武不杀”

对照来看,“武”的本意就更加清楚了。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与楚国在泓河附近进行一场交战。宋襄公的部下建议趁楚军渡河时发起进攻,宋襄公未予准许,认为君子不能乘人之危。等到楚军全部登岸,在整队布阵的时候, 部下又建议趁机出兵,宋襄公命令按兵不动,说礼仪不可违。待敌军准备就绪,才光明正大地开战,而宋襄公最终战败,自己也身负重伤而丧命。这就是所谓的“宋襄公之仁”,也成了留给后世的一个笑柄。但《公羊传》里讲到“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可见当时对宋襄公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他是纵然战败也不失礼仪的君子。

在中国的文学里,崇尚武力的作品也是很少的。与其相反,厌恶兵役、诉说征战之苦的作品却相当多。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后世的诗文中这一倾向愈加明显。

东汉的陈琳曾作《饮马长城窟行》诗写道:

生男慎莫举, 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 死人骸骨相撑拄。

唐代大诗人杜甫《兵车行》这样描述: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因为在长年战乱中,男子不得不服兵役,所以人们不希望生养男子而想要女子,以免于受劳役之苦。另一方面来看,认为生养男子反倒不如生养女子更好些,就很直接地表达了人们计较利害的思想。

杜甫在《兵车行》中也描写了出征士兵与家人惜别的场景: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在我看来,牵衣扯袖、撕心裂肺般的哭泣不是太没骨气了吗? 唐代王翰的《凉州词》曰: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中虽颇有洒脱之气,但对于出征的军人应有的心态来说,还相差太远。李白的《战城商》、李华的《吊古战场》,诗文中表现的也都是对战争的厌恶、痛恨。

古人诗中表现战乱之苦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唐代白居易的新乐府《新丰折臂翁》。这首诗叙述的是一位居住在新丰的断了右臂的老人的故事。老人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被征派到云南服兵役,出于对战争的憎恨,也为了免除兵役之苦,在途中趁夜深时自己将右臂折断,成为了不具备服役条件的人,被放还故乡。而今老人已八十岁了,断臂虽经常疼痛,甚至痛得彻夜难眠,可看到昔日被征往云南的人,没有一个人再回来,都成了异域的孤魂、他乡的野鬼,断臂老人感叹自己的一生,也算是相当幸福了。

此臂折来六十年……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 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

这首乐府诗虽然是为了劝诫统治者慎耀边功而作,不也太过激了吗?事实上,白居易所记之事,决不是虚构的,而确有其事。在正史里有明确的记载,从隋末到唐代战乱年间,当时的青年将折伤自己的手足,称之为福手、福足,以此逃避兵役。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不愿意服兵役,视当兵是件丢脸的事,不得不说是这种风气的沿袭。举例来说,在唐代,当时军人的地位极其低下,一家人中若有个当兵的,别人不用说,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会看不起他。热衷于文官科举考试的人很多,而对军人武举考试感兴趣的人几乎没有。

唐代的兵役制度与日本的很相似,用来守卫京城的士兵都是从地方上挑选出来的,称为“卫士”或“侍官”。可是在当时,人们争吵恶言相加时,便骂对方是“侍官”。其意义基本相当于日本称为“贱民”或者“隐亡”(火葬场焚尸工)之类的人。可见中国当时军人的地位,低下得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如果认为军人的地位低下的状况仅限于唐代,那就错了,这是中国历朝历代共有的现象。中国有句俗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的铁不会打成钉,有用的人决不应入伍当兵。还有类似的一句话是“铁到了钉,人到了兵”,是说人当了兵就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了。由此推断,在当时的中国,人们视士兵如同乞丐。

军人被视为那样卑下的职业,在这样的中国社会中,出现勇将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翻开历史史书,又记载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事实到底是怎样呢?

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开始征伐高句丽。当时领兵的是有名的大将李勣,据说唐太宗也亲临辽东,以督三军,对高句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

没用多长时间,李勣率领的大军就攻下了许多城池,即将兵临高句丽都城平壤。在这时,大军碰到一处坚固无比的要塞——安市城,此城是前往平壤的必经之地之一。

唐太宗知此情况后,对李勣说,我听说安市城地势险要、兵力强盛,而且守城的将领智谋非凡,孙子兵法所说的“城有所不攻”,这座城池就在此列吧。如果我们发兵直接攻打此城,恐怕对于最重要的平壤城的攻破不利。李勣对唐太宗所言不以为然,认为要是因为安市城难以攻下,就放任不顾,军威将会大受损伤。但是若攻下了这个要塞,那么我军将士气大振、所向披靡,所以,他主张一定要先把安市拿下。

唐太宗虽然心里有所顾虑,但是碍于李勣作为统帅的威严,还是点头同意了:“以公为将,安得不用公策。勿误吾事。”就这样,攻陷安市的责任全部落在了李勣身上。李勣率领军队接连不断地向安市发起了猛攻,但天不遂人愿,大将李勣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也没能攻下此城。天气转冷开始下雪,由于战事旷日持久,粮食也匮乏起来,唐朝大军只好放弃攻城,凄惨地撤退回国。

说起唐太宗,在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三代以后的明君。但是安市的失败,虽然责任不在于他,却给他一生赫赫战功带来了污点。反对唐太宗的建议,力主攻打安市城的李勣难辞其咎。

李勣作为一个将领,就要明白自己言责、职责的重大,认识到这点,他要做的就只能是竭尽全力攻下安市,绝无后路。即使最终没有成功,那么,他也应该醒悟到该以死谢罪,而不是为免死罪,在极力争辩说“吾不关焉”,得以度过余生。李勣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很难

让人恭维。

天正十五年(1587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攻伐九州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的事件。当时敌对方丰前的秋月种宝的军队得到岛津方面的帮助,得以固守在岩石城内,静待丰臣秀吉的进攻。

岩石城是有名的险要之地,守城的将领熊谷越中又是一员猛将,考虑到这种情况,丰臣秀吉决定不攻此城,而计划让蒲生氏乡领兵监控牵制岩石城守军,自己则带兵前进。

听了丰臣秀吉的计划后,蒲生氏乡强烈反对,坚决请求攻下岩石城。丰臣秀吉并没有轻易应允他的请求,在蒲生氏乡再三强求下,丰臣秀吉才勉强答应了。于是,蒲生氏乡抱着不攻下此城就切腹自杀的决心,向坚固的岩石城发起了勇猛的攻势,仅在一天之内就取得了胜利。丰臣秀吉的军威也因此大振,很快就平定了九州。

安市城和岩石城的情况或者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攻城时如果李勣抱着和蒲生氏乡一样的决心,或许会有一个较好的结果,这是毋庸怀疑的。虽然大唐将军李勣的名望远在日本武士蒲生氏乡之上,但是在看重

自己责任这一点上,却是远远不及的。

热爱和平(二)

中国人一般不会侵略其他的国家,因为他们以兵役为苦,厌恶战争。中国人凭借着自己灿烂的文明,自古以华夏自居,将四周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以示他们未加教化,并加以排斥,虽然如此,但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决不对他们以兵力相加。中国人对蛮夷的大原则就是“辉德不观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当然不可否认,这一原则有理想化的倾向,但是实施起来的效果是很令人怀疑的。

中国北方的塞外民族,不从事农耕生产,以掠夺杀戮为业,被视为野蛮的民族。不管中国是多么热爱和平,他们都毫不留情地以武力相加。像殷代的獯鬻,周代的猃狁,秦汉时的匈奴,隋唐时的突厥、回纥,宋时的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是如此。

但是,对于这些北狄的侵略,当朝统治者并不愿以武力相抵抗。虽然有时也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对付他们,但更多的时候是赠以金帛讨他们的欢心,用来缓和其掠夺的势头,这是历代当权者惯用的策略。1911 年秋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在讨伐满清的战斗檄文中,有着如此愤慨的措辞:“汉人实耕,满奴食之。汉人实织,满奴衣之。”

这种情况并不只限于清朝。中国自古以来就被北狄认为是宝藏金库。南北朝末期的突厥王他钵可汗就曾经说过:“但使我在南两儿(北齐及北周)常孝,何忧于贫。”可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北狄的君主都有着他钵可汗这样的用心,那就是以武力的方式胁迫汉人,进奉金帛以享荣华富贵。

当然,中国也曾有征伐北狄的豪杰式帝王出现,像秦始皇、汉武帝。但是在民间,人们却对他们的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批判他们使用武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同样,人们也不太欢迎在异域建功归来的军人们。

在西汉的时候,一位名叫陈汤的西域副校尉,袭击并且杀死了匈奴的郅支单于,这无疑除去了汉朝的一大心病,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汉朝天子知道后,欲加赏于他。但是,当时有名的儒者丞相匡衡却认为,陈汤的这种做法违背了用兵先制,没有经过天子的许可就擅自行动(当时陈汤远在西域,遇到紧急情况,做事不可能全都等天子许可)。如果赏赐他,那么以后就会有许多人以此为榜样争相效仿,如此以来,塞外的祸事定会不断。最终陈汤没有得到任何犒赏。虽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是陈汤尽管建立如此大的功勋,其晚年还是陷入了悲凉的境地。

还有一个例子,唐玄宗在位时,有一位叫赫灵筌的大将军。当时突厥可汗默啜称雄塞北,经常入侵唐朝的领地,赫灵筌杀了默啜,取了他的首级,并将默啜的首级献给朝廷,以期自己的功劳能得到奖赏。但是当时的宰相宋壕却认为,如果为此给赫灵筌以厚赏,恐怕他将来会在年少气盛的天子面前夸耀自己的边功,权衡之后,就没有犒赏其功。赫灵筌听说后,心中十分的不平和失望,过于伤心痛哭导致吐血而亡。

中国人具有的文弱特点,很早就为国外人知道。曾在中国居住了几十年的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曾说过:“蛮子(中国南方人)如果是一个侵略性很强的种族,他们会很轻易地征服全世界。但是各位也不用杞人忧天,事实上,这些南中国人只是精明的商人、伶俐的工匠,而一点也不具备当兵打仗的资格。”另外,清朝初期曾在中国传教的西班牙人纳波雷托也说:“中国人善于做学问、经商、制作精美的古董,却不会打仗。”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黄祸论”——即黄种人渐渐会压倒白种人的论调(这种说法始于甲午战争前,到日俄战争后进一步流行,至现在依然是世界的一大问题),其实是很没有根据的。当然,所谓的“黄祸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且相当复杂。但是如果“黄祸论”只限于战争方面,而且“黄祸论”的主人公又仅限于中国人的话,这种观点毋庸置疑是荒诞不经的。

在过去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中,确有这样一个事实,即亚洲人曾经入侵欧洲,给白种人带来沉重的压迫。这些历史有:公元五世纪匈奴侵入欧洲、十三世纪蒙古人侵入欧洲、十五世纪土耳其也开始向欧洲入侵。但是不能将这些野蛮的塞外民族与文弱的中国人一视同仁,那是完全错误的。

纵观近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曾经与许多国家交过战,中国几乎和世界上所有的强国都交过手。但是对中国而言,这些战争中有许多并不是出自他们的本意。如果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和角度来看,这些战争都是诸国列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

1907年,在荷兰召开了第二次万国和平会议。在讨论到战争开始的时候,是否要先通知对方这个问题时,出席会议的中国委员讲道:发动战争之前先告诉对方,这是对的,但是如果对方不愿意应战的情况下, 应该怎么办呢?就像我们中国,从来没有交战的意思,但总是被诸国强迫加入战争。不仅如此,今后我国也不打算轻易地应战,即使是接到了别国发动战争的通告。对像我们这样的情况,也应该制定必要的规定和程序。

中国委员的话一说完,引来满场的哄笑。这些话虽然是可笑,但是他所说的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人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然而他们并不好战。比起那些强悍好战的民族来,他们的个性也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的。但是,当今社会是民族竞争、武力征伐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 很容易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尤其是曾受过列强欺辱的中国人,如果仍然保持其文弱之风,而且若这种文弱又不是以高远的理想为基点,再不加以改变,其前途实在令人堪忧。所以,中国人的文弱气质,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大阻碍。

同类推荐
  • 韩国常识

    韩国常识

    《韩国常识》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文字详尽盘点了去韩国最不能错过的热门旅游景点,介绍了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常识。此外,切合实际地全面介绍了留学韩国、旅游韩国的注意事项,全面介绍了在韩国不能不吃的各种美食以及多样丰富的异域文化。除此之外,还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实用的在韩生活攻略,以帮助大多数人解决在赴韩留学或去韩旅游的时候遇到的各种问题。
  • 四大名石故事

    四大名石故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四大名石故事》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有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的故事。
  • 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与社会译丛)

    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与社会译丛)

    本书论证现代民主的起源,品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意图及其得失,考察当代美国心智与德国思想之间的联系,批判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盛行的虚无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揭示出民主政治之下高等教育的危机。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热门推荐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柱男的位面之旅

    柱男的位面之旅

    成为JOJO奇妙冒险第二部反派,桑塔纳柱之男一族。打败月下三兄贵,成为究极生物!觉醒替身,穿越无尽次元。(预计,寄生兽,东京喰种,海贼王,漫威,武侠随机抽选…)新书(恶之葬歌)
  • Hesiod, The Homeric Hymns, and Homerica

    Hesiod, The Homeric Hymns, and Homeric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总裁在上:娇妻别想逃

    总裁在上:娇妻别想逃

    沐子溪有着能让所有男人着迷的脸,但她也有拖后腿拖到后山的家境,她更有一个恨她入骨的男人,恨不得扒她的骨,抽她的筋!某夜,他把钞票砸到她的脸上:“出来卖,总是要动真格的!”“不!我后悔了!”“晚了!你只能是我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狂人末日

    狂人末日

    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在苏军坦克轰隆隆的履带声中走进了地下室的避弹房间,在绝望中扣动了手枪的扳机,那颗子弹就像纳粹分子射出的那些穿过无数无辜犹太人头颅的子弹一样,并没有因为他是元首而改变轨迹抑或降低威力,在枪口冒出淡淡青烟的同时,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也成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 快乐从风男开始

    快乐从风男开始

    江羽获得快乐系统,要将快乐洒遍万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灭霸不快乐,就让他响指打到手抽筋。龙母不快乐,那就帮助她一统世界。悟空不快乐,那咱就不取经,打架就完事了。当然,一切的故事还得从一个名叫亚索的孤儿开始。当江羽降临,遗忘峡谷中所有人都知道孤儿亚索养了一个厉害的爸爸,从此他不再是一个孤儿。(峡谷,权游,漫威,西游)
  • 偷王之王:神偷公主

    偷王之王:神偷公主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司空星儿。偷王之王、偷遍天下无敌手的偷神司空星的弟子。一个有点迷糊,有点坏水,有点犯傻,精灵古怪的小女神偷。偷遍奇宝,爆笑江湖。一个是飘逸如仙的王爷,一个是妖娆绝美的太子,二者,纠结不休,该如何选择?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一件旷世奇绝的天蚕缕衣,卷出惊天的身世迷案,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个生死赌约,赢了天下,输的,却是她的心与人。大局当前,她又该如何割舍?她,竟然是偷龙转凤的皇宫公主………
  • 古典诗词背后的美容秘笈:愿得一心人,晓来画新妆

    古典诗词背后的美容秘笈:愿得一心人,晓来画新妆

    杨玉环额间的花钿述说着那一年的劫难;卓文君的远山眉是相思时的寂寥叹息;神仙玉女粉抹去武如意的憔悴,却充斥着不肯见白头的无力;赵飞燕的息肌丸能使掌中舞,却对身体造成了不可修复的伤害……绝佳的妆容和体态一步步塑造,情人的心意却难以抓牢。他爱你时,可以拱手江山讨你欢,不爱你时,你就是一朵塑料花,再美也仿佛失去了生命。
  • 复仇王妃也倾城

    复仇王妃也倾城

    (本文纯属虚构)“【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简介:蓝真珠表面上是一个20岁正在等待A大入取通知书的学生,实际上却是为一个社会上的黑暗组织里的一员情报调查员,此组织被所知道的人统称为—黑色蝴蝶。因为知晓蝴蝶组织的幕后之人,被其所杀。却阴差阳错的魂进未央国的一个王爷遗弃暗杀掉的同名王妃身上,是归隐还是调查着在自个身上所不为认知的秘密?逃离姑姑,却发现所到之处很多人对她的容貌指指点点,似乎引起太大震动,所以为了更方便自己于是化妆丑女.初遇如风,误打误撞。接近那名义上的相公上官墨晨,想要搞清楚,却发现他身边竟有一位和自己一模一样长相的人,这人是谁?目的何在?而且那个貌可于女子相比的妖孽男子又是何方神圣.绕转着上官墨晨和上官墨誉如风,三人,似乎越来越惊险,蓝玉死亡前的一句话,造就了无可挽回的局面,是拿起剑柄手刃仇人,还是依然可以什么都不当一回事……步步紧逼,却发现蓝真珠本尊身上似乎还携带着什么秘密……谜底揭开之后,她又何去何从?是留下还是……详细请看文(架空穿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