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4600000011

第11章 坛经十段品(2)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这段经文的首尾两个词是本段“文眼”。第一个词是“唱诵”,讲惠能在作坊干活的时候,听见一个小和尚又唱又跳地从他面前走过,嘴巴里唱诵的正是神秀作的那首偈子。既然叫“唱诵”,可见其喜悦;既然小和尚能“唱诵”,说明大和尚、老和尚也能“唱诵”,因为小和尚的“唱诵”,必然是别人教给他的,由此可见,神秀作的这首偈子,已经传遍了全寺,带来了一片欢腾。因这首偈子作得高明,大家视之为“无相偈”,意思是最上乘的佛法。小和尚的“唱诵”感染了惠能,其实正是弘忍、神秀二师使之闻之。这才有了接下来的惠能偈。中间又穿插了一个叫张日用的官员帮惠能把偈子写在墙上这一插曲,《坛经》书此节,意在说明惠能已经驾驭了“随缘作法”的佛法,能够根据需要随时驱使环境为他服务,可见已入化境,怪不得他敢说“本来无一物”了。本段经文最后有个词最耐人寻味,那就是弘忍见了惠能写在墙上的偈子,当时就作了一个行为艺术,那就是脱下鞋子把墙上的字擦了。这个“擦了”说明什么呢?说明墙上的不是字,是小孩胡闹的涂鸦,老头看见了,因此你涂我也涂,最后脚丫板最有发言权。用手写上去的,最后用脚来擦掉,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弘忍忍住心中的巨大惊喜,故意说“亦未见性”,哄得众人以为然,显然这是对传法人的保护。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也。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段经文讲弘忍佛顺顺溜溜、稳稳当当、痛痛快快、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把佛法传给了惠能佛。这是第二次传法,这才结了“三更鼓”这段历史上最著名的禅宗公案。所谓“三更受法,人尽不知”是老和尚的障眼法,说不定当时神秀就在旁边。弘忍佛所传者何?《坛经》中惠能佛自述云:“便传顿教及衣钵”,指当时弘忍佛传了两样给他,一个是顿悟法门,一个是祖师爷的衣钵。这个衣钵谁不知道是个宝物啊,引出了以后的腥风血雨,大家都在夺这个衣钵,以为一旦拥有了就会怎么怎么样,殊不知这也是障眼法。这个障眼法,正是惠能佛从弘忍佛那里得到的“衣钵”。如果没有这个“衣钵”,杀戮更大。争物不争法,这样就把大家的注意力给转移了,保存了佛法。

这些道理今天我不讲出来没人知道,从唐朝到现在,大家闷了一千六百年,如今我要大家知道传法的艰难,传法者的苦心,传法之初的智慧,传法之后的险局。正是不险不传。《坛经》中惠能佛多次开示说并无衣钵,得法就是得衣钵,难道一定要有一件金光灿烂的袈裟才叫做“衣”吗?难道一定要一个要饭的盆才能叫“钵”吗?佛法被称为佛法,那可不是世上的宝贝。世上的宝贝可以愉悦世上的人,但它救不了世上的人。佛法之所以能救人,正因为它是非宝之宝、宝上之宝啊!衣钵、舍利子这些玩意都是佛门障眼法,如果当真,那就执著于相了。《红楼梦》里惜春作画,她说:“我何曾有这些画器?不过随手写字的笔画画罢了。”(《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以上说的传法方法,下面说传法内容。五祖传六祖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这段话出现了两次“有情”,足见五祖在指示:传法的内容是存其性而觉其情。何谓佛法?是谓“觉有情”。觉悟有情众生,这是佛菩萨的工作,也是一切佛法、禅法的主要内容。因此上,我说佛法最是多情。一般来说,多情才能觉有情,无情必会灭有情。佛之度为灭度,禅之法为觉悟,“灭”“觉”之间,你就成佛了。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这段经文讲师徒送别,从此分离,相送在九江驿。五祖亲自为六祖摇船,足见师徒情深。五祖说:我来度你。六祖说:我当自度。这,就是佛法中的佛法:自己拯救自己,一切他力终需自力来成就。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这段经文讲六祖为惠明说法,重点是不要有善恶的观念。修佛虽然是修善,但绝不是除恶。越除恶越多,因为就在你除恶的过程中恶壮大了。它等着你去除它,它鼓励你去除它。不除不长大,一除就开花。故云:真修无善恶,只是知冷暖。这是惠明所悟。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这段经文讲六祖到曹溪以后的弘法活动,这没什么可说的。当初三佛所立,即是今日万众所闻。欢喜过后“作礼而退”是不行的,必须要真刀真枪干一场,迈步上前去,“噼里啪啦”打出红尘,这才是好汉。

坛经第二品 般若品

此品讲彼岸智慧也。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讲六祖升座,讲经说法,内容是讲《心经》,强调大众要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六祖解释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关于《心经》,我已在专书中细讲,在这里就不重复劳动了,请君参看。我再跟大家透露一下,六祖讲《心经》,也是应大众之请讲大众所好,也就是说投其所好,满足一下大众心理,因为《心经》在《坛经》诞生之前是当时流行最广的佛经,几乎所有的法师讲佛法,都会被要求讲《心经》。六祖讲《心经》以愉悦大众,这也是禅法。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不同宗派不同法师,各有专攻,六祖并非讲《心经》的权威,大家读《心经》还是以玄奘法师所讲为是。特此说明。我们读《坛经》怎么读?此经虽以《金刚经》和《心经》为底子,但已经超脱,不落窠臼,自有创树。此中关系我已在《坛经偈》中细讲,明者自明。到底何谓彼岸智慧?请读林黛玉《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这段经文是六祖讲了《心经》讲《金刚经》。这段经文有两处重点:一处是六祖批评有一种“迷人”(迷失的人),一天到晚啥也不干,啥也不想,很能静坐,自以为就是佛了。这种人,六祖直斥为“不可与语”,通通是“邪见”。六祖的意思很明显,千万别傻坐、呆坐、闷坐,坐一百年不过是变成一堆尘土,岂能叫坐禅?要坐就要坐大的,菩提树下坐,你才知道“菩提本无树”的妙用。这些道道是当初两个六祖在五祖门下痛加参悟出来的,他们两个各自在三更鼓的时候奔走在夜路中,那时候有的人还坐在椅子上跷二郎腿。六祖怒斥的另一种人是整天说空门话,心里不干空门事,自己不懂装懂,往自己脸上贴金,就像百姓自称国王。皇帝的新装虽然可怕,到底还是个国王,百姓的新装最可怕,会掉脑袋。以上两种人,六祖拈出来示众。这个六祖脾气大,听他说法,披铠甲也没用。六祖门下无妄人,但凡有一点虚,即非禅门也。脚踏实地,不是修行也是修行。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本书精选了他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的传世名篇,配有法清法师意境高远画作,文中有情,画里有禅。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圣经故事轻松读

    圣经故事轻松读

    创世的故事告诉我们神怎样用话语从混沌中创造了有序的世界,因为“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所以人们称上帝为“造物主”,人可以从身边存在的物质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圣经用“起初,神创造天地”一语概述了创造者、被造物和伟大的创造作为,简洁地描写了神创造万物的过程,怎样从混沌空虚中将光和暗、天和地、陆地和海洋分开。在造物主的眼中,他创造的这个世界十分美好。他使万物布满天空、陆地、海洋;他安排日、月、星辰的运转;创造飞禽、走兽和水中生物,最后,他照着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热门推荐
  • 佛说阿难四事经

    佛说阿难四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鬼鬼祟祟的人(短篇小说)

    鬼鬼祟祟的人(短篇小说)

    先生,你愿意听我说一说我的故事么?先生,请你相信,我是一个人,不是一个鬼。而且,先生,请你相信,我是一个正常的人,我不是一个疯子——我是一个神经正常的人,尽管我的心灵可能有病。先生,那么你是否愿意听听我来说说我的故事?我是一个外地人。是的,此地人说话有严重的口音,我说话也有口音,听口音就知道我是一个外地人。我不告诉你我是从哪儿来的,因为这没有必要。这和我要讲的故事毫无关系。我来自一个很遥远的地方。那个地方在哪儿?——你别问了,我不会告诉你的。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知道这一点就已经够了。我的职业?啊,我没有职业。我说的是现在,现在我没有职业。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最强秘书

    最强秘书

    “伍佰万年薪!”他是年仅二十一岁的正太总裁,脾气火爆,却患有女性厌恶症候群!她是在国际杀手联盟净身出户的最强杀手,以柔克刚,化骨绵掌,擅长冷暴力,次次都把他逼出内伤。为了五百万年薪,她毅然女扮男装进入这间全是男人的公司为他做起了全职秘书!秘书,司机,保镖,她样样接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逆袭吧废柴大小姐

    逆袭吧废柴大小姐

    献舍让辉煌一生的凤千凰成为了将军府的废柴大小姐,斗气没有,容貌没有,但这一世却让风千凰遇见了他
  • 三大校草PK捣蛋公主

    三大校草PK捣蛋公主

    喂,帅哥我们接吻吧。我就要死缠着你,要你爱上我。我就是要强吻你,我就是要霸占你,我就爱吻你?怎么样?我要对整个学院宣布凌辰第一大帅哥我追定了。才艺大赛的校花我一定要拿到冠军……什么时候又插进来尹星佑这个臭痞子?哼哼,,我一定要征服帅哥。
  • 慕尼黑之恋

    慕尼黑之恋

    走出弗雷德里克街,能听到隐隐的涛声,这是绕城的因河在夜色中奔流。河畔灯光幽暗看不到人影,河面范动着白色的波光,河对岸山影绰约,一派寂寥神秘的景象,与弗雷德里克街的喧闹形成强烈对比。人间的繁华和冷寂,在一个小城里,就展现得如此鲜明。
  • Wives and Daughters(IV) 妻子与女儿/锦绣佳人(英文版)

    Wives and Daughters(IV) 妻子与女儿/锦绣佳人(英文版)

    Wives and Daughters is an emotional novel by Elizabeth Gaskell, first published in the Cornhill Magazine as a serial from August 1864 to January 1866. When Mrs Gaskell died suddenly in 1866, it was not quite complete, and the last section was written by Frederick Greenwood. The heroine of the novel is Molly, an attractive and rather unworldly young woman. Her father sends her to stay with the Hamleys of Hamley Hall, a gentry family. Molly forms a close attachment with Mrs. Hamley, who embraces her almost as a daughter. Molly also befriends the younger son, Roger. Molly is aware that she would not be considered a suitable match for the sons of Squire Hamley because of her status. However, she has always preferred Roger's good sense and honourable character and soon falls in love with him. Unfortunately, Roger falls in love with other girl. Molly is heartbroken, and struggles with her sorrow and her knowledge that the girl lacks affection for Roger.
  • 你住进我心里了吗

    你住进我心里了吗

    陆离,表面上看起来是活泼可爱的小姐姐,其实她是很内向的女孩子,她文静斯文,不喜欢喧嚣的环境,非常爱干净,对于她来说,任何东西都是不干净的,只有几个人除外,那就是她的闺蜜陆思雨,陆思雨跟她的性格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