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3300000029

第29章 俞敏洪:懂得分享,造就更大成功(2)

在今天这个团队创业的时代,几乎所有明智的创业者都明白拥有一个高效能团队的重要性,他们也都在为打造这么一个团队而努力。但是事实证明,一个高效能的团队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控制得了的。一个好的团队就跟千万人梦寐以求的成功一样,永远只属于极少数的那几个人,因为精英团队里个个都是精英。精英固然有很多的过人之处,但是也有其非常个性的一面。他们出众的才能就像是一把尖刀,在商场上打拼能够无往不利,但是将他们紧紧绑在一起,也会导致彼此伤害。他们能为团队的拥有者带来极大的成功,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管理者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个团队的解体。不过再困难的事情也总有人能够做到,俞敏洪就是这极少数人当中的一个。他能成为不多的几个成功者当中的一位,就是因为他能将那个仙人球一般的精英团队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要是别人问起这其中奥妙,俞敏洪十之八九会说是他独家所创的“糖纸理论”,会跟你讲那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因为他的那个“糖纸理论”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产生的。糖纸理论的产生当然离不开糖果,但是那个时候的糖果跟现在的糖果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当时还是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那时候能够拥有几块糖果绝对是一件能让自己幸福好一阵子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还真的就让俞敏洪给遇上了,有一次母亲去走亲戚,回来的时候竟然变魔术一般从兜里掏出来两颗水果糖。这让小小的俞敏洪高兴坏了,可是这么珍贵的糖他怎么能够舍得吃呢?于是他就在手中攥着,这一攥就是一整天。每隔一会儿就把糖拿出来看一看,看上一眼就像吃到了甜甜的水果糖一样,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晚上,就在小敏洪准备要吃掉水果糖的时候,两个很要好的小伙伴来了。看到小敏洪手中的糖,两个孩子的眼睛也是馋馋的。而此刻的小敏洪,心里正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平时他们都是有什么好吃的一起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的,自己这两块糖,该怎么分呢?

犹豫了一会儿之后,尽管很不舍得,小敏洪还是把手中的两块糖给了两个小伙伴一人一块。那两个小伙伴把糖拿在手里馋得只咽口水,但是看见俞敏洪自己都没有留一颗也不好意思往嘴里放。俞敏洪就骗他们说:“没关系,我早就已经吃过了,我母亲给我带回来好几颗呢。这是专门给你们两个留的。”

听他这么一说,两个小伙伴也就不客气了,心安理得地把糖放进嘴里,美滋滋地吃着。可是还没吃到糖的俞敏洪在一边看得既高兴又嘴馋,拼命地忍住自己的口水,不让它流下来。

看着伙伴们快吃完了,俞敏洪说:“把糖纸给我吧。”

小伙伴们虽然都不知道俞敏洪要糖纸干什么,但还是给了他。可是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已经“吃过糖”的俞敏洪要回糖纸,只是为了舔一舔上面残留的碎渣,尝一尝糖的味道。虽然这一次俞敏洪没有能够吃到水果糖,但是后来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来小时候的俞敏洪人长得比较单薄,平时总是受那些调皮孩子的欺负。以前他的两个朋友虽然也能帮他说话,可是一到要紧的时候还是先顾自己。但是经过这件事以后,俞敏洪发现,这两个小伙伴真正地成了他的死党,别的孩子要是再跟俞敏洪瞪眼睛,他们就冲别人瞪眼睛。这不是因为一颗水果糖,而是后来伙伴也知道了俞敏洪把水果糖给了自己,他却舔糖纸。这对于俞敏洪来说还不是最大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这次的事情让他明白了一个让他受益终身的道理——糖纸理论。后来在创业的时候俞敏洪就是运用这一理论打造了新东方的以“三驾马车”为核心的精英团队。

如果说俞敏洪是一个聪明人的话,那么他的聪明之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哪些人比自己强,他也知道什么地方该用那些比自己强的人,他更知道怎么用这些比自己强的人。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的身体比较单薄,他把糖果留给自己的朋友吃,而自己留下糖纸,从此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多。现在他要创业,新东方要有更大的发展,他同样需要别人的帮助。俞敏洪这次运用他的“糖纸理论”从国外请回了那些当年比他优秀很多的北大同学。当时俞敏洪的新东方已经拥有了两万多名学生,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糖果”了。这时候的他既有请高人的必要,也有了请人的资本。

1995年,新东方年收入已经达到几百万,学生已经达到两万人。看着越来越大的“摊子”,俞敏洪深深地感到自己个人力量的不足,如果再继续仅仅依靠个人力量的话,新东方的前程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俞敏洪怎么忍心让自己白手起家、辛辛苦苦办起来的新东方毁于一旦?他想把新东方做大,但要把新东方做大,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思考再三,俞敏洪想起了那些比自己“有出息”的大学同学和大学同事。要找合作伙伴的话,这些有多年的交情、一起共同生活或者工作过、留学国外颇有才华的朋友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将比自己有出息的人请回来,这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一时冲动。俞敏洪事先就充分考虑好了请哪些人,如何游说,请回来之后让他们干什么。但是那都只是俞敏洪自己的想法,真要把这些牛人都请回来又谈何容易。要知道人家个个都是志得意满,当年就没把俞敏洪看在眼里,这样的能耐人怎么会轻易地跟着他回国呢。事实上俞敏洪的这趟欧美之行也真的没少费事,他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在那些牛人面前炫耀。让人家知道他俞敏洪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农村来的“乡下佬”了,他现在也是小有所成,也算得上是有钱人了。平时十分节俭的俞敏洪在欧美的那些日子那是相当的阔绰,出手是相当的大方。没事儿的时候跟朋友聊天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忘他的新东方,说他新东方有多少多少的学生,说他的新东方一年能有多少多少的收入,说新东方的老师上一节课能有多高多高的工资。跟朋友一起走在异国的大街上,碰上以前的学生,平时低调的俞敏洪也是一反常态的高调。他这么做也并不是真的要向别人炫耀什么,也不是有意向谁“报复”。他这是要让别人明白他俞敏洪现在手里有“糖”,不但有“糖”,而且这“糖”还很甜。要知道这些牛人在国外也都混得不错,你手里要不是真的有“糖”,想请他们回来那是比登天还难。

但是仅让人家知道自己有“糖”还远远不够,你还得让人家明白你能把手里的糖分给人家吃才行。要知道这世界上比你俞敏洪钱多的人那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我凭什么要跟着你回国?关于这一点俞敏洪也是一再地重申,请他们回来不是让他们回来工作的。他俞敏洪是要他们回国来一起创业的,他要的不是员工而是合伙人。他是要请他们回国来一起“吃糖”的,俞敏洪要分给他们的是“糖”而不是“糖纸”。俞敏洪是这么说的,当然也是这么做的。这些人回国以后其实等于是单干,他们各自守着自己的一个摊子,自己拥有决策和经营权,所有的收入也归自己支配,缺什么俞敏洪就给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如果说跟俞敏洪有什么联系的话,那就是他们和俞敏洪都共用一个新东方的牌子,他们需要定期象征性地向俞敏洪缴纳百分之十五的管理费。这样的决定,不能不说俞敏洪又一次把自己的糖果给了自己的朋友,而自己仅仅留下了糖纸。而徐小平等人感动于俞敏洪的“无私”,在发展自己业务的同时,也自觉提升“新东方”的品牌力。譬如,徐小平就义务担任了新东方的出国移民咨询顾问,这是一项新东方提供给学员的免费咨询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新东方的整体竞争力。正应了古人所说的“投桃报李”那句话。当然这都是后话,当时的情况是经过一番努力,俞敏洪的那些比自己还出息的同学、同事都跟着他回国加盟了新东方,组成了以“三驾马车”为核心的精英团队。

与此同时,俞敏洪也开始有意识地整合国内培训资源。口语、电影教学专家杜子华也是被俞敏洪这种“分享”思想打动,而带着他创办的“理想”学校,加盟了新东方。

1992年,杜子华研究生毕业,为了更深层次地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他开始了数十个西方国家的游历生活,在国外结交了各色朋友。回国后,凭着对英语的透彻领悟,杜子华创办了“理想”学校,将他发明的“电影听力学习法”大范围推广,这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方式让学员不仅能够完全看懂听懂影片中的所有对白,而且还能够充分地理解片中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方言俚语。1995年,在俞敏洪的力邀之下,杜子华加盟了新东方。

俞敏洪当时给杜子华提供的条件颇为优厚:①新东方教师一节课平均300元,如果杜子华加盟,每节课课费翻一倍,达600元;②口语班可以合并到新东方,交15%的学校管理费,其余归杜子华。杜子华一合计,挺划算,既不掉自己身价,又省去自己办学的劳心费神,还可以利用新东方的品牌多招生,何乐而不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糖纸理论”的激励效果十分明显,新东方进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实现了快速扩张。以学生人数为例,1994年新东方拥有学员不足4000人次,而到了2001年,拥有学员人数已经超过了20万人次。新东方还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出国考试培训、基础外语培训、出国留学服务教学体系,并迅速扩张到全国多座大城市,真正称霸于国内英语培训市场。以前学英语请外教是最好的选择,但新东方迅速崛起后,这句在当时认为是真理的话被推翻了。国人也可以创办优秀,甚至比外教更好的英语学校,和外教相比,国人更能把握学生的心态。

说到这里,难道“糖纸理论”真的就是完全地付出吗?当然不,作为一个企业,不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还做什么,只不过俞敏洪懂得如何去“大舍”。对于管理精英人才,俞敏洪根本就没有在“管”字上下工夫,他认为这是一个误区。给你两个选择,要权还是要利,两者选其一,你会选什么?这是个很难抉择的问题,权与利是相辅相成的。俞敏洪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放得很宽,在无形中,他却已经赢得了双丰收。

1.在新东方,骨干们很容易越过规矩谈感情。上市之后,外部规矩比内部规矩更强大、更有力。

2.名次和荣誉,就像天上的云,不能躺进去,躺进去就跌下来了。名次和荣誉其实是道美丽的风景,只能欣赏。

3.学会给别人机会。

4.心中平,世界才会平。

5.只要出于同情心和面子做的事,几乎都会失败。

6.做人要大方、大气,不放弃!

7.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只在一个点上。

8.蜗牛的壳是自己加上的。

9.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

10.我这辈子什么都可以离开,就是不可以离开讲台。

同类推荐
  • 格言诗语

    格言诗语

    《格言诗语》编选了大量关于青春、求知、奋斗、人生等适应青少年的精品格言。相信读者可以在《格言诗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座右铭。
  • 曾国藩大智慧

    曾国藩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曾国藩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曾国藩的大智慧了然于胸。
  • 拐点:世界金融巨头大败局

    拐点:世界金融巨头大败局

    本书对危机中败落的美国四大国际金融巨头的成功历史和它们落败的原因,以及美国政府救助与袖手旁观的理由、救助的方法和公平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投资这些公司造成巨亏的原因、投资者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进行了解读。本书既是企业经营与管理及金融投资领域的一份难得的读物,亦是经营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及MBA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案。
  • 职场突围

    职场突围

    职场新手如何快速崛起?刀刀见骨的17条升迁准则,让你另辟蹊径,高速驶向权力的核心!德国著名市场营销学专家沃尔夫冈·舒尔和冈特·维克,根据自己在世界500强公司的职场经历,以小说的形式,介绍了一个名校实习生的升迁之路,得高人指点,在每个重要的抉择时刻,采取的一反常态的17条准则,包括绝不亲自用电脑工作、想方设法进入权力的中心、绝不要把前途寄托在人事部等。17条准则很直接地勾画出了我们在职场中想要突出重围,抢占高位,应该持有什么态度,应该怎样处事。17条准则不美好但实用,所有渴望功成名就的年轻人都应该读一读。
  •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本书收录的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那浓浓的爱以及殷切的希望,真实、完整地记录了洛克菲勒在其98年的峥嵘岁月中的人生智慧和成功之道。这些信总结和浓缩了他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感悟,通过深情的教诲和极富文学魅力的笔触,给儿子在学识、品格、仪表、交际、事业、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人生忠告,在获取财富、成就事业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指导。接受正确有益的忠告,不但可以帮助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给你力量和指引,让你站在巨人的肩上,更快、更顺利地取得人生的成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给如今正在迷茫或者是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一点启示,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奋斗的动力。愿这本书能够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给你指引方向,赐予你灵感。
热门推荐
  • 花花的笔记本

    花花的笔记本

    以前,我把随笔写在纸上,然后找不到了。现在,我把随笔写在这里,可能会有人看。随笔诗词转帖杂文……文笔拙略,还请多多包含。感谢我的责编,给了我这本短篇签约的资格。如果有相同爱好之士,不妨做个交流。青花致意,感承诸君。……
  • 聊斋小曲

    聊斋小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不卑微:美少女蝴蝶狗的故事

    我不卑微:美少女蝴蝶狗的故事

    本书为日记体式的散文随笔集,主要讲述了作者一家收留了一条外形似蝴蝶犬的流浪狗。在养狗的七年时间里,狗给作者家人来带了欢乐,让家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时间,让儿子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从狗狗身上领悟了更多人生哲理,发现了狗狗是个伟大的母亲,并敬佩于大自然赋予它们的顽强的生存之道。
  • 逆天神医傲气邪帝强势追

    逆天神医傲气邪帝强势追

    她原出生神医世家,却在某夜被屠尽满门。待她再次睁开双眼,身份环境已截然不同,成为丞相府的废柴五小姐。家人无视她,姐妹欺侮她,好啊,那就让他们一点一点还回来。可谁能告诉我,那个蹲在墙角看好戏的人是谁?天生妖孽,桀骜不驯,可为什么就缠上我了。这一世,天赋傲人,医毒无双,她誓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 领导与口才知识(全集)

    领导与口才知识(全集)

    国口才训练大师戴尔·卡耐基说:“假如你的口才好,可以使人家喜欢你,可以结交好的朋友,可以开辟前程,使你获得满意。有许多人,因为他善于辞令,因此而擢升了职位,有许多人因此而获得荣誉,获得了厚利。你不要以为这是小节,你的一生,有一大半的影响,由于说话艺术。” 鉴于此,本书涵盖了领导口才的所有内容,分为下面几个部分:领导口才的魅力、领导口才与心理,领导口才与行为细节、领导口才与自我训练,领导口才与人际关系、领导口才与激励,还有领导在各种场合的说话艺术以及说话技巧。
  • 沩山警策句释记

    沩山警策句释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姨的苦枣树

    小姨的苦枣树

    坐在办公室,我让身子窝在转椅里,双脚搁到桌子上,样子不雅,人却很舒服,据说这种姿势还有利于脑部供血。当然这是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还得把门虚掩,有人来了,一敲门或一推门,那双臭脚赶紧放下还来得及,不给自己难堪,也是对别人尊重。我隔壁办公室的文化馆哈副馆长也有这个“嗜好”,不过他没有我“讲文明”,可能是觉得自己好歹是个官,没顾忌了,有时见人来了,那双臭脚也不放下。有次我实在忍不下了,就说:哈馆长,你有高血压吧。他说是啊,老是下不来。
  • 带炮后卫

    带炮后卫

    留洋球员悲剧了,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结局。我宣布,我张腾不仅要一炮而红,更要用我的重炮技能轰出自己的一片天!
  • 绣出完美人生

    绣出完美人生

    梅洪良,虽然你安排策划了我的重生,但我的人生,永远不会像你谋划得那般“完美”。所谓完美人生,不过是个笑话罢了!余然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梦里她重生了,遇到了很多事,伴随而来还有重重的阴谋与背叛……在梦中,她好像是一个旁观者,可有可无,抑或是被牵制的木偶,手脚都被名为亲情的线牢牢地绑住,尔后在某人的指挥下,被动地挥舞着她的四肢,最后她忍不下去了,亲手割断了名为亲情的木偶线,离开了那个曾经充满温暖的家……
  • 西风故道

    西风故道

    本书为叶廷芳先生的随笔自选集,主要内容包括怀人和追溯一生的治学之路。叶先生自幼生长浙西僻远的乡村,不幸又失去一臂,在乡人眼中几乎成了废人,然而凭借倔强不屈、矢志不渝的个性,他从乡村走到衢州城里,再到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冯至、赵琳克悌、绿原等恩师及前辈学人均在他的人生旅途上留下深刻印记,他的怀人之作语言平易而风格质朴,表现了这位从浙西土地上走出的德语文学研究者的赤子之情。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的引入在国内文坛影响至深,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要冲破“左倾”思潮长期禁锢的局面,亦须具有相当的勇气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