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7200000045

第45章 《韩非子》作品(41)

有人说:管仲所告诉齐桓公的,并不是一个懂法度的人说的话。要除去竖刁、易牙的理由,就是因为他们不爱自身,以迎合主上的欲望。管仲说:“不爱自身,怎么能爱主上?”然而臣下有的为主上尽死力的,管仲也不会任用。他会说:“不爱惜自己拼死出力,怎么能够爱主上?”这就是要主上去掉忠臣。况且因为他人不爱自己的身体,就揣度他不爱主上,那就会因为管仲不能为公子纠而死,就揣度他不能为齐桓公而死,这样说来管仲也在被除掉的范围之内了。明主治国就不是这样,安排好百姓愿意办的,就实行并责成功效,制定爵禄以资鼓励;根据百姓所厌恶的,制定法令以禁奸邪,用刑罚来震慑。奖赏守信而刑罚坚决,主上选拔有功之臣,而奸邪不为所用,即使有竖刁,他又能对主上如何呢?况且臣下尽死力和主上交易,主上悬挂爵禄和臣下交易。君臣之间,并非父子的亲密关系,只是按照计算利害得失而来的。君主有道,则臣下尽死力而奸邪不生;无道,则臣下对上蔽塞君主的明察,在下谋取私利。管仲对齐桓公不是阐明这个道理,而是让他去掉竖刁,那么另一个竖刁还会进来,这不是杜绝奸邪的办法。况且桓公之所以身死而蛆虫爬出尸首尚且不葬的原因,是臣下权重。臣下权重的实质,君主就会被挟持。有了专权的奸臣,君主的命令就不能下达,臣民的情况也不能上通。一个人的力量就能隔绝君臣之间的联系,使君主听不到成败大事,不知祸福也无法通达,所以才有桓公那样死后不被安葬的祸害。明主治国,人不兼事,官不兼职;卑贱的人不必等待高官引进就可以自荐,大臣不必依靠君主左右就可以进见;百官遵循法令而上下通达,群臣都聚集在君主手下;对受奖赏的人君主看到他的功绩,对受惩罚的人君主知道他的罪过。见其功而赏,知其罪而罚,赏罚之前不受蒙蔽,赏罚之后没有失误,怎么会有桓公那样不葬的忧患?管仲不是对桓公讲明道理,而是要去除那三个人,所以说:管仲是不知法度的人。

【原文】

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使襄子于晋阳也,令不行,禁不止,是襄子无国,晋阳无君也,尚谁与守哉?今襄子之于晋阳也,知氏灌之,臼灶生龟,而民无反心,是君臣亲也。寰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明主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今襄子不诛骄侮之臣,而赏无功之赫,安在襄子之善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译文】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以后,赏赐有功者五人,高赫居受赏者之首。张孟谈说:“晋阳的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他是受赏的第一名,为什么?”襄子说:“晋阳的事,国家垂危,社稷危急。群臣中没有不带傲慢情绪的,唯独高赫不失君臣之礼,所以把他排在首位。”孔子听到这话后说:“善于赏赐呀!襄子赏一人而使天下之臣都不敢失礼。”

有人说:孔子不懂赏罚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百官不敢越职,群臣不敢失礼。君主制定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如此,才可以叫做善赏罚。假如襄子在晋阳,禁令无法执行,那是襄子没有国家,晋阳没有君主,那还跟谁守城呢?而今襄子在晋阳,智氏灌城,石臼锅灶都成了乌龟的窝,而百姓还没有叛离之心,那是君民亲密无间。襄子能团结军民且有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国法,而还有傲慢的臣子,那是襄子没有掌握好刑罚。作为人臣,筹谋划策有功则赏。而今高赫仅以不傲慢,而得到襄子的奖赏,是没有掌握好奖赏。明主奖赏不授予无功者,惩罚不加于无罪者。而今襄子不处分傲慢之臣,而奖赏无功者高赫,那么襄子奖赏的原则到哪里去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奖赏之道。

【原文】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或曰:平公失君道,师旷失臣礼。夫非其行而诛其身,君之于臣也;非其行则陈其言,善谏不听则远其身者,臣之于君也。今师旷非平公之行,不陈人臣之谏,而行人主之诛,举琴而亲其体,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礼也。夫为人臣者,君有过则谏,谏不听则轻爵禄以待之,此人臣之礼也。今师旷非平公之过,举琴而亲其体,虽严父不加于子,而师旷行之于君,此大逆之术也。臣行大逆,平公喜而听之,是失君道也。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使人主过于听而不悟其失;师旷之行亦不可明也,使奸臣袭极谏而饰弑君之道。不可谓两明,此为两过。故曰:平公失君道,师旷亦失臣礼矣。【译文】

晋平公同群臣宴饮,喝到痛快时,慨叹道:“没有比做君主再高兴的了,只有他的话,谁也不敢不听。”师旷陪坐在前边,提起琴来就撞了过去。平公撩开衣襟躲过,琴撞到墙撞坏了。平公说:“太师撞谁?”师旷说:“现在有个小人在旁边说话,所以撞他。”平公说:“是寡人。”师旷说:“哎呀!这不是为君的所说的话呀。”左右请求把师旷除掉,平公说:“别动他,要作为寡人的鉴戒。”

有人说:平公失去做君主之道,师旷失去做臣子的礼节。认为他的行为不当,就要给予惩罚,这是君对臣的做法;认为他的言行失检,就陈述自己的看法,好言规谏不听,就离开他,这是臣对君的态度。而今师旷反对平公的行为,不陈述臣下的规劝,而用人主所使用的惩罚办法,举琴而撞击平公的身体,这是颠倒了上下的关系,而失去了臣子的礼法。作为臣子,君主有了过错就要进谏,进谏不听就要看轻爵禄,等待君主的省悟,这是臣子的礼法。而今师旷指责平公过错,举琴接近平公的身体,即使是严父也不会如此对待子女,而师旷却撞在君主身上,这是大逆不道。臣子做了大逆不道的事,平公还欢喜而且顺从他,这是失去了君道。所以平公的事不可以张扬,这使君主听凭臣下说犯了错误而不觉察自己的过失;师旷的事也是不可张扬的,使奸臣袭用极谏而掩盖他杀君之计。这不可以称为两种明智之举,而是两方面都失误。所以说:平公失去了为君之道,师旷失去了为臣之礼。

【原文】

齐桓公时,有处士日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

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干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干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以万乘之势,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日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译文】

齐桓公当政时,有个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叫小臣稷,桓公去了三趟也没有见着他的面。桓公说:“我听说布衣之士不会看轻爵禄,就不能轻视大国君主;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不可能谦恭地敬重没有做官的读书人。”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

有人说:桓公不懂仁义。要说仁义,是忧虑天下之害,奔赴国家之难,不避卑微的地位和屈辱的待遇,这才叫做仁义。所以伊尹看到中原混乱,才通过做厨师的途径求得商汤的任用;百里奚看到秦国混乱,才通过做俘虏的途径求得穆公的任用。他们都是忧虑天下之害,奔赴国家之难,不辞卑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所以才称之为仁义。如今齐桓公有大国国君的权势,谦恭尊敬普通的读书人,为了忧虑齐国的兴衰,而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足见小臣稷忘掉了百姓。忘掉了百姓不可以称之为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不失去人臣的礼节,不破坏君臣的地位。因此在四境之内,带着禽兽做礼品去朝见君主的才能叫做臣,人臣接受官吏之职而做事的叫做民。而今小臣稷在民众之列而不顺从君主,不可以称之为仁义。不在仁义的范畴之内,而桓公还去拜望他。如果小臣稷有智能而逃避桓公,那就是隐遁,就应该惩罚;没有智能而对齐桓公虚伪,骄傲自满,那就是欺骗,就应该杀戮。桓公不能掌握君臣之间的尺度,反而去敬重本该惩办杀戮之人,这就是桓公用轻君侮上的坏风气来教化齐国,并不是为了把齐国治好。所以说:桓公不懂仁义。

【原文】

靡笄之役,韩献子将斩人。郄献子闻之,驾往救之。比至,则已斩之矣。郄献子因曰:“胡不以徇?”其仆曰:“曩不将救之乎?”郄子曰:“吾敢不分谤乎?”

或曰:“郄子言,不可不察也,非分谤也。韩子之所以斩也,若罪人,则不可救,救罪人,法之所以败也,法败则国乱;若非罪人,则不可劝之以徇,劝之以徇,是重不辜也,重不辜,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则国危。郄子之言,非危则乱,不可不察也。且韩子之所斩若罪人,郄子奚分焉?斩若非罪人,则已斩之矣,而郄子乃至,是韩子之谤已成而郄子且后至也。夫郄子日“以徇”,不足以分斩人之谤,而又生徇之谤。是何言分谤也?昔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日斩涉者之胫也,奚分于纣之谤?且民之望于上也甚矣,韩子弗得,且望郄子之得之也;今郄子俱弗得,则民绝望于上矣。故曰:郄子之言非分谤也,益谤也。且郄子之往救罪也,以韩子为非也;不道其所以为非,而劝之“以徇”,是使韩子不知其过也。夫下使民望绝于上,又使韩子不知其失,吾未得郄子之所以分谤者也。

【译文】

靡笄之战,韩献子将要杀人,郄献子听说了,就驾车前去救人。等赶到了,人已经杀了。郄献子就说:“为什么不示众呢?”他的车夫说:“你来时不是要救他吗?”郄献子说:“我能不为韩献子分担一些责难吗?”

有人说:郄子的话,不能不加以分析,并不是分担责难。韩子要杀的人,如果有罪,就不该去救;救有罪的人,就是败坏法纪;法纪败坏,国家就会混乱;如果没有罪,就不应该说示众;说示众是加重无辜;加重无辜,百姓就会怨恨,百姓怨恨国家就要危殆。郄子的话,不是危害国家,就是使社会混乱,是不可以不加分析的。况且韩子要杀的如是有罪的人,郄子去分担什么呢?杀的如果不是有罪的,那么已经杀了,然后郄子才到,那就是对韩子的责难业已形成了,而且郄子是后到的,郄子说的“用来示众”,并不足以分担杀人的责难,而又生出示众的非议。这是什么分担责难的话呢?从前商纣做炮烙的刑具,崇侯和恶来又说砍下涉水人的小腿,这对商纣的非难分担了什么?何况百姓渴望上边遵守法制是多么强烈,韩子没有做到,就希望郄子做到;而郄子也没能做到,那百姓对上边就绝望了。所以说,郄子的话不是分担了对韩子的非难,而是增加了非难。而且郄子前去救人,是因为韩子搞错了;却不讲他为什么搞错了,还劝他“用来示众”,这是让韩子不知道自己的过错。使下边百姓对上边的掌权人绝望,又使韩子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我不了解郄子是怎样分担责难的。

【原文】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宠矣,然而臣卑。”公曰:“使予立高、国之上。”管仲曰:“臣贵矣,然而臣贫。”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管仲曰:“臣富矣,然而臣疏。”于是立以为仲父。霄略曰:“管仲以贱为不可以治贵,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疏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

或曰:今使臧获奉君令诏卿相,莫敢不听,非卿相卑而臧获尊也,主令所加,莫敢不从也。今使管仲之治不缘桓公,是无君也,国无君不可以为治。若负桓公之威,下桓公之令,是臧获之所以信也,奚待高、国、仲父之尊而后行哉?当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征令者,不辟尊贵,不就卑贱。故行之而法者,虽巷伯信乎卿相;行之而非法者,虽大吏诎皤乎民萌。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是非管仲贪欲富贵,必暗而不知术也。故曰:管仲有失行,霄略有过誉。

【译文】

齐桓公解开管仲的绑绳而任用他为齐相。管仲说:“臣得到君主的宠幸,然而臣的身份卑贱。”桓公说:“把你的身份提到高、国两大族之上。”管仲说:“臣尊贵了,然而臣家贫穷。”桓公说:“把集市税收的十分之三分给你。”管仲说:“臣富裕了,然而君对臣疏远。”于是桓公立管仲为仲父。霄略说:“管仲认为贱不可以治贵,所以请桓公把他提到高、国两大族之上;认为穷不可以治富,所以请桓公赐给他十分之三的集市税收;认为和公卿疏远不可以治公卿,所以请求立为仲父。”管仲并不是贪得无厌,而是为了便于治国。

有人说:现在让奴仆奉君主的命令去告知卿相,没有敢不听从的,并不是卿相卑贱而奴仆高贵,而是他们承受君主的命令,谁敢不听从。如果管仲治国不是由于桓公的意旨,那就等于无君,国家无君是无法治国的。如果依据桓公的威势,下达桓公的命令,就是奴仆也能取信于民,为什么非得等待有了高于高、国两大贵族的身份和仲父这样尊贵的地位才能行令呢?当代的行事,都承那样的小吏下达诏令时,不避尊贵,也不欺侮卑贱的人。所以办事合乎法度,即使是宦官也可以使卿相信从;办事不合法度,即使是大吏在百姓面前也是理屈。而今管仲不务尊重君主、明宣法令,只是一味乞求宠幸和爵禄,这不是管仲贪图富贵,就是愚昧而不懂治国的道理。所以说:管仲的行为有过错,霄略的赞誉有失误。

【原文】

韩宣王一问于樛留:“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樛留对曰:“昔魏两用楼、翟而亡西河,楚两用昭、景而亡鄢、郢。今君两用公仲、公叔,此必将争事而外市,则国必忧矣。”

或曰:“昔者齐桓公两用管仲、鲍叔,成汤两用伊尹、仲虺。夫两用臣者国之忧,则是桓公不霸,成汤不王也。湣王一用淖齿,而身死乎东庙;主父一用李兑,减食而死。主有术,两用不为患;无术,两用则争事而外市,一则专制而劫弑。今留无术以规上,使其主去两用一,是不有西河、鄢、郢之忧,则必有身死减食之患,是樛留未有善以知言也。

【译文】

韩宣王问樛留说:“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公叔二人,可以吗?”樛留答说:“从前魏国同时重用楼、翟强两人而丢掉了西河一大片土地,楚国同时重用昭、景两大族而丢掉了鄢、郢两城。如今君主同时重用公仲、公叔两人,这就一定会因两人争权夺势而与其他诸侯相勾结,国家就一定有忧患了。”

同类推荐
  • 十三世达赖喇嘛

    十三世达赖喇嘛

    降边嘉措与吴伟合著的本书,以著名的1904年江孜保卫战为重点,艺术地再现了这段英勇悲壮的历史,该书全景式地描述了藏族人民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热情讴歌了西藏人民反帝爱国的崇高品德和牺牲精神,塑造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拉丁代本、哲林代本、洛丹、克珠旺秋、格来、曲妮桑姆、仁赛等英雄群像,既有被尊为“雪域一神”的政教领袖,更有作为民族脊梁的普通的农牧民群众和僧俗百姓。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点点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
  • 北洋文流:六君子传

    北洋文流:六君子传

    1915年,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成立筹安会,支持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公开支持恢复帝制,实行君主立宪。8月23日,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公开发表,大声疾呼道:“我等身为中国人民,国家之存亡,即为身家之生死,岂忍苟安漠视、坐待其亡?用特纠集同志,组成此会,以筹一国之安。”此六人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北洋文流:六君子传》从筹安会六君子入手,重现了自民国建立到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历史。
  • 金丝小巷忘年交

    金丝小巷忘年交

    范玮丽作为杨宪益最后三年生活的亲历者,记录下了与杨宪益在金丝小巷的相处经历,金丝小巷忘年交主要介绍了杨宪益的生活情况及杨宪益对往事的回忆,用细节展现杨宪益的真实性格与为人品格,并融入了范玮丽与杨宪益作为忘年交的深厚情谊。
  • 曾国藩为官50年

    曾国藩为官50年

    曾国藩与三代君王打交道颇费心机,有时奴颜媚骨,有时抗旨犯上,有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因为对方是一言九鼎的皇上。封建社会,皇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旦落入昏君或无能之帝的手中,很多人就要遭殃。曾国藩所侍奉的三代君王虽不是昏君,却是无能之帝,事实上皇上可以无能,但是他却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无能。曾国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三代君王打交道的!本书叙述了曾国藩的50年官场生涯。
热门推荐
  • 猫的修真录

    猫的修真录

    一朝重生为猫,有了家人,面临了与家人的失散,渐渐展开了冒险的故事。
  • 异能家庭

    异能家庭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高家烧的面目全非,接踵而来的巨额索赔又让高家人倾家荡产;却不料这一连串的变故竟然逼出一家人体内潜在的异能,比如高家弟弟利用瞬移帮助姥爷在广场舞前排占座,姥爷点火供大伙烧烤,高家姐姐暂停时间挽救弟弟考场作弊等等,但是等等,这是异能的正确打开方式吗?接下来随着LEE的出场,事情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 有凤来仪:残王溺宠霸王妃

    有凤来仪:残王溺宠霸王妃

    穿越成病秧子小美人,还要被逼嫁给残疾王爷,一手的烂牌人设!但是没关系,不就是装白花扮柔弱巧夺人心么?她在行得很,翻云覆雨间,得了某只腹黑王爷青眼相加,无尽溺宠。世道乱,携手相护,平战天下,而江山高位在他心中,远不及她灿然一笑。
  • 汉室瑶光(下)

    汉室瑶光(下)

    上个时空,她是明艳的人气演员,演绎着“貂蝉和吕布的绝恋”;这个时空,她却依旧无法握住幸福,眼看着那个疼惜她的男人一步步转变成历史上那一代霸主。而她却也落得个容颜尽毁、颠沛流离的惨境,受尽了苦难。原不想卷入历史,却终究逃不过历史巨轮的碾压。那个叫貂蝉的女子偷天换日,李代桃僵,顶着她的名义嫁于董卓为妻。而她,却无处容身,并被设计差点死于董卓之手。当历史不可逆转,当未来已被局限,她要如何面对所爱之人必死的下场?
  • 关羽外传

    关羽外传

    是个男人,就必定崇拜关羽,作者也不例外。那么,给你们一个不一样的关羽的故事看看,如何?
  • 三生所历

    三生所历

    这是一个普通中二少年的冒险,没有龙傲天,没有逆袭,穿越?还是有哒。
  • 灵歧大陆

    灵歧大陆

    前世遭人陷害却巧遇机缘灵魂进入到奇幻的大陆,却意外的拥有了不同于常人的天赋,至此决定潜心修炼誓要达到巅峰境界,随着修炼的加深,却是一道又一道的疑团出现,魔族,魔兽,亡灵,这片大陆究竟还隐藏了多少秘密?…………
  • 江湖路,踏歌行

    江湖路,踏歌行

    江湖路,血雨腥风恩怨仇!踏歌行,刀光剑影侠义情!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1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1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