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09200000001

第1章 译者序

中国读者知道马克·吐温的多,了解《亚当夏娃日记》的少,所以先介绍一下成书的情况。马克·吐温晚年开始以《圣经》内容为题材,陆续撰写了一批短篇故事,大多数以亚当和夏娃为中心人物,行文亦庄亦谐,构成一个系列,后来出版的各种集子,收录篇目或有不同,但往往都称为《亚当夏娃日记》。

系列故事中,最早的一篇是《亚当日记节选》(Extracts from Adam's Diary)。1893年,水牛城为了迎接1901年的世博会,决定出版一本纪念册,由W·D·豪威尔斯、纳撒尼尔·沙勒等美国文化界名人撰写文章,汇编成集,配以插图十八幅,共收录文章十篇,涵盖尼亚加拉瀑布水利、旅游、动植物、历史、自然风光等各方面内容,计二百二十五页,名为《尼亚加拉书——尼亚加拉瀑布完全纪念册》。马克·吐温应邀撰写了一个短篇故事,题为“最早提及尼亚加拉瀑布的真实文献:亚当日记节选——由马克·吐温根据原初手稿译出”。故事从亚当的视角,讲述夏娃来到伊甸园后生活及情感上的变化,到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结束。1897年收入《汤姆·索亚破案记》,1904年配弗雷德里克·施特罗特曼插图作为单行本出版,1906年与其他几篇《圣经》题材作品一同收入《三万遗产及其他故事》。以上各个版本均有所不同,有心的读者可以去查阅比较,看看马克·吐温作品增删修改的过程,未尝不是一件趣事。

1900年前后,马克·吐温开始以夏娃为中心撰写伊甸园的故事。《夏娃开口》篇幅较短,以夏娃之口讲述被逐出伊甸园的不公,以及第一次接触死亡的悲伤,结尾则以撒旦之口,冷静地叙说“死亡已经进入世界”,似乎要与夏娃丧子的哀痛形成对照。《伊甸园里的那一天》应该是接着《夏娃开口》写下去的,用撒旦日记的方式,记叙夏娃吃禁果的过程,结果夏娃瞬间变得苍老,而“美少年”亚当则毫不犹豫跟着吃下苹果,两人佝偻着背一起离开伊甸园。

写作这两个短篇时,马克·吐温正逢晚景凄凉、处境艰难。1894年,他宣布破产,为了偿还债务,不得不拖着年迈多病的身体,做环球旅行演讲,在欧洲奔波多年。妻子和女儿吉恩(简)一直生病,大女儿奥莉维娅(苏茜)于1896年去世,年仅二十四岁。马克·吐温的心境,读者从1900年创作的两个短篇中,应该是能够读出来的。

几年后,马克·吐温应《哈珀杂志》之邀,开始撰写《夏娃日记》。故事主要讲述亚当夏娃如何从相知到相爱的过程,以及两人探索发现新世界的经历。故事中的夏娃知道自己和亚当都是“试验品”,但她对周围的世界仍充满着良好的愿望和无法遏制的好奇,对美有敏锐的感知和热诚的渴望。《夏娃日记》中,马克·吐温采用的是夏娃的女性视角,虽然不乏荒诞可笑的段落,总体基调是细腻甚至伤感的,与十多年前的《亚当日记》完全不同。故事最初发表于1905年《哈珀杂志》的圣诞特刊,1906年出版单行本,配以莱斯特·拉尔夫的五十五幅精美插图,亦收录在同年由豪威尔斯等主编的小说集《丈夫的妻子们》中。

创作《夏娃日记》时,马克·吐温珍爱的妻子奥莉维娅(莉维)已于1904年去世。奥莉维娅生于1845年,小马克·吐温十岁,父亲是美国东部的富商,而马克·吐温年轻时熟悉的是西部的生活,所以两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两人于1867年相识,奥莉维娅受过良好教育,第一次约会,两人共读狄更斯的小说,相处甚欢。但奥莉维娅的父亲反对两人交往,马克·吐温一年之内写了近百封书信,求婚两次,两人才终成眷属。奥莉维娅与马克·吐温生有一子三女,夫妻感情甚笃,奥莉维娅还帮助编辑整理丈夫的作品,是他写作上的益友。爱妻去世,对晚年的马克·吐温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马克·吐温晚年的作品大多悲观消沉,《夏娃日记》是少数充满天真与温情的作品,或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最后三节中,夏娃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深爱着亚当,列举了种种理由,最后结论是“爱来了就来了……无法解释。也无需解释”;“四十年后”,夏娃更断言“我是人类的第一位妻子,而人类最后一位妻子,亦必如此”,读来令人动容。那么,亚当对夏娃的感情呢?故事结尾只有一句话:“伊人所在,无论何处,即为伊甸园。”中国的著名作家、编辑柏园先生读到此处,不禁问道:“作者——马克·吐温——为什么硬要把那么深情的话写在夏娃的坟头呢?太残酷了。”命运对于晚年的马克·吐温的确是很残酷的,他笔下那令人魂牵梦绕的爱,在现实中已不可复得。

《夏娃日记》完稿之后,大约在1905至1906年间,马克·吐温创作了《夏娃自传》,以较长的篇幅描写了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发现、探索的历程,两人都是“科学家”,以实证和实验的方法,对新世界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夏娃自传》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两人情感发展过程,尤其是两人对孩子的态度。故事中,夏娃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包容着亚当,对亚当的各种虚荣、倔强行为也都努力理解,既是爱人也是母亲,读者从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作者晚年的心境。

一篇以亚当为主人公的短篇——《亚当独白》——大约也创作于1905年前后,但生前未发表。《亚当独白》中,人类始祖穿越到现代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并质疑诺亚当初在将动物装入方舟时,遗漏了有益的动物,而装入了很多有害的动物;第二部分亚当坐在公园的椅子上,与现代纽约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女性谈话。

亚当夏娃系列短篇中,各篇风格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有的幽默欢快,有的寓庄于谐,一些段落激烈直白、近乎控诉,也有些段落绵柔哀婉,读来催人泪下。读者不妨慢慢体会。除了篇幅较长的《亚当日记节选》、《夏娃日记》之外,其他的都是作者去世后出版的,一部分首次收录在1923年的《欧洲等地》中(包括《夏娃开口》、《伊甸园里的那一天》、《亚当独白》),其余的则要迟到1962年才首次发表,收录在《地球来信》中。总体看来,死后出版的作品对宗教的抨击比较明显,讽刺更加直白。后来的各种版本中,《亚当日记节选》、《夏娃日记》多依据1906年的版本,其他篇目则依据1923年和1962年的版本,仍常采用拉尔夫绘制的精美插图。

马克·吐温在中国知之者众。《竞选州长》曾入选中学教材,一代中国人读着长大的,抨击的是内战后不久的美国政治生态。《百万英镑》熟悉的人也很多,对社会各阶层的拜金主义进行嬉笑怒骂,是极高妙的讽刺艺术作品。长篇小说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当属《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年轻读者尤其喜爱。中国知网上用“马克·吐温”进行摘要检索,有学术文章二千五百余篇,近十年来每年都在二百篇左右,可见学术界对其文学成就也非常重视。马克·吐温自己曾说:“声名如蒸汽,流行乃偶然,唯遗忘乃尘世唯一确信之事。”此话虽含至理,却似乎不能用在他自己身上。马克·吐温已逝世一百多年,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

知者众,误解亦深,马克·吐温在中国尤其如此。根据马祖毅先生的考证,马克·吐温是中国清末最早译介的美国作家之一,1905年即有《俄皇独语》与《山家奇遇》两个短篇刊于上海的《志学报》,其时作者尚在人世。《亚当夏娃日记》实际上是译介最早的马克·吐温作品之一,在时间上比《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要早二十多年。1931年,左联作家李兰就译出了《夏娃日记》,由上海湖风书局出版,署名唐丰瑜,前有鲁迅先生的序言,谓之“《夏娃日记》小引”。鲁迅先生认为这部作品形同美国姑娘,分明上了年纪却依然要做出天真的笑来,“幸而靠了作者的纯熟的手腕,令人一时难以看出,仍不失为活泼泼的作品”;鲁迅先生称赞译本中拉尔夫的插图柔软清晰,布局可比清季的任渭长,但远比任作健康;对李兰的译本也非常肯定。

然而,译介最早的作品未必流传最广。《亚当夏娃日记》由李兰首译之后,在中国沉寂了很多年,读者只知道社会批判家马克·吐温,不知其他。近年来中国学者杨金才、于雷对马克·吐温在中国的译介评论史做过详尽的梳理,有一些有趣的发现,用心的读者不妨去看一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于马克·吐温有非常固化的刻板印象,概而言之,不外乎“幽默”、“批判”这两个关键词。“幽默”是艺术形式,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或说笑话。鲁迅先生说,马克·吐温是“含着哀怨而在嬉笑”,是“表里两样”的,不过鲁迅的评价并没有改变此后人们对马克·吐温的先入之见。“批判”呢,指的是作品的内容,由于特定社会环境的要求,我们过于凸显马克·吐温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讽刺鞭挞,放大了其作品的社会性,忽略其他内容,尤其是其中关于人性的思考,像《亚当夏娃日记》这种剥离社会背景、直白表现爱情的作品,在某个时期显得不伦不类,难以归入宏大叙事,只好搁置不理。现在看来,用“幽默”涵盖他的诗学特性,用“批判”遮蔽他的思想内容,都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对马克·吐温的译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有很大成就,但用吴钧陶先生的话来说,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个正确却不全面的印象。

近年来,我们对于马克·吐温的了解逐渐解缚,除了社会批判类作品之外,他的寓言、政论、杂文、小品甚至科幻、“穿越”故事,都得到了更多关注,其中《亚当夏娃日记》尤其应该受到重视。在晚年创作的这一系列故事中,马克·吐温表达了他对人类起源与归宿、人对世界的认知、宗教信仰、人类之爱、科学之理等问题的思考,也注入了他一生最刻骨铭心的眷恋与柔情。相信读者阅读这些故事之后,会看到一个与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马克·吐温,对他的作品也会有更全面更深切的体会。

周小进

2016年5月

同类推荐
  • 疯癫

    疯癫

    胡冰心的孪生妹妹杨子楠在某个深秋的夜晚,独自驾车在七夕街上时发生了车祸。醒来后,不仅失去了记忆,而且变得如惊弓之鸟般弱不禁风,在她调查车祸原因的过程中。胡冰心打听到了一件关于七夕街的骇人事件——常常有人在深夜遇见一位身穿红裙、怀抱白狗的女子。她总是冷不防地出现在树下,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不见,如鬼魅般来去无踪。失忆后,杨子楠的家里发生了一连串诡异的事情——原本关严实的窗户会在半夜莫名其妙地洞开;无人使用的电脑会自己启动,一朵艳丽的红玫瑰赫然跳跃到屏幕上;深夜的窗外似乎总有一双眼睛窥视着房内的一举一动……
  • 酒魂西行

    酒魂西行

    酒魂兄弟原来是两穗给大地站岗的红高粱,在汾阳杏花村被酒祖杏花娘娘超度成酒魂。从此,酒魂兄弟开始了对大千世界的漫游。两位隐形兄弟借酒魂的无踪无迹,飘忽于人世舞台,展现出市井生活的千姿百态。本书以一对酒魂兄弟游历人间的所见所闻为视角,展现出世间生活生活。既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又有小人背后的鬼蜮伎俩,曲折情节中透着荒诞,风趣幽默中含着讽刺,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写的虽是上世纪90年代之事,但放在今日仍未过时,仍有着揭露讽刺的意义。
  • 若非相见

    若非相见

    他的眼睛能看见所有人的磁场,于是再复杂的人心他也能揣测明白。可这世上偏偏只有一个她,那样简单的人,却让他看不见,猜不透更放不下。为了爱情,胆小的女孩也变得勇敢,可因为爱情再自信的人也有了怯懦的理由。于是差一点错过。还好只是差一点。既然我遇见了这世上最特别的你,那我就再不可能放手。
  • 罗刹夫人

    罗刹夫人

    本书以僻远的滇西南高山峡谷和瘴气荒烟作背景,讲述了西南边远地区苗族同胞与汉族武侠、官兵携手平定匪乱的故事。小说围绕极具神秘气息和传奇色彩的“罗刹夫人”这一武坛女杰,塑造了出身名门的少年英才沐天澜、生长于匪帮却灵慧未泯的侠女罗幽兰等众多形象,以颇富悬念的生动笔法,描写了三位主角在武林前辈的帮助下,历经险乱、平定匪患的曲折历程,以及三人之间展开的一段纠葛缠绵的恋情。
  • 蜜蜂误

    蜜蜂误

    马昭容似乎把所有的信赖都倾注于蜜蜂,似乎那只唤醒她记忆的蜜蜂瞬间升华成救赎她的宗教,她使尽全力,拱身追看蜜蜂,却忘记翻身会坠楼的危险。被挪位的重心带动身体的刹那,马小放伸手屈身去拦。然而,抓住马昭容肩膀绳索的马小放,低估了下坠重心的力量。几乎是眨眼间,他被马昭容带着坠下楼顶,并不由得啊了声。他啊什么呢?难道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伸手救自己,难道他终于找到了惊天动地的死法?还是——他其实怕死?泪液又漫上马昭容的眼睛。没有谁知道这次泪液为何而流,哪怕马昭容自己。
热门推荐
  • 你这么任性,凭什么幸福

    你这么任性,凭什么幸福

    不会说话制造冷场,安慰自己是真性情;懒癌发作不修边幅,安慰自己自然为美;不求上进碌碌无为,安慰自己平淡可贵……那个不努力却要抱怨生活艰难的你,真的有够任性!任性不是你拒绝成长的理由,也不是你虚度人生的借口,而是有本事让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 赛博武林2033

    赛博武林2033

    未来世界,武功变为程序,可随时输入人体基因,武侠不再是普通人的梦想。生活在垃圾城镇的小机械师,将踏入武林的纷争之中
  • 加油,我可以!

    加油,我可以!

    人人都想要自信,但自信与自卑好像是一对天生的兄弟,两人如胶似漆,颇有演绎“断臂山”的嫌疑。于是,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一个完全自信的人,似乎比一夜之间从穷光蛋变成千万富翁还要困难。然而,不能因为害怕甩不掉自卑就任由自己堕落下去,只要找对方法,要成为一个自信者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 三界宅急送

    三界宅急送

    我曾替大圣爷给观音菩萨送过一个故事。也曾陪着妖娆众生的白无常一起勾魂。更是在月圆之夜、紫禁之巅。送过皇帝一颗人头……他们称我为:快递小哥!
  • 紫色诗经

    紫色诗经

    紫藤花为爱而亡满天星甘愿做配角陌凌潇将这两种花送给了那个他曾经说过要娶回家的女孩。楚白落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堕落包裹了他们的整个青春……
  • 小羊和大鱼儿的奇幻之旅

    小羊和大鱼儿的奇幻之旅

    一座古老神秘的湖,湖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这湖里的鱼虾千百年来居然通了人性,岸上的人们敬畏湖神,从不敢轻举妄动
  • 黄庭内景玉经注

    黄庭内景玉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萌妻羞答答

    萌妻羞答答

    身材扁平,咬一口都能酸掉牙的黄毛丫头傅小泗意外惹上了西市第一少江寰,并且签订了一份契约合同,她以为她的职责就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却不想他再三违背合同......“喂!快住手,你这样是违反合同,违约金一百万!”“诺,我全部家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妈咪送到请接收

    妈咪送到请接收

    (已完结)五年前,南城第一傅少被毁婚,此事无人敢提。五年后,傅少的结婚宴又炸了,新娘晕了,还有萌娃从天降。
  • 准提三昧行法

    准提三昧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