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8000000016

第16章 假痴不癫,深藏不露(1)

一、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激昂是一种主流的社会态度。所有的人做事,无不以刚烈、血性为荣。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侠客们都是“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这种气势让那时候的管理者—官府头疼不已。一直到汉代,儒家思想才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中,强调“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其实是一种自处的学问,通过自我价值的肯定,显出一种锋芒不太露的气质,低调而有内涵。直到这时,世俗风气才逐渐扭转过来。其实,很少有人像项羽、关羽那样激昂地走过一生,你看看,韩信受胯下之辱,但是我们谁也不会说他的内心就不激昂。低调仅仅是一种平和的态度,虽然略显消沉,可是,它实质上并不一定是消沉。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客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在中国旧时的店铺里,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但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就是这个道理。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自己被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时,阿斗尚幼,刘备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辅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做人绝招: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二、“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古语云:“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有所为,有所不为”何止是治国之道,它也是指导做人和做事的一条重要原则。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业上却收效甚微,为此他很苦恼。有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结果却收获很少。”法布尔同情、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又说:“是啊!我爱文学,也爱科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的兴趣也很浓,为此,我把全部时间都用上了。”这时,法布尔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凸透镜,做了一个“小实验”让这位青年看:当凸透镜将太阳光集中在纸上一个点的时候,很快就将这张纸点燃了。接着,法布尔对有些惘然的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试试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启发。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才能干出一番事业。这个道理虽然通俗易懂,但如果用语言表达,则很容易平淡而一般化。法布尔借用凸透镜能将太阳光集中起来并点燃纸张的现象来说明有所不为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既明白易懂,又形象生动。

“有所为,有所不为”,最难的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意味着放弃,而放弃往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放弃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的利益,如地位、名誉、福利、家庭等等。而这些在某些人眼里往往是趋之若鹜的东西,怎能弃之不要呢?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我们权衡轻重、利害、得失,作出正确选择。

人的一生,其奋斗的历程任重而道远。你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轻松上阵,也就是说必须学会放弃,放弃心灵上沉重的负担、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放弃无益于身心的奢侈的欲望、放弃羁绊自己脚步的不良习惯、放弃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甚至放弃那些曾给过我们慰藉但如今却让我们伤痛欲绝的情感……一句话,熙熙攘攘的尘世、热热闹闹的生命里,许多我们不堪承受的东西,都要放弃,都要不时地放弃。这种放弃,不是不进取,而是摆脱纠缠,冲破困扰;而是智慧的取舍,理性的放弃;而是集中精力,扬长避短……而是有所不为中的有所为,以退为进的进取。这,就是“有所不为”的境界的真谛!

东汉的邴原,原本很能喝酒,自从游学以来,八九年间滴酒不沾。一人身背书箱,依靠自己的体力徒步行走,拜陈留人韩子助、颖川人陈仲弓、汝南人范孟博等人为师求学。学成后,临别时大家为他饯行,师友们以为他不会喝酒,便要他吃饭吃菜。邴原说:“我原来能喝酒,只是因为酒能荒废学业,所以才把酒戒了。今天要与师友道别,大家又赏脸为我饯行,我应该领情喝酒。”于是便与师友们同坐共饮。老子说:“知有所不为而为者,近道。”邴原就是这样“近道”的人。邴原的成功充分证明,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在积极的进取中,保持人生的另一种境界:有所不为!

现实生活中,无论一个地区、单位、部门,工作总是千头万绪,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只能统筹全局议大事,集中精力抓关键,积聚力量攻重点,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突破难点,搞活全局”,这是我们历来提倡的工作方法。如果从改革深化和事业拓展的角度来看,以退为进,舍次保主,不干则已,干则必胜,这些都是带战略性、策略性的高超的领导艺术。有些承担领导责任的干部,一味强调“有所为”,不愿去谈“有所不为”,往往就因为他们不懂得上面这些道理,不善于从更高、更长远、更全面的要求来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富有成效。因此,要问“有所不为”何以难?难就难在一些同志缺少一点辩证思想,不大讲究领导艺术,以致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有失偏颇。

诸葛武侯,高卧隆中。面对世事纷纭,天下汹汹,躬耕南畝,潜心学问。虽负经天纬地之才,而有所不为,不求闻达于诸侯,视富贵功名如粪土。刘玄德三顾诸葛于茅庐之中,热泪横流。“先生独不念天下苍生乎?”好男儿铁肩担道义,诸葛怎不肝胆俱热。他决然出山,而大有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大义,必有所为;面对私利,则当有所不为。

在企业管理当中,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也是一门学问。在地产和零售两个产业都飞速发展的时候,王石主动将手中“前景”和“钱景”都不错的万佳百货出售给了华润,并不是因为连锁零售业务发展不好,而是因为深感无力将两个前景广阔的业务同时做好。就像杰克·韦尔奇说的那样:“做到组织简单绝非易事,人们往往害怕被认为是头脑简单。事实恰恰相反,惟有头脑清醒、意志坚定的人,才是最简单的。”

现实工作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所为”是目的,“有所不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要想“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关键是要“有所为”。而要“有所为”,首先要弄清“为”什么?即你的使命、愿景、奋斗目标是什么。只有弄清了自己的使命、愿景和目标,才会穷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去拼搏;也只有弄清了自己的使命、愿景和目标,才会“有所不为”。

做人绝招:

人的一生,其奋斗的历程就像一场马拉松。你要想任重道远、有所作为,就必须轻松上阵,也就是说必须学会放弃。

三、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是古人高明的处世之道。花开艳了,招人妒忌,要么被人采了,要么就会被狂风打落;酒喝得太醉了,必然不醒人世,甚至“酒后吐真言”,酒后伤人心。

人生也是这样,在与人交往时,就要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谁不识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能不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

懂得装傻,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世上聪明者数不胜数,而自作聪明者更是不计其数,那么,到底什么人算是真聪明呢?有一种说法,就是“真正聪明者,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古往今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者可谓多矣!倒是有些看似“平常”的人,却成为事实上最聪明的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得让人不以为聪明的人。当时的郭德成,任骁骑指挥,一天,他应召到宫中,临出来时,明太祖拿出两锭黄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对他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面对皇上的恩宠,郭德成毕恭毕敬地连连谢恩,并将黄金装在靴筒里。但是,当郭德成走到宫门时,却又是另一副神态,只见他东倒西歪,俨然是一副醉态,快出门时,他又一屁股坐在门槛上,脱下了靴子—黄金自然也就露了出来。守门人一见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黄金,立即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见守门人如此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地摆摆手说:“那是我赏赐给他的。”有人因此责备郭德成道:“皇上对你偏爱,赏你黄金,并让你不要跟别人讲,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对此,郭德成自有高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想想,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岂有别人不知之道理?别人既知岂不说是我从宫中偷的?到那时,我怕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再说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我出入无阻,怎么知道皇上是否以此来试一试我呢?”现在看来,郭德成临出宫门时故意露出黄金,确实是聪明之举。因为假如恰如郭德成所言,到时的确有口难辩,而且从朱元璋的为人看,这类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郭德成的这种做法,正是运用了“花要半开,酒要半醉”的做人思想。

因此,从人类生存智慧的角度来看,智慧的人从来不会拒绝糊涂。装糊涂更具有与众不同的灵活作用。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都睁大眼睛盯着,所以,人们对人生关系重大的事,如事业、品德、个性、情感和为人的态度,都尽量采取尽可能清晰明了的态度;而对于工作、生活等难以一时辨明是非、衡量得失的事情,还可以采取含蓄隐曲的态度加以应对。糊糊涂涂才是真。要知道,万里晴空是美的。既然都是美的,有时我们何不妨糊涂一次,“难得糊涂”,也正是“大智若愚”的境界。因为,大智若愚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谋略。懂得“花要半开,酒要半醉”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这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做人绝招: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

四、有舍才有得

同类推荐
  •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关于人际关系学的教材。浓缩了卡耐基励志哲学中的思想精华,帮助大众发掘自己人性的弱点,克服它。卡耐基绝不是纸上谈兵,他分享的经验能产生奇迹,改变人们的生活。这本书的唯一宗旨,就是要挖掘你“与生俱来的各种能力”,最大限度唤醒你的潜能。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

    挖掘、撷取了很多北大先哲、当代北大人和各界精英的哲思妙语,并根据写作需要加入了相应的经典案例,当然也不乏作者的一点儿管窥之见,希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染更多的读者。阅读《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让北大精神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延续她的辉煌。
  • 要貌美如花,也要勤俭持家

    要貌美如花,也要勤俭持家

    作为新时代的职场女性,就得既要貌美如花,也要勤俭持家。本书就就是告诉大家怎样做个新时代女性,新时代女性就是要做到既会“花钱”,也要会“赚钱”,既能让自己享受优雅生活,也要能够勤俭持家。
  • 为人处世方与圆

    为人处世方与圆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交越来越多样化了。朋友来往、同事相处、夫妻关系等等,每一个社交圈子都有其独特性,对于不善于处理这些关系的人来说,每一个圈子就是一道解不开的难题。只要懂得以方圆策略指导个人的社交行为,社交就会成为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情。为人处世知方圆,尽是人间四月天。
  • 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这是一本人生成长路上的指导书。它纠正你的安于现状,让你勇往直前;它重塑你的犹豫不决,教你披荆斩棘。职场的迷茫、情场的焦虑,改变现状,都在你的一念之间。二十几岁奋斗的年纪,放弃安逸,梦想终将载你远航!如果你害怕成为明天的失败者,那么从今天起,你就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能再过散漫安稳的生活,而要沿着人生的道路开始努力奔跑,总有一天,你会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会拥有想要的生活。
热门推荐
  • 我的爸爸是托尼斯塔克

    我的爸爸是托尼斯塔克

    托尼:”宁想要成为钢铁侠吗?“宁:”不,我想要神奇宝贝!成为钢铁侠就交给姐姐吧!“摩根:......系统:“叮咚!恭喜抽到拉鲁拉斯(雌性)蛋——X2!”托尼:“宁想要学习怎么制造钢铁战衣吗?”宁:“不,我要成为大魔法师!打铁这种体力活就交给姐姐吧!”摩根:......系统:“叮咚!恭喜抽到霍格沃兹魔法学院入学通知——X1”托尼:“宁你想要继承斯塔克企业吗?”宁:“不,让姐姐去继承吧,我就想安静的当个美男子(咸鱼)摩根:......系统:“叮咚,恭喜抽到最强美男子(咸鱼)套装!”托尼:......宁:......摩根:MMP其实这是一个带着一家子去其他世界各种浪的故事!
  • 修真料理屋

    修真料理屋

    四大部洲是个怎样的存在呢?得到杨戬传承的“三味真火”后,十得的方店长,带着几个忠心耿耿的小伙伴,开始了不一样的旅程。
  • 命定之恋太子妃

    命定之恋太子妃

    史上最最刻意的穿越,你愿意或不愿意,你必须穿。你愿意爱或不愿意,你必须爱!谁让就你倒霉卷入宿世承载的命中注定。在玩极限运动的时候,破天荒的绳索断了?没关系,还好自己又准备,自己的钢丝竟然再次断裂?最后在身子急速下滑的时候哥哥的软鞭缠住自己,绝对不会断,但是但是!软鞭滑开了?NND,就是妃穿不可了是吧?行,姑奶奶认了。原来梦中那个女人不是在骗鬼,是在骗自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陈寅恪讲国学

    陈寅恪讲国学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他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他的新考据学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献研究方法,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陈寅恪与王国维、陈垣等形成了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新考据学派”。他研究的范围涉及中古史、宗教史、蒙古史、敦煌学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本书对其学术成就、治学特色以及师友关系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为进一步研究陈寅恪提供了新的视角,不失为一部富有特色的了解陈寅恪生平及其学术成就、中国文化精神的著作。
  • 司太太你已婚

    司太太你已婚

    “司太太,你已经结婚了。”安云兮柳眉一挑,似笑非笑的看着某人,“所以?”“所以你不能在外面拈花惹草,不许对别的男人笑,不许跟别的男人单独吃饭……”**司穆廷,首城司家的准继承人,外表俊美,性格冷漠,实力强大,有多少名门千金想要嫁给他,他都不屑一顾。可就是这样的他,居然被爆出已经结婚,对象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村姑!一众名门千金:“不,我们不同意!”受到质疑,司穆廷抱着小妻子,冷漠回应:“我娶谁,需要你们同意?”所有人都觉得他们不般配,可司穆廷又说:“配不配,我说了算,况且,我觉得是我配不上她。”发现司穆廷这边说不动,那些人就把目标移向安云兮。面对别人的质疑,安云兮想了想,决定回去就跟老公告状,说谁谁又挑拨他们感情。就这样,所有人都知道司穆廷的小妻子是个爱告状的,偏偏司穆廷又是个宠的,那些在云倾面前搬弄是非的人没一个有好下场。一众名门千金咬牙切齿,却不敢再去安云兮面前搬弄是非。(不要被简介骗了,女主不是娇弱的小花,而是一朵食人花。双洁,双强,互宠。)
  • 十世琉璃

    十世琉璃

    三千年的等待,十生十世的轮回,等的是谁?轮回的又是谁?他是高高在上的仙人……又怎么会在意如同蝼蚁般卑微的她的死活?然而他却对她说:“谁说我不爱你?我觉得我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爱你。”她冷笑一声:“可惜,我不爱你。”多年后,她神色凄惨的望着他,她的身后是一具面色惨白的尸体,看不清死活。她咬咬唇,双膝重重的跪下:“师傅,我错了。”他淡漠如水的目光扫向她;声音平静“哦?知道错了?错在哪儿?”她颤抖着嘴唇,声音里甚至带着一丝祈求:“师傅,求你救救他,求你,只要你能救他,怎样都好。”“若是我不愿救,你又当如何?”她忽然抬眼定定的看向他,目光中甚至带着一丝决绝;“若是这样,那么你我师徒,从此恩断义绝。原谅我简介无能……
  • 遗梦浮华

    遗梦浮华

    重生而来,淡然的生活让她忘忧携笑!可奈何平淡舒心的日子过了没两日,就被人搅扰了好梦。顾柏:“娘子~”盏小茶:“!!!”别吓唬她!什么娘子?她什么时候有的相公?惊鸿瞥见顾柏那张妖孽绝色的脸蛋,遭了!!不会是心动了!!
  • 惊世嫡女:邪王,来暖床!

    惊世嫡女:邪王,来暖床!

    一朝穿越,楚清音成为将军府人人可欺的懦弱嫡女。听说她草包无能,受尽姨娘欺辱?很好,我教你们通通重新做人!只是那位王爷,我都退婚了你还缠着我做什么?楚清音冷眼:“你想横着死还是竖着死,我满足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